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张载

合集下载

张载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张载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张载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张载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张载简介张载(公元1020~1077年),又称张子。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与周敦颐、邵雍、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

字子厚,汉族,祖籍大梁(今开封),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

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

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

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年五十八。

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明公。

人物小记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赴汴京(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文彦博宰相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

一天晚上,洛阳程颢、程颐兄弟前来听张载讲《易》。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

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今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及,汝辈可师之。

”(《横渠先生行状》)于是撤席罢讲,对二程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横渠先生行状》这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的积极开拓精神,他的《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主要思想张载研究儒家以及道、佛的学说,经过比较和鉴别,对佛、道采取批判的态度,而崇奉儒家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其中《易传》对他影响最大。

张载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自然观、认识论方面。

在自然观方面,张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气一元论哲学。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气,整个世界都由气构成。

先秦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作为最高实体,张载认为所谓天、所谓道,都是气,气是最高实体,道是气化的过程,太虚即所谓天,是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

他还认为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太虚之气凝聚而成,万物消亡又复归于太虚,太虚、气、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

由横渠四句说开去作文600字

由横渠四句说开去作文600字

由横渠四句说开去作文600字
标题:由“横渠四句”谈人生追求与社会责任
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短短二十字,却深蕴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

首先,“为天地立心”,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构建。

天地无言,然其运行有序,万物生长,皆有其规律可循。

作为人类,我们应当探寻并确立一种能够体现天地之道、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价值体系,这便是对“天地立心”的现代诠释。

其次,“为生民立命”,揭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生民百姓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致力于改善民生,促进公正公平,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尊严且有意义的生活,这就是为生民立命的具体实践。

再者,“为往圣继绝学”,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学习、研究这些经典智慧,并结合时代发展创新应用,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

我们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胸怀未来,以天下为己任,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综上所述,“横渠四句”不仅是张载个人的理想追求,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的美好期许。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以此为鉴,坚定信念,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张载的故事

张载的故事

张载的故事张载,这是一个有着艰辛生活的普通农民家庭的男孩。

他的父母虽然都是贫穷的农民,但他们仍然给予了张载最大的支持。

从小,张载就喜欢研究各种东西,特别是看书。

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他无法买到他想要的书,但他仍然不懈地学习。

他抓住碎片时间,去乡下的书店借看书,硬着头皮向朋友要书,还从乡村孩子中那辆贩售杂志小报的卡车上捡书。

他在这些书中汲取知识,学习技能,从而激发了他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的勇气。

张载的父母也对他的勤奋学习很高兴,他们对他有无限的支持和信任。

他们看着张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孩发展成一个做事勤奋,学有所成的聪明的孩子,心里充满喜悦。

就在张载即将完成小学学业的时候,他的父母因经济困难,决定不让张载上中学,而是让他出去干农活。

张载很失望,但他只能接受现实,而张载也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一直在家里坚持着学习,在夜晚倾听,在白天思考。

他在家里学习的各种知识,都有助于他以后的学习,而他从未抱怨父母的拒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载学习的成绩越来越好。

他超常发挥,很快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中学,他的老师们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也给予了他极大的激励,并且他全班同学都给予了他热烈的欢迎和支持。

张载在中学期间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他被评为尖子生,他的成绩有目共睹。

毕业后,张载考入了一所著名的大学,他的父母和老师们为他的取得的成就感到很高兴,对他的支持也是永不懈怠的。

张载从大学毕业后,立即就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色,受到众人的称赞,尽管他的起步经验不多,但他仍然非常努力,一直勤奋工作,他的实力和能力得到了企业老总的认可,他很快就成为企业高管,受到老总的重用。

张载很快在工作中大展身手,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好,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买了自己想要的书,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今天,张载依然坚持着读书,在忙碌之余还经常花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他的家庭状况也因他的努力而改善,张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信任,也得到了众人的赞许和鼓励。

参观眉县张载祠有感

参观眉县张载祠有感

参观眉县张载祠有感参观张载祠有感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宗师,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故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祖籍河南大梁(今开封)。

北宋景祐二年(1035),张载父亲张迪病逝。

年少的张载和弟弟张戬、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离开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返回大梁。

然而,路途遥远,开销较大,一家人才走出斜谷,就用尽了身上的盘缠。

这时,又闻前方发生战乱,张载家人决定将张载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8 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

