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宦官又名太监。
是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
史书又称寺人、阉人、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宦官本属内廷侍从,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往往凭藉与皇帝朝夕相处的机会,博取宠信,窃夺权柄,广树党羽,凌驾百司,操纵朝政,形成宦官专权局面。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延续时间最长、为害最烈的朝代之一。
明代的宦官机构明代宦官机构主要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宦官二十四衙门,此外,还没有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御药房、御茶房、牲口房、文书房等。
洪武时十二监各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后渐更革。
各监的设置和职司为:司礼监,设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及掌司、典簿等。
提督掌管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
其中掌印太监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
内官监,设掌印太监及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等,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小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国家营造宫室、陵墓铜锡妆奁、器用及冰窖诸事。
御用监,设掌印、把总、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造办御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其仁智殿监工掌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奏进御前。
司设监,设掌印太监及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等,掌卤簿、仪仗、帷幔诸事。
御马监,设掌印、监督、提督等太监,掌腾骧四卫营并管皇城内外草场、大坝等二十四马房。
神官监,设掌印太监及佥书、掌司等,掌太庙洒扫、香灯等事。
尚膳监,设掌印太监及提督、总理、管理、佥书、掌司等,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等事。
尚宝监,设掌印太监及佥书、掌司等,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设掌印太监及佥书、掌司等,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帖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明代宦官专政的发展过程
明代宦官专政的发展过程明代宦官专政是指在明朝时期,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权力,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这一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权力逐步加强(明太祖至明英宗)在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宦官开始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明太祖对宦官持有抵触态度,但也需要宦官的帮助来巩固权力。
他把宦官安排在自己身边,以监视官员,并且授予他们一定的权力。
明太祖去世后,明成祖继位,进一步加强了宦官的权力。
明成祖以厚赏和任用宦官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宦官也因此逐渐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势力。
第二阶段:权力达到巅峰(明仁宗至明宣宗)明成祖去世后,明仁宗继位。
在他的统治下,宦官的权力达到了巅峰。
明仁宗对宦官非常信任,宦官们也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们控制了皇帝的身边,对朝政施加重大影响。
明仁宗对宦官的威信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生前曾表示,“朝中事物,皆经宦官之手”。
宦官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贪污腐败,甚至干涉皇帝的婚姻和宫廷事务,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第三阶段:权力逐渐削弱(明英宗至明思宗)明仁宗去世后,明英宗继位。
明英宗对宦官的依赖程度较低,他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
他下令限制宦官的人数和权力,并且重新任用文臣来管理朝政。
然而,由于宦官们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他的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明英宗去世后,明宪宗继位,他也试图限制宦官的权力,但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宦官的控制。
明思宗继位后,宦官的权力逐渐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
第四阶段:权力的消亡(明神宗至明熹宗)明思宗去世后,明神宗继位。
在他的统治下,宦官的权力逐渐消亡。
明神宗重视文臣,尤其是崇信道学的官员,对宦官持有冷淡态度。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宦官的权力,如限制宦官的数量、撤销宦官的特权等。
明神宗去世后,明熹宗继位,他也继续限制宦官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了宦官的影响力。
明熹宗时期,宦官的专权现象已经不再明显,朝廷逐渐恢复了文臣的统治地位。
总结起来,明代宦官专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权力逐步加强、权力达到巅峰、权力逐渐削弱和权力的消亡几个阶段。
明代最高宦官官职-司礼监掌印太监
明代最高宦官官职-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
事实上,几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监都出自司礼监。
职位概述司礼监,官署名。
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
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但最让这个机构出名的还是“批红”的权利。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
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
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
并内书堂亦属之。
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
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
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
如果有幸能干到司礼监掌印太监,那说明太监生涯已经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为了太监中的佼佼者,是太监中的成功人士。
如果当年有名监展览馆,司礼监必然是所挂画像最多的地方。
历史背景明朝明宣宗时期,明宣宗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
呈上后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
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
然而秉笔太监却不是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
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如果大臣要反对也没办法,因为他们送上去的奏章都要经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审核,他们告的人偏偏就是审核的人,所以当然必输无疑。
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就是司礼监的佼佼者,他们可以说是权倾天下。
