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总体的设计

合集下载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第一章—绪论1.各国独立发射首颗卫星时间。

表格 1 各国独立发射首颗卫星时间表2.航天器的分类?答:航天器按是否载人可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

其中,无人航天人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两大类;载人航天器可以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3.什么是航天器设计?答:航天器设计就是要解决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设计,其中主要的几个关键内容为:航天任务分析与轨道设计、航天器构形设计、服务与支持分系统的具体设计。

4.画图说明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层次关系并简述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答:图 1 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层次关系图(1).有效载荷分系统:航天器上直接完成特定任务的仪器、设备和核心部分;(2).航天器结构平台:整个航天器的结构体(3).服务和支持系统:有效载荷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①结构分系统:提供其他系统的安装空间;满足各设备安装方位,精度要求;确保设备安全;满足刚度,强度,热防护要求,确保完整性;提供其他特定功能②电源分系统:向航天器各系统供电③测控与通信系统: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轨,定位,遥控,通信;④热控系统:对内外能量管理和控制,实现航天器上废热朝外部空间的排散,满足在飞行各阶段,星船各阶段、仪器设备、舱内壁及结构所要求的温度条件;⑤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姿态稳定,姿态机动;轨道控制--用于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包括轨道确定(导航)和轨道控制(制导)两方面,使航天器遵循正确的航线飞行。

、⑥推进系统:向地球静轨道转移时的近地点与远地点点火;低轨道转移时,低轨到高轨的提升与离轨再入控制;星际航行向第二宇宙速度的加速过程;在轨运行⑦数据管理系统:将航天器遥控管理等综合在微机系统中⑧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维持密闭舱内大气环境,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5.航天器的特点及其设计的特点?答:航天器的特点有5个,(1).系统整体性;(2).系统层次性;(3).航天器经受的环境条件:运载器环境、外层空间环境、返回环境;(4).航天器的高度自动化性质;(5).航天器长寿面高可靠性。

航天器仪器舱结构设计放热设计

航天器仪器舱结构设计放热设计
舱内有效空间大,便于安装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多种仪器设备,并保证 设备安装后的结构协调性
开敞性好,外壳上要有各种舱口,方便检查、测量以及更换某些仪器设备 时的操作
其它特殊要求,如分离时应防碰撞等
结构设计方法
航天器仪器舱结构设计
仪器舱安装位置
远离热源 远离振源 传力路线合理 安装维护简便
结构设计方法
航天器仪器舱结构设计
研制过程
试样阶段
目的:通过飞行试验检查样机的研制工作 。 主要工作:进行总体和分系统试样设计,进行模样弹 (助推弹)、自控弹、自导弹等试样试制,完成各种状 态试样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 结束标志: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并达到飞行试验大纲 的要求,编写飞行试验结果分析报告,提出型号设计定 型技术状态,提出定型申请报告。
航天器仪器舱结构设计
仪器舱设计
组长:宗 旭 组员:马 浩 王 浩 於希乔
张波涛 韩成龙 郭 猛
结构设计方法
航天器仪器舱结构设计
目录
CONTENTS
1 仪器舱概述 2 总体设计 3 构型设计 4 壳体设计 5 舱口设计 6 零部件设计 7 绝热设计结ຫໍສະໝຸດ 设计方法航天器仪器舱结构设计
成员介绍和分工
宗旭 王浩 马浩 郭猛 韩成龙 张波涛 於希乔
国防科大航天学院 中国航天十一院 国防科大航天学院 航天员训练中心
中国航天六院 中国航天六院
结构仿真与设计 航空宇航科学 发动机结构完整性 航天服工程
成员分工、汇总、概述 仪器舱总体设计 仪器舱壳体设计 仪器舱零部件设计
航空宇航科学 航空宇航科学
仪器舱舱口设计 仪器舱防热设计
结构设计方法
航天器仪器舱结构设计
承载复杂 • 原因:载荷类型多,静载荷(轴压、弯矩、外压、集中力等)和动 载荷(振动、冲击等) • 困难:强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力学问题较多

航空航天器设计规范

航空航天器设计规范

航空航天器设计规范引言:航空航天工业是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现代化水平。

为了保证航空航天器的安全、可靠性和性能,制定一系列的设计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航空航天器设计规范展开讨论,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结构设计规范在航空航天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因素,以及飞行、振动、温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设计规范需要明确结构设计的要求和标准,包括安全系数、疲劳寿命、振动频率等指标,以保证航空航天器的结构稳定性和寿命。

二、气动与流体力学设计规范航空航天器的气动与流体力学性能是其飞行安全和性能的核心指标。

设计规范需要涵盖气动外形、动力学特性、流场分析、气动热力学等方面,以确保航空航天器在各种工况下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三、航电系统设计规范航电系统是航空航天器的神经中枢,包括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

