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

合集下载

协同创新中心本年度建设成效汇报

协同创新中心本年度建设成效汇报

协同创新中心本年度建设成效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为了全面总结今年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果,展示协同创新中心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效,特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报告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效。

以下是对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效的汇报:一、基本情况1. 协同创新中心的基本概况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在团队建设、项目培育、技术研发等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团队规模稳步扩大,项目合作亮点频现,技术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团队建设,提高创新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3. 协同创新中心的机构设置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的机构设置主要包括:领导班子、技术研发部、项目培育部、合作交流部、行政后勤部等,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二、成效展示1. 团队建设成效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吸引了一批技术精英和创新人才的加入,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团队成员素质提升明显,团队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 项目培育成效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共孵化了若干创新创业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革新。

其中,有多个项目取得了投资和市场的认可,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和服务。

3. 技术研发成效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优秀的技术团队,推动了一系列技术研发项目的开展。

涉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和专利,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4. 产学研合作成效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多个创新研究项目。

通过深入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动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创新创业服务成效本年度,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创新论坛、科技交流等活动,搭建了创新创业评台,为创业者提供了政策交流、项目孵化、资金支持等全方位的服务,助力创业者实现梦想。

中药资源协同创新中心 工作计划及目标

中药资源协同创新中心 工作计划及目标

中药资源协同创新中心工作计划及目标一、引言中药资源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推动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创新和传承,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是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意见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中医药产业的实际需求,全面推进中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中医药产业升级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工作计划1. 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深入田野调查,全面了解我国境内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和数量,对各类中药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确保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 中药资源保护与更新:积极开展中药资源保护工作,制定中药资源的更新计划,推动珍稀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中药资源研发与创新:在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加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4. 中药资源产业化与市场开发:发挥中药资源的市场价值,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培育中药资源产业化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中药资源市场,提高中药资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 中药资源信息评台建设:建立中药资源信息数据库,推动中药资源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支撑。

6. 中药资源政策法规研究: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药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三、工作目标1. 中药资源整体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

2. 中药资源保护区域覆盖率达到85%以上。

3. 中药资源研发创新率提高到20%以上。

4. 中药资源产业化龙头企业占比达到35%以上。

5. 中药资源信息评台覆盖率达到80%以上。

6. 中药资源政策法规得到较好的保障和执行。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资源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非常重要,它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药资源协同创新中心的一员,我深切感受到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中药资源进行保护,研发和创新。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简称“2011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根据XX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XX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地方急需、省内一流”的要求,围绕科学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积极联合省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模式。

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建设鲜明的优秀本科大学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遵循“创新引领、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开放、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以协同创新引领我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公开遴选,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汰劣”原则,突出,强化优势,目标考核,动态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协同创新中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学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核心,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我校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的深度合作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第六条申请认定的XX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方向选择紧密围绕、XX或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2011计划与协同创新

2011计划与协同创新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2、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扩招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 的快车道。我们用十多年时间,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从 精英教育阶段快速推进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 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已经成为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 紧迫的任务。
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支 撑国家创新发展。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3、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2012年7月6号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
在十八大前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印发了《中共中
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 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核心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强化企 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环境和支撑 条件,关键是系统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体 制、科技评价体系、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科技人员评聘管理
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
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 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 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
国家将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
奖励性资金支持。 建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全程绩效管理模式。
三、“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

高校做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的若干思考

高校做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的若干思考

高校做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的若干思考范瑞泉;张莉恒;梁丹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3(000)018
【摘要】在分析“2011计划”的核心内容和对首批批准的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山大学在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做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的若干思考,以期为高校组建和培育“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范瑞泉;张莉恒;梁丹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医学科学处,广东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医学科学处,广东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医学科学处,广东广州 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1;G322.23
【相关文献】
1.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的问题及思考 [J], 车玮
2.培育与建设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若干思考 [J], 张朝霞
3.盯牢受众需求,培育核心竞争力——做好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若干思考 [J], 钟荣华
4.高校研究生学术品德培育研究\r——基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若干思考 [J], 陈
莉;高铭竺
5.关于培育高校大学生创客教育的若干思考 [J], 高燕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为规范我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确保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健康有序运行,扎实推进我校“XXXX计划”,切实提升我校创新能力,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协同创新中心坚持统筹、委托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科研处),统筹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

