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检测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一册知识点复习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一册知识点复习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帅,通“率”,率领 政,通“征”,征税 摩厉,通“磨砺”,切磋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反,通“返”,返回 知,通“智”,才智 生,通“性”,资质,禀赋 泾,通“径”,直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赵王乊子孙侯者 质亍齐 狗彘食人食而丌知检 树乊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丌王者 填然鼓乊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当作,作为 替,给 替、给
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与①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给予 赞成 和 语气词
③遂与外人隔绝
④唯求则非邦也与
通假字落实与检测





夫晋,何厌乊有 秦伯说,不郑人盟 失其所不,丌知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三年释其政 而摩厉乊亍义 无丌铺也 必勿使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泾流乊大
(能承受) (尽) (胜利) (超过) (优美的)
(终止) (隔断) (到了极点)
(非常) (横渡)
虚词落实与检测
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好像 假如 你 往,到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之 ①辍耕之垄上 ②子犯请击之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顷之,烟炎张天
(掌管) (面对)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阻挡,把守) (必定) (将)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拜) (朝廷) (读zhāo,早晨)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考点知识巩固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考点知识巩固及答案

第一册[第五、六单元]考点知识巩固一、文言实词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南至于句.无:(6)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7)令壮者无取.老妇:(8)将免.者以告:(9)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10)而摩厉..之于义:(11)无不饣甫也:(12)无不歠.也:(13)其.有敢不尽力者乎:(14)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15)徐公,孰.视之:(16)太后盛气而揖.之:(17)少益耆.食:(18)必勿使反.:(19)奉.厚而无劳:(20)鼓瑟希.:(21)莫.春者,春服既成:(22)直.不百步耳:(2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2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6)以为轮:(2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2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9)君子生.非异也:(30)泾.流之大:(31)不辩.牛马:答案(1)“已”通“矣”,了(2)“共”通“供”,供给(3)“说”通“悦”,高兴(4)“知”通“智”,明智(5)“句”通“勾”,地名(6)“帅”通“率”,率领(7)“取”通“娶”,迎娶(8)“免”通“娩”,分娩(9)“政”通“征”,赋税徭役(10)“摩厉”通“磨砺”,切磋、练习(11)“”通“哺”,给人食物吃(12)“歠”通“啜”,给人水喝(13)“其”通“岂”,难道(14)“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15)“孰”通“熟”,仔细(16)“揖”通“胥”,等待(17)“耆”通“嗜”,喜爱(18)“反”通“返”,回(19)“奉”通“俸”,俸禄(20)“希”通“稀”,稀疏(21)“莫”通“暮”(22)“直”通“只”,只是、不过(23)“无”通“毋”,不要(24)“颁”通“斑”,斑白(25)“涂”通“途”,道路(26)“车柔”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7)“有”通“又”,表重复(28)“知”通“智”,智慧(29)“生”通“性”,资质,禀赋(30)“泾”通“径”,直(31)“辩”通“辨”,分辨,辨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且贰.于楚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3)唯君图.之:(4)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5)贾人夏则资.皮:(6)遂使之行成.于吴:(7)越四封.之内:(8)果行,国人皆劝.:(9)邹忌修.八尺有余:(10)臣之妻私.臣:(11)日食饮得无衰.乎:(12)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为长安君约.车百乘:(14)子路率尔..而对曰:(15)河内凶.:(16)请以战喻.:(17)不违.农时:(18)非我也,岁.也:(19)不可以已.:(20)而闻者彰.:(21)积善.成德:(22)百川灌.河:(23)河伯欣然..自喜:(24)河伯始旋.其面目:答案(1)从属二主(2)渡河(3)考虑(4)管理(5)积蓄,储备(6)达成协议,讲和(7)疆界(8)劝勉,鼓励(9)长,指身高(10)偏爱(11)减少(12)胜过,超过(13)置办,配备(14)轻率急忙的样子(15)谷物收成不好,荒年(16)说明(17)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18)年成(19)停止(20)清楚(21)善行(22)注入,流入(23)高兴的样子(24)掉转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泛指主人(范围扩大)。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一.通假字1.(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 (“要”通“邀”,邀请)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2. (“蚤”通“早”)13. (“郤”通“隙”,隔阂、嫌怨)14. (“坐”通“座”,座位)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 (古义)眼泪5. (古义)礼品6. (古义)走投无路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 (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 (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

