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传播史 第三章教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回顾,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和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
让我们对西方国家前新闻时期的信息传播有了一定了解教学重点: 希腊、罗马时期信息传递的特点;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概念;欧洲后期新闻萌芽出现的基础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中世纪教会对信息控制是如何瓦解;从罗马帝国到15-16世纪欧洲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变化。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新闻起源时期我国社会的信息传播,包括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
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发展也没有中断过。
抛开信息传播这个范畴,我想问下大家:在你的印象中,西方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代表有哪些?(提问)总结: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其实都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明一直影响到现在。
期中也不不乏很多跟文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
这节课文明就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个介绍跟梳理。
【新授】:第一节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希腊时期之前的文明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公元前3000~前1400年)、麦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前1125年)和荷马时期,可以统称地中海文明。
从公元前600~前30年的希腊年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前3世纪)、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前330年)和马其顿亚里山大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
以后是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形成了把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统治人口一亿的帝国。
希腊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地区。
希腊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自然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里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波克拉底、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51 学分: 3 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时间:二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中外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外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规律、问题。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史实、认识关系、审视得失、反观当今,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认识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基本的史实,吸取经验和教训;2、进一步认清当今新闻传播事业的现象、问题和趋势;3、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
2、教学难点:在《中外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反观当今、进行价值判断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的历史事件、挖掘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关于新闻史及其历史分期1.1历史是什么了解0.51.2 三种新闻定义和三种新闻史了解 11.3 我们所理解的新闻史和新闻史分期了解0.52、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2.1 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了解0.5 2.2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革掌握 12.3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理解0.53、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3.1 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理解0.5 3.2 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掌握 2 3.3 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掌握 14、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4.1 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了解0.5 4.2 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理解 1 4.3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掌握 1 4.4 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了解0.55、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出现与初步发展5.1 新闻产生的土壤和近代报刊的出现掌握 1 5.2 专制与反专制:争取新闻自由掌握 1 5.3政治工具:西方社会革命时期的报刊了解0.5 5.4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体制的初步建立了解0.56、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西方报刊新闻的成熟6.1 工业革命:社会变迁与新闻需求的扩大理解0.5 6.2 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掌握 1 6.3通讯社的出现:原因和影响掌握0.5 6.4 记者、报道内容和新闻文体了解0.5 6.5 19世纪末西方经济的发展与媒介产业化了解0.5 6.6 新闻传播中的逆流:黄色新闻的泛滥掌握 17、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从萌芽到产生7.1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及特点了解0.5 7.2 清朝前中期的新闻传播与信息控制了解0.5 7.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掌握 4 7.4近代中国报业的转变和初步发展掌握 48、媒介变革与传播的时空压缩8.1 媒介变革的基础和动力理解0.5 8.2 广播的发明和广播电台的设立掌握 2 8.3世界广播业的发展理解 1 8.4 电视时代的到来掌握 1 8.5 世界主要电视国家简介了解0.5 8.6媒介的三足鼎立与媒介特性分析掌握0.59、主要西方国家新闻的发展:理念和社会作用9.1 从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西方国家了解0.5 9.2 主要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了解 1 9.3 西方国家的新闻专业化与传播理论理解 1 9.4西方国家媒体与西方社会了解0.510、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10.1 中国现代社会的革命与变迁理解 1 10.2 新中国建立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新闻传播理解 111、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11.1 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理解0.5 11.2 当代社会的新媒介:国际电视、网络媒体与媒介融合理解0.5 11.3 从传播国际化到传播全球化理解0.5 11.4世界传播差距与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理解0.512、主要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变化12.1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理解0.5 12.2西方国家媒介政策的调整及媒介结构的变化理解0.5 12.3 媒介商业化与产业化理解0.5 12.4 对西方媒介商业化的思考理解0.513、中国新闻传播的改革与发展13.1中国新闻改革的社会背景理解0.5 13.2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成就与问题掌握0.5 13.3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了解0.5 13.