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诸葛亮北伐

合集下载

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以下是有关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1.楚汉争霸: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

项羽在战争中犯了许多决策错误,如杀义帝、放弃关中、烧栈道、用人不当等,最终导致了失败。

2.诸葛亮北伐: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多次北伐中原,但最终未能成功。

其中,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错用马谡守街亭,导致蜀汉军队被魏军围攻,最终失败。

3.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统一全国。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兵力强大,忽视了长江天险和吴蜀联军的战斗力,最终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这些历史典故表明,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一个组织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组织陷入困境甚至失败。

因此,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

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

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典故六出祁山是一个三国典故,讲述的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六次北伐魏国,每次都进军祁山的故事,因为祁山在三国历史上,属于一个很重要的北伐军事要点,因此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从这个地方进军,这也是魏国的一个军事地理上的弱点。

曾有很多人评论说:从六出祁山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军事上并非一个天才级别的人,他的强项还是战略家与治国能力。

在“智慧化身诸葛亮到底算不算军事家?”中我们分析过他的军事能力。

诸葛亮六出祁山:拼音:liù chū qí shān解释:传说三国·蜀·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

按诸葛亮攻魏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

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战于街亭;建兴九年围祁山。

其馀出建威,在祁山附近,出散关、守城固、出斜谷,皆经汉一带。

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二零回:“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六出祁山结果:六出皆败,损兵折将。

本来人就少,还这样折腾。

他治理国家还行,打仗的谋略一般,在文章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之赵藩“攻心“联解读赏析一文中,我们分析过,诸葛亮没有能做到审时度势,这也是为什么刘备死前并没有重用他,而是法正的重要原因,当然刘备的夷陵兵败也是一个超级大错误。

兵败的六大原因: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分析,并非三国志。

一、蜀道艰难,运粮不便。

去攻魏国,捷径就是去攻长安,然而去长安的路除了陈仓外,其余小路盘涉艰难。

只要魏军在陈仓艰守不出,就很难进攻长安。

在诸葛亮二出祈山时,便是陈仓守将赫昭使得蜀兵不得向前,最终只有带兵回汉中。

二、蜀国智谋之士较少。

大家一定听过“孔明挥泪斩马谡”这句话吧?当时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恃于街亭。

蜀军参军马谡自告奋勇要求去守街亭。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一文库()〔《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欢迎阅读。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政举措▲政治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28]▲经济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政举措政治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28]经济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

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安定城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建于明朝,是古代安定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安定城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许多典故和寓意。

以下是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及用意:1. 贾谊上疏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经在汉武帝时期担任过太中大夫等职位,是汉武帝的重要谋臣之一。

贾谊在安定城楼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吊屈原文》,表达了他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个典故寓意着安定城楼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也表达了人们对忠诚、贤能之士的敬仰之情。

2. 汉武帝梦仙据传,汉武帝在梦中曾经见到过神仙,于是他便派遣张骞等人去寻找神仙的踪迹。

张骞等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西王母所居之处,并带回了西王母赠送的仙桃等珍贵物品。

这个典故寓意着安定城楼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神秘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 马援征南疆马援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他曾经率领军队征讨南疆,并成功地平定了当地的叛乱。

马援在安定城楼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武威赞》,表达了他对武威地区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这个典故寓意着安定城楼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也表达了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4. 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曾经多次北伐中原,试图收复失地。

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在安定城楼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人民的热爱和忠诚之情。

这个典故寓意着安定城楼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感的地方,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总之,安定城楼的四个典故涵盖了历史、文化、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达了人们对于道德、忠诚、勇敢、爱国等价值观的追求和崇尚。

同时,安定城楼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三国经典历史故事

三国经典历史故事

三国经典历史故事1、草船借箭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召弓弩手来向船射箭。

于是船两边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下令回去,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就这样,10万支箭“借”到了手。

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2、赵云单骑救阿斗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

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

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

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

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

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

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

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

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3、火烧赤壁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

双方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相遇。

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初战失利,于是曹操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东吴统帅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

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

关于诸葛亮的五个著名历史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五个著名历史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五个著名历史故事诸葛亮,字孔明,被誉为“卧龙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蜀汉时期的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他忠诚、智慧、才华出众,一生为蜀汉江山社稷呕心沥血。

