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之自然地理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分布格局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分布格局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分布格局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分布格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国家。

中国地理形态多样,拥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和资源。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分布格局,包括中国的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水资源分布以及土壤类型等。

一、地形特征中国地理位置广泛,西部是高原和山脉,中部是平原,东部是海岸线。

中国的地形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高原和山脉: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由高原和山脉构成,包括青藏高原、祁连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

这些山脉拥有众多的高峰和深谷,形成了中国西部壮丽的自然景观。

2. 平原:中国中部地区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和人口聚居。

3. 海岸线:中国东部是辽阔的海岸线,包括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这些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是重要的港口和沿海经济发展带。

二、气候类型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1. 寒冷气候:中国的北部地区属于寒冷气候区,冬季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

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地气温较低,常年有较长时间的积雪。

2. 暖温带气候:中国中部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华北、长江中下游以及陕西等地属于这一气候类型。

3. 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中国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气候湿润和温暖。

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气温较高,降雨充沛。

三、水资源分布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地区相对较多,北方地区相对较少。

主要的水资源分布如下:1.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位于中国中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 黄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位于中国北部。

黄河的水流量较大,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供应来源。

3. 长白山和云南高原: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和西南的云南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这些地区的山脉冰川融化和降雨形成了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气候景观的国家。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学中,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教案将帮助孩子们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分布,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他们对祖国丰富多彩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特征1.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西邻中亚和南亚国家,与14个国家接壤,其陆地边界长度居世界第三。

2. 中国面积广阔,从北纬18°到53°、东经73°到135°之间延伸,跨越四个时区。

3. 中国在东、南两侧濒临海洋,拥有漫长海岸线及多个重要港口。

二、中国的主要山脉与高原1. 北京时间标准:UTC+82. 中国是一个山脉密布的国家,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系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的山脉,屹立在中国与尼泊尔之间。

3. 中国还有许多高原,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源头最多的四条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所在地。

三、中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1.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经南方温暖湿润地区。

它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并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楼”。

2. 黄河是中国父亲之河,它发源于青海省玛旁雍错,在其流程中形成众多壮丽景观。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我们需要保护好这条“中华母亲之河”。

3. 中国还有许多湖泊,其中最大的是青海湖和西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被誉为“塞外明珠”,以其美丽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以其秀美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四、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1. 中国是一个多气候带国家,北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2. 北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夏天有时还会遭遇沙尘暴;南方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水果产区之一。

2023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

2023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

2023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第一节: 自然地理一、地球与地图- 研究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和地图的使用方法。

- 活动安排:通过观看地球仪介绍地球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个蓝色星球,也是人类的家园。

引导学生探讨地图的作用,研究使用地图的方法,如方向、标志等。

二、气候与天气- 研究目标:认识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了解不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活动安排:通过观察天气变化、探究季节交替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气候与天气的关系。

搭建气象观测站,学生进行天气观测,记录天气数据并分析气候特点。

三、自然灾害- 研究目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对人们的影响,研究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

- 活动安排:观看自然灾害的视频,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其发生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提出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并进行展示。

第二节: 人文地理一、中国的区域- 研究目标:了解中国的区域划分和各个区域的特点。

- 活动安排:通过观看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区域划分,如东部、中部、西部等,并探索每个区域的特点,如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等。

二、中国的交通- 研究目标:了解中国的交通发展情况和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

- 活动安排:观看交通发展的视频,学生了解中国交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交通方式的调查,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三、世界之最- 研究目标: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之最,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探究精神。

- 活动安排:使用多媒体资料和参观实地景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之最,如最高山峰、最长河流等。

鼓励学生制作海报或小册子,展示所学地理之最的信息。

以上为初步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认识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2.掌握地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3.通过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意识和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2.掌握地理学基本术语,理解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三、教学难点:1.区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1给学生展示一幅地球的图片,让他们观察并回答一系列问题,如“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的?”、“地球有什么特征?”等。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地球的特征是什么。

1.2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将问题引向地理学的概念,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2.学习自然地理(20分钟)2.1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自然地理的图片或简短视频,介绍自然地理的内容。

例如:气候、水资源、动植物等。

2.2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地理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3.学习人文地理(20分钟)3.1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人文地理的图片或简短视频,介绍人文地理的内容。

例如:人口、城市、文化等。

3.2引导学生讨论人文地理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

4.总结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10分钟)4.1让学生总结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并归纳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例如: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自然环境,而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

4.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为什么我们应该学习地理学。

5.拓展(20分钟)5.1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小组一研究动物的栖息地,小组二研究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5.2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

