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自重湿陷系数)

合集下载

湿陷性评价方法

湿陷性评价方法

地基土的湿陷性评价
根据土工试验结果,第(2)层黄土状粉土、第(2-1)层粉质粘土及第(3)层粉质粘土大部分土样湿陷系数δs≥0.015,湿陷土样的湿陷系数δs主要介于0.017~0.054,湿陷性轻微~中等。

根据土工试验结果, 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4.4.4条,计算地基土的自重湿陷量△zs<70mm。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4.4.3条判定:该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

具体计算详见表3。

为评价场区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4.4.5条,计算起始深度自基础底面(-2.5m)起算,经对湿陷系数δs≥0.015的土样进行计算得场地地基土的总湿陷量
△s=28.50~187.40mm,均小于300mm。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表4.4.7,可判定该地区湿陷性等级为I级(轻微)。

具体计算详见表4。

表3 湿陷性类型评价表
表4 湿陷性等级评价表。

湿陷性计算表

湿陷性计算表

k39+700右12米
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地基的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
k39+750右12米
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地基的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
k39+750右32米
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地基的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
k43+470右32米
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地基的湿陷等级为Ⅳ级 (很严重)
注:1、总湿陷量△s计算:自地面算起。在非自重湿陷黄土场地,累计至10m深度止,在自重湿陷黄土场地,累计止非湿陷性土层顶而止。 2、修正系数β ,0-5m深度内取1.5;5~10m内取1;10~非湿陷黄土层顶面,在非自重湿陷黄土场地,可不计算,在自重湿陷黄土场地取0.5。 3、地区修正系数β 0取0.5。
黄土湿陷性计算评价汇总表
里程 取样中点深度 代表土层厚度 计算湿陷量 总湿陷量 计算自重湿陷量 总自重湿陷量 湿陷系数 修正系数 自重湿陷系数 修正系数 m mm mm mm mm mm 1.00 1500 0.021 1.5 47.25 0.004 2.00 1000 0.021 1.5 31.50 0.004 3.00 1000 0.022 1.5 33.00 0.008 4.00 1000 0.020 1.5 30.00 0.014 252.75 28.25 5.00 1000 0.020 1.5 30.00 0.014 6.00 1000 0.038 1 38.00 0.024 0.5 12.00 7.00 1000 0.025 1 25.00 0.021 0.5 10.50 8.00 500 1 18.00 0.023 5.75 0.036 0.5 1.00 1500 0.037 1.5 83.25 0.015 0.5 11.25 2.00 1000 0.037 1.5 55.50 0.015 0.5 7.50 3.00 1000 0.032 1.5 48.00 4.00 1000 0.006 1.5 9.00 0.005 288.75 38.25 5.00 1000 0.032 1.5 48.00 0.005 6.00 1000 0.007 1 7.00 0.007 7.00 1000 0.038 1 38.00 0.028 0.5 14.00 8.00 500 0.027 1 13.50 0.022 0.5 5.50 1.00 1500 0.060 1.5 135.00 0.5 15.00 0.020 2.00 1000 0.060 1.5 90.00 10.00 0.020 0.5 3.00 1000 0.005 1.5 7.50 0.005 4.00 1000 0.034 1.5 51.00 0.019 0.5 9.50 5.00 1000 0.034 1.5 51.00 0.019 0.5 9.50 390.00 54.25 6.00 1000 0.021 1 21.00 0.011 7.00 1000 0.005 1 5.00 0.005 8.00 1000 0.006 1 6.00 0.006 9.00 500 0.047 1 23.50 0.041 0.5 10.25 1.00 1500 0.115 1.5 258.75 0.010 2.00 1000 0.070 1.5 105.00 0.013 3.00 1000 0.073 1.5 109.50 0.029 0.5 14.50 4.00 1000 0.068 1.5 102.00 0.027 0.5 13.50 5.00 1000 0.054 1.5 81.00 0.028 0.5 14.00 6.00 1000 0.025 1 25.00 0.017 0.5 8.50 7.00 1000 0.087 1 87.00 0.063 0.5 31.50 8.00 1000 0.015 1 15.00 0.013 9.00 1000 0.020 1 20.00 0.017 0.5 8.50 944.25 179.00 10.00 1000 0.070 1 70.00 0.063 0.5 31.50 11.00 1000 0.020 1 20.00 0.063 0.5 31.50 12.00 1000 0.018 1 18.00 0.018 0.5 9.00 13.00 1000 0.016 1 16.00 0.016 0.5 8.00 14.00 1000 0.017 1 17.00 0.017 0.5 8.50 15.00 1000 0.007 0.007 16.00 1000 0.010 0.010 17.00 1000 0.006 0.006 18.00 1000 0.007 0.007 19.00 500 0.007 0.005 黄土湿陷等级

