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华东师大版上1

合集下载

数学分析课件(华东师大版)1.1

数学分析课件(华东师大版)1.1
则有限十进小数都能表示成无限循环小数。 对正整数 x a0 , 记为 x a0 1 .999 对负有限小数(包括负整数)y,先将- y表 示成无限小数,再在无限小数前加负号. 如: -8=-7.999
2.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
(1)定义1
给定两个非负实数 x a0 .a1a 2 L a n L , y b0 .b1b2 L bn L , 其中 a0 , b0为非负整数 , a k , bk ( k 1, 2, L)为整数 , a k 9,0 bk 9. 0 若有 a k bk , k 1, 2, L , 则称 x与 y相等 , 记为 x y; 若 a0 > b0或存在非负整数 l , 使得 a k bk ( k 1, 2 L l )而 al +1 > bl +1 则称 x大于 y或 y小于 x, 分别记为 x > y或 y < x.
二 绝对值与不等式
一、实数及其性质: 1.回顾中学中关于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定义.
q 有理数: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分数形式 p ( p, q为整数且q 0)表示, 也可以用有限十进小数或无限十进小数来表示. 无理数:用无限十进不循环小数表示.
实 数
若规定:
a0 .a1a2 an a0 .a1a2 (an 1)999
1 由于x < y, 故存在非负整数n,使得 x n < y n .令r ( x n + yn ) 2 则r为有理数,且有x x n < r < yn y,即得x < r < y.
例2 设a, b R, 证明 : 若对任何正数e有a < b + e , 则a b. 证明 用反证法 .假若结论不成立

数学分析华东师大第一章第一节

数学分析华东师大第一章第一节
(1) x, y R, R + , 若 x y, 则 x y.
( 2) x1 x2 , y1 y2 , 则 x1 y1 x2 y2 .
前页 后页 返回
四、实数的阿基米德性
实数具有阿基米德性:
a, b R + , n N+ , 使得 nb a.
k 1 π a 与 b 之间的有理数, 而 是 a 与 b 之间 n 4n 的无理数.
例2 若a , b R, 对 0,a b ,则 a b. 证 倘若a b,设 a b 0, 则 a b ,
与 a b 矛盾.
前页 后页
k 1 k 2 k 1 k 2 于是, a b, 则 , 是 n n n n
前页 后页
返回
若实数都用无限小数表示,则表达式是唯一的. 即: 若 x a0 .a1a2 an ,
y b0 .b1b2 bn ,
则 x y an bn , n 0, 1, 2, . 用无限小数表示实数,称为正规表示. m 3. Q { x | x , 其中 m , n Z, n 0} 表示有理数集. n x Q, x 可用循环十进制小数表示, 1 42857 . 如 0 .1 7
4. 无理数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π 3.1415926 ;
x 0.1010010001 .
前页 后页 返回
二、实数的大小
定义1 x , y R + , 若
x a0 .a1a2 an , y b0 .b1b2 bn
是正规的十进制小数表示, 规定
a b a0 b0 或 n N+ , 使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上册全集1-10章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上册全集1-10章

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导言数学分析课程简介( 2 学时 )一、数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简介:1.背景: 从切线、面积、计算sin、实数定义等问题引入.322.极限 ( limit ) ——变量数学的基本运算:3.数学分析的基本内容:数学分析以极限为基本思想和基本运算研究变实值函数.主要研究微分(differential)和积分(integration)两种特殊的极限运算,利用这两种运算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研究函数, 并依据这些运算引进并研究一些非初等函数. 数学分析基本上是连续函数的微积分理论.微积运算是高等数学的基本运算.数学分析与微积分(calculus)的区别.二、数学分析的形成过程:1.孕育于古希腊时期:在我国,很早就有极限思想. 纪元前三世纪, Archimedes就有了积分思想.2.十七世纪以前是一个漫长的酝酿时期,是微积分思想的发展、成果的积累时期.3.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微积分的创建时期.4.十九世纪上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分析学理论的完善和重建时期:三、数学分析课的特点:逻辑性很强, 很细致, 很深刻; 先难后易, 是说开头四章有一定的难度, 倘能努力学懂前四章(或前四章的), 后面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 只要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一般是可以听得懂的, 但即便能听懂, 习题还是难以顺利完成. 这是因为数学分析技巧性很强, 只了解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不辅以相应的技巧, 是很难顺利应用理论和方法的. 论证训练是数学分析课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最难的内容之一. 一般懂得了证明后, 能把证明准确、严密、简练地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书写出来,似乎是更难的一件事. 因此, 理解证明的思维方式, 学习基本的证明方法, 掌握叙述和书写证明的一般语言和格式, 是数学分析教学贯穿始终的一项任务.有鉴于此, 建议的学习方法是: 预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 必须记笔记, 但要注意以听为主, 力争在课堂上能听懂七、八成. 课后不要急于完成作业, 先认真整理笔记, 补充课堂讲授中太简或跳过的推导, 阅读教科书, 学习证明或推导的叙述和书写. 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后, 再去做作业. 在学习中, 要养成多想问题的习惯.四、课堂讲授方法:1.关于教材及参考书:这是大学与中学教学不同的地方, 本课程主要从以下教科书中取材:[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刘玉琏傅沛仁编,数学分析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谢惠民,恽自求等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马振民,数学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选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5]林源渠,方企勤数学分析解题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本课程按[1]的逻辑顺序并在其中取材.本课程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只介绍数学分析最基本的内容,并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数学分析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数学分析教案

数学分析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1 实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实数的基本概念和最常见的不等式,以备以后各章应用. (二) 教学内容:实数的基本性质和绝对值的不等式. (1) 基本要求: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阿基米德性. (2) 较高要求:实数的四则运算.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主要复习中学的有关实数的知识.(2) 讲清用无限小数统一表示实数的意义以及引入不足近似值与过剩近似值的作用.§2 数集.确界原理(一) 教学目的:掌握实数的区间与邻域概念,掌握集合的有界性和确界概念. (二) 教学内容:实数的区间与邻域;集合的上下界,上确界和下确界;确界原理.(1) 基本要求:掌握实数的区间与邻域概念;分清最大值与上确界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具体集合,能指出其确界;能用一种方式,证明集合 A 的上确界为 λ.即: ,,λ≤∈∀x A x 且 ,λ<∀a ∃0x 0,x A ∈a >;或 ,,λ≤∈∀x A x 且 ,,00A x ∈∃>∀ε ελ->0x .(2) 较高要求:掌握确界原理的证明,并用确界原理认识实数的完备性. (三) 教学建议:(1) 此节重点是确界概念和确界原理.不可强行要求一步到位,对多数学生可只布置证明具体集合的确界的习题.(2) 此节难点亦是确界概念和确界原理.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证明抽象集合的确界的习题.