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元二次函数教案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5篇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a7011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e.png)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1教学内容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巩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解法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步骤、解法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能熟练地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正确地求出分式不等式的解集;3.会用列表法,进一步用数轴标根法求解分式及高次不等式;4.会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关的问题,尝试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题.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教学;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强化学生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2.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体会到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并且研究了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回顾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生:略师:某同学要把自己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现有两种ISP公司可供选择,公司A每小时收费1.5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公司B的收费原则是第1小时内(含恰好1小时,下同)收费1.7元,第2小时内收费1.6元以后每小时减少0.1元(若用户一次上网时间超过17小时,按17小时计算)那么,一次上网在多少时间以内能够保证选择公司A的上网费用小于等于选择公司B所需费用。
一元二次函数教案
![一元二次函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e084cb28ea81c758f57887.png)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一.知识点归类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注意: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点:①方程是整式方程。
②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同时还要注意在判断时,需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例1 下列关于x 的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⑴ 3522=+x ;⑵062=-x x ;(3)5=+x x ;(4)02=-x ;(5)12)3(22+=-x x x 例2 已知关于x 的方程()()021122=-+--+x m x m m 是一元二次方程时,则=m知识点二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步骤是: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
注意:(1)审题过程是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及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要带单位;(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关键是依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例3 如图(1),有一个面积为150㎡的长方形鸡场,鸡场一边靠墙(墙长18m ),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若竹篱笆的长为35m ,求鸡场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只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将它化成一般形式。
)知识点三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若()02≥=a a x ,则x 叫做a 的平方根,表示为a x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1)()02≥=a a x 的解是a x ±=;(2)()()02≥=+n n m x 的解是m n x -±=;(3)()()0,02≥≠=+c m c n mx 且的解是mn c x -±=。
例4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01692=-x ; (2)()01652=-+x ; (3)()()22135+=-x x知识点四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当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为()1,002≠≠=++a a c bx ax 时,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先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除以二项的系数;(2) 移项:在方程的左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把原方程化为()n m x =+2的形式; (3)若0≥n ,用直接开平方法或因式分解法解变形后的方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c797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a.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抛物线与坐标轴围成图形面积等问题的探讨,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二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性质: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明确a、b、c的取值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影响,特别是a的正负决定图像开口方向,顶点坐标的求法等。
举例:y=x²+2x+1与y=-2x²+3x+1的图像区别及顶点坐标的求解。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熟练掌握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方程特点选择合适解法。
举例:解方程x²-5x+6=0,通过因式分解法求解;解方程x²-4x+3=0,通过配方法求解。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理解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坐标即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抛物线形状的情况?”(如抛掷物体时的轨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奥秘。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31f69f0b4e767f5bcfce03.png)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用资料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x+1=0 (4)x 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 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教材第3页例题.例3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2+2x-1=0 B.x2-x-2=0C.x2+x+2=0 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c =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 +f)2+c =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1)x 2-8x +________=(x -________)2;(2)9x 2+12x +________=(3x +________)2;(3)x 2+px +________=(x +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 2)2 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 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 =±3,如果x 换元为2t +1,即(2t +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 +1变为上面的x ,那么2t +1=±3 即2t +1=3,2t +1=-3 方程的两根为t 1=1,t 2=-2例1 解方程:(1)x 2+4x +4=1 (2)x 2+6x +9=2分析:(1)x 2+4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 +2)2=1. (2)由已知,得:(x +3)2=2直接开平方,得:x +3=±2 即x +3=2,x +3=- 2所以,方程的两根x 1=-3+2,x 2=-3- 2 解:略.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 2提高到14.4 m 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 =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 =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直接开平方,得1+x =±1.2 即1+x =1.2,1+x =-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 1=0.2=20%,x 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 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6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 ,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x 2-8x +1=0 (2)x 2-2x -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 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 2-4x +7=0 (2)2x 2-8x +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例1解下列方程:(1)2x2+1=3x(2)3x2-6x+4=0(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2.