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资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于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包括陆地和水域,可以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和非可再生的特点。
2. 土地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土地资源包括不同类型的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固定性:土地资源是固定地壳的一部分,不像空气和水资源那样具有流动性。
(3)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的形成需要长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二、土地资源的分类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功能,土地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1. 耕地:指适宜种植作物的土地,包括旱地和湿地两种类型。
2. 林地:指生长着各种树木的土地,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地。
3. 草地:指适宜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可用于牧草种植或放牧。
4. 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包括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改进耕作方式等,提高耕地的产量和品质。
2.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土地资源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3. 城市规划与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旅游资源开发: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5. 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散乱污和低效用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
谢谢
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理学、 土壤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形成、分 布、数量、质量、评价、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 面。
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实验、 遥感监测、数学模拟等多种方法。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地、牧业用地、城市和工业用地等类型。
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域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受到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分 布特点不同。
集中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 性,某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 和资源丰富,成为土地资源密集 区。
动态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 环境的变迁,土地资源的分布也 在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这些挑战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更加 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
对策
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节约 集约用地、促进科技创新、完善法律法规等。这些对策旨在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3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自然和人文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地资
源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
形成。
土地资源的演变过程
土地资源的演变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运动等,人文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这些因素都会导 致土地资源的变化。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 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国土资源基础知识
国土资源基础知识1、什么是土地?通常所说的土地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
2、土地的特性是什么?(1)土地面积的相对有限性;(2)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3、什么是土地资源?狭义的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直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并能产生效益的土地。
如耕地、林地等。
广义的土地资源包括各类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
4、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是什么?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内陆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2%,居世界第3位。
全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2006年),人均耕地1.41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37%,我们在占世界7%的土地上,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被称为创造了世界的一个奇迹。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土地少(尤其是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
5、我国土地分为几类?我国土地分为3大类、10中类、52小类。
3大类土地是: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0中类土地是:在3大类土地中,把农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5个中类;把建设用地分为农村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3个中类;把未利用地分为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2个中类。
52个小类详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6、什么是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7、什么是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8、什么是未利用地?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
9、什么是非农建设用地?非农建设用地是相对于农业建设用地而言的,是指用于农业之外的一切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建设设施所占用的土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工矿企业用地、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国防、风景旅游和名胜古迹用地等。
土地资源管理知识点
土地资源管理知识点一、土地资源概述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农田、草地、水域等自然属性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保护和整治,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1. 保障粮食安全:合理管理土地资源,增加农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工业、建设等行业,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维护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和恢复。
4. 保障农民权益:保护耕地、草地等农民的土地权益,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1. 有序开发: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避免盲目开发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2. 保护优先:优先保护农田、水源地、湿地等重要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3. 综合治理: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法制管理: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四、土地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1. 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 土地整治与治理:通过农田水利工程、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
3. 土地变更管理:合理引导土地用途变更,控制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占用,保障耕地用地安全。
4. 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严格落实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五、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1. 加强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及时掌握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2.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建立土地资源保护机制,保护和修复退化土地,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土地资源学要点【全】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与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是一个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的综合概念。
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土地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
■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资源的概念: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土地资源学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4岩石、矿物风化的残积物质:即岩石等风化后未经搬运的物质,5疏松的运积物质:指风化物经过搬运后再沉积的物质。
6地表水: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中的水分。
7地下水:包括上层潜水与深层承压水两种,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考虑上层潜水。
8潜水类型:是地表以下第一层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的水9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0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的表面。
1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3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有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4土地类型的分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按土地的复杂程度将土地分为大小不等、复杂程度不同、等级从属的土地个体。
5土地类型结构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成的空间格局6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
7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等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
8土地利用现状指当前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状况,反映了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
9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相同的单元土地或土地资源。