今义:买。

19.古义:拿、举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 (造户籍册或登记)18 (使眼色)19 (用刀割刺)20 (取道)21(称王)22 (连夜)23 (象对待兄长那样)24 (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30(使……停止,制止)四、一词多义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③鄙陋鄙俗④轻贱⑤鄙薄轻视⑥自谦之词⑦鄙陋鄙俗2、敝:①损害,衰败②谦词③疲惫④坏,破旧3、兵: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武器⑤兵器武器⑥用兵的策略4、辞: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离开⑤审讯审问⑥言词、话5、顾: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④考虑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6、见: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⑨偏指动作一方,我7、举: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发动⑤推荐推举⑥ 攻下,占领⑦ 拿⑧举起抬起⑨全都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9、若: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⑦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⑧这、这样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11、说: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五、重点词1. 还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希望)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怎么)16.(料想)17.(分开)18.(值得)19.(私下)也20.(正赶上,恰巧)六.解释下列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1.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表目的,③来,连词;④表结果,用来,连词;⑤⑥把,介词2.①语气助词;②怎么,疑问副词③哪里,疑问代词。

新教材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新教材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新教材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整理【文学常识】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作。

2、《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第一步国别体史书。

3、《鸿门宴》节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作者司马迁。

【文言字词句、(一)通假字、异体字1、共---供共其乏困❖2、说---悦秦伯说❖3、振---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还---环秦王还柱而走❖5、卒---猝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6.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7. 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8.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9.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1.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12. 杓─勺: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13. 坐─座:置之坐上(二)古今异义❖1、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2、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包裹❖3、无信古:没有凭信的东西今:没有诚信❖4、穷困古:走投无路今:贫穷❖5、偏袒古:露出一只臂膀今:偏爱双方中的一方❖6、假借古:宽容、原谅今:借用❖7、郎中古:宫廷的侍卫今:中医医生❖8、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省名。

❖9、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水准副词,很不一般。

❖10、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方位名词。

❖11、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2、寿古:敬酒。

今:长寿。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用如动词:❖晋军(驻军,动词)氾南❖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间行。

❖ 2. 形容词用如动词:❖邻之厚(增加,动词),君之薄(减少,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2.
(3.

⑥具告以事(

)③若不阙秦,
乃 ①乃遂私见樊於期。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将焉取之(

10分,
)
(
)
每个0.5分)
②敢以烦执事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乃为装遣荆轲。(

4.为 ①旦日飨士卒, 皆为龙虎,成五采。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
)为击破沛公军(
17.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 斤 (古义:)
1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5分,每个0.5)1晋军函陵( 而有益于君(
12.不可不蚤来
14.因击沛公于坐(通_
16.日以尽
18.
图穷而匕首见 (通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
)30交戟之卫士
1、鄙:①越国以鄙远
()②蜀之鄙有二僧(
)
③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⑤孔子鄙其小器(
) ⑥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
⑦北蛮夷之鄙人(
)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
) ②敝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敝帚自珍()
3、兵:①不得持尺兵(
)②不及召卜兵()
③秦兵旦
④乃今得闻教。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何辞为?(皆且为所虏!(七.特殊句式判断 (口头翻译下列句式, 的特点,调整补足到位)

