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 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同游秦淮河后分别写成的散文,两篇同名散文堪称双璧。
朱先生的这一篇,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美丽画卷。
文章开篇,作者便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秦淮河的向往之情。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这种对美好景致的期待,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领略秦淮河的风采。
在游览的过程中,作者着重描写了秦淮河的水和船。
河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仿佛是“六朝金粉所凝”。
而那一艘艘的船,有的“疏疏朗朗的”,有的“拥挤着”,各具形态。
船里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形成了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作者通过对水和船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秦淮河的宁静与灵动。
除了景色,作者还写到了秦淮河上的歌妓。
这一部分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他被歌妓的歌声所吸引,对她们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不敢轻易接受她们的邀请。
这种复杂的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描写歌妓的过程中,作者的笔触显得格外细腻。
他写到歌妓的“装模作样”,写到她们的“强颜欢笑”,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女子背后的无奈和悲哀。
同时,作者也通过与同伴的对话,探讨了对于歌妓的看法,展现了不同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此外,文章中的语言运用也十分精妙。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将月亮比作女子,赋予了它人的动作和姿态,让人眼前一亮。
又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把水光比作梦,闪烁的光芒比作梦的眼睛,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在结构上,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以游览的顺序为线索,依次描写了秦淮河的景色、船上的见闻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全文赏析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全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作者简介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出生于苏州。
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
他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
后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
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先后结集出版作品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
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传诵一时。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
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
“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
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
佩弦呢。
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
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
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
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薰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
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
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
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
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
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
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
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朱自清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莫祝君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代表作,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
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一向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朱自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时候,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
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
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
在表现秦淮河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字,他驾驭起字像具有魔力似的,非常真实地绘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丽与绚丽多彩,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
显得非常丰满和浑厚。
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真实形象的描写。
在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
他一开始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因而产生了“空”和“静”的感觉,然而当圆润的歌声,凄厉的琴声,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一起传时,他“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历史和现实的交织辉映,确实使他的感情波涛起伏,他不是单纯地在作风景画,同时也剖析了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因而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秦淮河夜景时,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领略了他内心中的搏斗。
219443786_论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美学特征
001论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美学特征黄 婧 周笑涵文学作品的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
这种在作品结构上的构思被朱自清运用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下简称《桨》)之中,并被鲁迅惊叹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桨》之所以优美动人、魅力常在,是因为作者有意对散文语言进行打磨,并通过语言美创造出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最终产生意味悠长的意蕴,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一、耐人寻味的语言美(一)音乐美与色彩美相衬,极具舒适感《桨》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音乐美,其具体表现有二:其一,节奏生动,语言具有整齐之美。
《文心雕龙》有言:“声得盐梅,响滑榆槿。
”[1]《桨》采用骈散结合的方式,达到文章整体匀称又参差错落的效果,使文章节奏明快、响滑流畅。
如“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通过五字短语的铺排,用语言的乐感表现声音的嘈杂,具有一种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又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此处”,此处长短句相间,更显语言的流畅闲适,烘托了大中桥外的忧伤、衰败、空阔之感。
其二,声调悦耳、抑扬顿挫。
这主要表现在文章多使用叠词、拟声词,声声入耳,句句入扣。
如“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一句,多次使用叠词;“吱吱的胡琴声”中的“吱吱”,给人一种视觉、听觉的真实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另外,文章多用色彩写景,以灰色、朦胧、疏淡清冷的莫兰迪色系为基调,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低饱和度、不张扬、不浓烈是莫兰迪色系的特点。
如文中桥砖的深褐色、一汪水似的蓝、窗格里映着的红蓝、散光的黄、秦淮河水的碧阴阴,都将原本浓郁艳丽的色彩加入了灰质,彰显了事物的立体感和质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平衡。
在这种灰质感渲染了秦淮河一种虚空、浑然的氛围,从而反衬出人生的淡淡悲哀和丝丝酸楚。
同时,这种灰质感结合文章的整齐语言、悦耳声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感,不偏不倚,彰显了“中庸”之道。
朱自清美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美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美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
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
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
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1. 哇塞,你们知道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多美吗?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你眼前缓缓展开!比如那秦淮河上的桨声,是不是仿佛在轻轻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呢?
2. 嘿,想想看,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那独特的韵味!那灯影摇曳的样子,不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那般迷人吗?这描写得多绝啊!