设计规范需要明确航空航天器航电系统的可靠性要求、通信协议、接口标准等,以确保航天器的飞行安全和任务完成能力。

四、推进系统设计规范推进系统是航空航天器能够飞行和执行任务的核心部件,包括发动机、推进剂、推进控制系统等。

设计规范需要涵盖发动机性能、推进剂选择、推进系统可靠性等方面,以确保航空航天器具备足够的动力和推进控制能力。

五、热控与保护设计规范航空航天器在大气层内经历各种复杂的热环境,如大气摩擦、辐射热等。

热控与保护设计规范需要考虑航天器表面热防护、舱内温度和湿度控制等因素,以确保航空航天器在各种恶劣的热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并保护载荷的安全。

六、系统可靠性设计规范航空航天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和相互依赖。

设计规范需要明确航空航天器的可靠性要求、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备份与冗余设计等,以确保航空航天器具备高可靠性和故障容忍能力。

七、人机工程学设计规范人机工程学是航空航天器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使人机系统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良好的人机界面。

航天器总体设计

航天器总体设计

航天器总体设计(无平时成绩,考试试卷满分制,内容为21题中抽选13题)1、航天器研制及应用阶段的划分。

主要划分为工程论证、工程研制、发射、在轨测试与应用四个阶段。

1)工程论证阶段:开展任务分析、方案可行性论证工作。

2)工程研制阶段: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样设计与研制阶段、正样设计与研制阶段。

3)发射阶段:发射场测试及发射。

4)在轨测试与应用阶段:在轨测试阶段、在轨应用阶段。

2、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

组成:航天工程系统是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

任务:1)航天器: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执行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特定任务飞行器,又称空间飞行器。

2)航天运输系统:指在地球和太空之间或在太空中运送航天器、人员或物资的飞行器系统,包括运载器、运输器、轨道机动飞行器和轨道转移飞行器等。

3)航天发射场:系指发射航天器的基地,包括测试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综合测量设施、勤务保障设施等。

4)航天测控网:系指对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指挥和控制的综合系统,包括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测控中心、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测控站和多种传输线路及设备。

5)应用系统:系指航天器的用户系统,一般是地面应用系统,如各类应用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载人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空间探测器的地面应用系统。

3、航天器总体设计概念及主要阶段划分。

概念:航天器总体设计是指为完成航天任务规定的目标所开展的以航天器为对象的一系列设计活动。

主要阶段划分:主要分为任务分析、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设计、总体详细设计四个阶段。

总体详细设计又分为总体初样设计和总体正样设计。

4、航天器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研制的阶段性原则、创新性和继承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航天器技术从成熟程度上可分为哪四类技术,各自的含义。

航天器结构设计流程和设计特点

航天器结构设计流程和设计特点

五、航天器结构设计
1. 航天器结构设计特点和原则
➢ 航天器结构设计的目标 满足各项设计技术要求 减小研制风险 降低研制成本 缩短研制周期 提高产品性能
五、航天器结构设计
1. 航天器结构设计特点和原则
➢ 航天器结构设计的原则 继承性 尽量利用现有技术基础、努力贯彻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 可靠性 降低设计风险、提高健壮性、采用最简方案 可生产性 符合材料、工艺、制造、操作、检验条件与水平约束和进度 经济性 降低研制成本 先进性 尽量提高功能和性能,新技术、材料、工艺、方法的引入
五、航天器结构设计
1. 航天器结构设计特点和原则
➢ 航天器结构设计的原则 继承性 尽量利用现有技术基础、努力贯彻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 可靠性 降低设计风险、提高健壮性、采用最简方案 可生产性 符合材料、工艺、制造、操作、检验条件与水平约束和进度 经济性 降低研制成本 先进性 尽量提高功能和性能,新技术、材料、工艺、方法的引入
五、航天器结构设计
2. 航天器结Biblioteka 设计技术要求➢ 理解技术要求 既要指标明确、可验证、简练,又要留出足够的设计空间, 不至于限制设计师的设计。 技术要求的三要素:功能、性能、约束。 通常的结构要求:足够的刚、强、精度支持载荷和其它分 系统正常工作。 设计师要全面准确理解技术要求,要从总体方的角度审视 技术要求的合理性,协调剔除过约束,确认技术要求是双 方意图的真实体现。
五、航天器结构设计
2. 航天器结构设计技术要求
➢ 结构性能要求 强度要求。最大使用载荷乘以安全系数作为设计载荷,留有 一定强度裕度。 精度要求。满足设备与组件的安装、舱间、与运载等的连接 与分离要求,满足形位精度、重复操作精度等;结构提供唯 一基准,即设计、制造、检验的机械基准。 结构稳定性要求。不失稳,符合刚度和功能要求。 尺寸稳定性要求。力热载荷变化时的位形精度保持能力。 密封/防热要求。规定工作环境、时间下的泄漏和防热。 寿命要求。包括存储和使用寿命,要求全寿命期满足要求。