西安某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异原因分析

西安某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异原因分析

西安某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异原因分析提要根据西安某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资料,对比了现场浸水试验与室内压缩试验两种条件下的自重湿陷量,结果表明,室内试验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差异较大。

经调查研究所在地区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该文从土样扰动、边界条件、湿陷土层的分布不连续性和层拱效应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正确认识、评价该类黄土场地湿陷类型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浸水试验自重湿陷计算值实测值1 引言黄土是一种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风力搬运沉积的第四纪产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陕、甘、宁、山西、河南和河北等地区,分布面积约64万km2,其中湿陷性黄土约38万km2,占黄土面积的60%[1]。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湿度下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受水浸湿饱和后强度降低,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引起建构筑破坏或地面变形。

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的原则和具体方式直接受湿陷性评价结果控制,黄土湿陷性评价准确与否是影响工程建设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

工程实践中,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室内压缩试验和现场浸水试验两种,作为场地湿陷类型评价指标的自重湿陷量,可根据室内压缩试验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计算获得自重湿陷量(称为“计算值”),也可根据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实测获得自重湿陷量(称为“实测值”)。

但由于黄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由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为原位试验,且测定的土体范围大,能反映天然状态下地层结构的影响,代表性好,一般认为其获得的自重湿陷量(实测值)更为准确可靠[2]。

为使同一场地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接近或相同,现行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计算场地自重湿陷量的公式为()(1)式中0为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以反应地区土质差异,按地区不同取0.5~1.5;zs i为第i层土的自重湿陷系数,其中小于0.015时不参与计算;h i为第i层土的厚度。

即通过乘以修正系数0以及规定自重湿陷系数小于0.015的土属非湿陷性黄土,不参与计算,以这两种方式对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进行调节。

湿陷性黄土强夯路基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

湿陷性黄土强夯路基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
湿陷性黄土强夯路基检批质量检验记录
编号:
工程名称
单位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分包单位
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
施工工长
分部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名称
验收部位
主要工程数量
验收规范及图号
CJJ1-2008
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施工单位检查记录
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主控项目
1
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表6.3.12-2的规定
第6.8.5-1条
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不合格点的实测
偏差值或实测值
应测点数
合格点数
合格率(%)
一般项目
1
允许偏差
夯点累计夯沉量
不小于试夯时确定夯沉量95%
2
湿陷系数
符合设计要求
平均合格率(%)
施工
单位
检查
意见
质检员签名:
年 月 日
监理单位验收结论
监理工程师签名:
年 月 日

湿陷试验的数据分析

湿陷试验的数据分析

部 虽然 形成 基本一致的标准 , 如最大湿 陷
系数 为 2 0 P 0 k a下 的湿 陷值 。 但 在 实 际处 理 中 , 然 要 充 分 分 析 各 个 因 素 , 据 实 仍 根 际试 验 结果 进 行 处 理 。 ◆ 参考文献 :
【】胡燕妮, 1 米海 珍.兰州 高坪 黄土湿 陷系数
【】沙 爱 民, 2 陈开圣 , 湘河.公 路工 程湿 陷 邓 性 黄土 地基评 价方 法 【】 J .长 安大 学学 报 ( 自 然科学版) 2 0 , ( 7 : , 0 7 4 2 ) 卜5 【 3 】王佳 , 晓红, 白 王梅, 杨晶. 黄土涅陷性试验研
最 大湿 陷系数 的因素和影 响湿 陷初始 应 压 力 的 凶 素几 乎 相 同 , 主 要 是 含 水 率 、 深
1 双线法湿陷系数的测定试验 .
双 线 法 湿 陷 试 验 是 在 同一 取 土 点 的 同 一深 度 处 取 两 个 环 刀 试 样 。 个 在 天 然 一 含 水 量 下 分 级 加 荷 加 至 规 定 雎 力 下 沉 稳 定后 为 止 ; 一 个 在 天 然 含 水 量 下 加 第 一 另 级 荷 载 , 下沉 稳 定 后 浸 水 至 湿 陷 稳 定 , 再
自重湿 陷性黄 土是指 受水浸 湿后 在 饱和 自重压力下 发生湿 陷的湿 陷性黄土 。
划 分 自重 湿 陷 性 和 非 自重 湿 陷 性 黄 土 的 依 据 是 : 土 的 饱 和 自重 压 力 下 测 定 的 自 在
黄土在一定 的压力作用 下, 由于水侵 蚀 而 发 , 构 破 坏 以 致 产 生 显 著 附 加 下 圭机
_
_
不具有湿 陷性 。‘ t ,
●.OI,

