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材料分析题

合集下载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题及解析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题及解析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题及解析
正文: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教育的目的、方式、内容等方面。

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包括:
1. 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智力、能力等方面,以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 功能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潜力,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佳状态。

3.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4. 教育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学习、思考、决策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理论和概念,教育学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例如:
1. 教育史:研究教育的历史和发展,了解教育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趋势。

2.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价值和意义,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

3. 教育制度:指教育机构和教学方式,包括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

4. 教学方法:指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包括讲授、讨论、实践、游戏等。

5. 教育评价:指对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判断,包括考试、评估、反思等。

为了弄清楚这些教育学的名词,我们可以进行100题的解析,以加深对教育学名词的理解和认识。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绪论)1、教育学:(P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实验教育学:(P15)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文化教育学:(P16)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来研究,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4、制度教育学:(P17)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

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5、批判教育学:(P19)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

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第一章)1、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重点问题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重点问题

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它侧重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充满矛盾,包含着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对立统一;“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学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对象,教育现象、教育规律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1、教育经验——教育术2、《论语》《理想国》柏拉图3、《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夸美纽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早期公共教育的倡导者,大力推行班级授课制,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1658年出版世界上第一本学校教材《世界图解》。

夸美纽斯尝试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零散、肤浅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更加深刻、系统,因而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明确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科学化过程:通过把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追求教育学知识的可靠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把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

系统阐发了关于教育本质、人的个性和社会性、人的实践和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基本理论。

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开启了人类教育思想发展的新纪元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与众多学科交叉发展突破学校时空框架,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展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等时代特征5、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行动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最重要的科学理论;第二章教育及其本质1、教育的不同起源论的基本观点(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四)需要起源论(五)交往起源论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一)教育全民化(二)教育现代化(三)教育国际化(四)教育终身化(五)教育信息化3、教育的涵义、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复习资料(1)

教育学复习资料(1)

教育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广义)是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

4、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5、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体系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人学条件、修学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之上建立起来的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教育模式,它是国家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7、政治社会化:在阶级社会,人们对社会政治的任何一种活动和变化,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一套政治标准体系加以衡量,进而加以褒贬,然后决定自己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

许多西方学者把这种具有某种思想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8、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依据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小学教育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汇总

小学教育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全题名词解释:1、 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都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 遗传素质:是人在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3、 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 教育制度:是批一个国家各级种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5、 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 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的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8、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首先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称师德。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聘用制度。

12、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3、显示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14、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它是在学校情境中由隐性的校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

教育学复习资料111

教育学复习资料111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填空题:1、教育既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现象。

2、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3、西周时期,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4、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教育朝着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5、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表达在他的言论集《论语》里。

7、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了一部重要的教育理论专著《大教学论》。

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称为是标准教育学建立的真正标志。

9、实验教育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10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认识论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现实生活,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

二、选择填空题:1、关于教育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的教育,即 B 。

A、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B、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C、短期教育、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D、身体教育、心理教育和知识教育2、关于教育学的发展,一般也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 C 。

A、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B、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现代时期;C、萌芽时期、成形时期和发展时期;D、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和信息化时期3、关于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人们一般认为是 D 。

A、《论语》;B、《中庸》;C、《大学》;D、《礼记•学记》4、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B 。

A、落后性、原始性和阶级性;B、等级性、工具性、专制性与生产劳动脱离性;C、长期性、不完善性和等级性;D、阶级性、政治性、变化性和劳动者脱离性5、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国家实施 A 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物质条件。

A、初等义务教育;B、中等专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6、现代化发展中的科技竞争本质上是 D 。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11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11
答: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
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实现教育目的的策略有哪些? 答: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6、教育功能的形成经过哪三个阶段? 答: (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2)教
育功能行动的发生;(3)教育功能结果的产 生。
7、教育为什么能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 用?
答: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 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 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
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8、教育应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 律?
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 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 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 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 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 泥坑中。 2、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 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答: ①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影响,它包含着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 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 就很难说是“教育”。
1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
教育学基础练习册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
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P32教育的个体/本体/固有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2、P33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了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3、P59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4、P5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目的总原则下为培养教育对象规定的具体标准。

5、P61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6、P9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P11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8、P12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

9、P14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P155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1、P163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2.教育(狭义,即学校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个别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以使之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

4.自我教育是指人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自觉对己施教,自主监控学习过程的一种教育(学习)形态。

5.实验教育学该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是: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理论没有实际价值;⑵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6.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杜威●教育即生活。

●从做中学。

●儿童中心。

二、填空题1.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在我国,关于教育历史分期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即以生产关系发展为标志的观点、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观点和以教育自身特征发展为标志的观点。

3.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痒、序、学、校。

4.在欧洲,奴隶社会初期有过两种早期学校教育,即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和雅典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

5.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类型。

6.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7.在终身教育系统的生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两股发展浪潮:一是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浪潮;二是现当代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浪潮。

8.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二是学校教育制度化;三是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过程。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3. 元教育学是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4.梅伊曼、拉伊是实验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判断题1.从词源分析,中文中“教育”一词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灌输),强调外塑。

(×)2.从词源上分析,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发”、“启发”之意。

(√)3.自然界、动物界对人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4.师傅带徒弟,师傅什么也没教,但徒弟很机灵,在看师傅做的过程中学到了师傅的技艺,这也是教育。

(×,6)5.纯粹的身体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7)6.教人偷盗、教人诈骗、教人说谎,也是教育(教唆)。

