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概述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第一章—绪论1.各国独立发射首颗卫星时间。
表格 1 各国独立发射首颗卫星时间表2.航天器的分类?答:航天器按是否载人可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
其中,无人航天人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两大类;载人航天器可以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3.什么是航天器设计?答:航天器设计就是要解决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设计,其中主要的几个关键内容为:航天任务分析与轨道设计、航天器构形设计、服务与支持分系统的具体设计。
4.画图说明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层次关系并简述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答:图 1 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层次关系图(1).有效载荷分系统:航天器上直接完成特定任务的仪器、设备和核心部分;(2).航天器结构平台:整个航天器的结构体(3).服务和支持系统:有效载荷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①结构分系统:提供其他系统的安装空间;满足各设备安装方位,精度要求;确保设备安全;满足刚度,强度,热防护要求,确保完整性;提供其他特定功能②电源分系统:向航天器各系统供电③测控与通信系统: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轨,定位,遥控,通信;④热控系统:对内外能量管理和控制,实现航天器上废热朝外部空间的排散,满足在飞行各阶段,星船各阶段、仪器设备、舱内壁及结构所要求的温度条件;⑤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姿态稳定,姿态机动;轨道控制--用于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包括轨道确定(导航)和轨道控制(制导)两方面,使航天器遵循正确的航线飞行。
、⑥推进系统:向地球静轨道转移时的近地点与远地点点火;低轨道转移时,低轨到高轨的提升与离轨再入控制;星际航行向第二宇宙速度的加速过程;在轨运行⑦数据管理系统:将航天器遥控管理等综合在微机系统中⑧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维持密闭舱内大气环境,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5.航天器的特点及其设计的特点?答:航天器的特点有5个,(1).系统整体性;(2).系统层次性;(3).航天器经受的环境条件:运载器环境、外层空间环境、返回环境;(4).航天器的高度自动化性质;(5).航天器长寿面高可靠性。
卫星通信系统教学课件

使用伪随机序列在多个频率上跳变,实现扩频。
跳时扩频(THSS)
使用伪随机序列在多个时隙上跳变,实现扩频。
04
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势与挑战
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势
覆盖范围广
卫星通信系统能够覆盖地 球的各个角落,实现全球 通信。
通信容量大
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较大的 通信容量,能够满足大量 数据的传输需求。
01 无线传输
卫星通信系统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信号传输,包括 微波、毫米波和激光等频段。
02 信号覆盖
卫星信号覆盖范围广泛,可以实现全球通信和广 播服务。
03 信号传输距离
卫星信号传输距离远,可以克服地理障碍,实现 远距离通信。
卫星通信信号的处理过程
01 信号调制解调
在卫星通信中,信号需要进行调制解调,以适应 无线传输的需要。
电视机。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大范围覆盖,提高电视信号的覆盖率和质量
。
02
直播卫星电视
直播卫星电视是将卫星信号直接传输到用户的接收设备上,用户可以实
时收看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电视信号,
并且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直播。
03
数字卫星电视
数字卫星电视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技术,相比模拟信号传输具有更高的传
可靠性
卫星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要 求高,需要保证在各种恶 劣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
适应性
卫星通信系统需要适应各 种复杂环境,包括不同地 区、不同气候条件等。
03
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调制解调技术
调频(FM)
01
通过改变载波的频率来携带信息。
频同时存在的调制方式
卫星通信系统教学课 件
目录
卫星测控技术

3.1 航天地面测控网
地面站(包括船队)和航天测控中心组成航天测控网。 由航天测控中心完成地面站的统一管理,数据的统一处
理,命令的统一编排。
航天测控中心
航天测控中心是连接各个地面站和测量船队的枢纽,是测
控网的信息和控制中心。 系统组成:
地面站 1
地面站 2
地面站 N
测控船 发射场
卫星研 制部门
1)通信及时间统一勤务系统;
2)计算机系统;
3)显示与控制系统
原子钟时间 基准接收授 时台信号
通信时间统一勤务
计算机 系室
航天测控中心
我国航天测控中心功能原理图
14
3. 航天统一测控网组成及功能
3.2 天基测控网
解决实时测控通信的两种途径: 1)世界范围的国际和作,把各国测控网连接起来,建立世
18