注: 一湿陷系数; s 一湿陷起始应压力 6s Ph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

目录1 引言 (1)2 试验概况 (2)2.1 场地条件 (2)2.2 浸水试坑布置和仪器埋设 (3)2.3 DDC 处理区域布置 (4)2.4 挤密桩区域布置 (4)3 试验成果分析 (5)3.1 湿陷变形特性研究 (5)3.2 水分入渗规律研究 (6)3.3 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研究 (7)4 结论 (9)参考文献 (10)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及地基处理方法研究摘要: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入渗过程中,深度22.5~25.0 m 以上土体易发生湿陷,该深度以下土体则含水率增加缓慢,达不到湿陷起始含水率,不易发生湿陷,因此该深度考虑可作为现场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也可作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时可参考的地基处理下限深度。

DDC 桩间距为1.0~1.4 m 时,无论从挤密系数还是湿陷系数都能满足规范要求;挤密桩15 m 试验区域沉降量较小,但其剩余湿陷量任未满足要求,这也佐证了关于22.5~25.0 m 深度难于发生湿陷的结论。

试验成果可作为今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以及黄土规范进一步修订的参考。

关键词: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试验;地基处理;湿陷变形;入渗;剩余湿陷量1 引言黄土的湿陷性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修建在黄土地基上的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发生破环,公路路面开裂,水利设施失效,经济损失很大。

黄土湿陷主要由于水分进入土体从而引起的结构破坏。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工业和民用工程修建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上,这给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的课题。

如何避免由于水分入渗导致的工程结构破坏,迫在眉睫。

黄土湿陷变形特性研究主要有室内和现场两种手段。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

一、概念黄土是在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陆相疏松堆积物,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多孔隙,颜色一般呈棕黄、黄色或黄褐色。

土中含易溶盐类,其中以碳酸盐含量最多,遇水易冲蚀、崩解、湿陷。

黄土按其湿陷特征可分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 .01ram 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 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 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 的中砂颗粒。

西宁地区的湿陷性黄土是粉质土,且低阶地一般为粉质亚粘土为主,高阶地以粉质亚砂土为主。

西宁市区内的湿陷性黄土进行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划分,河谷低阶地的湿陷性黄一般为I 一Ⅱ级非自重湿陷,高阶地多为Ⅱ级非自重湿陷,洪积裙多为I 一Ⅱ级自重湿陷,黄土丘陵边缘地带多为Ⅲ级自重湿陷。

1.黄土湿陷性判定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系数's ()/p p o h h h δ=-δs ≧0.15 湿陷性黄土δs<0.15 非湿陷性黄土2.湿陷类型判别1)自重湿陷性判别(在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程度)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δzs ≧0.015 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2)场地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o i z z h βδ∆=∑Δzs ≧7cm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Δzs <7cm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3.湿陷等级判别(总湿陷量s ∆、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i h βδ∆=∑通常:s ∆≧50,Δzs ≧30可判定为Ⅲ级,30<s ∆<50,7<Δzs <30可判定为Ⅱ级二、工程特性1.湿陷性:在天然含水量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在浸水后,在土的自重或外部荷载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其结构很快破坏,发生剧烈变形,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亦即黄土的湿陷性。

黄土的湿陷性判定及地基处理措施

黄土的湿陷性判定及地基处理措施

黄土的湿陷性判定及地基处理措施摘要: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准确评价场地黄土的湿陷性,将直接影响地基处理方案、工程周期长短及地基处理费用的高低等问题。

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通过对黄土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的研究,揭示黄土的湿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总结多年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行工程建设规范、规程,把对湿陷性黄土评价和地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从准确评价黄土湿陷性出发,分析如何选用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湿陷性评价地基处理1引言黄土是第四纪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陆相沉积的一种特殊土。