宦官史
• 心理上:
古人有浓厚的孝的观念,“人之发 肤,受之 父母”,连头发都不得随便剪;“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
宦官的来源
• 宦官不一定都是阉割过的人担任,有极少 数是天阉。先天性发育不良。 • 如秦朝大宦官赵高 • 宦官的主要来源有:
• 1 自宫 • 即自行宫术,不是刑法所致。最早出现于 西汉。明代刮起“自宫风“。 • 2 罪人 • 古代不是一人犯罪一人当,有时会牵连全 家及九族,宾客好友。 • 如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宫刑。唐代高 力士因父亲犯罪而受牵连受宫刑。
• 3 战俘 •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朝代更替或社会动荡时期。 • 如秦朝在统一六国的征战中,经常对战俘进行阉 割,据史书记载有70万囚徒都是受过宫刑的人。 • 4 进贡 • 这种情况以唐代和明代最突出。边远地区和属国 为了讨好中央政府,每年进贡土特产,奇珍异宝, 阉人也是贡物之一。
二 宦官的发展
• 先秦的宦官 • 夏商时期史料中找不到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朝对宦官记载也是片言只语。 • 《周礼》的《天官。冢宰》记载:酒人, 阉十人。 • 《周礼》还记载”寺人,内竖“等称呼。
回主頁
•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于东西厂之外设立「內 厂」,权势更大更大。
明武宗 刘瑾 坐皇帝 立皇帝 朱皇帝 刘皇帝
• 明熹宗时,魏忠贤操天下生杀大权,全国陷 入恐怖時代。
回主頁
东林党人与宦官之爭
• 神宗時,大臣顾宪成在无锡与高攀龍等人在 东林书院讲学,批评宦官的暴政, 形成「东 林党」。 • 朝廷另一些官員則依附宦官, 与东林党对立。
• 太监与宦官 •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太监 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 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 太监。 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 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 为宦官代名词了。
16明代宦官资料
▪ [18]薛王宣、李时勉:薛王宣(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明代学者、文学家。永乐进 士,宣德时授官御史。因得罪王振,下狱论死,后免死戍边。景帝嗣位,起任大理寺丞、南京大理寺卿。 英宗复位后,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他以刚正闻名,所学宗于程、朱,有河东学派之称。 著作有《读书录》、《薛文清集》。李时勉,即李懋,字时勉,汉西安福人。永乐进士,正统时任国子 监祭酒。因不趋附王振,颇有名气。王振借故令人抬枷到国子监门口,以示侮辱。著有《古廉集》。
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著。
▪ 《明代宦官》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三五。皇帝的家奴用宦官充任,是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畸形现象。 而宦官跋扈乃至控制朝政,更是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程度的反映。本篇作者因不懂出现宦官专权的实际原因, 而惋惜皇权的旁落,可是他由《明史》内钩稽出的大量史料,集中暴露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
永乐十八年成祖在京师东安门北设置东厂令宦官掌管专门从事监督缉访官民谋逆的特务活动并包揽案件诸事直接向皇帝奏报权力高于锦衣卫
16明代宦官资料
▪ 【重点】 ▪ 赵翼的史学成就与特点。 ▪ 【难点】 ▪ 赵翼治学的局限性。 ▪ 【解题】 ▪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
▪ [21]商辂、刘翊: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正统进士, 景泰时历任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土木之变时反对南迁,力主抗战。英宗复位后被革职为民,宪宗即位复起用。 入阁十年。因不满宦官汪直专权,屡劾无望,于成化十三年辞官归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 毅公集》、《蔗山笔尘》等。刘翊(?─1490),字叔温,号古直,山东寿光人。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 大学士。曾多次上疏弹劾宦官汪直专权。
明朝宦官
明朝宦官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
他本来是一个极为失败的教书先生,自阉进宫,当起宦官,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和邹东来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
白痴的王振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而且在指挥大军时一意孤行,竟不准备粮食。
一错再错,致使明军十分疲劳,怨声载道,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大破,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汪直:明代权宦之一。
广西大藤峡瑶族人。
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
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
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
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
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
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
孝宗时,犯死罪,得免。
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成“八虎”,正德五年(1510年)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
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明朝宦官刘瑾
明朝宦官刘瑾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
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①。
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八虎”之首景泰二年(1451),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
关于刘瑾在孝宗以前的活动,记载甚少。
或曰,他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②。
也有说他曾“坐内臣李广奸党充南京海子口军,夤缘起用。
乾清宫灾,复发配,又召回佥书”③。
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
朱厚照即帝位,这些人立即受到重用,称八党或“八虎”。
或去高凤,张永改张兴,称“七党”。
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
正德元年(1506)六月,提督十二营操练。
“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
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陛下当夙夜恐惧,增修德政,以回天意。
奈何视为泛常,倾耳于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之流。
”①陶谐的疏中未专门提到刘瑾,显然,这时刘瑾的权势尚未显赫。
刘瑾的才干高于其他人。
王鏊《震泽纪闻》中有两段记载,一段说,刘瑾“不甚识文义,徒利口耳”。
一段说,刘瑾“少狡狯,颇识字书,略知古今,特称为利嘴耳”。
不甚识文义和颇识字书,有些矛盾,利嘴则是一致的,这是刘瑾的一个特点,在他后来的官场中大有用场。
刘瑾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有强烈的权力欲,“尝慕王振之为人,在孝庙时愤郁不得志,每切齿”②。
群臣的弹劾给刘瑾创造了机会。
他对其他宦官说:“使瑾入司礼,可使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明代宦官》的原文
