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2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和欣赏《桃花源记》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背诵。
2. 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桃花源记》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陶渊明。
2. 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课文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一段,解释“世外桃源”的含义。
2. 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第二段,并理解其中描述的渔夫的经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课文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三段,分析渔夫回到桃花源后的生活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中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落英缤纷”、“无人问津”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第四段,并理解其中描述的渔夫与桃花源人的对话。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桃花源记教案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理解故事中“桃花源”的重要意义。
3.能够感受和描绘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行动。
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可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辅助讲解。
2.阅读故事文本,分析其结构、情节和语言特色。
可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讨论,并记录学生的解读和见解。
3.带领学生感受和描绘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行动。
可进行情景还原、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故事主题。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阅读、讨论和理解故事。
3.多元智能法:通过情景还原、角色扮演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故事。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资源,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让学生对故事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共同阅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全班共同阅读《桃花源记》文本,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方式,理解故事的情节、结构和语言特色。
2.学生自主阅读、解读和记录故事,并将个人的见解和理解写在笔记本上。
三、感受与描绘1.教师运用情感教育理论,带领学生共同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行动。
2.学生进行情景还原活动,扮演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深入感受人物情感和生活细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描绘故事中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理解。
四、小结与评价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并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做出反思和评价。
2.教师鼓励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本节课的收获和草稿,以便后期做出完整的总结。
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参与教学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出评估。
2.通过学生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的情感和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做出评估。
3.通过课堂讨论记录,对学生的话语和表达能力做出评估。
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符合自己水平的相关文学作品,提升阅读和综合素养。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⑶整体把握__内容,理解__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__内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
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⑴反复朗读法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
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美好的遐思。
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二、采访对话,理解课文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进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武陵人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
房屋整整齐齐,青砖白瓦。
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陶渊明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追求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学会正确面对和调整心态;(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原文的阅读与理解;2. 陶渊明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 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对文中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象的理解和想象;2. 分析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有深度的问题并进行探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课文注释及翻译;4. 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提炼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2)学生评价课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桃花源美好景象中,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2)讨论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3)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二、教学内容1. 文章阅读:通过教学讲解方法、互动式阅读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2. 文化教育:通过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帮助学生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背景、人物、情节等。
2. 互动式阅读:通过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内容。
3. 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前(1)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材、PPT等资料。
(2)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独立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中(1)导入:通过“桃花源是什么?桃花源存在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2)阅读与讲解:通过学生阅读和老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配合PPT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
(3)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4)讨论与分析:通过分组、课堂上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3. 教学后(1)导出:通过“桃花源代表了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真实生活。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分步品味,想象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
2.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
3.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秦代,有一群人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下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地方就是桃花源。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桃花源,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听配乐朗诵。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自由诵读有关描写桃花源内部、外部环境优美的句子,想象桃源之"美"。
2.展示作品: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品,结合你的绘画作品选取的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这样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3.学生展示作品并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总结:桃花源是美丽的,她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千五、六百年前的东晋桃花源,去对桃源中的村民进行一番现场采访吧。
2.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的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Thinking actions in mind, not creeds, will help meet our greatest needs.(页眉可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__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__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__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__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
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法。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晰,即字音咬准、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读出抑扬顿挫之情。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适当点拨翻译技巧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试译课文。
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3)能够解读并赏析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学会珍惜现实生活,积极面对挑战;(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章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分析;3. 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的解读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思想;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 实践法: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 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5. 朗读默写:组织学生朗读和默写课文,提高语文素养;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作业检查: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朗读默写测试:检查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评估语文素养的提升;4.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教案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3)一词多义
怎么学:课上通过范读、齐读、个人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朗读,扫除文字障碍,读顺课文;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教
材
分
析
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学
情
分
析
年级整体:
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识。积累常用实词和虚词,包括同义勾连和多义勾连,同课勾连和异课勾连,注意古今汉语的贯通性。
授课班级:
学习
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评估
任务
课题:桃花源记(第二课时)(陶渊明)
教材版本:统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授课人:授课班级:年级班授课时间:
学
习
目
标
确
立
依
据
课
标
分
析
一、课标摘录:(2011版)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课标分解:
学什么:读顺课文,疏通文意。
桃花源记教案 - 第二课时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这样的理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渴求实现的。
五、钻研课文,领悟主旨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末果的情形。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强 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丽的世外桃源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教学目标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文解读的积极性,设置适当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2.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加以品析,帮助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六、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思想情感,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作为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3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3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课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
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
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
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
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
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桃花源记陶渊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熟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一、导入新课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二、范读正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①字音要读准。
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
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三、结合三行译合作翻译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四、自主小结“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下堂课我们将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一、复习导入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交流互动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寻找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4.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5.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美景)7.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8.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9.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0.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11.提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2.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3.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14.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明确: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四、感受桃源(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 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2)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3)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4)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5)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6)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学生小结。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拓展延伸:讨论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五、自主小结(中心思想)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六、布置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2.背诵全文七、板书设计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