航天全局设计职责详解(共7篇)

航天全局设计职责详解(共7篇)

航天设计总体角色及其职责(共7篇)第一篇:概述航天设计总体是指在航天器研制过程中,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组织、协调、管理和控制的团队。

其主要职责是确保航天器研制过程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航天器的成功发射和运行。

第二篇:总体设计师总体设计师是航天设计总体的核心成员,负责对航天器整体设计进行把控和决策。

其主要职责包括:1. 制定航天器的设计方案和研制计划;2. 组织并协调各个分系统的设计工作;3. 对航天器的设计进行总体平衡和优化;4. 负责航天器的总体性能指标的达成;5. 组织航天器的试验和验证工作。

第三篇:系统工程师系统工程师是航天设计总体中的重要成员,负责航天器各个分系统的集成和协调工作。

其主要职责包括:1. 负责航天器各个分系统的设计和研制;2. 协调各个分系统之间的工作,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3. 负责航天器分系统的试验和验证工作;4. 对分系统进行总体平衡和优化;5. 参与航天器的总体设计决策。

第四篇:结构工程师结构工程师负责航天器的结构设计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1. 制定航天器的结构设计方案;2. 负责航天器结构的分析和计算;3. 参与航天器的结构试验和验证工作;4. 对航天器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5. 与其他分系统工程师进行协调,确保结构与其他分系统的兼容性。

第五篇:热控工程师热控工程师负责航天器的热控设计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1. 制定航天器的热控设计方案;2. 负责航天器的温度分析和计算;3. 参与航天器的热控试验和验证工作;4. 对航天器热控进行优化和改进;5. 与其他分系统工程师进行协调,确保热控与其他分系统的兼容性。

第六篇:电子工程师电子工程师负责航天器的电子系统设计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1. 制定航天器的电子系统设计方案;2. 负责航天器电子系统的分析和计算;3. 参与航天器的电子系统试验和验证工作;4. 对航天器电子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5. 与其他分系统工程师进行协调,确保电子系统与其他分系统的兼容性。

航天器设计制造标准

航天器设计制造标准

航天器设计制造标准导论近年来,航天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宇宙、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然而,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过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规范、规程和标准,以确保航天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航天器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规范和标准。

一、航天器总体设计规范1. 定义和术语航天器总体设计阶段需要明确航天器的定义和相关术语,以保证设计团队的沟通和协作顺利进行。

2. 总体设计流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应遵循一定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验证和确认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修改。

3. 总体设计要求总体设计要求包括航天器的功能性、性能参数、质量要求、可靠性指标、安全要求等。

这些要求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考虑和满足。

二、航天器结构设计规范1. 结构设计原则航天器的结构设计应遵循材料科学、强度学、稳定性计算和振动学等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强度、刚度、轻量化和可靠性。

2. 结构设计方法结构设计方法包括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疲劳强度分析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计算和仿真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航天器热控设计规范1. 热控需求分析在航天器设计中,需要考虑航天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热控需求,包括太阳辐射、热辐射、大气环境等。

这些需求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分析和计算。

2. 热控设计原则热控设计需要考虑航天器的热平衡、热传导、热辐射和热辐射平衡等因素。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热控手段和材料。

四、航天器电气设计规范1. 电气设计流程航天器电气设计流程包括电气系统定义、电气负载分析、电气布线设计、电气连接设计等。

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和验证。

2. 电气设计要求航天器电气设计需要满足航天器工作环境的要求,包括温度、辐射、振动等因素。

同时,需要保证电气系统的可靠性、抗干扰性和故障自诊断能力。

五、航天器软件设计规范1. 软件开发流程航天器软件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验证等环节。

航天器概论与总体设计学习心得

航天器概论与总体设计学习心得

航天器概论与总体设计学习心得航空航天概论心得体会: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代航天器将人们带入了崭新的航天时代。

我热爱宇宙,更热爱航天,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航天事业的战士,乘着载人飞船去遨游太空,探索宇宙。

我对航天的理解很浮浅,认为飞机、火箭飞上天就是航天,实际航天领域研究的东西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奥,不管我对航天认识的深与浅,但我非常喜欢航天。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给我买的玩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飞机,现在家里还有两架遥控飞机模型保存的好好的;还记得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和爷爷一起做了一支火箭模型,并在全幼儿园观展;上了小学我参加的是航模兴趣小组,在小组里我做了六架飞机模型。

当我制作的飞机模型飞在天空中的时候,我想起了杨利伟叔叔,他乘着我国自己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创举在全世界面前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露了脸。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对航天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同时脑子里的疑问也一个一个的接踵而来,如:火箭没有翅膀是怎样飞起来的?人造卫星在天上会不会掉下来?再如:载人飞船为什么能遨游太空?带着这些问题我买了一些有关“宇宙、太空、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到:火箭是利用发动机向后喷射高温高压的燃气产生及作用力以获得前进推力,并由此向前运动的飞行器,它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三部分组成。