从此,张载便在眉县安家,入横渠镇崇寿院读书。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夏鼎盛之际,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其侵扰。

青年张载喜好兵法,立志从军,希望能够抗敌报国,建功立业。

21 岁时,张载写成《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在延安军府衙内,范仲淹召见了这位儒生。

看到张载,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认为张载如果认真做学问,一定可成大器,所以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你本是一儒生,好好读书才是本业,何必要于志于兵呢?范仲淹还建议他研究儒学经典《中庸》。

从研读《中庸》开始,张载踏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

北宋嘉祐二年(1057),张载赴大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进士及第。

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之邀,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

在同程家兄弟的交流中,他发现程颢和程颐对《易经》的见解远比自己精到。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当感到二程对《易经》的研究超过了自己,便毅然撤掉了虎皮座椅,然后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

可向他们请教。

”此后,他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

不管在何处任职,他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推行德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51 岁时,因对王安石新政有看法,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崇寿院讲学著书。

高中立志的议论文800字【三篇】_高中议论文作文_

高中立志的议论文800字【三篇】_高中议论文作文_

高中立志的议论文800字【三篇】【篇一】张载曰:“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一个人,若不立志,不为之奋斗,即便学了也是无功而废。

有志者,事竟成。

人只有立下了志向,并为之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的画家徐悲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在店铺时,就立下了以学业报国之志。

由于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许多外者都瞧不起中国人,而徐悲鸿不顾外国学生的冷嘲热讽,天天练习描摹,绘画,终于他的作品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

志向是自我确立的人生目标,是人生之路的大方向。

没有方向则一事无成;但方向太多,也将一事无成。

正如朱熹所言,“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一个人的志向不定,志向不明,又谈何为志奋斗呢?“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在学习工作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是不可能办好一件事的。

立志者,首先应当志存高远。

“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翼。

”人若不胸怀雄心壮志,不志存高远,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又谈何建功立业呢?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十二岁就“出走山外”,到长沙求学,后又立下救国之志。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带领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创建了新中国。

立志者,应有坚忍不拔之志,要勇于克服奋斗历程中的艰难险阻。

苏轼曰:“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历时几十年,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和社会素材,以坚忍不拔之志,发奋著书,使一部惊世之作——《史记》诞生了。

任弼时说:“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

”只要有一颗坚忍不拔之志,坚强不屈之志,再苦再难也不用畏惧。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以坚忍不拔之志,翻阅国内外上万种资料,不分昼夜地演算研究,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总之,人若想立足于社会,并打拼出一番伟业,就必须要有雄心壮志,要有坚忍不拔之志。

【篇二】“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旷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败之志。

张载——精选推荐

张载——精选推荐

张载——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卢文远张载是我国北宋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丰富而深遂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载堪称我国古典哲学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张载关学思想,是太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张载生平张载,字子厚,眉县人,祖籍大梁(河南开封)。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出生于长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逝世,享年58岁。

因为家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横渠镇设立书院讲学,故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因张载弟子多为关中人,后世称他所创立的学术流派为“关学”。

张载祖上世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曾祖生于唐末,历五代不仕,以子贵赠礼部侍郎,祖父张复,进士,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张迪,进士,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任陕西长安县令,天禧四年(1020年)生张载。

宋仁宗时任殿中丞。

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知州,赠尚书都官郎中。

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

时值张载15岁,次子张戬5岁,均年幼。

母亲陆氏携张载、张戬扶张迪灵柩越巴山,过汉中,出斜谷,欲归葬开封,但行至眉县太白山下横渠镇,因路资不足,无力继续前行,遂在横渠镇大振谷迷狐岭上选址安葬了张迪,从此便定居在横渠镇。

张载自幼聪颖过人,并有大志。

幼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常常侵犯宋西北边境,宋朝廷派兵抵抗,互有胜负。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

这对于“志立不群”、“慨然以功名自许”(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的张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少时即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并试图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从而为民除患,为国建功。

1041年,张载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上奏时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今延安)知州的范仲淹。

张载六戒横渠观后感

张载六戒横渠观后感

张载六戒横渠观后感壬寅年端阳节前日,有幸拜谒横渠书院(张载祠),身临其境,感受千年前,北宋儒学大家张载先生治学、讲学之地,深感震动、羞愧与欣喜。

震动于张载先生出仕为公、办学弘道、治学创先,开创了宋理关学体系,形成了哲学研究、教育研究、科学研究之大成,观点鲜明、为世惊叹,传世久远、影响深远。

羞愧于作为秦人,对先生之学理思想和学术成果,知之甚少,汗颜以对,羞之愧之。

欣喜于在思创这段人生特殊的时刻,有幸引我认识先生,探访先生,幸之喜之。

跌宕人生有志难酬张载祖籍河南开封,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于长安,后随父前往重庆生活。

