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系统方框图的化简)

合集下载

第三章方框图资料

第三章方框图资料

Y(s) = G1(s) E(s) B(s) = G2(s) Y(s) E(s) = U(s) – B(s)
Y(s) = G1(s) [U(s) – G2(s)Y(s) ] = G1(s) U(s) – G1(s) G2(s)Y(s)
[1+ G1(s) G2(s)] Y(s) = G1(s) U(s)
p
p
G4
G4
v
e
u
G1
G2
yv
e 1
有关信号流图的概念:一种类似方框图的图解方法。
(1)组成 节点:用来表示变量和信号的点。
支路: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定向线段,方向由 箭头表示。线段上标记数字表示两个节点的增益。
(2)前向通路:如果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通路上,通 过任何节点不多于一次,则该通路叫前向通路。
(3)回路:通路的终点就是通路的起点,并与其它节点相 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重点: 1、掌握典型环节的模型与响应; 2、重点放在方框图和信号流图等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上。具体要 求: (1)方框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 3.1 典型环(节2的)模信型号与流响图应与Mason公式;
第二章讲过,本章作为自学内容
3.2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与化简
方框图又叫方块图,结构图或传递函数图。可以清楚表 示系统结构,环节间的信号传递,并能方便求出系统传 函,表征各环节间的动态关系。
a13
a12 x2 信号流图
a33
x1
a12
x2
a23 x3
a34
x4
x1 输入节点
a32
x4 输出节点
a24
x2,x3中间节点(混合节点)
3.3 信号流图(Signal Flow Graphs)及Mason公 式

2.3系统的方框图及其简化

2.3系统的方框图及其简化

例:求系统传递函数。
Xi(s) + E(+s)

+

B(s)


移 Xi(s) + E(+s)
+
B(s)
G1 +
H2
G2
G3
H1
H2G3
G1 +
G2
G3
H1
Xo(s) Xo(s)
Xi(s) + E(+s)
+
B(s)
G1 +
H2G3 G2
H1
Xo(s) G3
Xi(s) + E(+s) G1
+
B(s)
纲也要相同。 相加点可以有多个输入,
但输出是唯一的。
C
A + A-B+C +
B
(3) 分支点
分支点表示同一信号向不同方向的传递。只传递信号, 不传递能量。
在分支点引出的信号不仅量纲相同,而且数值也相 等。
X(s) X(s) X(s)
2、系统方框图的建立步骤
(1) 建立系统(或元件)的

(2) 对这些原始微分方程进行
函数无量纲,而且H(s)的量纲是G(s)的量纲的倒数。
小小总结:
前述三种基本连接形式:串联、并联、反馈
G(s)
①两个环 Xi(s)
节相串联
G1(Gs) 1 ( sX)1G(s)2 (Gs)2(s)
Xo(s)
②两个环节 G(s)
相并联
G1(s) Xo1(s)
Xi(s)
G1(s)
G2
+
(s) +_
G2 (s) Xo2(s)

自动控制原理方框图的化简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方框图的化简课件

化简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分析
分析化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来源,如近似处理、线性化等。
误差传递与影响
评估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了解误差传递的方式和程度。
误差补偿与修正
根据误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补偿和修正措施,减小误差对系 统性能的影响。
化简后系统的性能分析
稳定性分析
通过化简后系统的传递函数或状态方程,分析系统的 稳定性。
方框图的组成元素
总结词
方框图由输入、输出、转换和反馈四个基本元素组成。
详细描述
方框图由输入、输出、转换和反馈四个基本元素组成。输入是系统接收的信号 或信息,输出是系统输出的信号或信息,转换是系统内部对输入进行处理的过 程,反馈则是系统对输出的反应或调整。
方框图的作用
• 总结词:方框图可以清晰地表示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性。
04
方框图化简的注意事项
化简方法的适用性
确定化简方法的适用范围
01
不同的化简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方框图,应先判断所
处理的方框图是否适用。
理解化简方法的原理
02
掌握化简方法的原理和步骤,确保正确应用化简方法。
考虑化简后的系统性能
03
在化简方框图时,应考虑化简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如稳定性、
动态响应等。
02
通过化简方框图,可以快速识 别故障传递路径和关键环节, 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
03
化简后的方框图可以作为故障 诊断的参考模型,为故障排除 提供指导和支持。
谢谢观看
• 详细描述:方框图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它可以清晰地表示系统的结构,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组成部分, 便于理解和分析。其次,通过方框图可以明确地表示出系统的功能,即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此外,方框 图还可以表示系统的动态特性,例如信号的传递、处理和反馈过程,有助于揭示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性能。在自动控制原 理中,方框图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对方框图的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可控性和 可观测性等方面的问题,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233控制系统方框图的化简及传递函数

