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第二课时公开课优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背景,把握文章情感,了解主题思想。

2.学习生词和词组,提高词汇量。

3.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探究作者用雾凇景象寄托出人物思想的表现方式,理解最后呈现的主题思想。

2.学生通过阅读短文,熟悉生词和词组的意思,提升自己的词汇量。

3.能够理解课文文化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意图,深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感情表达。

2.熟练掌握生词和词组,活用语言。

3.理解课文背景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在阅读中获取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法:让学生先通读一遍全文,掌握大意,然后逐段分析阅读。

结合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2.词汇习得法:提前把生词和词组列出来,在学生阅读时,对生词认真解释和讲解。

配合例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3.逻辑分析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明白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充分挖掘文章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内容(一)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活动1.初步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和故事大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预期和了解。

2.来一个语文小测验,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复习。

例如,填空、选择等题目。

Step 2自主阅读1.让学生各自阅读一遍全文,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和情感。

2.讨论课文中不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确保学生阅读准确无误。

Step 3生词学习1.教师设计相关的词汇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词。

2.讲解并练习一个个生词和词组,例如,“枯黄”、“漫天飞舞”、“凝结”等词汇。

Step 4逻辑分析1.按照文章的顺序,分段解读课文,让学生逐段理解文章表面内容和感受。

2.教师在逐段分析过程中,针对文化内涵展开讲解和解读。

Step 5总结反思在内容分析结束后,把握主题与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全方位的理解与体悟。

(二)任务要求1.各自完成一篇读后感,通过语文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收获。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3篇)《雾凇》教学设计篇1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3、板书课题:雾凇。

指导写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师范读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可以动笔圈出生字词标号)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叹)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1)景象部分: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解闻名全国(2)形成部分*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凝,后鼻音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遇冷凝结:*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周围在雾气笼罩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叹部分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件件洁白的艺术品,快去看看吧,谁愿意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过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雾幕零堤俗摄淹模凝氏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范写,生描红四、小结这么壮观的雾凇奇观,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松花江。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1.2掌握雾凇与雾的区别。

1.3了解我国雾凇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2.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雾凇的形成原理、特点及与雾的区别。

2.教学难点:雾凇形成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雾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雾凇的美。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它有什么特点?”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教师提问:“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与雾有什么区别?”第三环节:课堂讨论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我国雾凇分布图,让学生分析雾凇分布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1.请学生课下收集关于雾凇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雾凇景区,实地观察雾凇现象。

2.开展雾凇主题的手抄报、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雾凇的形成原理教师展示动画模型,解释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雾凇的过程。

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吗?它其实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接触到冷空气时,迅速凝结在树枝、草叶等物体上形成的。

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动画,看看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雾凇》第二课时公开课优秀课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公开课优秀课教学设计

《雾淞》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雾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

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淞美景的文章。

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淞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淞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淞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淞,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淞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淞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淞的特点,感受雾淞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4•感受雾淞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吉林雾淞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淞之美。

【教学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巧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读中入境,读中悟情【教学过程】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淞,让学生再次感受雾淞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淞的赞颂之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1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的色彩、美妙的画面为一体的情境,再加上名人的赞颂之词,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文境。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淞,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淞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淞是如何形成的呢?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相关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雾凇并进行描述;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相关知识;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雾凇并进行描述。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3.1 教学内容
1.复习前一课所学雾凇知识;
2.讲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形态特征;
3.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雾凇景观,进行分析和描述;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校内的雾凇景观并进行描述。

3.2 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一课所学雾凇知识
–让学生回答雾凇的形成条件、主要成分和常见形态;
–让学生回顾前一堂课中展示的雾凇景观图片,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2.讲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形态特征
–让学生观察一张粘满雾凇的枯树,介绍雾凇形成的原理;
–利用幻灯片或视频播放,展示不同形态的雾凇景观,并进行分析和描述。

3.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
–让每个小组在校园内寻找雾凇景观,并记录所发现的雾凇景观的形态、特征和感受;
–活动结束后,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记录下来的雾凇景观。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讨论、观察和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五、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度:考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和合作精神;
2.观察分析能力:考察学生观察分析雾凇景观的能力和描述能力;
3.自主学习能力:考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能力。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雾凇》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要求:1、引导同学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同学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