3. 哎呀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描写简直太细腻啦!就像你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秦淮河的每一丝气息,难道不是吗?
4. 哇哦,朱自清对秦淮河景色的刻画,那可真是神了!好比是一位高超的画师,一笔一笔勾勒出那醉人的美景,太厉害了吧!
5. 嘿,你们想想,那秦淮河在朱自清的文字里是多么生动啊!仿佛它活过来了一样,这文字的魅力也太大了吧!
6. 哎呀,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时候,真的会被深深吸引啊!就像掉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7. 哇,朱自清把秦淮河写得那么有韵味,真的太牛了!就如同给秦淮河赋予了灵魂一般,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8. 嘿,仔细品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语句,那真的是精妙绝伦啊!好像每一个字都在闪闪发光,不是吗?
9. 哎呀呀,这篇文章里对秦淮河氛围的营造,简直绝了!就跟你身临其境似的,这写作水平也太高了吧!
10. 总之,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绝对是经典之作!那里面的一切都让人陶醉,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啊!。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赏析朱自清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作家,其作品中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愤恨与反思。
他的作品中经常会突出描绘中国文化的笔触,比如他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篇文章就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来分析一下朱自清的文学特色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写于1920年的一篇随笔,记述了作者在晚上乘坐小船游玩秦淮河时的看法。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大胆的描写秦淮河的景色:“晚上乘船游玩,满河火光,桨声灯影。
船尾拖着九色长缆,游离在梦幻的花火里。
”这直观的描述使读者身临其境,形象地表现出晚上船游时的灿烂景色。
朱自清还在全景式描写秦淮河晚上景色的基础上,将目光放向远处,描绘出“西头清晰而浩淼的玉带,林立裁判官居台,庙宇苍苍,山形如榜,坊街如洗,落英缤纷、烟波渺远,宛若仙境”的壮阔景色。
这种大气而宏伟的景色既表现出秦淮河上灯火辉煌的夜景,也表现出远古秦淮河繁荣而古老的文化氛围。
朱自清将他的文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秦淮河上夜晚景色的美丽,也把远古文化的特色和现代文化完美地联系在一起。
朱自清在他文中穿插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比如他提到“伊阙佳景”这一古老的文化概念,他说“晋商高歌,周旅不眠。
宝应万里,明月孤烛,晚来风信,双青烟波,寒烟拥江,伊阙佳景,清乐无人”。
朱自清这里首先描述了印象深刻的秦淮河景色,然后引用古代的“伊阙佳景”的概念来描述房屋灯火、风信烟波及宁静的夜晚景色,这就是朱自清在文章中穿插传统文化的特色,而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又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思考,也是朱自清文章思想特色的体现之一。
另外,朱自清章中还有一些唯美的情绪表达,比如他描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芳心欲寄何处,月明星稀”,这里他表达出的深情的情绪的真实性,既有对现实的控诉,也有对秦淮河的美景的珍惜,他对自然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唯美的情绪表达也是朱自清文章中不可多得的特色。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摘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同名散文。
1923年,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之后两人以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两篇散文各有各的美,而本文谈的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修辞美。
朱自清的散文朴实、自然,语言精炼,句式优美,修辞繁多却不拖沓,被后来人称为“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故本文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赏析: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借此感受其中的修辞与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一、词语美精炼的词语在一篇好的文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所重视。
《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可见简于词之重要,则也可见词于文之重要。
而朱自清在文中写道:“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
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
”“轻轻”的影、“曲曲”的波,影与波都是处于变化中的事物,要写出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朱自清的影与波仿佛就在眼前,那影、那波,让人心神荡漾,而其后的“空”与“静”更是直接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见此景的心情,安宁且平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那沉重的负担被暂时卸下,却得来不易的短暂的轻松与宁静。
“……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歌喉,确乎是很少的。
”“凄厉”与“圆润”相对,不仅仅写出了胡琴的声音与歌者的少有的声色,同时也映射出了当时作者所处的境地,其中的艰难与挣扎,无需多言,仅几字便可领会。
二、句式美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它是多种多样的,说话、写文章用什么样的句式,也是修辞的重要内容。
宋代陆游《登北谢》诗;“香浮鼻观,喜动眉间练句成。
”可见古人对句式的重视。
[1]文章中作者多处使用反问句,“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歌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是啊,这样的美景里,我们必然是会沉醉入梦的;“……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是啊,谁愿意呢?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沉醉与无奈,同样也是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不愿与挣扎,他想要长处于此,但却不得不步入战场;他想要打破陈旧,但却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内心激荡着巨大的挣扎,它们彼此战斗着,抵抗着。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
