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0届高考物理 专题8 力学实验导学案(无答案).doc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 力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 力导学案

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通过活动和实验,知道形变及弹力;3.通过探究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4.通过观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5.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弹性势能。

【课堂导学】问题一:什么是力?1.观察P44图8-1中的图片,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图中哪些动作会让人感到力的存在?2.观察四幅图片,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是否只有人和动物才能对其它物体施力?请举例说明:物体对物体也可以产生类似的举、拉、压、推等作用。

如: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例:推,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例:拉,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例:举,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例:压,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这些例子说明了:不仅人可以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对也可产生力的作用。

小结:物理学中,把对的称为力。

3.想一想: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几个物体同时存在?结论1.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是,另一个是。

2.只有一个物体(可能/不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说一说:上列图片中哪些是受力物体?哪些是施力物体?4.讨论并交流:①上述图片中的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有什么共同点?②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会发生力的作用?举例:、、问题二:什么是形变?1.体验:请同学们在桌子上的橡皮筋、气球、弹簧、橡皮泥上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同时观察,对它们施加了力之后,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现象。

2.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为什么会发生改变?物体的这种或的改变,叫做形变。

3.你发现当撤去外力之后,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能/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能/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4.被课本压着的坚硬的课桌会发生弹性形变吗?小结:力能使物体发生。

不仅是软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坚硬的物体也会形变,只是我们用肉眼直接观察不易看出。

专题八 力学实验

专题八  力学实验
八 力学实验
第1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物理
思维网络构建
第2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物理
一、高考对实验的要求 高考对物理实验的考查,是在《考试说明》规定的实验基础 上进行重组与创新,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熟悉这些常规实验器材, 是否真正动手做过这些实验,是否能灵活的运用学过的实验理 论、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 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等.所给的物理情景和要求跟 教材内容多有明显区别,是以教材中实验为背景或素材,通过改 变实验条件或增加条件限制,加强对考生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 实验能力的考查.
高考热点一: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的条件是“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在两个分力 和一个力分别作用下,同一弹性绳的同一端点必须到达同一位 置才能满足实验的验证条件.
第17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物理
1.(2017·课标全国Ⅲ)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 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 表示1 mm)的纸贴在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 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除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 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2)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第14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物理
答案 (1)0.56 0.96 (2)2.0
解析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过
程的平均速度,可知 vB=x2ATC=4.610+.26.59×10-2 m/s=0.56 m/s,
第11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物理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Δx=aT2 可以求出加速度 的大小,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导学案

文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测量物体的弹力二、教学目标1.了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掌握测量弹力的方法,能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弹力。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精度和误差分析,测量物体弹力时的数据处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木板、泡沫塑料等。

学具:笔记本电脑、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弹簧制作一个小玩具,让学生观察玩具在拉伸或压缩弹簧时,弹簧的形变情况,引发学生对弹簧的兴趣和好奇心。

2.概念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物体的弹力的方法。

3.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弹簧在不同拉伸或压缩长度下的弹力大小,指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并记录数据。

4.随堂练习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精度和误差,分析数据处理方法。

5.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让学生了解重力和弹力的关系。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并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精度和误差,分析数据处理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弹力概念: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物体形变,且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测量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量程:弹簧测力计所能测量的最大弹力。

2.分度值:弹簧测力计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弹力差。

3.校零:在使用前将指针调到零位。

4.测量: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读取弹力大小。

七、作业设计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并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精度和误差,分析数据处理方法。

2020届高考物理总复习学案:第八单元 力学实验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物理总复习学案:第八单元 力学实验 Word版含答案

力学实验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当前实验试题命制“一大一小”的情况下,力学实验多以小题的形式出现,并且试题多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所给的物理情景和要求通常跟教材内容有明显区别,是以教材中的实验为背景或素材,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或增加条件限制,加强对考生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具体特点如下:(1)力学实验中有多个实验都要用到打点计时器(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考查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并根据纸带进行正确的数据运算,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2)考查运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是历年高考实验题的命题热点,力学实验、电学实验中都可能出现。

这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3)结合光电门和传感器考查。

由光电门计算速度,由力的传感器直接显示力的大小,速度传感器直接显示速度大小,所以力学实验中往往结合这两种器材来考查。

(4)考查力学创新设计性实验,如测动摩擦因数、弹簧弹性势能。

创新设计性实验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这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都较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源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一直是高考实验命题的理念,考查实验的灵魂——原理是重中之重,预测2020年高考对力学实验的考查,是在《考试说明》规定的实验基础上进行重组与创新,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熟悉这些常规实验器材,是否真正动手做过这些实验,是否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等。

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以掌握常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为本,同时从常规实验中有意识地,积极地提取、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方法。

逐步过渡到能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

实验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实验原理(1)利用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设x1、x2、x3、x4、…为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假如Δx=x2-x1=x3-x2=x4-x3=…=常数,即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新课标)2020版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八选考模块第一讲热学教学案

