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92。

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历经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 .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的能力。

5 .浸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原理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跳绳、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一一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L 10秒跳绳比赛,人数相同比输赢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个跳绳比赛怎么样?生:好。

师:要•个•个比,估计下课也比不完,这样吧,我们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每队各派三名同学,时间10秒,看看哪队会获胜,行吗?生:行。

师:好,交流一下,请代表上台来。

其他同学一起来当小裁判,谁愿意帮他们数数?师:准备,开始!师:请大家仔细看看。

比比,哪队获胜r?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为什么可以直接比总数?(因为人数相同啊)师:看来人数相同比总数,总数多就获胜。

10秒1§魄3男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J序号©②③合计个数女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序号©②③合计个数I哪个队的成绩好?2.男、女套圈比赛,人数不同比输赢师:同学们,好玩吗?生:好玩!师: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运动我们要经常做。

你看,朱老师班上的同学上周就举行了有趣的套圈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 男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女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嫩个队的成绩好?二师:经过了十五个回合的激战,比赛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比赛成绩!看着两份成绩单, 你还能快速判断出哪一方获胜吗?(如果学生答:女生获胜。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平均数
1.定义:平均数是所有数的和除以数的个数。

2.计算方法:
•直接相加法:将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值的数量。

•移多补少法:将多的数值移到较少的数值上,使所有数值相等。

1.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大于或等于最小值,小于或等于最大值。

•当所有数值相等时,平均数等于所有数值中的任何一个。

•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1.平均数的应用:
•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

•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平均数来估算平均水平。

二、条形统计图
1.定义: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数值大小和它们
之间的对比关系。

2.制作方法:
•确定统计指标和数据。

•确定直条的分类和间隔。

•绘制直条并标注数据。

•写上标题和时间。

1.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类别的数据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

•可以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便于分析和比较。

•可以表示出数据的分布情况。

1.条形统计图的局限性:
•不容易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容易受到直条间隔的影响,可能导致误导。

•如果数据量很大,制作会比较困难和繁琐。

1.条形统计图的应用:
•展示不同类别数据的数量和对比关系。

•比较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地区的同类数据。

•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8.1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8.1 平均数 人教版

例题讲解
例题6.7个数的平均数是50,去掉一个最大数A,其余 6个数的平均数是45。再去掉一个最小数B,剩下5个数 的平均数是48。那么A减B等于_5_0__。 解析:A=50×7–45×6=80, B=45×6–48×5=30, A–B=50。
总结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基本计算公式。 2.能够将平均数公式进行变形,计算出个数或者其他 数据的平均数。
例题讲解
例题1.丽丽前四次语文测试的平均成绩是89分,第五 次测试的成绩是94分,她五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析:前四次平均成绩是89,所以前四次总成绩为 89×4=356, 所以五次的总成绩是356+94=450, 所以五次的平均成绩就是450÷5=90。
例题讲解
例题2.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次测验后,将前十名的成 绩按从高到低排成一串数。前四名的平均分是97分, 后六名的平均分比总平均分低2分,那么前十名的总平 均分是____分。
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
引入
最高分:100 最低分:76 平均分:91 年级平均分:80
知识讲解
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 统计量。
2.平均数的求法: ①移多补少法:从多的数量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量, 使它们的数量相等。 ②公式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例题讲解
例题4.甲、乙、丙三个数中,甲、乙的平均数是34, 乙、丙的平均数是33,甲、丙的平均数是35。这三个 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解析:(34×2+33×2+35×2)÷2÷3=34 或(34+33+35)÷3=34。 答案:34
例题讲解
例题5.2010个连续自然数由小到大排成一排,排在奇 数位上的各数的平均数是2345,那么偶数位上各数的 平均数是____。 解析:2010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偶数有1005个,连续 奇数有1005个,由于奇数个等差数列的平均数就是中 间数,所以奇数位上的中间数为2345,那么偶数位上 的数是2346。 评注:本题如果告诉的不是奇数位上的各数的平均数 为2345,而是奇数的平均数是2345,那么结果还可能 是2344,就会出现两种结果,可见审题非常重要。