应用空域从低轨道延伸到转移轨道,甚至地球同步轨道。从 在轨运行的正常测量到入轨点和返回再入点的精确确定。
最复杂的应用领域可能是空间飞行器交互对接的全过程都利 用GPS。
从单纯地利用GPS接收机确定空间飞行器的位置、速度和对应 时间,到应用GPS来确定空间飞行器的姿态;
13
3. 航天统一测控网组成及功能
导航卫星采用无源工作方式, 凡是有GPS接收设备的用户都可以使用GPS系统。用户设备包括全向圆极化天线、 接收机、微处理器等,有时也统称GPS接收机。
9
2. GPS系统导航定位技术
2.2 GPS系统导航定位的工作原理
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 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4
1. 卫星测控系统的技术现状和作用
2) 遥测
➢ 用传感器测量航天器内部各个工程分 系统、航天器的姿态、外部空间环境 和有效载荷的工作状况,用无线电技 术,将这些参数传到地面站,供地面 的科研人员进行分析研究,用来判断 航天器的工作状况。
GPS卫星定位跟踪系统基础知识介绍

GPS卫星定位系统基础知识介绍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产生了可观的GPS产品需求。
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应用方向的不断开拓,GPS将会不容置疑的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
我们经常提到的GPS定位系统由美国军方所设计、控制。
除此之外,我国的北斗双星定位系统正在默默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欧盟组织设计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兼容目前广泛应用的GPS系统,在几年后将会给全球定位系统增添更加光彩的一页。
GPS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
空间部分是GPS人造卫星的总称。
人造卫星的平均高度约20200Km,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地球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运行周期约12小时。
在6个倾角约55°的轨道面上不平均地分布着近30颗导航卫星,部分为备用卫星,美国军方可通过地面控制部分调整工作卫星的数目。
在GPS系统中,GPS卫星是动态的已知点,用户端所有的导航定位信息都是依据这个动态已知点发送的“星历”计算得到的。
GPS星历,实际上是一系列描述GPS卫星运动及轨道的实时状态参数。
民用GPS模块所接收到的广播星历是由GPS卫星以扩频通信方式通过导航电文直接向用户播发的用于实时数据处理的预报星历,在不同的载波上以不同的速率广播民用的伪随机码C/A码星历和军用的P码星历。
对于整个GPS系统来说,实际上地面控制部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所有的GPS卫星所播发的用于导航定位的星历,都是由分布在地面的5个监控站提供的。
地面系统负责监测GPS信号、收集数据、计算并注入导航电文,状态诊断、轨道修正等。
正是有了地面监控系统的海量数据处理,才使得GPS系统精确运转。
我们常说的GPS定位模块称为用户部分,它像“收音机”一样接收、解调卫星的广播C/A码信号,中以频率为1575.42MHz。
航天测控和通信系统(王新升)

1 2 3
卫星测控系统的技术现状和作用 卫星测控与通信工作的基本原理 航天器测控与通信分系统设计 GPS系统导航定位工作原理 航天统一测控网组成及功能 航天器测控通信的发展趋势
4
5 6
1
1. 卫星测控系统的技术现状和作用
1.1. 概述
航空航天活动范围的分界线,一般以距离地面100km为界 广义的测控与通信系统是航天技术的大系统之一,包括航天器本 体中的测控通信分机和地面通讯设备(运载与航天器测控网)。 测控与通信系统的任务是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轨、定位、遥测 、遥控和通信。 测控(TT&C, Tracking, Telemetry and Command)包括三部分: 跟踪、遥测和命令。 通信是测控之外的另一个星地数据系统,主要目的用来传输航天 器上有效载荷取得的高速率数据,有效载荷可能是通信、广播转 发器,对地观测遥感仪器或科学实验仪器所取得的数据.
遥测基带数据的调制方法: a) PCM-PSK(副载波)-PM/AM(载波) b) PCM-PSK-FM(中间副载波)- PM/AM(载波); 副载波对载波的调制,目前多采用 PM 调制,调制后的 残余载波分量,用来做双程多普勒测速及角跟踪。
20
3. 航天器测控与通信分系统设计
3.3 小卫星测控系统实例
三类通信情况都要求高速传输信息和高效率传输信息 ,即最大限度利用发射功率及尽量减少占用带宽,基 带信号合并为一路统一数据流,直接对载波进行调制 ,数据率低于1Mb/s时,采用BPSK调制体制,数据率 大于1MB/s时,采用QPSK节约带宽。
10
2. 卫星测控信道传输及测控的基本原理
1) 数据率传输一般采用的频段类型
2
航天器设计
中继卫星系统用户终端关键技术分析

中继卫星系统用户终端关键技术分析熊小莉【摘要】用户终端在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中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中继卫星系统用户终端的分类、功能和组成,重点对用户终端采用的全数字化可编程综合基带、自动增益控制(AGC)、相参转发和小型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已工程实现的用户终端功能和性能满足系统要求.最后,提出了用户终端技术的发展趋势.【期刊名称】《电讯技术》【年(卷),期】2010(050)007【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TDRSS;中继卫星系统;用户终端;数字化综合基带;自动增益控制;相参转发【作者】熊小莉【作者单位】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556.81 引言中继卫星系统是一个利用同步卫星和地面终端站对中、低轨飞行器(用户星)进行高覆盖率测控和数据中继的测控通信系统。