(新课标)2020版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八选考模块第一讲热学教学案

第一讲热学[知识建构](注1)……(注4):详见答案部分[答案](1)布朗运动与热运动异同点对比(2)对物体内能的理解①物体的体积变大,分子势能不一定变大,如0 ℃的水结成0 ℃的冰后体积变大,但分子势能却减小了.②理想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为零,故分子势能忽略不计,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③内能是对物体的大量分子而言的,不存在某个分子内能的说法.(3)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思路与技巧应注意符号法则:“+”表示外界对物体或流向物体;“-”表示物体对外界或流向外界.ΔU=Q+W的三种特殊情况:①若过程是绝热的,则Q=0,W=ΔU,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②若过程是等容的,即W=0,Q=ΔU,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③若过程是等温的,即ΔU=0,则W+Q=0或W=-Q,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放出的热量.(4)①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 、T 、V 三者的关系是:pV T =C ,C 是一个定值. ②气体实验定律可看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特例.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当T 1=T 2时,p 1V 1=p 2V 2——玻意耳定律.当V 1=V 2时,p 1T 1=p 2T 2——查理定律.当p 1=p 2时,V 1T 1=V 2T 2——盖—吕萨克定律.热点考向一 热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角度一 分子动理论、内能【典例1】 (多选)关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B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C .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D .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E .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思路引领] (1)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2)r >r 0时与r <r 0时不同,分子间作用力可能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也可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解析] 温度高的物体,其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内能不一定大,选项A 正确;若外界对物体做功的同时,物体对外界放热,则物体内能不一定增加,选项B 错误;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选项C 正确;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可能先增大后减小,选项D 错误;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选项E 正确.[答案] ACE角度二 固体、液体和气体【典例2】 (多选)(2019·河北衡水中学模拟)以下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正确的有( )A .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蜂蜡是晶体B .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如果附着层内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表现为不浸润C .影响蒸发快慢以及人们对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因素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气温下水的饱和汽压的差距D .液体汽化时吸收的热量等于液体分子克服分子引力而做的功E .车轮在潮湿的地面上滚过后,车辙中会渗出水,属于毛细现象[思路引领] (1)只要具有各向异性的物体必定是晶体且是单晶体.(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不是绝对湿度,而是相对湿度.[解析] 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云母是晶体,故A 错误;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如果附着层内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分子力为引力,表现为不浸润,故B 正确;影响蒸发快慢以及影响人们对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因素是空气的相对湿度B =p 1p s×100%,即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的差距,故C 正确;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成为气体分子,要克服其他液体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收热量.液体汽化过程中体积增大很多,体积膨胀时要克服外界气压做功,也要吸收热量,故D 错误;车轮在潮湿的地面上滚过后,车辙中会渗出水,属于毛细现象,选项E 正确.[答案] BCE1.分子动理论的三个核心规律(1)分子模型、分子数①分子模型:球模型:V =43πR 3,立方体模型:V =a 3. ②分子数:N =nN A =m M m N A =V V mN A .(2)分子运动: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分子势能、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2.固体和液体(1)晶体和非晶体的分子结构不同,表现出的物理性质不同.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单晶体表现为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表现为各向同性.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所处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流动性,在光学、电学、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异性.(3)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表面张力的方向跟液面相切.迁移一固体和液体1.(多选)(2015·全国卷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一块晶体敲碎后,得到的小颗粒是非晶体B.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些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光学性质C.由同种元素构成的固体,可能会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成为不同的晶体D.在合适的条件下,某些晶体可以转变为非晶体,某些非晶体也可以转变为晶体E.在熔化过程中,晶体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也保持不变[解析]一个固体是否是晶体是由分子的空间排列结构决定的,与体积大小无关,将一块晶体敲碎后,得到的小颗粒仍是晶体,选项A错误;由于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所以有些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光学性质,选项B正确;有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够生成不同的晶体,原因是组成它们的原子能够按照不同排列方式形成不同的空间分布,选项C 正确;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某些晶体可以转变为非晶体,某些非晶体也可以转变为晶体,选项D正确;在熔化过程中,晶体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加,内能增加,选项E错误.[答案]BCD迁移二分子热运动与布朗运动2.关于分子热运动和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指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布朗运动间接反映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悬浮颗粒越大,同一时刻与它碰撞的液体分子越多,布朗运动越显著D.当物体温度达到0 ℃时,物体分子的热运动就会停止[解析]布朗运动是指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悬浮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A错误;布朗运动间接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B正确;悬浮颗粒越大,液体分子对它的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越小,布朗运动越不明显,C错误;热运动在0 ℃时不会停止,D错误.[答案] B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区别热点考向二气体实验定律的应用【典例】(2019·全国卷Ⅱ)如图,一容器由横截面积分别为2S和S的两个汽缸连通而成,容器平放在水平地面上,汽缸内壁光滑.整个容器被通过刚性杆连接的两活塞分隔成三部分,分别充有氢气、空气和氮气.平衡时,氮气的压强和体积分别为p0和V0,氢气的体积为2V0,空气的压强为p.现缓慢地将中部的空气全部抽出,抽气过程中氢气和氮气的温度保持不变,活塞没有到达两汽缸的连接处,求(1)抽气前氢气的压强;(2)抽气后氢气的压强和体积.[思路引领] 抽气后活塞右移,两活塞用刚性杆连接,故氢气体积增加量是氮气体积减少量的2倍.