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篇1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
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一向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朱自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时候,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
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
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
在表现秦淮河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文字,他驾驭起文字来像具有魔力似的,非常真实地绘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丽与绚丽多彩,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
显得非常丰满和浑厚。
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真实形象的描写。
在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
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看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
比如古代的:李白-雄奇飘逸,杜甫-沉郁顿错,白居易-清浅通俗,李贺-幽峭冷艳,李商隐-秾丽朦胧。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是构成他的语言风格的各种因素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的一切词、一切句式,也不可能对一切同义形式没有一点儿偏爱。
人们总会或多或少地给全民词语带来一些个人的理解,增加一些个人的色彩,在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时总有一些个人的习惯。
这在语言风格的形成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朱自清就是一位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名家。
下面我通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
特点如下:特点一:文言词语和西欧语言的吸收使用一.古为今用在朴质的叙事散文中,含有不少文言词汇,如“罢了”“太息”“故觉”“更甚”“相与沉浮于”等。
这些词,颇为传神,用典雅的诗话语言引发人思古之幽情使“朴素自然中见精工”,收效甚奇。
二洋为我用对西欧语言中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方法的借鉴,•是借助了汉语中动态助词“着”“了”“过”放在非动词类的后面,以利于表情达意。
•作者在形容词“纵横”“悠扬”后面加上动态助词“着”,使其动词化,,句式整齐,更显露出秦淮河的情韵•可见,朱自清巧妙地选用一些文言词语及西欧语言,是对“口语化”艺术的有益补充,使他所追求的“口语化”语言成为了一种能雅俗共赏、具有大家风范的文学性语言;也是当时的文学语言在努力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纵横相联的一种自然痕迹,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特征。
特点二:华美与朴素相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很多的都从中体现出这种华丽与朴素相互渗透的语言风格。
从华丽和朴素中见真情,他的语言毫不带刺,只是真实的表露。
写人叙景,不直意抒情,却洋溢出一股诚挚而深沉的情感,感动了千百读者,给读者在很大程度上的审美愉悦。
所谓“天然去雕饰”,朱自清就是这样自然地在作品中表露。
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雅俗共赏,有更多的人去鉴赏它,品味它。
简述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结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结构特点【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背景和意义二、分析:1.文章的结构特点1) 以时间为主线,展现秦淮河不同时间的景象2) 以空间为辅线,描绘秦淮河不同地点的风貌3) 情景交融,抒发作者对秦淮河的情感三、结论:总结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结构特点正文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本文将以他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分析其结构特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时间为主线,展现了秦淮河在不同时间的景象。
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秦淮河的早晨、午后和夜晚三个时段的景色,让读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领略到秦淮河的风光。
早晨的秦淮河宁静祥和,午后的秦淮河热闹喧嚣,夜晚的秦淮河神秘梦幻。
作者通过时间的推移,将秦淮河的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文章具有时间上的层次感。
文章以空间为辅线,描绘了秦淮河不同地点的风貌。
作者在泛舟秦淮河的过程中,观察了河岸的风景,描述了南京城的城墙、秦淮河上的桥梁、茶舫和歌舫等场景。
这些地点的描绘为读者展示了秦淮河周边的环境和文化,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秦淮河畔,感受南京的历史和文化。
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象时,作者巧妙地将情景交融,抒发了对秦淮河的情感。
在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心情与秦淮河的景色相结合,表达了对秦淮河的喜爱、怀念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通过与景物的互动,作者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时间为主线展现秦淮河不同时间的景象、以空间为辅线描绘秦淮河不同地点的风貌以及情景交融,抒发作者对秦淮河的情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1.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啊,那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就像你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不真实。
比如那悠悠的桨声,难道不像在轻轻诉说着秦淮河的故事吗?
2. 秦淮河的灯影,哇,真是太迷人了!仿佛是无数颗璀璨的星星落入了河中。
你想想,这不就像走在一条闪闪发光的银河上吗?