我国作为世界上黄土厚度最大、分布面积最广、地层层序最完整、成因类型最复杂的国家,黄土覆盖面积达6.40×105km2,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部分分布在青海、宁夏、河南,其他在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也有不连续或零星的分布。

其中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约为2.70×105km2,大部分分布在我国黄河中游地区。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许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黄土湿陷性问题。

所以,研究黄土的湿陷性判定及地基处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的孔隙比一般较大,并常常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由于在颗粒间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所以在天然干燥状态下,黄土仍然可以承受一定的荷重,并且变形量也较小。

但在自重或一定荷载作用下,受水浸湿后,黄土结构就会迅速被破坏而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

2.1物理性质指标(1)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几个物理性质指标:容重:一般为1.33~1.81g/m3,多数为1.40~1.60 g/m3;天然含水量:一般为7%~23%,多数为12%~20%;孔隙比:一般为0.78~1.50,多数为0.8~1.2;液限:一般为21.7%~32.5%,多数为25%~31%;塑性指数:一般为6.7~13.1,多数为8~12。

湿陷性黄土有关试验

湿陷性黄土有关试验

剔除,且勿将土扰动,否则试验数据将误差较大,有时甚至无法使用;
(4)加荷前,应将环刀试样保持天然湿度;透水板的湿度应接近试样的天然湿度。 (5)试样浸水宜用蒸馏水; (6)第一级压力下的变形调整:由于切取试样时环刀表面不平或安装时仪器接触不好 等原因,加压后两个环刀产生一定的变形差异,在第一级压力变形稳定后将两个百分表读 数调整一致,这样就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7)试样浸水前和浸水后的稳定标准,应为每小时的下沉量不大于0.01mm。 (8)施加1kPa的预压力使试样与仪器上、下各部件接触,并调整变形测量计的零位或 初始值。
定黄土湿陷性指标。在初步勘察阶段或取多个试样有困难时也允许采
用双线法进行试验。 单线法:单线法需取五个环刀试样,要求含水量均匀一致,环刀试
样间密度差值小于等于0.03g/cm3,均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分别加至
不同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浸水至湿陷稳定为止。最后绘制δs~P 曲线,在曲线上求得湿陷起始压力。
岩土工程类土工试验培训
湿陷性黄土有关试验
一 概述
1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
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或
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 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 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2 湿陷性黄土特征
颜色呈棕黄、灰黄或黄褐色,天然剖面上垂直裂隙发育,孔隙比一般较大, 常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其含量可达 50%以上;含碳酸盐或硫酸盐成分,有时含有钙质结核;水理性敏感,受水浸湿 后易产生附加沉陷。
3) 测定自重湿陷系数除应符合5.1.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分级加荷,加至试样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沉稳定后,试样浸 水饱和,附加下沉稳定,试验终止; (2)试样上覆土的饱和密度,可按下式计算:

土工试验黄土湿陷试验

土工试验黄土湿陷试验

土工试验黄土湿陷试验18 黄土湿陷试验18.1 一般规定18.1.1 本试验应根据工程要求,分别测定黄土的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溶滤变形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

18.1.2 进行本试验时,从同一土样中制备的试样,其密度的最大允许差值应为±0.03g /cm3。

18.1.3 本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本标准第17.2.1条的规定,环刀内径为79.8mm。

试验所用的滤纸及透水石的湿度应接近试样的天然湿度。

18.1.4 黄土湿陷试验的变形稳定标准为每小时变形不应大于0.01mm,溶滤变形稳定标准为每3d变形不应大于0.01mm。

18.2 湿陷系数试验18.2.1 湿陷系数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试样制备应符合本标准第4.5节的规定,试样安装应符合本标准第17.2.2条第4款、第5款的规定。

2 确定需要施加的各级压力,压力等级宜为50kPa、100kPa、150kPa、200kPa,大于200kPa后每级压力为100kPa。

最后一级压力应按取土深度而定:从基础底面算起至10m 深度以内,压力为200kPa;10m以下至非湿陷土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大于300kPa时,仍应用300kPa。

当基底压力大于300kPa时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时,宜按实际压力确定。

3 施加第一级压力后,每隔1h测定一次变形读数,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

4 试样在第一级压力下变形稳定后,施加第二级压力,以此类推。

试样在规定浸水压力下变形稳定后,向容器内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注入纯水,水面宜高出试样顶面,每隔1h 测记一次变形读数,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