[解析] (1)设抽气前氢气的压强为p 10,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得(p 10-p )·2S =(p 0-p )·S ①得p 10=12(p 0+p )② (2)设抽气后氢气的压强和体积分别为p 1和V 1,氮气的压强和体积分别为p 2和V 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有p 2·S =p 1·2S ③由玻意耳定律得p 1V 1=p 10·2V 0④p 2V 2=p 0V 0⑤由于两活塞用刚性杆连接,故V 1-2V 0=2(V 0-V 2)⑥联立②③④⑤⑥式解得p 1=12p 0+14p ⑦V 1=4(p 0+p )V 02p 0+p ⑧ [答案] (1)12(p 0+p ) (2)12p 0+14p 4(p 0+p )V 02p 0+p气体实验定律的解题方法1.选对象根据题意,选出所研究的那一部分气体,这部分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其质量必须保持一定.2.找参量找出作为研究对象的这部分气体发生状态变化前后的一组p 、V 、T 数值或表达式.压强的确定往往是个关键,常需结合力学知识(如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才能写出表达式.3.认过程过程表示两个状态之间的一种变化方式,除题中条件已直接指明外,在许多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对研究对象跟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才能确定.认清变化过程是正确选用物理规律的前提.4.列方程根据研究对象状态变化的具体方式,选用气体状态方程或能量守恒定律,代入具体数值,求出结果,最后分析讨论所得结果的合理性及其物理意义.迁移一 盖—吕萨克定律和查理定律的综合应用1.(2019·武昌实验中学一模)如图所示,在大气中有一水平放置的固定圆筒,它由a 、b 和c 三个粗细不同的部分连接而成,各部分的横截面积分别为2S 、S 2和S .已知大气压强为p 0,温度为T 0.两活塞A 和B 用一根长为4l 的不可伸长的轻线相连,把温度为T 0的空气密封在两活塞之间,此时两活塞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对被密封的气体加热,使其温度缓慢上升到T .若活塞与圆筒壁之间的摩擦可忽略,此时两活塞之间气体的压强可能为多少?[解析] 设加热前,被密封气体的压强为p 1,轻线的张力为F ,根据平衡条件有 对活塞A :p 0·2S -p 1·2S +F =0,对活塞B :p 1S -p 0S -F =0,解得:p 1=p 0,F =0.即被密封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强相等,轻线处在刚好拉直的状态且张力为0,这时气体的体积为:V 1=2Sl +S 2·2l +Sl =4Sl , 对气体加热时,被密封气体温度缓慢升高,两活塞一起向左缓慢移动,气体体积增大,压强保持p 1不变,若持续加热,此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活塞向左移动的距离等于l 为止,这时气体的体积为:V 2=4Sl +S 2·2l =5Sl , 根据盖—吕萨克定律有:V 2T 2=V 1T 0,解得:T 2=54T 0, 由此可知,当T ≤T 2=54T 0时,气体的压强为:p =p 0. 当T >T 2时,活塞已无法移动,被密封气体的体积保持V 2不变,由查理定理有:p T =p 0T 2, 解得:p =4T 5T 0p 0,则当T >54T 0时,气体的压强为4T 5T 0p 0. [答案] 见解析迁移二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2.(2019·苏北四市第一次大联考)如图所示,容器A 和汽缸B 都能导热,均处于27 ℃的环境中,汽缸B 上方与大气连通,大气压强为p 0=1.0×105 Pa.开始时阀门K 关闭.A 内为真空,其容积V A =1.2 L ,B 内活塞横截面积S =100 cm 2、质量m =1 kg ,活塞下方充有理想气体,其体积V B =4.8 L .活塞上方恰与汽缸上部接触但没有弹力.A 与B 间连通的细管体积不计,打开阀门K 后使活塞缓慢下移.不计摩擦,g 取10 m/s 2.(1)求稳定后活塞的位置距汽缸顶部的距离及活塞下移过程中汽缸B 内气体对活塞做的功;(2)稳定后将阀门K 再次关闭,然后把整个装置放置于207 ℃的恒温槽中.求活塞稳定后汽缸B 内气体的压强.[解析] (1)未打开阀门K 时有p B =p 0S +mg S=1.01×105 Pa ,打开阀门后,活塞缓慢下降,如果活塞稳定时停留在汽缸底部,则此时汽缸内气体体积减小为1.2 L ,压强会大于p B ,不符合实际,故最终活塞未与汽缸底部接触.所以气体的温度、压强均未变化,则体积也不变,设最终汽缸B 中气体体积为V 1,则有V B =V A +V 1,代入数据解得V 1=3.6 L ,活塞下移距离为d =V B -V 1S =(4.8-3.6)×10-3100×10-4 m =0.12 m , 所以稳定后活塞的位置距汽缸顶部的距离为0.12 m.气体对活塞的作用力为p B S =p 0S +mg =(1×105×0.01+10) N =1010 N ,气体对活塞做的功为W =-p B Sd =-1010×0.12 J=-121.2 J.(2)阀门K 关闭,整个装置放置于207 ℃的恒温槽中,则活塞将上升,气体发生等压变化,设最终体积为V 2,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得V 2T 2=V 1T 1,解得V 2=5.76 L>V B =4.8 L ,说明活塞最终停在汽缸顶部,设最终气压为p B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p B V 1T 1=p B ′V B T 2, 代入数据解得p B ′=1.212×105 Pa.[答案] (1)0.12 m -121.2 J (2)1.212×105 Pa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气体实验定律的关系p 1V 1T 1=p 2V 2T 2⎩⎪⎨⎪⎧ 温度不变:p 1V 1=p 2V 2(玻意耳定律)体积不变:p 1T 1=p 2T 2(查理定律)压强不变:V 1T 1=V 2T 2(盖—吕萨克定律)当p 、V 、T 均发生变化时,要考虑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题,但要注意必须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热点考向三 气体状态变化与热力学定律的综合应用【典例】 (多选)(2018·全国卷Ⅲ)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其过程如p —V 图中从a 到b 的直线所示.在此过程中( )A .气体温度一直降低B .气体内能一直增加C .气体一直对外做功D .气体一直从外界吸热E .气体吸收的热量一直全部用于对外做功[思路引领] (1)根据pV T=C 可知从a 到b 温度升高.(2)从a 到b 过程,T ↑→ΔU >0,V ↑→W <0.(3)由ΔU =W +Q 可知Q >0,且Q >|W |.[解析] A 错:在p -V 图中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是双曲线的一支,而且离坐标轴越远温度越高,故从a 到b 温度升高.B 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由温度决定,温度越高,内能越大.C 对:气体体积膨胀,对外做功.D 对: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Q +W ,得Q =ΔU -W ,由于ΔU >0、W <0,故Q >0,气体吸热.E 错:由Q =ΔU -W 可知,气体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对外做功,一部分用来增加气体的内能.[答案] BCD气体实验定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综合问题的处理方法迁移一 结合气缸考查气体实验定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1.如图,一质量和厚度均可忽略的活塞将气体密封在足够高的导热气缸内,系统静止时缸内的气体温度、压强分别与外界温度T 0、外界压强p 0相等,活塞与气缸底部高度差为h .现对气缸底部缓慢加热,活塞缓慢上升.已知气体吸收的热量Q 与温度差ΔT 的关系为Q =k ΔT (其中k 为常量,且k >0),活塞的面积为S ,不计一切摩擦,求:(1)当活塞在缸内上升到离缸底高度为3h 时缸内气体的温度T ;(2)在活塞从离缸底高度为h 上升到高度为3h 的过程中,缸内气体增加的内能ΔU .[解析] (1)活塞在缸内缓慢上升的过程,缸内气体的压强恒为p 0,发生等压变化,则由盖—吕萨克定律得3hS hS =T T 0得T =3T 0(2)在活塞上升过程中,气体对活塞做的功W =p 0S (3h -h )在这一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Q =k (T -T 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缸内气体增加的内能ΔU =Q -W由以上各式得ΔU =2kT 0-2p 0Sh[答案] (1)3T 0 (2)2kT 0-2p 0Sh迁移二 结合图像考查气体实验定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2.(2019·湛江市高三调研)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体积V 与热力学温度T 的关系如图所示,气体在状态A 时的压强p A =p 0,温度T A =T 0,体积V A =V 0,线段AB 与V 轴平行,线段AC 与T 轴平行,BC 的延长线过原点.(1)求气体在状态B 时的压强p B ;(2)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的过程中,对外界做的功为10 J ,该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Q 为多少?(3)求气体在状态C 时的压强p C 和温度T C .[解析] (1)A 到B 是等温变化,根据玻意耳定律:p A V A =p B V B解得p B =12p 0 (2)A 到B 是等温变化,气体的内能不变,即ΔU =0气体对外界做的功为10 J ,即W =-10 J由W +Q =ΔU解得Q =-W =10 J(3)B 到C 是等压变化,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得:V B T B =V C T C解得T C =T 02 A 到C 是等容变化,根据查理定律得:p A T A =p C T C解得p C =p 02[答案] (1)12p 0 (2)10 J (3)p 02 T 02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三点注意(1)做功看体积: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W 为负;体积缩小,外界对气体做功,W 为正.气体向真空中自由膨胀,对外界不做功,W =0.(2)与外界绝热,则不发生热传递,此时Q =0.(3)由于理想气体没有分子势能,所以当它的内能变化时,主要体现在分子动能的变化上,从宏观上看就是温度发生了变化.易错精析——误把变质量问题当成定质量问题1.(2018·广东省茂名市第二次模拟)一位消防员在火灾现场发现一个容积为V 0的废弃的氧气罐(认为容积不变),经检测,内部封闭气体压强为1.2p 0(p 0为1个标准大气压).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消防队员拟用下面两种处理方案:(1)冷却法:经过合理冷却,使罐内气体温度降为27 ℃,此时气体压强降为p 0,求氧气罐内气体原来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2)放气法:保持罐内气体温度不变,缓慢地放出一部分气体,使罐内气体压强降为p 0,求氧气罐内剩余气体的质量与原来总质量的比值.