以下是关于诸葛亮的五个著名历史故事。

一、三顾茅庐刘备为寻求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亲自上山拜访。

当时,诸葛亮隐居在隆中的茅庐之中,过着清贫的生活。

前两次因为诸葛亮外出,刘备都未能与他见面。

但刘备并未放弃,第三次他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茅庐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深受感动,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从此,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得力助手,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前夕,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设下了一个圈套,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诸葛亮却淡定地接受了挑战,并承诺在三天内完成。

到了约定的第三天,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带领草船靠近曹军营地。

他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制造声势,使曹军误以为有敌军进攻。

曹军于是放箭射击,诸葛亮的草船上扎满了草人,曹军的箭矢都射在了草人上。

就这样,诸葛亮凭借智慧成功借到了曹军的箭,令周瑜对他刮目相看。

三、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在蜀汉边境屡次挑衅,诸葛亮为平定南方,亲自率军出征。

他采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孟获七擒七放,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七擒孟获的故事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更体现了他的人性光辉和宽广胸怀。

通过这一战役,诸葛亮成功平定了南方边境的战乱,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资源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四、空城计一次,魏国将领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蜀汉的街亭。

当时街亭守将马谡失误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追击,直逼西城。

而西城内的蜀汉军队力量薄弱,无法与魏军抗衡。

面对这一危机,诸葛亮却镇定自若地摆下了空城计。

他打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奏曲。

司马懿见状,怀疑城中有埋伏,于是下令撤军。

空城计成功地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使蜀汉得以转危为安。

这一故事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胆识和智慧。

诸葛亮北伐的典故

诸葛亮北伐的典故

诸葛亮北伐的典故导读:诸葛亮北伐的典故中文名称:诸葛亮北伐参战部队:蜀汉、曹魏、东吴(只对曹魏发动了几次小型战役,侧面响应诸葛亮北伐)战争结果:蜀国丞相诸葛亮病逝、魏国大将司马懿开始掌权时间:公元228年春~公元234年秋地点:陇西、关中人物:诸葛亮曹真司马懿第一次北伐①子午谷之计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

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据魏略记载: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

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怯而无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唾手可得。

魏国聚集军队“尚二十许日”,诸葛亮大军可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如此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

但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安定的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顺利,一旦失利将陷于进退维谷之地,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确立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

于是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

魏明帝曹睿乃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

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

②首战告捷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

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

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

③失守街亭正当诸葛亮率领蜀军一路凯歌高唱,将要兵过渭水,军临长安之际。

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合率军五万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进攻南安郡。

诸葛亮知道张合乃是魏之名将,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蜀军咽喉之地街亭。

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

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

[键入文字]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渭水长流,奔向东方;秦岭巍峨,莽莽苍苍。

五丈原,举世闻名的古战场,坐落在关中平原西端的秦岭与渭河之间,1781 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激战,让时间从此定格,让寂寞无闻的五丈原从此名扬天下。

一、丞相西驱十万来写完《诸葛亮:从乡村青年到帝国CEO》(即将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更增添了去五丈原的渴望。

不久前终于有机会成行,走进历史现场,去感受、缅怀,更为了解答许多心中的一些疑惑。

从西安沿西宝高速西行,过咸阳、杨陵,由虢镇下,此乃古镇,有3000 多年历史,“唇亡齿寒”的典故出此,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也都发生在附近。

镇所在处南是秦岭山,北是高塬,中间是2 条铁路、1 条高速公路及渭河,河上有桥。

在渭河桥头向左前方看去,逶迤而下的秦岭将入川道时形成了一处缓坡,左右延展,成为台地,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五丈原。

从渭河到五丈原坡下行车用不了10 分钟,很近。

接着是盘旋的车道,比想像中的要高,要陡。

来到原上,特地从车上下来,站在原畔向下面眺望,渭河在视线中已不清晰,在一片片楼群、厂房中时隐时现,倒是新修的高铁和车站十分显眼。

再往对面看,那就是史书上屡屡提到的北原,隔川眺望,只觉得宽大、高远,没有想像的那种仄陡,这也加重了心中的某种疑惑。

原上地势较平坦,原畔有一院落,衬着松柏,古朴肃穆,这就是诸葛庙。

庙内有诸葛亮的衣冠冢,进庙,为武侯敬了香,又看了历代题刻、碑铭,参观了“诸葛亮历次北伐展览”,再回到庙前的广场,已夕阳西沉。

一阵风来,耳边似有瑟瑟之声,是空谷回音?还是真的已经走进了历史?蜀建兴十二年(234),54 岁的诸葛亮率10 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再次北伐。

