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集体备课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集体备课
教 学
补 偿
措施
单元平行性补偿
5.1 相交线 4课时
5.2 平行线 2课时
5.3 平行线的性质 2课时
5.4 平移 1课时
作 业
安 排
要 求
作业批改重点放在几何推理的规范性方面(关注重点学生精批、细改,当面辅导与学生结队辅导相结合。)
单 元
调 研
命 题
思 路
从两条直线相交入手探索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和垂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然后在研究平行线的基础上研究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
教材
学生
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命题是以后研究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的基础。
玉山中心中学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教师
卢丙伟
包组教干
袁建军
编号
单元名称
相交线与平行线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集备教师
卢丙伟、徐晓庆、王须清
教学日期
月 日至 月 日
单元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基本事实,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2. 能够识别和判断直线之间的相交与平行关系。
3.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及特点。
2. 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3. 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
2. 利用几何工具(直尺、三角板)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几何工具,画出两条相交线和两条平行线。
2. 请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并加以证明。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性质。
2. 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并加以证明。
第三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加以证明。
第四章:平行线的应用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掌握程度。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领域:例如,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工业制造等领域。
2. 相关数学知识:例如,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教材。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备课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备课银丰学校:李小娜一、章节主题初中数学的四大领域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其中“图形与几何”领域又包含三方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研究的主要内容属于“图形的性质”。
在整个初中数学课程结构中“图形的性质”主要研究:1.点、线、面、角;2.相交线与平行线;3.三角形;4.四边形;5.圆;6.尺规作图;7.定义、命题、定理.由此可以看出:“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是学生在第四章学习了有关直线、线段、角的简单内容,积累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相交、平行的有关内容,并进一步熟悉推理。
它是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础,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的几何研究的方法。
《课程标准》中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四维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学思考: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能力,发GAGGAGAGGAFFFFAFAF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4.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果目标包括: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大层次。
在这一大目标之下具体的对这一章节的要求是:5.1相交线理解: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掌握: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综合运用: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5.2-5.3平行线及其判定、性质了解: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了解命题、定理的意义。
理解: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GAGGAGAGGAFFFFAFAF掌握: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与平行线;(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掌握相交线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 平行线的性质;3. 相交线的性质;4. 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3)相交线的性质;(4)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2)相交线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特点;(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3)提问: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探究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并总结出规律;(2)各组汇报:让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表扬。
3.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和应用相交线与平行线;(2)举例说明: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教师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活动,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2. 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4.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3. 创设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定义,引导学生回顾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如相交线的夹角、对顶角等;(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的距离、同位角等;(3)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3. 案例分析:展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集体备课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备课一.教材地位分析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平面内两条直线得基本位置关系。
学习平行、垂直得有关内容,不仅就是“空间与图形"内容得基础与必经途径,而且就是积累学生空间与图形得活动经验、掌握平面图形得基础知识、学习简单而初步得说理、推理等内容所必需得。
二。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中已经学习了有关直线、线段、角、平行与垂直得简单内容,积累了初步得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直观探究平行、垂直得有关内容,并在其中学习简单得说理;在八年级下册“证明(I)”中,学生还将继续学习平行问题,但却就是从论证得角度。
三。
教材内容分析在本套教材中,作为“平行与垂直"得第二次“螺旋式上升",本章得主要内容在于,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相交线得有关几何事实,并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进行简单得说理与初步得推理,同时,借助平行得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得实际问题。
1.教材得知识呈现方式分析本章首先通过台球桌面上得角,创设有利于学习补角、余角、对顶角等得问题情景,展开相交线得有关几何事实,使学生在直观得、现实得情景中,认识相交线所成得角及其基本结论;然后,通过设置一些探索性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得条件,再探索平行线得特征”得顺序呈现有关内容,并试图在探索活动与解决问题中,加深对平行得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得空间观念。
与老人教版得教材处理方式相比,本章教材在呈现具体内容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得现实情景,并穿插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之前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而不就是孤立地处理有关内容、这种编排方式,一就是为了发展学生得合情推理能力,二就是在直观得基础上进行简单得说理与初步得推理,充分体现直观与简单推理(仅限一步推理)相结合。