目前,美国NASA的中继卫星系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已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系统正在论证之中;欧空局也于2001年发射了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Artemis,并于2003年投入使用,将于2010年到达寿命期,欧空局正在进行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EDRSS)的方案构想;我国的“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也于2008年4月投入使用。
中继卫星系统具有跟踪测轨和数据中继两方面的功能,同时具有全轨道跟踪多个用户星以及高速数传的能力,代表了新一代天基测控系统的发展方向[1]。
中继卫星用户终端与中继卫星、地面站构成了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中继卫星用户终端安装在中、低轨道的用户航天器(或其它用户平台)上,是外部信号与用户航天器内部设备之间的接口设备。
它通过中继卫星与地面站建立前返向链路,完成信号的接收和发送,通过总线接口与用户航天器的指令分系统、数据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相连接,完成对用户航天器的测控和数据传输。
中继卫星系统用户终端是中继卫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遥控、遥测、测距、测速功能,还能进行数据的中继传输,因此,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系统对用户航天器测轨跟踪与数据通信质量[2]。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链路仿真研究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链路仿真研究摘要:中继卫星运行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既能直视中低轨道航天器,又能直视地面站,是用户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通信的桥梁。
若考虑两颗中继卫星,则中低轨用户航天器基本上在中继卫星星座的覆盖范围之内,能够进行正常通信。
本文利用opnet建立tdrs系统,并对链路层进行了仿真,为上层网络的研究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卫星链路;opnet;数据吞吐量1 引言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是为中、低轨道的航天器与航天器之间、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提供数据中继、连续跟踪与轨道测控服务的系统。
由于这个系统中的同步卫星从地球同步轨道向地球俯视,这可形象地视为把测控站搬到了天上的同步卫星轨道,故又称为“天基测控系统”[1]。
中继卫星系统主要用于:为载人飞船、低轨卫星、空间站提供与地面之间的连续不断的通信;为航天器间的交会对接和分离提供导航和测控手段;连续跟踪航天器,转发测距和多普勒频移信息,实现对其轨道的精确测控;实时地把航天器所获得的大量遥感、遥测数据等以高速率转发给地面。
2 中继卫星系统的组成中继卫星系统一般有3部分组成。
(1)空间部分(2)用户航天器中继卫星系统的主要用户是中低轨道的各种航天器,尤其是要求高轨道覆盖率的载人航天器和高数据传速率的用户星等。
该系统还可以用于动态运载火箭的全程遥测数据传输,以及为运载火箭或导弹发送遥控指令[2]。
(3)地面部分地面测控终端站主要向用户航天器发送遥测摇控、跟踪信号,该指令通过中继卫星转发,在中继卫星与用户航天器之间建立通信链路,发送给用户航天器。
美国的地球终端设在地球纬度低、处于沙漠地带雨量少、对ku波段传播减少的白沙靶场。
地球终端站装备了3副18米天线,每副天线对空间站某一颗星建立馈电通信链路;一副6米天线用作星地之间测控,还有其他辅助天线4副。
中继卫星

跟踪、测定中、低轨道卫星:为了尽可能多地覆 盖地球表面和获得较高的地面分辨能力,许多卫 星都采用倾角大、高度低的轨道。跟踪和数据中 继卫星几乎能对中、低轨道卫星进行连续跟踪, 通过转发它们与测控站之间的测距和多普勒频移 信息实现对这些卫星轨道的精确测定。 为对地观测卫星实时转发遥感、遥测数据: 承担航天飞机和载人飞船的通信和数据传输中继 业务 满足军事特殊需要
卫星通信使用频率
C频段(3.4-6.65GHz) Ku频段(10.95-18GHz) Ka频段(18-40GHz) L频段(1.12-2.6GHz) 其他频段(UHF,S,X,Q,V)
中继卫星的组网特点
空间段具有备份节点、备份星 地面段配置备份中心、备份站 系统具备2颗卫星共位能力(轨位资源、全 功能、延长寿命) 系统具备轨道漂移能力(定期调整)
我国的“天链一号”卫星系统
“天链一号”三星组网示意图 (三星均匀分布)
工作轨道
中继卫星轨道的选择遵循下面两项原则: 1)卫星和相应的地球站之间应能直视(与 使用的微波频段有关) 2)卫星对它的用户轨道应有尽量大范围的 覆盖 各国的中继卫星均设置在地球静止轨道(地 球同步轨道)上
用途
微波波段的优点
(1)微波波段的载波工作频率高,在相对带宽相同的情况 下,起新到的绝对贷款比短波要大得多,因而可以传送较 多的信息量 (2)由于微波波段波长短,所以容易制成高增益天线。天 线增益可达几十dB。 (3)天电干扰、工业干扰及太阳黑子的变化在微波波段基 本不起作用。 (4)与有线通信相比,微波中继通信有较大的灵活性。 (5)在微波波段,电磁波的传播是直线视距的传播方式。 要进行远距离通信,必须采用中继通信方式。
UML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仿真研究

Satellite
System,简称TDRSS)是由美国航宇局负责的
数据通信系统,其最初的目的是用于向地面传送航天飞 机等载人设施在空问采集的数据。但据专家估计,其在 海湾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像长曲棍球,高级KH.11 等侦察卫星所获得的伊军数据可能就是通过跟踪与数据 中继卫星系统传回美军总部,用以指导多国部队的军事