④窃为大王不取也(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满分150分,考试时间80分钟)(卷一)巩固部分(126分)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9分,每个0.5分)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__,________)2.共其乏困(通____,________)3.秦伯说(通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__,________)5. 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_)7.秦王还柱而走(通____,_____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__,________)9.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__)10.要项伯(通____,________)11.不敢倍德(通____,________)12.不可不蚤来(通____,________)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__,________)14. 因击沛公于坐(通____,________)15.秦王必说见臣(通____,________)16.日以尽矣(通____,________)17.燕王拜送于庭(通____,________)18. 图穷而匕首见(通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8分,每个1分)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 ___)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12.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 而伤长者之意(古义:_________ )15.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___________)16. 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____________)17. 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___________)1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三.词类活用(解释划线字)(15分,每个0.5)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9 乃朝服,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以骂曰()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以送之()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19刑人如恐不胜() 20道芷阳间行()21沛公欲王关中()22 于是项伯复夜去()23 吾得兄事之() 24 日夜望将军至()25 常以身翼蔽沛公() 26 头发上指()27 项伯杀人,臣活之()28从百余骑()29 素善留侯张良()3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四.一词多义(解释词义与用法)(40分,每个解释0.5分)1、鄙:①越国以鄙远()②蜀之鄙有二僧()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⑤孔子鄙其小器()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⑦北蛮夷之鄙人()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敝帚自珍()3、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弃甲曳兵而走()⑥故上兵伐谋()4、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检测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检测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检测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47分)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逢.(páng)孙、杨孙戍之肆.(sì)其西封B、人不敢与忤.视(chǔ)士皆瞋.目(chēn)C、旦日飨.士卒(xiǎng)鲰.生说我曰(zōu)D、如今人方为刀俎.(zǔ)赐之彘.肩(zhì)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共其乏困B、毋内诸侯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竖子不足与谋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太子丹恐惧..D、约为婚姻..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何厌之有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是寡人之过也5、下列各项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烛之武退秦师》选取自《左传》。

《左传》是我们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编定者为西汉末刘向。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C、《鸿门宴》选自《史记》。

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叙述了项羽进入函谷关后刘邦进行的一场斗争。

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的宴会。

D、《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6、找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一.通假字1.(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 (“要”通“邀”,邀请)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2. (“蚤”通“早”)13. (“郤”通“隙”,隔阂、嫌怨)14. (“坐”通“座”,座位)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 (古义)眼泪5. (古义)礼品6. (古义)走投无路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 (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 (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

今义:买。

19.古义:拿、举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 (造户籍册或登记)18 (使眼色)19 (用刀割刺)20 (取道)21(称王)22 (连夜)23 (象对待兄长那样)24 (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30(使……停止,制止)四、一词多义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③鄙陋鄙俗④轻贱⑤鄙薄轻视⑥自谦之词⑦鄙陋鄙俗2、敝:①损害,衰败②谦词③疲惫④坏,破旧3、兵: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武器⑤兵器武器⑥用兵的策略4、辞: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离开⑤审讯审问⑥言词、话5、顾: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④考虑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6、见: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⑨偏指动作一方,我7、举: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发动⑤推荐推举⑥ 攻下,占领⑦ 拿⑧举起抬起⑨全都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9、若: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⑦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⑧这、这样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11、说: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五、重点词1. 还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希望)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怎么)16.(料想)17.(分开)18.(值得)19.(私下)也20.(正赶上,恰巧)六.解释下列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1.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表目的,③来,连词;④表结果,用来,连词;⑤⑥把,介词2.①语气助词;②怎么,疑问副词③哪里,疑问代词。

第一册古文复习课堂练习及总结

第一册古文复习课堂练习及总结

第一册文言文复习一、翻译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6、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7、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0、谨斩樊於期头,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3、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4、群臣侍(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6、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17、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0、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黯然不应2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23、孰与君少长2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27、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8、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9、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30、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二、整理归纳你所翻译的句子1、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课文中你还能找到吗?把你找到的写出来)(2)定语后置句:(3)被动句:(4)判断句:(5)介词结构后置:2 、词类活用3、固定句式4、古今异义5、多义词(包括实词和虚词)6、通假字三、文学常识(选出正确的一项)1、()A、《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2.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3.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图:(1)唯君图之(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4)不图子自归( )5.以:(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晋军.函陵________( )2.与郑人盟.________( )3.夜.缒而出____( )4.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 )6.越国以鄙.远________( )7.既东封.郑________(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 )9.若不阙.秦________(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 )11.越国以鄙远.____( )1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 )14.因人之力而敝.之__ _( )15.且贰.于楚也__ __(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一.通假字1.(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 (“要”通“邀”,邀请)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2. (“蚤”通“早”)13. (“郤”通“隙”,隔阂、嫌怨)14. (“坐”通“座”,座位)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 (古义)眼泪5. (古义)礼品6. (古义)走投无路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 (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 (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