人造卫星和太空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航天器,它拥有高度精密的自动控制装置,迄今为止它们已先后对月球、金星、火星、哈雷星等近距离或实地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人类称它为“宇宙信息的侦察兵”。

人类除了派人造卫星和探测器到太空考察外,也希望自己能够飞上太空,载人飞船就是人类遨游太空的工具之一,它一般由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

座舱是飞船的核心,轨道舱内装有各种实验仪器,服务舱则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地方。

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并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

航天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

航天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

航天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探索,航天飞行器已经成为了人类探险宇宙的必需品。

而这些航天飞行器的设计与分析是实现人类登上太空、探索宇宙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航天飞行器的结构和性能两个方面来探讨航天飞行器设计与分析的相关知识。

一、航天飞行器的结构设计1.飞行器外形设计航天飞行器的外形设计的目的是要使其在宇宙空间中能够稳定地运动,同时还要满足各种不同的功能需求。

因此,在飞行器的外形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重量、气动和热力学性能以及系统的易用性等。

2.飞行器材料的选择在航天飞行器的结构设计中,材料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

因为航天器需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运行,比如高温、高压和强辐射等,所以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辐射、耐热性等性能。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比如钛合金在密度较小的情况下具有优良的强度和韧性,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更小,韧性更高,但是价格更昂贵。

在选择航天器材料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3.飞行器结构的设计在航天飞行器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飞行器的使用条件、动力装置、载荷等。

例如,载人航天器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人员的安全与舒适,而探测器则需要优化载荷的位置、数量和布局等方面来实现更好的探测效果。

二、航天飞行器的性能分析1.荷载分析航天飞行器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承受多种荷载,比如加速荷载、加热荷载、气动荷载、重力荷载和振动荷载等。

在设计航天器的结构时,需要进行荷载分析,确定不同荷载的作用方向、大小和作用时间等参数,以便最终确定航天器的结构设计方案。

2.稳定性分析航天飞行器在宇宙空间中运动时需保持稳定,这对飞行器的外形和结构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飞行器的设计之初,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以评估飞行器各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转动性能和稳定性等因素,并调整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更好的稳定性。

3.飞行器控制分析在航天飞行器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高度精确的控制。

航天器总体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

航天器总体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

航天器总体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在航天领域,航天器的总体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们是实现任务目标的核心部分,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载荷、控制系统、发射方式、马力等等。

总体设计阶段的关键是要确定合理、可靠的设计方案,这对于航天器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航天器总体设计及评估方法的研究。

一、航天器总体设计航天器总体设计是整个航天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总体设计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包括了载荷、控制系统、机构设计、发射方式、马力等等。

其中载荷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是因为载荷是决定整个飞行过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航天器的载荷包括了多个方面,如数据的存储、传输、实验设备、科学仪器等等。

二、航天器总体设计的步骤在总体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设计。

首先是需求定义,需求定义需要包含任务需求、技术需求、安全需求等等。

其次是方案定型,方案定型需要确定系统的结构设计、总体参数设计等等。

接着是性能定量分析,性能定量分析包括了对载荷性能等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最后是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需要对总体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和确定。

三、航天器总体设计的评估方法总体设计的评估方法包括了多个环节。

首先是性能评估,性能评估需要对航天器的载荷性能进行评估;其次是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需要对总体设计方案的稳定性进行评估;最后是经济性评估,经济性评估需要考虑到航天器设计方案的成本和效益因素。

四、结论总体设计是航天器设计的重要环节,地球空间的环境特别严酷,因此,航天器所处的环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在航天器设计方案的制定中,需要综合考虑载荷、控制系统、机构设计、发射方式、马力等多个因素,定制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案来满足飞行要求。

为保证设计方案质量,总体设计的评估方法十分关键。

性能评估、可靠性评估、经济性评估,必须得到充分考虑。

希望本文对您在航天器总体设计及评估方法方面有所帮助。

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

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

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是指在航天器项目中,航天一院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

总体设计是航天器研制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航天器的整体构成、功能分配、技术方案选择等方面,是确保航天器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需求分析与任务调研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与任务调研。

在这一阶段,航天一院与用户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明确用户对航天器的需求和任务要求。

同时,航天一院还会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发展情况,为总体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功能分配与系统设计在需求分析与任务调研的基础上,航天一院进行功能分配与系统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和任务要求,确定航天器的各项功能,并将其分配到不同的系统或子系统中。

同时,航天一院还要进行系统设计,确定各个系统之间的接口和相互作用关系,确保航天器能够协调运行。

三、技术方案选择与论证在功能分配与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航天一院进行技术方案选择与论证。

在这一阶段,航天一院会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包括成本、可行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论证,确定最佳的技术方案,并为后续的详细设计提供依据。