2、读准以下词语,留意带点字的读音。

凝聚雪白晶莹银光闪耀俗称最初摄氏度3、读好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

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映示〕这就是著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说明:这里应选哪一种?〔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表达了雾凇景象之奇怪的。

〔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2、争论沟通: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怪的?卡片出示:雪白晶莹银光闪耀〔指导朗读〕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雪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耀,漂亮动人。

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调、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漂亮动人之外,最末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

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

看完后说一说。

〔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沟通: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著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板书:奇观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索: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沟通,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寒冷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而成。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雾凇”这个词大多被用来描述一种自然奇观——冬季寒冷的天气中,当地形、天气和气温等多方面条件都满足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凝聚成冰,附着在大自然的物体表面,形成无数晶莹透亮的冰塔、冰墙和冰帘,像是一场天工的奇迹。

而在教学上,我们更要重视的是,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看看这个自然奇观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生态作用。

一、雾凇形成的原理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一系列条件。

一方面,要有充足的水分子源,也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的低温条件,否则水分子不会凝结成冰,而是一直保持在水蒸气的状态。

1.气象条件因素:空气中水分子含量的饱和度、温度等是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因素。

2.形态条件因素:在合适的气象条件基础上,还需要支撑物体表面水分子凝聚成冰的形态条件因素。

通常来说,那些带有纹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更易于形成雾凇。

3.吸附条件因素:雾凇的形成还受到一些化学物质的影响。

雾凇的形成过程中,空气中的杂质往往成为吸收和捕捉水分子的核心,在空气气流带动下,冰晶逐渐形成。

综上,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既有气象条件因素、形态条件因素和吸附条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与局部地形、风向和气流等因素有关。

二、雾凇的生态意义雾凇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奇观,还有着丰富的生态意义。

1.雾凇与环境雾凇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子来源和低温条件,而这些条件又与人类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气温升高,从而减少冬季雾凇的形成。

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源等措施,则有助于提高雾凇形成的几率。

2.雾凇与生物对于一些植物和动物而言,雾凇也是它们的糖分来源。

例如,枫树、桦树、红松等植物会利用雾凇的糖分,提供自身的营养需求;而小鸟、松鼠等动物也会趁着雾凇形成吃掉它们,获取食物。

3.雾凇与景观对于旅游业而言,雾凇更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多地对雾凇景观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雾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淞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淞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淞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淞的奇异景象,感受雾淞的美。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复习词语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淞奇观。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一一雾淞,感受那“棵棵杨柳宛假设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的童话世界。

一起板书课题。

2.这些生字词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词语:凝结淹没美丽动人洁白晶莹缭绕逐渐银光闪烁大地冰封1)指名逐行认读。

如果想着这些词儿的意思来读,会读得更动听!谁来试一试。

(再指名读)2)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雾淞样子的?指名说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齐读)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雾淞的美、奇特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也用上了这几个词语具体描写了雾淞的样子,请同学们翻开书细细品读这段文字,看看雾淞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名读1、雾淞的多看来雾淞的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是从哪体会出来的?(十里长堤、缀满)(强调学生汇报时要说完整句,而且要有自己的感受)指名读齐读师小结:是啊,走在这十里长堤上,随处可见这些洁白晶莹的霜花,它们缀满了整个枝头。

2、雾淞的美雾淞的什么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雾淞的美或美丽动人)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正因为它“洁白晶莹〃,所以在阳光下显得“银光闪烁〃。

谁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

(齐读)雾淞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如果老师把这些优美的词语去掉,你还会找回来吗?(背诵)雾淞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淞。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让孩子们在观察、体验、互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孩子们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

2.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

难点:引导孩子们观察、体验、互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PPT、雾凇标本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雾凇图片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谈谈对雾凇的认知和印象。

2. 基本概念:通过视频和PPT,简要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

3. 观察与思考:让孩子们观察雾凇标本,分析雾凇的形成过程,讨论雾凇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孩子们扮演雾凇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如水汽、温度、风力等,通过互动、讨论,深入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5. 创作展示:让孩子们用彩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创作一幅关于雾凇的画,展示他们对雾凇的理解和感悟。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