5 测记试样浸水变形稳定读数后,应按本标准第17.2.2条第14款规定的步骤拆卸仪器及试样。

18.2.2 湿陷系数应按下式计算:式中:δs——湿陷系数;h p——在某级压力下,试样变形稳定后的高度(mm);h p'——在某级压力下,试样浸水湿陷变形稳定后的高度(mm)。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试验数据分析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试验数据分析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试验数据分析摘要:本文以湿陷性黄土地区某水厂工程为背景,采用素土挤密桩的地基处理措施,并开展击实试验、地基载荷试验、湿陷性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地基处理效果,分析得出:(1)击实扰动样最大干密度约1.71g/cm3,最优含水率约15.0%;(2)素土挤密桩区域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0~180kPa,满足设计要求;(3)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试验结果表明,4.52%试验点具轻、中等湿陷性,地基处理深度内湿陷性已基本全部消除;(4)地基处理区域可判断为中密~密实。

关键词:挤密桩;湿陷性黄土;击实试验;地基荷载试验;湿陷性试验;动力触探试验1 引言湿陷性黄土结构疏松、孔隙发育,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

当未受水浸湿时,其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受水浸湿时,其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常用处理方法有:换土垫层、强夯法、桩基础、挤密桩法等。

近年来,挤密桩以其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可通过各种试验方法验证其处理效果。

针对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检测分析,王小军等[1]将柱锤冲扩桩、水泥土挤密桩、强夯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对比研究;杨校辉等[2]、赵文强等[3]、刘志伟等[4]开展浸水荷载试验来研究湿陷性评价等难题;柳教利[5]基于既有非饱和土理论开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试验研究;齐秀廷[6]通过现场原位测试,开展夯扩挤密桩的单桩强度、桩土应力比、桩土复合模量等研究;梅源[7]开展了黄土山区高填方沉降变形控制技术试验研究;米海珍等[8]在试验中通过考虑桩心距、处理深度、处理范围及桩孔填料等不同影响因素,来检验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效果;胡长明等[9]进行了综合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冲击沉管或振动沉管工艺施工素土挤密桩,工效不佳。

(整理)黄土湿陷程度划分

(整理)黄土湿陷程度划分

黄土湿陷程度划分(补充件)A1 黄土湿陷类型与湿陷程度的划分A1.1 黄土的湿陷类型,按室内压缩试验,在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判定。

自重湿陷数按式(A1)计算:……………………(A1) 式中:h z——原状土样在饱和自重压力s下稳定后的高度,cm;h’z——上述试样在侵水湿陷稳定后的高度,cm;h0——土样的原始高度,cm。

当δzs<0.015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A1.2 黄土的湿陷程度,应按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湿陷系数δs 判定。

湿陷系数控式(A2)计算:……………………(A2)式中:h p—原状土样在压力s下稳定后的高度,cm;h’p——上述试样在侵水湿陷稳定后的高度,cm;h 0——土样的原始高度,cm。

当δs<0.015时,一般定为非湿陷黄土;0.015≤δs<0.08时,一般定为弱湿陷性黄土;0.08<δs<0.07时,一般定为中等湿陷性黄土;δs>0.07时,一般定为强湿陷性黄土。

测定湿陷系数δs的压力s,自地面以下1.5m算起,10m以内土层应用200kPa 压力,10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不足300kPa时,仍应用300kPa)。

A2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与等级的划分A2.1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应按汁算自重湿陷量Δzs和当地建筑经验综合判定,也可按实测自重湿陷量Δ′zs判定。

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cm)。

按式(A3)计算:……………………(A3) 式中:δzsi——第i层土的白重湿陷系数;h i——第i层土的厚度;β0——修正系数。

陇西地区取1.5,陇东、陕北地区取1.2,陕西省关中地区取0.7,其他地区取0.5。

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白天然地面算起。

至其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其中自重湿陷系数δzs小于0.015的土层不累计。

A2.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温陷等级,按总湿陷量Δs划分。

黄土湿陷性计算模板(自带计算公式)

