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之自身修养感悟---李中田

合集下载

《家风》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家风》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家风》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家风》观后感篇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

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

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

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

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

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

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

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

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

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

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千年不衰的家道

千年不衰的家道

龙源期刊网 千年不衰的家道作者:蔡礼旭来源:《中华家教》2016年第05期宋代大家范仲淹在自己家门口种了两棵松树,并为它们写下了“清荫大庇,期与千年”的句子。

如今,这两棵树的树荫真的还能庇荫到他的子孙。

如今,范家的后代很兴旺,而且家教非常好。

范仲淹的孩子很孝顺他,在苏州买了一个园林,朝向南,阳光充足,而且设计精巧,适合居住,孩子们想让父亲在这里养老。

范仲淹听说以后,向孩子致了谢,然后跟孩子商量,能不能在里面建学校。

孝顺的孩子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如今,这所学校还在,而且,自建校以来,出了几百个进士,其中,状元就有几十个。

这就是范仲淹,心大,量大,福也大。

他没有“营华屋”,而是把“豪宅”拿出来为国家培养人才。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范仲淹是个慈善达人,热衷于慈善事业,他没有给自己留闲财,只要一有钱就帮助人。

结果当他去世的时候,“殁之日,身无以为敛”。

“殁”就是他去世的时候,“身无以为敛”,家里没有钱,“子无以为丧”,而他的孩子因继承了父亲的慈善事业,也没有闲钱帮他办后事。

是当时的政府,还有他的同事,一起出资,帮忙办了后事。

虽然范仲淹没有留下钱给孩子,但他留下了义。

钱公辅先生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义田记》,来记载并赞扬他的这种精神。

大意是,范公就是道义,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族人,帮助贫穷的人,帮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读书人,在生活上接济他,让他安心读书,以后好去为国效力。

“惟以施贫”,施钱财给贫穷的人;“活族”,养活了整个大家族;将“之义”“施贫活族”的道义留给他的后代。

范仲淹去世的时候,他有义田有一千亩,到清朝的时候,他的子孙发扬光大到四千亩。

他的后世能有如此福报,都是他的家道,承传这个“义”字。

范仲淹的行动也是“勿谋良田”的传承。

早在汉朝初年,刘邦给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封了爵位,赐了良田豪宅,使他们成了当时的富贵。

但是过了几十年,史官来追溯这一百多个人的家道,却发现大部分已经没落了。

唯有萧何的后代。

当时,萧何的功劳排在前面,他善内政,把国家种种民生问题处理得很好。

【心得体会】历史上的传家之道——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

【心得体会】历史上的传家之道——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

历史上的传家之道——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重视家庭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人重视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房子、田宅,重要的是有文化精神在里面。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家传,这个传的不是单指血脉相承,也不只是子承父业,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风范,一种文化精神,这也即所谓的家风。

从中国历史来看,大概有以下几种传家:诗礼传家。

诗礼传家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治家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只是教导其子学《诗》和《礼》。

这个《诗》就是《诗经》,这个《礼》就是《礼记》。

据《论语·季氏》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伯鱼(即孔子的儿子孔鲤):“您在老师那里,得到独特的传授吗?”孔鲤回答说:“没有。

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堂上时,我从庭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没有说话的凭借’。

我就马上去学《诗》。

另外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庭前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凭借。

’我就马上学《礼》。

我听到的是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以后,高兴地说:“我今天问了一个问题收获三件事:一是知道学《诗》,二是知道学《礼》,三是知道君子与自己的儿子保持合理的距离。

”这就是诗礼传家的由来。

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特色。

因为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直到近代才有工业。

耕读传家因此成为许多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不耽误农耕,可以种植粮食和庄稼,在这个过程中也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使自己不陷入低级趣味,养成高尚的品德。

清代石成金《传家宝》第二集“时习编”载,白乐天(即白居易)劝学文中讲:“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特别是读书更是为大多数士大夫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如王荆公(即王安石)劝学文中讲:“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

”再如曾国藩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在家书中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中华家道感想收获

中华家道感想收获

中华家道感想收获家道是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延续,是家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在中华文化中,家道更是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尊严。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家道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

一、家道的传承中华家道的传承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它不仅仅是家族的血脉相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我的家族中,祖辈们一直注重家道的传承,他们通过口头传授和行为示范,让我们明白了家道的重要性和内涵。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信仰的支撑。

