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彝族——习俗
彝族——习俗一、源流、分布彝族是普洱的自治民族之一,据彝族老人所述,祖先乃由楚雄、蒙化(今巍山)迁来,还有的说是随沐国公(沐英)从南京、江西柳树湾石板桥迁来。
前者当为唐代及其以前的民族大迁徙中迁到普洱定居的彝族后裔,后者乃为明代到普洱军屯民屯的汉族和其他民族被彝族同化者。
东汉、魏晋时期,彝族地区的居民泛称为“夷”,唐代与哈民族、拉祜族等同称为“乌蛮”,宋、元时期称为“罗罗”,“倮倮”,明代以后逐渐分化形成诺苏泼、聂苏泼、倮倮泼、香堂、蒙化等自称,亦有多种他称。
1950年以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
彝族在普洱各乡镇均有分布,除普洱坝子旁的新平、裕和及同心锥栗河一带的彝族居于河谷地外,多数居住在半山区和山区。
二、语言文字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因长期与汉族交往,通用汉文,彝文已失传。
除“倮倮泼”在内部操彝语、“香堂”少数老人能讲彝语外,大多数讲汉语并以汉语为交际工具,青少年都习汉文讲汉语。
彝族能歌善舞。
男女老少都喜唱山歌和大板腔,劳动之余唱,老友相会唱,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
唱山歌和大板腔已成为人们交流思想、文谊共勉的方式。
流行的舞蹈有跳笙、三跺脚、拖慢步、龙摆尾等。
常用的乐器有月琴、三弦、四弦、芦笙、笛子、唢呐、口弦等。
往往边奏乐器边唱边跳。
逢年过节、讨亲嫁女便集中娱乐,欢歌跳舞,使彝族村寨成为欢乐的世界。
三、饮食居住彝族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半山区还加食玉米、高粱等,视所产粮食种类而定。
中老年人嗜烟酒,“香堂”支系则不吃狗肉。
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片房,习惯于“黑房亮灶”,有门无窗。
忌讳向北开门,无论房门、灶门和厩门都不向北。
1950年以来,逐步建起有楼有厦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有部分人家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四、服饰彝族喜用自织自染的土布缝制衣服。
男子身着内衬白布对襟短衣、外套青色无袖对襟短褂,下着青色宽裤腰头的大裤脚裤,上着青布包头。
妇女穿深蓝色的宽腰大裤脚裤,腰系青色镶蓝边围腰,头饰及上衣有别:青年妇女青布包头并配有头箍,佩戴有众多银泡的银制项链,上衣为各色姊妹装,圆领上镶不同颤色的花边,系围腰并镶蓝色花纹,中年妇女用青布包头,上衣为蓝色或青色圆领对襟衣,背襟比面襟长并常至膝弯,圆领上镶有五种颜色的条形花纹,手袖有三色花纹镶边。
彝族
鹰爪杯
四、礼仪禁忌
• 1、热情好客,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说; • 2、招待贵客,最上等的是打牛招待(彝族 杀牲时,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用锤砸死, 故称为打牲),打羊、“杀”猪为中等礼 节,常客则“杀”鸡,是最低的礼节,算 不上招待。火把节吃的鸡,只能将鸡头按 在水里,使其窒息而死。
四、礼仪禁忌
头 顶 天 菩 萨
土 司 官 服
头 饰 花 带
妇女围腰
鸡冠帽
彝族支系阿乌人,妇女头 上要戴顶形状象鸡的帽子。 未婚时戴的叫鸡冠帽,象 只低头啄食的母鸡;结婚 后戴的叫勒勒帽,象只昂 首啼叫的大公鸡。相传, 阿乌的祖先开荒狩猎时, 触怒了山上的蜈蚣王,令 蜈蚣把阿乌人吃掉,先吃 女人,后吃男人,因为女 人会生育,能传宗接代。 为抵侵害,阿乌人便大肆 养鸡,蜈蚣无法抵抗,只 好逃走。阿乌人祖先才安 居下来,为感谢鸡的恩德, 阿乌妇女便把鸡的形象用 各种丝线绣出,再配上各 种银器装饰物戴在头上, 表示敬重,成了阿乌人特 有的一种民族民间手工艺
玩转云南——昆明大理丽江三飞 6日自由行(东航)
• 云南得天独厚的舒适天气,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 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的民族风情令人无限 向往,本产品为昆明、大理、丽江的经典行程。 ★ 特意安排的组合交通,飞机、火车、观光巴士 让你尽情观光又可以省时省钱! ★ 飞机返回昆明,使丽江有时间增加虎跳峡之旅! ★ 昆明有整天的时间可以去向往已久的石林、九 乡! ★ 配送丰富的自助游实用资料帮助你轻松完成旅 行! Nhomakorabea头帕
曳 地 百 褶 裙
三、服饰饮食
• 5、彝族大部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其次是荞 麦、土豆、小麦等,稻米数量很少。 • 6、喜食酸辣,非常嗜爱饮酒,高梁酒“杆 杆酒”驰名西南,肉食主要有牛、猪、羊、 鸡肉,喜欢将肉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煮食, 汉语称“砣砣肉” • 7、转转酒
彝族生理特征 -回复
彝族生理特征-回复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生理特征。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彝族生理特征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
第一部分:彝族的起源和分布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彝族的祖先可能是古代从东南亚迁徙而来的部落。
如今,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
第二部分:彝族面部特征彝族人的面部特征非常独特,有明显的亚洲特征。
他们的眼睛通常呈椭圆形且稍微上翘,眼距较宽。
眉毛通常较浓密且略微弯曲。
嘴巴有些厚唇,下颌较为突出。
总体而言,彝族人的面部特征大致类似于其他亚洲人种,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第三部分:彝族身材特征彝族人的身材特征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一般来说,他们身材较矮小,平均身高略低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群。
此外,彝族人的体型通常较为匀称,身体比例比较协调。
肤色方面,彝族人的肤色相对较深,偏黝黑。
第四部分:彝族发色特征彝族人的发色特征也相对独特。
一般来说,彝族人的头发较硬而直,偏偏黑色。
然而,在一些山区的部分彝族人群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天然的卷发。
第五部分:彝族身体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彝族的生理特征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彝族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地区,受到了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导致彝族人的生理特征有所不同。
由于在高山地区生活,彝族人体内的氧气摄入量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的肺功能通常较其他地区的人群弱。