§3 函数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概念和不同的表示方法.(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复合函数与反函数;初等函数. (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理解复合函数与反函数;懂得初等函数的定义,认识狄利克莱函数和黎曼函数.(2) 较高要求:函数是一种关系或映射的进一步的认识. (三) 教学建议:通过狄利克莱函数和黎曼函数,使学生对函数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4 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 (二) 教学内容: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和周期函数.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对函数的有界性的分析,培养学生了解研究抽象函数性质的方法.(2) 本节的难点是要求用分析的方法定义函数的无界性.对较好学生可初步教会他们用分析语言表述否命题的方法.第二章 第二章 数列极限§1 数列极限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数列极限概念,学会证明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1) 基本要求:理解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学会证明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懂得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中 ε与 N 的关系.(2) 较高要求:学会若干种用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极限的特殊技巧. (三)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要强调这一定义在分析中的重要性.具体教学中先教会他们证明 ∞→n lim 01=k n ; ∞→n lim n a 0=;( )1||<a ,然后教会他们用这些无穷小量来控制有关的变量(适当放大但仍小于这些无穷小量). (2) 本节的难点仍是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对较好学生可要求他们用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较复杂的数列极限,还可要求他们深入理解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2 数列极限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数列极限的主要性质,学会利用数列极限的性质求数列的极限. (二)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和数列的子列及有关子列的定理.(1) 基本要求:理解数列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并会用其中某些性质计算具体的数列的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这些性质的较难的证明方法,以及证明抽象形式的数列极限的方法.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极限的性质的证明与运用.可对多数学生重点讲解其中几个性质的证明,多布置利用这些性质求具体数列极限的习题. (2) 本节的难点是数列极限性质的分析证明.对较好的学生,要求能够掌握这些性质的证明方法,并且会用这些性质计算较复杂的数列极限,例如: ∞→n limnn =1,等.§3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一) 教学目的:掌握单调有界定理,理解柯西收敛准则. (二) 教学内容: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1) 基本要求:掌握单调有界定理的证明,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其中包括 1lim(1)n n n →∞+存在的证明.理解柯西收敛准则的直观意义.(2) 较高要求: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会用柯西收敛准则判别抽象数列(极限)的敛散性.(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单调有界定理.对多数学生要求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2) 本节的难点是柯西收敛准则.要求较好学生能够用柯西收敛准则判别数列的敛散性.第三章 函数极限 1 函数极限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能够用分析定义证明和计算函数的极限. (二) 教学内容: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基本要求:掌握当 0x x →; ∞→x ; ∞+→x ; ∞-→x ; +→0x x ;-→0x x 时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并且会用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和计算较简单的函数极限.(三) 教学建议:本节的重点是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对多数学生要求主要掌握当 0x x →时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并用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求函数的极限.§2 函数极限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函数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并会用这些性质计算函数的极限.(2) 较高要求:理解函数极限的局部性质,并对这些局部性质作进一步的理论性的认识. (三) 教学建议:(1) (1) 本节的重点是函数极限的各种性质.由于这些性质类似于数列极限中相应的性质,可着重强调其中某些性质与数列极限的相应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2) 本节的难点是函数极限的局部性质.对较好学生,要求懂得这些局部的 δ(的大小)不仅与 ε有关,而且与点 0x 有关,为以后讲解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作准备.§3 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定理,理解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二) 教学内容:函数极限的归结;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定理;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 (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归结,理解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 (2) 较高要求:能够写出各种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柯西准则.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要着重强调归结原理中数列的任意性. (2) 本节的难点是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要求较好学生能够熟练地写出和运用各种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柯西准则.§4两个重要的极限(一) 教学目的:掌握两个重要极限: 0lim →x 1sin =x x ; ∞→x lim xx ⎪⎭⎫⎝⎛+11e =.(二) 教学内容:两个重要极限: 0lim →x 1sin =x x; ∞→x limxx ⎪⎭⎫⎝⎛+11e =.(1) 基本要求:掌握 0lim→x 1sin =xx的证明方法,利用两个重要极限计算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 ∞→x lim xx ⎪⎭⎫⎝⎛+11e =证明方法.(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与两个重要的函数极限有关的计算与证明.可用方法:1)()(sin lim 0)(=→x x x ϕϕϕ; e x x x =⎪⎪⎭⎫⎝⎛+∞→)()()(11lim ψψψ,其中 )(x ϕ、 )(x ψ分别为任一趋于0或趋于∞的函数.(2) 本节的难点是利用迫敛性证明 ∞→x lim xx ⎪⎭⎫⎝⎛+11e =.