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发展了解0.5五、考试范围与题型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 10%(2)西方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15%(3)黄色新闻的泛滥 20%(4)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25%(5)电子媒介产生的历史背景 15%(6)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 15%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1)名词解释 20%(2)简答题 30%(3)论述题 50%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刘笑盈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第2版2、参考资料:(1) 谢金文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2)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3版(3) 陈力丹王辰瑶著.《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2版。
中外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外新闻事业史教案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为两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部分主要讲授我国从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脉络,包括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新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大新闻宣传活动的历史概况、著名新闻人物、各时期主要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以及其他新闻机构等;外国新闻事业史部分主要讲授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梗概和基本规律,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和职能,以及当前世界不同类型国家新闻事业的概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课程共36课时,18周,每周2课时。
教材:(1)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年;(2)张允若编著《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外新闻史1305,1-18,广电041班,52人前言:学习新闻史的方法一、什么是新闻史1、新闻史——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新闻学:新闻史论+新闻业务二、学习新闻史的方法1、记忆史实,正确理解并评析与其他课程的比较:(1)新闻理论——分析、理解、记忆、分析(2)新闻业务——理论与实践并重,尤重后者(3)新闻史——记忆、分析2、把握主线,突出重点主线:新闻史分期重点:重要时代、重要报刊、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第一”、“最早”3、以人为本,以人率事报人——报纸4、暗线:传播科技是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传媒的不断更新、传播能力的不断提高5、处理好史论、新闻史学与史学之间的关系(1)运用新闻理论分析新闻史实(2)新闻史也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交叉学科),要在历史大环境下研究。
*结合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的经历谈谈怎样学习新闻史。
方汉奇,1926年,1946年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曾在上海新闻图书馆工作,现为中国人大教授。
座右铭:“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范文澜)中国新闻史绪论:中国新闻史的分期及特点(唐开元年间—1949)重点和难点:1、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分期;2、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一、中国新闻事业史分期1、古代报纸发展时期(唐开元年间-1820s)(2课时)开元——713到741年,共二十九年三种类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2、在华外报发展与垄断期(1820s初—1890s初)(1课时)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年8月,<英>马礼逊、米怜《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马六甲)3、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1890s中期—1910s中期)(2课时)两次国人办报高潮4、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黄金时期(1915—1927)(2课时)启蒙报刊——《新青年》为主体百家争鸣——《申报》(1872/4/30)、《新闻报》(1893/2/17)、《大公报》5、两级对立新闻事业格局形成与演变期(1927-1949)(1课时)形成阶段:1927、4——1937、7共处阶段:1937、7——1945、8结束阶段:1945、9——1949、10二、特点1、事业性质——强烈的政治性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以政治家办报为主流2、新闻业务——重视言论政论、“立言”王韬《循环日报》(1874、1、5)——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报刊政论时代3、管理体制——机关报为主体4、历史沿革——特有时期复习题:1、简述中国新闻史的分期。
中外新闻传播史5

中外新闻传播史5第三时期:信息化(或者服务业)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奈斯比特我们正处在工业时代后的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成为当前经济进展、社会进步和人类伦理道德变革的原动力,它把世界历史带入一个大调整大转折时期,为人类社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1.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以后,信息将起要紧作用的社会。
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步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要紧内容。
2.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要紧依靠现金,而是要紧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要紧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5)信息全球化伴着这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面临新咨询题,挑战和机遇并存。
3.信息社会的进展时期初级信息化大众传媒高度普及个人媒介工具开始多样化高级信息化大众传媒进一步进展,广播电视上星开始国际化,以CNN为始新媒介显现,蓬勃进展从智者-阿帕1985年,美国科研主干网NSFnet1990年,万维网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打算1998年,联合国提出“第四媒体”概念(特点)网络新闻的类型:复制传统媒体新闻加工整合自采独创网络新闻进展的制约因素:权威性和可信性质量原创性和采访权4.全球信息化的阻碍和冲击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交流、融合、冲突全球化政治层面:民族国家及其职能的削弱而相互见的倚赖加大经济层面:跨国公司与跨国金融的大规模运行从而使资源在全球化范畴得到优化配制文化层面:信息传递的空前活跃以及以消费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的盛行二、全球传播与文化霸权(一)全球传播:国际传播的进一步进展。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传播主体多元化媒介手段多样化内容多元与共性并存(二)传播差距和文化霸权发达国家VS进展中国家媒体数量、质量和受众数量方面传媒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国际市场份额和话语权三、全球传播时代的文化批判(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 )的论争《阿尔及尔宣言》1973年为起点,1978年UNESCO发表<<大众传媒宣言>>,是进展中国家力量集结时期;2.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发表,争辩走向激化的时期。
《中外新闻事业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事业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四号黑体)(一)总体目标:(小四号黑体)本课程以全球新闻传播业的历史为讲述对象,以时间为轴、国别为纬,简明扼要地对其演变过程进行勾勒。