此外,由于彝族人生活的环境多为山区,他们的腿部肌肉相对其他地区人群更为发达,有较强的适应山地环境的能力。
第六部分:彝族与健康问题彝族人的生理特征也与一些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彝族人的肺功能较弱,他们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和哮喘。
此外,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彝族人也比较容易患上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总结:彝族拥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包括面部特征、身材特征和发色特征等方面。
这些特征与彝族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对彝族人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彝族
目录
–彝族人口 –民族历史 –文化艺术 –民族服饰 –风俗习惯 –饮食习惯 –建筑特色 –民族历法
民族历史
•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同缅族)与哈尼族、傈僳族、 拉祜族等皆源于古彝族。 •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参见 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汉族文献:《路史》卷二注引《通 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学者易谋远《彝族古 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 《赊豆榷濮、叙祖白》(第87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云: “彝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 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与黑夜,从此 对半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一年为四季,四季 都分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可见,彝族传说 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 口同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 解释,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 经有了。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 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例如回族,是由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和中 国女子通婚后形成的,形成时代较晚。又比如汉族,是在先秦华夏族 的基础上融合多个民族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彝族生活在西南 山区,地形闭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个 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能够在4500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应该 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目录
–彝族人口 –民族历史 –文化艺术 –民族服饰 –风俗习惯 –饮食习惯 –建筑特色 –民族历法
彝族人口
•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 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 贵州、广西等省(区)内。广西彝族人口共计 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 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多个村和那坡县 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 西林、田林县内。 •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彝族总人口 为776.23万人,其中:男性398.94万人,女性 377.29万人;性别比为105.74。 • 国外彝族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美国、英国、 法国。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04
彝族的婚丧嫁娶与节庆习 俗
彝族的婚恋习俗与婚礼仪式
婚恋习俗
彝族传统上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婚姻多在本族内缔结,通过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来确定婚姻关系。 但在现代社会,彝族的婚恋观念也逐渐开放,自由恋爱和跨族婚姻也逐渐被接受。
婚礼仪式
彝族的婚礼通常包括接亲、过门、拜堂、宴客等环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着民族盛装,接受亲 友祝福,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敬酒、拜堂、献哈达等,以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彝族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的挑 战。许多年轻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 知和认同逐渐淡化。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彝族文化迎来 了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彝族文化,可 以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出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与展望
01
音乐风格
彝族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节 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多声部合唱
彝族音乐注重和声,多声部合唱是 其音乐的重要特征。
彝族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
刺绣:彝族刺绣精美绝伦,多用于服 饰、鞋帽、挎包等物品装饰,色彩鲜 艳,构图独特。