(3)(4)(5)(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公式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2=4(2)(x-2)2=7提问1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1)ax 2-7x +3=0 (2)ax 2+bx +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 +c =0(a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 2a,x 2=-b -b 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 2+bx =-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 =-ca配方,得:x 2+b a x +(b 2a )2=-c a +(b2a )2即(x +b 2a )2=b 2-4ac4a 2∵4a 2>0,当b 2-4ac ≥0时,b 2-4ac4a 2≥0∴(x +b 2a )2=(b 2-4ac 2a)2直接开平方,得:x +b2a =±b 2-4ac 2a即x =-b±b 2-4ac2a∴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b 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x -1=0 (2)x 2+1.5=-3x (3)x 2-2x +12=0 (4)4x 2-3x +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补:(5)(x -2)(3x -5)=0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 ,b ,c ,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 2-4ac ,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 2+x =0(用配方法) (2)3x 2+6x =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 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 +1)=0 (2)3x(x +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 =0或2x +1=0,所以x 1=0,x 2=-12.(2)3x =0或x +2=0,所以x 1=0,x 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 -4.9x 2=0 (2)x(x -2)+x -2=0 (3)5x 2-2x -14=x 2-2x +34 (4)(x -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 .(x -3)(x -5)=10×2,∴x -3=10,x -5=2,∴x 1=13,x 2=7B .(2-5x)+(5x -2)2=0,∴(5x -2)(5x -3)=0,∴x 1=25,x 2=35C .(x +2)2+4x =0,∴x 1=2,x 2=-2D .x 2=x ,两边同除以x ,得x =1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 练习1,2.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已知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6,则求a 及另一个根的值.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b +b 2-4ac 2a,x 2=-b -b 2-4ac 2a .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 +b 2-4ac 与-b -b 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二、探索新知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之间有什么关系?(2)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a ,b ,c 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的关系是:x 1+x 2=-p ,x 1·x 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2)形如ax 2+bx +c =0(a ≠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即:对于方程 ax 2+bx +c =0(a ≠0) ∵a ≠0,∴x 2+b a x +c a =0∴x 1+x 2=-b a ,x 1·x 2=ca(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 2-3x -1=0 (2)2x 2+3x -5=0 (3)13x 2-2x =0 (4)2x 2+6x = 3 (5)x 2-1=0 (6)x 2-2x +1=0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 2-22x +1=0 (x 1=2+1,x 2=2-1)(2)2x 2-3x -8=0 (x 1=7+734,x 2=5-734)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变式一:已知方程x 2-2kx -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 2-5x +k =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三、课堂小结1.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四、作业布置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 2-5x -3=0 (2)9x +2=x 2 (3)6x 2-3x +2=0(4)3x 2+x +1=02.已知方程x 2-3x +m =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 的值.3.已知方程x 2+bx +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 的值.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第1课时 解决代数问题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难点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引入新课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 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二、教学活动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作业布置教材第21-22页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解决几何问题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难点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2.如图所示:(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活动2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活动3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活动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作业布置教材第22页习题21.3第8,10题.。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经典例题、习题巩固)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经典例题、习题巩固)](https://img.taocdn.com/s3/m/782e3964561252d380eb6ed3.png)
一元二次方程1、基本概念【双基巩固】(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2)一般表达式:)0(02≠=++a c bx ax(3)难点:如何理解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①该项系数不为“0”;②未知数指数为“2”;③若存在某项指数为待定系数,或系数也有待定,则需建立方程或不等式加以讨论。
【典型例题】例1下列方程中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A ()()12132+=+x xB 02112=-+x xC 02=++c bx axD 1222+=+x x x变式:当k 时,关于x 的方程3222+=+x x kx 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方程()0132=+++mx x m m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的值为 。
例3 将方程()213(2)(2)1x x x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①3x 2+7=0 ②ax 2+bx+c=0 ③(x-2)(x+5)=x 2-1 ④3x 2-5x=0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2.px 2-3x+p 2-q=0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A .p=1B .p>0C .p ≠0D .p 为任意实数二、填空题1. 方程3x 2-3=2x+1的二次项系数为__ 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常数项为_______.2.关于x 的方程(a-1)x 2+3x=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三、解答题1.关于x 的方程(2m 2+m )x m+1+3x=6:(1)当m 为何值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 (2)当m 为何值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拓展提高】求证:关于x 的方程22221781m x x mx mx mx ++=--,不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2、方程的解【双基巩固】⑴概念:满足一元二次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 ,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 。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8fc94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1.png)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函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基本知识。然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作为数学知识的一个难点,对学生而言,理解和运用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对二次函数图像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点:
(3)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总结图像特征;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并分析各种求解方法的适用条件。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的优缺点是什么?
2.小组汇报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1)求解给定二次函数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实际问题的最优解。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1.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名师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完整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83364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a.png)
(一)温故知新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它的一般形式是:
(二)探索新知
问题1 如图,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分析:
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盒
底的长为__________,
宽为__________.
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_________.
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_____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_____________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简整理得_______________ ②
【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______________.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 .