233控制系统方框图的化简及传递函数

U 2 ( s)
22
两个相加点互相交换移动
U1 ( s )
A
-
-
1 R1
1 sC1
1 R2C2 s 1
R1C2 s
U 2 ( s)
U1 ( s )
A
-
-
1 R1
1 sC1
1 R2C2 s 1
R1C2 s
U 2 ( s)
23
小回路化简
U1 ( s ) A
-
-
1 R1
1 sC1
1 R2C2 s 1
12
结论
下列闭环传递函数
(s)
F ( s)
(s)
F ( s )
具有相同的特征多项式
13
闭环特征多项式:
1 G1 (s)G2 (s) H (s)
14
G1 (s)G2 (s) (s) 1 G1 (s)G2 (s) H (s)
输出对输入 对 比
G2 (s) F ( s) 1 G1 (s)G2 (s) H (s)
R( s )
+
E ( s )
G1 ( s )
G2 (s)
Y ( s)
35
G3 ( s) G1 ( s)
R( s )
+
E ( s )
G1 ( s )
G2 (s)
Y ( s)
小回路化简
R( s )
G1 ( s) G3 ( s) G1 ( s)
G1 ( s)G2 ( s) 1 G1 ( s)G2 ( s)
1 G2 ( s)G3 ( s) 1 G1 ( s)G2 ( s)
E (s)
E ( s) 1 G2 (s)G3 (s) R(s) 1 G1 (s)G2 (s)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X o (s)
X i (s)
G1 ( s) G2 ( s )
X o (s)G2(s) 来自)X 2 (s)b)
X 0 ( s ) X 1 ( s ) X 2 ( s ) G1 ( s ) X i ( s ) G 2 ( s ) X i ( s ) (G1 ( s ) G2 ( s )) X i ( s ) X 0 (s) G1 ( s ) G2 ( s ) X i (s)
X i (s)
G (s) 1 G (s) H (s)
X o (s)
H(s) a)
b)
闭环传递函数 X 0 ( s ) = G ( s) E ( s)
E ( s ) = X i ( s) B ( s)
消去E (s) (s)得 ﹑B X 0 (s )= G (s ) 轾i (s ) ± H (s ) X 0 (s ) X 臌 轾 G (s ) H (s ) X 0 (s )=G (s ) X i (s ) 1 臌
Y ( s) YN ( s) YX ( s)
G2 (s) G1 (s) X (s) N ( s) 1 G1 (s)G2 (s) H (s)
若设计控制系统时,使
G1 ( s) H ( s) 1,且 G1 ( s)G2 ( s) H ( s) 1
1 则:Y ( s) G1 (s) X (s) N (s) G1 ( s) H ( s)
为便于绘制框图,将上式表示为 1轾 I(s) = 犏 i ( s)- U 0 ( s) U R臌 1 U0 (s ) = I ( s) Cs
U i (s)
1轾 I(s) = 犏 i (s)- U 0 (s) U 臌 R
1 U 0 (s ) = I (s ) Cs

