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训练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六国论》一轮复习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六国论》一轮复习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37eedd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9.png)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奉
• C、义不赂秦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
端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 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 (出高低来)呢。
3、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
• (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
•
• 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 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谊而幸福 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 文不值。
•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 漠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 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 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 也有哲人说, “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 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 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望的未来。”当 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 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 明天姗姗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奉
• C、义不赂秦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
端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 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 (出高低来)呢。
3、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
• (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
•
• 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 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谊而幸福 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 文不值。
•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 漠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 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 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 也有哲人说, “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 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 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望的未来。”当 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 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 明天姗姗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34a0ace518964bce847cbd.png)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 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欲勿与,又患秦兵之来 (士兵,军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 (战争 )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
5.古人云:“
,
灭。”此言得之。
,薪不尽,火不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
,何哉?
。
8.呜呼!
,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并力西向,则吾
9.则胜负之数,
,
,或未易量。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
。
!
11.
,其势弱于秦,
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此言得之。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国也。
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 国苏 论洵
课前妙语珍藏
1、 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树 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在心中播 撒善良的种子,我们的世界定会鲜花朵朵, 芳香弥漫。
2、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丽的音 乐是善良。”罗素说:“一切道德品质中, 善良是最重要的。”——题记
有一种光芒,始终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有一种火焰,始终跳动在古老而 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有一种暖流,始终奔 流在文明前进的步伐中;这便是善良。— —《善良的本性》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欲勿与,又患秦兵之来 (士兵,军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 (战争 )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
5.古人云:“
,
灭。”此言得之。
,薪不尽,火不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
,何哉?
。
8.呜呼!
,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并力西向,则吾
9.则胜负之数,
,
,或未易量。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
。
!
11.
,其势弱于秦,
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此言得之。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国也。
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 国苏 论洵
课前妙语珍藏
1、 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树 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在心中播 撒善良的种子,我们的世界定会鲜花朵朵, 芳香弥漫。
2、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丽的音 乐是善良。”罗素说:“一切道德品质中, 善良是最重要的。”——题记
有一种光芒,始终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有一种火焰,始终跳动在古老而 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有一种暖流,始终奔 流在文明前进的步伐中;这便是善良。— —《善良的本性》
16.2《六国论》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6.2《六国论》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2c22057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f.png)
寝:休息,睡觉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P2:赂秦而力亏
抱薪救火:抱着柴火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
形→动,保全 名→状,每日 / 每月 名→动,侍奉 名→动,坚持正义 形→动,招致 使动,使……退却 名→动,坚持到底 名→动,礼遇,礼待
知归纳识
智谋和力量
⑤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
⑥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
⑦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实际上 指父亲的父亲 指速度快 理解事物的能力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表示另提一事 表示又一次
词类活用
⑴ 不能独完 ⑵ 日割月削 ⑶ 以地事秦 ⑷ 义不赂秦 ⑸ 始速祸焉 ⑹ 李牧连却之 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⑻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P3分论点2 对 得出
比 教训
P4反向假设 反 (转)
P5表明目的 借古讽今
(合)
时代背景
•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 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 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 60余次,败多胜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P2:赂秦而力亏
抱薪救火:抱着柴火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
形→动,保全 名→状,每日 / 每月 名→动,侍奉 名→动,坚持正义 形→动,招致 使动,使……退却 名→动,坚持到底 名→动,礼遇,礼待
知归纳识
智谋和力量
⑤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
⑥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
⑦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实际上 指父亲的父亲 指速度快 理解事物的能力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表示另提一事 表示又一次
词类活用
⑴ 不能独完 ⑵ 日割月削 ⑶ 以地事秦 ⑷ 义不赂秦 ⑸ 始速祸焉 ⑹ 李牧连却之 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⑻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P3分论点2 对 得出
比 教训
P4反向假设 反 (转)
P5表明目的 借古讽今
(合)
时代背景
•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 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 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 60余次,败多胜少。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c8133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3.png)
重视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03
呼吁人们重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
发展。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异
东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注重谋 略和智慧。
西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分析性和短期性,强调竞争和实力,注重科技和创新。
东西方战略思维融合
探讨如何将东西方战略思维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和有 效的战略思维方式。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 •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形势分析
战国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相 互争霸。
风格特点
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清晰;同 时,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 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
03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典型句式、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并列句式
文章中大量使用并列句式,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通过并列事实,强调齐 国的灭亡与其他五国有共同之处
。
反问句式
提问与回答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 行回答和解析,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 容。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要点
回顾课文
《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主题、论点、论据等 。
重点讲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加深理解。
知识点梳理