这种设计意图,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角、相交线、平行线及其一些简单特性得理解,以及对识图与简单画图技能得掌握,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得数学活动经验与体验,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得情感、态度,促进良好数学观得养成、2、教学目标1。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案设计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1.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2.知道“对顶角相等”.3.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1.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解决问题情感态度重点难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活动4巩固练习活动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具教师用三角板活动1观察图片,找出相交线,引入课题.活动2通过探究相交线中相交线角与角的位置关系,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并能找出图中的对顶角、邻补角.活动3通过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进而通过说理证实这一结论,初步发展简单说理.活动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加深对对顶角、邻补角的理解.活动5通过学生习题,总结回顾本节知识点,以便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并巩固知识、灵活应用.课前准备学具量角器,三角板补充材料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几何图形.使新知识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相交线、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直观的,形象化的数学模型.活动1问题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找相交线、平行线,引出本节课题.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2问题(1)看见一把张开的剪刀,你能联想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2)观察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发现对顶角、邻补角,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通过对图形中角与角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学生描述邻补角、对顶角概念,从角的位置关系上来研究这些角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经历从图形到文字到符号的转换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对顶角、邻补角概念的理解,积累一些图形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活动3问题(1)对顶角有什么大小关系呢?课件运用:此时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对顶角”进行动画演示.(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观察的基础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经验(用量角器,邻补角和为180度)出发,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口述过程,教师给予明晰,并板书说理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借助邻补角互补推导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2)学生能否进行简单说理.(3)学生是否能运用对顶角相等准确地找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活动2已从位置上对角进行了研究,现在从角的大小对对顶角进行研究,培养说理习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加以解决.通过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对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4问题教师出示问题.(1)直线a、b相交,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1=40°,求∠2、∠3、∠4教师具体指导并根据学生情况板书规的度数.范的简单说理过程.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对对顶角相等的掌握情况.(2)学生进行简单说理的准确性、规范性.(3)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4)是否能用几何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2)∠1等于90°时,∠2、∠3、∠4等于多少度?(3)如图是一个对顶角量角教师提出问题,并用课件“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明它度量角度的原器”演示度量过程.理吗?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最后学生独立解释其度量的原理.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根据课件演示进行独立思考.(2)学生在思考后能否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表达出来.通过具体问题,再次强化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感,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问题(2)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添加,为下一节学习两直线垂直作铺垫.。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1相交线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语: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教师提问: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三、例题讲解【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答案】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角.错误!错误!,图(2))(2)如图,若∠AOD=90°,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答案】1.都不存在对顶角.2.(1)对顶角,邻补角.对顶角:∠AOC和∠BOD,∠AOD和∠BOC.邻补角:∠AOC和∠AOD,∠AOC和∠BOC,∠AOD和∠BOD,∠BOC和∠BOD.(2)垂直.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1.2垂线(1)1.了解垂直的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难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和画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思考: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这些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相交线的模型,演示模型,并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关的问题: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并能引导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α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角α是直角是特殊情况.教师补充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角α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给出垂直的定义及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找学生上黑板画出直线l的垂线.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直线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师: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生:在直线l上方取一点A,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动手画出图形)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将所得的两个结论合并成一个,并板书: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1.过点P画射线AM的垂线,Q为垂足.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的反向延长线于Q点.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段AB的延长线于Q点.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纳: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四、巩固练习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答案】上述说法中的两条直线均互相垂直.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的一个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1.2垂线(2)1.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2.学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学生看图、思考.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问题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连线的数学问题.学生说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有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的长度也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教师引导学生画图操作:学生看图总结,得出结论:(1)画出直线l及l外的一点P;(2)过P点作PO⊥l,垂足为O;(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1、PA2、PA3……(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的长短.教师请同学们与组内的同学进行充分的配合,讨论相应的结论,并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个性质.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关于垂线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 PO⊥l,∠POA1=90°,O为垂足,垂线段PO与其他线段PA1、PA2……相比,长度是最短的.教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在图5.1-9中,PO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PA1、PA2……的长度都不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四、提升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订正.(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2)如图,线段AE的长是点A到直线BC的距离;(3)如图,线段CD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答案】(1)错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正确;(3)错误,线段CD的长是点D到直线BC的距离.