明史载,太祖制,内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始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义(《戒庵漫笔》则谓,永乐中已令吏部听选教职,入内教书。王振始以教职入内,遂自宫以进,至司礼监。)数传之后,势成积重云。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
、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威权。如宪宗稍能自主,则汪直始虽肆恣,后终一斥不用。武宗之于瑾,亦能擒而戮之。惟英、熹二朝,皆以冲龄嗣位,故振、忠贤得肆行无忌。然正统之初,三杨当国,振尚心惮之未敢逞。迨三杨相继殁,而后跋扈不可制。天启之初,众正盈朝,忠贤亦未大横。四年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相继去,而后肆其毒痡。计振、忠贤之擅权,多不过六、七年,少仅三四年,而祸败已如是,设令正统、天启之初,二竖即大权在握,其祸更有不可胜言者。然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者之要务哉。
顾纳贿亦不必奄寺,凡势之所在,利即随之。如钱宁败后,江彬以武臣得幸,籍殁时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三百柜(《彬传》),非宦官也。世宗时,宦官无擅权者,而严嵩为相二十年《明史》所记籍没之数,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不可数计。此已属可骇,而稗史所载,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十数窖,曰不可不使老人见之。及嵩至,亦大骇,以多藏厚亡为虑。则史传所载,尚非实数。今案沈錬劾嵩,谓其揽御史之权,虽州县小吏亦以货取,索抚案之岁例,致有司递相承奉,而民财日削。杨继盛劾嵩疏谓,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问贿之多寡。
明朝太监品级一览表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十一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1. 批答奏章,传宣谕旨;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
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
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
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
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①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
在宦官24 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
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明史》卷72《职官一》),势焰在内阁之上;②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③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④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⑤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祸原因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导致宦官专权局面产生。
宦官专权结果,不仅加重了明朝封建政治统治的黑暗,从而也加速成了明王朝政权的覆灭,本文仅就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表现特点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作初步的分析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特点及其表现在中国封建专建社会统治史上,有关把持朝政,为害天下的记录屡屡不绝,如秦朝末年的赵高指鹿为马,就连皇帝也莫敢置辩,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相继专权,政治昏暗腐败以致酿成几十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唐朝自中叶以后,皇帝宠信宦官,他们或独揽大权于内,或监军督战于外,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取决宦官。
然而,宦官为祸最烈的要数明代了。
阉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几,然增有若有明之烈也,⑴。
明朝宦官不仅数量多,机构庞大,其危害之深均超过以往朝代,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的最高峰。
任何事物都有其演进过程,明朝宦官专权也是如此。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尽收天下之权归一人⑵ ,君主统治空前加强。
鉴于历史上宦官乱政祸民,他曾感概说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腐败,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⑶。
为此他对宦官干政予以严厉禁止。
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宦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⑷ ,由于朱元璋严加防范,致使宦官无机可乘,但是极端的君主政治体制,为宦官专提供温床,所以,朱元璋死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明成祖朱元棣起兵,经过靖难。
出于刺探宫中机密,买通建文帝身边的宦官为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同时,朱棣身边的一些宦官在随军作战中立下功劳,成了朱棣的开国功臣,由此朱棣开始重用宦官,盖明世宦官出使,先征、监军分镇,刺臣民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⑸。
明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原因
明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原因一、入仕渠道的限制明代官员的选拔入仕主要通过科举制度进行,但是宦官们不具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这意味着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官职,只能通过入宫服侍皇帝和皇后来获得晋升的机会。
由于这种特殊的选拔机制,宫廷内的宦官成为了唯一可供官员们晋升和贿赂的对象,因此他们渐渐获得了相当大的特权和影响力。
二、皇帝个人便利的考虑在明代,宦官一直被视为皇帝的亲信,负责一些皇帝个人的需要和日常事务。
在处理政务时,皇帝往往依赖宦官的帮助和建议,因为宦官们身边的人没有其他的私人利益和政治野心,能够保持相对的纯洁和忠诚度。
因此,一些皇帝在重要决策上会更加倾向于依赖宦官们的意见,进而加大了宦官专权的可能性。
三、皇后和后宫的政治势力在明代,皇后以及后宫妃嫔们对于朝政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宫中的宦官能够成为皇后和妃嫔们的代理人,帮助她们维护权益和推动她们的政治意图。
同时,因为他们是宫中时间最久、了解皇帝个人状况最多的人,宫中的宦官也能够在皇后和后宫妃嫔们之间起到协调的角色,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势力。
四、社会背景制度因素宦官的出身和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们在明代社会地位的特殊性。
大多数宦官都是来自社会下层和贫寒家庭的人,他们进入宦官系统之后就直接成为了皇帝的专属仆人,当然也意味着他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巨大提升。
宦官们通过宫中的升迁,常常能够获得与之相匹配的俸禄和封号。
这种由血缘觉醒上升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的野心更加强烈,导致宦官们更积极地争取和扩大自己的权力。
综上所述,明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原因主要是因为宦官们的选拔途径限制、皇帝的个人需求、皇后和后宫的势力以及宦官的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导致宦官们日渐获得特权和影响力,从而在明代宫廷政治中形成了一定的专权局面。
中国历史故事-明代宦官李广简介 李广结局为何自杀?