踪多十用,1航天器。而且便1。航天器的集中管理,nf降 fL(.Jll J、航天器的运行测控保肺势用。俄同早和201*纪80 年{℃就,r始发射自■的小继【’丝。瞅卒局也在发腥自d 的中继卫星系统(DRS系统).日本的中继卫垡系统 (DRTS系统)也正址存壮腥阶段。随若我罔航天髓射任 井的小断增加,找人航天、“嫦娥『:程”等任羿埘测掩任 务的要求币断挺高.而覆闲的地坫测控州存在若埘中, 低轨航天器的轨道覆盖事低、觳传卑低、维持费用高等 小足.很难满足以上航天任务的需求.我围也在积极辫 /J地牡艇自已的中继v星系统.并十2008年址舯T第 颗中继n星“天链号”。
and Data Relay
统一建模语言121(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 融合了Booch方法、OMT和OOSE中的基本概念,准确 方便地表达了面向对象的概念,是一种在大型复杂系统 的建模领域中得到认可的优秀的软件工程方法,被OMG (对象管理组织)定为面向对象建模标准,也是面向对象 分析和软件开发的工业标准。UML充分体现了面向对象 的封装、继承与多态等特点,可利用可视化框图描述系
3基于uML的TDRSS建模仿真分析
3 l
TDRSS用倒建捶分析
本文咀如下想定任务为基础.进行建模仿真分析.
想定任务:某型号载^飞船筮射井卒,}进入预定轨道后, 需要对其发送遥控遥测指令.救人飞船接收到指々后进 行篓态调整.井向地面发送其状态信息. (I)寻找参与者 参与青是系统外部的_个宴体(可蚍是任何的事物 或人).它以某种方式参与了用例纳执行过程。参与者通 过向系统输入或请求系统输入某些事件来触鞋系统得执 行。参与者由他们参与用例时所担当的角色来裘示. 1)指挥控制人员.
卫星通信系统介绍

1.【卫星通信系统概念】卫星通信是地球上多个地球站(包括陆地、水面和大气层)利用空中人造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而进行的无线电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地球站和跟踪遥测及指令分系统和监控管理分系统。
通信卫星由若干个转发器、数副天线与位置和姿态控制、遥测和指令、电源分系统组成,其主要作用是转发各地球站信号。
地球站由天线、发射、接受、终端分系统及电源、监控和地面设备组成,主要作用是发射和接受用户信号。
跟踪遥测指令站是用来接收卫星发来的信标和各种数据,然后经过分析处理,再向卫星发出指令去控制卫星的位置、姿态及各部分工作状态。
监控管理分系统对在轨卫星的通信性能及参数进行业务开道前的监测和业务开通后的例行监测与控制,以便保证通信卫星的正常运行和工作2.卫星通信体制所谓通信体制,是指通信系统采用的信号传输方式和信号交换方式。
卫星通信系统的体制主要包括基带信号的类型及复用方式、中频(或射频)信号的调制方式、多址联接方式、信道分配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复用方式和调制方式是无线通信中都要涉及到的,而多址联接和多址分配是卫星通信所特有的.3. 卫星通信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中设置在地球上(包括大气层中)的通信终端站。
用户通过卫星通信地球站接入卫星通信线,进行相互间的通信。
主要业务为电话、电报、传真、电传、电视和数据传输。
卫星通信地球站按使用方式分为固定站、可搬运站和移动站(船载、车载、飞机载);按通信性能分为标准站和非标准站。
在标准站中又分为A、B、C、D 4种类型。
典型的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基本组成包括:天线系统、高功率发射系统、低噪声接收系统、信道终端系统、电源系统、监控系统。
为实现用户间通信,还需有地面接口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交换中心。
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发展便于移动、便于安装的小型卫星通信地球站,发展了一种非常小口径通信终端()地球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卫星通信的线路 (sorry 设计与测试未找到资料)在一个卫星通信系统中,各地球站经过通信卫星转发器可以组成多条单跳单工或双跳单工卫星通信线路。
第4章 自动跟踪技术

• 5、抗干扰性好,保密性强
• GPS采用数字通信的伪码技术和扩频技术,用户只接 收不发送信号,因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
• 6、功能多、应用广 • GPS系统不仅可用于测量、导航,还可用于测速、测
时。
•
GPS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
GPS除了应用于交通运输外,在水力、农业、 铁路、地震监测、通信产业、民用航空、测绘和 制图、大气科研、管道施工、公共安全、城市规 划、土地管理、影视广播等领域也有着及其广泛 的应用。
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
• 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 • 从1978年到1979年,由位于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采用双 子座火箭发射4颗试验卫星,卫星运行轨道长半轴为26560km,倾 角64度。轨道高度20000km。这一阶段主要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 建立地面跟踪网,结果令人满意。
发展历程
• 第二阶段
发展历程
• 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 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 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 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2 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 (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 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 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7、实时调度 8、个人通讯终端(与手机集成一体如:诺基亚GPS导航模 块、地震中应用GPS手机、小孩、老人) 9、出租司机的报警