从人类出现“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一直讲述到20世纪信息化时代到来后的新闻业。
内容涉及各社会历史阶段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各国重要新闻机构、著名新闻从业者和记者,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内容、特征演变,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新闻体制、新闻业务和传播观念等等。
(二)课程目标:(小四号黑体)(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五号宋体)课程目标1:1.1扼要讲述中、外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勾勒近代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演变脉络;1.2揭示新闻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对有影响的报人、记者、编辑、报刊评论家等生平进行评述,以期达到鉴往知今、洋为中用的目的。
课程目标2:2.1使学生树立一种大历史观以及相应的新闻观,培育专业素养与职业认同;2.2一方面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廓清目标。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具体描述各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实验课程可按实验模块描述)导论1.教学目标:掌握关于新闻史及其历史分期2.教学重难点:对于“新闻史”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界目前有不同理解;当前新闻史的分期、脉络及其优劣评析。
3.教学内容:本章是课程的概论,内容有:(1)历史是什么;(2)三种“新闻的定义”;(3)我们所理解的“新闻史”及其分期;(4)本课程的授课思路和内容;(5)小结4.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5.教学评价:提问+文本阅读第一章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1.教学目标:掌握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2.教学重难点:人类信息传播媒介从口语传播到印刷传播的过程;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变迁之关系。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新闻学学时数:48 学分数:3执笔者:审核人:修订日期:2020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现代新闻传播业从发展之初起,就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因素交织得十分紧密,不同时代的差异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也很大,形成了一幅经纬交织、复杂多变的历史画卷。
《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本篇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归纳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在不同时代的特征,梳理出世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致历史轨迹。
课程旨在系统讲述外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演进轨迹,勾勒近代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脉络,从而揭示新闻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对有影响的报人、记者、编辑、报刊评论家等生平进行评述,以期达到鉴往知今、洋为中用的目的。
同时,使学生树立一种大历史观以及相应的新闻观,培育专业素养与职业认同,从而一方面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廓清目标与方向。
二、课程教学内容绪论现代新闻传播史概述(2学时)要求尽可能归纳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在不同时代的特征,梳理出世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致历史轨迹。
主要内容: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现代新闻传播业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现代新闻传播业从欧洲传播到各州的过程;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过程;传媒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英国新闻传播史(2学时)掌握英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英国新闻传播业对世界新闻传播业产生的影响。
主要内容:英国新闻业对世界的影响;英国新闻出版政策的演变和特征;英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英国新闻传播业目前的格局。
第二章法国新闻传播史(2学时)了解法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法国新闻传播业的特点。
主要内容:法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点;法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第三章德国新闻传播史(2学时)了解德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德国新闻传播业的特点。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新闻专业《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64学时周学时数: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类型:必修开课系(部):中文系执笔人审核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开设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基本常识,了解外国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把握世界新闻事业的发生、发展规律,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外国新闻活动和现象的能力,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研究提供开阔的视野。
教学要求:1.系统、完整地学习外国新闻史上的媒介、人物、事件,准确地识记重要的知识点。
2.地分析外国新闻史上影响较大的新闻理论,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历史根源、实践意义和局限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把握事业发展与技术变革、媒介制度、实务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到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实际工作。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演示、幻灯、投影、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一些教学内容有特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明确写出。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参考书:《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等,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 20xx 年8月第一版。
《默多克竞争策略全书》,威廉.菲勒,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
四、实验实践教学无五、课外训练及自学指导六、考试考核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大纲规定的各章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考试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或阅读理解题等。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试成绩占70%。
七、总学时:64学时八、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整个教学内容主要按照媒体类型依次对报纸、通讯社、无线电广播、电视诸新闻媒体的历史进行讲述,以国家为基本脉络,采取以历史的整体为线,以重点媒体案例为点,穿插概述梳理和详细剖析这两种讲述模式,将理论与史料相结合,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当进行讨论,增加课题活跃性和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思考能力。
《中外新闻史》第3-4周要求课后识记知识

《中外新闻史》第3-4周要求课后识记知识名词解释题1、史量才:史量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