二、家道的延续中华家道的延续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需要每一代人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家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在我的家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为家族的未来而努力。

我们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互助,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我们都会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家道的价值中华家道的价值在于它代表了一种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道的传承和延续不仅仅是家族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让家庭成为我们生活的港湾和精神的寄托。

只有通过家庭的和谐和美满,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之,中华家道是一种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它代表了家族的荣誉和尊严,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家道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传承和延续中华家道,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德行修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德行修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德行修养第一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德行修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德行修养——记北馆陶镇联合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推进,大量的不良文化也伴随着西方文化渗透到许多青少年心中。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人逐渐淡忘了我们本应坚守和传承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和道德规范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缺失,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

为弘扬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不少学校又把传统文化引进校园。

为落实好“教好书,育好人”的办学目标,我校根据本校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把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诵读经典诗文1、开设校本课程。

学校在开展的“振兴阅读”工程的基础上,从《道德经》中撷取精要语句为每篇引言,以周次为单位,分低中高年级,选择唐诗宋词中经典名篇编写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童蒙养正》《童蒙养正》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儿童的启蒙教育。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为道德品质形成阶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的是非对错。

针对传统文化课程,我校还配备专职传统文化教师。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领略与诵读经典美文,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美德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鼓励教师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去读去悟,理论联系实际,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内化。

2、我校还坚持利用每节课前10分钟诵读经典文化书目,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选取《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孩子们在圣贤思想的启迪下得以成长。

3、学生放学时,每班站成整齐的路队,响亮地背诵着古诗井然有序地离开校园,诵读路队已成为我校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4、我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诵读比赛,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表达诗词内在的情感,让孩子们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感受到古代圣贤思想的洗礼,古诗诵读比赛使这些名篇佳作传承下去,诵读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写作水平,还可以让学生在积累诵读、展现诵读中提高提高诗词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主题心得感悟10篇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主题心得感悟10篇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主题心得感悟10篇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主题心得感悟精选篇1在这片热土上,千百年的历史犹如长河奔流不息。

在这条河流中,不仅包含着辉煌的古代文明、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还有那满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数的人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默默地耕耘着、奋斗着。

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和坚韧的决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价值观的传递、思想的启迪。

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成为一名躬耕教坛的行者,以我之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教育事业。

我将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我将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开拓视野。

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才俊。

他们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的崛起,共同分享祖国的繁荣。

让我们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在教坛上躬耕不止,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用我们的行动,向祖国表白!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主题心得感悟精选篇2通过学习,我深深的知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精选9篇)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精选9篇)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躬耕教坛,人不见己,焉知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先修身养德,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能够管理好家庭的人,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天下安宁。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精选9篇),仅供参考!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1教师节是我们向教师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的日子,也是我们回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的时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教育的重要性,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学习经验。

首先,我认识到了教师的躬耕教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根基,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他们辛勤耕耘在教育的一线,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品德。

在教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们才能够茁壮成长,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因此,作为学生,我们要珍惜教师的辛勤付出,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其次,我学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技巧。

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最后,我体会到了教师的榜样力量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教师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榜样和引路人。

他们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师的引领下,我学会了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

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一生,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总之,教师节是我们回顾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的时刻。

在教师的躬耕教坛和强国有我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的重要性,学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感受到了教师的榜样力量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个人心得体会7篇

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个人心得体会7篇

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个人心得体会7篇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个人心得体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及物的原则和干事创业的态度,都受到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

好的家风能促进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

由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关于家风家训家规的经典故事,不少好的家风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成了一个家族兴盛的基石,成了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

好家风润物无声,似涓涓细流,汇聚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太守羊续带头抵制奢靡之风,以“悬鱼”之举告诫前来阿谀奉承的人,“悬鱼太守”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们常在建筑装饰构件用“悬鱼”图案以示清廉之意,“户户悬鱼”更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写照。

由此可见,好的家风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更能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导向。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家庭凝聚力的根源,是每个人工作、生活、学习的助推器。

在“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润泽下,梁启超自幼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子女树立了好榜样,子女们沿袭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治学态度,从而有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好家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是社会中个体立德修身、立言立行的“温床”,在好家风的熏陶下,个人才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养成好习惯、涵养好品性、催生好志气,自觉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进入社会后才能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