3. 当你沉浸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那种感觉,哎呀,无法形容!就好似被一股温柔的力量紧紧包裹着,难道不是吗?
4. 秦淮河的美,那是独一无二的呀!就如同一个绝世佳人,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
你看那河边的建筑,不正是她华丽的衣裳吗?
5.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真的会让你陶醉其中!就像喝了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你晕乎乎却又无比享受。
这难道不比一场美梦还美妙吗?
6. 站在秦淮河畔,感受着那桨声和灯影,哇塞,简直太棒了!就好像自己变成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呢,你说是不是很神奇?
7. 秦淮河的魅力,那可是无穷无尽的哟!好比一个巨大的磁场,把你深深吸引住。
你听听那桨声,是不是像在呼唤你去探索?
8.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真的太有韵味了!仿佛是一首悠扬的老歌,在你耳边回荡。
这不就和你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一样吗?
9. 看着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心中满是感慨啊!就像看到了岁月的流淌和变迁。
难道你不会也有这样的感受吗?
10.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那么让人着迷和难忘!就如同心中的一个秘密花园。
你难道不想去亲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吗?
我的观点结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魔力的地方,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味和感受。
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看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
比如古代的:李白-雄奇飘逸,杜甫-沉郁顿错,白居易-清浅通俗,李贺-幽峭冷艳,李商隐-秾丽朦胧。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是构成他的语言风格的各种因素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的一切词、一切句式,也不可能对一切同义形式没有一点儿偏爱。
人们总会或多或少地给全民词语带来一些个人的理解,增加一些个人的色彩,在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时总有一些个人的习惯。
这在语言风格的形成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朱自清就是一位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名家。
下面我通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
特点如下:特点一:文言词语和西欧语言的吸收使用一.古为今用在朴质的叙事散文中,含有不少文言词汇,如“罢了”“太息”“故觉”“更甚”“相与沉浮于”等。
这些词,颇为传神,用典雅的诗话语言引发人思古之幽情使“朴素自然中见精工”,收效甚奇。
二洋为我用对西欧语言中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方法的借鉴,•是借助了汉语中动态助词“着”“了”“过”放在非动词类的后面,以利于表情达意。
•作者在形容词“纵横”“悠扬”后面加上动态助词“着”,使其动词化,,句式整齐,更显露出秦淮河的情韵•可见,朱自清巧妙地选用一些文言词语及西欧语言,是对“口语化”艺术的有益补充,使他所追求的“口语化”语言成为了一种能雅俗共赏、具有大家风范的文学性语言;也是当时的文学语言在努力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纵横相联的一种自然痕迹,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特征。
特点二:华美与朴素相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很多的都从中体现出这种华丽与朴素相互渗透的语言风格。
从华丽和朴素中见真情,他的语言毫不带刺,只是真实的表露。
写人叙景,不直意抒情,却洋溢出一股诚挚而深沉的情感,感动了千百读者,给读者在很大程度上的审美愉悦。
所谓“天然去雕饰”,朱自清就是这样自然地在作品中表露。
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雅俗共赏,有更多的人去鉴赏它,品味它。
朱 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犹如一幅细腻而又生动的画卷,将秦淮河的美景与风情缓缓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篇散文不仅描绘了秦淮河的自然风光,更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思考。
文章开篇,作者便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游览秦淮河的背景,“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这种平和的叙述,仿佛将读者也一同拉上了那只小船,一同开启了这段美妙的旅程。
随着小船的前行,秦淮河的景色逐渐映入眼帘。
河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秦淮河河水独特的质感和韵味,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神秘。
河岸两旁的建筑也是文章中的一大亮点。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通过对大中桥内外景色的对比,展现出了秦淮河畔不同地段的独特风貌。
而在描写灯光时,作者写道:“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
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这种对灯光与月色的对比描写,不仅展现了秦淮河夜晚独特的光影之美,更透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深深喜爱。
除了景色的描绘,作者还着重刻画了同游者的心境。
在文中,作者与友人对于是否叫歌女上船的问题产生了分歧和犹豫。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束缚,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理,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对于秦淮河历史文化的感慨,更是给整篇文章增添了一份厚重感。
“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也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
仿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
仿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仿写: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无独有偶,文如其人。
在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确是执着与拘谨,以至于他在游览秦淮河的时候,心情也无法超脱与欢乐,仍然是困惑、郁闷和惆怅。
那个时候,正是“五四”运动高潮之后,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出现分化,朱自清在写给友人的信里,对于“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感到迷惘和彷徨,他叹息说“除非在梦中,在醉后,在疯时”,才能“使烦激的旋涡得以暂时的平恬”。
所以,他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也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
于是,朱自清在秦淮河的游船之上,感受到“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在良辰美景的秦淮,“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然而,正当他游兴正浓,兴致极佳的时刻,风云突变,文势跌宕,原因是歌妓船来纠缠,“我于是很张皇了”。
