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王安石主要作品及成就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含背景、注解、译文)
最新部编版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汇总(编译)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王维(【作者】王维(701701年-年-761761年,一说699年—年—761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摩诘,号摩诘居士。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huáng ng ):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xiào o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李白(【作者】李白(701701701--762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知人论世明壮志——赏王安石《登飞来峰》一、学情分析《登飞来峰》一诗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第三首。
本单元选文题材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对寄语情感或志趣的“景”与“物”的描摹,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因此单元目标有三个:1.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2.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理要解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手法。
3.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七年级学生身体机能逐步健全,他们的学习特点呈现出成熟性和幼稚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方面他们的知觉在精确度和概括性上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够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还能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他们的记忆力由机械记忆开始转向理解记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好奇心强等这些都为他们把握诗歌意象及特征,理解诗意,品味探究等提供了有力条件。
但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批判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和深刻性,在学习上对诗歌的品评鉴赏功力尚浅。
因此学习本诗应在诵读、品味诗歌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并通过意象的分析、典故的补充、时代背景的简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并能背诵全诗;3.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4.学习知人论世的古诗阅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诗歌,补充学习资料等,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为了理想而不畏困难,积极自信的情怀。
三、教学思想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翻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文本探究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 飞来峰的塔上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特点:极高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侧面衬托古 塔高耸,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 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
境遇:“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 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穷无尽,而诗人的生命短暂, 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就、空老 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 遇,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孤寂之情。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远望) 颔联:望到了泰山神奇秀意丽、巍峨高大的景象。(近望) 颈联:望到了泰山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细望) 尾联:想象自己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想象)
由远望到近望,再由细望到想象未来登上泰 山顶峰远望之景,“望”字是本诗线索,贯 穿全诗。
作家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 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 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王安石当过宰 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 做“王安石变法”。有《王临川集》、《临 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创作背景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 和齐、赵 ,期间曾赴洛阳 应举,不第。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 高适,三人同游。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21课古诗五位作者简介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21课古诗五位作者简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公元661至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望岳》杜甫(杜少陵,712年至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名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至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登飞来峰》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至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游山西村》陆游(1125年11月13日至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四大家。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境辽远;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之后20年左右,爆发了安史之乱。 758年6月,叛军攻下唐朝都城,杜甫在投奔 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回长安。《春望》写 于次年三月,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启下。“花溅泪”“鸟惊心”小处落笔, 景随情移,以美景写哀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指战争。家书,家信。抵:值 战火连绵,延续多月;音讯不通,一
封家信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悲情之笔,“连三月”写战事长久,
“抵万金”写音讯隔绝。此联也是杜诗钟 传诵甚广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抓,挠。浑:简直。欲:将要。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己亥(1839年),作 者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在南北 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 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 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背景介绍 李涉,唐朝诗人,流放时做此诗。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 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 聊了很久。 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 闲。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 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 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含作者、创作背景、注释、译文、赏析
《登飞来峰 》
王安石
知识点:作者、创作背景、注释、译文、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 [fǔ]
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 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láng yá]
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
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缘:因为。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练习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
1).飞___来__山__上__千___寻__塔__,__闻__说___鸡__鸣__见__日___升_ 。诗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 己的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shì]
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后两句与“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远大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反复朗读,从诗歌中悟出什么道理?
哲理:只有站得高、 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对”浮云“如何理解?
