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七课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唐诗波澜壮阔,宋词风光万千,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钟嵘《诗品》曾评价它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其语言多么炉火纯青,文辞多么精妙。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画出不认识或自己认为
重要的实词,整体感知一下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朗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首诗的结构和读时的节奏。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小组讨论研究语调、语速和断句,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3、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三、品读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⑴起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闭眼想象】[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诗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
【问题一】“芙蓉”妙在何处?
①“芙蓉”谐音为“夫荣”,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
②芙蓉即荷花,又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
清幽的意境。
【问题二】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芙蓉”“兰泽”“芳草”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夜想的心上人呀远在天边。)
【问题三】这两句的特色是什么?
三四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而转为悲哀。即诗歌所讲究的“起、承、转、合”中的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体现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问题四】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她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他,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
把他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小组合作鉴赏结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呀,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孤苦忧伤陪伴他们终老。)
【写的是谁?他们怎么了?】
【问题六】主人公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什么?
“同心而离居”是他们无尽哀愁的根源,也是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及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等。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表达了女子思夫怀人之情。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一是游人思乡怀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
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这个很好理解。
二是女子思夫。
【理由】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五、联读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
法上的异同?(5分钟)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六、写读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作业:
1、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2、背诵并默写全诗。
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