中国历史故事-明代宦官李广简介李广结局为何自杀?明朝明孝宗在位时期,有一个名叫李广的宦官很是受宠,但他的结局却非常凄惨,死后还被明孝宗追究治罪!明孝宗是明朝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精明能干的皇帝,自他继位以后,明朝迎来了“弘治中兴”,而且他还是古代唯一一个只娶了一位妻子的皇帝。
可是最后,明孝宗的一世英名全都毁在这个叫做李广的宦官身上。
明孝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他的童年过得十分坎坷,几次三番都差点死掉。
当时,明孝宗的生母纪氏被明宪宗宠幸了一次就怀上了身孕,可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却派宫女强迫纪氏堕胎。
宫女心软,故意编织谎言称纪氏只是肚子里长了瘤子,这才让纪氏逃过一劫。
纪氏躲起来生下了明孝宗,但是这件事又被万贵妃知道了,万贵妃派张敏杀掉这个小婴儿,张敏却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孩子藏了起来。
最后,明孝宗被张敏和吴皇后秘密的抚养长大,到了六岁时才被明宪宗认祖归宗。
明孝宗是明宪宗唯一的儿子,明宪宗死后,他就继承了皇位,接手的时候明朝是一个烂摊子,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明朝才逐渐焕发生机。
因为童年时期生活条件很差,所以明孝宗的身体非常差,这也导致了他非常迷信,李广就是凭借会作符咒和祈祷祭祀才受到孝宗宠爱的。
李广得势以后,许多人都找关系巴结他,他们给李广送钱、送地,总之,李广自得了圣宠以来,他名下的产业翻了几番,京畿以内的民田和贩盐之利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李广为了给自己修建繁华的府邸,还专门引玉泉山水将整个房子围绕起来。
朝中正直的官员看不过去,就上书弹劾李广,谁知孝宗却一概置之不理。
明孝宗认为,李广不但知神鬼事,李广家中说不定还藏着天书呢,但是他屡次向李广索要都没有结果。
后来,李广劝明孝宗修建毓秀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亭子刚修好,孝宗的小公主就夭折了,于是大家都说是李广做的事得罪了天神,所以上天降罪了。
李广感到害怕,回家就自杀了。
孝宗听闻李广已死,他非常高兴,但不是因为死了一个奸佞小人,而是因为他终于有机会得到李广家中的天书了。
明代 皇宫内 对宦官的称呼
明代皇宫内对宦官的称呼
宦官是明代皇宫内对经过阉割的近侍小臣的称呼,还有其他一些称呼,列举如下:
- 寺人:早期宦官的称谓,西周春秋之时已见于文献。
- 宦官:又称宦者,为战国以后对阉人的专门称呼。
- 阉人:又称阉官、阉尹、奄人、奄官等。
- 腐人:又称腐夫,即阉人的意思。
- 中官:又称中人、中臣、中使、内官、内臣、内监等。
- 貂珰:貂、珰皆为汉朝宦官佩戴的饰物。
此外,宦官还有一些其他称呼,通常是由上述主要称谓分别组合和演化而来,如“宦寺”、“阉寺”、“貂寺”、“妇寺”、“中珰”、“内珰”、“阉宦”、“内使”、“宫监”等。
还有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称呼,如尊称“公公”、“老爷”,鄙称“宦竖”、“阉竖”、“内竖”等。
明朝宦官制度
王振,被中国古代史学家认为是有明以来第一个全 面干政擅权的宦官。他年幼时净身入宫服侍尚为太 子的英宗。英宗年少骄纵荒淫,不问政事,王振得 宠,被任为司礼监太监,管理内外奏章和中央的行 政、司法、军事及特务机构。王振诱导年轻的英宗 用重典来统御臣下,使大臣下狱者不绝,因此掌握
正统七年(1442年),他除去了太祖在宫 中所立的“内臣不准干预政事”的禁牌,名 正言顺的权揽朝政。凡对其不满不敬的大 臣,或下狱致死,或流戍边地;凡对其趋 炎附势的官吏,即可高升、荫及子侄。当 时王振出语即为圣旨,事事不必通过英宗, 而英宗自小就对这位身边的奴仆喜爱有加、 倾心信任,称之为“先生”。对其过问政事 更是不加干涉,反而认为是为主子效劳。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抵御瓦剌对明 朝的战争中,王振挟英宗御驾亲征,由于 行军过慢,贻误战机,导致英宗被瓦剌所 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杀死, 这即是“土木堡之变”。经横行一时的大宦 官王振随着英宗被俘而断送了性命,但宦 官专权的局面尚且刚刚开始。
1、送“外经厂供安” 一般宦官中的中上层,在他们年老体迈以后, 又没有依靠,可以“发外经厂看守,以待毙焉。 2、浣衣局
这个地方接受的宦官要求较低,凡是年老体迈 的人都要来这里颐养天年,有罪的宦官也可以 来这里结束余生。他们来这里的原因,一方面 有个安身之所,另一方面也是皇帝怕他们泄露 宫中的秘密,在这里可以得到管束。他们在这 里居住,有内官监供给米盐,直到他们死去。 3、京城内外政府寺庙
对于中下层宦官,他们缴纳一定的费用,可以 在京城内外的政府寺庙寄宿,寺内有烧香内官 十余员,作为为这些养老的宦官服务。
4、净乐堂
在净乐堂的东西面有两座塔,塔内有眢井,以供放置他 们的骨灰。如果是生病而死的话,有专门送终的内官, 内官监发放棺木,惜薪司发放焚化用的柴薪,抬到净乐 堂焚化。 5、自己购买田宅
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的宦官制度
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
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
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