其中ax2是____________,_____是二次项系数;bx是__________,_____是一次项系数;_____是常数项.(注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d879f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e.png)
介绍一次项、二次项、常数项、一次项系数、二次项系数。
特别强调:a≠0,要正确说出各项系数,必须化成标准形式。
思考:
为什么一般形式中ax2+bx+c=0项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概念: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2、三个条件:整式方程+ 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
3、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2+bx+c=0(a≠0)的标准形式
4、一次项、二次项、常数项、一次项系数、二次项系数。
5、例题讲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的概念,是典型的概念课。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法,让学生经历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的过程。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所接触的第三类方程,所以对于的它的概念,学生根据它的名称就能很容易知道。这里我通过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产生过程,之后让学生来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特点①只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那么针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先由简单的练习再到稍难的问题,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缓冲。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
讲解例1、2、3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教案【优秀3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b4153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4.png)
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教案【优秀3篇】元二次方程篇一[教材分析]中学阶段我们研究的多项式函数中有二次函数,研究的几何图形中有二次曲线。
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便成为了方程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有根与系数关系,求根公式向我们揭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密切关系,而根与系数还有更进一步的发现,这一发现在数学学科中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本节内容既是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蕴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也为学生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学生分析]进入了初二下半学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逐步推进,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已有了较大提高。
因此在学过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自主探究其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再加上我所执教的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认知力与求知欲,基于以上思考,我在设计中扩大了学生的智力参与度,也相对放大了知识探索的空间。
[教学目标]在学生探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活动中,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检验两数是否为原方程的根;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系数。
理解数学思想,体会代数论证的方法,感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难点]发现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包括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请学生求解表格内的方程,完成解法的交流以及求根公式的复习,求根公式向我们揭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关系,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间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联系呢?由此疑问,导入新课。
(二)探求新知数学学科中由数到式的结构编排,让我们想到了从两根运算上的最简组合:和差积商展开进一步研究。
初探新知中,我将学生们分成两组,分别对二次项系数为1 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进行和差积商的运算,之后将结果汇总展示,共同观察与系数的联系。
我在这些方程中安排了两个无理根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必备3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必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3be2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6.png)
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必备3篇)1.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2)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进对方程的认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四、学案(1)预学检测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1)自学本P2—P3并完成书本(2)请学生分别回答书本内容再(二)主体探究、合作交流(1)观察下列方程:(35-2x)2=9004x2-9=03y2-5y=7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它们的左边分别是未知数的几次几项式?(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一般形式?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a≠0),其中,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如x2-x=56(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x2-x=13x(x-1)=5(x+2)x2=(x-1)2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3x2-3x=5x+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x2-8x-10=0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学生练习:书本P4练习(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初三数学第1讲: 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及解法(直接开方、配方法)教案
![初三数学第1讲: 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及解法(直接开方、配方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2f11aacfc789eb172dc8b5.png)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我们都学过哪几种方程?2、观察方程0562=x,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否求出它的根?++x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复习预习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形式:ax+b=0(a、b为常数,a≠0)。
一元一次方程标准形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即“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即“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即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经整理都能得到的形式)是ax+b=0(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a ≠0)。
其中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是未知数。
未知数一般设为x,y,z。
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1.方程的分类: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学过的几类方程是没学过的方程是x2-70x+825=0,x(x+5)=150.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特点总结:(1)该方程为整式方程。
(2)该方程有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该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x2-70x+825=0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可化为:x2+5x-150=0.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ax2+bx+c=0(a≠0)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判断方法: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函数讲解教案2篇