今义:买。

19.古义:拿、举..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 (造户籍册或登记)18 (使眼色)19 (用刀割刺)20 (取道)21(称王)22 (连夜)23 (象对待兄长那样)24 (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30(使……停止,制止)四、一词多义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③鄙陋鄙俗④轻贱⑤鄙薄轻视⑥自谦之词⑦鄙陋鄙俗...2、敝:①损害,衰败②谦词③疲惫④坏,破旧3、兵: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武器⑤兵器武器⑥用兵的策略4、辞: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离开⑤审讯审问⑥言词、话5、顾: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④考虑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6、见: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⑨偏指动作一方,我7、举: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发动⑤推荐推举⑥攻下,占领⑦拿⑧举起抬起...⑨全都、穷:①(尽,完)8 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①(如果)9、若: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的样子⑦形容词词尾⑧这、这样 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说:①(讲述,谈说)11 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微:①(如果没有)12 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五、重点词(沾..(希望)86.希望.(夺取)7 .况且还1. 2.已经34.(渡河)5(估(犒劳)14..12(并排)(赠送)10.11.(稍微).(举起)13.湿)9.(私18.(值得)19.(分开).(料想).(怎么)计)(抵挡)151617 20下)也.(正赶上,恰巧)六.解释下列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1.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表目的,③来,连词;④表结果,用来,连词;⑤⑥把,介词2.①语气助词;②怎么,疑问副词③哪里,疑问代词。

【配套K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6)

【配套K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6)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6)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文章来自:xx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今日往而不反者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7.秦王还柱而走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9.距关,毋内诸侯10.要项伯11.不敢倍德12.不可不蚤来13.令将军与臣有郤14.因击沛公于坐15.秦王必说见臣16.日以尽矣17.燕王拜送于庭18.图穷而匕首见二.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5.持千金之资币物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诸郎中执兵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0.断其左股11.沛公居山东时12.约为婚姻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4.将军战河北15.而伤长者之意1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17.可以解燕国之患18.秦王购之金千斤1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邻之厚,君之薄也4越国以鄙远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函封之8又前而为歌曰9乃朝服,设九宾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1使使以闻大王12箕踞以骂曰13其人居远14皆白衣冠以送之15进兵北略地16群臣怪之17籍吏民18范增数目项王19刑人如恐不胜20道芷阳间行21沛公欲王关中22于是项伯复夜去23吾得兄事之24日夜望将军至25常以身翼蔽沛公26头发上指27项伯杀人,臣活之28从百余骑29素善留侯张良3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文章来自:xx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今日往而不反者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7.秦王还柱而走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9.距关,毋内诸侯10.要项伯11.不敢倍德12.不可不蚤来13.令将军与臣有郤14.因击沛公于坐15.秦王必说见臣16.日以尽矣17.燕王拜送于庭18.图穷而匕首见二.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5.持千金之资币物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诸郎中执兵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0.断其左股11.沛公居山东时12.约为婚姻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4.将军战河北15.而伤长者之意1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17.可以解燕国之患18.秦王购之金千斤1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邻之厚,君之薄也4越国以鄙远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函封之8又前而为歌曰9乃朝服,设九宾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1使使以闻大王12箕踞以骂曰13其人居远14皆白衣冠以送之15进兵北略地16群臣怪之17籍吏民18范增数目项王19刑人如恐不胜20道芷阳间行21沛公欲王关中22于是项伯复夜去23吾得兄事之24日夜望将军至25常以身翼蔽沛公26头发上指27项伯杀人,臣活之28从百余骑29素善留侯张良3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文章来自:xx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今日往而不反者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7.秦王还柱而走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9.距关,毋内诸侯10.要项伯11.不敢倍德12.不可不蚤来13.令将军与臣有郤14.因击沛公于坐15.秦王必说见臣16.日以尽矣17.燕王拜送于庭18.图穷而匕首见二.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5.持千金之资币物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诸郎中执兵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0.断其左股11.沛公居山东时12.约为婚姻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4.将军战河北15.而伤长者之意1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17.可以解燕国之患18.秦王购之金千斤1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邻之厚,君之薄也4越国以鄙远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函封之8又前而为歌曰9乃朝服,设九宾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1使使以闻大王12箕踞以骂曰13其人居远14皆白衣冠以送之15进兵北略地16群臣怪之17籍吏民18范增数目项王19刑人如恐不胜20道芷阳间行21沛公欲王关中22于是项伯复夜去23吾得兄事之24日夜望将军至25常以身翼蔽沛公26头发上指27项伯杀人,臣活之28从百余骑29素善留侯张良3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文章来自:xx四.一词多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②蜀之鄙有二僧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⑤孔子鄙其小器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⑦北蛮夷之鄙人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敝帚自珍3、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弃甲曳兵而走⑥故上兵伐谋4、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7)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7)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检测.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检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
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今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今义;
左右乃曰古义:今义: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今义: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今义:
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今义: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古义:今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今义: 3.《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今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今义:将军战河北古义:今义:臣战河南古义:今义:庄则入为寿古义:今义: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今义:约为婚姻古义:今义:
四、一词多义
1、故
(1故遣将守关者(
(2以故荆轲逐秦王(
(3鲰生说我……故听之(
(4君安与项伯有故(
(5故人具鸡黍(
2.为
(1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所以遣将守关者
君之所知也
六、重点文句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使子婴为相(
(3窃为大王不取也(
(4谁为大王为此计(
(5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6何辞为(
(7为击破沛公军(
(8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9乃为装遣荆轲(
(10为之奈何(
(1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而
(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语文必修1文言知识检测题及答案