朱自清性格拘谨,憨厚老实,在这种情况之下穷于应付,心绪顿生烦乱。
现实驱走了梦境,无法排遣的郁闷重又占据了整个心田。
他承认自己“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并且“憧憬着贴耳的妙音”;可是,他又“受了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那时的心实在异常状态中,觉得颇是昏乱”。
于是,文章里出现了大段的议论。
这些议论,不仅与旖旎的秦淮风光不相和谐,而且和整篇文章的情趣与节奏也极不和谐。
或许这正是这篇散文艺术结构的巧妙之处,表面上的不和谐里深藏着意识深层的和谐。
朱自清说他自己的“社会感性是很敏锐的”,他虽然想象在秦淮美景的“梦境”里求得解脱,但是,他终于摆脱不了现实的苦闷和怅惘,很快便感觉到“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005-8-26字数:1105“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入发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诗、如画、如梦一般。
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
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
”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散文文本的多重语境分析
其次,这种美来自于秦淮河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承载 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文章中,朱自清通过对秦淮河历史文化的描绘,让我们 感受到了这条河流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
最后,这种美来自于作者与秦淮河之间的情感交融。在文章中,朱自清将自己 的情感融入了对秦淮河的描绘中。这种情感与河流之间的交融,使得文章更加 感人至深,让我们对这条古老的河流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感情。
在这篇文章中,俞平伯对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他通过描述秦 淮河畔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和地方美食,让读者领略到了秦淮河厚重的历史 文化底蕴。同时,他还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将秦淮河的美景与文学艺术完 美结合,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在秦淮河畔漫步的情景。那时, 夕阳西下,秦淮河畔的古树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俞平 伯笔下的秦淮河,唤起了我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忆。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 了俞平伯对秦淮河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他的文字让我重新认识了秦 淮河,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南京这座古都的别样华彩。
重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不仅欣赏到了朱自清优美的文字,更感受 到了这条南京古城的母亲河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 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传 承和发扬光大。
谢谢观看
文本分析1、词汇语境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秦淮河 的景色和氛围,如“黯淡”、“隐约”、“宁静”、“柔软”等,这些词汇从 不同角度展现了秦淮河的韵味。而在俞平伯的文章中,他更注重用细腻的笔触 描绘秦淮河的细节,比如他描述船娘摇橹的姿态,以及秦淮河岸边的建筑、植 物等。这些不同的词汇选择,使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秦淮河更加生动和立体。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时所作的散文,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
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技巧中,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原文: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二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
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
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
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首描写秦淮河风景的诗,描绘了夜晚的秦淮河景色和桨声灯影的美景。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人通过使用形象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秦淮河夜晚的美景。
诗中提到的桨声和灯影给人一种真实感和动感,通过这些描写,读者仿佛能够听到引导船只前行的桨声和看到河上灯影的闪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秦淮河夜晚的浪漫和神秘感。
诗中提到的“古风”、“月华”、“楼台”等词语,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另外,诗中还提到了“丝竹暂歇时,杯觞聊自适”的景象,传达了一种休闲愉悦的氛围,让人感觉到夜晚的秦淮河是一个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最后,诗人通过对秦淮河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古老文化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宫商往来奏”和“清风宝泉泓”,传递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向往之情。
通过这些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家乡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通过形象的描写、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展现了秦淮河夜晚美景的浪漫和神秘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片美丽的风景。
朱 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各自写下的一篇散文。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清丽的语言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展现了独特的韵味和深沉的情感。
文章开篇,作者便描绘了秦淮河的船。
从大船到小船,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接着,作者写到了秦淮河里的水,“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秦淮河的宁静与神秘。
随着小船的前行,作者开始描绘两岸的景色。
“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这种如梦如幻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
沿途的建筑,古老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在描写秦淮河的繁华时,作者没有直接描述其热闹的场景,而是通过灯光、歌声、笑声等细节来烘托气氛。