千万个“小家”把爱国、勤俭、节约、忠孝的美德融入家风,国家这个“大家”必能和谐稳定、繁荣昌盛。

对党员干部来说,好家风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能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纵观近年来被查处官员的报道消息,因为家风家教不严而落马的不在少数,很多官员因为忽视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没有管好“身边人”,最终落得凄惨下场。

家风紧紧连着党风政风,随着党和国家对家风的愈发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已经成为检验其能力作风的重要参考。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家风家教的心得体会(精选24篇)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家风家教的心得体会(精选24篇)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家风家教的心得体会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家风家教的心得体会(精选24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家风家教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家风家教的心得体会篇1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在一个家庭,老人要宣扬家风,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晚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我的父母没多少文化,但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一直告诉我,做人要善良厚道。

父亲常给我讲身边的人不孝的结局。

比如附近三个盗墓贼,没一个善终。

如有老人无疾而终,父亲感慨,说那是好人,修行好,所以才得善终。

从中我明白,道德是天地的本分,本分是个人的规律,当违背了这一规律,人就有灾难。

马克思与女儿有这样的问答。

问:你最崇敬的男人的品格是什么?答:刚强。

问:你最崇敬的女人的品格是什么?答:温柔。

其是,这个话题与家风有关。

男儿当自强。

这里的自强一则是韧性刚强,一则是有理想抱负。

男人无志,家道不兴。

一个男人定要有责任有担当,否则,在家庭中没地位。

你啃老或吃软饭,别人能尊重你么?农村人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所谓旺夫相,实则是慈眉顺眼的贤娴之态,不是女汉子,更不是河东狮吼。

用老人的话说,悍妇不仅不利,而且贱己。

家和万事兴。

对一个国家而言,强盛祥和很重要,对一个家庭而言,和睦和谐更是关键。

比如在家庭里,长者处事公道,晚辈心服口服。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

有了困难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有好家风才有好家道,才能出好子弟。

晚清具有改革思想的名臣不在少数。

然而,虎父无犬子。

他们的后人也往往是一时俊彦,如曾国藩之孙曾纪泽、孙曾广钧,左宗堂之子左孝同,张之洞之子张权,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侄李经羲,谭继询之子谭嗣同,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等等。

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读后感

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读后感

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读后感篇一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读后感读完《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这本书,我心里真的是感慨万千,也许“震撼”这个词更能形容我此刻的心情。

你说这世界变化多快呀,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冒出来,让人应接不暇。

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关于家道的智慧,经历了千年还照样闪闪发光,这到底是为啥呢?我觉得吧,可能是因为这些家道里藏着人性最根本的东西,不管时代咋变,人的本性总是有些不变的地方。

书里讲的那些故事,有的让我感动得想哭,有的又让我忍不住拍大腿叫好。

比如说那个为了家族和睦,宁愿自己受委屈的长辈,这得多高的境界啊!我就想,要是我处在那个位置,可能早就炸毛了,哪还能顾全大局呢?咱们现在的社会,好像一切都追求快,追求新。

可家道这东西,就像是埋在地下的老酒,越陈越香。

我有时候就在想,也许我们跑得太快了,把老祖宗的宝贝都丢在身后了,这多可惜啊!不过,话又说回来,传承家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毕竟时代不同了,有些老规矩可能不太适用了。

那咋办?难道就把老祖宗的东西都扔了?我觉得不行,可能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就像咱们穿衣服,得挑适合自己的,不能啥都往身上套。

家道这玩意儿,真的能影响人的一生。

一个有好家道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就是自信、善良、有担当。

可要是没有好家道,也许孩子就容易走歪路。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说得对不对。

反正我觉得,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您说呢?篇二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读后感《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这本书读完后,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圈,为啥呢?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太多我从来没想过的东西。

我就一直在想啊,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讲那些老掉牙的家道,有啥用?咱们现在不都追求自由、个性嘛,谁还管那些规矩?可当我真正深入去读,去理解的时候,我发现我错得离谱,也许是大错特错!书里说的那些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的场景,多美好啊!可看看咱们现在,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都各自玩手机,话都不说几句。

听李显峰家道传承的心得体会

听李显峰家道传承的心得体会

听李显峰家道传承的心得体会李显峰老师的课,整个听下来,被李老师忧国忧民的慈悲感动,让我联想到一句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最能体现李老师的家国情怀。