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 忆和复习。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d14b04c8d376eeafaa31d8.png)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六国论》复习课件
![《六国论》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a02c47336c1eb91a375ddc.png)
(1)殆: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危险) (2)为: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国者无使为 为( 治理)国者无使为( 表被动 )积威之所劫哉 (3)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假使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让 ) (4)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得到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得当 ( ) 能够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得意, 得意,满足 ) 当其欣于所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回顾历史,南宋朝廷,更是如此,一味的苟安, 回顾历史,南宋朝廷,更是如此,一味的苟安, 一味的求和,最后居然为了求和, 一味的求和,最后居然为了求和,把个岳飞也给自己 人灭了!最终摆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人灭了!最终摆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 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 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 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 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定了丧权 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1年 辱国的《辛丑条约》 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读史可以明智,学完《六国论》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读史可以明智,学完《六国论》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一个国家只有竭力发展自己, 一个国家只有竭力发展自己,避免处于落后 的地位,才能富强,而不是挨打。 的地位,才能富强,而不是挨打。中国也应不断在各 项事业上不断发展,努力向先进国家的目标迈进, 项事业上不断发展,努力向先进国家的目标迈进,才 能不仅保卫自己,还能制约世界霸权主义, 能不仅保卫自己,还能制约世界霸权主义,促进世界 的和平与发展。 的和平与发展。
《六国论》复习课件
![《六国论》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0691d8960590c69ec37695.png)
二、背景展示 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 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 大军压境,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汴京(今开封)。宰相寇准 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 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 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3.苏洵在文章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读厚积
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 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六国论》中“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 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 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
2.[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 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赏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 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 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在庭院中奏乐舞蹈,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反映 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理解性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 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19张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19张](https://img.taocdn.com/s3/m/a170be2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d.png)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小邑 得百倍
大欲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对比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总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故曰:
弊在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也
分
总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地 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 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 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 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结论?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 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段四 句的关系怎样?
祖先创业的艰难 子孙割地之轻易 “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
的鲜明对比
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第二段
赂秦 对比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d86366a98271fe910ef9e4.png)
二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 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又称“老苏”。作品集 《嘉祐集》。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三、研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武器,军械。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 3、用兵策略,战略。如: 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杀人。如: 左右欲兵之。 二、复合词
六国论
一、论 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 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 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 之言,正其谬误。”如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 论》。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4.研读第四段 (1)本段的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 者”指哪些国家?它们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惜其用武不终也 (2)除了分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这一段还从反面 论述,这样正反论述要说明什么? 坚持用武力抵抗侵略者,才能救亡图存。
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如: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3.研读第三段
这一段主要从哪几个角度论述观点?各得出怎样的结论? 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从土地得失上——固不在战矣——对比论证
从强弱胜负上——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对比论
证 从引用古话上——此言得之——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复习ppt
![《六国论》复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ec7b8c8d5bbfd0a79567309.png)
D
• • • • • • • •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A
•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 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 ,作助 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 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 “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解释句中“以”的用法。 ①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在 ⑤以刀劈狼首 用 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带领 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凭 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又”“而且”“并且” ⑨敛赀财以送其行 用来
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或不译
写作意图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 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 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 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 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 之道。
重要的虚词“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用,介词 (3)以地事秦 用,把,介词 (4)洎牧以谗诛 因为,连词 (5)至丹以荆卿为计 用,介词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介词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凭借,介词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而,才,连词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而,连词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连词
学考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学考六国论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0e96b6376baf1ffd4fad55.png)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 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
思厥 先 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 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
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意在阐述 什么主张?第六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五段-----结- 构:承上启下。阐述: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六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苏洵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宋真宗景德元年(一○○四年),与契丹(后称辽)
.
第四段: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怎么 灭亡的? 假如——
齐 燕
与勿嬴而附不助于五国 以刺荆卿客为计 不
秦不免易 行速祸量
较,失去强当 或援与
赵
牧 良以谗将诛 犹 邯郸在为郡 智未力不能独秦相孤危
用武不终
完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 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
.
第三段:为什么贿赂秦国会力量亏损的?
秦 贿赂得到的比战胜得到的更多 秦国贪图土地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得到的土地越多,力量就越强大; 力量越强大,就越想要吞并诸侯国
贿赂失去的比战败失去的更多 诸侯
诸侯国只担心战争,却没意识到 贿赂比战争更可怕
.