银饰:彝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造型 别致,是彝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活动,向世界展示彝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与互鉴。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相信彝族文化将得到更 好的保护与传承,并在 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 更大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目 录
• 彝族概述 • 彝族的服饰与建筑 • 彝族的饮食文化 • 彝族的婚丧嫁娶与节庆习俗 • 彝族的歌舞与民间艺术 • 总结与展望
彝族生理特征
彝族生理特征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的生理特征与汉族相比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面部特征:彝族人的面部特征较为突出,眼睛大而深,眼睑轮廓椭圆,眉毛弯曲程度较大,鼻梁高而直。
2. 肤色:彝族人的皮肤颜色较为黝黑,尤以彝族居住地的高山区域为甚。
这与他们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以及生活环境有关。
3. 身材:彝族人的身材相对较矮小,体型较为纤细。
这可能与彝族传统的农耕生活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4. 头发特征:彝族人的头发较为硬直,常呈深黑色。
男性多数留辫子,女性常以辫子或发髻束发,是彝族传统服饰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并非适用于所有彝族人,因为彝族也有不同的支系和地域,存在一定的变异。
此外,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改变,一些年轻的彝族人的生理特征可能与其他民族有较大的相似性。
彝族
4.彝族建筑: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 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 似“干栏”的住宅。
感谢支持!
8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 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 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 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1.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 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的原生形态, 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 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 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 商贸活动。
2.彝族服饰: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彝族服饰种类繁 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3. 彝族饮食: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 ,是个好饮而痛恨酗酒的 民族.彝族人最爱用的调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盐巴 等。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彝族擅长煮、烤、拌、烧、 蒸、炖等。尤其长于羊、鹿子等皮毛类动物原料的烹制。口 味嗜咸、香、辣、麻、嗜酒。
彝族文化特色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可以追溯到距今商周时期,当时,彝族人民曾在江南一带定居,后来经历了多次迁徙和移动,最终定居在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区,形成了今天的彝族聚居地,这些地区也被称之为“大彝族地区”。
据记载,彝族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就有自己的写作文字,公元7世纪起,彝族的社会组织出现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民族。
二、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天象宗为核心,它是以宇宙中的天象神灵为祭祀对象,以宇宙为本体,以天象神灵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人民将天文学中的星宿、月相、日月潮汐及其他自然现象作为信仰的依据,以“星宿”、“潮汐”、“月相”等诸神为祭祀对象,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的宗教信仰还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彝族人民将祖先视为“太上老君”,认为祖先是可敬可畏的神,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平安顺利。
每年的春节,彝族人民都要举行拜祭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彝族人民还信奉神仙、佛道等宗教信仰,如在一些村落中还有佛像供人们敬拜,在一些地方也有祈福神仙的仪式。
三、彝族的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以“黑衣”为主,其中男性穿着黑色长袍,女性穿着黑色衣裙,头戴黑色头巾,脚踩黑色鞋。
彝族服饰的设计精致典雅,色彩鲜明,细节处设计精巧,反映出彝族服饰的精致性和传统性。
此外,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反映出彝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穿着它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受到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彝族人民住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山区,气候寒冷,彝族服装的设计考虑到保暖的要求,因此设计出了厚实的长袍和衣裙,而且袖口,衣襟等都有特殊的装饰,可以有效的保暖,有效的抵御寒冷的环境。
四、彝族的传统礼仪彝族传统礼仪是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礼仪,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尊重、礼让和谦虚。