0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的利用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最佳时所能达到的生产力。
土地资源管理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学复习要点土地资源管理学学期总结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2.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3.土地的功能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查1.耕地的概念2.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3.地类认定的基本原则4.几种主要地类的认定(耕地、林地、交通用地、城镇用地、村庄用地、滩涂等)5.几种主要地类表示符号(水田、旱地、水浇地、果园、茶园、其他园地、有林地、灌木林)6.几种行政界线表示符号(国界、省界、地市界、县界、乡镇界、行政村界、村民小组界)7.土地权属的四种确权方式8.简述二次土地调查中地类调绘的两种方法(综合调绘法、全野外调绘法:区别与特点)9.简述线状地物调绘的基本要求10.最小上图图斑面积11.耕地坡度分级类别12.面积量算基本原则13.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程序第三章城镇地籍调查1.地籍的概念和分类2.宗地的概念及其编号3.地籍街坊的概念4.地籍调查分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其中,权属调查中实地调查包括哪五项工作。
5.地籍图上的要素有哪些?6.什么是土地勘测定界?第四章土地质量评价1.城镇土地等与土地级的区别2.城镇土地定级中土地分为哪四种用途?3.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包括哪四个方面?4.城镇土地定级中的功能分、作用分、因素分、单元总分值5.简述商服繁华度影响分值计算步骤。
6.简述道路通达度影响分值计算步骤。
7.城镇土地定级因素中的面状因素和点线状因素的区别8.土地定级单元划分的基本原则第五章土地权利登记1.基本概念:土地产权、土地它项权利2.土地抵押权与土地典权3.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和使用权制度。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2、土地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土地资源学重点缩印版
土地资源学重点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的概念包含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是从土地所具有的的资源利用价值来阐述。
4.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5.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6.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填空题)7.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如何表征?(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简称照度)、光照长度(简称日长)、光照质量(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3)降水8.日平均气温10°C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故又称为活动温度。
9.活动积温:一年内活动积温的总和。
10.分析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
(1)海拔高度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首先,气温随还把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
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引起作物的适种性不同。
海拔高度对人类活动也有制约,海拔高度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加大,人类的活动减少。
(2)坡度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定条件下增多;坡度越缓,对于农田水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同时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可节省开发投资。
(3)地貌类型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和答案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壤、国土、景观的区别与联系(1)土地与土壤.土壤只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地包含土壤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体。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由一国主权所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陆地、河流、湖泊、内海和领海以及它们的下层和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国土是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
①从属关系上.景观是土地的一部分②从内涵上.土地概念强调除自然属性外.更侧重于其经济社会属性;景观概念则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含义.更强调景观攻擂人欣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③景观具有异质性.与以均质型地块单元为基础的土地概念有本质区别。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在当前或可预见将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①生产性②整体性③面积有限性④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⑤时间变化性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⑦多用途性(2)经济社会属性(3个)①土地的社会性②土地的资产性a供给的稀缺性b位置的固定性和个体的异质性c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d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e流通的特殊性③土地的权籍性a地权.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的总和b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
构成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和权籍4.土地功能(8个)①养育功能.土地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生产力②支撑功能.人类一切活动都附着于土地③资源功能.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④资产功能.土地具有增值性.是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⑤环境净化功能a.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土地资源学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属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属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3、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分类研究的任务是在建立科学和实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演替趋势。
4、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内容:(1)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气候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2)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调查。
4、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5、外业调绘:路线调查、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阶段、补测、样区调绘验证。
6、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7、土地资源评价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必须全面分析评定、必须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8、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
9、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10、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1)生物生理特征的人口承载量,它是把人均事物消费水平压缩到只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时,所估算的区域土地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2)基于实现条件的人口承载量,它根据现有食物消费水平,参照可以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长状况,以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规模;(3)土地资源的极限人口承载量,它是在假设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处于最优状态,资源管理近乎尽善尽美的理想情况下,土地的食物产出所能供给的最大人口限度。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1.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一)土地的自然属性:1.生产性2.整体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二)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1.社会性2.资产性3.权籍性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①综合性和多科学性②关联性与复杂性③现实性和预测性④区域性和全局性5.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支撑功能,资源功能,资产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土地景观功能,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土地调控功能6.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探索土地资源发生、演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土地资源各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制,揭示土地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分类、评价、规划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7.土地资源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1)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学科规范。
(2)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3)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土地资源评价。
(5)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资源保护。
(6)加强新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手段)第二章1.大气中可能造成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表现为(光/光照资源)、(温/热量资源)、(水/降水资源)、(风/风力资源)等几个方面。
2.气候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一)气候决定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影响着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质。
(二)气候是重要的成土因素,决定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土壤性质。
(三)气候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营力。
(四)气候是决定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
(五)气候决定着大尺度土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六)气候与气象灾害(降水引发灾害、大风引发灾害)。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1.1 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是由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土地的空间分布层次:可分为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包括地貌、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直接影响生物生长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以及与地表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气候要素。