§5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一) 教学目的: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二) 教学内容: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高阶无穷小,同阶无穷小,等阶无穷小,无穷大. (1) 基本要求: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 (2) 较高要求:能够写出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分析定义,并用分析定义证明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在计算及证明中,熟练使用“ o ”与“ O ”.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 (2) (2) 本节的难点是熟练使用“ o ”与“ O ”进行运算.第四章 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1 连续性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连续性概念.(二) 教学内容: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连续性概念,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第二类间断点,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定义.(2) 较高要求:讨论黎曼函数的连续性. (三) 教学建议:(1) (1) 函数连续性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对学生要求懂得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 分类.(2) 本节的难点是用较高的分析方法、技巧证明函数的连续性,可在此节中对较好学生布置有关习题.§2 连续函数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二) 教学内容:连续函数的局部保号性,局部有界性,四则运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定理,有界性定理,介值性定理,反函数的连续性,一致连续性.(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局部性质概念,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第二类间断点;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2) 较高要求:对一致连续性的深入理解.(三)教学建议:(1)函数连续性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了解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对一致连续性作出几何上的解释.(2)(2)本节的难点是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尤其是一致连续性和非一致连续性的特征.可在此节中对较好学生布置判别函数一致连续性的习题.§3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一) 教学目的: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二) 教学内容:指数函数的定义;初等函数的连续性.(1) 基本要求: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2) 较高要求:掌握指数函数的严格定义.(三)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要求学生会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计算极限.(2) 本节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第五章导数和微分§1 导数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导数的概念,了解费马定理、达布定理.(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导数,函数的左导数,右导数,有限增量公式,导函数.(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是差商的极限.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费马定理.(2) 较高要求:理解达布定理.(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定义计算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2) 本节的难点是达布定理.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运用达布定理的习题.§2 求导法则(一)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和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二) 教学内容:导数的四则运算,反函数求导,复合函数的求导,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和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三) 教学建议:求导法则的掌握和运用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要安排专门时间督促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3 参变量函数的导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二) 教学内容: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三) 教学建议:通过足量习题使学生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4高阶导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高阶导数的概念,了解求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二) 教学内容:高阶导数;求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1)基本要求:掌握高阶导数的定义,能够计算给定函数的高阶导数.(2) 较高要求:掌握并理解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的求导公式.(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高阶导数的概念和计算.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 本节的难点是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特别是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要强调对参变量求导与对自变量求导的区别.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求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5 微分(一) 教学目的:掌握微分的概念和微分的运算方法,了解高阶微分和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微分的概念,微分的运算法则,高阶微分,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 基本要求:掌握微分的概念,微分的运算法则,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2) 较高要求:掌握高阶微分的概念.(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微分的概念,要讲清微分是全增量的线性主部.(2) 本节的难点是高阶微分,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第六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1 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一) 教学目的: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用导数判别函数的单调性.(二) 教学内容: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用导数判别函数的单调性.(2) 较高要求:掌握导数极限定理.(三) 教学建议:(1)(1)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要求牢记定理的条件与结论,知道证明的方法.(2)(2)本节的难点是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有关定理与解答有关习题.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通过设辅助函数来运用微分中值定理.