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对于垂线段的理解有没有什么收获?是不是学会了如何作出垂线段?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大部分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归纳、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并且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但是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了解其命名的含义.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各对角之间关系的辨认以及复杂图形的辨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学生能由教师的叙述认真地观察风筝的图形并能抽象出以下图形.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如图:直线a1、a2被直线a3所截,构成了八个角.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以下活动:观察∠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的同侧,并且分别位于直线a1、a2的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观察∠3与∠5的位置:它们分别在第三条直线a3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a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观察∠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a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以下各对角的关系:∠1与∠5;∠2与∠6;∠2与∠5;∠2与∠8;∠3与∠5;∠3与∠7;∠3与∠8;∠4与∠8.教师总结:同位角:∠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2和∠8,∠3和∠5.同旁内角:∠2和∠5,∠3和∠8.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在下面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说说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四边所在的直线正好是前提中的三线,并且有两条边所在的直线是同一条直线.四、巩固练习找出∠1、∠2、∠3中哪两个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答案】∠1、∠3是同位角,∠2、∠3是内错角,∠1、∠2是同旁内角.五、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你都掌握了吗?适当地强调有关的知识点.如何确定“三线”构成的“八角”(注意“一个前提”)?如何根据“关系角”确定“三线”(注意找“前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量有点大,学生认识角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一般,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效果还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并能在各类图形中找出各类角.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1平行线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不相交的情况.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演示教具: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达成共识.学生思考:把a,b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的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不相交的情况?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使它与直线a没有交点.学生结合演示的结论,与教师共同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的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教师板书:平行线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第二,没有交点的两条直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直线b绕直线a外一点B转动,有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与b平行.2.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已知:直线a,点B,点C.(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并在充分交流后,归纳平行公理.(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师生共同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1)学生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直线a的平行线b、c是互相平行的.(2)从直线b、c作图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的方法验证b∥c.(4)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b∥a,c∥a,那么b∥c.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并学习了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的内容并能在实际问题中予以正确的运用,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要加以引导与教育.5.2.2平行线的判定(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出示有关的几个问题,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填空: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与这条直线平行.2.画图: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3.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尺起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讲出是为画∠PHF,使所画的角与∠BGF相等.教师指出:既然两个角相等与两条直线平行能联系起来,那么这两个角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是否得到了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1.根据上图,分析问题.(1)让学生先描述∠1、∠2的方位.(2)教师指出像∠1、∠2这样分别位于直线CD、AB的下方,又在直线EF的右侧,也就是位置相同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同位角,并标记出它们,要求正确而又不遗漏.2.归纳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1)学生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的活动,叙述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并板书: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述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如果∠1=∠2,那么AB∥CD.教师强调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1的条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两个角是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一对同位角;第二层意思是这两个角相等,两者缺一不可.(3)简单应用教师表演木工用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让学生说出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结合课本图5. 2-7).教师板书规范的说理过程:因为∠DCB与∠FEB是直线CD、EF被直线AB所截而成的同位角,而且∠DCB=∠FEB,即同位角相等,根据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从而得CD∥EF.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1.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其他方法:(1)演示教具,使学生体会当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2)师生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学生思考:为什么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来说明吗?学生猜想、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理.2.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学生思考、讨论:同旁内角数量上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1)因为∠4+∠2=180°,而∠4+∠3 =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3=∠2,即内错角相等,从而a∥b.(2)因为∠4+∠2=180°,而∠4+∠1=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2=∠1,即同位角相等,从而a∥b.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如果∠4+∠2=180°,那么a∥b.3.师生归纳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四、提升练习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a∥b,可以用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其一:因为∠1+∠2=180°,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180°,所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其他略.五、课堂小结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生归纳,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哪些困惑呢?