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朱子语类》三则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② 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说话 .. .. ①(
)②(

) )
2.古之学者 ..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①( 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
① ② 4.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 做将 ... . 去①(

)② (
) )②( )
答案:1.①切身 ②说教 2.①求学的人 ②为了装 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 3.不才,不正派 4.①踏踏实实的 ②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
三、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共 140 卷,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 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 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 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 2.明知合 行大路( . ) ) )
① ② 3.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 .. .(
4.若是中人 之资质( .. 5.须大段 著力( .. )
)
6.如履 薄冰( .
① ②
) ) )②( )
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 8.直 . 是恁地 .. 用功①(
答案:1.学习的人。 2.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 炫耀自己。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 欲问题、义利问题。 第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 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 和掌握。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对应学生用书P57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安。

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 ì) 恁.地(n èn) 剖.判(p ōu) 埽.(s ào) 芜秽..(w ú hu ì) 着.意(zhu 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 (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6)之⎩⎪⎪⎨⎪⎪⎧ 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三则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1.连线作者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2.整体感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1.识字注音愦.愦( ) 只恁.( ) 昏塞.( ) 芜.秽( ) 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 ) 不肖.( ) 札.定脚( ) 2.通假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3.一词多义(1)求⎩⎪⎨⎪⎧ 欲别求书看(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已⎩⎪⎨⎪⎧ 事已却悔(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著⎩⎪⎨⎪⎧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须大段著力( )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 )皆著于本( )(4)引⎩⎪⎨⎪⎧乃为人欲引去( )引毅以进(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语竟,引别东去(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壶觞以自酌(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5)遇⎩⎪⎨⎪⎧ 寻常遇事时(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 )斯固百世之遇也( )遇汝从嫂丧来葬(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6)薄⎩⎪⎨⎪⎧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事力劳而供养薄(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日薄西山( ) (7)穷⎩⎪⎨⎪⎧穷得多少义理(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图穷而匕首见(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4.古今异义(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习题:第7单元童心说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习题:第7单元童心说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李贽(1527—1602),字卓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原姓林,名载贽,回族。

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讳,取名贽。

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

他曾接触过王阳明的学说,并研究佛学。

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因著述而遭受攻击与迫害,76岁时,在狱中自杀身亡。

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李氏文集》等,著名文章有《童心说》等。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在学术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此时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景。

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

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的提倡,一时间在思想界所向披靡,从者众多。

而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

泰州学派的学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

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

一、注音遽.失________ 根柢.________ 湮.灭________ 懵.懂________ 褒.崇________ 渊薮.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绝⎩⎪⎨⎪⎧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达⎩⎪⎨⎪⎧则文辞不能达.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发⎩⎪⎨⎪⎧要亦有为而发.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 秦发.兵击之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三、通假字龙洞山农叙《西厢》 ________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________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________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________ 道理闻见日.以益多 ________ 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________ 决定..目之为经矣 ________ 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________ 五、分析句式类型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________言虽工,于我何与________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________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________六、积累名句若失却童心,____________________;失却真心,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含答案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1200)病逝。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集注》,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

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背景。

就学术思想来说,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

首先,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问。

其次,佛教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以后,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如朱熹的理学思想受到了华严宗的影响。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理学有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作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

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一、注音愦愦..________恁.地________ 埽.________ 芜秽..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过⎩⎪⎨⎪⎧若读之数过. 不得苟且放过.是乃圣人之过.也 使妇人载以过.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诚不为过.也 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秦之欲无厌.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略晓其义即厌.之引⎩⎪⎨⎪⎧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控蛮荆而引.瓯越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赵使者蔺相如 机⎩⎪⎨⎪⎧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别⎩⎪⎨⎪⎧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君去兮何时还?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含解析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宋代的理欲之辩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存天理,抑人欲。

示例:“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工夫煞有:很有解析:B项,厌:满足。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课 序


作 者
经典 7 《朱子语朱 原文 类》三则 熹
相关 读物
童心说
李 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 句子的含义。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 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 拓展理解并阐述。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 意。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 “童心说”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 作用。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 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 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 文化的现代意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注字音
愦.愦(kuì) 只恁.(nèn)
昏塞.(sè)
芜.秽(wú)lǚ)
不肖.(xiào) 札.定脚(zhá)
2.识通假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分古今 (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指的是心之本然。今义:天然的道理。 (2)不得苟.且.放过 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3)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普通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4)须大.段.著力 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5)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解析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g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克制。

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

C.自然存天理而行存:保存。

D.君子喻于义喻:懂得。

项,厌:满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项,与“如”连用,表示“该怎么办”;疑问代词,什么。

A项,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都是动词“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不得苟且放过B.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C.须大段著力D.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项,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B项,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C项,古义,仔细;今义,指大的段落。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7 《朱子语类》三则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7 《朱子语类》三则2
你如何看待体育赛场上服用 兴奋剂?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 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 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 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 ,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 。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 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 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难忘的一天
7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理学 的集大成者。
《朱子பைடு நூலகம்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 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1、朗读三则内容,并指出不懂之处。 2、概括每则的主旨内容。
本文的三则内容:
读书方法 天理人欲 义利之辨
第一则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熟读、精思、不贪多 。