§2 柯西中值定理和不定式极限(一) 教学目的:了解柯西中值定理,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 (二) 教学内容:柯西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的使用.(1) 基本要求:了解柯西中值定理,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各种不定式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洛必达法则 0型定理的证明.(三) 教学建议:(1) (1)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各种不定式极限.可强调洛必达法则的重要性,并总结求各 种不定式极限的方法. (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洛必达法则定理的证明,特别是 ∞∞型的证明.§3 泰勒公式(一) 教学目的: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二) 教学内容: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 基本要求: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熟记六个常见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 (2) 较高要求:用泰勒公式计算某些 0型极限.(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 (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的证明.对较好学生可要求掌握证明的方法. §4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的概念. (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极值与最值.(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极值的第一、二充分条件;学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及其应用.(2) 较高要求:掌握函数的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 (三) 教学建议:教会学生以函数的不可导点和导函数(以及二阶导数)的零点(稳定点)分割函数定义域,作自变量、导函数(以及二阶导数)、函数的性态表,这个表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凸区间,极值.这对后面的函数作图也有帮助.§5 函数的凸性与拐点(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凸性与拐点的概念,应用函数的凸性证明不等式. (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凸性与拐点.(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凸性与拐点的概念,应用函数的凸性证明不等式.(2) 较高要求:运用詹森不等式证明或构造不等式,左、右导数的存在与连续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1) 教给学生判断凸性的充分条件即可,例如导函数单调. (2) 本节的难点是运用詹森不等式证明不等式.§6 函数图象的讨论(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图象的大致描绘.(二) 教学内容:作函数图象.(1) 基本要求:掌握直角坐标系下显式函数图象的大致描绘.(2) 较高要求:能描绘参数形式的函数图象.(三)教学建议:教会学生根据函数的性态表,以及函数的单调区间,凸区间,大致描绘函数图象.第七章实数的完备性§1关于实数集完备性的基本定理(一)教学目的:掌握区间套定理和柯西判别准则的证明,了解有限覆盖定理和聚点定理(较熟练运用致密性定理).(二)教学内容:区间套定理、柯西判别准则的证明;聚点定理;有限覆盖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和运用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2)较高要求:掌握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的证明与运用.(三) 教学建议:(1)(1)本节的重点是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教会学生在什么样情况下应用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以及如何应用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教会较好学生如何应用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2 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一) 教学目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性质.(二) 教学内容: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有界性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小)值定理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介值定理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致连续性的证明.(1)(1)基本要求: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或用致密性定理证明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用确界原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小)值定理;用区间套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介值定理.(2) 较高要求: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有界性和一致连续性.(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性质.(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以及实数完备性的六大定理的等价性证明,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这方面的习题.第八章不定积分§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基本积分公式(一) 教学目的:掌握原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积分公式(二) 教学内容:原函数的概念;基本积分公式;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原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积分公式.(三) 教学建议:(1) 不定积分是以后各种积分计算的基础,要求熟记基本积分公式表.(2) 适当扩充基本积分公式表.§2 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一) 教学目的:掌握第一、二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二) 教学内容:第一、二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基本要求:熟练掌握第一、二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三) 教学建议:(1) 布置足量的有关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的计算题.(2) 总结分部积分法的几种形式:升幂法,降幂法和循环法.§3 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一) 教学目的:会计算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二) 教学内容: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1) 基本要求: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2) 较高要求: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三) 教学建议:(1) 适当布置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的习题.(2) 本节的难点是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第九章定积分§1 定积分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引进定积分的概念.(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定义.