能谈一谈你的想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例引导及提问思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并运用新知识.5.2.2平行线的判定(2)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难点选取适当的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一、复习引入师: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先考虑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题中的条件与某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否相同?学生先口述判断的理由,教师纠正,并规范板书两步推理的过程:如图.因为b⊥a,c⊥a,所以∠1=∠2=90°,从而b∥c.教师说明:这个说理过程有两个因为……,所以……,第一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垂直的定义,第二个只写出“所以”的内容b∥c,中间省略一个“因为”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第一个“所以”中的∠1=∠2.这样处理是使说理表达更简练,第二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例题讲解后,师提问: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说明b∥c吗?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本方法用图(1)内错角相等的方法写出理由,用图(2)同旁内角互补的方法写出理由.如果∠1、∠2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3),教师启发学生用化归思想将它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并且有条理地陈述理由:如图(3),因为a⊥b,c⊥a,所以∠1=90°,∠2=90°.因为∠3=∠1=90°,所以∠3=∠2.从而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四、提升练习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 =180°,那么直线a与b平行吗?为什么?【答案】a∥b,理由略.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对于平行的判定是否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针对不同的情况,学生应该选取适当的定理进行平行的判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3平行线的性质5.3.1平行线的性质(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
3. 学生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解决问题、勇于尝试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绘制方法。
难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断与证明。
2.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
3. 练习题和答案。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笔。
2. 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绘制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并写上对应的性质。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面上的相交线与平行线,还有哪些情况下的相交线与平行线?例如,在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相交线与平行线。
2.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进行解决,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布置课后反思题目,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效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
2.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请列举判定方法。
3.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他们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的掌握。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判断题:请学生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填空题:根据已知条件,填写相应的结论。
3.解答题: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下是总结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7.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设想描述:运用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图片,如电梯扶手、地板砖缝、立交桥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线段有什么共同特征。接着,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4.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设想描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知识整合,提升能力:
-设想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数学知识领域的联系,如与代数、三角等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评价反思,促进成长:
-设想描述: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学案)[1]
第一课时 5.1.1相交线一、新课导入1.什么是互为余角?互为补角?2.一个角是70°30′,求它的余角和补角?一个角是20°,则它的余角和补角是多少?二、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研读课本认真阅读课本第1页至第3页的内容,完成第2页的表格。
1.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并抄写下来。
2.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四、检测练习1、剪刀剪开纸张的过程,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度也相应。
我们把剪刀的构成抽象为两条直线,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2、①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1,∠2,∠3,∠4)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邻补角与对顶角。
∠1与是互为邻补角,∠1与互为对顶角。
②分别测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是否发现规律?你能否把他们分类?完成教材中2页表格。
3、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邻补角有对。
对顶角有对。
②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
5、邻补角的性质:互为邻补角的和等于。
6、对顶角的性质:完成推理过程。
如图,∵∠1+∠2 = ,∠2+∠3 = 。
(邻补角定义)∴∠1=180°-,∠3 =180°-(等式性质)∴∠1=∠3 (等量代换)或者∵∠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由上面推理可知,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
cb a 34125.研读P3例,完成填空,然后完成与例题相似的题目。
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解:由 ,可得∠2=180°- =180°- = ;由 ,可得∠3=∠ = , ∠4=∠ = . 五、归纳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2.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六、强化训练 〔A 〕组1.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2.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A.1个B.2个C.3个D.4个3.如图,若∠1=60°,那么∠2=_______,∠3=_______,∠4=_______〔B〕组4.如图,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 ∠AOD 的对顶角是_____, ∠AOC 的邻补角是_______,若∠AOC=50°,则∠BOD=______, ∠COB=_______, ∠AOE+∠DOB+∠COF=_____。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相交线与平行线适用七年级年级所需(说明:课内共用12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相交线与平行线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学生开始接触几何逻辑推导的初步。
主要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以及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难点是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几何问题,以及对集合语言的组织与运用。
专题一:首先研究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领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是学习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专题二: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判定定理的形成、判定定理的证法,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了解表达推理证明的方式,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让学生知道公理与定理的区别,体验从实践中总结知识,从逻辑推导中扩展知识的过程。
专题三:认识图形的平移、应用及相关概念,学会利用平行线段以及对应点画出平移图形,知道平移的几个要点,知道一些平移的应用。
通过合作小组交流、讨论以及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通过引入具体情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大单元教学设计
同位角的定义
如图,具有∠1与∠2这样位置关系的
角称为同位角.
C
3
E 1
请找出图中其他的同位角.
7
5
D
42
∠3与∠4、∠5与∠6、∠7与∠8 你能说出同位角的特征吗?
A
8 F6
B
探究新知
b
a
b
a
ba
1
2
c
1
2
c
12 c
当∠1>∠2 时 (1)
当∠1=∠2时 (2)
当∠1<∠2时 (3)
上图是木条转动过程中的3种情况,你 发现木条 a 与木条 b 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 么变化?木条 a 何时与木条 b 平行?