语文必修1文言知识检测题及答案

语文必修1文言知识检测题及答案一、解释下列带点的文言词语。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作动词,驻军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形容词作名词,偏远地区3.夫晋,何厌之..有满足宾语前置的标志4.失其.所与.,不知自己的结交,亲附5.焉.用亡郑以陪.邻何,为什么增加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哪里7.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损害8.吾其.还也还是9.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10.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的确11.人不敢与忤.视逆12.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13.终已不顾.回头1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15.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1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掷击1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跑18.卒.起不意通“猝”,突然19.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并,列20.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没有请2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2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23.相去.四十里距,距离24.以次..进按照顺序,次序2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26.卒.起不意,尽失其意通“猝”,突然2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介词制定,动词28...对付,处理如何、怎...为.之奈何样29.杀人如不能举.尽30.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31.人方为.刀俎……何辞为.是句末语气词,“呢”32.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3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往,到34.臣请入,与之.同命他,指刘邦35.秦之.遇将军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6.故.遣将守关者所以37.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旧,交情38.沛公安.在哪里39.大行不顾.细谨顾及40.范增数目..项王多次以目示意41.项王按剑而跽.曰跪直身子42.道.芷阳间.行取道从小路4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44.乃令张良留谢.辞谢45.哙拜谢.感谢4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47.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48.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把守通”纳”接纳49.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50.孰与..君少长和······相比,哪一个······5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5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53.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5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检测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检测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检测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令壮者无取老妇。

4、将免者以告。

5、徐公来,孰视之。

6、必勿使反。

7、涂有饿殍。

8、虽有槁暴。

9、君子生非异也。

10、张良出,要沛公。

1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沛公。

12、趣舍万殊,静躁不同13、赢粮而景从14、拒关,毋内诸侯。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说明之。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3、爪牙之士。

4、今齐地点千里。

5、夫君亦爱怜其少子乎?6、用心一也。

7、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8、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9、备他盗之出入与专门也。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说明之。