比如彝族人民拜见祖先时,会以礼貌的态度,叩头磕额表示敬意;拜年拜月时,会献上祭品,表达对神灵的尊重;敬老尊贤时,会跪拜表示尊重,并称赞老人的智慧和经验。
彝族ppt课件
彝族的社会组织与政治制度
彝族的社会组织
01
02
03
家族组织
彝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 族,通常由直系血亲组成 ,具有严格的族谱制度和 辈分观念。
氏族组织
在家族之上,彝族有氏族 组织,同一氏族的成员共 享土地、水源等资源,共 同祭祀祖先。
部落组织
在氏族组织之上,存在部 落组织,由若干个有亲缘 关系的氏族组成,有共同 的领袖和议事机构。
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
彝族的现代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
随着国家教育普及,彝族 地区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快 速发展,小学和初中入学 率逐年提高。
职业教育
为了提高彝族青年的职业 技能,许多职业学校和培 训机构为彝族青年提供各 种职业技能培训。
高等教育
越来越多的彝族学生进入 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涵盖 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 科学等多个领域。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 、雕塑等方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精神 世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艺术
彝族艺术独具特色,如刺绣、银饰、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长 诗、叙事诗等文学作品,都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审 美追求。
彝族的地理分布与人口
地理分布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 州等地区,其中四川省凉山彝族 自治州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
彝族ppt课件
• 彝族简介 • 彝族的传统艺术 • 彝族的传统节日 • 彝族的宗教信仰与哲学观念 • 彝族的社会组织与政治制度 • 彝族的教育与科技发展
目录
Part
01
彝族简介
彝族的历史与文化
彝族历史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南夷部落。在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 族性格。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对于彝族文化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彝族的历史与起源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彝族是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传,彝族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其起源与古楚文化、古滇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彝族的语言与文字彝族拥有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彝语有许多方言,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可能存在差异。
彝族的书写系统以彝文为主,彝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拥有较高的表达和记录能力。
彝族人民将彝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文学创作等各个领域。
三、彝族的宗教与信仰彝族人民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原始宗教、藏传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其中,原始宗教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彝族人民深信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和祖先。
彝族人民通过祭祀、巫术等仪式与神灵进行交流,以祈求平安、健康和丰收。
四、彝族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彝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三月三”节日,也被称为“羌族三月三”。
这一节日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彝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独特的舞蹈、演奏传统乐器,庆祝丰收和祈求幸福。
五、彝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彝族文化以其精美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而闻名。
彝族人民擅长制作银饰、木雕、布艺等手工艺品,其中以彝族银饰最为著名。
彝族银饰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备受青睐,被誉为中国的“银饰之王”。
六、彝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彝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传统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音乐以独特的乐器和和声为特点,如三弦、竹笛、铜鼓等乐器常被用于伴奏。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表情,常常通过舞蹈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彝族介绍
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相亲习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介绍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ꆀ),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彝族的简短介绍
彝族的简短介绍
彝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约有80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
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多元化,有些彝族人居住在山区,以农业为主