方框图、方框图的化简

方框图、方框图的化简

信号线
引出点
比较点
方框
· 连接方式及运算法则
· 串联连接:方框与方框首 尾相连,前一方框的输出就 是后一方框的输入,前后方 框之间无负载效应。
· 并联连接:两个或多个方 框,具有同一个输入,而以 各方框输出的代数和作为总 输出。
· 反馈连接:一个环节的输出,全部或部分地通过 传递函数又回输到输入端。
朱亚莉、王怡婧、李娲、梁泽文、张栩栩、郑尚昀、蒋皓、曹家辉
——机制1702班
·引出点:表示把一个信号分成两路(或多路)输出。信号线上只传送信号, 不传送能量。所以信号虽然分成多路引出,但是引出的每一路信号都与原信 号相等。
·比较点:表示两个(或多个)输入信号进行相加或相减,信号线上的“+”或 “-”表示信号相加或相减,相加减的量应具有相同的量纲。
引出点和比较点的移动
引出点和比较点的移动

引出点和比较点的移动
注意:比较点和引出点不能相互跨越
· 例题
Eg:化简下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方框图的化简..

自动控制原理:方框图的化简..
X o ( s) GB ( s) X i ( s)
注意:我们所指的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反馈回路的 传递函数和开环传递函数都是针对一个闭环系统而 言的。它们都是闭环系统的一部分。系统闭环传递 函数是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看一个传递函数是什 么具体类型,要从定义出发,而不能只看其符号。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b.分支点之合并与拆(chai)分
X (s) X (s) X (s) X (s) X (s) X (s) X (s) X (s)
注意:分支点和相加点之间不具有上述等效规则
8.分支点和相加点之间等效规则
X 2 ( s)

X 1 ( s) X 1 ( s) X 2 ( s) X 1 ( s) X 2 ( s)
( Ls R) I a (s) Ed (s) U a (s)
Ed (s) kd (s)
Js( s) M ( s) M L ( s)
M ( s) km I a ( s)
1 I a (s) [U a ( s) Ed ( s)] ( Ls R)
U a ( s)
km
M ( s)

M L ( s)
1 Js
( s )

kd
E (s)
d
1
M L ( s)
-1
1 ( Ls R )
I a (s)
km
M ( s)

M L ( s)
1 Js
( s )
kd
Ed (s)

1 Js
M L ( s)

( s )

Ed (s)
kd km Ls R
M L ( s)
M ( s)
U a ( s)

第三章数学模型4-框图化简讲述

第三章数学模型4-框图化简讲述


一、框图(结构图)的组成
1、信号线: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传递方向。
2、引出点: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
从同一信号线上引 出的信号,数值和 性质完全相同
3、综合点: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代数 运算,“+”表示相加,常省略,“-”表示相 减。
4、方框:表示典型环节或其组合,框内为对应 的传递函数 ,两侧为输入、输出信号线。
四、闭环系统的结构图
R( s)
+ -
E ( s)
C (s)
G( s)
B( s ) H ( s)
闭环系统结构图(无干扰作用)
图中各信号之间的关系为
C (s) G(s) E (s); E (s) R(s) B(s); B(s) H (s)C(s)
式中 E(s)和 B(s) 分别为偏差信号和反馈信号的拉氏变 换,H(s)为闭环系统中的反馈传递函数。
3)绘出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按照变量的传递顺序,依 次将各元件的结构图连接起来
作用:1)直观形象的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2)方便求解传递函数
三、典型连接方式及等效变换 1、串联及等效
X(s)
G1(s)
X1(s)
G2(s)
Y(s)
X(s)
G(s)
Y(s)
X1 ( s) Y ( s) G1 ( s), G2 ( s) X (s) X 1 (s) Y (s) G( s) G1 ( s)G2 ( s) X (s)
Y ( s) R( s)G( s)
二、系统结构图的建立

建立控制系统各部件的微分方程(注意 相邻元件之间的负载效应影响); 对各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 变换,并作出各元件的方块图; 按照系统中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 各元件的框图连接起来,便得到系统结 构图。