[解析] (1)对气体由查理定律有p 0T 0=p 1T 1,解得T 1=p 1p 0T 0=360 K ,气体原来温度为t =(360-273) ℃=87 ℃.(2)假设将放出的气体先收集起来,并保持压强与氧气罐内相同,以全部气体为研究对象,由气体的玻意耳定律有p 1V 0=p 0V ,解得V =p 1p 0V 0=1.2V 0,则剩余气体与原来气体的质量比为m 剩m 总=ρV 0ρV =56. [答案] (1)87 ℃ (2)562.(2018·河南省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如图所示为喷洒农药用的某种喷雾器.其药液桶的总容积为15 L ,装入药液后,封闭在药液上方的空气体积为2 L ,打气筒活塞每次可以打进1 atm 、150 cm 3的空气,忽略打气和喷药过程气体温度的变化.(1)若要使气体压强增大到2.5 atm ,应打气多少次?(2)如果压强达到2.5 atm 时停止打气,并开始向外喷药,那么当喷雾器不能再向外喷药时,桶内剩下的药液还有多少升?[解析] (1)设应打气n 次,初态为:p 1=1 atm ,V 1=150 cm 3·n +2 L =0.15n L +2 L末态为:p 2=2.5 atm ,V 2=2 L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 1V 1=p 2V 2解得:n =20(2)由题意可知:p 2′=1 atm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 2V 2=p 2′V 2′代入数据解得:V 2′=5 L剩下的药液为:V =15 L -5 L =10 L.[答案] (1)20 (2)10 L专题强化训练(十七)1.(2019·全国卷Ⅰ)(1)某容器中的空气被光滑活塞封住,容器和活塞绝热性能良好,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初始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与外界相同,压强大于外界压强.现使活塞缓慢移动,直至容器中的空气压强与外界相同.此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温度,容器中空气的密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空气的密度.(2)热等静压设备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中.该设备工作时,先在室温下把惰性气体用压缩机压入到一个预抽真空的炉腔中,然后炉腔升温,利用高温高压环境对放入炉腔中的材料加工处理,改善其性能.一台热等静压设备的炉腔中某次放入固体材料后剩余的容积为0.13 m3,炉腔抽真空后,在室温下用压缩机将10瓶氩气压入到炉腔中.已知每瓶氩气的容积为3.2×10-2m3,使用前瓶中气体压强为1.5×107Pa,使用后瓶中剩余气体压强为2.0×106Pa;室温温度为27 ℃.氩气可视为理想气体.(ⅰ)求压入氩气后炉腔中气体在室温下的压强;(ⅱ)将压入氩气后的炉腔加热到1227 ℃,求此时炉腔中气体的压强.[解析](1)由于初始时封闭在容器中的空气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容器和活塞绝热性能良好,容器中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容器中的空气推动活塞对外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空气内能减小.根据理想气体内能只与温度有关可知,活塞缓慢移动后容器中空气的温度降低,即容器中的空气温度低于外界温度.因压强与气体温度和分子的密集程度有关,当容器中的空气压强与外界压强相同时,容器中空气温度小于外界空气温度,故容器中空气的密度大于外界空气密度.(2)(ⅰ)设初始时每瓶气体的体积为V0,压强为p0;使用后气瓶中剩余气体的压强为p1.假设体积为V0、压强为p0的气体压强变为p1时,其体积膨胀为V1.由玻意耳定律p0V0=p1V1①被压入炉腔的气体在室温和p1条件下的体积为V1′=V1-V0②设10瓶气体压入完成后炉腔中气体的压强为p2,体积为V2.由玻意耳定律p2V2=10p1V1′③联立①②③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p2=3.2×107 Pa④(ⅱ)设加热前炉腔的温度为T0,加热后炉腔温度为T1,气体压强为p3.由查理定律p3T1=p2T0⑤联立④⑤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p3=1.6×108 Pa⑥[答案](1)低于大于(2)(ⅰ)3.2×107 Pa (ⅱ)1.6×108 Pa2.(2019·全国卷Ⅲ)(1)用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的实验中,首先需将纯油酸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稀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为了测量出一滴已知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得到油酸分子的直径,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一粗细均匀的细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管内有一段高度为2.0 cm的水银柱,水银柱下密封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水银柱上表面到管口的距离为 2.0 cm.若将细管倒置,水银柱下表面恰好位于管口处,且无水银滴落,管内气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同.已知大气压强为76 cmHg,环境温度为296 K.(ⅰ)求细管的长度;(ⅱ)若在倒置前,缓慢加热管内被密封的气体,直到水银柱的上表面恰好与管口平齐为止,求此时密封气体的温度.[解析](1)如果不稀释油酸,无法形成单分子油膜层,因此实验前需要将油酸稀释,使油酸在浅盘的水面上形成一块单分子层油膜以便测量油膜厚度,即分子直径.可以用累积法测量多滴溶液的体积后计算得到一滴溶液的体积.油酸分子直径等于油酸的体积与单分子层油膜的面积之比,即d=VS,故除测得油酸酒精溶液中所含纯油酸的体积外,还需要测量单分子层油膜的面积.(2)(ⅰ)设细管的长度为L,横截面的面积为S,水银柱高度为h;初始时,设水银柱上表面到管口的距离为h1,被密封气体的体积为V,压强为p;细管倒置时,气体体积为V1,压强为p1.由玻意耳定律有pV=p1V1①由力的平衡条件有p=p0+ρgh②p1=p0-ρgh③式中,ρ、g分别为水银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大小,p0为大气压强.由题意有V=S(L-h1-h)④V1=S(L-h)⑤由①②③④⑤式和题给条件得L=41 cm⑥(ⅱ)设气体被加热前后的温度分别为T0和T,由盖—吕萨克定律有V T0=V1T⑦由④⑤⑥⑦式和题给数据得T=312 K[答案](1)使油酸在浅盘的水面上容易形成一块单分子层油膜把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中,测出1 mL油酸酒精溶液的滴数,得到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单分子层油膜的面积(2)(ⅰ)41 cm (ⅱ)312 K3.(2019·石家庄一模)(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图甲为中间有隔板的绝热容器,隔板左侧装有温度为T的理想气体,右侧为真空.现抽掉隔板,气体的最终温度仍为TB.图乙为布朗运动示意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的液体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表现得越明显C.图丙为同一气体在0 ℃和100 ℃两种不同情况下单位速率间隔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与分子速率间的关系图线,两图线与横轴所围图形的面积不相等D.图丁中,液体表面层中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大,液体表面层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E.图戊中,由于液体浸润管壁,管中液体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利用此原理把地下的水分引上来,就用磙子压紧土壤(2)如图所示,有一足够深的容器内装有密度ρ=1.0×103 kg/m3的液体,现将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质量m=25 g、截面面积S=2.5 cm2的圆柱形玻璃细管倒插入液体中(细管本身玻璃的体积可忽略不计),稳定后用活塞将容器封闭,此时容器内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p0=1.01×105 Pa,玻璃细管内空气柱的长度l1=20 cm.已知所有装置导热良好,环境温度不变,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①求玻璃细管内空气柱的压强;②若缓慢向下推动活塞,当玻璃细管底部与液面平齐时(活塞与细管不接触),求容器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解析] (1)对图甲,由于右侧为真空,抽掉隔板,气体不对外做功,因为容器绝热与外界无法热传递,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内能不变,最终温度不变,选项A 正确;对图乙,在某一瞬间跟微粒相撞的液体分子越多,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撞击作用的平衡性表现得越明显,选项B 错误;图丙中,两图线与横轴所围图形的面积相等,选项C 错误;图丁中,由于液体蒸发,液体表面层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距离大,液体表面层中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选项D 正确;图戊中,由于液体浸润管壁,管中液体能上升到一定高度,是毛细现象,利用此原理把地下的水分引上来,就用磙子压紧土壤,减小毛细管的直径,选项E 正确.(2)解法一:①以玻璃管为研究对象,受力平衡可得:p 1S =p 0S +mg解得管内空气柱的压强p 1=p 0+mg S =1.02×105Pa②当细管封闭处恰好与液面平齐时,设细管内气柱长度为l 2,压强为p 2,容器内液面上方气体压强为p p 2=p +ρgl 2玻璃管受力平衡:p 2S =pS +mg对玻璃管内的气体由玻意耳定律有p 1l 1S =p 2l 2S联立解得:l 2=0.1 m ,p =2.03×105 Pa解法二:①玻璃管受力平衡,浮力等于重力,假设此时容器内液面与玻璃管内液面的距离为h 0,有:mg =ρh 0Sg解得:h 0=m ρS设此时玻璃管内气体压强为p 1,有:p 1=p 0+ρgh 0解得:p 1=p 0+mg S =1.02×105 Pa②当细管封闭处恰好与液面平齐时,设细管内气柱长度为l 2,压强为p 2,容器内液面上方气体压强为p ,则mg =ρl 2Sg解得l 2=m ρS对于玻璃管内气体,由玻意耳定律有p 1l 1S =p 2l 2S可得压强:p 2=⎝ ⎛⎭⎪⎫p 0+mg SρSl 1m又p +ρgl 2=p 2。