《平均数》课件PPT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课件PPT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11 10
10
9
8
先合并 再平均分
8 7
7
7
6
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4 3
3
2
1
0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探究新知
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场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平均数
个数 3
8
7
10 7 (3+8+7+10)÷4=7(个)
个数 3
8
7
2 5 (3+8+7+2)÷4=5(个)
个数 3
8
7
6 6 (3+8+7+6)÷4=6(个)
前三次的数 据没有变化
第四次数据引 起平均数变化
平均数易变化
探究新知
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个数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8 7
6
Hale Waihona Puke 54 33
2
1
0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2+1
个数 15
14
13
12
11
10 9
个数
15
14
13
12
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这组同样多的数
11
10 9
叫作这组数的 平均数 。
8
7 6
6
5 4
6是3、8、7这3个数的平均数,它反映
3
2 1
的是这个同学3次投篮个数的整体水平。
0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次数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定义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
1.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

2.提问:什么是平均数?
3.学生进行分组探讨并进行回答。

二、讲解新知识
1.讲解平均数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用哪些方法可以求得几个数的平均数。

3.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列举方法。

4.教师进行总结,介绍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
1.通过多个例子进行练习。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并互相检查,并将答案进行对照。

3.找出问题并进行讲解。

四、巩固
1.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

2.对练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互相审查,找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五、拓展
1.通过游戏的形式分享平均数的知识。

2.通过平均数的应用讲解该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等方法来介绍平均数的概念。

在练习环节中,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实践并互相改正,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拓展环节中的游戏和应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应用平均数。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件)
• 方法一:运用公式法: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 (137+150+143+145+155)÷5
• =730÷5
• =146
• 方法二:移多补少
• 150-137=13(厘米)
• 143-137=6(厘米)
• 145-137=8(厘米)
• 155-137=18(厘米)
• (13+6+8+18)÷5=9(厘米)
例题5 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解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因为要求的是“往返” 的平均速度,所以总路程是2个36千米。总时间包括去 的时候的时间和返回的时间共4+2=6 (小时)。
(36x2)÷(4+2)
=72÷6
=12(千米/小时)
答: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
练习5
1、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
(3×46+4×53)÷7 =350÷7 =50(吨) 答:这个炼钢厂平均每天炼钢50吨。
例题 2 晶 晶 的 语 文 前 四 次 测 试 的 平 均 成 绩 是 8 6 分 , 她 想 通 过 第 5 次 测 试 将 五 次 的 平
均成绩提高到88分,那么在第5次测试中,她语文至少要考多少分?
练习 2
A:64个
B:72个 C:96个 D:97个
答案:C
练习 2
有六个数排成一列,他们的平均数为 27,前四个数的平均数为23,后三个 数的平均数为34,第四个数是多少?
(23×4+34×3)-(27×6) =(92+102)-162 =194-162
=32 答:第四个数是32.
例题3
五一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 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经重新计 算,全班的平均成绩时91.7分,五一班有多少名学生?

人教版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课件
10 9 8
平均数8
5
王小飞
刘东
姓名
李雷 谢明明
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 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 很好的统计量。
甲队
想增加一名队 乙队
员,反败为胜。
10+9+5+8=32个
6+7+8=21个
8平 均 数
9 6
想再增加一名队员, 你给他们提什么建 议,为什么?
7
数量/个 16
15
15
14
13
12 11 10 9
套圈个数 6 6 9
6+6+9=21个
乙队可以用哪个数字 来代表整体水平呢?
9 6
7 同样多
共学探究:
甲队套圈成绩
探究要求: 1、独立思考,可以通过写一写、连一 连、移一移等方法来求,把你的想法 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将方法汇总。 3、选取代表回答。
交流反馈: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移多补少
回顾反思: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必做题:数学书练习二十二第2题、第4题。 选做题:资源与评价137页第3题、139页第4 题。 实践作业:请课下调查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身 高,用统计表表示出来,并求出你们组的平均 身高。
王小飞
刘东
姓名
李雷
谢明明
数量/个
12
11 10
10
9
9
8 7 6
5 4 3
2 1
0
王小飞
刘东
8 5
平均数是8了,那是 不是每个人就都一定 套了8个圈的呢?
姓名
李雷
谢明明
谢明明8和平均数8,这两个8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_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第1节 平均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_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第1节 平均数
这样比较不公平,因为 两队的人数不一样啊! 男生:19+15+16+20+15=85(个) 女生:18+20+19+19=76(个) 85>76
用每队的平均成绩 比较可以吗?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 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19+15+16+20+15)÷5 =85÷5 =17(个) 女生队的平均成绩 (18+20+19+19)÷4 =76÷4 =19(个)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5.快乐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 况如下图。
(8+12+11+9+10)÷5 =50÷5 =10(个) 答:明天做10个草莓蛋糕合适。
返回目录
课堂小结 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 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单词数/个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算一算,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多少个单词?
(11+19+16+18+16)÷5 =80÷5 =16(个) 答: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16个单词。
返回作业2
4.(探究题)刘叔叔卖水果,第一天卖了 75千克,第二天和第三天平均每天卖72千 克。这三天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返回作业2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随 堂 练 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8 6 9 8 14
本数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