“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秦淮河独特的乐章。
作者在文中还穿插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对于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他既有敬仰,又有一丝淡淡的哀愁。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但是我们却不能永远在这境界里。
”这种复杂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同时,作者对于同游的伙伴也有细腻的描写。
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在描写歌女时,作者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被歌女的歌声所吸引,另一方面,又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
这种内心的挣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观念对人的影响。
文中的语言运用非常精妙。
朱自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将垂杨树的枝条比作美人的臂膊和月儿的发,给人以美的感受。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仅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古城流淌的秦淮河,承载着六朝金粉和风流韵事。
一朝繁华落尽,然秦淮风韵不减,依旧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怀古凭吊。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所谓雁过留声,那么与“六朝烟月之区”——秦淮河再次邂逅的朱自清先生,又留下了什么奇文妙句呢?今天我们就和朱自清先生一起泛舟秦淮,在桨声灯影里感悟六朝古都的沧海桑田……
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文|朱自清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 ( 细腻的景物描写,既给秦淮河平添一份动人的色彩,也展现出秦淮河上一派喧哗景象,很有生活实感。
“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这一句运用反问的手法,对秦淮河的迷人风姿予以进一步的肯定。
此外,作者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重量。
“愁梦”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大小船儿都载不动,则“愁梦”之多、之重可想而知。
这便是作者构思的新颖之处。
这也让我们联想到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在此处巧妙化用词句,别有韵味。
小纸条们想在文中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愁闷时,也可灵活化用这一词句哦!)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 (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后期将推出“通感”手法的长纸条,敬请期待哦~)即“碧阴阴”的“秦
淮水”属于视觉,而“不腻”属于味觉,视觉向味觉转移,以味觉来表现视觉,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让读者更好地体味到秦淮河水的特点。
朱自清先生在《绿》及《荷塘月色》等文中也有运用通感手法哦,小纸条们能不能找出相应的例子呢?再者,以“腻”形容“水”的用法,其实也是化用了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句,意为“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作者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又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
而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又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
此外,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
此情此景,让作者“飘飘然如御风而行”,这一表达方式小纸条们也可以学起来哦。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句,意为“(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轻盈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由此我们也可窥见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小纸条们平时在积累古诗词的同时,也要尝试着在行文时灵活化用它们,如此才能让所学的东西有用武之地呀!)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了。
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
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
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
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地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
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
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 ( 这一段作者化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文采斐然,尽显语言功底。
譬如把“天”比喻成“水”,赋予“月儿”以人格化的特征;把垂杨树的“枝条”比喻成“美人的臂膊”、“月儿披着的发”;把“老树”比喻成“老人”;把“白云”比喻为“贝壳”。
作者驾驭起文字时似有魔力,他工笔细描,为我们绘出一幅意境优美的十里秦淮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感情已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
小纸条们在写景时也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借由修辞手法赋予静态的景物动态的美感。
)
纸条君解析
在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中,我们与满载愁梦的朱自清先生,同泛秦淮,领略了如梦如幻的秦淮风姿。
那么,此文有什么写作技巧可供小纸条们借鉴呢?
首先,在写景时,我们要注意选取一个创新的角度,否则大家看的都是同一座山,观的是同一片海,就很容易出现“千人一景,万人同腔”的雷同散文啦!譬如在此文中,朱自清展现秦淮河风姿的同时,也写出了自我的感悟,由眼前之景追思到六朝粉黛,从而为文本增添了一份历史感。
其次,要注意条理,不能随意率性。
譬如此文朱自清以小船的行踪为线索,做到了移步换景。
最后,在具体描摹景物时,要注意灵活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朱自清先生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有口皆碑,而在此文中,凭着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我们似乎也与秦淮河融为一体了,迷醉在那灯月交映的桨声灯影里……
纸条君的悄悄话:
其实呢,朱自清此次夜泛秦淮,是与俞平伯同游,二者相约写下同题散文,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俞平伯的语言宛若一泓深潭,朱自清的用语则犹如一汪清泉,感兴趣的小纸条可以品读一下两篇风格迥异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哦!读完此文,小纸条们有何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