GPS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实例
出租车 公交行业 物流行业 公安部门 紧急联动 移动信息 服务 运输行业 车队管理
城市出租车管理部门、大型出租车公司采用这个方案可以降低车辆空载率,提 高营运效率,方便市民叫车,改善城市和出租车公司形象。保障乘客和出租车 驾驶员的安全。 公交公司采用这个方案可以降低乘客等车和乘车时的不确定感,降低驾驶员的 工作强度,提高车辆利用率,改善公交公司和城市的形象。 物流公司、邮政公司采用这个方案可以降低货主、车主和配送人员的不确定感, 提高营运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改善公司形象。 公安局采用这个方案可以及时处理报警,提高处理报警的效率,对犯罪分子具 有很强的震慑作用。 卫生部门、医院采用这个方案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及时的紧急救护服务、挽救紧 急伤病人的生命。 网站,旅游公司采用这个方案可以为移动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运输企业可以在办公室低成本实时调度自己的车辆,提高车队利用率。 环卫局,建筑公司等拥有车队的企业采用这个方案可以分析车辆的利用情况, 作为车辆配备、路线调整和驾驶员考核的依据。
4卫星通信系统基础详解

1 概述
1、1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
星间链路与星际链路 同轨道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ISL(InterSatellite Links)
6
不同轨道宇宙站之间的通信链路--IOL(InterOrbit Links)
2006卫星通信工程师培训
1 概述
1、2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轨道周期的平方正比于地心到卫星的平均距离的立 方。此平均距离等于长半轴。
2006卫星通信工程师培训
3 通信卫星
3、1 卫星轨道
卫星轨道分类 按轨道形状-圆轨道和椭圆轨道 按轨道平面倾角-赤道轨道、极轨道和倾斜轨道
38
按轨道高度-静止轨道、中轨道、低轨道和长椭圆 轨道
按运转周期及相对地球运动关系-同步轨道和非同 步轨道
2006卫星通信工程师培训
1 概述
1、4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动向
从应用上看 国际---国内、地区---企业、住家---手持
从业务范围看 13 固定业务---移动业务 点对点多路复用电话和电视节目的中继传输---数 据、传真、会议电视等---多媒体、ISDN业务(利用 VSAT构成卫星广域网)---流媒体、数字广播
42
地球引力场不均匀的影响-东西漂移 地球大气层阻力的影响 太阳辐射压力的影响-东西漂移 必须采取位置保持技术,克服摄动
2006卫星通信工程师培训
3 通信卫星
3、1 卫星轨道
星蚀和日凌中断
秋分
春分
星蚀
43
日凌
星蚀
2006卫星通信工程师培训
3 通信卫星
3、1 卫星轨道
轨道平面倾斜效应
Δθ
44
B1
Δθ O
卫星通信系统介绍

1.【卫星通信系统概念】卫星通信是地球上多个地球站(包括陆地、水面和大气层)利用空中人造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而进行的无线电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地球站和跟踪遥测及指令分系统和监控管理分系统。
通信卫星由若干个转发器、数副天线与位置和姿态控制、遥测和指令、电源分系统组成,其主要作用是转发各地球站信号。
地球站由天线、发射、接受、终端分系统及电源、监控和地面设备组成,主要作用是发射和接受用户信号。
跟踪遥测指令站是用来接收卫星发来的信标和各种数据,然后经过分析处理,再向卫星发出指令去控制卫星的位置、姿态及各部分工作状态。
监控管理分系统对在轨卫星的通信性能及参数进行业务开道前的监测和业务开通后的例行监测与控制,以便保证通信卫星的正常运行和工作2.卫星通信体制所谓通信体制,是指通信系统采用的信号传输方式和信号交换方式。
卫星通信系统的体制主要包括基带信号的类型及复用方式、中频(或射频)信号的调制方式、多址联接方式、信道分配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复用方式和调制方式是无线通信中都要涉及到的,而多址联接和多址分配是卫星通信所特有的.3. 卫星通信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中设置在地球上(包括大气层中)的通信终端站。
用户通过卫星通信地球站接入卫星通信线,进行相互间的通信。
主要业务为电话、电报、传真、电传、电视和数据传输。
卫星通信地球站按使用方式分为固定站、可搬运站和移动站(船载、车载、飞机载);按通信性能分为标准站和非标准站。
在标准站中又分为A、B、C、D 4种类型。
典型的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基本组成包括:天线系统、高功率发射系统、低噪声接收系统、信道终端系统、电源系统、监控系统。
为实现用户间通信,还需有地面接口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交换中心。
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发展便于移动、便于安装的小型卫星通信地球站,发展了一种非常小口径通信终端(VSAT)地球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卫星通信的线路 (sorry 设计与测试未找到资料)在一个卫星通信系统中,各地球站经过通信卫星转发器可以组成多条单跳单工或双跳单工卫星通信线路。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及其技术的新发展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以其能较大幅度地覆盖和转发地球站对中、低轨道航天器的跟踪测控信号并对中、低轨道航天器发回地面的数据、图像、话音等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的中继等优势,逐渐成为发展航天技术越来越重要的项目。
