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合集下载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赏析PPT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赏析PPT

=v=~!
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从大关系入手,体现大手笔。
建筑不能脱离环境,无论形态或功 能都要与其所处环境相互统一协调,
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弥补。
注重功能和造型的结合。
细节对于建筑的作用很大,往往在 一些方面巧妙的细节构思简单
却能方便他人,且营造美妙的效果。
24
我们的收获
o(≧v≦)o~~好棒
LOGO
开口。最大的开口向内退 缩,并在左侧安置巨大雕 塑品,明显标示出入口, 而另两个开口是通向研究 中心。以门的大小位置与 雕塑品的设置使参观人员 不致闯入研究中心。
22
一些细节
5
光影效果 其中设置大
量玻璃顶,且是 用多个嵌架三棱 锥玻璃相互拼接 而成,天光垂泄 而下营造丰富光 影效果,采光充 足。
23
logo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赏析贝聿铭作品contents整体环境1形态3功能4一些细节5经典回放2外部环境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形态功能一些细节1东西馆功能互补西馆餐厅改建空间东馆三分之一功能为后勤同时考虑周遭环境同时的餐饮缺乏2和谐统一东西馆虽建造时间不同但建筑材料与周遭相互统一但又用立面的斑驳色块突出从而凸显自身特色总之不失共性又独具特性一些细节yourtextyourtext3彰显功能艺廊与研究中心略分离之间又以三角中庭结合使两者似分实合一些细节4门的设置建筑物西立面有三个开口
建空间 东馆三分之一
功能为后勤,同时 考
但建筑材料与周遭相互统一, 但又用立面的斑驳色块突出从 而凸显自身特色,总之不失共 性又独具特性
20
一些细节
3
彰显功能 艺廊与研究中
心略分离,之间又 以三角中庭结合使 两者似分实合
21

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具有很强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认为:“建 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 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内 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3、不仅注重建筑单体的和谐,更注重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地下通道的处理
地下通道的处理,在地 上形成与主体建筑呼应 的小品的同时,又为地 下通道取得良好的采光 效果,体现了形式与功 能的完美结合
由广场看东西两馆
形体生成 三角母题的加减法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 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 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 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 得无比精致细腻。
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 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 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 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 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 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
西馆入口西馆平面解 Nhomakorabea思路1.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轴线的呼应 2.三角母体的使用及哥特式塔楼产生纪念性, 3.对罗马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 4.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 5.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设计理念——矛盾解决的过程
构思过程— — 轴线
轴线确定的建筑形态 ——美术馆的西馆是对称的,将轴线延长与北侧边 线相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 的梯形,梯形的对角相连,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 一直角三角形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PPT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PPT
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具有很强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认为:“建 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 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4/11/2020
3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贝聿铭
4/11/2020
20
卢浮宫改扩建工程中玻璃金字塔的光线运 用同样体现出贝聿铭对光的理解
4/11/2020
21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室外广场三角形的 体块构成
穿插的走廊过道形成丰
富的成角空间,地上的
同样饰以三角形面砖
4/11/2020
22
新老馆之间的关系
统一关系
原建筑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建筑,而 东馆的西立面是完全对称的”H” 。
东馆用现代风格塑造了一种哥特式塔楼的意向,这是一 种对于历史演变的尊重,同时也是东馆作为老馆的一个 扩建,对老馆建筑风格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 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 的巧妙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4/11/2020
23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 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 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 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 得无比精致细腻。
4/11/2020
19
“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但机 遇也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个设计中,正是有 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态和 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进行了大胆尝试。”

贝聿铭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

贝聿铭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

1楼贝聿铭自1955年成立建筑师事务所后,在六十年代设计伊弗森美术馆及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庭的扩建,其杰出的表现使他被视为美术馆的设计专家。

位在华府的美术国国家艺廊,于1967年时考虑扩建,考察过许多建筑师的作品,衡量新馆的功能需求,国家艺廊董事会于1 968年5月,宣布邻选贝氏为新馆的设计建筑师。

美国国家艺廊是富豪梅安祖捐献给国家的美术馆,这个美术馆是全世界最年轻的国家级美术馆,与法国罗浮宫美术馆等其它国度的国家美术馆相较,它收藏品不是皇室的财产,也没有靠战争掠夺来的战利品,从收藏品到馆舍全是私人捐赠,从建筑的观点来看,该馆适切地反映了美国建筑发展的演进过程。