要生产方式,有些则在城市工作生活。
彝族的传统文化极富特色,其
音乐、舞蹈、文学、戏曲均有独特之处。
传统的彝族民歌以牧歌、爱
情歌和歌舞为主,通常有着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深刻的含义;而彝族的
舞蹈则以“大火节”表演最为著名,这是一种集跳、唱、打击乐于一
体的独特表演形式。
彝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也有许多值得探究的方面。
彝族的传
统服饰非常华美色彩斑斓,通常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以刺绣、银
饰和羽毛为装饰,展现出了独特的彝族风情;彝族婚礼通常持续数天,庄重神秘而又热烈欢乐。
值得一提的是,彝族人还拥有着多元化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信仰是“木鱼教”,这是一种多神论信仰,主要崇
拜自然神和祖先。
彝族人还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如“白衣节”、“龙
会节”等。
彝族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其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有机结合,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彝族文化。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
是彝族人民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源泉。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彝族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彝族的民族介绍3000字
彝族的民族介绍3000字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地。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彝族人口约有870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3.08%。
彝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是中国南方的原住民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古代,彝族人主要生活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是当时的一个独立部落。
在唐朝时期,彝族地区被称为“滇池”,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
在宋朝时期,彝族地区被划分为“滇南路”,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
在明清时期,彝族地区逐渐被汉族政府所统治。
在清朝时期,彝族地区被划分为“滇西将军府”,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
在民国时期,彝族地区被划分为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
二、彝族的文化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彝族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服饰、音乐、舞蹈、节日等文化传统。
1. 语言和文字彝族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彝族人民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字,称为“彝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服饰彝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衫、长裤和腰带,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裙、上衣和头巾。
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工艺精湛而著称,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音乐和舞蹈彝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彝族的音乐以管乐和打击乐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彝族的舞蹈则以手舞和脚舞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 节日彝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三月三”节,这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彝族人民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舞蹈表演、比赛游戏等。
三、彝族的生活方式彝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彝族的重要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火把节”,这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彝族人民会举行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表演等活动,以此纪念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龙,同时祈求平安和丰收。
二、民间传说
彝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彝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梅葛》和《勒俄特依》等史诗,记载了彝族创世神话、民族迁徙、英雄事迹等内容。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彝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彝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墙或木结构的房屋,适应了山区的生活环境。
彝族的主食以玉米、土豆、大米为主,喜欢吃辣椒和酸菜。
在服饰方面,彝族的传统服装以黑、红、黄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彝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说媒、订婚、迎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彝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彝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彝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彝族的风土人情简介