难点:引导孩子们观察、体验、互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对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观察、思考、创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在团队协作方面,部分孩子表现得较为内向,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雾、露、霜等,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一、交流资料,丰富感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雾凇》,大家对雾凇都很感兴趣,我知道同学们课后都收集了一些关于雾凇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2、教师过渡: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也觉得雾凇真是不同凡响,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怎么写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用“”再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二、欣赏图片,感受美景1、你从哪儿读出了雾凇的美?(交流)2、师:是啊,在这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看!(雾凇图片欣赏)3、看完后想说什么?(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4、(出示第一小节)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5、谁来试一试?听了他的朗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还有谁想来读的?这么美的雾凇你们喜爱吗?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6、师过渡:雾凇真美啊,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再阅读文章的时候,你想过哪些关于雾凇的问题呢?三、合作探究,了解成因1、学生提出疑问。

(雾凇是从怎么形成的?雾气是从哪儿来的?……)2、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样吧,今天就请同学们自己研究研究,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信心吗?3、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看!教师相机出示问题(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吉林的雾凇这么闻名?3、它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4、在这些问题中,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自由组合,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坐到一起5、研究得怎么样了?哪一组先来汇报?(1)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出示这段话)从他的汇报中,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要具备哪两个条件?(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加点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能说说什么“饱和”是什么意思吗?那“过于饱和”呢?老师还是不太理解,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老师理解吗?最好演示一下,或者举个例子。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雾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雾字。

[板书课题《雾凇》]一起齐读。

看到雾凇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看来呀,同学们真的已经走近雾凇了。

(播放雾凇课件)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二、初读课文1、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课文,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对,这就是雾凇,我们一块儿再读读这句话(齐读)边读边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相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同学们真会读书。

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

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

(播放雾凇图片)四、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1、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
《雾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及科学性语言的简洁精确与文学性语言的形象与美感。

3.结合课文语境感受吉林雾凇景观的奇特。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雾凇》这篇课文,请你用几个词语来说说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洁白晶莹(点评:好词)
预设:美丽动人(点评:美词)
预设:银光闪烁(点评:光泽美)
……
真棒,你们学习了美文收获了这么多美词!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些词语。

(出示美词并齐读)
2.吉林雾凇是真正的奇观,谁能用上节课学到的内容来给这段视频配个解说?(指名朗读。


好文章要能熟读成诵,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赏美景读美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课文可不仅仅向我们介绍了雾凇的美丽形态呀,还写了什么呢?(板书:形成过程)
二)、如果只用一句话来介绍雾凇,你认为应该怎么说?(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学习“凝”
这是本课的生字呢,请你为“凝结”的“凝”选择合适的解释。

你听说过凝结吗?(指名说后教师总结:雾凇这种奇观本质上就是一
种水的凝结现象呢)
2.这句话很简洁,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形成雾凇有好几个条件,
你发现了吗?自己标一标,小组里面议一议。

哪几个条件呢?
预设:过于饱和的水汽。

预设:在严寒季节里。

预设:遇冷凝结而成。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

2、导入: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吉林雾凇的美景。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特点: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板书)3、齐读这两个词。

4、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5、指名朗读,齐读,初步感知雾凇的特点。

6、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课文还写了雾凇的哪些特点?7、交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板书)8、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雾凇的“千姿百态”。

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

9、说话训练: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10、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板书: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美景:出示雾凇的全景和特写2、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4、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 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②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

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D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指导朗读。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2、质疑后归纳:①什么是雾凇?②雾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掌握描述雾凇的相关词汇和句式;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图片展示雾凇景观;2.板书:描述雾凇的词汇和句式。

教学过程导入与自主学习(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简单介绍雾凇的定义和形成原理。

2.展示幻灯片或图片,让学生观察雾凇的特点和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板书描述雾凇的相关词汇和句式,包括:–雾凇:frost;–结冰:freeze;–晶莹剔透:crystal clear;–清晰可见:visible clearly;–迷人的景色:charming scenery;–美不胜收:breathtaking;–寒冷的天气:cold weather.2.通过简单的例句示范如何用这些词汇和句式来描述雾凇,引导学生模仿跟读。