国家艺廊分为两部分,位于西侧的古典样式建筑物系于1974年3月17日落成,由被称为“末世罗马人”的古典派建筑师柏约翰设计。

“末世罗马人”是褒贬互见的说法,从好的观点看,柏约翰恪守所信仰的建筑美学,坚持个人追求的建筑风格,就讽刺立场而言,当时已是现代建筑崭露头角的时代,他还固执于布杂式讲求对称的设计,显然并不符合时代潮流,类似的情形也发生规划设计国家艺廊增建的东厢时,正值后现代主义渐渐流行之际,贝氏却笃信现代建筑仍将是主流,仍将继续保有主导的地位,他坚决地表示建筑不是讲究流行的艺术,建筑物应该以环境为思考起点,与毗邻的建筑物相关,与街道相结合,而街道应该与开放空间相关,此环境理念在东厢艺廊中得以淋离尽致地发挥。

此扩建工程的计划书是由贝氏先后与两位馆长沃克和布朗所共同拟订。

美术术馆的规模到底应该多大?布朗认为两万平方英尺的展览空间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极限规模,这是根据布朗参加在墨西哥美术馆研讨会经验,布朗后来修订为一万平方英尺,这样规模的空间大概得花四十五分钟参观。

而根据考察欧洲美术馆的心得,展览室应该有亲切感,空间绝不可太大,他们对位在意大利米兰的POLDI-PEZZOLI美术馆印象极佳,此馆三层楼高,像是由许多“小馆”组合而成,有一个极优雅的楼梯,因此“馆中馆”的构想与楼梯的设计就被纳入建筑计划之中,柏约翰设计的西厢,馆方计划将所有餐厅停止营业,使空间改为其它用途,所以东厢显然必须有一个较大的餐馆服务场所,来弥补之。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浅谈建筑形式
(二)式的外部特点 “形式”的外表性表现为: 具体的建筑空间、建筑实体 造型及构成的建筑氛围。建 筑形式包含了二维平面、三 位体形或某些典型的建筑元 素,这些元素经过不同的建 筑基地环境的制约以及建筑 师的思考,出现了不同的建 筑形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东馆的基地条件独特,它北 侧是宾州(Pennsylvania Ave),南侧是华府最大的 开放空间陌区(The Mal)l, 东接第三街(3rdStree)t遥 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 街与国家美术馆西馆对峙, 基地成梯形。
平面分析
中层
这一层的展览区域 用一座桥连通了两 个平台
平面分析
高层
这一层有广阔的展 览空间,和一个展 示纪念绘画作品和 雕塑的平台,一座 桥连通自动扶梯和 到露天咖啡吧,这 个咖啡吧可以、远 眺林荫大道。
平面分析
塔楼
在南塔的顶部,美术 馆从事现代和当代特 殊的工作需求收集的 房子。
浅谈建筑形式
浅谈建筑形式
华盛顿国家美 术馆东馆首先是属 于华盛顿国家美术 馆西馆的扩建工程, 其二它肩负着美术 馆以及艺术研究中 心两重的任务。作 为美术馆建筑,它 具有美术馆的功能 要求,因此在建筑 的空间上,有其独 特的特点。而华盛 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还是西馆的扩建工 程,它对旧馆的呼 应,也应在设计的 考虑当中。
浅谈建筑形式
一)形式的内部特征 建筑的“形式”的内在性表现为创作的规律、依据。这包括了专业、行业 “规范”、“功能载体”创作的基本规律、专业技术的原则和建筑师的建 筑观。而建筑功能的设计是功能的类型化———同一性与象征性过程,并 由此创造出所谓的典型建筑和“标准”建筑,“功能”的抽象化、典型化 与类型化,形成所谓建筑的标准和设计范例。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是这样 认为的:“……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要求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我们怀疑,满 足所有这些随心所欲的功能,并赋予它们一定的形式,到底是不是我们的 责任。……对于这个问题,往往使用功能的典型化这个词。其中最重要的, 也许就是从构成这座建筑的各种随心所欲的功能中,抽出那些最根本的、 并将在将来继续起作用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使用功能之典型化 这个词,依靠它,我们从对这一类建筑提出的各种要求和功能中,选出最 符合要求的、最基本的和最有长远观点的功能。”这些“功能”,通过建 筑的“形式”表达出 来,并赋予建筑内涵。