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
此后,宦官之祸迭起。
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
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扩展资料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
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
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
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
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
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
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宦官
1。
明朝最牛掰的十大太监你认识几个
明朝最牛掰的十大太监,你认识几个?提供不浪费时间的阅读Time来源〡在下王焱ID:wxb1217022491作者〡王焱太监,又称宦官。
专指男子被阉割后,丧失了性能力,成为不男不女的阴阳人,烂屁股。
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太监一直被视为封建政权的毒瘤。
鉴于历史,明太祖朱元璋唯恐宦官专权,于是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十七年,老朱专门铸造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
上书十一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但老朱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呕心沥血创建的大明王朝,恰恰被耻笑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明朝自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朝太监逐渐得势算起,一直到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皇帝缢死煤山。
二百多年间,太监们熙熙攘攘,你来我往,活跃在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
01、郑和,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郑和(1371年-1433年),原名马和,小名马三宝,回族,云南昆阳人。
郑和出生于洪武四年,十岁时被进攻云南的明军副统帅蓝玉(就是那个给朱元璋带了绿帽子,最终被朱元璋以谋反罪五马分尸的一代名将)掠到南京,阉割成太监后,进了燕王朱棣府上当差。
靖难之役中,郑和为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郑和为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并升任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朱棣对他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六年,明宣宗朱瞻基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金庸在修改《笑傲江湖》时,将“葵花宝典”的作者改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02、王振,大明王朝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太监王振(?-1449),汉族,河北蔚县人。
王振这货是个知识分子,识文断字,做过教官。
但这哥们觉得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自己而言有些不靠谱。
于是乎便挥刀自宫做了太监。
明代 皇宫内 对宦官的称呼 -回复
明代皇宫内对宦官的称呼-回复明代皇宫内对宦官的称呼是一个广泛的话题。
宦官是明代皇宫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在朝廷政务、内宫管理以及皇帝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逐步回答这个问题,探讨明代皇宫对宦官的称呼。
首先,明代对宦官的称呼可以从他们的职位和地位来分析。
在明代皇宫中,宦官的地位被划分为内宫、东厂、内务府等不同的部门。
根据他们所服务的部门,宦官们有不同的称呼。
例如,在内宫中,负责内侍的宦官被称为“机官”或“通事舍人”,而负责侍奉皇后的宦官被称为“后舍人”。
东厂是明代特设的秘密情报机构,专门负责侦查、监视和处置政敌。
东厂的宦官被称为“锦衣卫”,他们在官制上与其他宦官不同,享有更高的特权和地位。
内务府负责管辖皇帝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内务府的宦官被称为“内务官”。
其次,宦官们还有一些尊称或昵称。
这些尊称或昵称通常是由皇帝或皇后亲自赐与的,也反映了他们在皇宫内的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明代宦官张永被封号为“养蚕使”,因为他在养蚕业方面有专长。