1、越国以鄙远。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郊败之。

6、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7、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8、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9、其继有在乎?10、媪尊长安君之位。

11、既来之,则安之。

12、轻伯夷之义。

13、天下云集响应。

1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5、吾得兄事之。

16、范增数目项王。

17、常以身翼蔽项王。

1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四、说明下列多义词的义项1、因(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固(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过(1)是谁之过与?(2)无乃尔是过与?(3)过犹不及(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兵(1)非我也,兵也。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穷兵黩武(4)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5、知(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4)孰为多知乎?6、之(1)唯君图之。

(2)]此则寡人之罪也。

鲁人版第一册文言文复习检测

鲁人版第一册文言文复习检测

第一册文言文复习检测一、文言实词1选择解释有错的一项:A木直中绳合乎 B輮使之然也这样C金就砺则利靠近 D而绝江河断绝2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A用心躁也使用 B求之靡途没有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遂见用于小邑看见C彭泽去家百里距离 D学不可以已停止亦去之离开或命巾车有人3选择解释有误的一项A引壶觞以自酌举起 B引次江北退军C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D引军北还退军4选择解释有误的一项A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 B唯君图之只C是寡人之过也这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5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A又欲肆其西封边界 B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以乱易整容易因人之力而敝之疲惫C觉今是而昨非对;错 D幼稚盈室满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圣人无常师经常6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A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B士民殷富富裕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操悉浮以沿江把C以济大事成就 D比至南郡挨着兵精足用使用兼仗父兄之烈功业7选出下列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B地方数千里C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D抚孤松而盘桓8选出下列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C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D北面而事之9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A莫用众人之议也采纳 B如其克谐能够兵精足用物资今为君计计谋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 D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而操皆冒行之将要郯子之徒徒弟10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拿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通“挡”,抵挡中江举帆举起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C圣人之所以为圣用来……的 D为孙权长史是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原因今为君计替11下面各项中的“师”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吾师道也 B或师焉 C则耻师焉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2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A今又盛寒繁茂 B说权曰劝说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到……去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C愿将军勿虑愿望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实在,确实权以示群下给……看悉使羸兵负草填之瘦弱13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A成败之机关键 B英雄盖世超过何不按兵束甲军队略已平矣简略C苟如君言像 D彼所将中国人率领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赞美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去,到14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A故豫州遁逃至此沿着 B操悉浮以沿江全部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表达C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D今以实校之核对北军大坏破坏因拔刀斫前奏案趁机15选择解释全对的一项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B劝学劝说唯君图之考虑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焉用亡郑以陪邻从哪里 D敢以烦执事有冒昧之意曹操遗权曰留下疲病之卒生病二、16-18题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16A君子生非异也 B共其乏困C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D五万兵难卒合17A何厌之有 B秦伯说C失其所与,不知 D因人之力而敝之18A无以至千里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D雷鼓大震三、虚词用法19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所欲有甚于生者20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吾尝跂而望矣 B登高而招C终日而思 D锲而舍之21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学而大遗 B惑而不从师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2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郯子之徒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士大夫之族23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古之圣人C若水之归海 D邻之厚,君之薄也24选择解释有误的一项A顷之用在时间词后,助词无实义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音节助词C行李之往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标志25选择解释有误的一项A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祈使)语气 B品其名位代词,他的C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大概 D其可怪也欤加强感叹语气四、词类活用26选出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备南走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旌麾南指27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乘犊车,从吏卒 B悦亲戚之情话C若不阙秦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28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故木受绳则直 B善万物之得时C夜缒而出 D邻之厚,君之薄也29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乐琴书以消忧 B英雄乐业C则耻师焉 D可烧而走也30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为汉家除残去秽 B圣益圣C吾从而师之 D瑜等率轻锐继其后五、句式31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刘备天下枭雄 B复驾言兮焉求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32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卿欲何言 B裹以帷幕C青,取之于蓝 D师不必贤于弟子33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何厌之有 B乐夫天命复奚疑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何以言之34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恐为操所先 B吾尝终日而思矣C不拘于时 D逼兵势耳35选择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C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荆州之民附操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检测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令壮者无取老妇。