各二级学院受学校委托管理牵头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

各协同创新中心依据章程实行自主管理。

相关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如下:(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责:1.落实XX学院“XXXX计划”领导小组确定的顶层设计、宏观布、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2.受理并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申请、论证和立项;3.负责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检查、监督、评估和验收;4.负责办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机构人员的备案工作。

(二)牵头二级学院是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主要职责是:1.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织和工作;2.指导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的运行管理,成立由二级学院主要领导负责参加的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协调并解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政策、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指导成立中心理事会;3.根据中心建议,负责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报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配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验收与评估工作;4.协调与各参与单位之间的合作等有关事宜。

二、管理与运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应以学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重点围绕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等四种类型实施建设。

1.XX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在XX学院“XXXX计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协同创新中心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制定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配套的内部制度等,报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备案。

唐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唐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唐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一、总则为了加强唐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中心设置唐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是为推进学校科研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而设立的专门机构。

中心设有中心主任、副主任和相关工作人员。

三、中心任务1. 开展科研创新项目管理工作,协调学院各相关学科开展创新研究;2. 负责申报和管理科研项目,组织并监督项目的进展;3. 组织学院师生参与国内外创新研究交流活动,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4. 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转化;5.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为学校和社会提供科技支持和解决方案。

四、中心管理1. 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副主任协助主任完成相关工作;2. 中心设立科研项目管理、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等工作组,分工明确,任务有序;3. 加强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推进协同创新中心与学校整体发展的衔接;4. 中心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和预算,按照学校相关程序执行。

五、中心项目管理1. 项目申报:中心根据学校科研创新需求和政策,组织各学科制定项目计划和申报书,经中心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按照学校相关程序报送上级部门进行审批;2. 项目执行: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完成研究任务,确保项目按照计划顺利进行;3. 项目评估:项目结题后,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向学校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进展和成果。

六、中心学术交流1. 中心组织学院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推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合作;2. 中心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3. 中心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和项目合作。

七、中心产学研合作1. 中心积极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 中心支持学校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申报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3. 中心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为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

协同创新中心申请报告

协同创新中心申请报告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计划申请建立协同创新中心。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立背景、目标、建设方案及预期效益。

二、项目名称[企业/机构名称]协同创新中心三、设立目的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 培养创新人才: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4. 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建设方案1. 组织架构- 管理委员会: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方代表组成,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战略规划、决策和管理。

- 技术委员会:由行业专家、学者组成,负责技术研究和指导。

- 运营管理部: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营、项目管理、人才引进等工作。

2. 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

- 企业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 国际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 资金来源- 政府资金: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 企业投入:企业自筹资金,用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营和管理。