10岁出外就学,15岁时父亲去世,举家扶灵归乡,因战乱,寓于眉县横渠,后安家于此,奉母教弟,期间,读书访学,组织名团救国救民。

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上书范仲淹,望参军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得范公褒奖,然范公劝其: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勉励其读《中庸》,在儒学上成就事业。

其后,先生回横渠苦读《中庸》、研习《六经》,专研佛老典籍,经多年研习,穷尽学之本真,回归儒学,悟出儒、佛、道之互补和联系,逐步创建儒家关学一脉。

37岁参加国考,与二苏同居龙虎榜,进入仕途,因政见不合,辞官回乡,讲学读书、著书立说、实践周礼。

二次帝召,复兴古礼矫正风化,因病情加重,辞官西归,行至临潼,与世长辞。

一代大儒,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教化育人、享誉后世,然政治抱负终未如愿。

笃学志道高山仰止(一)创立关学弘扬理学先生在研究儒家经典,访学佛老思想之后,融会贯通儒释道的理性之精华,批判性的创建了“孔孟之后,未之有也”的宋理关学。

在人格塑造、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宇宙观、教育思想、科学思想和军事思想等7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点,影响后世的学术观点,部分观点领先欧洲数百年。

先生认为人生在世,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内修德智,努力达到圣贤境界,积极出仕,有所作为。

(二)横渠四句锚定追求关学主旨,集中体现在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一)张载(1020—1077),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关学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张载的父亲于宋仁宗时,在涪州(今四川涪陵)做官,死于疾病。

当时张载与弟弟都还年幼,与母亲一同护送父柩归葬,知道路途前方发生战乱,加上路资不足,难以返乡,最终将父亲安葬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全家人也到横渠镇南大振谷口居住,后来“横渠先生”的名号,即来自于此。

张载少年时就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在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

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庆历四年十月,宋朝与西夏议和,“赏赐”给西夏绢、茶、银等大量财物。

战争烽火对当时的张载来说是极大的刺激,他开始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上书,请求对西夏用兵,并自告奋勇准备联络一些人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为国家立功。

学术思想(二)一、天道观“天道”一词早在商代《商书·汤诰》中已经出现,是《四书》的基本范畴,张载以《周易》为基础,认为“天即太虚”,天道就是“太虚”之气的运动变化,天象是天的现象,太虚是天的本质,至于“太虚”则是气的原始状态。

张载认为,气散的状态是气的原始状态,太虚之气弥漫在宇宙空间,当其从散的状态转化为聚的状态时,天地万物即由此产生,又由于气有不同的凝聚状态,能产生不同的事物。

例如:阳气被阴气阻碍,相互激荡就变成雨,阳气吸收阴气,就形成了升向天空的云朵。

气的聚散不因人的意志发生或停止,万物消亡後,气散返回太虚,因此万物有生有灭,气则不灭永恒。

二、宣夜浑天合一说在思考天道原理的同时,也就不能不思考天体与天地结构。

中国古代的相关理论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不同学说,在当时宣夜说属于“显学”,张载创造性地阐释与发挥出“宣夜浑天合一”的模型,避开了宣夜说与浑天说各自的短处,提出了例如“日远月近”、“月受日光”的正确判断。

张载思想心得体会1000字

张载思想心得体会1000字

张载思想心得体会1000字这几日,怀着对先祖无比敬仰的心情读完了《张载传》。

此书是陕西著名作家、关学学者权海帆先生所著,全书以史学性与文学欣赏并举的角度描述了张载不平凡的一生,读后深受震撼与教育。

一千年前,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张载走上历史舞台,留下许多哲学思想与文化瑰宝。

千年后的今天,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仍传颂不衰,经世致用。

深刻领会和践行张载思想及其创立的关学,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张载,字子厚,北宋时期人,世居大梁即开封。