它包含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认识地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2. 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大地构造;2) 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象现象;3) 了解海洋的基本特性和海洋生态系统;4) 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保育意义。

2.2能力目标1) 掌握相关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3)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他人进行讨论交流。

3. 课程大纲本课程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3.1 大地构造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研究进展;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活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3.2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震波及其在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引力场、地球磁场和地球电场。

3.3 气象学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气象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3.4 海洋学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

3.5 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4.1 授课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地球科学原理,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4.2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环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体课堂上分享总结。

4.3 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环保、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等。

高中一年级地理课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高中一年级地理课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高中一年级地理课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高中一年级地理课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念和区别;2. 学习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3. 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4. 理解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分为两部分进行授课:1. 自然地理:a. 自然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b. 自然地理的研究方法和意义;c. 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d. 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 人文地理:a. 人文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b.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和意义;c. 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d. 人文地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 自然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15分钟)a. 引入自然地理的定义和概念;b. 解释自然地理包括的基本内容,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

2. 自然地理的研究方法和意义(20分钟)a. 介绍自然地理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实验研究和遥感技术等;b. 强调自然地理对于了解地球环境、预测自然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30分钟)a. 分别介绍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高山地区、沿海地区和平原地区等;b.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0分钟)a. 分析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平衡;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地理的破坏。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 人文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15分钟)a. 引入人文地理的定义和概念;b. 解释人文地理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人口、城市、文化等。

2.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和意义(20分钟)a. 介绍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等;b. 强调人文地理对于了解人类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

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

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的国家。

它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有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

一、自然地理特点1. 地势与地形:中国地势起伏不平,东部沿海平坦,西部高山连绵。

中国境内分布着大片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等。

同时,中国还拥有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和黄河,这些河流对中国经济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气候类型:由于国土面积广阔,在中国可以找到各种气候类型。

北方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南方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3. 自然灾害: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环喜马拉雅造山带两个活动构造区之间,地震、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

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灌区的所在地,干旱和沙尘暴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

二、人文地理特点1. 历史悠久: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国,中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

从夏至今,中国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例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2. 多民族聚居: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存有56个民族。

汉族是绝大多数,同时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保留并发展各自的语言文字、服饰风俗以及传统节日等文化特色。

3. 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约14亿人口分布在广袤土地上。

这对于资源分配、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4.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拥有东、中、西三个地理区域。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中部地区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则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稳定。

总结: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文化特点的国家,在地理上具有独特之处。

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教案

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教案

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教案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教案模板5篇地理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教案《多样的地形

自然地理教案《多样的地形

《多样的地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主要地形类型,包括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

2. 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上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地形类型的识别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各种地形类型。

2. 利用地图和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形类型的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各种地形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4.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形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地形图片、视频资料。

3. 地图、模型等教具。

4. 实地考察地点的安排。

五、教学内容1. 地形类型的定义和分类。

2. 各种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情况。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形特点。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地形学习的兴趣。

2. 讲解地形类型:教师简要介绍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定义、特点和分布情况。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地形为例,分析各种地形类型的具体案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形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发展、交通等。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形学习的知识点,强调地形类型的识别和应用。

七、课堂练习a. 平原地形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b. 山地地形海拔较高,坡度陡峻。

c. 高原地形海拔较高,地面坦荡。

d. 丘陵地形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

e. 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地形类型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我国地形类型分布图,标明各种地形类型的名称和分布区域。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等。

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

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

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地球的整体与局部现象。

在地理学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尽管它们都涉及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自然地理1. 研究对象自然地理主要研究与物质世界有关的现象和过程,包括陆地、海洋、气候、植被、动物等各种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自然地理学家会研究山脉如何形成、气候如何变化以及湿地是如何发展等。

2. 研究内容自然地理强调对于环境条件和物质要素进行观察和描述。

通过采集数据并运用科学原则来解释各种现象背后隐藏着的规律性趋势。

自然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等。

例如,地貌学家会研究河流的侵蚀过程及其对附近土地的影响。

3. 研究方法自然地理依赖于野外实地观察和实验,并通过收集样本和数据来验证假设。

这些数据往往是定量的,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进行解释。

自然地理还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来处理和分析大量空间数据。

这种科学方法使得自然地理可以对环境中出现的模式和规律进行量化和预测。

三、人文地理1.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现象和过程,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发展、文化形成等。

人文地理关注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并探讨社会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人文地理学家会研究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2. 研究内容人文地理强调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它涉及到社会群体、建筑环境、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

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区域发展等。

例如,社会人文地理学家可能会研究一个城市不同社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和教育水平的关系。