- 社会资金:通过设立基金、众筹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五、预期效益1. 经济效益:通过协同创新,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 社会效益: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生态效益: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思考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思考
倾斜 。
【 关键词】 地 方应用型 ; 院校 ; 同创新 ; 本科 协 路径选择
胡 锦涛在 清华 大学百年 校庆 的 重要 讲话 中指 出 : 要积 极 推动 性 , 定 了其核心 理念将 成 为 地方 应 用型 本 科 高校 教 学 、 “ 决 科研 和 人 协 同创新 , 鼓励 高校 同科研 机构 、 业开 展深度 合作 , 企 建立 协 同创新 事 改革的 重要导 向 。
三 、 方本 科高校 实施 协同创 新 的路径选 择 地
教 育 探 索
联盟 、 校企协 同是 高校和 企 业实 现 资源 优 势整 合 的一 种 有 效途 径 ; 要实施 校校 合作 , 方 高 等院 校 践 行 国际 化 办 学理 念 、 施 出 地 实 走 去” 战略 , 补教 育资源 不足 、 强竞 争 优势 、 升办 学 水 平 的重 是弥 增 提 要手段 ; 实施校 所联合 , 要 地方 高校 与科研 院所 开展深 度合 作 , 着力 搭建 地方产 业发 展高端 需求 与科研 院所 科研成 果对 接的平 台 , 是提 升地 方高校 服务 社会 能力 的有效 方式
的战略联盟 , 促进资源共享 ,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 目攻关 ” 0 2 。2 1 二、 地方应 用型 本科高 校 实施协 同创新 具有 重要 战略意 义 年 3月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 , 出台了《 教育部、 财 “0 1 计划 是促 进 我 国高 等 教 育 内 涵发 展 的 重 大 战 略 部 署 , 21” 政 部关于 实施 高 等 学 校 创 新 能 力 提 升 计 划 的 意 见 》 以下 简 称 对于 地方 应用型 本科 高校 的发展 具有重 要战 略意 义 。 (
高校必 须抓住 这一 机遇 , 新 体 制机 制 , 创 改变 封 闭 、 散的 现状 , 分 通 袁贵 仁部长 在 “ 校创新 能力 提 升计 划 ” 作 部署 视 频 会上 的 高 工 过 协 同创新 , 力推 动内涵 式发展 。 着 讲话 中指 出 ,2 1” 划对 于大力 提 升 高校 的 创新 能 力 , 面提 高 “0 1计 全 地方 应用型 本科 高校关 于“ 0 1 计 划的解 读 21” 高 等教育 质量 ,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 意义 。 当 前 , 新 能 力提 升 是提 高 创 “0 计划 是为 贯彻 落实胡 锦涛 在 庆祝 清 华大 学 百 年校 庆 的 高等 教育 质量 的灵魂 。我 国 高等 教育 已进 入 了 更 加注 重 内 涵提 升 21” 1 重要讲话精神 ,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促进高等 教育与科技、 经济、 文 的发 展阶 段 , 求所 有高校 面 向科 学 前 沿和 区 域发 展 需 求 , 要 打破 分 化 有机 结合 , 提升高 等学校 的 创 新能 力 , 支撑 创 新 型国 家 和人 力 资 散封 闭 , 强协 同创 新 , 科教 结合 和产学 研用 结合 , 协 同创 加 促进 通过 源 强 国建设而 实施 的一项 重 大 系统 工 程 。从 地 方 应用 型 本科 高校 新 能力 的提升 来增强 高等 教育 的核心 竞争 力 。 的视角 , 以下几点 值得 关注 : 有 。 目前地方 应用 型本 科 高 校 , 体 办 学 质 量 还 是 高 等教 育 的 短 整 1 主体 选择 、 板 。与中 央直属 高校 相比 , 方应 用 型 高校 无 论是 在 办 学经 费 、 地 学 2 1 计 划规 定 : 向各类 高校 开放 , 限 定范 围 , 固化 单 科 布局 , 科研能 力上 都还 存 在 很大 的 差距 。但 是 , 过 多年 的 01 面 不 不 还是 经 位 , 多元 、 形成 开放 、 态 的 组织 运 行 模 式 。这 说 明 ,2 1 ” 划 发展 , 动 “0 1 计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特色办学 、 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 是一项 面 向所有 高校 的开放性 计划 , 并没有 把地 方应 用型本 科 高校 也 都具有 了一 定 基 础 , 成 了一 定 优 势 。 “0 1 计 划 与 “ 8 和 形 21” 95 排除在 外 。