明代宦官魏忠贤也被称为“太监摄政王”,他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皇帝。
这些尊称或昵称显示了明代皇宫对宦官的重视和认可。
此外,在私下场合,皇帝和其他宫廷成员可能会用一些亲切的称呼来称呼宦官。
例如,皇帝可能称呼宦官为“老四”、“老五”等,以表明亲近和亲密的关系。
这种称呼呈现了皇帝和宦官之间的一种私人友谊,展示了明代皇宫内宦官与皇帝的特殊关系。
总的来说,在明代皇宫内,对宦官的称呼是多样的,从职位、尊称、昵称以及私人称呼等方面都能反映出明代皇宫对宦官的特殊地位和重视之情。
这种多样性的称呼是在不同场合和角色中给予宦官应有的尊重和恭敬的体现,也反映了明代皇宫内权力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明代宦官在皇宫中地位重要,但他们也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明朝制度严格规定宦官不得担任官职,限制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尽管宦官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拥有特权,并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声望,但基本上他们始终处于皇帝的控制下。
明朝四大宦官简介
● 据传刘瑾相信术士余曰明之言,以为自己的侄子(一说从孙)刘二汉会当皇帝,便私藏兵甲。由于他树敌太 多,导致“八虎”另一成员张永与朝臣杨一清联手合作,于正德五年(1510年)平息宁夏安化王之乱后呈上 被刘瑾隐匿的安化王檄文,其中提到刘瑾图谋不轨,刘瑾遂被逮捕,在抄家过程中发现了兵甲、玉玺和藏着 匕首的扇子,坐实其谋逆罪状,刘瑾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
●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明朝末 期宦官。与明英宗时的王振、明宪宗时的汪直、明武宗时的刘瑾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
● 魏忠贤自宫后改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改回原 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 “只贤十大罪。天启七年 (1627年)十一月,命锦衣卫逮捕魏忠贤,押回北京审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上 吊自杀,其余党亦被肃清。
●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钰下令将王振家族一律处斩,并籍没其家产。天顺元年(1457 年),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 忠祠,以祭祀亡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郑和(1371-1435):明代宦官、航海家。本姓 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 十四年(1381),太祖派兵统一云南。在战争中将其 俘虏,时年十岁,带回南京受阉入宫。后赐与燕王 杀棣。靖难中,随燕王起兵立功,成祖赐其姓郑, 任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诏七次 出航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为 世界航海史上之盛举。宣德十年病卒。 [3] 侯显:明成祖时宦官,航海家。永乐元年被派 往西藏延聘有道术的僧人,三年后偕僧返南京,任 司礼太监。继又随郑和参加第二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单独出使今尼泊尔等地,十三年和十八 年又出使今孟加拉一带。宣德二年再度入藏访问。 其名望在当时仅次于郑和。
[4] 马骐:明代宦官。永乐年间,安南发生内 乱,成祖便臵其地为交趾布政司,治所在交州 府(今越南河内)。马骐奉命前往采办。他广索 珍宝,苛虐暴敛,激起安南人民的反抗。明廷 不得已而罢其郡县,复以安南为藩属。 [5] 中人:宦官,太监。 [6] 东厂:明代官署。永乐十八年,成祖在京 师东安门北设臵东厂,令宦官掌管,专门从事 监督、缉访官民“谋逆”的特务活动,并包揽 案件,诸事直接向皇帝奏报,权力高于锦衣卫。 [7] 中使:由宦官充任的使者。
《明史》载太祖制:内官不许读书识字。宣 宗始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33] 教之,遂为定制,用是[34]多通文义。数传之 后,势成积重云。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 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 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 总由于人主童昏[35],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 愚弄而窃威权。如宪宗稍能自主,则汪直始 虽肆恣,后终一斥不用。武宗之于瑾,亦能 擒而戮之。惟英、熹二朝,皆以冲龄[36]嗣位, 故振、忠贤得肆行无忌。