3. 研究方法人文地理研究依赖于采访调查、问卷调查和档案资料等社会科学方法。

初中自然地理教案

初中自然地理教案

初中自然地理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2. 能够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因素的分析与运用。

2. 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地球表面的划分。

2. 提问:你们知道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如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

2. 讲解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如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高山地区气温低,山谷地区气温高。

4. 讲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如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寒流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

5. 讲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工业排放、森林砍伐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地理案例,如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的原因。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2. 强调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张世界气候分布图,标注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2. 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导言】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旨在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地理的认识。

通过观察、讨论以及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一、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处北半球,被十三个国家(地区)包围,东临黄海、东海,南濒南海。

二、地形地貌: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多样。

包括高山、丘陵、盆地、平原、河流、湖泊。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三大平原。

三、气候特点: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表现出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东北和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华北和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南方气候湿热,西南地区气候多样。

【二、人文地理】一、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不均匀。

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人口较多,西北地区人口较少。

二、主要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

此外,还有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

三、宗教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

主要有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佛教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城市不断涌现。

沿海地区以工业和贸易为主,内地地区以农业为主,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角色。

【三、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下面给出一节小学四年级地理课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掌握相关概念和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利用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帮助学生找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2. 自然地理介绍:通过PPT展示中国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兴趣,并进行简单讲解与讨论。

3. 人文地理介绍:通过图片展示人口分布情况、民族文化特点以及宗教分布,让学生对中国的人文地理有初步了解。

4. 教师提问与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认识程度,教师提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第1讲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

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第1讲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

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考点1地球的历史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特别提醒层理构造的形成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沿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2.地球的演化历程宙代纪主要生物进化矿产形成动物植物其他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被子植物高度繁盛人类出现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新近纪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末期,物种大灭绝主要的成煤期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两栖类形成;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末期,物种大灭绝重要的成煤期石炭纪泥盆纪晚期爬行动物出现志留纪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前寒武纪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重要的成矿期,形成铁、金、镍、铬等金属矿产太古宙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2.地层和化石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指示作用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举例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3.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

小学四年级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地球环境

小学四年级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地球环境

小学四年级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地球环境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地球环境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自然地理与地球环境,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构造a.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b.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c.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2. 大气与水环境a. 大气的组成和特点b. 大气对地球的影响:气候、天气和季节c.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分布情况3.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a. 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农业、居住和交通b. 地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c.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提出问题:“地球上有哪些地理环境?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影响?”2. 探究:带领学生观察和了解地球的构造,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明确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层次结构。

3. 拓展: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并记录大气和水资源的作用和分布情况,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总结:回顾前面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讲解过的知识点,强化学习效果。

5. 活动: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地理条件对人类有影响的案例,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6. 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7. 拓展:介绍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鼓励学生关注环保新闻和活动,以行动实践环保理念。

8. 总结:让学生回答几个关于地理环境的问题,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活动展示,评价他们对地球构造和地理环境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他们的学习进步。

五、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2. 地球模型3. 图片和实物模型展示4. 小组活动相关材料5. 环保新闻和活动资料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通用3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篇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1.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气候是指长时间尺度上的天气变化,是地球不同地区之间大气和海洋循环交互作用的结果。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农作物产量、影响海洋渔业、加剧水资源紧缺以及引发天气灾害等方面。

人类要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转型发展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2.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土地质量和土地类型差异很大,因此在不同区域的开发和利用都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

在盐渍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选择更有效的土地资源开发方法。

3.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但是水资源绝对稀缺以及水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如何保护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就显得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水资源的分布地域性很强,不同地域的水资源处理方法也有所区别。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生物类群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栖息和生存的条件之一。

自然人类活动和人类扩张的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种群数量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1.人口迁移和区域城市化人文地理环境包括城市、交通、文化遗产等,这些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环境因素。

城市是人们聚居和工作的地方,城市化从欧洲开始扩散,现在已成为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加大,贫富差距随之扩大。

2.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全球化是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通讯、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等方面。

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通讯、交流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全球化也加剧了国际贫富差距,加剧了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方面的风险。

3.文化传承和多元化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文化传承和多元化。

高中三年级地理自然地理教案

高中三年级地理自然地理教案

高中三年级地理自然地理教案教案一:地球的外部地质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壳变动的基本概念;2.认识地理现象背后的地质原因;3.理解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相关性;4.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过程;5.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变动a.地球的结构:内核、外核、地幔、地壳;b.地壳变动的主要形式: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地球板块运动。

2.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a.大陆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b.板块运动导致的地理现象:地震分布、火山带、地壳抬升与下沉、地震活跃带。