张载的名字取意于《周易》中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又被称为“横渠先生”。

其父张迪,仕于宋仁宗朝,官为蜀涪陵知州,卒于任上。

此期,十五岁的张载扶父亲灵柩回故乡大梁,因路途遥远,再加上前方战乱和家庭贫饥,无法前行,经与母亲商议便将父亲埋葬在了归途中的秦岭太白山脚下,叫横渠的地方,这地方就是陕西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从此,全家在此落居,开始了亦耕亦读的艰难生活。

张载作为关学的创始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哲学体系是在“俯而读,仰而思”的独立思考之下完成的。

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观念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张载的主要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理学家,其名字在近代的几十年里曾被人遗忘。

由于张载的学说起源于关中,所以被称为“关学”,关学是宋朝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其中“尊礼贵德”的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宏阔哲思,“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至今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西方学者更是称张载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可以说是躬行礼教。

被冯友兰先生高度概括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主旨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张载为自己确立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大道至简之名言,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横渠四句作文

横渠四句作文

横渠四句作文篇一《以横渠四句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的横渠四句,可谓字字千钧。

这其中蕴含的气象和志向,听起来就特别“霸气”。

就说这“为天地立心”吧,我是有深刻体会的。

我住的小区以前那片草地,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垃圾到处都是,还有人乱踩乱踏,好好的一片绿地变得惨不忍睹。

我看到这场景,就心想我得给这片小天地“立立心”。

我先是自己拿着个大垃圾袋,在那草地上一点一点地捡垃圾,各种各样的垃圾,什么破塑料袋、烟头、废纸。

有一回,我还捡到一个特别大的烂木板,那玩意又沉又脏,差点给我绊倒。

我这忙乎的时候,有几个大爷在旁边下棋就开始议论了,说这小伙子咋自己在那干这个呢。

我就说这草地看着太遭心,不得收拾干净嘛。

我这么一干,还真感染了一部分人。

没几天,就有几个孩子加入进来,和我一起给草地旁边插了一些小牌子,写着“爱护绿地,人人有责”之类的话。

慢慢的,乱扔垃圾的少了,草地也开始恢复生机。

这让我觉得,虽然这只是小区里小小的一块地方,但我也算为这片小天地“立”了点“心”。

而“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同理,事情不在大小,重要的是怀抱着一种像我修草坪那样的真心去做。

小到改变小区环境,大到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宏伟目标,其实关键就是从身边事做起,这横渠四句的道理也就是这么朴实和实在。

篇二《横渠四句与身边小事》我对横渠四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尤其是联系到我生活中那些超级琐碎又不乏乐趣的小事。

“为天地立心”,天地很大,但就说我那小出租屋吧。

刚租来的时候,简直就是灾难现场,乱得像猪窝似的。

我觉着那小空间就像我的小天地,不能这么没“心”地乱下去,于是我开启了改造之旅。

我先是大扫除,从床底下扫出不知道啥时候扔掉的臭袜子,从各个角落里弄出各种灰尘团,那灰尘扬起的时候我就像个迷失在云雾里的小神仙。

然后我开始规划摆放东西的位置,这书架要放到有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好让我的那些宝贝书也享受点日光浴。

为生民立命作文张仔

为生民立命作文张仔

为生民立命作文张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优秀作文晨诵课上,我们学了《西铭》中的一段话:“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里的乾,就是上天,指父亲;坤就是大地,是母亲。

我们人类多么渺小,生活在天地间。

天地之大,万物皆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和他的秩序,我们人类也必须有自己的遵循本性。

这是宋代张载写的。

张载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他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提供了一个宏伟的境界。

我们人活着要有价值、有意义,汉代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我们宁可多受些苦也愿意为世界留下些痕迹。

在同一片天空下,在同一片大地上。

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惜自己,一样爱惜它们。

天地赐予的所有一切让我们更加充实。

活着,我们顺从天地之始,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才会坦然面对。

总的来说,张载的《西铭》一文蕴含了张载全部的思想精华,如果用张载的四句话来概括,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段话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对上天有坚定的信仰;我们要对百姓负责,为他们生计担忧,也要为他们懂得礼仪而建立道德标准;我们要继续发扬自孔子以来的儒家传统,让儒家精神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也要为国效劳,让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们要先学会树立一个符合人类,对得起万物生灵这个名号的人生观。

达到之后便可以对其他活在迷茫之中的人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德行修养。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要像圣人一样广收门徒,帮助圣人们继续完成他们未完成的理想。