黄土湿陷性计算模板(自带计算公式)
湿陷性黄土判定表
勘测单位: 项目名称: 勘测阶段: 取样孔(坑)编号: 总编号: 取样孔(坑)位置: 计算自重湿陷量(mm) 代表 取样 代表 自重湿 湿陷 代表层 修正系数 分级自重 系数 厚 n 层厚 土样 深度 深度 陷系数 分级湿陷 湿陷量 量(mm) Δzs=β0· Σδzsi· hi 编号 (mm) (m) (m) δzs β0 (mm) δs (mm) i=1 6855 8.40 9.00 0.032 1.5 2000 96.00 0.044 2000 88.00 总湿陷量(mm)
n
Δs=Σβ·δsi·hi
i=1
湿陷 类型
湿陷 等级
96.00
88.00
自重
II(中等)
注: 1. Δzs的累计,应自天然地面算起(当挖、填方的厚度和面积较大时,应自设计地面算起),至其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其中δzs 小于 0.015 的土层不累计。 2. Δs应自基础底面(如基底标高不确定时,自地表以下1.5m)算起。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累计至基础底下10m(或压缩层)深度止;在自重湿陷 性黄土场地,累计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止。其中δs(10m以下为δzs)小于0.015的土层应不累计。 3. β。——因土质地区而异的修正系数。陇西地区取1.5;陇东,陕北地区取1.2;关中地区取0.9;其它地区取0.5。 4. β——考虑地基土的侧向挤出或浸水机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基底下0~5m深度内可取1.5;基底下5~10m深度内可取1.0,基底下10m以下至非湿陷 性黄土层顶面,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按β0值取用。
填表:
复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湿陷性黄土判定表
项目名称: 勘测阶段: 勘测单位: 总湿陷量(mm)

0138黄土湿陷性试验记录

0138黄土湿陷性试验记录

样品编号
委托编号
取样地点仪器设备及
环境条件
样品状态描

压力
时间读数读数读数读数读数总变形量
(mm)
仪器变形量
(mm)
试样变形量
(mm)
试样高度
(mm)
各级压力下
的湿限系数
试验计算复核记录编号委托日期试验日期相对湿度(%)湿限系数δs =(h 1-h 2)/h 0= 自重湿限系数δzs =(h z -h z ˊ)/h 0湿限起始压力P ah = kPa
附注:










型号管理编号示值范围分辨力时间时间读数时间时间时间仪器设备名称采用标准温度(℃)批准文号:铁建设函[2009]27号表号:铁建试录138济青高速铁路有限公司
黄土湿陷性试验记录。

黄土湿陷性实验

黄土湿陷性实验

试样初始高度
按式
计算自重湿陷系数
式中
在饱和自重压力下试样变形稳定后的高度
在饱和自重压力下 试样浸水湿陷变形稳定后的高

其余符号见本规程式
按式
计算溶滤变形系数
式中
在某级压力下 试样在溶滤变形稳定后的高度
其余符号见本规程式
以压力为横坐标 各湿陷系数为纵坐标 绘制压力与湿陷
系数关系曲线 图
记录
本试验记录格式如表
工程名称试验者ຫໍສະໝຸດ 土样编号计算者试样说明
校核者
仪器编号
试验日期
压力 试样 孔隙比 高度
未浸水 浸水后 湿陷量 湿陷系数 试样高 试样高
试验前试样的孔隙比
试样土粒体积高度

试样高度与压力关系曲线

湿陷变形系数与压力关系曲线

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表
单线法
工程名称
试验者
土样编号
计算者
土样说明
校核者
仪器编号
试验日期