3.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过程a.风蚀、水蚀、冰蚀、地壳运动等对地形造成的影响;b.世界著名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高原、山脉、盆地、海岸等。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理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地质问题的兴趣,并提出探索地球内部的问题。

Step 2 探究地壳变动的形成1.学生小组讨论地壳变动的原因,并整理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

2.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变动的基本概念,并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问。

Step 3 认识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1.以板块运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历程。

2.通过地震、火山喷发等案例展示板块运动的实际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Step 4 探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风蚀、水蚀、冰蚀等对地貌的影响。

2.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形成机制。

Step 5 总结与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小结,总结地球的外部地质作用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2.教师进行板书概括,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地质现象。

教学资源:1.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理现象;2.地球内部结构模型;3.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器材;4.世界地貌形成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初中地理 自然环境教案

初中地理 自然环境教案

初中地理自然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能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研究。

2. 提问: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影响地形,地形影响水文等。

3. 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一个具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等。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如气候、地形等。

2. 小组内讨论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延伸:1. 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实地考察活动,如考察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

2. 组织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幼儿园地理教案认识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

幼儿园地理教案认识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

幼儿园地理教案认识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

2.特别是认识山、水、土地、气候、植被等主要地理要素。

3.通过图片、实物、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2.山、水、土地的特点和重要性3.气候和植被的关系三、教学准备:1.包括山、水、土地的图片或幼儿可触摸的模型2.图片或实物展示气候和植被概念3.幼儿对于山、水、土地、气候、植被的常识材料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幼儿回忆并识别他们经历过的自然环境,如去海边、山上、公园等处的感受。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包括山、水、土地的图片或实物,并让幼儿观察、感知,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触摸土地,以感受不同的材质。

3.气候和植被的关系(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气候和植被的概念,并让幼儿观察与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不同季节的植物,了解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4.小结(10分钟)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学到的知识,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幼儿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地理要素,如山、水、土地等,并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特点。

同时,通过观察气候和植被的关系,幼儿能够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实物、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并通过互动让幼儿参与到教学中来,加深他们对地理要素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一、引言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自然地理篇1. 自然地球系统•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大气层及其组成•水圈与水循环过程•地表形态与陆地变迁2. 分布格局与特征•气候带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3. 自然灾害与防范治理•地震、火山及其影响•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灾害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三、人文地理篇1. 人类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农业发展模式及问题•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2.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变动及其原因•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问题•人口政策与措施3. 文化与文明的地理分布•不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化多样性与保护•文化交流与一体化四、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互作用1.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平衡•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生态红线和生态修复2.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管理•土地使用冲突解决方法3. 灾害防御与社会安全保障•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灾后重建规划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五、总结本教案通过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个方面内容的介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这两个领域的基本知识。

同时,着重强调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这份教案,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自然与人文的复杂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一.地球(略讲)1.极半径6357km,赤道半径6378km,(二者相差了21km),平均半径6371km。

2.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1)经度和纬度的判读:(举例)判别东西经度: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判别南北纬度:维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

(2)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举例)正东、正西方向(两点在同一纬线上,但此时需要注意要选择劣弧段,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度的弧段来进行判断);正南、正北方向(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即判断东西,也判断南北;此处需特别注意:站在北极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站在南极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北。

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方位的判断方法: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然后按照上述规则确定方位。

(3)利用经纬线判读两点间的实地距离在赤道、每条经线上,每相差一度,相差111.1km(4)利用经度计算时间经度差、时差、经度相差一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3.几条重要的经纬线:南北回归线: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即太阳直射范围的界线南北极圈: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即极昼极夜范围界线20W度,160E度:东西半球的分界线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光照一直很稳定;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稳定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温度)内部条件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吸引保存大气,存在大气层(大气)地球内部热能、重力收缩,结晶水汽化,由内部溢出,形成原始海洋(水)5.太阳队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总结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及成因(主要与日照时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黑子-太阳活动最强的标志周期扰乱电离层,太阳外部结构11年干扰短波通讯及太阳活动色球-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活动强烈时-抛出带电粒子流-产生“磁暴”现象此外,太阳活动还会影响地球气候,产生极光现象。

补充知识点:纬度: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惯性,节省燃料成本天气:晴天多,阴天、雷雨天气少,有利于发射航天基地的地形:开阔、平坦建设因素交通便利国防安全:如建于山区、沙漠、地广人稀地区二.地图(一)地图上的比例尺1.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实地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1)图幅大小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2)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2.比例尺的缩放(1) 原比例尺扩大到原来的n倍,扩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原比例尺扩大原来的n倍,扩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2)原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原比例尺缩小原来的1/n,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3) 将原图的比例尺扩大(或缩小)几倍,则图幅面积就是原的n2倍(或1/n2倍)。