为何李老师给企业家们耐心详细的讲解发心和理想的不同,因为企业家大多数的理想只停留在如何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的更上一层楼。

而且企业家的能量比较大,影响着千千万万个家庭。

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幸福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而一个企业怎么样才算成功呢?李显峰老师说到,真正的成功有三个标准:立德,立功,立言。

而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标准?从发心开始。

稻盛和夫老先生说到,心中描绘怎么样的蓝图,将决定了你将度过怎么样的人生。

也就是企业家的发心,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和努力的方向。

一切福田,不立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但很多人对发心不理解,觉得企业家创业时的理想就是发心,其实这是不究竟的。

因为很多企业家创业时仅仅是迫切希望改变自己贫穷的现状,才励志办企业的。

一个企业家的理想只有结合利国利民,利于社会,利于大众时,这个理想才能叫发心。

而很多人生不起这个发心,如何从心而觅呢?李显峰老师智慧分享,因于众生,而生大悲。

因为大众的问题,而生起的担当之心,把大众的利益福祉放在第一位,回到大众中去,感受大众的艰辛,动的恻隐之心,自然而然就能生起大愿。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发心。

当有了这个发心,企业很多经营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为何这么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因为当企业家发愿把员工的幸福,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我执会被减弱,同时这个愿能生定,能生缘,能生慧。

进而凝聚众缘和合的力量成就企业。

为何会有这么多大的力量?生定:当有这个发心时,人生的目标就定下来了,心就定了,就能不受那些外界各种诱惑的影响。

生缘:正所谓心有善念,天必佑之。

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何为得道?可以理解为有道德仁义的人,必是利国利民,顺道而为的人,所以必将得到无量的善缘相助。

生慧:在利大众时,感召的善缘,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必将生起智慧。

家道传承李显峰心得体会

家道传承李显峰心得体会

家道传承李显峰心得体会家是什么?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字眼。

它包含着父母无私的爱,包含着子女对长辈孝顺的传承,更包含着人们心中那份深沉厚重的牵挂….家道就如同涓涓溪流在历史文化的源头缓缓地涌动,荡涤着每一个走进他的人,滋润着整片大地!记得很小的时候,奶奶给我讲过她曾祖母的故事:太爷爷去世后不久,也许因为思念和孤独吧,奶奶经常会对着空气喃喃自语,后来只要有陌生人路过门口,奶奶便大喊起来:“你回来啦?”这样持续了好几天之后,终于有人出现并向奶奶问明情况,告诉奶奶她已经死了好多天了。

奶奶哭泣着抱怨道:“谁让他抛下我一个老婆子,去寻找幸福去了呢?”听完奶奶的话,看着奶奶伤心欲绝的表情,当时我真恨不得马上跑到爸妈身边大声吼叫道:“你们把她送哪里去了呀?”可是理智最终还是战胜了冲动,那句脏话被憋了回去,但从此我知道了,原来有些话是永远没有办法开口的,再好强的男儿都必须接受事实,才能够成熟起来!这些年来,关于爷爷奶奶相继离世的消息屡见报端,让我感觉仿佛整个世界突然间变了,似乎全部都变了,我惊讶,诧异,甚至怀疑,却又带着种种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表。

这两天回想起小学五年级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对传统美德中那深藏着亲情的孝顺有了新的认识:爷爷瘫痪三年半了,行动十分不方便,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别人帮助,连拿放在床边的东西都做不到,常常惹的周围邻居投诉不断;不仅如此,他还是肺病患者,需要定期住院治疗;由于脑梗塞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手脚麻木,反应迟钝,丧失劳动力,整日卧床不起;加上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一旦发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虽然平时叔叔婶婶姑姑他们轮番照顾,精心护理,但毕竟力不从心啊,只能尽量保证爷爷的衣食住行,特殊时期减少发病率。

说到底,现代社会越来越快节奏,各项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所谓的衣食住行其实早已超越物质享受本身,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安慰,需求点不同罢了,真正缺乏的往往是那份古老而悠扬的孝道文化,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物质与精神的追求都只是一个过程,达到一定境界之后,都会产生归属感、存在感及价值感。

