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第一章汇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主编:王沪宁1993年版第一章导论:对象和地位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人类思想成就的继承和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基于马克思的两大理论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对象第一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揭示了政治的基本特征第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确定了政治的属性第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第四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表明了政治的特征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第一关于政治关系的性质第二,关于阶级的观点第三,关于国家的观点第四,关于未来社会的观点第五,关于革命的观点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积极的基本原理归纳如下: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5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6国家属性决定政治的形式7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8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9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10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12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1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4时代特征决定国际关系格局15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地位和特点1科学性2阶级性3革命性4实践性5发展性第二节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一,政治是人们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的主体有四个共同特征:第一,政治活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特定的利益第二,政治活动的主体有自己特定的目的第三,政治活动的主体受到一定观念和思想的指导和支配第四,政治活动的主体的实践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二,政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第一,政治关系最基本的意义在于它们主要体现了一种阶级关系第二,政治关系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第三,政治关系的格局随着政治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三,政治有一定的政治形式第一政治体制形式第二,政治结构形式四,政治构成一个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系统是各种政治活动主体之间联系的总和第二,政治系统中存在各种政治元素第三,政治系统在其他关系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同时政治系统也可以影响其他社会关系第四,政治系统有自己的整体行为和功能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一,历史上的政治研究方法论(伦理学方法论,神学方法论,法学方法论,社会学方法论)二,唯物政治观第一,揭示历史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认识社会政治现象第三,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第四,以经验的观察来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三,政治辩证法(内容:)第一,社会政治生活是一个运动的过程第二,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普遍的联系第三,政治中贯穿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四,政治学中体现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第二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第一节人是社会存在物一,现实的人是构成政治社会的前提1现实的人是生产的人2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3现实的人是能动的人4现实的人是发展的人5现实的人是经验的人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节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一,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二,社会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三层基本含义:)第一,社会表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决定的力量在物质生产关系,而不是其他表面形态的东西第二,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是人们主观随意选择的结果第三,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组织,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始终处在矛盾运动中三,社会是一个系统(原因:)第一,每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一个总体系第二,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第三,社会是整个世界中的一个系统四,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基本观点:)第一,社会发展史自然历史过程第二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第三,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第四,社会发展是人们有意识参与的过程第五,社会发展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第三节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第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发展三,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表现:)第一,政治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二,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同方向作用第二,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方向作用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特点:)第一,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并不是同步发展第二,政治上层建筑要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并不直接立刻地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变化第三,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的反作用第四,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互动关系具有多层次性1 它们可能是相同性质的矛盾运动2它们可能是不同性质的矛盾运动3第五,政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第三章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第一节阶级对抗是一切阶级政治斗争的基础一,阶级是分析政治的钥匙二,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三,阶级斗争必然发展为政治斗争(揭示了:)第一,阶级之间的利益之争不可避免地要诉之于政治权力的争夺第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而政治斗争只是这一过程的趋向或结果第三,阶级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政治斗争是其基本核心第二节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一,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二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相应的阶级对抗三,阶级对立趋于简单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阶级对立简单化第二阶级对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劳资对立第三阶级对立表现为相应的政党对立第三节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阶级差别一,阶级区分取决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阶级定义的特点:第一,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不同第二,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第三,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第四,对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于多寡不同二,政治划分的基础是阶级划分(政治划分比阶级划分更加复杂)三,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有阶级性(基本含义)第一,在积极社会,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无论他自觉与否第二,属于阶级的人,总带有本阶级的特征和本性第四节阶级斗争的中心是政治权力一,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各阶级之间的平等二,阶级斗争围绕着政治权力进行三,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包括两方面:)第一,阶级斗争历史的必然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的必然要求第五节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一,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对抗第六节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一,阶级消亡必先消灭剥削阶级及其制度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促进阶级消亡的必要手段第四章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一,国家的本质根植于市民社会(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思想的内容:)第一,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第二,社会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第三,围绕国家形式的斗争反映了社会内部矛盾二,国家问题归根到底要从社会经济生活中解释马克思这一结论首先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其次是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得到的第二节国家产生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一,原始社会没有国家(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人类政治生活方式的原始民主之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原始民主制不是一种国家形式,它只是原始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它所依靠的不实强力,而是管理者的威信和被管理者服从的自觉性第二,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社会中没有特权和特权人物.第三,原始民主制的领袖是"人民的顾问",而不是以独立权力统治人民的统治者.第四, 原始民主制是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二,私有制导致国家的产生第三节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一,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观,建立在以下几种认识上:第一,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第二,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第三,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二,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体现:)首先体现在国家自身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阶级斗争和暴力是分不开的其次体现在国家组织就是由各种暴力机关组成的再次体现在对被统治者是用暴力是剥削阶级国家最惯用的手法三,以阶级本质来划分国家类型第四节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国家一,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如何得出这一结论:)首先,马克思对法国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剥削阶级国家的本质,从而明确无产阶级对它采取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要点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要点