协同创 新的开 放性 , 决定 了地方 应用 型本科 高校将 成 为 “ 1 工程 21 最大 的不 同就在 于不 限制 学校层 次 , 其核 心 要义 是打 破 协同创 新计 划的重 要主 体。 国内高校 等级 层次 , 特色 发 展 , 鼓励 这为 地 方应 用 型 本 科高 校 提供 2 任务 驱动 、 了特色发 展 、 百舸争 流的 重大 战略 机遇 。 因此 , 方 应 用型 本科 高 地 “0 1 21 计划规 定 :面 向 区域 发 展 重大 需 求 , 励各 类 高 校 通 校 , 要抓 住实 施 2 1 计 划这一 重大 契机 , “ 鼓 必须 01 实现创 新 能力 和 核心 过多种 形 式自觉服 务于 区域发 展 。引导高 校与 企业 、 研院 所等 通 竞 争 力的根本 提升 。 科 过多种 形 式开展产 学研 用协 同研 发 , 动 高校 服务 方 式 转变 , 动 推 带 2 从 社会 系统 的视 角来 看 , 2 1 ” 划 是 提 升 区域 创 新 能 力 、 “ 01 计 区域 产业 结 构 调 整 和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 区域 创 新 中 发 挥 骨 干 作 的 重 要 支撑 在 用。 ”这说 明 , 方应 用型本 科高校 实施 协 同创 新时 , 注重 与 区域 地 要 当今社会 , 方高校 与区域 经济 社会 发展逐 渐成 为一种 共 生关 地 的互 动 , 注重提 升区域 创新 能 力 。协 同创 新 的区 域性 , 定 了与 地 系 。区域经济 社会发 展 为地 方高校 提供 了生存发 展 的基础 和 条件 , 决 方互 动 、 建高层 次 区域 创新 中心将 成 为地方应 用型 本科 高校 实施 而 地 方应用 型本 科高校 是区 域 内知 识 积累 、 造 与 传播 的 主体 , 构 创 是 协 同创新 的重要 导向 。 原始 性创新 、 技术 转移和 成果 转化 的重要载 体 与平 台。特 别是 很 多 3、 划 实施 计 地方应 用型 本科 高校设 在地 级 市 , 是所 在 地市 唯一 的本 科 高校 , 大 紧密 的 联 系。可 以 说 , 没有 地 方 应 用型 本 科 “0 1 计划 规定 :中 央 直 属高 校 牵 头 申报 协 同 创新 中心 ; 21” “ 每 都 与 地方有 着天 然的 、 个省 推荐 地方 高校申 报协 同创新 中心 “ , 鼓励设 立省级 2 1 计划 , 高校 创新 能力 的提升 , 0 1 就没有 区域 创新 能力的 增强 。 结合 当地发 展规 划 , 吸纳地 方院 校 、 研 院所 与企 业 组建 协 同 创新 科 虽然大 多地 方应 用型本 科院校 都确 立了服 务地 方的 服务 面 向 , 体” 。这说 明 , 方高 校 既 可 以申 报 国 家层 面 的 协 同 创新 中心 , 地 也 可总 体上创 新能 力还 不强 , 学优 势还 不 明 显 , 办 还不 能 适应 区域 经 可 以申报 地方 的协 同创新 中心。协 同创 新的层 次f , 了地 方 高 济社 会发展 的需 求。 同时 , 性 决定 区域 内 各创 新 力 量各 成 体 系 , 新 资 源 创 分散 重复 , 创新 效率不 高 , 迫切需 要突破 自主 创新 的机制 体制 障碍 , 校在 实施 协 同创新 中担当 着非常 紧 迫的历史 使命 。 4、 度 影 响 深 促进 各类创 新力 量的 协同创 新 , 进教 育与科 技 、 济 、 化 事业 的 促 经 文 也愈发 需要 地方应 用型 本科 高校发 挥 区域创 新中 的骨 干 “0 1 计划 规 定 : 要改 变 单纯 以项 目 、 2 1 “ 论文 数 量 为 主 的 考核 融合 发展 , 评价 方 式 , 注重原 始创新 质 量 、 以 注重 解 决 国家 和 区域 重大 需 求 的 作用 , 向区域发 展的 重大 需 求 , 破 制约 创 新 能 力提 升 的 内部 机 面 突 打破 通 贡 献度 、 贡献 率为导 向 ; 提升 人才 、 科 、 研 三位 一 体的 创 新 能 制 障碍 , 与其 他创 新主 体 间的 体 制壁 垒 , 过多 种 形 式开 展 产 学 科 力 ;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 “ 封闭方式向流动、 开放的方向转变, 促 学研 用协 同研发 , 区域 整体创 新 能力 。 提升 3 从 2 1 计 划实施 的视 角来看 , 同创 新 的层 次性 , 予 了地 、 01 协 赋 进 创新要 素从 孤立 、 散 的状 态 向 汇聚 、 分 融合 的 方 向转 变 ” “ 持 ;坚 开放办 学原则 , 大力 推进 高校 深 化改 革 , 力争 突 破 高校 内 部 以及 与 方应用 型本科 院校在 推进 协 同创 新进 程 中的特殊 使命 世纪 之交 , 随着我 国高 等教育 大众 化的 推进 , 过 1 年的 发 经 0余 外 部 的体 制 机制壁垒 ” 。这说 明 “0 1 计 划不 仅是 一 项工 程 , 21” 而且 我们已 成 为首屈一 指 的高等 教育大 国 , 为此 , 国家也 不失 时机 地 包 含着 高等 教育发 展的 新理念 、 新思 路和新 要求 。协 同创新 的影 响 展 ,

