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

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的总和。

5.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6.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7.★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

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8.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9.★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0.★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

实质性的联系。

12.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

非人为的联系。

13.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1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

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16.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17.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

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18.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19.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

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20.★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

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21.★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

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22.★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

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23.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2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26.★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2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

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28.问题——是指那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

情境。

29.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

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0.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31.启发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32.★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3.★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即当一个人熟悉了

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34.表征方式——就是在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

35.原型启发——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

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36.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37.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38.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39.★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

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内部动机。

40.★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

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41.★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

做好的一种需要。

4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

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43.★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4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45.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

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46.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

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47.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

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觉察、自我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层次。48.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

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生活活动。49.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为了组织的特定任

务,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

50.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式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

务的组织。

51.★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

效率提高的社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