第一章绪论一、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孔子、孟子、柏图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马基雅维里,俾期表、拉期韦尔)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孙中山、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部门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戴维·伊斯顿“权威性价值分配说”)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经济作用)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政治考虑的不是泛泛的利益关系问题,而是以阶级为最终归属的群体性的利益关系,阶级关系是政治活动的主导因素,一切政治关系均直接表现或最终可归结为阶级关系。

(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政治权力)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科学、艺术)5、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帄;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四、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范围:1、政治学基础理论。

它是建立政治制度,指导国家政治活动的基本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2、中国政治。

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比较政治。

对各国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外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吸取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4、公共政治。

现代政治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对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过程的研究日益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2.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 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1只绵羊
第二节
(四) 货币形式
货币
50斤谷物 = 2把斧子 = 40尺布 = 1只绵羊 = 其他种种商品 =
5克黄金
第二节
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使用价值 和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 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 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私有制 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节
货币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作用 被动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第二节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 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 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 现 3.价格标准:计量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 币单位,叫做价格标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重点: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概念;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

本章难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价值形式。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特征1、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1、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4、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1、形成商品的价值;2、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1、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22.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物反过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使其膜拜物
商品价值量
23.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2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
31.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形式,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
32.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创造的使用价值越多。
33.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25.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上去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就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市场需求量直接决定。
26.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的实现程度。如果某种商品生产的总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其所包含的由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不可能完全得到实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第一章: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三个决定: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分工、私有3、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市场)4、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价值5、劳动的两重性——具体、抽象(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6、衡量商品价值量的两个尺度——个别、必要7、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影响的两个方面——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8、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个别(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9、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的职能、技术规定10、货币流通与经济危机——既打破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又导致商品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11、货币流通规律的两个关系——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2、纸币发行后的两个后果——通货膨胀、通货紧缩13、价值的决定和供求关系14、市场机制的三要素——价格、竞争、供求15、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作用:调解、促进、优胜劣汰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2、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特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价值增值(形成)过程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否增值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6、资本构成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形态——物质形态(技术构成)、价值形态(价值构成)7、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积聚,个别资本和总资本都会扩大。

集中,个别资本扩大,总资本不变。

8、利润转化平均利润——剩余价值在各部门重新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与价值的两点区别——生产价格直接与资本相联系;生产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10、职能资本和非职能资本——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资本11、决定股票价格的两因素——股息收入;银行存款利率12、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1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决定。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一章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鞭策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鞭策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不雅性表示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表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不雅性主要表示在:它在必然的客不雅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不雅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拔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鞭策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本质和劳动技能。

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化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冲突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冲突。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须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宏大发觉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宏大发觉: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更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运动的必定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探讨的动身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安排、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安排、交换、消费起确定作用;②安排、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探讨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需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干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安排、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行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m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g 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讨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第1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的含义
目的是交换
具有满足社会与他人 需要的使用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有用劳动产品。 凝结了人类劳动
物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 (1)必须是劳动产品;
(2)必须能满足他人与社会的某种需要;
(3)“用于”交换;(目的非常明确)
物 劳 动 产 品 品
有用的劳 动产品
商品
4
根据定义思考:以下哪 些是商品?
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 有二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 于使用价值中。没有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商 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 互排斥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获得使用 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而一切商品对于购买者 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同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兼得。
2、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 芽 3、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剩 余价值理论,它们都是建立在商品分析的基础之 上的。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 ——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结构。商品这个东西,千百 万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 睹。只有马克思科学的研究了它,他 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 工作,从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学 的理论来” ———毛泽东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 商品二因素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四.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得到了很大 发展,畜牧业也开始有专门的游牧部 商品生产的产生过程 落来从事,而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 自然经济 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 剩余产品及交换 展,各种手工技艺越来越复杂,因而促使 ↓ 手工业脱离了农业,这就是第二次社会大 商品 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 私有制 ↓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商品生产,原 商品生产- →货币、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 始货币也开始出现,因而出现了专门从事经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营活动的商人阶层,恩格斯将商人的出现称 2 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商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商品