美国与俄罗斯两国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已组网运行,现正在发展后续系统;欧空局和日本在这种卫星的发展中以其新思路和技术途径,大有后来居上之趋势。
一、美国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TDRS)系统1 用10年时间完成了第一代TDRS系统的组网1983年4月4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了第一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TDRS-1),直至1993年1月第6颗(TDRS 6)卫星发射后,该系统具有了在轨运行和轨道备份能力,这才真正完成其组网过程。
除去研制时间外,其发射时间跨度长达10年,足以证明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美国之所以如此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这一系统,重要原因就是它是一种作用很大的卫星。
由于发射失败和卫星本身故障,直到1991年发射第5颗卫星(TDRS 5)时,美国只能保持一颗完好的卫星在轨,虽然其间也曾有过2颗工作卫星在轨的情况,但没有足够的轨道备份。
尽管如此,这种卫星系统已发挥了很大作用,它曾为12种以上各种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跟踪与数据中继业务。
美国这一系统的发展,基本适应于各种用户航天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此其系统利用率及服务能力(注:系统利用率定义为系统运行时间与向用户实际提供业务的时间比,用以衡量系统容量是否存在浪费问题。
系统服务能力定义为系统所具有的业务能力与所安排的用户实际业务之比,用以衡量系统设计对用户航天器需求的适应性)均较高。
统计表明,自1989 年该系统全部投入运行以来,平均系统利用率已超过99%,1990年5月1日至1991 年10月31日期间,系统利用率接近100%,系统服务能力也超过99%。
美国TDRS系统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
该系统年投入的运行费用约6500万美元,其经济效益不仅表现在大量民用中、低轨道航天器为使用该系统所交纳的费用,仅军用中、低轨道航天器使用该系统每年就付费达1亿美元。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星间链路天线驱动机构技术综述

Survey of G i m bal D rive A ssemblyM echan is m of Inter O rbit L ink Antenna for T racking and Data R elay Satellites
CU I Chengm in , WANG D ian jun (B eijing Institu te of C ontrol Engineering, B eijing 100190, China ) Abstract : T he g i m ba l drive assemb ly m echanism ( GDAM ) of in ter orb it link antenna ( I OLA ) requ ires h igh capab ilities in hand ling loads , output to rque , st iffness , resolution and reliab ility due to the na tu re of loads, m ak in g it d ifferent from th e other GDAM. T his paper describes desig n and perform ance specifica t io ns of th e GDAM o f I O LA used in TDRS , COM ETS , ARTEM IS and LOUTH, and g ives a re ference to the developm ent of track in g and data re la y satellite. K eyw ord s : tracking and data re la y sate llite ; inter orb it link antenna ; gi m ba l dr iv e assem bly m echan ism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 ( TDRS, track ing and data re lay satellite , 以下简称中继卫星 ), 是装设有跟踪和 通信转发设备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 , 实现地面 站对中、 低轨道上运行的各类航天器 , 如卫星、 飞船、 航天飞机等进行近乎连续的跟踪和信 息数据的传 送 . 一颗中继卫星就可以实现对大部分近地轨道航 天器的捕获跟踪 , 两颗卫星组网即可实现对所有轨 道高 度约 1 200 ~ 12 000 km 近 地 轨道 飞 行 器的 100 % 连续跟踪覆盖, 对轨道高度约 200 k m 的飞行 器 , 也可实现 85 % 覆盖, 大大提高对中、 低轨道航天 [ 12] 器的测控和数据传输能力 . 迄今为止 , 美国、 俄罗斯、 日本、 欧空局都已成功 研制了中继卫星, 美国自 1983年成功发射全球首颗 中继卫星以来, 已经 先后发射 6 颗 此类卫星 , 并于 2000 年和 2002 年 发射了 TDRS H 、I 、J 3 颗第 二代 中继卫星 . 俄罗斯在 1985 年 10 月第一次发射中继 卫星 LOUTCH, 到 1994 年共发射了 4 颗, 并分别在 1994 年和 1995 年发了 2 颗改进型的 LOUTCH 1 卫 星, 俄罗斯中继卫星系统在和平号空间站任务中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 日本在 1998年发射了试验中继卫 星 COMET S , 在 2002 年发射了 DRT S 中继卫星 . 欧 空局在 2001 年发射了试验中继卫星 ARTEM IS.