他1912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政治上却是保守的。
1931年9月开始进行《申报》60周年纪念活动,十多天后的“九一八”事变使得《申报》的纪念活动中断了,却深刻的教育了史量才,使得他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改变了以前的保守的政治态度。
他支持团结抗日的主张,并开始进行革新活动,使申报馆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庞大的文化事业群体。
他和《申报》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但是这也意味着《申报》脱离了国民党的控制,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枪击身亡。
2、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
②出版白话新闻报。
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
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
③编印画报。
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
④印书,开办点石斋书局,翻印出版图书。
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3、瞿秋白: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
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
中外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一节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口头新闻时代学术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新闻传播的历史,称之为口头新闻时代。
二、语言的形成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二、古代西方的手书新闻传播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另一种是私人新闻信。
三、中国古代的手书新闻传播甲骨文——金文——岩刻——汉代邸报——布告、露布——进奏院报(定本)——宋代邸报、小报——塘报、旗报、牌报——京报小报:不定期发行的非官方报纸。
1566年,威尼斯政府在与土尔其的战争中经常发布一种叫做《消息公告》的手抄新闻。
起初是在公共场所当众朗读,并向听众收取一个威尼斯铜币,后来,gazeta 一词成了欧洲近代报纸的通称。
第三节主题传媒之外的辅助手段主要有:结绳记事、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烽火报警、击鼓传讯等。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第一节近代报业的萌芽和发展一、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A、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是近代报刊诞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B、近代报刊产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社会于新闻信息的需要。
C、邮政事业的产生是近代报业诞生的第三个重要条件。
二、早期的新闻印刷品成为报纸具备的条件有如下几点:A、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B、必须是用机械手段生产的(有别于手写的“新闻信”、“新闻书”);C、凡是愿意付费者,不论属于什么阶级或是有什么特殊兴趣,一概可以买到;D、必须刊登公众感兴趣的事情(有别于某些宗教性的或商业性的出版物);E、必须对只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公众有吸引力;F、必须及时,至少就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相对及时的;G、它还必须具有持续出版的稳定性三、定期刊物的出现1615年,爱格诺尔佛·莫尔创办了著名的《法兰克福新闻》,该报每周一期,每期刊有数条新闻,被人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莫尔本人亦被人们尊称为“德国报业之父”。
1621年8月13日,英国出版商尼古拉斯·艾克尔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了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回顾,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和封建王权及信息传播:利用及控制。
让我们对西方国家前新闻时期的信息传播有了一定了解教学重点: 希腊、罗马时期信息传递的特点;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概念;欧洲后期新闻萌芽出现的基础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中世纪教会对信息控制是如何瓦解;从罗马帝国到15-16世纪欧洲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变化。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略讲及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新闻起源时期我国社会的信息传播,包括先秦及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三国至唐宋:“报状”及印刷小报、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及传播控制。
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发展也没有中断过。
抛开信息传播这个范畴,我想问下大家:在你的印象中,西方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代表有哪些?(提问)总结: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其实都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明一直影响到现在。
期中也不不乏很多跟文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
这节课文明就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个介绍跟梳理。
【新授】:第一节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希腊时期之前的文明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公元前3000~前1400年)、麦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前1125年)和荷马时期,可以统称地中海文明。
从公元前600~前30年的希腊年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前3世纪)、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前330年)和马其顿亚里山大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
以后是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形成了把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统治人口一亿的帝国。
希腊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地区。
希腊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自然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里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波克拉底、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1707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时:54学分: 3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006年11月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处于核心地位,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与《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等课程联系紧密,具有奠基的意义。
本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脉络,掌握新闻传播史的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新闻史观,形成基本的新闻价值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为养成良好的新闻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公众利益和公共事务服务的职业理想,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史论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第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专门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宣传政策,拥有良好的新闻采、写、编、评能力,能够胜任新闻出版工作的需要,适合在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机构和其他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根据我院现有师资条件和设备状况。