最后我们就要为国家和平做贡献,如同孔子一样游走各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气。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的22个字,成为千年的座右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的22个字,成为千年的座右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的22个字,成为千年的座右铭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赵祯命翰林院学士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这一年的科举太过璀璨,被称作“千年科举龙虎榜”,因为榜单上的人名,即使在千年以后,仍然如雷贯耳。

例如北宋最洒脱的文学家苏轼,以及他的弟弟苏辙;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和他的弟弟曾布;例如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之一的程颐;例如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北宋改革家吕惠卿;忠奸难辨的大政治家章惇;还有那位为北宋时期收复两千里失地的名将王韶。

有人统计,这一榜,至少出现8位文学大家和9位宰相,可以说光耀整个宋朝。

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因为主考官欧阳修慧眼识人,另一方面也说明北宋文治的繁盛。

除了上面所说的9位,还有一位大人物,也出自“千年科举龙虎榜”,他的名气或许不如苏轼,但他给后世留下的东西,比苏轼等人要伟大得多,这个人名叫张载,后人尊称他为张子,他死后,享有从祀孔庙的待遇。

张载曾给后人留下22字的格言,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铭,它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上22个字,被称为“横渠四句”。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张载和他的横渠四句,为何如此伟大。

一、被范仲淹警告张载,字子厚,父亲给他取名为“载”,出自《周易》中的“厚德载物”,后人称他为张子或“横渠先生”。

“横渠”二字,是地名,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这里是张载讲学的地方,也是他的长眠之所。

其实,张载本不是横渠人,他之所以来到横渠,和他父亲的死亡有关。

张载生于长安,他的父亲名叫张迪,曾任涪州知州,张载家中有兄弟两人,弟弟比他小10岁。

在张载15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带着母亲和幼弟,护送父亲的灵柩从涪州(重庆境内)到老家长安。

当他们沿途路过横渠的时候,盘缠用完了。

正巧西夏李元昊当时称帝,人们传言西北正在闹兵变。

为避免打扰到父亲安息,张载和母亲商量,就在横渠把父亲安葬下来。

一年后,张载回到长安,卖掉家中的祖宅,举家搬到横渠,守在父亲的身旁。

【高考作文指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文解析、导写、范文

【高考作文指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文解析、导写、范文

【高考作文指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文解析、导写、范文【高考作文指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文解析、导写、范文【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的名言,被誉为“横渠四句”。

有人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认为它最能表现儒者襟怀,最能彰显人生的器识与宏愿,也能体现人类对教育的最高向往。

请从“横渠四句”中选择任意两句形成有机关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考纲变化】一、“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的变化:“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透露信息:①新增“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表明2019年高考将更加注重对思想道德的考查。

②将“文化素质”具体为“科学文化素质”,注重文化的科学性,隐含对理性逻辑思维的重视。

二、写作变化:新增两道题: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透露信息:①写作关注社会,关注时代。

②重视对理性思维的考查。

三、不变的:发展等级“深刻”,依然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时事管窥】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题意理解】一、“横渠四句”解读共同点:都采用“为……”的句式,“为”字后面的内容不仅仅是某种对象,也是追求的某种目标,而我们都应该把这些当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分条解读0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天地”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

作文材料: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文材料: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文材料: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感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北宋哲学家张载写过一幅关于勤奋的事例

北宋哲学家张载写过一幅关于勤奋的事例

北宋哲学家张载写过一幅关于勤奋的事例张载是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曾经在家乡关中[在陕西省]讲学,他的学说被人们叫做“关学”,是理学[宋、明时期的一种儒家哲学思想]的四大学派之一。

张载研究学问特别下功夫,有时候思考问题入了迷,连饭都忘了吃,觉也不睡,他还在自己书房的柱子上,亲手写了一副楹联:
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

意思是,我读书读到深夜,人们全都睡熟了,我才上床休息;清晨,天刚蒙蒙亮,鸟还没叫,我又起来看书了。

张载这么刻苦努力,写出了好多书,成了我国古代一个有名的学者。

张载被范仲淹劝退后,留下22个字,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座右铭

张载被范仲淹劝退后,留下22个字,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座右铭

张载被范仲淹劝退后,留下22个字,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座右铭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共22个字,言简意赅,境界宏远,可以说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绝句,相当于精神上的坐标。

张载生于北宋,年少时习武,15岁丧父,21岁听从范仲淹的建议弃武从文,38岁进入仕途,51岁因为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推行改革无望,而后辞官回归故里著书立说,终身清贫。