四、详细设计与方案优化在技术方案选择与论证的基础上,航天一院进行详细设计与方案优化。

在这一阶段,航天一院会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航天器的各项细节进行设计和优化,包括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系统设计等方面。

通过不断地优化,确保航天器的性能和可靠性达到最佳状态。

五、样机制造与试验验证在详细设计与方案优化的基础上,航天一院进行样机制造与试验验证。

在这一阶段,航天一院会根据详细设计的要求,制造出实际的样机,并进行各项试验验证。

通过试验验证,检验航天器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为后续的生产制造提供依据。

六、生产制造与交付验收在样机制造与试验验证的基础上,航天一院进行生产制造与交付验收。

在这一阶段,航天一院会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批量生产制造,并进行交付验收。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探索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探索

1 航 天 器 总体 设 计 课 程 的 内涵
航 天 器 总 体 设 计 中 的 “ 体 设 计 ”一 词 是 “ 总 中
成 ,它 的发展 又 反 过来 促 进各 个 学科 领 域 向前发 展 。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内容包括航天任务分析、航 天 器环 境分析 、总 体设 计概述 、总体方 案 设计 、姿态 与
学 方 法 , 造成 学 生食 而 不 化 。鉴 于 航 天 器 总 体 设计 课
S s msE gn eig yt n ier ”为主 要教材基础上 ,再给 学生 e n
推 荐 一 本 国 内出 版 的教 材 , 即 《 天 器 系 统 工 程 》 。 航
程的性质和特征 ,现采用 目前 国外 比较流行 的 “ 研讨 式教学方法”与 “ 基于 问题的授课方式 ”相结合的方 式 ,在教学实践 中取得较好效果 。在研讨式教学过程 中,教师给出问题及答案 ,让学生积极地寻找中间的
2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特征
从 理 论 角 度 看 , 航天 器 总体 设 计 属 于 系 统 工程 范
了总体设计 问题,包括航天器环境、任务分析和系统工 程 ,以及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子系统,如机构、电气、推
进 、热 、控制 、装配集 成和测 试试验 等 。 “ p cca yt n ier g S aer t s ms g ei ”最 初 源 于 欧洲 fS e E n n S uhmpo 大 学 的 短 期 培 训 讲 义 ,该 讲 义 是2 世 纪 o ta tn 0
轨 道控 制系统 、轨 道动 力学 、运载 器 、地 面测控 站 、通
国航 天之父 ”钱 学森给 出的定义 ,英文 是 “ y tm Ss e E gneig n ier ”,所 以学术界又称 “ n 航天器总体设计 ” 为 “ 航天器系统工程 ”。

航天器研制规范

航天器研制规范

航天器研制规范导言:航天事业作为人类科技和工业的高峰之一,其研制过程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标准,以确保航天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

本文将探讨航天器研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规范,包括工程管理、设计规范、测试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等,为航天器研制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工程管理规范1.1 航天器项目管理航天器项目管理是确保研制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

项目管理应根据国际标准制定,包括项目组织结构、项目计划、项目资源、产品交付和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规定。

为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减少风险,航天器研制需要采用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如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1.2 质量管理体系航天器研制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和技术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应基于ISO9001标准,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评审等环节。

同时,航天器研制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从供应商选择到生产过程监控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二、设计规范2.1 航天器总体设计规范航天器总体设计规范是确保航天器能够满足预定任务和性能要求的关键。

总体设计规范应包括航天器结构形式、布局设计、质量要求、热控设计、电气布置等方面的规定。

总体设计规范应遵循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原则,充分考虑航天器的结构强度、重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航天器分系统设计规范航天器的分系统设计规范需要参考各个分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例如,航天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应包括航向控制、姿态控制、推进控制等方面的规定;航天器电力系统设计规范应包括供电能力、能源管理、电路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分系统设计规范应满足整体设计规范的要求,并兼顾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三、测试标准3.1 航天器环境试验标准航天器环境试验是确保航天器在各种极端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的关键。

环境试验包括振动试验、冲击试验、温度试验、真空试验等,以验证航天器的结构强度、稳定性、耐高低温性等方面的性能。

环境试验需要参考国际标准和航天器性能要求,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4年我国载人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系统设计与优化》范文

《2024年我国载人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系统设计与优化》范文

《我国载人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系统设计与优化》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载人航天器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载人航天器在结构与机构系统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提升了航天器的性能和安全性,还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以期为未来的航天器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载人航天器结构系统设计1. 主体结构我国载人航天器的主体结构主要由航天器壳体、骨架结构和辅助设备组成。

其中,壳体负责承受外界载荷,骨架结构为航天器提供稳定的支撑,辅助设备包括电源系统、温控系统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布局以及结构强度的评估等方面,确保航天器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

2. 舱体结构我国载人航天器的舱体结构主要包括生命保障系统、居住系统和实验设备安装空间等。

设计时需考虑舱体的气密性、热防护性能以及居住舒适性等因素,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得到满足。