贝聿铭作品分析

贝聿铭作品分析

•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贝氏一生的作品,如
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 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事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 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 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在自然光的投入,使 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巴黎卢浮宫的 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
•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
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 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 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 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 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 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Logo
• • • • • • • • • • •
中文名: 贝聿铭 外文名: Ieoh Ming Pei 国籍: 美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广东广州 出生日期: 1917年 职业: 建筑师 艺术家 毕业院校: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 设计香港中银大厦 获普利兹克奖 代表作品: 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 日本美秀美术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童年在狮子园中度过, 他深受苏州园林设计的影响。
开阔的中庭为游览者提供方向 感。 内部景观与外部环境产生联系
内部空间
光线与空间的 魔术师
受老师马谢·布鲁尔的 思想影响
让光线来设计。 ——贝聿铭
以轻巧的玻璃顶代替沉重的天花嵌板,进一步解决室内幽闭的问 题,空间显得更加轻快。技术改造后的玻璃顶能引进柔和无差异的光 影,使室内中庭有效地成为室外林荫的延伸。
流线
天桥
贝聿铭主张安放艺术品的 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 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 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
两边敞开的交通形式:二层 的天桥设计扩大了参观者的视觉 范围,空间的交错穿插使抽象艺 术作品与参观者共同分享了室内 空间,诉说艺术与人应有的亲近 关系。
内部空间
中庭——引入中式园林理 念
代表作品
1974年 1979年 1982年 1982年 2002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 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波士顿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1990年 中银大厦,中国香港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设计主张
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接合,其次是空间与 形式的处理,最后还要为使用者着想。
总结
将建筑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但又不失自身提点。 以三角形为母题是空前的尝试。 古典中式园林思想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结合。
反思
形式VS功能 东馆的设计无不体现形式的美感,但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 多尴尬的空间。
如何平衡?
关于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20世纪后期的美国建筑大 师。 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 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 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1935年赴美留学,1939年毕业于麻省 理工大学,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 位,1948年开始自己的建筑师生涯, 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 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城市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城市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博物馆
美国旧金山公共图书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背景
西馆设计风格
西馆由约翰·雷塞尔·波普设 计的,外墙使用田纳西州粉 红色花岗石,外形上采取古 罗马式结构,中央大厅以大 理石铺地,中央穹顶较低而 两翼较长,中央圆厅略暗一 些,然而两翼展厅天花板是 直达天庭的透明玻璃,可以 充分利用自然光,光线充足 ,形成对比。南北大门前以 长长的圆立柱,使整个建筑 显得气度恢宏,典雅不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图底关系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图底关系
通过黑白图底的对比,我们 从第一张图中发现,建筑的布 局与平面造型让我们很清楚的 看到整个城市结构,建筑围绕 国会大厦,沿街道、广场或者 公园的布局都是按照整个大的 城市脉络发散而来,贝聿铭所 做的美术馆东馆让整个布局变 得更加完整。 从第二张图中,我们可以看 到以国会大厦前面的广场,景 观主要向三个方向发散,顺着 国家公园向西形成一条景观主 轴线,另外两条景观视线分别 向东北、东南发散,东馆的设 计是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 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 角形,使视野穿透建筑,同时 与整个城市结构相呼应。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背景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视觉秩序
在城市设计中,朗方的规划充分考虑了对自然生态要素的利用,合理利用了华 盛顿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和朝向。在城市中心区两条主轴线之 间预留了大面积开阔的草地和水池,将城市轴线的焦点置于波托马克河边,同 时,将开阔的自然景色和绿化引入城市中心。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视觉秩序
THE END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与老馆的联系
等腰三角形的底面座位正面正好 对着原美术馆,而整个这部分的 外墙贴满了桃红色的大理石,从 而和原美术馆显得那么吻合,统 一。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 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 场,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 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 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 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 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 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向 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 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帘, 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部分,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78 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原西馆落成于1941 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 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

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对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筑空间,建筑形式。

建筑与周围环境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在接授委托案从华府回纽约的飞机上,贝氏分析基地为东馆绘出了远景的草图,首先他尊重所有既定的条件,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等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困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梯形的对角相连,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前者是艺廊,后者是研究中心,在构思阶段,贝氏拟将等腰三角形对分成两相等的空间,在第四街配置一个圆环,经再三琢磨,决定以三角形作为模矩,首先将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略加分开,以彰显出个别的特殊的机能,这是贝氏忠诚表现的一贯手法,等腰三象形的三个角配置四边形的空间,作为展览室,以实践“馆中馆”的构想,艺廊与研究中心间以一个三角中庭结合,使两似分实合,而为了打破研究中心南侧朝向陌区笔直单调的立面,他用心地的设计三角的造型,以创造出虚实对应的丰富变化。