案明代宦官擅权,其富亦骇人听闻。今见于 记载者:王振时,每朝觐官来见者,以百金 为率[41];千金者始得醉饱而出(《稗史类 编》)。是时贿赂初开,千金已为厚礼。然振 籍没时,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 七尺者二十余株(《明史· 振传》),则其富已 不訾矣!李广[42]殁后,孝宗得其贿籍,文 武大臣馈黄白米各千百石。帝曰:“广食几 何,乃受米如许?”左右曰:“隐语耳!黄 者金,白者银也。”(《广传》)则视振已更 甚。刘瑾时,天下三司[43]官入觐,例索千 金,甚至有四五千金者(《蒋钦传》)。科道 [44]出使归,例有重贿。
[14]稗史:记录逸闻琐事的著作。因这类史书有别 于官修的正史,故称稗史。 [15]五府、部六:五府(前、后、中、左、右)都督 府,为明的中央军事机构,与兵部同掌全国军队。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16]王振(?─1449):明代宦官,蔚州(今河北蔚县) 人。英宗九岁即位,他得宠掌司礼监,勾结内外官 僚,擅作威福,权倾朝野。英宗呼其“先生”,大 臣称其“翁父”。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瓦剌 部蒙军攻大同,王振挑唆并挟英宗率军五十万亲征, 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他 于乱军中被部下击杀。 [17]王骥、王佑:王骥,字尚德,永乐进士,官至 兵部尚书。正统时因攀附宦官王振,得任总督云南 军务,率大军三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县)土司 叛乱。王佑,任工部郎中,亦因巴结王振,擢升工 部侍郎。
[注释] [1] 刘瑾、魏忠贤:刘瑾(?─1510),明代宦官,陕 西兴平人,本姓谈。武宗正德元年掌司礼监,专断 朝政。他加设内行厂,排斥大臣,引进亲信,与宦 官马永成等七人结为私党。屡兴大狱残害异己,又 贪污纳贿,夺民田,盘剥百姓,号称“八虎”。正 德五年,以谋反罪被处死。魏忠贤(1568─1627), 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无赖出身,因 赌贿屡输,恨而自阉。神宗万历年间入宫,天启时 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后又兼掌 东厂,专权乱政。天启五年,兴大狱肆杀东林党人。 自称九千岁,攀附他的朝臣有五虎、五彪、十狗等 党羽,从中央到地方均结有私党,生祠遍于各地。 崇祯即位后,被贬于凤阳,接着诏命逮治,途中喂 罪自缢,死后磔尸。
何元朗[9]云:“嘉靖中有内官语朱象元[10] 云:‘昔日张先生(璁)[11]进朝,我们要打恭; 后夏先生(言)[12],我们平眼看他;今严先生 (嵩)[13],与我们拱手抬进去。’”案世宗驭 内侍最严,四十余年间,未尝任以事,故嘉靖 中内官最敛戢,然已先后不同如此,何况正德、 天启等朝乎!稗史[14]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 府、六部[15],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 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 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 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 跪拜矣!此可见有明一代宦官权势之大概也。
[8] 袁琦、裴可烈:均是宦官。他们借替皇帝采办 为名,四处搜刮。屡诏罢减,但仍阳奉阴违,宣宗 乃诛袁、裴等十余人,民患稍息。 [9] 何元朗:即何良俊,字元朗,华亭(今上海市松 江县)人。明代戏曲理论家。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 有《可氏语林》、《四友斋丛说》、《何翰林集》 等著述。文中引语出自《四友斋丛说》。 [10]朱象元:即朱大韶。字象玄;象元的“元”乃 作者避讳康熙帝玄烨的“玄”而改。松江华亭人, 明嘉靖进士,官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教授生徒。不 久辞官归里。 [11]张璁:(1475—1539):字秉用,明永嘉(今浙江 温州)人,正德进士。嘉靖初任官礼部尚书,兼文渊 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后擢官首辅。为相时,为挫 宦官势力。后罢相。
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 魏宗贤[1],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初,明祖著令,内官不得与政事,秩不过四 品。永乐中,遣郑和[2]下西洋,侯显[3]使西 番,马骐[4]镇交趾;且以西北诸将多洪武旧 人,不能无疑虑,乃设镇守之官,以中人[5] 参之;京师内又设东厂[6]侦事,宦官始进用。 宣宗时,中使[7]四出,取花鸟及诸珍异亦多。 然袁琦、裴可烈[8]等,有犯辄诛,故不敢肆。 正统以后,则边方镇守,京营掌兵,经理仓 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造, 无处无之。