4、将免者以告。

5、徐公来,孰视之。

6、必勿使反。

7、涂有饿殍。

8、虽有槁暴。

9、君子生非异也。

10、张良出,要沛公。

1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沛公。

12、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13、赢粮而景从
14、拒关,毋内诸侯。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之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3、爪牙之士。

4、今齐地方千里。

5、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6、用心一也。

7、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8、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之
1、越国以鄙远。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郊败之。

6、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7、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8、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9、其继有在乎?
10、媪尊长安君之位。

11、既来之,则安之。

12、轻伯夷之义。

13、天下云集响应。

1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5、吾得兄事之。

16、范增数目项王。

17、常以身翼蔽项王。

1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因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过
(1)是谁之过与?
(2)无乃尔是过与?
(3)过犹不及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兵
(1)非我也,兵也。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穷兵黩武
(4)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5、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4)孰为多知乎?
6、之
(1)唯君图之。

(2)]此则寡人之罪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辍耕之垄上。

(5)君将哀而生之乎?
(6)何厌之有?
(7)持其踵为之泣。

7、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舍郑以为东道主。

(3)皆以美于徐公。

(4)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全句。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无乃尔是过与?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9、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10、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12、此亡秦之续也。

13、沛公安在?
翻译下列语句(段)。

五、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之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
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既来之,则安之。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检测参考答案;
1、共通供,供给;
2、知通智,明智;
3、取通娶,取妻;
免通娩,分娩;5、孰通熟,仔细;6、反通返,返回;7、涂通途,道路;8、有通又,又;9、生通性,资质、禀赋;10、要通邀,邀请;11、蚤通早,早早地;12、趣通趋,往、取;13、景通影,
影子;14、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二、1、行李,出使的人;2、中原,原野;3、爪牙,勇敢之士、武士;4、地方,土地方圆;5、丈夫,成年男子;6、用心,因为心思;7、东面,面朝东;8、山东,崤山以东;9、非常,意外的变故。

三、1、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2、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做疆界;3、洁、美、饱,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清洁,使美,使饱;磨厉,动词使动用法;4、庙, 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动词;5、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6、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7、面,名词作
状语,当面;8、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9、继,动词作名词,继承人,后嗣;10、尊,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尊贵;11、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12、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3、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回声一样;14、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15、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弟一样;16、目,名词作动词,示意,使眼色;17、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翼一样;18、一,数词作动词,看作一样;齐,形容词作动词,看作相等。

四、1、(1)动词,继承、沿袭;(2)介词,凭借;(3)副词,于是;(4)副词,趁机;2、(1)形容词,险固;(2)动词,巩固;(3)副词,本来;(4)形容词,顽固;3、(1)名词,过错;(2)动词,责备;(3)超过;(4)过于;4、(1)兵器;(2)军队;(3)战争;(4)士兵;5、(1)知道,了解;(2)感到,觉得;(3)管理;(4)通“智”,明智;6、(1)指示代词,这件事;(2)结构助词,的;(3)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动词,到,往;(5)第一人称代词,我;(6)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7)第三人称代词,她;7、(1)介词,因为;(2)介词,把、拿;(3)动词,认为;(4)前“以”,介词,把,拿;后“以”,连词,而;(5)连词,而。

五、1、宾语前置;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2、判断句;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3、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4、宾语前置;恐怕该责备你吧?5、介词结构后置;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

6、定语后置;蚯蚓没有锐利的爪
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上吃泥土,下喝泉水,
(是)因为心专一(的缘故)啊。

7、宾语前置;“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自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人,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8、被动句;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9、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10、判断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11、被动句;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12、判断句;这只是灭亡了的秦国的继续罢了。

13、宾语前置;沛公在哪里?
六、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我听说诸侯大夫一类人,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远方之人不降服,就施行文教和德政来招徕他们;来了之后,就使他们生活安定。

3、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4、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