框图化简

框图化简

f— 粘性摩擦
解:对每一个元件列方程
对k1 对J1 对k2 对J 2
T1 (t ) k1[q i (t ) q A (t )] (t ) T (t ) T (t ) Jq
1 A 1 2
T2 (t ) k2 [q A (t ) q o (t )] (t ) fq (t ) T (t ) Jq
2)前移:相加点前移,必须在移动支路上 串联所经过传递函数的倒数的方框。
2.3.2 简化原则(其他一些规则)
1.当相加点之间无其他方框和分支点时, 相加点可以前后交换。
2.对串联的方框,如果中间没有相加点 或分支点,可以前后交换或结合为一个。 3.相加点为两个以上输入量时,相加 点可以分开,先后相加,结果不变。
框图化简
2.3.1 移动规则
1、分支点的移动 1)前移:分支点前移,必须在移动支路 (分支路)上串联所经过传递函数的方框。
2)后移:分支点后移,必须在移动支路 (分支路)上串联所经过传递函数的倒数 的方框。
2、相加点(比较点)的移动
1)后移:相加点后移,必须在移动支路上 串联所经过传递函数的方框。
G5 ( s )
G1 ( s)
G2 ( s )
1 G 4(s)
G s ) G s ) 3( 4( 1 G s ) G s ) G s ) 3( 4( 6(
G7 ( s )
消去回路Ⅱ,得
G1 ( s)
G G G 2 3 4 1 G G G G G G 2 3 5 3 4 6
G7 ( s )
消去回路Ⅲ,得
例:化简方框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G5 ( s )
G1 ( s)
G2 ( s)
G3 ( s )

3控制系统方框图的化简及传递函数

3控制系统方框图的化简及传递函数
U1 ( s )
-
1 R1
A
A
1 sC1
-
1 R2
B
1 sC2
U 2 ( s)
U1 ( s )
-
1 R1
-
1 sC1
sC2
1 R2
1 sC2
B
U 2 ( s)
19
第二个小回路化简
U1 ( s )
-
1 R1
A
-
1 sC1
sC2
1 R2
1 sC2
B
U 2 ( s)
1 R2C2 s 1 1 R2C2 s
12
结论
下( s )
具有相同的特征多项式
13
闭环特征多项式:
1 G1 (s)G2 (s) H (s)
14
G1 (s)G2 (s) (s) 1 G1 (s)G2 (s) H (s)
输出对输入 对 比
G2 (s) F ( s) 1 G1 (s)G2 (s) H (s)
3
Y (s) (s) R( s)
G1 (s)G2 (s) 1 G1 (s)G2 (s) H (s)
当 H ( s) 1 时 , 单位负反馈
G1 (s)G2 (s) ( s ) 1 G1 (s)G2 (s)
4
(3) 输出对于扰动输入的闭环传递函数
Y (s) 令 R( s ) 0 , F (s) F (s)
+
G1 ( s )
Y ( s)
B( s )
F (s)
H (s)
+
G2 (s)
H (s)
1
( s)
G1 ( s )
10
F (s)

第三章 数学模型4-框图化简

第三章  数学模型4-框图化简

2)将各元件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 改写成以下相乘形式
1 [ur ( s ) u1 ( s )] R I1 ( s ) 1 1 [ I1 ( s ) I 2 ( s )] sC u1 ( s ) 1 [u ( s ) u ( s )] 1 I ( s ) C 2 1 R2 I (s) 1 u (s) 2 C sC2

一、框图(结构图)的组成
1、信号线: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传递方向。
2、引出点: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
从同一信号线上引 出的信号,数值和 性质完全相同
3、综合点: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代数 运算,“+”表示相加,常省略,“-”表示相 减。
4、方框:表示典型环节或其组合,框内为对应 的传递函数 ,两侧为输入、输出信号线。
2. 并联环节的简化
G1 ( s)
X 1 (s)

X 0 (s)
G2 (s)
X 2 (s)

X 4 ( s)
X 0 ( s)
G1 ( s) G2 ( s) G3 ( s)
X 4 ( s)