三、机构系统设计与优化1. 姿态控制系统姿态控制系统是载人航天器的关键机构系统之一,负责维持航天器的稳定和调整其姿态。

该系统主要由姿态敏感器、执行机构和控制算法组成。

设计时需考虑系统的稳定性、精度以及响应速度等因素,确保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姿态控制精确可靠。

2. 生命保障系统生命保障系统是保障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命安全的重要机构系统。

该系统包括氧气供应、水循环、废弃物处理以及应急救生等功能模块。

设计时需综合考虑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命安全。

四、结构与机构系统的优化策略1. 优化材料选择与应用选用高强度、轻量化和耐腐蚀性的材料,以减轻航天器的质量并提高其耐久性。

同时,应注重材料的可回收性和环保性,以降低太空垃圾的产生。

2. 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如数字化制造、精密加工和智能装配等,以提高航天器的制造精度和效率。

同时,应注重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降低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和人力投入。

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

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

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概述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是指根据航天器的任务需求和系统要求,对整个航天器的总体设计进行规划、协调和优化的过程。

该流程涵盖了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参数分配、接口管理、方案评审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

需求分析1.收集需求:通过与用户及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收集用户对航天器的需求,包括任务目标、技术指标、性能要求等内容。

2.分析需求: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需求的合理性、可行性和优先级,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

概念设计1.制定设计任务书: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范围,并确定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进行概念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初步的概念设计,包括定义航天器的总体结构、功能配置和系统分解等。

3.评估和优化概念设计:对初步的概念设计进行评估和优化,通过数据分析、模拟计算和专家评审等方法,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改进。

参数分配1.确定设计参数:根据概念设计的结果,确定各个系统和部件的基本参数,并制定参数分配表。

2.分配参数:根据参数分配表,将各个系统和部件的参数分配给相应的设计单位,并进行交流、协商和确认。

接口管理1.制定接口控制文件:根据设计的需求和参数分配的结果,制定接口控制文件,明确各个系统和部件之间的接口关系和接口要求。

2.管理接口:对各个系统和部件的接口进行管理,包括接口的协调、变更和验证等。

方案评审1.组织方案评审:根据设计的进展和任务的要求,组织相关专家和设计人员进行方案评审,确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方案评审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3.最终确定设计方案:根据改进建议和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并编制总体设计报告。

总结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是一个从需求分析到评审最终方案的全过程,通过各个环节的规划和协调,确保航天器设计的顺利进行。

本文对总体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能对读者理解航天一院总体设计流程有所帮助。

航天工程设计方案

航天工程设计方案

航天工程设计方案一、项目概述航天工程是一项具有高风险和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其设计方案对于航天器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航天工程设计方案将从航天器总体设计、动力系统设计、导航系统设计、结构设计、热控系统设计、通信系统设计、仪器仪表设计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旨在为未来的航天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航天器总体设计1. 任务需求分析:首先需要明确航天器执行的任务需求,包括航天器的任务目标、飞行轨道、飞行距离、载荷要求等。

2. 总体设计方案:根据任务需求,设计航天器的总体结构、动力装置、通信系统、导航系统、控制系统等。

3. 功能分解:将航天器的各项功能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再进行详细设计。

4. 性能指标:对航天器的性能指标进行定义和分析,包括重量、体积、功耗、安全性、可靠性等。

三、动力系统设计1. 发动机选择: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发动机,考虑到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燃料消耗等因素。

2. 燃料系统设计:设计航天器的燃料供应系统,包括储存、输送和供应设备。

3. 推进系统设计:设计航天器的推进系统,包括喷射器、喷口、推进剂喷射控制系统等。

4. 动力系统集成:将航天器的动力系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集成,确保各部件的配合和协调。

四、导航系统设计1. 卫星定位系统:选择合适的卫星定位系统,确保航天器的飞行轨道和位置能够准确地被掌控。

2. 惯性导航系统:设计濒临导航系统,保证航天器在没有外部导航信号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自身的位置和速度。

3. 导航控制系统:设计航天器的导航控制系统,确保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精准的飞行轨道。

五、结构设计1. 结构材料选择:选择轻量、高强度、耐高温、抗辐射的结构材料,确保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下能够安全地运行。

2. 结构设计优化:对航天器的总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考虑到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因素。

3. 结构布局设计:设计航天器的结构布局,包括舱室布局、设备布局、通道布局等,确保各组件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航天器研制流程

航天器研制流程

航天器研制流程导言:航天器的研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从概念设计、系统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制造与组装、测试与验证、发射与运行等方面,介绍航天器的研制流程。

一、概念设计阶段概念设计是航天器研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这一阶段,研制团队根据任务需求和科学目标,确定航天器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整体结构和布局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初步的性能分析和风险评估,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二、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是航天器研制的核心阶段,包括结构设计、动力学设计、控制设计、通信设计等。