这是他第61。

六出祁山典故介绍大全

六出祁山典故介绍大全

六出祁山典故介绍大全六出祁山典故通常是指诸葛亮的故事,在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出兵向北讨伐魏国,人们将这一军事行动称作是“六出祁山”。

这个典故并不是出自于正史的《三国传》,而是出自小说家编写的《三国演义》,由于这本书的影响力非常大,六出祁山这一典故就被流传下来了。

那么究竟是哪六次出兵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六出祁山典故介绍,希望你喜欢。

六出祁山典故首先第一次诸葛亮准备北伐魏国的时候,派赵云作为疑兵,自己率领主力军攻打祁山,但是由于马谡的原因,这次行动失败了,只好退回汉中。

第二次,同年的冬天,陆逊在石亭这个地方打败了曹休,诸葛亮趁机包围陈仓,也就是陕西宝鸡的西南地区,但是由于作战时间长,魏军的援军赶到了,所以又失败了。

第三次是第二年,诸葛亮攻打魏国,占领了武都和阳平。

第四次是两年后的建兴九年,诸葛亮对战司马懿包围祁山,但是由于刘禅听信谣言,下令其退兵,诸葛亮不得不遗憾退兵。

第五次是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领了10万大军,联合吴军想要攻打魏国,但是由于吴军败退,诸葛亮计划流产,这次战争也失败了。

最后一次是蜀军进军魏国,但是并非诸葛亮带领,然而,后世的人将这六次合在一起,称作是“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典故无论真相如何,但是这些战争的结果都是失败的,无论是诸葛亮用人的原因,还是说盟友的原因,总之,诸葛亮六次出兵攻打魏国均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这也是这个谋略家一生的遗憾。

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成功的原因诸葛亮六出祁山很显然失败了,但是后来的军事理论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成功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后继无人,因为战场上仅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军事指挥才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更多的后继力量。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线总指挥无人,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诸葛亮的统治时期,人才匮乏,没有涌现出优秀的作战将领,也没有人能接替诸葛亮的位置,虽然手底下几个都是比较能征善战的,但是魏延杨怡等几个人都没有太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能够统领大局,也不能收买人心,诸葛亮对他们不是很放心。

三国著名法律案件典故(3篇)

三国著名法律案件典故(3篇)

第1篇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

这个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法律案件典故。

以下将介绍几个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律案件典故,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法律与道德的交织,以及英雄豪杰们的智慧与勇气。

一、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在位期间,以其雄才大略和卓越的治国能力,使得曹魏政权得以稳定发展。

然而,曹操在处理法律案件时,也曾经发生过一件颇具争议的事件。

典故背景:曹操的长子曹昂在官渡之战中英勇战死,曹操深感悲痛。

为了纪念曹昂,曹操下令将曹昂的仇人处死。

然而,这个仇人却是曹操自己的亲信,名叫丁仪。

丁仪不仅没有背叛曹操,而且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曹操仍然下令将他处死。

案件分析:曹操的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曹操为了纪念曹昂,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信,这是对忠诚的亵渎;也有人认为曹操此举是为了维护军纪,确保军中无二心。

结果与影响:尽管曹操下令处死了丁仪,但这一事件也使得曹操在军中的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后来,曹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丁仪的家人进行了优待,以示补偿。

二、刘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刘备在位期间,以其仁爱之心和忠诚之志,赢得了众多百姓和将士的拥戴。

然而,刘备在处理法律案件时,也曾有过一段争议的历史。

典故背景: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收复了荆州。

当时,荆州有一位名叫张飞的将领,因违反军纪,私自夺取了百姓的财物。

刘备得知此事后,下令将张飞处死。

案件分析:刘备的这一决定同样引起了争议。

有人认为刘备为了维护军纪,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信,这是对忠诚的亵渎;也有人认为刘备此举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确保军队的纪律。