(三)大纲内容编写的原则与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规定的内容为主,教学应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专业特色。
本大纲在选编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注重理论讲述的条理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力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通过系统传授新闻学理论,使学生全面了解新闻理论体系,掌握新闻规律。
2.坚持互动原则。
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3.坚持探求性原则。
通过逻辑证明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新闻理论的研究能力,深化对新闻理论的学习。
4.坚持创新性原则。
即在理论学习和传播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环节1.结合中西新闻史的实践讨论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章教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章教案第三章:中外新闻传播史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2.了解古代中外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工具;3.掌握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4.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2.掌握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工具;2.学习和分析中外新闻传播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通过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1.你们看过哪些新闻?2.你们知道古代是如何传播新闻的吗?3.你们熟悉哪些中外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展示(15分钟):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或视频等方式展示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介绍古代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工具,如信使传递口耳相传的方式、木刻版画、印刷术等。
同时,介绍中外新闻传播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政报》、《公报》的创办,记者们的勇敢报道等。
讲解(25分钟):详细讲解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包括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作用,例如:1.古代东方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工具;2.古代西方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工具;3.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讨论中外新闻传播史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每组选取一个事件或人物进行介绍,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新闻传播史中的问题,并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概括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和关键事件、人物的作用。
同时,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和分析新闻传播史的意义和影响。
作业布置(5分钟):。
《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History of News 课程编号:05050320235课程学时:48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单位:人文与艺术学院开课学期:一年级上学期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1:介绍中外新闻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发展线索、重大事件、重要传媒人物、著名传媒机构、主要新闻思想和新闻制度目标2:使学生能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理解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目标3:为今后从事新闻和媒介工作奠定史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注:“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上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堂汇报为辅。
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
3.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能了解中外新闻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最主要特征,了解其历史沿革、发展线索、重大事件、重要传媒人物、著名传媒机构、主要新闻思想和新闻制度等,理解媒介与社会的紧密互动关系,理解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并借鉴其中包含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从事新闻和媒介工作奠定历史的基础。
4.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对某位历史上重要的新闻人的资料进行整合,对该人物进行适当的评论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四、教学内容第1章现代新闻传播溯源(2学时)知识要点:1. 传播媒介的演进历程及其规律2. 口语时代的口头新闻传播3. 文字产生的意义与手抄新闻的传播重点:媒介的演进历程难点:语言、文字的革命性意义第2章17世纪:人类新闻事业的诞生(2学时)知识要点:1.印刷术发明的动因及其革命性意义2.新闻事业诞生的背景3.定期报刊的兴起重点:印刷术的发明与社会的进步难点:新闻业诞生的背景第3章20世纪:人类广播与电视事业的诞生(2学时)知识要点:1. 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2. 第一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业务发展3. 美英等国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早期管理重点:早期电台和电视台难点: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第4章中国近代新闻业的产生与早期发展(1811.89(4)(3学时)知识要点: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社会背景2 .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著名外报以及早期办报基地的变迁3. 近代外报的社会功能4. 早期国人报刊的方针、功能、理念和贡献5. 王韬及其主办的《循环日报》重点:《循环日报》难点:近代外报的社会功能第5章政治家办报与两次国人办报高潮(1891.91(5)(4学时)知识要点:1.两次国人办报高潮的表现、特色及意义2.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著名报刊及其相互论战3.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政治家办报理念4.清末官报的发展和新闻法制建设重点:两次国人办报高潮的表现及著名报刊难点:清末新闻法制建设对中国新闻业近代化的意义第6章五四时期报刊与文化现代化(1911.919)(3学时)知识要点:1.民国初年新闻业的短暂繁荣和癸丑报灾2.《新青年》等报刊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3.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革新和新闻专业化的形成重点: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革新难点:《新青年》与社会进步事业第7章中国现代政党政治下的新闻传媒(1920-1949)(5学时)知识要点:1.传媒与政治的关系2.政党报刊的发展轨迹3.国民党的官方新闻体系与新闻控制4.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著名媒体及党报理论5.范长江、邹韬奋的新闻活动6.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网的建立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变迁7.中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发展和解放战争中的广播宣传重点:共产党新闻事业难点:传媒与政治的关系第8章近现代民营新闻业及其资本主义企业化运营(1871.949)(4学时)知识要点:1.