G3 (s)
(a)
X 3 (s)
(b)
任意 n 个环节并联系统的等效传递函数是各环节 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a)
A A
A A
A A
(b)
A
A
相邻分支点的移动
常见结构图简化规则:
采用结构图变换方法求取传递函数的步骤
– 观察结构图,适当移动相加点和分支点,将结构 图变换成三种典型连接形式(串联、并联和反 馈)。 – 对于多回路的结构图,先求内回路的等效变换方 框图,再求外回路的等效变换方框图。 – 求出传递函数。

控制工程基础:2.5 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及其化简

控制工程基础:2.5 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及其化简

输出信号C(s)与输入信号R(s)之比。
C(s) G1 (s)G2 (s) G(s) R(s) 1 H (s)G(s) 1 H (s)G(s)
N(s)
+ E(s)
++
C(s)
R(s)
G1(s)
G2 (s)
-
B(s)
H(s)
打开反馈
图2-18 反馈控制系统方块图
推导:因为 C(s) E(s)G(s) [R(s) C(s)H (s)]G(s)
基本步骤 1、消除交叉点 2、由内环-----外环化简
G5 G2G3 G4 串联和并联
G7
G6
R(s)
-
-
G1 H1G2
B
G5
-
C C(s)
H2
1 G5
G6
G5 1 G5 H 2
反馈公式
G1G5
G7
G1G6 1 G1G6 H1G2
1 G5
1 G5 H 2 1 G1H1G2 1 G5 H 2
(3)开环传递函数 Open-loop Transfer Function 假设N(s)=0, 主反馈信号B(s)与误差信号E(s)之比。
B(s) E(s)
G1 (s)G2 (s)H (s)
G(s)H (s)
(4)闭环传递函数 Closed-loop Transfer Function 假设N(s)=0
方块图是一种很有用的图示法。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方 块图的简化过程仍较复杂,且易出错。Mason提出的信号流 图,既能表示系统的特点,而且还能直接应用梅逊公式方便 的写出系统的传递函数。因此,信号流图在控制工程中也被 广泛地应用。
2.6.1信号流图中的术语

第三章方框图

第三章方框图

解题步骤: (1)由框图画出对应的信号流图; (2)找前向通道; (3)找回路; (4)找互不接触回路 (5)代入梅逊公式
例题:求图示信号流图的传递函数。
1、前向通道(3个)Q1 G1G2G3G4G5
Q2 G1G6G4G5 Q3 G1G2G7
G6
G7
2、回路(4个):
L1 G4 G8
Y(s)
Gp(s) 被控对象
F(s)
测量元件 反馈通道:Y(s) F (s) Y’(s)
开环传递函数 : G0=Gc(s)Gp(s)F(s)
闭环传递函数:
G( s ) Y ( s ) Gc ( s )Gp ( s ) R( s ) 1 Gc ( s )G p( s )F( s )
当F(s)=1时,为单位反馈系统,此时 G( s ) G0( s )
1 G2G3G4
1 G4G3G2 1 G4G3G2
H2
1 G4
G4G3G2
1 G4G3G2 G3G2H 2
H1
(4)G G23G1
G1G2G3G4
1 G23G1H1 1 G2G3H 2 G3G4 H 2 G1G2G3G4H1
3.3 信号流图(Signal Flow Graphs)及Mason公 式
(4)不接触回路:如果一些回路,没有任何公共节点,叫 不接触节点。
注:不论闭合通道还是前向通道,在通道中,每个节点只 允许经过一次。
信号流图及Mason公式
回路: 沿信号方向每一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闭路。 通道: 从输入到输出沿信号方向
每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通道。 接触: 指有公共的节点和支路。
f
a
b
G1
G2
G3 G4
G5

控制系统结构图化简.

控制系统结构图化简.