东馆的建筑物高度,保持与宾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东馆的外墙采用与东馆相同的大理石,为此,田纳西州矿区诺克斯维重新开场,早年负责西馆矿石的莱斯被再次敦聘主持国家艺廊东馆大理石工程这位早已退休的八十余岁的老人的参与,实中是东馆的幸运,当年西馆的大理石厚一英尺,有五种不同的明暗色调可供选用,受矿石有限的影响,东馆石厚仅三英寸,能运用的只有三种色调,因此如何以石材的组合求得和谐的立面色调显得格外重要,莱斯的功劳就在其精挑细选,用心组合,将所有暗色石安排在下方,淡色石置于上方,东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Rare Confidential 15
Threat
Local Champion
Training
览馆 研究 口 个长 。 览馆 口宽阔 , 它 轴线 馆 东 轴线 长线 ,加强 两 联系 。研究 口 处 , 。划 这两个 口 个棱边 棱 ,浅浅 棱线, 清 阴 , 两个 口既 , 个 既对称 对 称。 览馆 口 侧 铜 , 论 、 New Threat 来说, 与建 紧 Constituency Reduction 结 , 。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倒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三角形大厅作用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 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 筑,从而辨别方向,起引导作用。
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 的感觉。 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 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 观赏家藏珍品
建:王保、丛碧璇、顾姚、程相、李宁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师:贝聿铭
贝聿铭是20世纪后期的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他于 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1935 年赴美留学,后来加入了美 国籍。最初,贝聿铭就读于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学院院长威廉·埃默森发现 了贝聿铭的建筑才能,鼓励 他转而学习建筑设计。贝聿 铭遵从师命,学业大时,又 深造于哈佛大学,于1946年 获硕士学位,1948年开始自 己的建筑师生涯 。
与西馆的结合
东馆是被称为西馆的原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 新老两馆在建筑风格与处理手法上差异极大,但又 能够彼此呼应,和睦相处,这不能不说是归功于建 筑师的独具匠心。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 形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新 简洁而又庄重典雅。东馆的建筑用地形状不完整, 是个直角的梯形。贝聿铭经过几个月的测量,大胆 地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 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 展览馆。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面积较小,为研究 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 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 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模型制作过程
谢谢观赏
中庭——让光线来做设计
24米高的中央大厅,大厅四周有25个天窗,是用60平方米的三棱锥 体钢管骨架玻璃组成,每当风和日丽,明媚的阳光就从那里倾泻下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共17页PPT资料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共17页PPT资料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 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 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 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 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 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 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 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 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 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 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 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 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 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 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 的气氛。
美•
美术馆东馆内部几乎全
是六角形或三角形的空间而
术 不用普通的矩形空间。中央 大厅上为玻璃枯,天光自上
馆 泻下,中间有纵横跨越的栈 桥,挑出或凹进的廊子,共
东 参观者其中走动,步移景异 ,空间景象变化万端。

华 盛 顿 国 家 美 术 馆 东 馆 模 型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 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 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 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 翼。四周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 公共建筑。贝聿铭用一条对角 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 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 ,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 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 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 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 行政治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 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 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 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 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东馆内部图
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还认 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 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 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 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 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 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 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 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 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 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 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 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 、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 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 非常柔和。