(×,7)7.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隐性功能则是主观愿望之外产生的意外结果。

(√)8.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

(√,23)9.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25-26)10.布鲁纳(布雷钦卡)是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37)三、单项选择题1.教育起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B )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2.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C )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D )A.勒图尔诺B.达尔文C.沛西·能D.孟禄4.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 A )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B. 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现代化教育5.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处于( B )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B. 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现代化教育6.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的依据是( B )A.教育作用的对象B.教育作用的方向C.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D.教育作用的内容7.( A )将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教育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二、复习思考题1.答: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是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中的一项或几项的统一。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2.略3.略4.答:(仅供参考)当代教育观念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被应试教育所替代。

因此很多教育理念难以贯彻实施。

比如新课标下化学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如果先上必修最后再深入到选修会使学生不是很吃力的情况下学好,但是与传统教学中选修和必修一起上的模式相比,考试成绩一开始会差一些,所以很多老师依然选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统一。

5.答:(仅供参考)首先,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在哪里,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出彩”之处,并确定它是否可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其次,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自身的“特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让“特色”接受实践的检验。

再次,应根据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不断加以改进。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一)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案要点】“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期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是学生。

教育活动方式: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动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是人类历史追求的真正目的。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课程方案: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课程设计: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2、教育学--就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科学。

3、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5、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6、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

7、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色的教育。

8、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9、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11、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可能的教育干扰因素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1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13、教师专业精神--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14、年龄特征--就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15、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教育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教育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简答题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其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2.近代教育的特点?(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 教育的世俗化。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论述题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材料分析题一、名词解释:4*5=20分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

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

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2.学生成长、学生成长规律学生成长的概念: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生成长规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大致来自如下五个方面:①元文化的选择困惑;②“成人感”的产生;③对传统价值的怀疑;④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4.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概念:学校德育是一种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社会道德的进步,维护学校生活秩序,使学校教学顺利开展。

二、理解分析:4*8分=32分1.从逻辑学角度理解教育的涵义从逻辑学角度看,教育存在着8个层面的涵义:①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③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⑤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⑥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⑦在学校中,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以外在表现形式,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向上发展的精神生活。

⑧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2.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教育原理”理论体系中的“学生”是指在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具体发展意义的人。

①学生发展是多方面尽可能充分的发展;②学生的发展是富有个性的发展;③学生的发展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人;学生是独特的生命精灵。

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定义从词源分析,课程一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一般而言,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目标几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4.教学的语义从汉语的语义考察,“教学”有四个意思:教学即学习;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从teach的语义学分析,有五种定义方式:描述式定义;成功式定义;意向式定义;规范式定义;科学式定义。

教学就其性质而言,有三层意思:一是教师通过教而学习;二是师生共同学习;三是学生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得到学习。

三、解答题4*6分=24分1.教育功能、固有功能、派生功能教育功能:“功能”特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的作用。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

一般地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期望的教育功能、潜在的教育功能、现实的教育功能三个层面。

固有功能:教育具有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四大固有功能。

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度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教育之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传递和保存文化、普及文化、更新文化三个方面。

派生功能:现代学校具有6大派生功能:1)学校具有“托管所”的照管功能;2)学校具有后勤保障的功能;3)学校具有执法的功能;4)学校具有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5)学校具有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功能;6)学校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率。

2.教师素质的理想要求21世纪教师的理想素质至少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较高的学历水平2)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3)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4)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

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

从操作角度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四个层面。

校本课程开发有5个基本特征:1)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2)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等而不是专家;4)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5)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

4.有效教学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

有效教学有五个特点:1)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2)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3)基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4)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5)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论述题:12分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材料分析:12分从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学校德育的策略(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并举;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的。

(2)当代德育时效性低糜;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

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

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

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

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

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

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变成套在人们身上的一副无形的枷锁。

(3)儿童道德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道德发展,我们不能为道德知识而灌输道德知识,为道德情感而激发道德情感,为规则而遵守规则,我们要让儿童在充分体认道德内涵的同时,激发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体验如何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因此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忽视,要使它们从同一起跑线出发,齐头并进共同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

(4)学校德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道德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道德并不是为了让人难于生活,而是让人更好的生活;并不是为了体现道德规范而生存,而是为了维护个体的权益而生存。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教育的理想并不是要约束人,而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

但现实中的道德教育却让人们感受到约束、限制与压抑,过多的道德规范压得人们无法喘气,过于烦琐的道德礼节让人们为之而困惑,从而促使人们或多或少的对其产生厌恶之情。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理想与现实的混淆,用理想的评判标准去衡量现实的道德发展水平,难免让人产生困惑。

考试大编辑整理如何将道德教育的理想具体化,与现实的道德教育接轨也是德育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将道德教育的理想建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与道德学习的主体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对话、模拟、体验,才能从较为现实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去建构道德的深层意义,从而为真正达到人格的完善,实现自我。

(5)学校德育原则内化的强化;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在道德哲学家中有普遍的共识,道德原则只有在主体接受它并受其制约时,他才具有约束力。

也就是说,道德原则存在的事实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原则是合理的或是有约束作用的。

道德原则能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

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德学习主体是自己道德原则的真正确立者和创造者。

因此道德原则被看作是经个体选择的合乎理性和人类价值的普遍性选择方式。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道德认知训练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对道德知识的灌输,不能只是把它摆在桌面上请学生品尝,而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这道菜,这道菜的味道如何?有可能的话还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道菜是如何烹饪而成的?只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解,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真正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与自觉,才能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真正实效。

学校德育策略的依据是道德哲学的三个公设以及各德育模式存在的缺陷。

具体策略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并举;学校德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学校德育原则内化的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