商业报刊的办报宗旨、方针及其在传媒市场上的地位2.《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的业务发展3.邵飘萍、黄远生、成舍我的新闻活动4.早期外商在中国的广播活动5.民间广播电台的产生、繁荣与衰落重点:《申报》、《大公报》的业务发展难点:商业报刊的经营模式第9章泛政治化的新闻传播(2学时)知识要点:1.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的建立2. 1956年新闻改革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无果而终3. 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和早期电视的特点4. 传媒成为阶级斗争工具的表现重点:1956年新闻改革难点:正确解读共和国前三十年的社会和媒介第10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新闻事业(3学时)知识要点:1.改革开放后新闻业的全面变革2.新闻业面临的障碍和挑战3.新闻业的发展趋势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业的变化难点: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趋势第11章美国新闻业的发展(10学时)知识要点:1.美国报业的发展脉络和变迁2.美国报业中的著名传媒机构、传媒人物和传媒事件3.广播电视业的黄金时代4.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重点:富兰克林、杰斐逊、普利策、李普曼、美联社、三大广播公司难点:从政党报刊到大众报刊的演进第12章英法德日等国新闻业的发展(8学时)知识要点:1.各国报业的发展脉络和变迁2.英国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3.各国报业中的著名传媒机构、传媒人物和传媒事件4.二战时期的国际广播事业5.各国著名广播电视机构、人物和事件重点:著名传媒机构难点:正确评价新闻自由原则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应关系表注: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等;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的教学方法,并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中外新闻传播史---张昆

GDP对各国电视事业的影响
国家
国家数 有电视的 有彩色电视的国家 国家数 数
GDP低的国家 45
28
3(占国家数的6%)
GDP中等的国 56
56
家
发达国家 27
27
33(占国家数的59%) 24(占国家数的89%)
资料来源:1979年世界无线电和电视手册
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现代的乡邮递员
11
对电讯基本设施的投资
第三节 手书传播时代
一、文字创造和书写材料的发明 二、古代西方的手书新闻传播 三、古代中国的手书新闻传播
39
一、文字的创造和书写材料的发明
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 文字的演化:
图画--象形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
书写材料的演进 文字发明的意义
40
1、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梁]萧统<文选序>: “式观元始……世质民淳,斯文未
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 焉。”
中外新闻传播史---张昆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 第三节 手书新闻时代 第四节 主体传媒之外的辅助手段
3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一 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的需要 二 社会条件对新闻事业的制约 三 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
外国新闻传播史
• 物质条件的制约 • 精神条件的制约 • 制度条件的制约
7
物质条件的制约
物质条件的制约
GDP
信息基础设施
传播技术
8
GDP对新闻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国家
GDP
中外新闻史第三讲

新闻教育与研究
•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 (1918) • 第一部国人自撰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徐 宝璜,1919) • 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 • 第一份新闻学的期刊——《新闻周刊》(1919) • 第一部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报学史》(戈 公振)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章
清末民初的新闻传播事业(1895——1919)
•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 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 • • • 睁眼看世界的“三部曲” 《时务报》与“时务文体” 《清议报》与《新民丛报》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睁眼看世界的“三部曲”
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 1、报刊的功能和作用,把报纸比作 耳目喉舌,其功能是去塞求通。 • 2、报纸的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 导国民。 • 3、衡量报纸好坏四条标准。 • 4、健全舆论。 • 5、报刊宣传有浸润和煽动两种方法。
辛亥革命: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 《苏报》和“苏报案” •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 革命报刊与武昌起义 • 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 时间:1907年 • 地点:上海 • 性质:是同盟会 在国内创办的第 一家大型日报, 也是于右任创办 的第一家报纸。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一节口头新闻时代1.以口头语言传播为主,非语言传播为辅。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巴比伦通天塔)2.非语言传播手段①标记传播(结绳记事)借助一定的物体或标记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②声光传播(击鼓传讯,烽火报警)以声音或光线作为传递信息载体③图式传播(印第安人的图形文字)(最高级)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第二节手写新闻时代1.文字的诞生和书写材料的改进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并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2.古代西方手书传播形式①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古罗马的《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②书信式的新闻信(小普林尼:苏威尔火山爆发)3.古代中国手书新闻传播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民间小报思考题:1.文字的传播优势体现在?①便于保存和查找②传播面广③传播更为迅速④传播具有新闻性⑤传播更具准确性2.《每日纪闻》是什么媒介?在西方新闻史上为何具有如此突出地位?①是历史上第一份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
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②当时,《每日纪闻》主要报道元老院的议事记录;历史学家们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的疆域,至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而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与其扩张过甚、传播系统相对滞后有关。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和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第一节近代报业的萌芽和发展1.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思考题)必要条件:①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为印刷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包括⑴毕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9)⑵德国古登堡改进金属活字印刷术(公元1450年前后)②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需要信息需求旺盛的原因:⑴地理大发现、环球航行⑵全球市场的形成与殖民掠夺⑶文艺复兴运动⑷宗教改革⑸近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③邮政事业的产生2.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最早运用这一新技术的出版物是《小字》。
中外新传播史第三章 大众化报纸的兴起共48页

外国新闻传播史
22
法国其他廉价报纸