2020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力》复习导学案

2020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力》复习导学案

2020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力》复习导学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设计的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力,理解力的作用,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力的计算方法。

难点:力的作用点的确定,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的演示仪,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木板,滑轮组。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尺。

五、活动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提着重物上楼时,我们会感到吃力,这是因为重力作用在我们身上。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力的概念:通过力的演示仪,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力的作用。

解释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如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用细线吊起钩码,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

4. 力的计算方法: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即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乘以物体的质量。

并进行随堂练习。

5.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滑轮组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简化力的作用。

6. 活动重难点:力的作用点的确定,力的合成与分解。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力的相关知识。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思考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部分,部分学生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辅导。

2020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2020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8.1力弹力基本基本内容组织教课环节【导学目标】知2. 明确外力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1. 认识力的观点,知道力的单位;识的关系;梳4. 认识发生弹性3.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理形变的物体拥有能量。

活动一:力是什么1、思虑:我们从前是怎样认识力的?能举几个有力存在的例子吗?。

2、察看图 8-1 ,感觉力的存在,能够自己亲自领会一下。

智3、举两个物体对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例慧子、。

碰撞4、总结力的观点:5、要有力的发生,就必定有个物体,此中,一个是称为力。

,另一个是。

6、在图 8-1 中,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a)(b)(c)(d)活动二:形变和弹力察看图8-2 ,总结:(1)叫形自变;主( 2)叫弹性形展变。

示2.叫弹力,、都属于弹力。

活动三:察看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1.着手做图 8-3 、 8-4 实验,并总结:压塑料尺的力越大,塑料尺的曲折程度越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得越2.结论: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大 / 小);(长 / 短)。

,物体的形变就。

活动四:察看弹簧测力计1. 弹簧测力计就是依据的原理制成的。

2.阅读文中的信息快递,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3. 察看图 8-5 中的弹簧测力计,它是由、、和构成,最大丈量值是N,分度值是N。

须。

3. 图 8-6 中,是正确的,其他的错在哪里?活动五:阅读文中的信息快递,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1)认识(2)察看(3校零:;;;(4)丈量时,要;察看时,视野必活动六:察看书籍47 页图:叫弹性势能。

活动七:依据“ WWW”第一题要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1.称为力,此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

2.,这类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发生弹性拓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展 3.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是,它是依据在必定的范围内,拉延力越大 , ___________ 的原理制成的 . 它主假如由、、伸和构成 .4.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5.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拥有能量, 这类能叫.例、_______它们都拥有这样的能 .【稳固反应】6.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物体对物体的力都属于弹力B.物体形变能产生力, 这个力叫非弹性力C.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 物体形变就越小D.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7. 如下图,弹簧测力计是依据的原理情制成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8.1力——弹力。