(二)地图上方向的判定(三种判断方法)1.指向标定向法 2.经纬网定向法 3.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二.时区与日界线1.几个概念:地方时、时区、区时2.区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见前面)(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已知经度数÷15,如果所得余数小于7.5,相除所得商数即为时区数;如果所得余数大于7.5,则时区数为所得商数+1。

如:116度E所在时区:116÷15得7余数为11,故116度E所在时区为7+1,故为东八区。

(2)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A.同西同东,时区数相减;B.有西有东,时区数相加(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注意:若结果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结果减去24,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结果小于0,即为前一天,结果加上24,原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时间。

3.日界线全球共有两条日界线:180度经线(注:日界线与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和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当180度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时,二者重合。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动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三.地球的运动角速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注:南北两极点自转速度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线速度自转方向:北逆南顺地球成因:①太阳照射②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自转昼夜更替自转昼夜的界线:晨昏圈(昼半夜晨昏线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意义产生不同的地方时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地球1月初为近日点运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动地球公转 7月初为远日点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均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与公转轨道黄道的夹角黄赤交角大小目前为23°26’(是变化的)地球公转太阳直射范围:南北回归线上一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两次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冬半年春秋二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公转意义正午太阳自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高度的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90°-纬度差产生了地球上五带与四季的划分补充知识点:1.日出日落方向:太阳在正北、正东、正南、正西方向所对应的时刻夏半年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冬半年太阳东南升、西南落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①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A.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B.平分昼半球的经线;C.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D.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点所在的经线。

)②直射纬线的确定(A.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B.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C.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相切纬度)。

高考链接:(20XX年广东地理卷)20°W和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

图中甲、丙在晨线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回答1~3题。

(双选)1.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C.各地夜长乙>丙>丁 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3.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A.南京市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B.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学生正在上学路上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接近一年中最小值【答案】1.BD【解析】根据题目文字表述“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可以确定“此时”是7月初,为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北半球,且临近北回归线。

在图11中,丙地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其时间是6点,由此得出160°E的地方时是6点,此时处于正午12点的经线应是110°W,按照东西半球的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西半球。

【答案】2.AC【解析】甲地位于25°N,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不可能达到900。

7月初,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相反。

因此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应是甲、丙、乙,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各地夜长乙>丙>丁。

【答案】3.AC【解析】当160°E的地方时是6点时,郑州市(114°E)的地方时是2时56分,此时的学生应处于睡梦中;7月的南京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酷暑难耐;此时雅库茨克的地方时可计算出,是4点,由于其纬度高,接近北极圈,所以此时已是白昼。

对澳大利亚来说,此时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接近最小的时候,所以该国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应接近一年中最大值。

专题一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º;在晨昏线上,高度为0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夏至日(6 月22 日前后),自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12 月22 日前后),自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3月21 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即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特别应注意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终日高度不变,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二.太阳高度的拓展应用1.太阳高度大小与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的关系:某地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决定于太阳高度和大气状况两大因素。

一般来说,太阳高度愈大,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愈多;太阳高度愈大,通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地面获得的光热愈多。

2.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关系(用来判断季节、判断时间)三、太阳高度统计曲线图的分析应用1.太阳高度日变化图如上图为夏至日,地球表面①、②、③、④四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

根据曲线变化特点和正午(12:00)太阳高度的数值,可判断出它们的纬度位置:①地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约为83.5º,应位于北纬30º左右;②地昼长为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为66.5º,应在赤道上;③地出现极昼,且太阳高度始终为23.5º,应位于北极点上;④地出现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3.5º,应位于北纬80º左右。

2.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图如上图是地球上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曲线,其中①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②地位于赤道上;③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南回归线上);④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极圈上)。

总体而言: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双峰曲线,且双峰靠的越近,该地越接近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单峰曲线,纬度越高,最大值越小。

四.例题例1图中曲线⑤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可能位于为A.0°B.15°S C.8.5°N D.43.5°N(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该地正午时物体影长周年变化是A.①B.②C.③D.④(3)当该地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A.强冷空气在我国广大地区频繁活动B.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C.圣地亚哥正值干季D.长江口海域盐度比平均值偏低解析:本题组重点考查了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⑤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南北方向可知,在连续两个90°之间有一个低值75°,说明此地位于热带,且与回归线相差15 度,所以该地最有可能是8.5°N,故选项 C 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