3.辅助教材:练习册、作业纸。

4.教案设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值等。

2. 讲解•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3. 操练•给学生提供几道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答。

•老师抽查学生的答案,并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4. 深化•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平均分等。

5.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五、课堂练习1.计算以下数字的平均数:12, 15, 18, 21, 24。

2.根据以下情景计算平均数:小明连续5天每天跑步的距离分别为2公里,3公里,4公里,5公里,6公里。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2.思考并记录生活中其他可以应用平均数概念的场景。

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概念的讲解。

同时,学生在操练中缺乏合作和交流,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讨论。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1、例2的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所认识的平均数指算术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份数所得的商,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具有代表性、虚拟性和敏感性等特性。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分类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有对数据进行简单收集与整理的学习经验,具有初步的数据意识,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运算的含义。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居家学习期间同学们缺乏体育锻炼。

于是,复学后,学校打算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

其中一分钟掷球比赛吸引了四年级的同学。

四1班的张林和其他三名同学进行了一场团体训练赛。

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这队共有四个人,其中张林投中8个,赵琦投中5个,李一博投中11个,王佳硕投中9个。

师:观察分析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会提问题是学好数学的开始。

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

你能提出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预设: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师:这个问题要求的就是“平均数”。

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召开趣味运动会的情境,自然巧妙地引入新课。

特别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开放了课堂,发散了思维,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索,建构意义 1.探索平均数的求法。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练习纸上写出你的答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

姓 名 踢毽个数
王小飞
19
杨羽
18
刘东
15
曾诗涵
20
李雷
16
李玲
19
谢明明
20
张倩
19
孙奇
15
哪个队的成绩更好?
小组交流
1. 怎样判断两队中哪一队的成绩好? 2.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男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王小飞
19
刘东
15
5人
李雷
16
谢明明
20
孙奇
15
女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杨羽
18
曾诗涵 李玲
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还可以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求平均数。
132个
小亮
小1明13比个小亮多4个,
可以给小亮2个。
小明
135个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数量 / 个
移多补少法 优点: 求平均数比较形象直观 缺点: 数据较多、较大时,比较麻烦。
试一试
也可以像下面这样算。
用总数除以分的份数。
1先3就总是后这分4法个 数的平均数。
答:小明平均每天上学要花16分钟。
选自教材第90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3 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如下表。
姓名 刘华 李明 高风 陈莉王兵张丽
身高∕cm 139
140
135
138 139 137
体重∕kg 34
38
35
34
36
33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平均身高: (139+140+135+138+139+137)÷6 =828÷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讲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讲义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一、平均数小明最近三次数学考试分别是77分、90分、82分,这一天爸爸问他最近考试考得怎么样?小明应该怎么回答呢?如果82分,那也只是一次考试成绩,没什么说服力,一次不能代表全部。