什么是天理? 什么是人欲?
你原来是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课件(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课件(系列一)
过 使妇人载以过朝 动词,经过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动词,做错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动词,超过 诚不为过也 形容词,过分
穷得多少义理 动词,穷尽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形容词,完、尽 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形容词,困厄 图穷而匕首见 形容词,尽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副词,极、尽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动词,引诱 控蛮荆而引瓯越 动词,连接 引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名词,序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动词,伸 引赵使者蔺相如 动词,延请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识记 文中的名句,能流畅地诵读文本。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和发展概况,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 产。
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观 点和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有关问题提出 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 学的记录稿,是朱熹的门人记录的他的讲学问答。该书由黎靖德在 南宋咸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全书采 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 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内容涉及哲学、宗 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 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 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 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课文所选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其中讨论 的理欲问题、义利问题,都是理学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李贽的《童 心说》,是反对理学的代表篇章,他的思想对后人反传统权威、反 君主专制、反封建礼教等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4.影响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 密。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至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 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常识] 无徽不成镇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 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 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 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 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 500 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 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先后荣获 “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养蜂第一乡”等称 号。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___同__“__扫___”__,__打__扫____ 二、一词多义 1.过若不是臣诚读得乃侍不之苟圣君为数且人宴过.过放之,也.过过过..._也三_量__形_爵__词___容_,___动,____词名非____词遍____,词_礼___,_,___过,_也___通___次_分错____过____误__________动__词__,__超___过______
2.主要成就 朱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 及门人所辑《朱子语录》等。
3.朱熹的理学思想 (1)理气论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 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的。 (2)动静观 朱熹认为动静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认为动静不但相 对立、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3)格物致知论 朱熹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认为知 先行后,行重知轻。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 学思想体系。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字体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7《朱子语类》三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别.求书看别:另外。

B.只恁.昏塞不通恁:这般。

C.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

D.试自睹当.自家当:理当。

解析:D项,“当”,副词,相当于“本”“此”。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满足。

B项,应该。

C项,①关键;②转轴、织布机。

D项,明白、知道。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1D解析:A项,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

B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

C项,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为了。

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把。

答案:D4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大概人有心灵,天理就在心灵,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B.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C.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D.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解析:A项,应解释为“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答案:A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①马虎、随便;②收拾、安排。

B项,①今义,怎么样/古义,怎么办;②今义,一个词,表示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古义,两个词,分别是“需要”和“要求”的意思。

C项,①今义,认为/古义,把……作为;②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学习的人。

D项,①今义,大的片段/古义,仔细;②今义,品行不好/古义,不才,不正派。

答案:A2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对应学生用书P57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1200)病逝。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集注》,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

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背景。

就学术思想来说,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

首先,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问。

其次,佛教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以后,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如朱熹的理学思想受到了华严宗的影响。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理学有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作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

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一、注音愦愦..________恁.地________ 埽.________ 芜秽..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过⎩⎪⎨⎪⎧若读之数过. 不得苟且放过.是乃圣人之过.也 使妇人载以过.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诚不为过.也 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秦之欲无厌.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略晓其义即厌.之引⎩⎪⎨⎪⎧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控蛮荆而引.瓯越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赵使者蔺相如 机⎩⎪⎨⎪⎧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别⎩⎪⎨⎪⎧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君去兮何时还? 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别.求书看 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不出,火且.尽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三、古今异义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吾知免夫,小子..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今是要求..人知?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今之学者..为人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分析句式类型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________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________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乃为人欲引去五、积累名句____________,方是见得真味。

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曰:“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大凡为学,____________,这便是生死路头!答案:一、kuì kuìnèn sǎo wú huì二、过:名词,遍,次动词,通过名词,错误动词,经过动词,做错动词,超过形容词,过分厌:动词,满足动词,满足动词,憎恶,嫌弃动词,满足引:动词,引诱动词,连接名词,七言诗的一种动词,伸动词,延请机:名词,关键名词,事务名词,织布机名词,命运,天数别:动词,分离,分开动词,离别,告别形容词,特殊的副词,另外且:副词,将近,几乎副词,将,将要姑且表并列关系,“又”“而且”副词,尚且副词,暂且三、古义:分头,各自今义:离别;辨别;差别,各自古义:弟子们今义:年幼的人,晚辈古义:想要寻求今义:指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四、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五、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不亦重乎不亦远乎君子喻于义且须分个内外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若读之数过.过:遍,次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关键D.试自睹.当自家睹:察看2.下列语句中“乃”字的意思与“乃为人欲引去”中的“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家祭无忘告乃翁B.乃使人复葺南阁子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下列语句中与“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句式一样的一句是( )A.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竖子不足与谋C.多于南亩之农夫D.夫晋,何厌之有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屋后的山在冬天可以阻挡呼啸而来的北风,起到防寒的作用。

②池塘既可供农田灌溉、村落消防,又能调节气候,给村庄带来勃勃生机。

③岭南地区的村落,家家户户周围都有山丘、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态景观。

④许多人认为,好的住宅就应该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⑤夏天从南边吹来的凉风经过水面,穿过竹林后,吹进住宅,使屋内空气清新凉爽。

⑥屋前的池塘与池塘边种植的树竹融为一体,在整个房屋布局中不可或缺。

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④⑥②⑤①C.④③①⑤②⑥ D.④③⑤②⑥①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为人欲引.去引:引拉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约束C.自然存.天理而行存:保留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免:避免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也知此为.天理乃为.人欲引去B.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若是中人之.资质C.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D.只是先也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而.今而后,无知免夫7.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8.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厘.而革之厘:整理B.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C.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D.有短.朱熹者短:诋毁,指摘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指天示之.曰天之.上何物?B.就傅,授以.《孝经》复以.纳粟人未推赏C.谓其疏于.为政所著书皆行于.世D.一阅,题其.上曰郡县官吏惮其.风采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大抵穷理以致其知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所著书皆行于世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