天链中继卫星系统

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天宫看电视?从中国“天链”浅析中继卫星系统原理及应用2016年10月2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
除了同步收看《新闻联播》,据称航天员还可以与地面人员进行实时的视频通话。
这看似是很简单的一项任务,但实际上这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在背后进行支持,特别是全球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
一、航天测控催生中继卫星从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航天测控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航天测控是人类拽紧卫星这只风筝的线,人们都想牢牢地把卫星拽在手上,监控它的状态,和它进行通信。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外交实力在全球多个地区建立了地面测控站,造了无数测控船和飞机。
然而,除非地球上密密麻麻遍布地球测控站,否则时时刻刻与卫星保持通信是不可能的。
人们想,既然同步卫星可以实现几乎全球覆盖的通信,那么让同步卫星作为中继器,担负中低轨卫星的传话筒,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这样的卫星叫做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即用于转发地球站对中低轨道航天器的跟踪测控信号和中继航天器发回地面的消息的地球静止通信卫星。
它能够实现对中低轨航天器85%~100%的轨道覆盖。
这样的卫星系统就称为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简称TDRSS。
美国是最早实现TDRSS的国家。
其第一代系统由6颗卫星组成,可以实现20个用户的多址业务,S波段多址前向链路最大数据率可以达到10kb/s,单址数据率可以达到6Mb/s。
第二代系统的单址数据率提高了30倍。
前苏联也发射了它们的TDRSS,用于礼炮空间站和地面控制站的数据交换。
欧空局和日本也发射了TDRSS卫星。
二、中国智慧打造中国天链2003年,中国人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
然而,那时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尚未建立,神舟飞船只能在进入地面测控站测控弧段时才能进行天地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DRSS改进了统一载波系统中用频分复用来统一完成各种 测控功能的方案,而采用时分复用和扩频复用来实现多 种测控功能和数传功能的统一。 这种“时分/扩频”统一的原理,包括6个主要的技术要 素: ① 时分复用。 ② 一码多用。 ③ I/Q正交复用。 ④ 纠错编、译码。 ⑤ 高速数传技术。 ⑥ 扩频测距。
覆盖率=2(α+β)/2π
③中继卫星到地心的连线既不垂直于用户星轨道平面, 也不平行于用户星轨道平面,覆盖率介于两者之间,用 户星一个轨道周期内既可能出现地球遮挡,也可能完全 覆盖。
TDRSS的特点表现在,它既与同步卫星通信不同,又与“TT&R” 不同。它与同步卫星的区别: ①TDRSS要对用户星定轨。 ② TDRSS测控目标为高速空间飞行器;而卫星通信的用户为 地球表面的卫星通信固定站或速度较低的移动通信站。 ③ TDRSS要进行高速数据中继传输。 ④ TDRSS能进行多目标测控通信。其多址通信的方法,包括 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并采用了TDRS星载相控阵天线及其多 波束地面形成等新技术。
②中继卫星位于用户星轨道平面时,中继 卫星跟踪用户星,覆盖用户星是最差的。 图中,弧ABCD的长度是用户星的可见弧段, 也就是中继卫星对用户星的覆盖弧段。
Re Re 2 α +β =2 arccos +arccos Hs+Re Rs
地 面 终 端 站
中 KSA正向(S频) 继 卫 遥控、跟踪 星 KSA反向(K频)
遥测、跟踪
电气
TDRSS发射运载器
结束
在TDRSS中,对用户航天器的定轨,采
RR 2
用的方法是:“动力学”法。( R R 法) 利用地面终端站→中继卫星→用户航天器→中继卫星 →地面终端站的双向测距测速数据来定轨,电波的传 播顺序为t 0 →t 1 → t 2 → t 3 →t 4
t 0 t RR1 4
t2
地面站测得 (R1 +R 2) (R1 + R 2 ),从中扣除 和 已测得的R1 和 R 1 ,可得到TDRS2 和航天飞机
遥控、跟踪(TT&C) T D R S S 遥控、跟踪(TT&C) TDRSS上行(K频) 正向、遥控、跟踪 TDRSS下行(K频) 反向、遥测、跟踪 用户星合练(S/K频) MA.SSA.KSA 正向 用户星合练(S/K频) MA、SSA、KSA反向 机械
T D R S
MA、SSA正向(S频) 遥控、跟踪 MA、SSA反向(K频) 遥测、跟踪 用 户 航 天 器
死区
不可覆盖区 图4.1 地面测控系统的覆盖限制 图4.2 一颗TDRS星覆盖图