在这一阶段,研制团队需要根据任务需求和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对航天器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进行各个子系统的集成与协调,确保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三、总体设计阶段总体设计是对系统设计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包括各个子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参数确定。

在这一阶段,研制团队需要进行详细的工程计算和仿真分析,确保航天器的各项性能指标能够满足任务需求。

同时,还需要进行可靠性分析和故障排除,确保航天器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四、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是对总体设计的具体实施,包括各个子系统的具体设计和零部件的选型和布置。

在这一阶段,研制团队需要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和制造准备,确定航天器的具体结构和组成。

同时,还需要进行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确保航天器的制造和组装过程符合相关要求。

五、制造与组装阶段制造与组装是航天器研制的实质性工作,包括零部件的制造和组装、系统的集成与测试等。

在这一阶段,研制团队需要根据详细设计的要求,进行零部件的制造和加工。

然后,将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和连接,形成完整的航天器系统。

同时,还需要进行各项测试和检验,确保航天器的质量和可靠性。

六、测试与验证阶段测试与验证是航天器研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地面测试和航天器测试。

在这一阶段,研制团队需要对航天器进行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嫦娥一号卫星整体重量2350千克,自身重量1150千克。本体尺
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两张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最 大跨度18.1米。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嫦娥一号卫星由结构分系统,制导、导
航与控制分系统,电源分系统,热控分系统,测控和数据传输分系 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推进分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
12.5
公用平台设计
六、电源
二次电源采用模块电源分散配置方案,具有提高可靠
性和改善电磁兼容性等两大优点。即各分系统、各用
电设备自带DC/DC变换器,总体仅提供一次母线的
29.01.0V电源,这样还可简化星上电缆,节省重量。
模块电源可安装在各用电设备内。
12.4
有效载荷设计
6.高能粒子探测器、低能离子探测器
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低能离 子探测器,将首次探测远至4万至40 万km间的空间环境,这些关键科学 数据,对今后深空探测器的环境防 护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两 种探测器,都是用以探测太阳辐射 以及其它宇宙射线的最好工具。
12.5
公用平台设计
12.1
概述
关键技术
(1)卫星的姿态控制。因为“嫦娥一号”在正常探测时,卫星大部 分探测仪器需要对准月面,卫星太阳帆板要对准太阳,卫星数传天线 要对准地球,这种技术在以前的绕地卫星飞行器当中还没有使用过。 (2)远距离的通讯。由于地月之间距离接近四十万公里,要完成这 么远距离通讯,涉及到卫星上的天线要对准地球,卫星上的放大器要 有足够的功率,地面接收站要有足够大直径的天线。这些技术都是中 国航天所首次遇到,有一定难度。 (3)探测仪器。卫星所载探测仪器都是根据这次科学目标新研制而 成,它在后续的工作中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要面临考验。 (4)工作一年。“嫦娥一号”卫星设计的探测任务是工作一年,这 一年工作当中对于卫星及星载各种仪器设备的可靠性也是一个考验。
2.0米×1.72米×2.2米六面的立方体,两张太阳能电池板分布在
两侧,最大跨度达18米,它选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并根据月球 探测任务需要进行了技术改进,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数据储
存传输总量为39Gbit/24h,在轨寿命≥1年。
12.2
总体设计
1. 卫星系统
12.2
总体设计
2. 运载火箭系统
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总设 计师分别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
究院的岑拯、贺祖明。嫦娥1号由
我国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发射。
12.2
总体设计
3. 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基本任务: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 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发射系统总指挥、 总设计师分别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徐宏亮、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 设计所于建平。
样的技术状态。结构星采用真实的结构件,经过结构/热控模拟设备 总装后,进行整星级振动试验;试验完成后,进行整星热控实施改
装成热控星,进行热平衡试验;电性星由模拟结构件和真实设备组
成,用以完成不同状态下的电性能测试和电磁兼容性试验。进行卫 星与测控、应用系统的对接试验,以及星箭地三方电磁兼容性、星 箭接口专项匹配性试验。
(11月下旬)…
12.1
概述
领军人物
总指挥:栾恩杰 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总设计师:孙家栋
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叶培建
测控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12.2
总体设计
一、系统组成
12.2
总体设计
1. 卫星系统
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叶培建 院士。 “嫦娥一号”卫星外形与东方红三号卫星相似,是一个