建筑的比例与尺度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建筑的比例与尺度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2.从局部上去分析美术馆的比例关系
• 新建筑物分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主体建筑和一个直角三角 形部分做研究中心。两座楼既连又分。结果三角形成了东 馆建筑的基本元素,里里外外看到的都是三角形的空间和 实体。中央大厅是三角形的。天窗是三角形的网格,到处 都有锐角和钝角的体块。
形体生成
三角母题的加减法
地下一层平面
个人感觉直角三角形恰似等腰三角形的一半这就使得后来作为研究中心的直角三角形和作为建筑主体的等腰三角形之间产生了比例上的联系
建筑的比例与尺度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的比例不尺度
• • • • 调研时间:201311.12-17 调研目的: 调研对象: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调研成员:务超前、朱程远、王硕、王宇辉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四层平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层平面
• 三角形丌只是美术馆的外部造型。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划分 也是符合三角形的几何比例,美术馆的内外部在同一种几 何比例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3.从细部处理上去看美术馆的比例关系
天窗的处 理也是采 用三角形 的造型。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 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 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 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 得无比精致细腻。
对华盛顿美术馆比例造型的分析
1.从整体构图上去分析美术馆的比例造 型。
2.从局部上去分析美术馆的比例造型。
3.从细部处理上去分析美术馆的比例造 型。
1
1.从整体构图上去分析美术馆的比例造型。
东馆预留的扩建基地
当时的设计场地是一块梯形场地,如何对这块儿场地划分,做出一个总的 构图与周围的环境以及西馆相呼应是一个相当棘手的一个问题。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2520014202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收稿日期:2009204215作者简介:蔡芝明(19772),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安徽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蔡芝明摘 要:通过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环境、功能、空间及几何性的分析,来解析贝聿铭设计东馆的手法,包括如何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如何处理空间与形式、功能的关系,以提高人们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功能,空间,几何性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1978年落成。

原西馆落成于1941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

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评论家赫克丝苔伯尔提到参观东馆没有一般“博物馆劳累”,而且它供给大量“肾上腺素”,以使客人们保持运动。

它鼓舞而不是削弱对艺术的兴趣,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为了物的所在,而且也同时为了人———这正是贝聿铭的愿望。

1 和谐统一东馆位于一块3.64hm 2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老馆和东馆均位于华盛顿中心绿地的北侧。

城市轴线贯穿中心绿地,轴线东端是著名的国会山,西端是庄严的林肯纪念堂。

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的历史,中国的设计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Pennsylvania Ave)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

这里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每一个爱好艺术的人都会在此流连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1937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

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的决定。

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从1968年开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

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背景:1937年,美国国会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

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从1986年开始,由威廉·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很多特殊的要求。

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

基地环境: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隅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设计构思: 由于梯形场地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部朝西馆,以这部分作为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交通流线: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

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即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

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景观慨况: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岩地面,与南北两边的交通干道区分开来。

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菱椎体,是建筑小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

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目光倾泻,水声汪汪。

功能分区: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为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
馆东馆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PennsylvaniaAve)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

这里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每一个爱好艺术的人都会在此流连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37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

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的决定。

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从1968年开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

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的重要公共建筑。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

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展览馆入口北侧有大型铜雕,无论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来说,都与建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石地面,与南北两边的交通干道区分开来。

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是建筑小品,也是广场地下借以采光的天窗。

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日光倾泻,水声汩汩。

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严,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间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

因此,他要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

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

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

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

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

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

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

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态雕塑。

东馆的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

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

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

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

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设计美术馆东馆是对贝聿铭的挑战。

作为一名华人建筑师,他从未忽视自己同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联系,而在建筑创作中,他则主张把中国建筑的内在精华融合在现代建筑之中。

贝聿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

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

东馆建造起来,必须与四周的原有建筑相协调。

贝聿铭将东馆——等腰三角形的中垂线与西馆的东西轴线重合,东馆的西墙面对西馆,东西呼应。

东西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

地面耸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
自然光。

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馆的大门北侧有一个大型抽象派铜雕,它的名字叫:KnifeEdgeMirrorTwo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尔(HenryMoore)的,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与东馆的整体建筑相得益彰。

从西大门进入东馆,这个等腰三角形建筑的中央是一个高24.4米的大厅。

大厅中布置乔木、休息长椅和艺术品。

大厅上方悬挂着出自抽象艺术定亚利山大·卡尔德(AlexanderCalder)之手的红色翼状装饰物,很像秋天的红枫叶。

自然光从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倾泻而来,使整个大厅显得气韵生动。

各个展品陈列室环绕中央大厅而设,在大有小,游人可以在这里看到毕加索等人的代表作品——绘画或雕塑。

这里的展品经常更换,常有观众感叹不知如何理解这里的陈列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作品也有各自的知音,同样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

在研究中心内还有会议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照片档案馆以及管理办公室等。

东馆于1971月5月6日动工,1978年6月1日竣工开馆。

动工初时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实际上一再增加预算,最后达到了9500万美元。

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

在人们眼里,东西两馆简直是一个整体。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

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贝聿铭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

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着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

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

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

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

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