总而论之,明代宦官擅权,自王振[1]始。然 其时廷臣附之者,惟王骥、王佑[17]等数人, 其他尚不肯俯首,故薛王宣、李时勉[18]皆被 诬害。及汪直[19]擅权,附之者渐多。奉使出, 巡按、御使等迎拜马首,巡抚亦戎装谒路, 王越、陈钺[20]等结为奥援。然阁臣商辂、刘 翊[21]尚连章劾奏,尚书项中、马文升[22]等 亦薄之,而为所陷;则士大夫之气,犹不尽 屈也。至刘瑾,则焦芳、刘宇、张綵[23]等为 之腹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 下。然瑾恶翰林不屈,而以《通鉴纂要》誊 写不谨,谴谪诸纂修官,可见是时廷臣尚未 靡然从风。
给事中周爚勘事归,淮安知府赵俊许贷千金, 既而不与,爚计无所出,至桃源自刎死(《许 天赐传》)。偶一出使,即需重贿,其他可知 也。稗史又记布政使须纳二万金,则更不止四 五千金矣!瑾败后,籍没之数,据王鏊《笔 记》,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 五千万余两,他珍宝无算。计瑾窃柄不过六七 年,而所积已如此。 其后钱宁[45]籍没时, 黄金十余万两,白银三千箱。玉带二千五百束 (《宁传》),亦仅及瑾之半。至魏忠贤窃柄, 史虽不载其籍没之数,然其权胜于瑾,则其富 更胜于瑾可知也。……
[20]王越、陈钺:王越(1423─1498),字世昌,河南 人,明代将领。景泰进士。历任兵部尚书,又总制 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镇守边塞,收复河套失地, 屡立战功。因前后趋结宦官汪直和李广(孝宗时宦 官),为朝臣所讥。陈钺,曾阿附宦官汪直,擢为右 都御史。后辞官归居。 [21]商辂、刘翊: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 庵,浙江淳安人。正统进士, 景泰时历任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土木之变时反对南迁, 力主抗战。英宗复位后被革职为民,宪宗即位复起 用。入阁十年。因不满宦官汪直专权,屡劾无望, 于成化十三年辞官归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 《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刘翊(? ─1490),字叔温,号古直,山东寿光人。官至吏部 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曾多次上疏弹劾宦官汪直专 权。
[18]薛王宣、李时勉:薛王宣(1389─1464),字德温, 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明代学者、文学家。永乐进 士,宣德时授官御史。因得罪王振,下狱论死,后 免死戍边。景帝嗣位,起任大理寺丞、南京大理寺 卿。英宗复位后,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 阁。他以刚正闻名,所学宗于程、朱,有河东学派 之称。著作有《读书录》、《薛文清集》。李时勉, 即李懋,字时勉,汉西安福人。永乐进士,正统时 任国子监祭酒。因不趋附王振,颇有名气。王振借 故令人抬枷到国子监门口,以示侮辱。著有《古廉 集》。 [19]汪直:宪宗时宦官。广西瑶族人。成化十三年 (1477)掌西厂,屡兴大狱,罢斥公卿大臣数十人, 同时又侦扰百姓。又自请巡边任监军,权势颇重。 后为东厂宦官所忌,劾其不轨,被贬逐而死。
然正统之初,三杨[37]当国,振尚心惮之, 未敢逞;迨三杨相继殁,而后跋扈不可制。 天启之初,众正盈朝,忠贤亦未大横。四年 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 光斗[38]等相继去,而后肆其毒痡[39]。计振、 忠贤之擅权,多不过六七年,少仅三四年, 而祸败已如是。设令正统、天启之初,二竖 [40]即大权在握,其祸更有不可胜言者。然 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 者之要务哉!
明代宦官
【重点】 赵翼的史学成就与特点。 【难点】 赵翼治学的局限性。 【解题】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赵翼撰。本书 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 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 朝中叶的考史名著。
《明代宦官》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三五。皇 帝的家奴用宦官充任,是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 的畸形现象。而宦官跋扈乃至控制朝政,更是 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程度的反映。本篇作者因不 懂出现宦官专权的实际原因,而惋惜皇权的旁 落,可是他由《明史》内钩稽出的大量史料, 集中暴露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
[说明] 本篇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五。 作者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 为人正直,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他从 《明史》中钩稽出大量史料,作《明代宦官》 篇,对明朝宦官控制朝廷,贪污受贿,敲诈 勒索,残害人民的种种罪恶,进行了无情的 揭露。 据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校正本《廿二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