学习显峰老师谈教育”之家道传承心得体会

学习显峰老师谈教育”之家道传承心得体会

学习显峰老师谈教育”之家道传承心得体会显峰老师谈教育之家道传承心得体会感谢明德书院。

感谢显峰老师。

感谢柏映老师。

家不安,心难安。

或许:一般而言,一个人家庭做不好,人生就谈不上真正的好。

1、一个非常打动我的问题。

在第一篇里,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两种老年的结果供我们选择,我们选择哪种?一是:有1000万,但孩子不成才,且只是吃喝玩乐;一是:只有100万,但孩子事业有成,德行美好。

我们自己事业无论多么成功,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永远都是人生的遗憾。

人到中年,其实有些遗憾已经有些显现,问题是:我们真的开始认真对待这可能发生的遗憾吗?2、一个非常打动人的比方。

我们经营企业,会请一位没有经验的人来运营吗?我们要修一台空调,会请一位没有修理能力的人来修吗?我们要给孩子请美术老师,会请一位不懂艺术的老师来指导吗?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判断,没有对应的经验和能力,是不应该作为指导者的。

我们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是不是?可是问问自己:我们真的幸福吗?我们的幸福经验是什么?我们是要指导孩子人生未来的人,是不是?可是问问自己: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是什么?我们是基于什么对未来有了判断?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又有哪些路径在规划呢?我们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吗?3、两个动心的家族。

一个是钱氏家族的案例,另一个是周馥,两个家族出了那么多有成就的人。

老师问钱氏家训里的话:“利在天下必谋也,利在己身勿谋也”,我们会信吗?我们会践行吗?我们自己都不践行,这样的家训会产生作用吗?反思:1、虽然已经是当家长了,可是当家长以来,对孩子的教育有多少是在有知有觉下进行的呢?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2、我们自己幸福吗?我们自己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果自己不幸福,该如何引导孩子人生幸福呢?我们是否有真正清晰地思考过孩子的一生怎样才可能真正幸福?我们有无认真检讨自己的人生?我们有哪些错误的认识?我们有哪些错误的经验?3、我们想改变孩子的时候,我们自己又有怎样的改变呢?孩子今日的状态是我们过去思维方式、习惯造成的。

中华家道感想收获

中华家道感想收获

中华家道感想收获中华家道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道德、家风和规矩的总和,追溯至每个家庭正派的传统,是一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品质。

中华家庭道德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始终没有改变,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赋予中国家庭成员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的精神,以及对和谐原则的认可。

家道传承是一种礼仪规范,它凝结着精神上的力量,让家庭充盈着自谦自信的精神,彰显出人们认可传统礼仪规范的力量。

家庭传统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礼仪礼节、行为表现以及思想观念的教育上,它提供了家庭成员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中华家道是一种无形的、从内心流露出来的价值观,它让家人们秉承着道德规范,在一定的仪式性情境中,共同生活、共同生长。

今天,中华家道在社会发展中受到重视,它仍然是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融合的基础。

孩子从家庭中学会尊重父母、尊重老年人,学会遵守规则、自觉担当。

无论在教育、政治、生活等方面,家庭有着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传承,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从中华家道中,我收获了许多。

首先,它让我学会了尊重老人,比如:我必须孝顺父母、尊重祖父祖母,要对老人尊敬有礼;其次,它让我学会了遵守规则,让我学会在现实社会中团结协作;最后,它让我懂得如何自我修养,不让自己受外界的影响,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从中华家道中我收获的,不只是家庭的习俗和礼仪,更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让我明白,家庭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赋予家庭成员们一种自由、平等和尊严的精神,而且也激发了我对家庭传统的热爱与尊重。

通过《中华家道感悟收获》,我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它的存在不仅是一种习俗活动,更是一种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信任、互助、互爱的内在关系,它可激发出家庭内部和谐发展的积极动力,也起到了保护孩子免受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

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家道的优越性,它不仅仅起到了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强调了个人价值观,包括尊重老人、遵守规则、自觉担当等。

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之自身修养感悟---李中田

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之自身修养感悟---李中田

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之自身修养感悟---李中田------------------------------------------作者xxxx------------------------------------------日期xxxx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之自身修养感悟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和教育我们后人不断的学习。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务。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孝”是人生的根,更是中国文化之根,而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就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这些文章都是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都承载着老祖宗的智慧、学问!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代子孙都明白做人的道理。

所以圣贤都说,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这些文章都是古圣贤的智慧结晶,让我们明白古圣贤的教诲。