58岁去世无棺无葬,是他的学生筹资将其安葬。

张载的一生经历坎坷,看遍人间悲欢离合、家国离散。

他却始终怀着救世济民的家国情怀,留下的这22个字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座右铭。

这22个字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各个时代的牛人当作立身和做事的最高标准,并以一生践行之。

这22个字有多大的魅力呢?《文治帝国》里讲了这样三个故事:1、公元1256年,在南宋科考的最后一关,皇帝对入选的进士进行最后一轮的笔试。

一个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的年轻人在答卷上一笔一划写下了这22个字,这个人就是那一年的状元文天祥。

2、400年后,一个读书人以这22个字为座右铭,“少年刺奸,中年抗清,晚年鸿儒,抨击君主专制”,最终成为千年一遇的大思想家,他的名字是——黄宗羲。

3、抗日战争时期,国学大师马一浮用这22个字教育众人,令无数学子热血沸腾,投身社会保家卫国。

这22个字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为张载是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所以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为生民立命:这句话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

张载致力于通过修身致教,让人们达到安身立命的境界。

为往圣继绝学:这句话代表的是孔孟思想,简单来说是将以孔孟为代表的先儒道学发扬光大。

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的境界最高,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

文天祥读了这四句话,在南宋生死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用握笔的双手对抗虎狼之师,用生命保全了大宋朝最后的风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

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1077年张载病逝。

人物生平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

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

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今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

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

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

可向他们请教。

”二程由此在京中名声大震。

然而在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后,他又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求得道义,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再值得追求,抛弃所有曾经研习过的学说,专心致志学道。

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其作《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进士登第,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

在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

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县衙的规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乡老,反复叮咛到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

在渭州,他与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深受蔡挺的尊重和信任,军府大小之事,都要向他咨询。

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戍兵(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

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军事政治才能。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

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

神宗非常满意,想派他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做事。

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

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

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

张载上奏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

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

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辞官回到横渠。

张载回到横渠后,“俯而读,仰而思。

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

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

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认为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的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

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不愿错过施行政治理想和主张的机会,便带病入京。

宋神宗任用张载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

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

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

同年十二月行至临潼,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

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

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

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

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三月,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谥“明公”。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赐封郿伯,从祀孔庙。

主要成就创立关学“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1.气本论——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

宇宙和世界的本原,始基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心”或“理”为宇宙本原;二是,气为本原。

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

这“一气”或“元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依存,相反相成,升降互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

可以说张载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张载继承和发展古代“太虚”的范畴,并对它加以改造和扬弃,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质运动基本状态,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同时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论。

从张载开始,古人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

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不是“无”,所说“太虚即气,则无无。

”因为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化为无有了,气是永恒存在的。

如此,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的永恒性思想,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成果。

2.辩证法——一物两体,动必有机。

关学在“太虚即气”的元气本体论基础上,对宇宙万物的矛盾运动,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等做出了说明,许多见解相当深刻、精辟。

张载认为,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的太虚,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与静止,充满宇宙浑沌无间的太虚之气,是在不断进行“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

万物的生死,动静的改变,都是气的万殊变化的体现和变化的结果。

太虚之气之所以能不断地运动变化,是因为太虚之气是阴阳之二气的合和体。

太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状态,也称之为元极。

阴阳分化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与阳。

阴阳交互变化而生万物。

太虚之气包涵着阴气与阳气两个矛盾的方面。

阳气的特性是清、浮、升、动;阴气的特性是浊、沉、降、静。

阴阳二气处同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激荡,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生发。

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阴阳二气的这种关系的运动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3.认识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在认识论上,关学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概念。

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认识和知识理论的一个创举。

张载认为:人的知识是由耳目鼻舌身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即为“闻见之知”。

但仅只闻见之知,并不能全面认识天下有形有象之事物,更不能穷尽无形的天下事物之理。

要穷理尽性,必须有一种比闻见之知更广泛、更深刻的知识,就是“德性之知”。

人的认识过程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阶段,即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张载进一步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为真知,才能反映万物的本性本质,“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见闻小知而已。

”(《正蒙·诚明篇》)。

在探讨人的认识来源时,已经看到了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并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对中国古代认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人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人性论,吸取了各家学说的优点和长处,创立了关学具有特色的人性学说。

关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

因为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和人,所以,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