资料链接:
登飞来峰
新课导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 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 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 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 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 称临川先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 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先生文 集》《临川集拾遗》等。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 瞻远瞩的气概的诗句是:_飞__来__山__上__千__寻__塔__,_闻__说__鸡__鸣__见__日__升__。 (2)(玉林中考)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 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 _眼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_层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 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_一__览__众__山__小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 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背景链接
第21课《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朗读过关
朗读全文
➢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
游山西村
陆游
hún
tún chóng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xiāo gǔ
pǔ
kòu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关于作者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 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时候的诗人只有三十 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 行新法的前奏。
在诗中,王安石表达了自己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以及不畏奸邪 小人、具有高瞻远瞩胆识的气概。
➢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过关
疏通文意
➢ 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
很高很高的塔 听说
飞来山上 千寻塔, 闻说 鸡鸣见日升。
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知识连接
题目解析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一处山峰,位于浙江杭州灵 隐寺前,山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 “武林第一峰” 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飞来峰面朝是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 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 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朗读过关
朗读全文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 ,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 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知识储备】一、导入“古来圣贤皆寂寞”。
苏东坡是孤独的,他一再地被贬职,人生抱负难以实现,心里不是不凄凉的,他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渗透着怎样深刻的悲哀。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的背后,是做不到官场尔虞我诈虚假逢迎、无法实现为官济世的理想的苍凉与无奈。
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今天再认识一位孤独之人----陈子昂。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三、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注释《登幽州台歌》:选自《韩陈子昂集》。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郭隗(wěi )以古人千金买马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昭王并尊郭隗为师。
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五、诗意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六、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登高的主体可以是意气风发的得意人,也可以是 失魂落魄的伤心人,也可以是心有千千结的闺阁女子。
登高的地点可以是名山大川,也可以是城池关隘, 也可以是亭台楼阁。
登高可以书写豪情壮志,可以抒发家国忧思,可 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山登绝顶我为峰
望岳
泰山简介: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最令人震 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 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 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 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 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 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 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 山封禅 。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形式:这首诗前两句……后两句…… 如: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
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 前两句登高望远,后两句借景抒怀。 前两句意境开阔,后两句哲理美妙。 前两句景语物语,后两句情趣理趣。 前两句高远景物,后两句豪迈气概。
活动一:诗歌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活动二:诗歌释义
前不见古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不见来者。
后: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诗歌释义
飞来山上千寻塔,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闻说鸡鸣见日升。 日升:旭日升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预习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预习知识点梳理登幽州台歌文|陈子昂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①》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③而涕④下!【注释】①选自,《陈子昂集》。
幽州台,即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谢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②[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③[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④[涕(tì)]眼泪。
[批注]批注:“悠悠”二字特别耐人寻味,虽然没有写具体的景色,但是这种概括的写法如同写意山水,求其神,有着时间空间上的渺远之感。
[批注]站在时间、空间的交叉路口,天地洪荒,作为一己,何其渺小,自身理想和死亡之间的巨大裂隙带来的孤独之感顿生,这种孤独感不仅属于作者,也属于更多的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囿于相同的精神困境,却难以突破,由此发出这令人震撼的呐喊。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望岳文|杜甫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望岳①唐|杜甫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钟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
荡胸生曾云⑥,决眦入归鸟⑦。
会当⑧凌绝顶⑨,一览众山小。
①选自《杜诗详注》卷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②[岱宗]指泰山;③[齐鲁青未了(liǎo)]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④[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这五首诗,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从练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走进我国古代文化长廊,优秀诗歌灿若繁星,名家大师层出不穷,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五首》,去感受古代大师们给我们带来的光辉哲理与思想启迪……二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能根据作者写实诗时的心情、经历等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生自由读,要读准字音,借助解释理解“悠悠”“怅然”的意思。
2、抽查学生自读情况。
3、明确诗歌节奏。
【设计意图】诗歌言简意赅,多读能让学生增强语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快对诗歌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赏析作品1、根据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作者看不到明君而产生的伤心难过的心情。
2、诗句解说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3、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这个词的运用,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及考点解析:《登飞来峰》
专题《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登飞来峰》考点精讲精练
(2)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
)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视线
)
(4)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
考点四:文本品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 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 分壮观。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 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 鸡鸣见日升”中的“千寻”或“闻”字。
【文题解读】
《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 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 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 东诸城)飞来。
【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宋神 宗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 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5.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_千__寻___ _(_见__日__升__)”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__铺__垫__。
6.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示例:“浮云”一词既是实写,又是比喻。比 喻当时的保守派势力(或:比喻眼前的困难、障 碍、挫折等)。
7.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 是实写眼前景色,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 的“最高层”,字面是指__千__寻__塔__的__最__高__层__,实 则指___政__治__上__的__最__高__决__策__层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 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 层。
【诗歌解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王安石作品品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王安石作品品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主要作品及成就
主要作品
散文《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等,诗歌《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棋》《泊船瓜洲》《元日》《登飞来峰》等,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清平乐·留春不住》等,存世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主要成就
变法革新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积贫局面的改变: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积弱局面的改善:
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
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保甲法的推行,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裁兵法提高了军队士兵素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的生产量,质量也有所改善。
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
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两宋时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作战时,北宋朝廷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唯一战例。
同时培养出了王韶、章楶等杰出将领,并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对宋与西夏的战争格局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学成就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散文: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诗歌: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
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词: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
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