杜塔克(Dutacq)与《世纪报》(Siecle)
1836年《世纪报》正式出版。其特点为:社会新闻、法治 新闻、犯罪新闻大报特报;政治是支持共和,反对当局走 向专制;通俗。其销量领先于《新闻报》。
外国新闻传播史
7
3、传播技术的革新
外国新闻传播史
8
续上
外国新闻传播史
9
续上
印刷技术的革新,大量印刷成为可能 信息传递技术的进步
铁道的迅猛发展 蒸汽动力轮船的普遍使用 有线电报的普及
外国新闻传播史
10
4、教育普及与潜在读者的增长
工业发展增加了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 城市化使教育普及的成本下降 集中的城市人口成为潜在读者
特点:
四页小报;一分钱;有趣
的故事为主;偏重犯罪新 闻;没有确立客观性原则; 广告多。
外国新闻传播史
13
太阳报与达纳
查尔斯·达纳(1819-1897)
历经纽约先驱报、纽约时 纽约报论坛报,1868年入 主太阳报 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
办报主张:强调新闻的主体 地位,突出新闻的趣味性。
格里利生平:
出生贫困家庭、15岁学习印刷、 20岁流落纽约。自学成材。
办报经历:《纽约人报》、《 圆
木小报》
1841年办《论坛报》
《论坛报》的宗旨
“一方面不当政党的奴隶,另 方面也不伪装中立。”
外国新闻传播史
17
论坛报——大众化报纸的典范
论坛报独特的品格
“ 它将努力维护人民的利 益和促进他们的道德的、 社会的和政治的权益。它 将屏弃许多著名便士报上 的不道德的、下流的警察 局新闻、广告和一些其他 材料。我们将尽心尽力把 报纸办成赢得善良的、有 教养的人们嘉许的、受欢 迎的家庭常客。”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张燕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新闻学学时数:48 学分数:3执笔者:张燕审核人:修订日期:2020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现代新闻传播业从发展之初起,就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因素交织得十分紧密,不同时代的差异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也很大,形成了一幅经纬交织、复杂多变的历史画卷。
《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本篇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归纳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在不同时代的特征,梳理出世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致历史轨迹。
课程旨在系统讲述外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演进轨迹,勾勒近代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脉络,从而揭示新闻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同时对有影响的报人、记者、编辑、报刊评论家等生平进行评述,以期达到鉴往知今、洋为中用的目的。
同时,使学生树立一种大历史观以及相应的新闻观,培育专业素养与职业认同,从而一方面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廓清目标与方向。
二、课程教学内容绪论现代新闻传播史概述(2学时)要求尽可能归纳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在不同时代的特征,梳理出世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致历史轨迹。
主要内容: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现代新闻传播业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现代新闻传播业从欧洲传播到各州的过程;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过程;传媒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英国新闻传播史(2学时)掌握英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英国新闻传播业对世界新闻传播业产生的影响。
主要内容:英国新闻业对世界的影响;英国新闻出版政策的演变和特征;英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英国新闻传播业目前的格局。
第二章法国新闻传播史(2学时)了解法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法国新闻传播业的特点。
主要内容:法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点;法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第三章德国新闻传播史(2学时)了解德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德国新闻传播业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回顾,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和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
让我们对西方国家前新闻时期的信息传播有了一定了解教学重点: 希腊、罗马时期信息传递的特点;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概念;欧洲后期新闻萌芽出现的基础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中世纪教会对信息控制是如何瓦解;从罗马帝国到15-16世纪欧洲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变化。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新闻起源时期我国社会的信息传播,包括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
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发展也没有中断过。
抛开信息传播这个范畴,我想问下大家:在你的印象中,西方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代表有哪些?(提问)总结: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其实都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明一直影响到现在。
期中也不不乏很多跟文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
这节课文明就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个介绍跟梳理。
【新授】:第一节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希腊时期之前的文明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公元前3000~前1400年)、麦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前1125年)和荷马时期,可以统称地中海文明。
从公元前600~前30年的希腊年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前3世纪)、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前330年)和马其顿亚里山大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
以后是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形成了把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统治人口一亿的帝国。
希腊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地区。
希腊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自然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里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波克拉底、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
希腊时期还留下了城邦文化的灿烂历史。
最后的亚里山大时期更是被称为“希腊化”时期,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里山大城人口100万,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
就传播的形式看,希腊是文字与口传并存,而且口传更为重要的时期。
尽管希腊人从爱奥尼亚人那里接受了字母表,从埃及人那里接受了莎草纸,但是以荷马史诗为传统的希腊人显然更偏爱口语传播。
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希腊进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在言论自由、思想活跃的时代,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投身于以演说和辩论为主的口头宣传活动,产生了专门的技巧——“雄辩术”。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英尼斯称:“口语传统的重大意义,表现在集会的立场、民主的兴起、戏剧的出现之中,表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表现在众多的演说词中。