1.2 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1.3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4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4.1 资源特性:生产性,具有一定生产力;区域性,土地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地域分异性;动态性,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更新性,表现为在合理利用条件下的自我恢复性;多功能性,具备多种用途性;有限性,土地面积有限,不可任意扩大;不可替代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生产资料;1.4.2 资产特性商品特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产权特性,具有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增值特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不动产特性,源于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1.5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如人均占有量小等);2、土地类型多,土地利用差异明显;2、山区多于平原,耕地、林地占的比重小,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4、后备土地资源少,特别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5、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1.6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系统分析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1.7土地资源学的定义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第二章2.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ImportanceforAki——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土地科学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和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科学。
土地资源学(TheDicipineofLandReource)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有、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和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和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构成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资源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资源研究的内容①土地资源学理论基础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很演化规律研究)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④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研究方法①系统分析法②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RS、GIS、GPS)④社会经济分析法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气候特征分析气候要素地球表面直接产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太阳辐射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所谓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含垂直于它的所有生物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系统。
2.土地资源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的土地。
3: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2):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
用途的多样性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的增值性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资源的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特点:(1)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
(2)用群众明主评议,逐级平衡办法对全国土地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定常年产量作为农业税的依据。
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特点是:(1)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性强。
(2)这个时期多属单项资源的研究与评价,除农业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和考察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土地评价系统外,还有林业、农垦部门进行的宜林地评价、宜橡胶地评价,农业部门草原考察队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进行的天然草场评价。
在后期的内蒙古与黑龙江的土地资源调查中则向土地综合评价发展。
(3)多属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对全国性缺乏工作和了解。
(4)多属定性研究,缺少经济分析,所开展的土地调查与评价虽有较明确的自然特性分级指标、能客观的反映荒地质量,但没有经济分析,属定性的自然评价。
(5)多属经验性的,缺乏理论的总结,系统性较差。
(6)土地评价建立在土壤学基础上,基本属于土壤地理学范畴。
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1)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研究。
(2)从单项评价走向全面评价。
(3)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
(4)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研究和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
我国近期发展:(1)土地评价研究:耕地质量、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详细化、精确化(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5)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复垦研究(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3S13.土地与土壤的关系:(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须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地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
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地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14.土地与国土的区别: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第二单元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气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1)光(太阳辐射)(2)温(热量)(3)水(降水)3.光照资源: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日长)、光照质量热量资源: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冬小麦。
≥5℃、≥10℃、≥15℃(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
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玉米、棉花。
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
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1)①空间变化400mm等降水线: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②时间变化A. 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国降水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南方年降水量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
B. 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造成水旱等灾害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旱灾占62%,涝灾占24%。
(2)降水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等4.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地学要素主要为:1. 地形地貌2. 地质构造与地表岩性5.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6.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我国河川径流总量2.7×104亿m3;冰川总储量3.0×104亿m3;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
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
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承压水)地下水的排泄与补给:包气带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潜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
7.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①对农用地的影响(一)水分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水源条件是实现农业集约生产的保证(三)水分状况影响土地开发利用(四)水力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作用②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分布位置、用地布置、市政工程建设及环境景观、地基稳定性等方面■地表水与城市、产业基地选址(用水、防洪)■地下水与建设工程(耐蚀性、基础稳定性)8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要素特征的影响●植被是重要的生态要素●植被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构成因素●植被是一个自然地理体●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植被的重要指示意义植被对土地系统的调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9.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在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综合体。
土壤的三相:固相、液相、气相土壤质地:是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的百分数组成面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
一般分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
土壤厚度: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
有效土层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耕层是土壤表层经过耕作熟化了的土层,是土壤中最松软肥沃的部分。
一般而言,农作物耕层厚度为20-25cm土壤养分: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土壤石灰质、可溶性盐及pH值土壤综合性状: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土壤剖面:表土层(A层)、亚土层(B层)、木质层(C层)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10.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土地产权: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是对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力的总称,(权力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力(抵押权、租赁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