G(s)
X o (s)
引出点前移 需在引出点上串联引出点移动所经历的传递函数
3.比较点后移
Xi (s)

G(s) X o (s) X (s)G(s)
X (s)
3.比较点后移
Xi (s)
Xo(s) X (s)
G(s)

X (s)
3.比较点后移
Xi (s)
X o (s) X (s)G(s)
G(s)

G(s) X (s)
比较点后移 需在比较点上串联比较点移动所经历的传递函数
4.比较点前移
Xi (s)
G(s)
Xo(s) X (s)

X (s)
4.比较点前移
Xi (s)

X o (s) X (s)G(s)
G(s)
X (s)
4.比较点前移
Xi (s)

Xo(s) X (s)
G3
X i (S) +



G1G2 1 G2G3H 2
H1
X o (S )
G3
X i (S) +

G1G2 1 G2G3H 2 G1G2H1
X o (S )
G3
X i (S) +
G1G2G3
X o (S )

1 G2G3H 2 G1G2H1
Xi (S)
G1G2G3
X o (S )
G(s)
1/ G(s)
X (s)
比较点前移 需在比较点上串联比较点移动所经历的传递函数的倒数
引出点后移 需在引出点上串联引出点移动所经历的传递函数的倒数 引出点前移 需在引出点上串联引出点移动所经历的传递函数 比较点后移 需在比较点上串联比较点移动所经历的传递函数 比较点前移 需在比较点上串联比较点移动所经历的传递函数的倒数

控制工程——化简系统方块

控制工程——化简系统方块
系统1,转动惯量-弹簧-阻尼系统
拉式变换:
.
27
控制工程——绘制实际系统物理方块图
系统1,转动惯量-弹簧-阻尼系统
拉式变换:
.
28
控制工程——绘制实际系统物理方块图
系统1,转动惯量-弹簧-阻尼系统
拉式变换:
.
29
控制工程——绘制实际系统物理方块图
系统1,转动惯量-弹簧-阻尼系统
拉式变换:
.
30
题2:化简如图所示系统方块图,并求出系统传 递函数:
最后得出系统传递函数;
Xi(S)
G1(S)G2(S) 1+G2(S)+G1(S)+G1(S)G2(S)H1(S)
Xo(S)
系统传递函数
G (S)X(S i)
G1(S)G2(S)
X(S o) 1G1(G S2 ) (G S)1)(SH )G 1(2
.
一般的化简法则: 1. 先找出最复杂的引线点; 2. 采用引出点前移或后移的方法,进行化简 ; 3. 利用串联、并联,以及反馈化简法则,进一
步化简系统; 4. 最后得出传递函数。
.
8
控制工程——化简系统方块图
题2:化简如图所示系统方块图,并求出系统传 递函数:
H1(S)
Xi(S)
G1(S)
G2(S)
第二步:进行引出点的移动,使交叉的信号线减少; 注意:尽量避免引出点越过比较点的移动!
Xi(S)
G1(S)
G5(S)
G2(S)
G3(S)
G4(S)
A
Xo(S)
G7(S)
G6(S)
.
A点后移,
保证移动后输出 不变 2
控制工程——化简系统方块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方框图的化简
学习要点: 1.能由方框图写出各传递函数。 2.能化简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图。
x1
G1 ( s )
x2
G1 ( s )
G2 ( s )
x2
x1
G 1 ( s )G 2 ( s )
x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1
x1
G1 ( s ) G 2 ( s )
x2
G2 ( s )
R(s)
E(s)
G (s)
C(s)
R(s)
C(s)
G (s) 1 G (s)H (s)
B(s)
H (s)
系统方框图的化简
学习要点: 3.能利用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法化简较复杂的方框图。
x2 x1 x1
G(s)
x
x2
G(s) G(s)
x
x1
G(s)
x x
x1
G(s) G(s)
x
x
系统方框图的化简
学习要点: 2.能利用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法化简较复杂的方框图。
X3 X2 X X2 X X2 X
X1
X3
X3
X1
X1
系统方框图的化简
学习要点: 4.能用梅森增益公式化简系统信号流图或系统方框图。
参数解释 回路:由综合点(○)出发,顺着箭头方向,能回到原 综合点的路径。 前向通道:顺着箭头方向由输入→输出的路径。 △k:从动态结构图中完全切除第k条前向通道后,重新 计算的△值。
1 n G(s) pkΔk Δ k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