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的道理。

“孝”是家道的核心内容,这里包括对家人、对朋友如何去做。

孝是做人根本。

一个人还没离开家庭以前,他就在学习为人处事的本领,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然后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大学》里面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必先修其身。

”从这一段话可知,我们的老祖宗任何的思维、努力,都是从根本入手。

一直推到最本源,“致知在格物”,首先从革除我们的习性做起。

“物格而后知之,知至而后意诚”,这才能够真正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假如我们很贪心,能感化谁?假如我们常常发脾气,能感化谁?人家看到我们就跑了,还能感化谁?所以从“格物”下手是很有道理的。

自己有了德行,处处表现出来都是为人设想,都是大公无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做一个孝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都是恭敬的表现。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奉养父母的时候要让他们快乐,所以“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

家道(深度好文)

家道(深度好文)

家道(深度好文)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颇有感触,经历了人生无常,世事变化,便深刻地体会到:金钱财富总是转瞬即逝,诗书才华只能锦上添花。

唯有植根内心的道德,深入骨子的教养,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法宝,才是一个家庭长盛不衰的秘诀。

一个家庭最顶级的家道,最高配的教育,便是:亲人间彼此尊重,生活中勤俭节约,修行时心存善念。

1尊重亲人,家和之道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就是家人之间相处和睦,彼此尊重,相互包容。

如此才能形成一种和气的氛围,感受到温情的流动,从而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两兄弟成亲后分了家。

一日,两人一起去城里卖粮换钱。

回来时,天色已晚,便抄山上的小路回家。

不想,遇到了山匪,不仅被抢光了钱财,还受了伤,悻悻的回了家。

老大的妻子听说后,忙替丈夫擦拭伤口,还安慰道:“只要人回来就好。

”老大很是感动,自此对妻子更是敬重。

相反,老二的妻子知道后,不顾众人的劝说,骂道:“真是没用,这点钱都看不住”。

老二失了面子,很是羞愧。

后来,两人时常争吵,家里不得安宁,便也无心耕种,生活每况愈下。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里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温柔的话语,真诚的尊重,如同春风一样温暖,让人不自觉的想要靠近。

而冰冷的指责,冷漠的抱怨,就像利刃一样坚硬,使人望而却步。

家庭生活,很多事本无对错之分,多一份体谅,就多几分和睦;多一份尊重,就多几分和气。

2勤俭节约,家富之道《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里面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勤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家族长久存在,兴旺发达的根基。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夫叫伍廉。

年幼时,父亲早逝,家里贫穷。

母亲却坚持教他读书,后来,被人举荐做了官,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但是,母亲依旧每日自己耕种,素食素衣。

伍廉很是不解,母亲说:“生活越是富裕,越要节俭。

最好的成长就是自我成长

最好的成长就是自我成长

最好的成长就是自我成长
李中满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上旬刊)》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我们提出培养学生"六自"精神的目标,即精神自立、品德自律、学习自主、体育自强、管理自主、艺术自由,并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维度做了很多尝试,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成效。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李中满
【作者单位】东安县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自我磨砺自我成长--浅谈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2.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成长实务探析——以武汉理工大学“扬帆远航”自我同一性成长小组为例
3.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4.最好的亲子关系是自我成长与用心陪伴
5.成长是不断认清自我并发展自我的过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谈教师专业成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道学习体会

家道学习体会

家道学习体会一个家庭立足社会的根本是:家道。

曾国藩说过:“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颜氏家训》有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古往今来,很多世家大族,都是靠读书起家的,不得不说读书是最容易培育自身修养的方式,也是一个家族走向兴旺的起点。

范仲淹幼年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因病过世,母亲又改嫁了。

虽然他只能借住在寺庙里,就着咸菜喝稀粥,困了累了也只能用冷水洗脸,不分昼夜刻苦读书。

终成一代名相,并留下两句家训: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

范家后代人奋发读书,代代都有名臣良相。

不管你是否有天赋或者出身是否高贵,读书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非常公平的路,只要你肯努力和付出。

金钱会有用尽的一天,权势也会没有,只有学到的知识,金钱和权势都有消散的一天,但是学到的知识,却可以陪伴人的一生,成为人生最强硬的后盾。

勤可以开源,俭可以节流。

只要勤俭,人这一生就会达到小富;一个家庭就会达到小康。

曾国藩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息,未有不败。

”只要肯勤俭持家,再穷困潦倒的家庭也能慢慢兴旺;但是奢侈没有节制,有再多的家业也会被败光!曾家留下了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