![一元二次函数讲解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75cc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5.png)
一元二次函数讲解教案一元二次函数讲解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一元二次函数的讲解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一元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和一般形式,并进行相互转化。
3. 学生能够画出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能够提取关键信息。
4. 学生能够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够应用一元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一元二次函数的概念:- 请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用一元二次函数来描述的。
- 你知道一元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区别吗?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定义一元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
其中a、b、c为常数,并且a ≠ 0。
2.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呈现抛物线的形状。
3. 标准形式和一般形式的区别:- 标准形式:y = a(x - h)^2 + k。
其中(h, k)为顶点坐标。
- 一般形式:y = ax^2 + bx + c。
4. 标准形式和一般形式的转化方法。
三、画图和提取信息(15分钟)1. 根据给定的一元二次函数,画出抛物线的图像。
2. 从图像中提取关键信息: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x轴与y轴的交点等。
四、方程求解(15分钟)1. 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2. 通过图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 通过公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 实际问题的应用案例。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练习解一元二次方程:给定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求解相应的方程。
2. 练习画图和提取信息:给定一元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画出抛物线的图像,并提取关键信息。
3. 练习应用问题:通过一元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请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观点。
七、课堂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如开口方向、对称性等。
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的性质与规律,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也可以通过拓展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如给定一元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求解其与坐标轴的交点等。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教案5篇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de97a6767f5acfa0c7cdb4.png)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教案5篇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就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指数方式,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一元二次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做为起始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化成一般形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概念背得很熟,但在准确和熟练应用方面较差,缺乏应变能力,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节课突出对教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采用探索发现的方法研究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类比发现并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最后达到问题解决。
四、教学手段采用投影仪五、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铺垫)(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并引例打基础)课本引例(如图)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一元二次函数讲解教案
![一元二次函数讲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ebae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1.png)
一元二次函数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3.能够运用一元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2.教学难点:一元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一元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2.提问:一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一次函数有什么区别?二、新课讲解1.定义介绍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y=ax²+bx+c(a≠0)的函数称为一元二次函数。
2.图像开口方向: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对称性: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其对称轴对称。
顶点: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有唯一的顶点,顶点坐标为(-b/2a,4ac-b²/4a)。
3.性质介绍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当a>0时,函数在顶点左侧单调递减,在顶点右侧单调递增。
当a<0时,函数在顶点左侧单调递增,在顶点右侧单调递减。
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出现在顶点处。
4.一元二次方程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公式法:x=[-b±√(b²-4ac)]/2a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然后求解。
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完全平方形式,然后求解。
三、案例分析1.分析几个典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图像,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等。
2.分析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求解。
四、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绘制和性质分析。
2.让学生独立求解几个一元二次方程。
五、课堂小结3.强调一元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绘制几个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并分析它们的性质。
2.求解几个一元二次方程。
3.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一元二次函数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模板
![初中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4c64a1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b.png)
初中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因式分解法和求根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列出方程,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总结解题步骤和技巧。
3. 课堂讲解: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析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通过例题演示解题过程。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心得。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练习完成情况。
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自我提高。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章节的内容。