合作探究(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2.发放任务卡片,上面列出关于雾凇景观的问题,如:–雾凇是如何形成的?–雾凇景观有哪些特点?–你在描述雾凇时,会用到哪些词汇和句式?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

4.每个小组挑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拓展练习(20分钟)1.让学生观察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的雾凇景观,并用所学词汇和句式来描述。

2.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堂所学内容,编写一段关于雾凇景观的短文。

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运用多样的词汇和句式。

3.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分享他们所写的短文,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并提供必要的补充说明。

3.小结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复习所学的词汇和句式。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2.阅读一篇关于雾凇的文章,并写一篇简短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写作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对雾凇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分析: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作者以准确、科学的语言阐述雾凇奇观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述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描绘了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叹之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心。

教学目标: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用词精妙,培养学生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浏览网页,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

课前准备:制作学生网页与教师网页教学过程设计: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来到网络教室里上课,除了评委老师和我,还有一位老师在你面前,她知识广博、信息量大,他瞬息万变,形式多样,你知道是谁吗?对,她就是网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待会啊,就请你独立访问网站,在网络老师的提示语下进行有选择、有个性的阅读活动,好吗?但要注意:1.屏幕上的语言文字就是网络老师对你说的话,你也要仔细阅读;2.当鼠标移动到胶囊状的按钮上或者其他字词上时,箭头变成了手形,那就说明可以点击进入下一个页面。

2.准备好了吗?上课!3.现在让我们乘上光纤快车,前往远在北方的吉林松花江畔,进一步了解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首的——雾凇(学生齐读课题)。

4.首先,请你点击“温故知新”进入新页面。

小火车~开起来![页面出示:蒸腾、缭绕、弥漫、模糊、笼罩、淹没、凝结、缀满、洁白晶莹、琼枝玉树]请你品味一下,第一、二行都是描绘什么的词语?(雾)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吗?指读,齐读。

第三、四行呢?(这两行都是描绘雾凇的词语。

)谁来读?指读,齐读。

5.回顾一下,课文中是哪一自然段总体介绍雾凇的?指名回答。

请大家点击“下一站”这个按钮进入“第二站”。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雾凇》教案(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的季节里,走进吉林,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

(出示课件1;齐读课题:22雾凇)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出示课件2)今天,就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

请同学们坐上火车,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

好了,吉林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一起来欣赏雾凇奇观。

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1、欣赏雾凇奇观。

(课件3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师: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以开火车的方式交流: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银光闪烁、冰天雪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课件4出示第一段内容)(1)谁来读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学生读句子)(2)课件5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b、指名说,老师在课件5上把“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点击成蓝色。

c、要想把这些词语读好,就要一边想刚才的画面一边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谁来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个别读。

)d、你读得真美!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

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

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巧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的色彩、美妙的画面为一体的情境,再加上名人的赞颂之词,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文境。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思、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

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
(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
(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
(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雾凇清晰、多样的图片)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

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

(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

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
看着投影美丽的画面,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设计意图:以读促教,以读促学。

让学生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雾凇的美丽,体会雾凇的奇特,感知雾凇的壮观。

学生是有目的的去读,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辅以清晰逼真的场景,舒缓优扬的音乐(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习得方法的过程,也是陶冶身心的、愉悦的过程。

引领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感受雾凇的奇壮美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
(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

(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

(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
紧扣“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

“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
(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多媒体展示图片、雾凇形成的示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精妙凝练的语言,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2、练笔(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练习)
(1)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3)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重视听、读的训练,而且要重视说、写的训练。

设计写导游词、说导游词的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
(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

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课内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树立大语文观,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奇观
雾凇
形成水汽——遇冷——凝结
【教学反思】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读”贯穿于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反复的读,通过自读,让学生潜心发现思考问题;通过互相读,思维产生碰撞;通过看图读,把想像插上翅膀;通过配乐读,让学生走入诗一般的意境。

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梦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更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正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再现了雾凇这一奇特、壮丽的奇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孩子们会在语文课堂上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