彝族的风土人情简介
彝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
其中以云南省的彝族人口最多,有“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滇中地区”之称。
彝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主要节日有:火把节、月亮节、毕摩纪念节祭日、肉孜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打来的高粱米或小米煮成一大锅糯米饭,然后把糯米饭装在竹编的大酒坛里,并插上一根燃烧着的松枝,由全家大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唱。
这样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深夜,其间不准点烛、不能说话、不能走出家门。
彝族人民都喜欢吃烤饼,每到农历四月八日彝族同胞们就开始制作烤饼了。
烤饼是用黑芝麻、白芝麻磨成粉加入土豆泥和少量盐、糖和油制成的。
烤出来的饼金黄酥脆,香而不腻,既可以当点心吃,又可以当主食。
彝家阿细人在自家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铁锅,然后再放上一口大缸,再将烤饼切成厚片后放入锅中蒸熟,就可以拿来当主食吃了。
—— 1 —1 —。
彝族简介
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猡猡”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彝族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776万人(2000年)。
中国大陆现有彝族7,765,858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官方承认的56个少数民族中占总人口的7.37%,为第七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
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一、历史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根据考古发现,彝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黄帝、炎帝时代就已经形成。
在历史上,彝族曾经迁徙到阳春龙派(今天的浙江省丽水地区)建立了彝文化的“两圣八母”历史文化瑶族和白蛇金华华阳山左岸女尊神圣世界。
据《史记》和《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彝族就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居住。
隋唐时期,彝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居住地区。
元明清时期,彝族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特色民族聚居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和社会组织。
二、文化1. 语言文字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彝族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彝族文字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种文字,其音节、字母、汉子和数字均非常完备。
2. 服饰彝族服饰十分独特,女性的服装以华丽、多彩、绚丽而著称。
男性的服饰则以简单、朴实为主,以羊皮制品为主。
同时,彝族还有各种头饰、饰物、鞋子等。
3. 风俗习惯彝族有丰富的风俗习惯,如丈夫送妻子猪头等,彝族还有花儿节、火把节、射会节等各种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人温情、热情、好客,传统节日时人们喜欢唱歌、跳舞,气氛热烈。
4. 艺术彝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歌舞、织布、编织、锻造、篆刻等。
其织锦制陶、织布编织等颇有特色。
彝族的歌舞节目也较为丰富,尤其以《黄梅舞》最为有名,舞蹈的动作优美多姿,节奏跳跃欢快。
彝族的传统音乐也颇为悠扬动听。
5. 建筑彝族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房屋盖有石板、木板、草帽等。
房屋多为方形,呈一,二层木楼,民居典型,窗通明净,门宽展阔。
三、宗教信仰彝族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东巴教是彝族的传统宗教,彝族人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祖先会保佑他们,所以家里必须有祖先堂。
在农事、生产等方面,彝族人士会进行丰富的宗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藏传佛教是在元代传入彝族地区的,后来逐渐深入彝族地区。
彝族风俗
节庆
清晨,同姓家族聚于长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欢歌欢舞,此乃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 良机。之后,各户持火把燎烤庭院、房屋四周、田头地角、果木树旁,不断将炒过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发 出爆鸣声并散发清香味,以“灭灾驱鬼”。大多节日与汉族相同,但在除夕晚上要“吃黑饭”,初一至初三不做 农活,三天所用之物必须在除夕前准备好,吃饭越晚,准备的东西越多,说明来年生活越幸福。春节期间,青年 喜欢进行丢包、打陀螺、荡秋千、打磨担秋等娱乐活动。
感谢观看
日常生活习俗
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 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 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 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 菜、泡汤。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
禁忌
忌戏耍动头;忌在众人中放响屁,说脏话;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类动物肉食物,也忌食其肉(熊、狗、猴、 猫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忌婚丧嫁娶宰杀山羊;忌以苦篙杆做筷子及打人;火烧荞麦粑粑从火塘里拿出时, 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扛于肩上;忌在家中火塘里烧刺奶包 树和马桑树;忌异根恋抱的树。
介绍彝族的文化简短