平
条件
行
线
的 性 两直线平 行
质
性质
线的关系
平 行
同位角相等
线
的
内错角相等
判 定 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
角的关系
结论 同位角相 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角的关系
两直线平行
线的关系
平
区行
线
别
的 性
质
与
和 平
行
联线 的
判 系定
方
法
的
两直线平行
请注意:
性质
{1.同位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判定 3.同旁内角互补
专题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4课时)
探究发现(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
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7-3抽象成
图7-4,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
D
第八单元 平行与相交 单元备课
第八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内容:平行与相交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三、单元教学中注意的问题: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的概念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
对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感受的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
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2. 在实际情境中,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题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学习概念,是学习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
3. 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发现数学的规律虽然,本单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有一些困难。
但为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材仍安排了较多的自主探索的题材,通过学生独立、或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直线、射线、线段、垂线、平行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的教学是重点,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是难点。
五、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115页信息窗1。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教具准备: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教学难点: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法:引导法、小组交流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请看。
( 引导学生看信息窗1) ,师:爸爸在设计大桥的时候画了很多直线,这些直线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线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那么它有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直线没有头无法量,我们就说直线是无限长。
5.3.1 平行线的性质(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记录表在启发性设问的引导下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师和学生还要一起总结平行线的性质的符号语言,并写在黑板上.性质1∵a∥b,∴∠1=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并和学生一起总结性质2、性质3。
在黑板上板书并总结平行线的三条性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性质2∵a∥b,∴∠ 2 = ∠3性质3∵a∥b,∴∠2+ ∠4=180老师提炼性质的关键词并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勾画,强调平行线的性质的前提条件是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只有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下才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学法指导:这道题我选择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展示他做题的过程.并且要强调解题的步骤与格式.解:∵AD ∥BC(已知)∴∠A+∠B=180°,∠D+∠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180°-115°=65°,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剪一剪、叠一叠、比一比并让部分同学上台展示.学生讨论之后简述验证过程.°学生自主辨析。
问题1以学生进行抢答的形式进行,并对其中的一个简要说明理由学生独立出题,解答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判断正误,评选全班交流作品。
.学生用一种更直观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用数学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经验的获得其实有多种途径并了解“叠合法”.问题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0,∠B=1500,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活动4合作交流,拓展新知我型我秀:运用下图,请你编一道应用平行线性质的题在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有创意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已知:如图,∠ADE=600,∠B=600 ,∠C=800.问∠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证明). ②体会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学生独立完成通过我型我秀使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特点的理解,积极思考和回顾平行线性质的得来过程,达到对性质的剖析,增强理解突破难点.通过反馈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性质的理解程度.这样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明白判定和性质各自的作用,进而突破难点.学生上台讲解展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利用一道综合试题的练习,引导学生从条件和结论两方面来辨析性质的特点,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也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A DB C思考:你能谈谈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活动5反思提炼,课堂小结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同学有哪些温馨提示?你还有那些困惑?还想进一步研究那些知识?活动6课后观察,反馈新知在校园里去寻找能体现平行线性质应用的实际例子,并讲给你的同桌听.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抓住重点进行课后复习.以及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观察能力.板书设计5.3.1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作业布置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判定:角的关系→平行的关系性质:平行的关系→角的关系。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学科及章节课型 _复习 __ 初一数学第七章备课人 _褚华燕 _课题集体备课时间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_2016.5.4____上课时间_2016.5.5___备课组电子教案序列号JTBKSX16001一、课程标准解读(一)课标具体要求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二)课标要求分解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他们的性质2.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3. 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探索并证明平行线识别方法.4.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的区别,并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二、中考、会考聚焦点(一)中考聚焦点:本章内容是中考考点之一,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
纵观山东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综合出现,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一)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1.教材按照先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及其相关知识,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顺序呈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并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计算或说明 . 本节知识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2 .本章主要是确认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解决推理和计算问题,学会合情推理和严谨的数学说理,并学会运用数学中类比思想 .(二)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
四、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都能说出来,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具体选用哪个性质和判定不能灵活应用,存在学生审题不严密、说理不严谨和步骤不规范等问题 . (二)教学难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以及步骤的书写(三)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是第七章的复习课,由于第 7 张前两节在单元检测前就完成了,所以本节课我先要对本章的重点知识以及某些易错知识进行复习,为后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
pay支付paidpaid
教学
choose选择chosechosen
重点
难点
speak说spokespoken教学重点: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get得到gotgot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说理。
重点
难点
突破
find找出foundfound措施
(1)内容呈现上充分体现认知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照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quit放弃quit / quittedquit / quitted
undergo经受underwentundergone教材
sit坐satsat学生
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命题是以后研究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的基础。
单元
教学
补偿
措施
单元平行性补偿
3.以n结尾的词,在词后加t。如:mean—meant, burn—burnt, learn—learnt(2)注意加强直观性
(3)循序渐进地安排技能训练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spend花费spentspent(5)注意突出重点内容Fra bibliotek知识结构
课时
分配
5.1相交线4课时
5.2平行线2课时
玉山中心中学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教师
卢丙伟
包组教干
袁建军
编号
单元名称
相交线与平行线
备课时间
年月日
集备教师
卢丙伟、徐晓庆、王须清
教学日期
月日至月日
单元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基本事实,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5.3平行线的性质2课时
5.4平移1课时
作业
安排
要求
作业批改重点放在几何推理的规范性方面(关注重点学生精批、细改,当面辅导与学生结队辅导相结合。)
单元
调研
命题
思路
从两条直线相交入手探索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和垂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然后在研究平行线的基础上研究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