使用两颗经度相隔130° 的中继星, 对轨道高度为 200KM的卫星,可覆盖 85%以上的轨道,但存在 TDRS1 一个不能覆盖的死区。 对高度1200—2000KM的卫 星,则能覆盖100%轨道。 为了实现100%的地面覆盖, 较好的方案是需再设一个 TDRS3。
“天链一号”是我国第一颗 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 ,主要用于为中国神舟载人 飞船及后续载人航天器提供 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同时 ,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 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 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天链一号
TDRSS的用途: ① 跟踪、测定中、低轨道卫星:为都 采用倾角大、高度低的轨道。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几 乎能对中、低轨道卫星进行连续跟踪,通过转发它们 与测控站之间的测距和多普勒频移信息实现对这些卫 星轨道的精确测定。
4.1 4.2 4.3 4.4 4.5
概述 TDRSS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数据中继和测距、测速 TDRSS的应用 TDRSS的发展
天基测控通信网: .解决了测控、通信的高覆盖率问题 .解决了高速数传和多目标测控通信等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简称TDRSS,是为中、低轨道的航天器与航天器之间、航 天器与地面站之间提供数据中继、连续跟踪与轨适测控服 务的系统,简称中继系统。
见的 R 2 和 R 2 ,再根据轨道方程计算出用户航 天器的轨道 图4.5 TDRSS对用户航天器的动力学测量
采用三站测距交汇法可以对中继卫 从 星进行精确定位,称为3 R R 法。 主站向中继卫星发测距测速信号, 一路从中继卫星返回地面,另两 路分别送到远距离的、与主站呈 三角形分布的两个无人应答站副 站1和副站2, 通过该两站转发至 中继卫星,再转发回主站,由此 测得中继卫星与三个地面站的距 离。
中继卫星
副站3 副站1 副站2
正向信号 反向信号 主站
R 0 R1R 2
数据处理系统 图4.6 对TDRSS的定位
TDRSS是天/地大回路的长通道传输,它的 传输通道划分为正向通道和反向通道。 TDRS星上的2m空—地K频段抛物面天线和K 1.正向通道:由地面→TDRS→用户航天器的 频段接收机接收这7路复合信号,并将它变 通道。 由图可见,地面终端站上行向TDRS 换成中频。 星发射K频段信号,它是7路频分复合信号。 2.反向通道:由用户航天器→TDRS→地面 ①TDRS↔用户航天器的两个S频段单通道 的通道。 (或S频段单址,简称SSA) ①两路SSA通道 ②TDRS↔用户航天器的两个K频段单通道 ②两路KSA通道 (或K频段单址,简称KSA) ③MA通道(其中含20个多址用户信号) ③TDRS↔用户航天器的一个S频段多通道 ④一路TDRS的遥测信号 (或称多址MA,又称SMA) 由前述可见,TDRSS的正向和反向通道 ④遥控指令通道(TC),用于TDRS的控制 都是从低空→高空→低空,所以把它形象 (不再转发) 地称为“弯管传输通道”。 ⑤导频通道 (GF)
②为对地观测卫星实时转发遥感、遥测数据 ③承担航天飞机和载人飞船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中继业务 ④ 满足军事特殊需要:以往各类军用的通信、 导航、气象、侦察、监视和预警等卫星的地面 航天控制中心,常须通过一系列地球站和民用 通信网进行跟踪、测控和数据传输。跟踪和数 据中继卫星可以摆脱对绝大多数地球站的依赖, 而自成一独立的专用系统,更有效地为军事服 务。
覆盖率的计算 4.1.2 内容
TDRS2
死区
图4.3 两颗TDRS星覆盖图
假定中继卫星轨道半长轴为标准地球同步半径、用户星轨道偏 心率不大(即可认为是圆轨道),下面可以分3种情况讨论中 继卫星跟踪用户星的时候地球的遮挡。 我们用Hs代表用户星高度,Re代表 地球半径,Rs代表中继卫星的高度。 ①中继卫星与地心的连线垂直于 用户星轨道平面时,中继卫星对 用户卫星始终可见,覆盖最大, 追踪效果最好。
TDRSS的特点如下: ① 高覆盖率。 ②多目标测控通信。可同时对20 个用户进行低速率测控通信,对4 个用户进行中、高速率测控通信。 ③高的数传速率。 ④可取代全球布站,大大减少地 面测控站数目及其维护费用。 ⑤可对很多用户航天器进行集中 管理。
TDRSS的多波束多目标测控通信
t1 t 3
TDRS1 TDRS2
飞行器运行轨迹 地面测控站
地面测控站缺 点: 雷达波束 地平线 当采用地面测 控站时,由于 电波直线传播 特性和地面曲 率的限制,它 对绕地飞行器 的覆盖范围时 死区 有限的。
图4.1 地面测控系统的覆盖限制
中继卫星 雷达波束
飞行器运行轨迹
地平线
地面测控站
如移到同步轨道高度,经过 计算,利用一颗中继卫星, 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可对 200KM高的卫星也能跟踪其 52%以上的轨道;对2000KM 高的卫星,覆盖范围可高达 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