要定期进行位置保持控制和姿态控制。
12.5
公用平台设计
四、热控制
热控分系统对星内一般设备其温度范围为-10~45℃,其设计指标 由热控分系统保证。
12.5
公用平台设计
五、测控与星载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系统对所有数据进行收集。嫦娥一号”所获取的数据将源 源不断地以无线电波的方式传送回地球,此时,中国四个观测站形成的 “甚长基线阵”,将这些无线电波接收,然后集中发送到北京总部。 测控和数据传输分系统:主要包括接收/发射机、放大器和天线网络 等。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探测器的跟踪、测轨、遥测、遥控和数据 传输任务。嫦娥1号的数据传输系统使用了高增益定向天线,这种抛
物面形状的天线可以转动,保证在绕月飞行期间指向地球。
12.5
公用平台设计
五、测控与星载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分系统:向各分系统提供时间基准及频率标准; 接收地球站发来的实时遥控指令和存储延时指令,按时间
要求分别发送给各分系统,产生执行动作;根据事先制定
好的准则,控制各分系统的工作状态;根据各分系统的工 作状态,给地球站下传遥测数据等。
被誉为光学传感器发展历史上
的一次革命。
12.4
有效载荷设计
4.伽马射线谱仪
嫦娥1号卫星将用世界先进的伽马/X射线谱 仪探测月球上14种元素的分布。通过开采月球资 源,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12.4
有效载荷设计
5.微波辐射计
微波辐射计是一种获取 场景微波特征的重要手段, 通过微波的特征,其穿透性 的力量,可以看穿地下,测 出土壤厚度。
12.2
总体设计
4. 地面应用系统
地面应用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国家天文台的艾国 祥、李春来。地面应用系统是把月球探测器探测到的信息进行实
际应用和开展应用研究的系统,负责探测器任务的规划、探测数
据的接收、解译、探测数据的科学研究等。
12.2
总体设计
4. 地面应用系统
12.2
总体设计
5. 测控系统
12.5
公用平台设计
一、结构与机构
12.5
公用平台设计
二、控制系统
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由测量部件(敏感器)、控制计算
机和执行机构等构成,负责对探测器飞行路线偏差进行修正和控制,
对探测器姿态进行测量和控制,对太阳能电池帆板和有效载荷进行 指向控制,从而保证整个飞行期间的轨道稳定,并保证一定的飞行 姿态。我国研制出的新型紫外三轴姿态敏感器可以完成嫦娥1号三轴 姿态的确定。
第十二章
综合实例
CE-1
12.1
12.2 12.3 12.4 12.5
概述
总体设计 轨道设计 有效载荷设计 公用平台设计
12.1
概述
嫦娥探月工程
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 2007年10月24日
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
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12.1
概述
嫦娥探月工程
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二步] 2007年至2010 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
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
月球上进行探测。使用降落 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
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
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 周围环境。
12.1概述嫦娥来自月工程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2.5
公用平台设计
六、电源
月球探测卫星电源分系统由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两部
分组成。
一次电源为太阳电池阵/蓄电池组联合电源,其发电装 置为二翼可展开式单自由度对日定向太阳电池阵,贮 能装置由二组氢镍蓄电池组组成。电源控制器负责一 次电源子系统的自主运行,具有太阳翼输出功率调节、 蓄电池组充电控制、蓄电池组放电调节及遥测、遥控 接口等功能。
12.4
有效载荷设计
2.激光高度计
激光高度计由激光器、望
远镜和接收电路三部分组成。
卫星进入环月轨道后,激光高 度计首先向月面发射激光束,
并立刻用望远镜把反射回来的
光束变成电信号 。
12.4
有效载荷设计
3.干涉成像光谱仪
干涉成像光谱仪可以同时
获取目标的“形影信息”和
“光谱信息”,在空间遥感探 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2.3
轨道设计
12.3
轨道设计
12.4
有效载荷设计
1.三维影像的立体相机CCD
嫦娥1号卫星将采取与其
他国家不同的思路,搭载1台
CCD立体相机和1个激光高度计, 两者结合绘制完整细致的立体
月球地图。CCD立体相机同时
对卫星飞行的前方、下方和后 方进行拍照,形成三维影像。
12.4
有效载荷设计
1.三维影像的立体相机CCD
测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 师分别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董
德义、解放军总装于志坚。我
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 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
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
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 代化综合测控网。
12.2
总体设计
二、卫星研制流程
初样阶段:
在初样阶段进行系统和分系统的接口协调、详细设计和试验验
证。完成热控星、结构星、电性星的投产和试验,其目的是确定正
12.5
公用平台设计
五、测控与星载数据管理
数管分系统是二级分布式容错计算机系统,由一台上位机
中央单元(Central Terminal Unit—CTU)、4台下位机
远置单元(RTU)、一台遥控单元(TCU)、一套双冗余的 串行数据总线(Serial Data Bus—SDB)以及数管分系 统软件组成。
12.2
总体设计
二、卫星研制流程
正样阶段:
在正样阶段进行正样星设备的设计、生产、试验和验收。进行 正样星的部装和总装,推进系统检漏、设备安装配准和精度测量、 卫星质量特性测试等试验。进行正样星的电性能测试、EMC试验。进 行正样星的力学环境试验和热试验。完成测控对接试验、应用对接 试验和星箭接口匹配性检查。完成在发射场的总装、电测等发射准 备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