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日益竞争,协同创新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XXXX作为一家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企业,深知聚集各方力量进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将成立XXXX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集合内外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提升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和定位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协同创新,加速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心将定位为企业内部创新和外部合作的连接枢纽,为企业创造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环境。

三、中心职能1.内外部资源整合和管理:中心负责整合和管理内外部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以支持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

2.协同创新项目筛选和管理:中心通过建立项目评估和管理机制,筛选并管理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创新项目。

3.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心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技术交流、合作对接、知识共享、信息发布等功能,促进各方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

5.人才培养和引进:中心将组织创新人才培训和团队建设活动,同时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加入协同创新团队。

四、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1.组织架构:中心设立领导小组,由企业高层领导担任,负责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战略和决策;设立管理团队,负责具体的运营管理工作,包括资源整合、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等;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由领域专家担任,提供技术支持和评估意见。

2.运行机制:中心将建立项目申报、评审和管理的机制,确保项目的有效推进和管理。

同时,中心将建设信息平台,用于发布协同创新项目的信息、技术需求和合作意向,以促进内外部合作的对接。

五、合作模式和措施1.产学研合作:中心将积极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2.行业联盟合作:中心将组织企业参与行业内的联盟组织,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行业面临的问题。

3.开放创新平台:中心将建设开放创新平台,与其他企业共享研发设备、技术资源等,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教技[2014]2号【发布部门】教育部财政部【发布日期】2014.04.05【实施日期】2014.04.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技[201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财务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现将《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各地方、高校及相关部门要依据上述文件,认真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规划、组织和培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部署,围绕国家、行业以及区域的重大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针对当前高校改革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的要求,发挥高校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落实各方面的政策支持措施,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积极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广泛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深入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部财政部2014年4月5日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更加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为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明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认定并给予支持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重点任务、发展目标和领域布局,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和地方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组建,经“2011计划”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特制定本规划。

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协同创新相关概念协同创新相关概念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简称“20xx计划”),自20xx 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2]在建立一批“20xx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根据教育部“20xx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211工程“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xx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地方高校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思考

地方高校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思考

地方高校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思考作者:吕剑红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08期摘要:文章分析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意义,并从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瞄准目标与加强协作、建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更加重视优秀年轻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贯彻实施“2011计划”参与协同创新对策。

关键词:“2011计划”;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08-02“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胡锦涛同志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为了落实胡锦涛同志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是: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即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模式,重点推进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

一、“2011计划”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意义按照目前约定俗成的分类,我国高校被区分为“985高校”、“211工程高校”、教育部属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等几类。

其中地方高校通常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

据有关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级各类地方高校2500多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95%以上。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关于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我想说点啥》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那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

说起来,这可真是个相当牛的事儿啊!就好像给江苏高校注入了一股超强能量。

以前呢,各个高校可能就自顾自地发展,但是现在可不一样啦!有了这个计划,大家就手牵手、肩并肩地一起往前走啦。

想象一下啊,不同学校的那些厉害的教授、学生们凑到一块儿,那产生的火花得有多耀眼啊!这就好比原本一个个单独发光的小灯泡,现在串成了一串大彩灯,那亮度绝对蹭蹭往上涨。

而且啊,这样还能避免大家都去搞重复的研究、做那些别人已经做过的事儿。

协同创新嘛,就是要把资源整合起来,劲儿往一处使,把那些空白和难点一个个攻克掉。

这就像打游戏组队,大家都有各自的技能,组合起来那威力简直无敌。

对于学生们来说,好处也是大大滴呀!以后说不定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不同学校的好老师、好资源,学到的知识那可就更全面、更丰富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那肯定是更厉害、更有竞争力啦!将来毕业找工作,那不得是香饽饽啊。

当然啦,这么好的事儿,实施起来肯定也有挑战。

比如说不同学校之间的协调沟通会不会出现问题呀?各个团队之间利益怎么分配才公平呀?这就需要大家都有点“团队精神”,不能那么计较啦!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让江苏高校更上一层楼嘛。