浸水湿陷 在 下
浸水溶滤 在 下
时间 读数 时间 读数 时间 读数 时间 读数 时间 读数 时间 读数



总变形量 仪器变形量 试样变形量 试样高度
自重湿陷系数
湿陷变形 系数
渗透溶滤 变形系数

黄土湿陷系数与压力关系曲线
如建筑物地基采用预先浸水方式处理 则可在现场预浸
水稳定后的试坑中取样 按本规程

的规定进行试
验 测定黄土湿陷性指标及建筑物运用期黄土层的第 次湿陷变

试验完毕 放掉容器中的积水 拆除仪器 取出试样 在
试样中心处取样测定其含水率 检查浸水后试样的饱和度

黄土湿陷性指标试验

黄土湿陷性指标试验

试验方法的选择:单线法较双线法更符合地基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讲单线 法比双线法好。但单线法需取五个环刀,对普通工程勘察来说,取土量大, 试验繁琐,且有时很难满足试验要求。
三 试验目的及标准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黄土变形和压力的关系,以计算压缩变形系数、 湿陷变形系数,渗透溶滤变形系数、自重湿陷系数等黄土压缩性指标。 测定项目根据未处理的和预先浸水处理过的场地工程实际情况,选定 试验程序来确定。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以及湿陷机理分析, 对湿陷类别和等级的判别,提出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及质量 检测与控制施工中的建议。分析不同深度黄土的湿陷系数、湿陷起始 压应力、湿陷峰值压应力,从而为当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提供了重要 依据。
单线法:单线法需取五个环刀试样,要求含水量均匀一致,环刀试样间 密度差值小于等于0.03g/cm3,均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分别加至不同 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浸水至湿陷稳定为止。最后绘制δs~P 曲线, 在曲线上求得湿陷起始压力。
双线法:双线法需取两个环刀,环刀试样间密度差值小于等于0.03g/cm3, 分别在天然湿度下和浸水饱和后做压缩试验,利用两条压缩曲线的变形差绘 制δs ~P 曲线,在曲线上求得湿陷起始压力。
3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在现场采用试坑浸水试验确定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试坑宜挖成圆(或方)形,其直径(或边长)不应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 并不应小于10m;试坑深度宜为0.50m, 最深不应大工业于0.80m。坑底宜铺 100mm厚的砂、砾石。 (2)在坑底中部及其他部位,应对称设置观测自重湿陷的深标点,设置深度 及数量宜按各湿陷性黄土层顶面深度及分层数确定。在试坑底部,由中心向坑边 以不少于3个方向,均匀设置观测自重湿陷的浅标点;在试坑外沿浅标点方向10~ 20m范围内设置地面观测标点,观测精度为±0.10mm。 (3)试坑内的水头高度不宜小于300mm,在浸水过程中,应观测湿陷量、耗 水量、浸湿范围和地面裂缝。湿陷稳定可停止浸水,其稳定标准为最后到的平均 湿陷量小于1mm/d。 (4)设置观测标点前,可在坑底面打一定数量及深度的渗水孔,孔内应填满 砂砾。 (5)试坑内停止浸水后,应继续观测不少于10d,且连续到的平均下沉量不 大于1mm/d,试验终止。

湿陷性黄土地基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湿陷性黄土地基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300
mm
3
湿陷系数
<0.015
4
压实系数
不小于设计值
5
土和灰土挤密桩地基
桩径
不小于设计值
6
桩位
≤设计桩径的1/4
7
桩顶垫层压实系数
不小于设计值
8
夯锤提升高度
不小于设计值
9
桩间土湿陷系数
<0.015
10
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
不小于设计要求
表5.10.1湿陷性黄土地基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表5.10.1(续) 工程编号: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
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分项工程名称
验收部位
类别
序号
检验项目
质量标准
单位
施工单位自检记录
检查结果
一般项目
11
预浸水法
浸水坑底标高
±150
mm
12
浸水坑内水头高度
不小于设计要求
13
浸水孔深度
±200
mm
14
浸水孔间距
≤设计浸水孔间距的1/10
mm
总承包单位
检查结果
项目专业工程师:
年月日
பைடு நூலகம்施工单位
检查结果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
表5.10.1湿陷性黄土地基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表5.10.1 工程编号:
单位(子单位)
工程名称
分部(子分部)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名称
验收部位
总承包单位
项目负责人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分包单位
分包项目负责人
施工执行标准

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自重湿陷系数)

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自重湿陷系数)

0.625 0.125 0.500
0.625 0.125 0.500 hz=19.500mm h’z=18.996mm
0.129 0.125 1.004
自重湿陷系数δ
zs
δ zs=0.025
10:45 11:00 12:00 13:00 14:00 G218线K22+266萨尔布拉克镇公路改建工程
试验单位 试 验 者 校 核 者 试验日期 孔 隙 度(﹪) 饱和密度(g/㎝3) 主要仪器
新疆金鼎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JT2011032 0-3 黄土
20 1.610 2.75
2011.4.24
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自重湿陷系数自重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系数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自重计算放大系数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系数抗滑移系数试验摩擦系数试验机
黄土湿陷试验记录(自重湿陷系数)
工程名称 土样编号 取土深度(m) 土样描述 原始高度(mm) 密度(g/㎝3) 土的比重(g/㎝3) 压力(kpa) 时间
46.7 1.862 固结仪
分级压力(kpa) 压力
50 50 50 50 50
自重压力(kpa) 时间
10:45 11:00 12:00 13:00 14:00
浸水自重压力(kpa) 时间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读数
0.00 0.590 0.612 0.623 0.625
压力
50 50 50 50 50
பைடு நூலகம்读数
0.000 0.590 0.612 0.623 0.625
压力
50 50 50 50 50 50 50
读数
0.625 1.071 1.092 1.106 1.115 1.123 1.129