如果说自己90分,那么又太高了,万一下次考砸了,岂不是糟了吗?如果说自己77分,那么又有点低,恐怕爸爸就不高兴了。

该怎么办呢?怎么找出一个合适的分数呢?后来小明想到了一个“移多补少”的方法。

1、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量。

上述情境中,我们相当于把小明三次考试成绩的总数平均分成三份,那么能不能用一条算式来计算平均数呢?2、我们可以这样求平均数:先求出所有数据只()再()这组数据的个数3、平均数的公式:①()=()÷()②()×()=()③()=()÷()求“平均数”的时候,我们用到了“平均分”的思想。

可是“平均数”和“平均分”是()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个数,“平均分”是一种思想。

平均分是分物时所用的一种思想,它是指在分物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分完,而且还要使每一份分得的数相等。

“平均分”的思想用得比较广泛,许多问题涉及到“平均分”的思想,但这些问题不一定要用“平均数”。

如下题:黄老师把12颗糖分给3个孩子,问平均每人分得多少颗糖?这题的算式是“12÷3=4(颗)”,它用到了“平均分”的思想,但不需要用“平均数”。

例1、四(1)班篮球队成员小明和他的4名队友身高分别为137cm、140cm、135cm、139cm、134cm,他们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_cm。

例2、一个煤矿三月份前4天分别产煤830吨,820吨,840吨和830吨,平均每天产煤________吨。

例3、奇思、笑笑、妙想三人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妙想的身高是()。

134 127A、130B、129C、127例4、甲、乙的平均数是86,甲、乙、丙的平均数是77,那么丙数是________。

例5、王红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测试的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跳远成绩不算在内,那么平均成绩是83分,王红的跳远成绩是________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90-94页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的讨论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教授学生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清晰、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数学表达有理有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一)提出问题,激活旧知老师问道:“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研究平均数。

关于平均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二)情境导入,引发冲突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四(1)组织男生和女生开展的一次3分钟足球射门比赛。

老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看这两组数据,你认为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射门水平高?”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们得出结论:用“两队平均每人射进的球数”,来代表各队的整体水平会比较合理一些。

这样,学生们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三)多样表征,理解概念1.借助平均分,理解平均数老师展示了两个算式:“(5+6+4)÷3=5”和“(4+3+8+1)÷4=4”,并向学生解释了这两个算式都是先求总和再均分,求出两队的平均值。

这样,学生们通过以前研究的平均分知识,理解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借助直观图,理解移多补少老师让学生们观察图2,并让他们在图上找到男生队和女生队射进的5个和4个球。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们更清楚地看出了两队射进的球数。

小结:移多补少是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使两组数据的数量相等,来比较它们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一个数据的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平均数来估算销售量等数据,并根据平均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 册平均数
夹球比赛
比赛规则: 1、在30秒的时间内用筷子从一个盘子夹到另一个盘子里面。 2、掉在盘子外面的球不算数。 3、夹球总数多的队获胜。
学习目标
一、我要指导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我要学会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目标实施一
以下是小明一家人投篮情况统计图 (一个图片表示投中一个)
我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 小吴
目标检测二
3. 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2017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
单位:吨
40
35
35
30
24
25
21
20
16
15
10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季度
小刚家平均每月每用月水多少吨? ( )
B
A.(16+24+35+21)÷4
要小 3、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要大
目标检测一
环保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的饮料瓶。
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姓名 小红
猜一猜: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 集的个数可能是多少?
14
12 小兰
11
小亮 15
小明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数量 / 个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高会
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 ( )

(3)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小组同
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 )
×
目标检测二 2、一条小河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明说他身高140厘米,下河没有危险,你觉得对不对?
目标检测一 目标检测一
求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废旧饮料瓶。
目标实施二
夹球比赛
那一队赢了呢?
目标检测二
1. 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
都是2m。
在我们生活当中,你还遇到什么地方会用到平均数?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求平均数的方法?
谢谢观赏
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 息呢?
爸爸 妈妈 小明 妹妹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一 个人投中的都相等呢?
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 相等的数,我们把这几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①移多补少法 ②总数量÷总份数 =平均数
平均数的特点
1、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 2、它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 ),比最小的数( )。
B.(16+24+35+21)÷12
12
C.(16+24+35+21)÷365
为什么选 B呢?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1.泗水今年四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2.我校四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3.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4.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