思厥 先 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 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
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意在阐述 什么主张?第六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五段-----结- 构:承上启下。阐述: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六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苏洵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宋真宗景德元年(一○○四年),与契丹(后称辽)
.
第四段: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怎么 灭亡的? 假如——
齐 燕
与勿嬴而附不助于五国 以刺荆卿客为计 不
秦不免易 行速祸量
较,失去强当 或援与
赵
牧 良以谗将诛 犹 邯郸在为郡 智未力不能独秦相孤危
用武不终
完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 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
.
第三段:为什么贿赂秦国会力量亏损的?
秦 贿赂得到的比战胜得到的更多 秦国贪图土地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得到的土地越多,力量就越强大; 力量越强大,就越想要吞并诸侯国
贿赂失去的比战败失去的更多 诸侯
诸侯国只担心战争,却没意识到 贿赂比战争更可怕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0a66dffe4733687e21aaa3.png)
.
7
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霜露 pù 如弃草芥 jiè 洎牧以谗诛 jì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yǔ 食之不得下咽 yàn
日削月割
xuē
胜负之数
shù
.
8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
良将犹在 (副词,还)
.
14
(5)或:或曰…… 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6)事:以地事秦 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7)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8)终: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动词
.
15
(9)得: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 (使……退却)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珍惜、爱惜)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数,指命运)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礼待)
.
12
3、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 B、暴秦之欲无“厌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 C、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令人悲哀啊!
.
24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 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弊在赂秦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六国论高三复习ppt课件
![六国论高三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c051cefe4733687f21aa64.png)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17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赤壁,有时可
以省略。
①夜以继日
(成语)
②秋以为期
(《诗经•氓》)
18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论 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 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7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朝代) 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精于古 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 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 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味道。与其子 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三苏”。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脊轩志》 《屈原列传》
3.起提宾作用,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秦亦不以城予赵 ,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16》
16.2 《六国论》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6.2 《六国论》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8653ad5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6.png)
文章梳理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 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啊!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并力西向(西,向西。)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以地事秦 (事:侍奉)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终) 始速祸焉 (速:招致) 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译为打退 )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 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3.文学常识填空
苏洵,字明允 ,眉州眉山人,北宋 (朝
代)散文家,与其子苏轼 苏、辙
以文学著称
于世,世称“三苏”。《著嘉有佑集》
。文中通过
议论六国灭亡,北批宋评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
的国策。
.
8.默写:
⑴本文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①赂秦而力亏
②二败而三胜 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转折A①并列,②顺承;C①顺承, ②并列;D①修饰,②转折)
.
10.对于下面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能守其土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①李牧连却之
②存亡之理
C.①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②是又在六国下矣
D(代词,这,此A①代燕赵之君,他们的; ②代赵国,它。B①代词,代秦;②助词,的。 C①把;②凭。)
.
12.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 援”。 B.作者申明燕、赵“用兵之效”及“用武 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 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 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六国论》复习训练课
.
4. ★名句填空 (1)古人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___________.
(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秦以攻取之外
B。与战胜而得者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与战败而亡者
C.犹抱薪救火
D。然后得一夕安寝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0.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
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不赂者以赂者丧
⑤秦以攻取之外
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⑦至丹以荆卿为计
⑧洎牧以谗诛
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⑩苟以天下之大
A. ①④⑧
B. ⑤⑦⑩
C. ②③⑥
D. ⑥⑦⑨
.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C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
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
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
① 率赂秦耶
率:全部
②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
③暴霜露,斩荆棘
暴:bao暴露
④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
⑥始速祸焉
速: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
洎:ji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
当:应当
⑨或未易量
易:轻易
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侵略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
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
1. 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 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 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 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 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C(宋仁宗年号)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B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
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
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
.
2.找出并解释文中的通假字
⑴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⑥有如此之势
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洎(jì)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
助五国也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D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9.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
/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
⑦⑧⑨/⑩
⑵分论点一: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⑶分论点二:
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⑷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是又在六国下矣 。
⑸为国者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9.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A.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使动用法)
.
1. “唐宋八大家”是指___韩__愈____, _柳__宗__元_______,_欧__阳__修___、_王__安__石___、 _苏__洵__辙______、__曾__巩___。“三苏”是 指 __苏__洵____、____苏__轼_____、 ___苏__辙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