22__黄土湿陷性试验

22__黄土湿陷性试验

22 黄土湿陷性试验22.1 一般规定22.1.1 黄土湿陷性是黄土在一定的压力、浸水作用下,产生压缩、湿陷变形的过程。

22.1.2 黄土湿陷性试验应根据不同工程要求,分别测定黄土的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

22.1.3 本试验在同一土样中制备的试样密度差值不得大于0.03 g/cm3。

22.2 湿陷系数的测定22.2.1 本试验采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15.2.1条规定。

环刀面积不得小于50cm2。

22.2.2 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切土时,应使试样的加荷方向与土层受压方向一致。

如遇有大孔隙贯通试样时,应用切余的碎土填入堵塞。

2 试样安装及施加预压应按本规程第15.2.2条第2~3款步骤进行。

浸水水质应采用纯水,当有特殊要求时,可按要求的水质浸水,但应在报告中加以注明水质条件。

3 记录初读数后,立即卸除预压力,开始施加第一级压力50 kPa,加压后,每隔1h测记百分表读数一次,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

4 加压等级一般为50、100、150、200 kPa,最后一级压力应按取土深度而定:从基底算起至10m深度以内,压力为200 kPa;10 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使用其上覆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当大于300 kPa时,仍应用300 kPa;当基底压力大于300 kPa时,宜按实际压力确定。

5 当试样在最后一级压力下变形稳定后,向容器内注入纯水,水面应高出试样顶面,并保持该水面直至试验结束。

每隔1h 测读百分表一次,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

稳定标准为0.01mm/h 。

6 拆卸仪器及试样应符合本规程第15.2.2条第11款的规定。

22.2.3 试验结果应按下式计算:0h h h p p '-=s δ (22.2.3)式中 δs ——湿陷系数;计算至0.001;h p ——试样在加至最后一级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p h '——试样在加至最后一级压力稳定后,经浸水下沉稳定的高度(mm);h 0——试样的原始高度(mm)。

黄土湿陷性计算模板(自带计算公式)

黄土湿陷性计算模板(自带计算公式)

Δs=Σβ·δsi·hi
i=1
湿陷 类型
湿陷 等级
0.00
30.60
非自重 I(轻微)
注: 1. Δzs的累计,应自天然地面算起(当挖、填方的厚度和面积较大时,应自设计地面算起),至其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其中δzs 小于 0.015 的土层不累计。 2. Δs应自基础底面(如基底标高不确定时,自地表以下1.5m)算起。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累计至基础底下10m(或压缩层)深度止;在自重湿陷 性黄土场地,累计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止。其中δs(10m以下为δzs)小于0.015的土层应不累计。 3. β。——因土质地区而异的修正系数。陇西地区取1.5;陇东,陕北地区取1.2;关中地区取0.9;其它地区取0.5。 4. β——考虑地基土的侧向挤出或浸水机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基底下0~5m深度内可取1.5;基底下5~10m深度内可取1.0,基底下10m以下至非湿陷 性黄土层顶面,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按β。值取用。
湿陷性黄土判定表
勘测单位: 项目名称: 勘测阶段: 取样孔(坑)编号: 总编号: 取样孔(坑)位置: 计算自重湿陷量(mm) 代表 取样 代表 自重湿 湿陷 代表层 修正系数 分级自重 系数 厚 n 层厚 土样 深度 深度 陷系数 分级湿陷 湿陷量 量(mm) Δzs=β0· Σδzsi· hi 编号 (mm) (m) (m) δzs β0 (mm) δs (mm) i=1 6855 8.40 9.00 0.032 1.5 2000 96.00 0.044 2000 88.00 总湿陷量(mm)
n
Δs=Σβ·δsi·hi
i=1
湿陷 类型
湿陷 等级
96.00
88.00
自重
II(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