介绍彝族的文化简短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以下是对彝族文化的简要介绍。
彝族的语言方言丰富多样,主要有彝语、纳西语、白语等。
其中,彝语是最主要的语言,被广大彝族群众使用。
彝族音乐和舞蹈非常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彝族音乐器乐有独特的乐器和演奏方式,如箫、笛、口琴、铃铛等。
彝族舞蹈韵律优美、动作矫健,常常以群舞形式展示,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彝族的服饰也非常独特,男女的服饰各具特色。
彝族男子主要穿着黑色长袍、白色长裤和靴子,头戴黑色小帽子。
女子则穿着各式各样的彩色上衣、裙子和腰带,头戴花布包头巾。
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细致精巧,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美丽和喜庆。
彝族的信仰体系主要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和演祭文化。
彝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山川、水源、火等自然力量,相信这些力量能够保护和祝福他们。
因此,在传统彝族的生活中,诸多节日和宴饮仪式都离不开祭祀和祈福的活动。
彝族还有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节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火把节、三月街节、撒谎节等,这些节日和活动都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情感。
彝族人民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包括婚嫁习俗、葬礼习俗等。
彝族人民的婚礼庄严隆重,通常有多个环节,如聘礼、迎亲、娶亲、举行隆重的婚宴等。
彝族的葬礼习俗也有自己的特点,一般由族人集体协作进行,包括搬山、装棺、送葬等环节,意在为死者送行和祈福。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刺绣、木雕、竹编等。
彝族的刺绣工艺非常精湛,具有细致入微的特点,刺绣作品常常被用来装饰服饰、被子等物品。
彝族的木雕艺术也非常有名,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精致的工艺而著称。
而彝族的竹编作品则以其灵动的造型和精巧的制作技术而受到广泛赞赏。
总的来说,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语言、音乐、舞蹈、服饰、信仰、习俗、艺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其中的每一方面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传统的热爱和追求,也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学赏析彝族小组成员及分工:胡克春:150121210002(建筑特色)董文莹:201301210117(建筑出现的时代特色)罗印虎:20130121112(民居优点)黄斌:201301210105(归纳八人资料,制作word)杨旭:201301210114(介绍建筑名称)杨敬:201301210113(民居特色)张菊:150121210040(居民特色,少数名族习惯)蒋传信:150121210005(简直出现的原因)赵泽娇:150121210046(该居民的地域特点)彝族的简介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书记载,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
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
各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似词汇,有相似的语法结构,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彝族民居名称土掌房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闪片房“闪片房”是云南南部山区彝族的一种民居,房屋墙壁是用土石垒成,房顶搭五至七根横梁,梁上覆盖条形木板,并用牛筋、棕绳等固定成顶,此种房屋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上为一通间,楼下分为三个开间,楼下三开间正中是堂屋,堂屋中央设火塘,左右房为寝室。
三房一照壁“三房一照壁”是云南大理巍山一带彝族主要的民居形式。
房舍分主房和两侧耳房,主房高,依山势而建,两侧耳房较低,院中置照壁。
主房左右、后三面墙壁为土墙,前面则为木板墙,房顶从后墙各前壁倾斜成一面坡,房檐挑出,以柱承架,形成前出廊格局。
木楞房“木楞房”是一种俗称“木罗罗”或“跺木门”的井干式木楞房,是居住在高山森林地区的彝族民居建筑类型。
这是一种纯木结构的房屋,多为高达四米左右的二开间或三开间平房,房屋壁体、大梁、立柱、椽子等都以松木为原料,有的还用薄木板来盖顶,木板上压以石块。
一颗印民居“一颗印”是居住在滇池周边坝区彝族民居的主要住房类型,由正房、厢房和门廊三部分组成,因其建筑平面和外观呈方形,形似一颗方方正正的印章而得名。
房屋主体由土墙夯筑而成,通常为双斜面瓦顶的两层楼房建筑,主要有“三间两耳”和“三间四耳”两种形式。
彝族居民特色,少数民族习惯彝族史称“乌蛮”、“罗罗”、“倮倮”,有诺苏泼、聂苏泼、倮倮泼、香堂、蒙化等自称。
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以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
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
据推测,这种历法源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每到火把节,大家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在一起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
一般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禁止与其他族通婚,姑表优先婚配。
青年男女可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需经说媒、吃“合意酒”、“订婚酒”等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姑表优婚已杜绝,现多为自由恋爱结婚。
彝族男女喜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衣服。