2. 课件:教师制作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5篇)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c4e8e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3.png)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5篇)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一、复习提问: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二、探索新知1.情境导入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23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23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23•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2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2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 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815 ×500=907 500(斤)=90.75(万斤).三、例题学习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一、考点、热点回顾1.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 2. 根的判别式: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心z +bx + c = O(a^O)△ = b' -4s当八〉。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当△=()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当△<()时,方程无实根3. 根与系数关系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bx + c = 0(“尹0)C△ Z 0时,彳J x, + = — — , =—当-“土“二、典型例题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 6x 2-7x+l=0(2) 4x 2-3x=52(老师点评) (1)移项,得:6x 2-7x=-l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x =-l66(2) 化二次项系数为1;(3)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 原方程变形为(x+m ) Ln 的形式;712一一512( ) +-X+7 - 2-X 7-1(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二、探索新知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O (a尹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2+bx+c=0 (a尹0)且bUacMO,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I=-b-yjb3 -4ac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2-4x-l=0 (2) 5x+2=3x2(3)(x-2) (3x-5) =0 (4) 4x2-3x+l=0a a配方,得:x2+-x+ (—)2=--4- (―)2a 2a a 2a帅/ b庆一4以即(x+ — ) 2=------------ ;—2a 4" 2VbMac^ 0 且4a2>0b2 -4ac/. --- N0士g b , Jb2 -4«c 直接开平方,得:x+—=±-2a la-b + ^jb1 - 4ac -b-Jb'- 4ac• .X1=------------------------------- , X2= ---------------------------------2a 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O (a^O)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bx+c=O,当b~4ac30时,•将a、b、c代入式子x= 丰如-矗就得到方程的根.2a(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3 r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x=.-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解:(1) a=2, b=4 c=-lb2-4ac= (-4) -4X2X (-1) =24>0-(-4) + V24 4±2>/6 2±y/6一2x2 4 2~2+5/6 2-5/6Axi= ---------------- , X2= ----------------2 2(2)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3x2-5x-2=0a=3, b=-5, c=-2b2-4ac= (-5) 2-4X3X (-2) =49>0-(-5) ± y/49 5±7 x= =2x3 6X]=2, X2=- —3(3)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3x2-llx+9=0a=3, b=.ll, c=9b2-4ac= (-11) <4X3X9=13>0.-(-11)土应11±VF3 . • x==2x3 611 + V13 11-V13.*.X1= -------------------- , X2= ----------------6 6(3) a=4, b=-3, c=lb2-4ac= (-3) 2-4X4Xl=-7<0因为在实数范围内,负数不能开平方,所以方程无实数根.三、巩固练习教材P42 练习1.(1)、(3)、(5)四、应用拓展例2.某数学兴趣小组对关于x的方程(m+1) + (m_2)X-l=0提出了下列问题.(1)若使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m并解此方程.(2)若使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是否存在?若存在,请求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分析:能.(1)要使它为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1正+1=2,同时还要满足(m+1)尹0. (2)要使它为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m2 +1 = 1 4Sz_ fn?2+l = O .. (m + \ =0或②〈或③!(〃? +1) + (〃7 - 2) A 0 [m -2^0 [in -2^0解:(1)存在.根据题意,得:m2+l=2nr=l m=± 1当m=l 时,1】1+1=1 + 1=2尹0当n】=.l时,m+l=-l+l=0 (不合题意,舍去)当m=l时,方程为2xJ.x=0a=2, b=・ 1, c=-lb2-4ac= (-1) 2-4X2X (-1) =1+8=9-(-1) + 79 1±3 x==2x2 41Xx)= --------. 2因此,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m=L两根xi=l, x2=-l.2(2)存在.根据题意,得:①m?+l=l, n】2=o, m=0因为当m=0 时,(m+1) + (m-2) =2m-l=-l 尹0所以m=0满足题意.②当m2+l=0, m不存在.③当m+l=0,即m=-l 时,m-2=-3—0所以m=-l也满足题意.当m=0时,一元一次方程是x-2x-l=0,解得:x=-l、''i m=-1时,一元一次方程是-3x-l=0解得x=-- 3因此,当m=0或・1时,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当m=0时,其根为x=.l:当m=- 1时,其一元一次方程的根为x=--.3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六、布置作业1.教材P45复习巩固4・2.选用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用公式法解方程4x2.12x=3,得到().2. 方程 A ^X 2+4>/3X +6>/2=0 的根是(). A. Xi= 5/2"»B. X]=6, \2=\f2C. Xl=2 >/T, X2=V^D. Xl=X2=->/^3. (m 2-n 2) (m 2-n 2-2) -8=0,则 mJF 的值是(). A. 4 B. -2 C. 4 或-2D. 4 或 2二、 填空题1.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 (a^O )的求根公式是 _________ ,条件是 _________ .2. 当乂=时,代数式x 2-8x+12的值是-4.3.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ni-1) x 2+x+m 2+2m-3=0有一根为0,则m 的值是 _________ . 三、 综合提高题1. 用公式法解关于x 的方程:x 2-2ax-b 2+a 2=0.b c 2. 设 Xi ,X2是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c=O (a^O )的两根,(1)试推导 x 】+X2=・一,Xi-X2=— : (2)aa•求代数式 a (XI 3+X23) +b (xr+xi 2) +c (X1+X2)的值.3. 某电厂规定:该厂家属区的每户居民一个月用电量不超过A 千瓦时,•那么这户居民这个月A 只交10元电费,如果超过A 千瓦时,那么这个月除了交13元用电费外超过部分还要按每千瓦时 ——100元收费.(1) 若某户2月份用电90千瓦时,超过规定A 千瓦时,则超过部分电费为多少元?(•用A 表 示) (2)下表是这户居民3月、4月的用电情况和交费情况根据上表数据,求电厂规定的A 值为多少?A. x=-3± >/63±由 B. x= -------2-3±2y/3c 3±2>/3D. x= --------- —答案:一、1・D 2・D 3・C二、1. x=-"士, b2-4ac^0 2. 4 3. -3_ 1 2.土J4c/ +4庆一4C F||,|二、1. x= =a± | b |22. (1) V XH X2是ax2+bx+c=O (aHO)的两根,-b + yjb1 - 4ac -b-yjb1 - 4ac• .X1=-------------------------------- , X2= ---------------------------------2a 2a一b + Jb'一4以一b-Jb'一4。
b/.X1+X2= ------------------------------------------------------------- =-—2a a-b + Jb2 -4«c -b一-4ac cX]・ x2= ------------------------------------------- =一2a 2a a(2) Vxj, X2是ax2+bx+c=O 的两根,/.axr+bxi+c=Oi ax『+bx2+c=O原j^=ax 13+bx 12+c i x i+ax23+bx22+cx2=X] (axp+bxi+c) +x2 (ax22+bx2+c)=0A 1 o3.(1)超过部分电费=(90・A)・——=——A2+ —A100 100 10A(2)依题意,得:(80-A)> ——=15, A,=30 (舍去),A,=501005 7 7-5 1x)= --- + —= -------- =—~ 12 12 12 6(2)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移项;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2+b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