还有啊,咱可不能光喊口号,得实实在在地干才行。

计划制定得再好,不落实那也是白搭。

希望各个高校都能积极行动起来,让这个协同创新计划真真正正地发挥出它的作用。

总之呢,我觉得这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真的很棒!感觉江苏的教育要迎来一波大发展啦!我都有点迫不及待想看看未来会变成啥样咯!咱就一起期待吧,相信肯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咋样,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这么想啊?哈哈!。

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

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

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与企业、学术机构、政府等各界资源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xxxx年xx月xx日。

第二条中心是由企业、学术机构、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组成的非营利性协同创新组织,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共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条中心坚持开放、包容、公正的原则,积极引入各方力量参与创新合作,共同促进创新发展。

第四条中心的组织形式为联合体,依法设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第五条中心的名称为XXX协同创新中心,统一英文名称为XXX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第六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引导和推动联盟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部门壁垒和机构界限,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科技信息共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第七条中心的主要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科技论坛、研讨会、科技创新咨询、人才交流、技术开发及转移、产学研用服务和科技成果评价等。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八条中心的组织形式为联合体,联合体成员包括企业、学术机构、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

第九条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由联合体成员推举的董事会组成。

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和审议中心的发展战略、工作计划、章程修订等重要事项。

第十条中心设立秘书处,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管理、项目推进以及协调各方资源。

第十一条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组成,及时提供专业意见与建议,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第十二条中心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工作组、项目组等临时机构,协助完成特定任务。

第三章职责与权益第十三条中心的职责包括:1. 组织并促进联合体成员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 建立与联合体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机制,推动各方资源共享;3. 组织和参与科技项目申报、评审及管理;4. 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工作,提升创新能力;5. 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有效措施,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6. 组织科技论坛、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提高会员单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水平。

XXXX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XXXX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一、总则(一)为加强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科学管理,根据《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二)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标准:1、科学研究:通过校企、校地结合,组织协同创新项目,并明确任务、联合攻关,产出区域经济社会急需发展,惠及民生的重大研究成果,体现出需求性、改革性、创新性和系统性,促进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

2、人才培养:通过协同创新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创新项目研究和吸收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参与开发,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学科发展、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XXXX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为XXXX的现代服务,向社会有关业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学科建设:以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在研究的过程中,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创新研究成果,形成新学科课程基础,有计划地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受国内同行的研究人员,建立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等措施,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努力建成为本学科的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

4、咨询服务:通过协同创新项目和承揽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XXXXXXXX行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参与合作研究、派遣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及社会XXXXXXXX行业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建成XXXXXXXX行业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5、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要把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作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通过建立协同创新项目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妥善平衡各方责任权利关系,不断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在探索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以下是 6 条主题为“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方案”的内容:1. 嘿,同学们!想象一下江苏高校都紧密合作起来,那会是怎样一番热闹的景象啊!就像一群小伙伴一起搭积木,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最棒的积木块,最后搭出一个超级酷炫的城堡!比如南京大学在基础研究上超厉害,东南大学在工程技术方面有绝招,它们一起协同创新,那成果不得吓我们一跳啊!我们都期待着这样的合作能让我们的学习和科研更上一层楼呢!2. 哇塞!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这不就好比是一场盛大的音乐合奏嘛!各个高校就是不同的乐器,各自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旋律。

苏州大学可能像悠扬的小提琴,江南大学像灵动的钢琴,当它们一起奏响,那必将是一曲震撼人心的乐章啊!像苏州纳米所和高校的合作,不就是在奏响科技进步的强音吗?这计划真的太让人兴奋啦!3. 哎呀呀,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这可是个大好机会呀!就好像是一场热血的篮球赛,各高校就是球场上的猛将。

江苏大学的工科实力很强,那就是得分高手;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资源丰富,就像是球队的组织者。

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拼搏。

扬州大学和企业的协同,不就是在努力争取比赛的胜利嘛!这难道不让人热血沸腾吗?4. 嘿,大家快来看呀!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简直就是打开知识宝藏的神奇钥匙!好比踏上一次奇妙的探险之旅,南京理工大学像是勇敢的向导,带领我们披荆斩棘;河海大学像是智慧的守护者,为我们指引方向。