”在希腊时期传播的内容也异常丰富,包括政治、文学、思想、科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我们说希腊时期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口传,从那个著名的“马拉松”故事中也可以找到这种说法的佐证。
“口头传统的丰富造成了灵活的文明,但是这个文明不可能纪律严明,达到有效的政治统一。
”罗马时期的帝国尽管在文化和科学理论方面可能不如希腊,但是在政治权力集中及社会组织的结构方面、在实用和军事科学以及传播组织方面,罗马更胜一筹。
如果说希腊的口传是一个特点,那么罗马人的文字传播则形成新的特征。
早在公元前490年,罗马的护民官就开始用木板记载大事并对外公布。
公元前450年,罗马就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十二铜表法》(Twelve Tables)。
在希腊后期的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了“从口头传统到看书习惯的转变”。
随着莎草纸和羊皮纸的普遍使用,罗马的文字传播传统开始与希腊的变化相结合。
拉丁语和拉丁文成为当时的通用传播手段。
公元前59年,凯撒被选为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执政官,为限制元老院对他的约束,他发布命令,要求元老院的会议记录和决议案要逐日公布在罗马议事厅外的一块特制木板上。
这可以算作西方古代最早的对信息传播活动作出的规定,即要求元老院对每日的工作报告进行公布。
于是便生产了置于公共场所的《每日记事》公告拦。
公元前43年,罗马的著名政治家和学者西塞罗曾在给凯撒的一封信中说,“我清楚地知道,我们的事情就是定期向你报告每日的公报(Gazette)”。
后来《每日记事》的内容越来越多,屋大维掌权之后又创立了《每日记闻》,将《每日记事》的内容,由书记员抄写,分送各地要人和军政首长,实际上是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地刊布会议纪要、帝国政事、政府政令、远征军战绩、司法消息、税收情况、宗教祭祀以及一些社会新闻,如贵族出生与婚丧嫁娶等。
《每日记闻》起着传达政令、沟通情况的作用。
它成为罗马帝国奴隶主政权的一种统治工具,也成为近代报纸的远古宗亲。
“如果说《每日记闻》是‘历史上第一份官方的报纸’(科瓦略夫),那么新闻信就是最早的民间‘报纸’。
”文字传播的渠道除了记事栏和公报外,另外一个最有效的渠道就是所谓的“新闻信”。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500年新闻信就开始出现了,它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到罗马时期日益盛行。
如公元前47年,凯撒由埃及远征小亚细亚,战争结束后就写了一封“我到、我见、我胜”的信件回罗马报捷。
罗马时期为了建立统治体系,修建了境内18万英里的道路,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
罗马人还借鉴波斯人的做法,建立了古代的邮政系统,信件每天平均可以送达50~80公里,快的达150公里,新闻信更为发达。
公元2世纪的时候,罗马城伴随着帝国疆土的开拓,逐渐变为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也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中心。
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商人平民都想早点探听到来自罗马的最新消息。
于是,民间有人便抄录政府的公报,分送各处定户以获取酬金。
新闻信的发信人通常还有固定的奴隶和船只,成为最早的半职业新闻人。
在传播史上,新闻信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罗马帝国的传播范围随着帝国的扩张而不断扩大,有人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的疆域,部分原因是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记闻》和新闻信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但是其灭亡也与其扩张太快、信息传播跟不上有关。
美国历史学家H.威尔士就认为罗马帝国原始的组织系统不能支持其统治,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新闻机构辅助公众活动”。
可见信息传播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公元330年,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分裂,在君士坦丁堡形成了东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中世纪。
第二节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陷入了几百年的分裂时期。
由于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开始成为国教,而入侵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小政权也陆续皈依基督教,教会拥有了空前绝后的从精神文化到政治和世俗生活的统治权。
正如美国中世纪史学家汤普逊所说,中世纪的教会“到处行使的不仅限于宗教的统治,而且行使政治、行政、经济和社会的权力……它不仅是每一个国家中的国家,而且是一个超国家”。
中世纪的信息传播可以以12世纪为界简单地分为修道院时期和世俗时期。
在前一个时期,教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尽管在公元8世纪也曾经出现了强大的法兰克王国,但是这一国家最终还是在罗马教皇的干预下被一分为三(法兰克、意大利和德意志),以后国王的废存也要得到教皇的认可。
在信息传播方面,“从西罗马帝国到12世纪,在这近700年的时间里,修道院和其他宗教组织垄断了几乎所有书籍的制作、复制以及和书籍相关的文化。
抄写是修道院里僧侣们每日必修的功课”。
传播的内容以宗教典籍、宗教历史为主,而传播的对象则主要是包括国王、封建主在内的信教的上层人士,传播的速度十分缓慢。
教堂和修道院的宗教活动也成了控制口语传播的重要场所。
第二个时期是教会的势力受到了挑战和传播多元化的时期。
1096~1291年的8次十字军东征,既是教会势力达到顶点的标志,也是开始衰落的标志。
在政治方面出现了教会权力的分化,封建主、王权的力量开始不断加强,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开始兴起,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市民阶层,即使教会内部也在酝酿着改革的冲动。
在经济方面,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劳务地租向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的过渡,商品经济的萌芽,教会的“什一税”经济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在文化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来了东方的先进科学与古希腊的哲学与文化,世俗的力量不断强大。
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传播方式从手抄到印刷的变革,传播内容从宗教向科学和社会的转变,传播体系由单一的教会控制向教会、知识阶层和民间多种体系并存的过渡。
从手抄向印刷传播过渡的重要因素是来自东方的造纸和印刷技术的传人。
历史的记载表明,中国的造纸术是通过751年唐朝与大食(波斯)的一次战争传到中亚的,随后传到中东,到了10世纪,纸在阿拉伯世界普遍取代了原来的纸草。
长期以来被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成了中世纪东西文化的桥梁。
同时通过十字军东征的直接文化碰撞,到了13~14世纪,造纸开始在基督世界的法国和意大利发展起来了。
印刷技术的传播渠道比较复杂,阿拉伯人、蒙古人、欧洲早期的使节、传教士和旅行家、商人都有可能是传播的中介。
大约在1370~1380年,欧洲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
与此同时,欧洲也在探索着活字印刷的技术,到15世纪前期,出现了两种技术体系并存的局面。
传播内容的变革首先来源于教会内部的世俗化。
十字军东征带来了西欧人重新发现希腊文化的契机。
12世纪以后,教会曾对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学说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封杀,到13世纪中期在神学家托马斯那里将其结合到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
这一事件动摇了对传统神学的盲目迷信。
传播内容开始向世俗化过渡,例如1150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开始由阿拉伯文和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到1270年左右几乎全部译完。
与此同时,以探讨神学学理和希腊文化为目的的行业——大学(如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萨勒诺,那不勒斯,德国的海德堡,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在12~14世纪开始在各地广泛出现。
大学的图书工场成为与教会并行的另一个抄写中心,形成了各种教材、专业书籍、旅行见闻和文学作品的出版热潮,民族语言也开始逐步形成。
在不断发展的城市中,行业章程、市场规定、城市盟约、市场信息也都成了传播的内容。
最重要的传播内容变化还在于从13世纪的意大利开始的、向欧洲各国不断蔓延的文艺复兴潮流,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绘画雕塑等各方面传播着反教会的人文主义新观念。
传播内容的变化是社会传播体系多元化的表现。
在世俗时期,尽管教会依然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控制者,但是教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在民间的口语传播方面,早在13世纪就到处流行这样的说法:教士没有好人,不是夺取财富就是占有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