结果与影响:刘备在处死张飞后,荆州百姓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支持。

此举使得刘备在荆州地区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欢迎阅读。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政举措政治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三国里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诸葛亮在三国里一生的故事都经历了哪些历史典故?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相信各位读者喜欢。

1、初出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2、火烧博望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

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

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3、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三国的历史典故

三国的历史典故

三国的历史典故导读:六出祁山诸葛亮声东击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陇右,是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曹魏赤壁战败后,将主力防线布于长江、秦岭,尤其刘备占据荆襄,外接好孙权,故曹操更加紧长江防线。

关羽荆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败,曹魏以为“备已死,数多寂然无声”,故“略无备豫”。

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陇右诸多有利因素,对尽快形成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联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擒孟获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

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

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

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九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

《三国志》记载,西元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三英战吕布“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叙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猛将吕布大战的故事。

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但不是史实,因为据史书记载,参与讨伐董卓的没有公孙瓒,也没有“三英”,因此小说中“温酒斩华雄”以及“三英战吕布”都是杜撰的。

“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煮酒论英雄《三国演义》里有两个英雄人物,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一味谦恭,装孬不折本,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

《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篇绝世妙文把他们两人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赤壁之战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

赤壁之战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

赤壁之战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中一次重大又具有意义的战役,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整理的关于赤壁之战的主人公是谁和相关资料。

赤壁之战的主人公是谁鲁肃(172~214)字子敬。

三国时临淮东城(今定远)人。

出身士族。

初率部属百余人跟随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严重威胁孙吴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协力抗曹,孙权采纳其建议,任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今湖北嘉鱼县境)。

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兵。

他为人严格,生活节俭,治军有方,禁令必行,虽忙于军备,手不释卷,又善谈论,擅长文辞。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

幼丧父,有壮节,好为奇计,喜击剑骑射。

他与周瑜交好,孙策经营江东,他与周瑜同归之。

孙策死,他继续辅佐孙权,为孙权所敬重。

赤壁之战前夕,他力主与刘备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后,又从大局出发劝孙权把南郡暂时让给刘备。

周瑜死后,孙权任鲁肃为奋武校尉,代周瑜统兵,继续维持与刘备的联盟。

鲁肃死时,孙权亲临其葬,诸葛亮亦在蜀国为他发哀。

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

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

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

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

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

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一、七擒孟获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

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

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

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

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

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

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

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

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

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

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

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

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

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呢。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

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10、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有关忠心耿耿的8个典故

有关忠心耿耿的8个典故

有关忠心耿耿的典故1.诸葛亮鞠躬尽瘁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辅佐后主刘禅。

他为了蜀汉的事业,不辞辛劳,事必躬亲。

他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以图恢复中原。

在北伐过程中,他精心策划军事战略,如在祁山之战中巧妙地运用战术与魏军周旋。

同时,他也致力于国内事务的治理,重视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等诸多事务。

他日夜操劳,“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他的一生真正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为蜀汉政权耗尽了心血。

2.岳飞精忠报国岳飞投军后,组建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兵。

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亲自率领岳家军与金兵主力决战。

他身先士卒,大破金军的拐子马和铁浮图,使金兵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岳飞一心只想收复失地,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对南宋朝廷忠心耿耿。

然而,他却被秦桧等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但他至死都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其爱国精神千古传颂。

3.苏武牧羊单于企图逼迫苏武投降,先是将他幽禁在大窖中,断其饮食,苏武靠嚼雪和旃毛维持生命。

匈奴人以为他是神人,又把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无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汉。

苏武在北海边持着汉朝的旃节牧羊,旃节上的毛全部脱落,他仍坚守汉使的身份,不肯投降匈奴。

他在匈奴历经十九年的磨难,始终忠心于汉朝。

后来匈奴与汉朝和好,苏武才得以归汉,他的气节和忠诚成为后世的楷模。

4.周公吐哺周公旦礼贤下士,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他广纳贤能。

当有贤才来拜访他时,他常常在吃饭的时候停下来,把口中的食物吐出来,匆忙地去接见贤才。

他如此尽心尽力,一心只为周朝的繁荣稳定。

周公旦执政期间,平定了管叔、蔡叔等叛乱,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等诸多制度,为西周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他对周朝的耿耿忠心。