一起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发现新的惊喜。

南京农业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不就是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道路吗?这样的计划必须点赞啊!5. 哇哦!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众多高校都盛装出席。

中国矿业大学带着它的矿业专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带着航空航天的酷炫,一起在这个派对上尽情展示。

难道你们不想看看这场派对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问题
重点推进:绿色发展
6.党的建设 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
低碳经济 环境保护等
化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关键 问题
重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
7.外交与国际问题 围绕维护
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发挥大国作用等战 略问题
重点推进:构建大国关系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 制度建设等
周边环境与外交
重点推进:节能环保 新兴信息产业 生物产业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 教育信息化等
区域发展类
区域经济建设 围绕区 域支柱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与 关键技术问题,以支撑区域创新发 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
重点推进:新材料 电子信息 汽车工业 装备制造 民用航空 生物医药 现代农业 海洋开发 化工冶金 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 现代服务业等
协同创新中 心的使 命
“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实施的基本载 体,是高等学校推动综合改革的试验区。通过中心的建设, 力争解决影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某些瓶颈,突破制约 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壁垒,转变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式,促 进高等学校与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推动教育与 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产出一批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 拔尖创新人才,有力地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 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交叉科学 围绕当前国际共同关注 的人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重点推进: 全球变化与灾害科学 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整合生态学 海洋科学 计算智能 材料科学 重大疾病与转化医学 系统生物医学 现代农业生物学 工程科学等
文化传承类
1.经济建设 围绕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 大问题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 制度先进、贡献突出 四项原则
“坚持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中心建设” “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认定和绩效管理” “坚持统筹指导、分层实施”
什么是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人才是指优秀人才的集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的能力 学科是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 的学科集群能力 科研是指发现并解决重大问题的组织管理与 协同研究的能力 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
建设一批代表中国高校能力、具有一定 体量规模、有效应对国家重大需求、支撑学 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创新基地”,是 “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
2017年前,建设80个
实施程序
培育组建
选择协同创新方向 组建协同创新体
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
真做 真改 真协

20
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
“2011计划”总体思路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 体要求,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重大任务为牵 引,通过改革和建设,搭建一流的创新平台,汇聚一流创新 团队,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优化创新条件和环境, 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提升人 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国际重大 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 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2011计划”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
清华大学科研院
邓宁
OUTLINE
“2011计划”简介 “2011计划”规划 “2011计划”教育部精神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 见》-2012.3.23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 总体要求
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 创新驱动发展 粮食安全 城乡一体化建设 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3.文化建设 围绕国家文化
体制改革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等关键问题 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走出去”等
2.政治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等重大理论与实 践问题
11

组织申报
限额推荐
பைடு நூலகம்
划 实
评审认定
专家评审
第三方机制 按比例择优


综合咨询
差额投票

绩效评价
分级负责、目标管理、 阶段评估、奖优罚劣
科学前沿类
前沿科学 围绕当今国际科学前沿的重 大问题和基础科学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要求
重点推进: 量子调控与凝聚态物理 极端条件物质科学 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科学 生命过程的分子表达与调控 系统生物学与遗传发育 脑与认知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核心数学与应用 量子计算与信息等
重点推进:人民民主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 公共治理创新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 司法体系改革等
4.社会建设 围绕民生保障
与改善、社会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 重点推进:教育改革与教育
现代化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 民族与宗教等
文化传承类
5.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关系国家永续发
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
区域社会发展 围绕区域可持续 发展和政府、公众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重点推进: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 城镇规划 新农村建设 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 人口健康与医疗保障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保障措施
强化高校主体责任,优先支持中心发展 制订配套政策措施,增强高校改革自主权 落实专项经费支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规范中心管理运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公共外交
新兴国家崛起
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政策
全球治理等
行业产业类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围绕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 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
重点推进:钢铁冶金 能源化工 交通运输 水利水电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 重大装备制造 农业现代化 食品安全 医药卫生 现代纺织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战 略新兴产业发展中重大关键问题、核心技 术与装备、系统集成能力等
科学前沿类协同创新中心 — 追求卓越、促进交叉、国际通行、世界一流
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以下的主要建设成效:
1. 能够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性成果,引领该领域前 沿的部分新方向和新兴学科。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的主体学科学术影响力进入国际前列,总 体实力达到该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