男子头缠青布包头,内衬白衣,外套青色对襟领褂,下着宽腰大裤脚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传统服饰逐步减少,服装多与汉族相同,青年一代则穿流行服装。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彝族忌戏耍动头;忌在众人中放响屁,说脏话;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类动物肉时屋,也忌食其肉(熊、狗、猴、猫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忌婚丧嫁娶宰杀山羊;忌以苦篙杆做筷子及打人;彝族名居特色彝族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其中大小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除一些地区外,彝族大部分和其他民族杂居。
因此,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到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
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从房间的分置到杂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有些彝族名居建筑与汉族名居建筑相似。
这些彝家院落宽敞,供生产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纳宾客,与汉族四合院建筑构思相同。
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香炉及虎、狮雕像。
正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
左侧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成,俗称"锅庄",用以取暖御寒,热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的地方。
正房两侧房间为当家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放贵重物品。
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
老人、小孩及客房设在侧厢房。
大门后做磨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厩。
同样有些汉族建筑含了彝族元素,这也离不开汉族与彝族合婚改变建筑风貌的影响。
有些彝族名居建筑又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名族。
彝族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显得比较复杂。
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这些彝族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包括瓦板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草房,木罗罗。
(一)瓦板房瓦板房有土墙和竹笆墙两种。
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以木瓦板二层,下层铺满,上层则于两板相砌处置一板,再用石块复压其上。
木板用刀剖砍,不以锯解,便于雨水顺木板纹路而下。
(二)土掌房土掌房用粘土筑成墙,墙高达二至三米时,用木椽封顶,顶上再铺粘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屋顶,可作晒场或凉台。
(三)三房一照壁三房一照壁主房顺山势依山而建,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为土木结构的组合建筑。
多数为草房,少数为瓦房,有带厦和不带厦两种。
房形有实心房、空心房;吊厦、鹦哥房用木板搭成踩楼。
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前面垂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板为隔。
草房。
草房一般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叉作柱子,一根树棒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面用茅草遮掩而成,无墙壁。
(四)木罗罗木罗罗采用原木纵横交错叠置成井干式结构,构成房屋的壁体,为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式纯木结构的民居建筑。
彝族名居为适应地理环境而不断的改变,建筑结构多式多样。
总体特征为:彝族建筑以木制材料为主,较少使用金属器材。
房屋结构坚固,建造简单,屋室通风散气性能好,带有浓重的名族风味。
然而抗风化侵蚀的防御能力弱,应该注意完善建造技彝族建筑特色山腰上的风景-----彝族建筑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它与自己的宗教,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地理以及气候等密切相关。
彝族大多居住在半山腰或者是山腰上,有些村落择水而居,多数选择向阳面。
彝族人民爱好绘画,不仅在服饰上,在木刻,雕塑,还有面具上都刻有造型比较奇特的图案,所以在彝族的住宅结构上能够看到许多造型。
建筑错落别致,远望犹如城堡,走进看檐坊门头案雕刻美观,蕴含深远。
在门楼上多为彝族土掌房与汉式门楼有机结合,窗花多为彝族四方吉祥图案,也有福,禄,寿等。
在坝区的特别明显,建筑讲究风水,瓦房和土掌房相融合,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
彝族由于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选住宅时有相宅和卜宅的习俗,忌门前山上寸草不生,认为不吉利。
在各地区的彝族居民建筑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落后的地区,在住宅上少装饰,主要是以经济为主,居住物简易,有用圆木纵横交错搭建的井干式房屋,也就是“木罗罗”、还有用土墙,板顶;在广西和云南地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彝族住宅发展形成“一颗印”庭院式结构,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为了改善房内空气,采用小天井模式。
在一些地区,比较流行三坊一照壁,中间为堂屋,两边各一耳房,前面有一照壁,多为土木结构,但很少用到砖瓦,有些家庭甚至在大门上刻画各种图案,在门楣上画鸟兽图案,屋檐上有锯齿型,波浪形或者是其他形状,而且这些图形都和图腾有关,用来体现一种家庭门面。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水文的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建筑还存在着差异:滇南地区“土掌房”地区:红河,玉溪新平,楚雄双柏滇西北“土掌房”地区;丽江宁蒗滇西“三坊一照壁”,”闪片房”地区:大理滇中“一颗印“地区:昆明滇东北“带碉楼四合院”地区:昭通建筑格局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模式,主要体现在村庄与寺庙的布局:老君庙山神庙聚落土主庙观音寺,财神庙,锁水寺土掌房的地域分析(历史、地形、土壤)历史:楚雄彝族土掌房建造历史很悠久了,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