5.文天祥正气凛然文天祥积极组织军队抵抗元军,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

在作战过程中,他兵败被俘。

《出师表》中的历史典故与文学表现-教案

《出师表》中的历史典故与文学表现-教案

《出师表》中的历史典故与文学表现-教案一、引言1.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出师表》作于三国时期,此时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1.1.2诸葛亮的北伐背景: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目的是为了向刘备汇报北伐的准备情况,并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决心。

1.1.3《出师表》的文学地位:作为一篇辞章华丽的文学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广泛传颂。

1.2《出师表》的作者与受众1.2.1诸葛亮的身份与才华: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忠诚的人格魅力著称。

1.2.2刘备的角色: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也是诸葛亮的君主,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君臣情谊。

1.2.3《出师表》的传播与影响:该文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忠诚与智谋的象征,影响深远。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历史知识的传授:通过学习《出师表》,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

1.3.2文学素养的培养:分析《出师表》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1.3.3人文精神的传承:通过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引导学生学习其高尚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历史典故2.1.1诸葛亮的北伐:详细讲解诸葛亮为何发动北伐,以及北伐的目的和意义。

2.1.2三顾茅庐: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强调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信任。

2.1.3白帝城托孤:讲述刘备在白帝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故事,突显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出师表》的文学特色2.2.1辞章华丽:分析《出师表》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展现其文学魅力。

2.2.2情感真挚:探讨诸葛亮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忠诚、忧虑、决心等,体会其真挚的情感表达。

2.2.3结构严谨:分析《出师表》的结构安排,如开篇、、结尾等,学习其严谨的写作技巧。

2.3《出师表》的教育意义2.3.1忠诚与责任:通过诸葛亮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树立责任感。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导读:【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诸葛亮早年在南阳隐居。

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

他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相关典故】吃瓜留子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

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

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诸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

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

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

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

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

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历史典故之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前后共有五次,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三次北伐)。

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北伐结束。

中文名称:诸葛亮北伐参战部队:蜀汉、曹魏、东吴(只对曹魏发动了几次小型战役,侧面响应诸葛亮北伐)战争结果:蜀国丞相诸葛亮病逝、魏国大将司马懿开始掌权时间:公元228年春~公元234年秋地点:陇西、关中人物:诸葛亮曹真司马懿第一次北伐①子午谷之计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

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据魏略记载: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

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怯而无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唾手可得。

魏国聚集军队“尚二十许日”,诸葛亮大军可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如此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

但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安定的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顺利,一旦失利将陷于进退维谷之地,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确立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

于是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

魏明帝曹睿乃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

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

②首战告捷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

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

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

③失守街亭正当诸葛亮率领蜀军一路凯歌高唱,将要兵过渭水,军临长安之际。

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合率军五万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进攻南安郡。

诸葛亮知道张合乃是魏之名将,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蜀军咽喉之地街亭。

诸葛亮正欲派将镇守街亭时,忽闻参军马谡请命,要领一军往蜀军咽喉要道街亭把守。

诸葛亮起初不准,但无奈马谡数次请命和立下军令状。

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恐马谡有失、街亭失守。

再三叮嘱将街亭对蜀军的重要性和镇守街亭的部署告诉马谡,并要求马谡到街亭后立刻描绘街亭的山川地理图本以及安营扎寨的位置。

诸葛亮又派大将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协助马谡镇守街亭。

为了以防万一诸葛亮命令高翔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应马谡。

又命魏延率领一军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之中接应马谡。

不出诸葛亮所料,张合果然率领大军来取街亭。

可是马谡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诸葛亮安排的部署,也不顾副将王平的劝说。

执意将大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不在当道险要之处下寨。

以至于被张合率将包围在山上。

张合派人,切断蜀军水源。

蜀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

张合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

只有王平领着千人,鸣鼓自守。

而张合又疑蜀军有伏兵,不作追击。

于是王平集合分散的军队,向诸葛亮大军处撤退。

身处列柳城的高翔军队又被郭淮攻破。

魏延被张合堵在山谷之中,前进不得。

高翔与魏延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于是都各自退军。

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

街亭失守,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势。

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与攻占长安只有一步之遥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败!魏国也将防御重点由原来的东吴转移至蜀汉。