养猪、种菜、喂鱼、读书这四件居家之事;积极早起、打扫、祭祀、睦邻,这四种治家之道。

想要做到这八个字,就要保持勤劳、节俭。

正因如此,曾家培养了良好的家风和维持了数百年的辉煌。

俗话说得好: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家运长不长久,就要看有没有忠厚的德行。

《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经常积德行善的人家,就会有很多的福报;经常做恶事的人家就很容易招来很多的灾祸!心怀善念的人,与人为善念的人,时刻不要忘记忠厚二字,这样才能走好自己的路,过好自己的日子,才会让家庭的运道蒸蒸日上!。

家道传承第十三讲心得体会

家道传承第十三讲心得体会

家道传承第十三讲心得体会
1、“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
2、“告诉我,我可能会遗忘;教导我,我可能会不明白;让我亲手做一遍,我将永远牢记在心。

”——美国谚语
3、行,是一个人走人社会的必经的成长过程;没有行,他会自我封闭,最后只守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

4、养和育,也是有差别的。

养,是我们给予孩子照顾;育,是让孩子来帮大人,由此给他一个成长的空间。

没有育,不成人。

5、人心本善,人心向善,人心乐善。

6、在鼓励等待,在等待中鼓励。

7、给他希望,给他信心,给他方法,给他祝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之自身修养感悟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和教育我们后人不断的学习。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务。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孝”是人生的根,更是中国文化之根,而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就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这些文章都是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都承载着老祖宗的智慧、学问!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代子孙都明白做人的道理。

所以圣贤都说,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这些文章都是古圣贤的智慧结晶,让我们明白古圣贤的教诲。

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的道理。

“孝”是家道的核心内容,这里包括对家人、对朋友如何去做。

孝是做人根本。

一个人还没离开家庭以前,他就在学习为人处事的本领,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然后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大学》里面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必先修其身。

”从这一段话可知,我们的老祖宗任何的思维、努力,都是从根本入手。

一直推到最本源,“致知在格物”,首先从革除我们的习性做起。

“物格而后知之,知至而后意诚”,这才能够真正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假如我们很贪心,能感化谁?假如我们常常发脾气,能感化谁?人家看到我们就跑了,还能感化谁?所以从“格物”下手是很有道理的。

自己有了德行,处处表现出来都是为人设想,都是大公无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做一个孝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都是恭敬的表现。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奉养父母的时候要让他们快乐,所以“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

”父母看到才会高兴。

把事业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让他们感到光荣,这都是“养则至其乐”。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对于我们自身的德行和修养,首先做到静,静下来反思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师生关系当中,有没有把孔夫子的教诲真正落实到工作、为人处事中?“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能够静得下来,所谓“静水照大千,静极光通达”,人能静到一定程度,智慧就会流露出来。

其次,我们要做到学贵立志,就是要有远大的目标,我们学习才能积极,才能有恒心。

立大志就好像大树根要扎牢,才能枝繁叶茂;根基稳,很可能遇到一些挑战、风雨,就连根拔起了。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广志”,这就告诉我们要好学,吸收别人宝贵的经验、智慧,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得更远。

假如能有远大的志向,长辈领导特别愿意提携你,因为人家看到你觉得孺子可教也。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假如我们不好好的珍惜时光来学习,岁月很快就虚度过去了。

真正学问要有成就,时时要爱惜时光。

不精进的努力,意志都会随时间慢慢的消磨掉,不要“老易至惜此时”。

再者,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语言修养。

在《弟子规》中有一句关于说话的修养“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我们的言语要“诚于心,形于外”讲话不可以违背良心,凡出言,信为先。

我们还要注重言语的态度,第一,言行要一致。

说到做到,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

第二,要谨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第三,事非宜,务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不要高兴了就随便许诺,过后如果做不到了,朋友都会离你远去。

有一句格言讲道:有一念而触鬼神之怒,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酿子孙之祸,皆须慎之。

所以有一句话又讲“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大发脾气过后,亲人朋友都很难恢复原来的样子,所以言语需要很谨慎。

人生是无常的,我们要活在当下。

所以很多人生的道理,要靠自己用心去感悟、去推断,体会就会更深。

李中田
2015.8.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