本节主要介绍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

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一种接触力。

3. 实验探究:(1)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

(2)探究弹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程度,分析弹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第八章 8.1 力——弹力概念:弹力是一种接触力。

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弹力的概念。

2. 列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弹力的作用效果。

3. 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弹力的应用,如弹簧、弹性材料等,了解弹力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高三物理实验总复习教案《力学实验8个》

高三物理实验总复习教案《力学实验8个》

力学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复习,做到对力学中的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学会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2.进一步学习用实验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3.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4.通过对力学中学生实验的比较,知道所涉及到实验的类型。

5.在掌握课本上所给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它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不但要知道怎样做实验,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实验。

2.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最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

3.处理数据时,要有误差分析思想,要能够定性地分析在实验中影响实验误差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误差及有效数字1.误差(1)定义:测出的数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叫误差。

(2)分类: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①系统误差:产生:由于仪器本身不精确,或实验方法粗略或实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

特点:多次重做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减小方法:校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完善实验原理。

②偶然误差:产生: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

特点:多次重做同一实验时,误差有时偏大,有时偏小。

减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有效数字:(1)带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为误差所在位。

(2)确定有效数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

②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单位无关。

③关于“0”在有效数字中的特殊性:0在前时,从左住右数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才是有效数字;0在后时,计入有效数字。

④乘方不算有效数字。

[巩固训练]判定下列有效数字的位数:(1)0.072 (2)2.930 (3)38000 (4)3.23×102[参考答案](1)2位(2)4位(3)5位(4)3位二、考试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在力学中一共有八个实验知识点是高考中要求的实验,在做实验复习时,要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理解地记住实验步骤,处理好实验数据。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物理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1.电场分布如图所示,电场中。

、b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分别为%和鸵,电势分别为0和伊b,贝U()_J—A.E a <Eb.%><p bB.E a<Eb,(p a V(p bC. E a>E b.<p a>(p bD.E a>E b.(p a<(p b2.—木块在水平桌而上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所受的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B.木块对桌而的压力就是木块受到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C. 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D.木块保持静止是由于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而对木块的支持力保持平衡3.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蝉到空中某一高度,n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g=10m/,2)()A.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Snt/sB. 小球第一次反弹初速度的大小为3m/sC.小球能蝉起的最大高度0.45 /nD.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1.25W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变压器是由绕在同一闭合铁芯上的若干线圈构成B.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C.变压器可以改变直流电的电压D.变压器原线圈对电源来说是负载,而副线圈对负载来说则是电源5.如图所示,乙是电阻不计的自感线圈,C是电容器,F为电源,在开关5闭合和断开时,关于电容器的带电情况,下列设法正确的是()A.S闭合瞬间,A板带正电,8板带负电zB.S保持闭合,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C. S断开瞬间,A板带正电.8板带负电D. 由于线圈匕的电阻不计,电容器被短路,上述三种情况下电容器均不带电二、多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S.0分)6.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二号卫星系统预计在2015年形成凌溢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此系统由中轨道、高轨道和同步轨道卫星等组成.现在中国正在服役的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三颗卫星都定位在距地面36000S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而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由24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距地而的高度均为20000k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美国所有GPS的卫星所受向心力大小均相等B.美国所有GPS的卫星比北斗一号的卫星线速度大C. 北斗二号中的中轨道卫星的加速度一定大于高轨道卫星的加速度D. 北斗一号系统中的三颗卫星向心加速度比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小7.如图所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8的匀强磁场垂直于光滑金属导轨平而向外,导轨左右两端电路所在区域均无磁场分布・垂直于导轨的导体棒接入电路的长度为L、电阻为任外力作用下始终以速度的从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灯泡电阻为笔°,滑动变阻器总阻值为4%,图示状态滑动触头位于■、b的正中间位置,此时位于平行版电容器中的P处的带点油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电路中其余部分电阻均不计,各接触处都接触良好.H导轨足够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将上极板竖直向上移动稍许・同时将下极板接地,其余条件均不变.则油滴的电势能将增加,且P点电势将降低B.油滴带负电C. 朗示状态下,时间内通过小灯泡的电荷量为蟹兰D.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端移动,小灯泡将变暗8.如图所示,电荷量为血和如的两个点电荷分别位于P点和。

2020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八)物理

2020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八)物理

2020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八)物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学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4分,共72分)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物体A的加速度为,物体B的加速度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A的加速度比物体B的加速度大B.物体A的速度变化比物体B的速度变化慢C.物体A的速度一定在增加D.物体B的速度一定在减小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20m/s,经过10s速度的大小变为6m/s,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则加速度大小是A.0.8m/s2B.1.4m/s2C.2.0m/s2D.2.6m/s23.我们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时,总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参考系必须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其它物体B.我们说“日落西山”,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C.我们说“地球围绕太阳转”,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D.坐在火车上的乘客看到铁路旁的树木迎面向他飞奔而来,乘客是以自己为参考系的4.从高为5m处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下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与地面相碰后竖直向上弹起,上升至2m高处被接住,这段时间内小球的位移和路程大小分别是A.2m、7mB.5m、5mC.3m、7mD.7m、3m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于“辽宁舰”航母“高大威武”,故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看成质点B.战斗机飞行员可以把正在甲板上手势指挥的调度员看成是一个质点C.在战斗机飞行训练中,研究战斗机的空中翻滚动作时,战斗机可以看成质点D.研究“辽宁舰”航母在大海中运动轨迹时,航母可以看成质点6.电源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能力,因此A.电动势是一种非静电力B.电动势越大,表明电源储存的电能越多C.电动势的大小是非静电力做功能力的反映D.电动势就是闭合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压7.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研究刘翔110m栏比赛的跨栏技术时,其身体可看作质点B.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迹时,月球可看作质点C.研究火车通过隧道所需的时间时,火车可看作质点D.研究“嫦娥一号”在轨道上的飞行姿态时,“嫦娥一号”可看作质点8.真空中有两个静止的点电荷,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F,若它们的带电量都增大为原来的3倍,距离增大为原来的2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A.16FB.C. FD.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B.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C.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小,加速度也一定越小10.关于电场强度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B.电场强度的方向总是跟电场力的方向一致C.在点电荷Q附近的任意一点,如果没有把试探电荷q放进去,则这一点的电场强度为零D.根据公式可知,电场强度跟电场力成正比,跟放入电场中的电荷的电量成反比11.如图所示,PQ为等量异种点电荷A、B连线的中垂线,C为中垂线上的一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若取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M、N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B.M、N两点的电势相等C.若将一负试探电荷由M点移到C点,电场力做正功D.若将一负试探电荷由无穷远处移到N点时,电势能一定增加12.如图所示,三条平行且等间距的虚线表示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其电势分别为10V、20V、30V,实线是一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该区域内运动的轨迹,轨迹上有a、b、c三点,已知带电粒子所带电荷量为0.01C,在a点处的动能为0.5J,则该带电离子A.可能带负电B.在b点处的电势能为0.5JC.在b点处的动能为零D.在c点处的动能为0.4J13.以1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遇障碍物刹车后获得大小为a=4m/s2的加速度,刹车后第3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A.12.5 mB.2 mC.10 mD.0.5 m14.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带有等量异种电荷,与静电计相连,静电计金属外壳和电容器下极板都接地。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考物理 曲线运动和能量导学案(8)新人教版必修2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考物理 曲线运动和能量导学案(8)新人教版必修2