以至于后来诸葛亮的四次率军北伐,形势更加困难。

④挥泪斩马谡戮谡以谢众。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回到汉中,诸葛亮把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收狱。

诸葛亮虽感可惜,但为严肃法度,便斩杀了马谡、张休及李盛,还夺取了黄袭等人之兵权;陈寿(三国志的作者)之父是马谡的参军,因不劝导马谡被处以髡刑;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为马谡求情,被调回成都。

王平却因有作进谏而被提拔。

诸葛亮自己仍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刘禅接纳,但仍命诸葛亮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赵云亦贬为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亮大嘉赞赏他守卫之功。

后来,有人曾劝诸葛亮再北伐,但诸葛亮认为要更训练士卒,令他们忘了失败之事,才可再行。

曹真和张合在蜀军撤出后,快速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认为蜀军今番进攻祁山失败,斜谷道又被赵云烧毁和大水冲蚀,下次该会以陈仓作目标,便派将军郝昭、王生等与千余人屯兵陈仓。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

于是诸葛亮写信给其兄诸葛瑾言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

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于是诸葛亮出兵散关,包围陈仓。

不过郝昭已筑陈仓城防备。

诸葛亮曾派郝昭同乡靳详于城外数次游说郝昭投降,但郝昭坚决拒绝了。

诸葛亮便挥军进攻陈仓城。

蜀军没有以大军进攻,而是先用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云梯,当云梯燃烧时,梯上的人便被烧伤,又以绳绑着石磨,掉下城墙,压毁冲车。

诸葛亮便转用井阑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用土填平护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于是建起内墙,令井阑失效。

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袭城中,郝昭又在城内挖下横壕沟,挡下地道。

由于曹魏已经事先在陈仓做好了充足准备,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

曹真派费耀等率军来救,魏明帝也召张合前往迎击诸葛亮。

此时蜀军粮草不继,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

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式(一说陈戒)进攻武都、阴平。

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驻扎建威,牵制郭淮。

魏军知道蜀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

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

至冬天,诸葛亮徙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

曹魏反击230年七月,曹魏想反客为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议案,但司空陈群认为斜谷太险阻,难以进退,于是曹真率主力军改为由子午道进发;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张合从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

诸葛亮知道魏军来攻后,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

曹军的前锋夏侯霸先大军一步,进至兴势,在曲折的谷中下营。

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蜀军攻击,夏侯霸在鹿角间战斗,最后援军到达,夏侯霸才得以解围。

因蜀地艰险,期间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在朝中,华歆、杨阜、王肃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三路大军受诏撤退。

同年,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吴壹攻破费瑶(通假字,同费曜),最终取得了防守反击的胜利。

第四次北伐①再战祁山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

又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起兵到石城响应蜀军。

因曹魏大将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合、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解救祁山。

张合则认为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

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

其后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并收割了魏军的麦粮,与司马懿军在上邽之东遇上,司马懿深知蜀军劳师远袭,粮食补给困难,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便回军卤城。

司马懿进军卤城,但却登山掘营,与蜀军对峙,不与交战。

张合认为蜀军从远来攻,“孤军食少”,必然想要速战速决。

所以应该以大军屯于此处,然后分为奇兵,包抄蜀军,截断其后路。

但司马懿不采纳。

司马懿派张合攻南围的王平,由案中道进逼蜀军。

自己则率众迎击诸葛亮。

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

光斩获魏军低级军官的首级就有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

从此司马懿再不敢轻易出战。

魏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诸将十分不满,便讥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②伏击木门道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刘禅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圣旨,诸葛亮只有引军退回。

司马懿命令张合追击蜀军,张合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

眼见张合不赞同追击未被打败而主动撤退的蜀军。

司马懿却强行坚持要张合领兵追击,张合无奈前往追击。

最后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蜀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

③贬黜李严第四次北伐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

中计与之持久。

下计还住黄土。

”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传喻旨要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李严又向刘禅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欺骗刘禅说这是策略,又想推卸责任给岑述。

诸葛亮经过调查,将李严的手书先后比对,发现前后不符,李严亦无话可说,被贬为庶人。

第五次北伐①挥师渭水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

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

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

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

果然,蜀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

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

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

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

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

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

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

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

诸葛亮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只是做样而已。

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繁多,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②星落秋风五丈原八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