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概念)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决定•不会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价值(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历史范畴,具有社会属性,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与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1)对立性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同时存在•(2)统一性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概念)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为具体劳动,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为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不同的具体劳动产生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既表现为社会分工。

•具体劳动的种类与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需要的改变而变化•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两要素的结合•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

无偿捐献非商品;阳光、空气非商品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第一章:商品2022年3月23日23:20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量上的可比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对立性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条件因此属于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应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在发达商品经济中表现的更充分,因此属于历史范畴•(2)统一性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1. 性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使 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 值实体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 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说明使用 价值的源泉有两个。)
对立 性
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互相矛盾、互 相排斥的,一个人不能兼得商品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1)(2)
构成商品的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有用,能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 没用的东西你会买吗?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天然物品如空气、阳光是商品吗?
●凡是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品 农民自己种自己吃的粮食是商品吗?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特有属性, 是历史范畴。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把斧子 =
5公斤大米
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 价值的表现形式。
决定
价值
体现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形式


价 值 基础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在一个商品之 中,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 可。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案例:
为了筹备儿子的婚事,村民张三决定拿出多年的 积蓄盖新房、打家具。张三找来了10个泥瓦工,2个 水电工、3个木匠,并与他们商议工钱。张三先找泥 瓦工商量,泥瓦工说:按照设计盖成新房,大约需要 600个“工”,每个“工”要40元;张三接着找水电 工,水电工说:按照设计安装水电设备,大约需要 10“工”每个“工”要60元;张三最后找了木工,木 工说:要完成制定的家具件数需要60个“工”,每个 “工”80元。
●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自然属性,从而具有多 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特点:
第二,使用价值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永恒
范畴。
“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
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
家。”
———马克思
使用价值的特点:
第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学习商品使用价值
和价值辩证关系的意义:
1、商品生产经营者,要想在市场竞 争中占据优势,必须重视商品质量,研 究消费者需求。
2、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货比三家, 争取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案例:(亚当·斯密《国富论》)
水与钻石哪个对人的生命重要?当然是水。没 有水人生存不了。但现实中水与钻石谁的价格高?当 然是钻石。为什么水对人的生命很重要,可是它的价 格很低,而钻石对于人的生存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可 是价格却很高?这就是水与钻石的悖论。请你用所学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解释。
●凡是商品必须要经过交换 同学过生日送的礼物是商品吗?
•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 •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 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 用价值之中。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 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 动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价值是 历史范畴。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商品经济的一般原 理,深刻领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时说:“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 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 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毛泽东说:“商品这个东西,千百万人,天天看它, 用它,但是熟视无睹。只有马克思科学地研究了它, 他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工作,从普遍 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学的理论来。 ”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的含义和特点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做具 体劳动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 人与自然的关系
2、抽象劳动的含义和特点
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2)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 买者来说,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 两者兼而有之。
结论:
●正是因为存在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 立或矛盾,才产生了商品交换。
●交换成功,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 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一旦交换失败,就 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 值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内在矛盾也就暴露 出来了。
这个案例说明了马克思经济学什么原理?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联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 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区别: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 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是抽去了劳动的有 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在 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抽象劳动在 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人类 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交换时量的比较 的可能性。)
——《毛泽东选集》第3卷 817页
一、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
换的劳动产品。商Fra bibliotek使用价值品



价值
1.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的含义 (2)使用价值的特点
充饥
使用价值的客观性
使

价 阅览 值


拍照

西方经济学效用的主观性
使用价值的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不同。(说明 使用价值本质上是不同的)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根本不能交换,也就 不会有交换价值。
马克思之所以要研究使用价值,主要是 使用价值这个特点决定的。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
2.交换价值
(1)含义 (2)交换价值的决定
含义: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 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一只羊
三把斧子
交换价值的决定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 ▲效用决定论——主观价值论 ▲供求决定论
中国人常说:“物以稀为贵”
交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值
3.价值
(1)价值的含义 (2)价值的特点
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劳动创造价值)
思考: 自然经济中也有人类
劳动,它创造不创造价值?
价值的特点:
(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 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