徐州市王杰中学导学案 章节与课题课时安排 1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人高二年级组 使用日期或周次 第3周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1、掌握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2、掌握动能公式及相关知识。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教学重点:能够熟练计算重力势能和动能。

教学难点:区分速度与动能的关系。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 多媒体、导学案学 习 过 程 学习要求教师二次备课 【课前预习】(一)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A 级)1、重力做功公式:_______________,其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________________3、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即重力做_______,重力势能的_______;重力做_______, 重力势能_______。

4、弹性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有关如图,桌面距离地面0.8m ,一小物体质量为2kg , 放在距离桌面0.4m 的支架上。

(1)以地面为零势能位置,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物体由支架下落到桌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多少?(2)以桌面为零势能位置,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物体由支架下落到桌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多少?(二)动能:(A 级)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式:________________,动能只与速度的________有关,而与________无关。

3、不管是动能还是势能,只要是能量都是________量。

填空:打桩机的重锤质量是250kg ,把它提升到离地面15m 高处,然后让它自由下落,当重锤刚要接触地面时其动能为___________(g 取 0.4m 0.8m10m/s2)【典型例题】1.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个物体处子某个位置,重力势能的大小是惟一确定的B.重力势能为零的物体,不可能对别的物体做功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重力势能一定不变D.只要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变化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B.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甲的速度是乙的一半C.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一半D.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动【课堂检测】1.关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在上升阶段,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少。

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 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

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 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

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一、力弹力2八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2020年月日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测力的原理.3.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学习重点: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学习难点: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A.量程10N,最小刻度值0.2NB.量程5N,最小刻度值0.1NC.量程15N,最小刻度值0.5ND.上述三个弹簧秤都可以用5.一根长10cm的弹簧,受到0.5N的拉力时,伸长到12cm,当它受到1.5N的拉力时,弹簧的长度为()A.6cm B.16cm C.30cm D.36cm6.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钩码质量(g)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400指针位置(cm) 2 3 4 5 6 7 7.5 7.5(1)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华作出了如下三个图像,其中正确的是()★问题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什么能?【自主学习】现象1:如图甲所示,网球比赛中,球拍将网球击扁.现象2:如图乙所示,人压跳板,跳板发生形变,弯曲的跳板将人弹起.分析与论证:(1)球拍将网球击扁,使网球存储了能量.(2)弯曲的跳板将人弹起,说明了跳板具有能量.现象:上紧发条的玩具车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玩具车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__.【知识点2】影响物体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弹性形变的________,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其具有的弹性势能也就越________.【活动二】---小结反思(建构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2020八年级物理《8.1 力弹力》导学案设计2(无答案)。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八力学实验教学案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八力学实验教学案

专题八力学实验考情分析2020 2020 2020力学实验T11: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动规律T1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T10: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命题解读本专题有五个实验,分别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探究动能定理”为2020年江苏考纲新增实验。

从三年命题情况看,命题特点为:(1)注重基础。

如各种器材的特性、使用等,一般穿插在综合问题中命题。

(2)提倡创新。

如以考纲中的几个实验原理为立足点,合理创新,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突出选拔功能。

整体难度偏难,命题指数★★★★★,复习目标是达B冲A。

1.(2020·江苏清江中学模拟)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F1(4个格长)和F2已于图中作出了他们的图示,O点是橡皮条的一个端点,图中每格长度代表1 N。

图1(1)用作图法作出合力F的图示;(2)合力方向与F1的夹角为________;(3)保持O点位置不变,F1方向也不变,让F1、F2夹角由90°逐渐增大,则F1大小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解析(1)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与F1和F2共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F,标上箭头,具体如图甲所示。

(2)合力方向与F1的夹角为tan θ=F2F1=34,即θ=37°。

(3)因为合力不变,F1的方向不变,当F1、F2的夹角增大时,如图乙所示,可知F1增大。

答案(1)如解析图所示(2)37°(3)增大2.(2020·江苏七校联考)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2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G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

打点计时器接频率为f=50 Hz的交流电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 8 力学实验1.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 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 A 、B 、C 、D 、E 、F 、G 等 7 个计数点,每相邻 两个计数点间还有 4 个点图中没有画出。

打点计时器接频率为 f =50 Hz 的交流 电源。

4(1) 每 两 个 相 邻 的 计 数 点 的 时 间 间 隔 为s , 打 点 计 时 器 使 用 的 是(选填“交流”或“直流”)电源;(2)打下 E 点时纸带的速度 v E =(用题中给定字母表示); (3)若测得 d 6=65.00 cm ,d 3=19.00 cm ,物体的加速度 a = m/s 2; (4)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 f >50 Hz ,但当时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 么测得的加速度值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

2.用图所示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前调整光电门位置使小球下落过程中 球心通过光电门。

实验中通过断开电磁铁开关使小球从 A 点下落,经过光电门 B , 记录挡光时间Δt ,测出小球在 AB 间下落的距离 h 。

竖直平移光电门 B ,重复上 述步骤,测得多组 h 及相应的Δt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 g 。

(1)实验中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 。

(2)小球通过光电门速度的表达式为 v =。

(3)根据测量数据描绘21t-h 图象,能否仅依据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就得出机械能守恒的结论?,理由是。

3.(1)如图甲所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mm。

(2)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采用图乙所示的装置,通过改变小托盘和砝码总质量m 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通过加减钩码来改变小车总质量M。

①实验中需要平衡摩擦力,应当取下 (选填“小车上的钩码”“小托盘和砝码”或“纸带”),将木板右端适当垫高,直至小车在长木板上运动时,纸带上打出来的点。

丙②图丙为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 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 个打点未画出,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从纸带上测出x1=3.20 cm,x2=4.74 cm,x3=6.30 cm,x4=7.85 cm,x5=9.41 cm,x6=10.96 cm,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4.(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甲、乙所示。

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甲”或“乙”)。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合金丝的直径,如图,此示数为 mm。

(3)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交流电源频率为 50 Hz,打出一段纸带如图所示。

纸带经过计数点2 时,测得的瞬时速度v= m/s。

若实验时交流电源频率大于50 Hz,则纸带经过2 号点的实际速度(选填“大于”“小于”“等于”)测量速度。

5.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根据实验中力传感器读数和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的测量数据等可分别求得外力对小车做功和小车动能的变化。

(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调整垫块的高度,改变钩码质量,使小车能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B.调整滑轮的高度,使连接小车的细线与木板平行 C.实验中要始终满足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D.若纸带上打出的是短线,可能是小车运动的速度过快(2)除了图中所注明的器材外,实验中还需要交流电源、导线、刻度尺和。

(3)某次实验中打出了一根纸带,其中一部分如图所示,各个打点是连续的计时点,A、B、D、E、F 各点与O 点的距离如图,若小车质量为m、打点周期为T,且已读出这次实验过程中力传感器的读数F,则A、E 两点间外力做功W =,小车动能变化ΔE k=;在不同次实验中测得多组外力做功W i 和动能变化ΔE k i 的数据,作出W-ΔE k 图象如图所示,图线斜率约等于1,由此得到结论是。

(4)每次实验结果显示,拉力F 做的功W 总略小于小车动能的变化ΔE k,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

(写出1 条) 6.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Hz。

该同学的操作步骤如下: a.将木板的左端垫起,平衡小车的摩擦力; b.在小车中放入砝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 c.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释放小车,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断开电源; d.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质量,更换纸带,重复b、c 操作。

(1)设钩码质量为m1、砝码和小车总质量为m2,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车的加速度为a=(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2)图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计数点O、A、B、C、D 和E,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进行测量,读出各计数点对应的刻度x,通过计算得到各计数点到O 的距离s 以及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

某同学不小心将计数点C 的数据弄模糊了,请你将C 点对应的数据填在下表中的相应位置。

(3)实验小组通过绘制Δv 2-s 图线来分析运动规律(其中Δv 2=v 2-v 2,v 是各计数点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 0 是 O 点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

他们根据 实验数据在图中标出了 O 、A 、B 、C 、D 、E 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在图中画出Δv2-s 图线。

(4)绘制的Δv2-s 图线的斜率 k = (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若发现该斜率 大于理论值,其原因可能是_。

7.如图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际装置示意图。

实验步骤如 下: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 M 、重物的质量 m ,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 的宽度 d ,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 s 。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 A 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 电门A 和光电门B 所用的时间Δt A 和Δt B ,求加速度 a 。

-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 a 的平均值 a 。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μ。

回答下列问题:(1)用20 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d 时的示数如图所示,其读数为cm。

(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Δt A 和Δt B 表示为a=。

-(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a和重力加速度g 表示为μ=。

(4)如果滑轮略向下倾斜,使细线没有完全调节水平,由此测得的μ (填“偏大”或“偏小”) ;这一误差属于 ( 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8.(1)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所安装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

①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为了使小车受到合外力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量,通常采用如下两个措施: A.平衡摩擦力:将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小木块,反复移动木块的位置,直到小车在砝码盘的拉动下带动纸带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调整砝码多少的过程中,要保证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m 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以上哪一个措施中有何重大错误?(说明错误点)。

②如图是上述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是0.02 s,结合图中给出的数据(单位cm),求出小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m/s2,并求出纸带中P 点瞬时速度大小为m/s。

(计算结果均保留2 位有效数字)(2)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18(a)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利用计算机可得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 和所受拉力F 的关系图象。

他们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 图线,如图(b)所示。

①图线是在轨道左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 选填“甲”或“乙”);②滑块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m=kg;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

9.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

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即可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A.两细绳必须等长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短些10.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气垫导轨实验装置来探究合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1)做实验时,将滑块从图所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图中未画出)可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2 的时间(遮光条的遮光时间)分别为Δt1、Δt2;用刻度尺测得两个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x,遮光条宽度d。

则滑块经过光电门1 时的速度表达式v1=;经过光电门2 时的速度表达式v2=,滑块加速度的表达式a=。

(以上表达式均用已知字母表示)。

(2)为了保持滑块所受的合力不变,可改变滑块质量M 和气垫导轨右端高度h。

关于“改变滑块质量M 和气垫导轨右端高度h”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A.M 增大时,h 增大,以保持二者乘积增大B.M 增大时,h 减小,以保持二者乘积不变C.M减小时,h 增大,以保持二者乘积不变 D.M 减小时,h 减小,以保持二者乘积减小11.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秤和刻度尺,测量滑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最大速度。

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弹簧秤测量橡皮泥和滑块的总重力,记作G;②将装有橡皮泥的滑块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水平细绳和固定弹簧秤相连,如图甲所示。

在A 端向右拉动木板,等弹簧秤读数稳定后,将读数记作F;③改变滑块上橡皮泥的质量,重复步骤①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过定滑轮分别与滑块和重物P 连接,保持滑块静止,测量重物P 离地面的高度h;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开始运动,最终停在木板上D 点(未与滑轮碰撞),测量C、D 间距离s。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根据表中数据在给定的坐标纸上作出F-G 图线。

(2)由图线求得滑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3)滑块最大速度的大小 v = (用 h 、s 、μ和重力加速度 g 表示)。

12.如图所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物体的动能与速度关系”设计了如下 实验:平直轨道 B 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弹射装置 A 固定于轨道上,小球被劲度 系数较大的压缩弹簧弹出后从轨道端点 O 滑出做平抛运动落到地面。

已知弹簧 的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 E p =12kx 2,式中的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的形变量。

(1)为减少实验误差,弹射装置距离轨道端点 O 应该 (选填“近些”或“远些”)。

(2)要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实验中是否一定要测量桌面的高度, (选填“是”或“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