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定义,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三) 教学建议: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定义,并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2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一)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二) 教学内容:牛顿-莱布尼茨公式.(1)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和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2) 较高要求: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来处理一些特殊的极限.(三) 教学建议:(1) 要求能证明并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2) 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来处理一些特殊的极限是一个难点,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可布置这种类型的题目.§3 可积条件(一) 教学目的:理解定积分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1) 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第一、二充要条件.(2) 较高要求:掌握定积分的第三充要条件.(三) 教学建议:(1) 理解定积分的第一、二充要条件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2) 证明定积分的第一、二、三充要条件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可要求掌握这些定理的证明以及证明某些函数的不可积性.§4定积分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定积分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基本性质;积分第一中值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第一中值定理.(2) 较高要求:较难的积分不等式的证明.(三) 教学建议:(1)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第一中值定理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灵活应用.(2) 较难的积分不等式的证明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这方面的习题.§5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一) 教学目的: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二) 教学内容:变上限的定积分;变下限的定积分;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积分第二中值定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1) 基本要求:掌握变限的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和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2) 较高要求:掌握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三)教学建议:(1)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完整的条件与结论.(2) 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要求他们了解这些内容.第十章定积分的应用§1平面图形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包括参量方程及极坐标方程所定义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提出微元法的要领.(三) 教学建议:(1)本节的重点是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并在应用中熟练掌握.(二) 教学内容:无穷积分;瑕积分.基本要求:掌握无穷积分与瑕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三) 教学建议:讲清反常积分是变限积分的极限.(2) 领会微元法的要领.§2 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1) 要求学生必须熟记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在应用中熟练掌握.(2) 进一步领会微元法的要领.§3 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一) 教学目的:掌握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二) 教学内容: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的计算公式.(1)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曲线的弧长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1) 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平面曲线的弧长计算公式.(2) 对较好学生可要求他们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4 旋转曲面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求旋转曲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包括求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旋转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5 定积分在物理中的某些应用(一) 教学目的:掌握定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的基本方法.(二) 教学内容: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1)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微元法导出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会用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十一章反常积分§1反常积分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反常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数学分析课件华东师大版

数学分析课件华东师大版
202X-01-04
数学分析课件华东师大版
汇报人:
目录
• 引言 • 数学分析基础 • 导数与微分 • 积分学 • 无穷级数 • 多元函数微积分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 课程,主要研究实数、函数、极 限、连续性、可微性和积分等概 念及其性质。
02
通过学习数学分析,学生可以掌 握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词
理解无穷级数的定义和性质是掌握无穷级数的基础。
详细描述
无穷级数是数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无穷多个数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成的数列。无穷级数具有一些 重要的性质,如线性性质、可加性、可乘性和收敛性等。这些性质在无穷级数的运算和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穷级数的收敛性判别法
总结词
掌握无穷级数的收敛性判别法是判断无穷级数收敛性的关键。
定积分的计算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分部积分法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是计算定积分的常 用方法,它通过求不定积分的原函数 (即不定积分),然后利用原函数计 算定积分。
分部积分法是另一种计算定积分的方 法,通过将两个函数的乘积进行求导 ,将定积分转化为容易计算的积分。
换元法
换元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定积分的方 法,通过改变定积分的积分变量或积 分区间,将复杂的积分转化为容易计 算的积分。
极限的性质
极限具有唯一性、局部有界 性、局部保序性、迫近性等 性质。
连续函数的性质
连续函数具有局部有界性、 局部保序性、迫近性等性质 。
偏导数与全微分
偏导数的定义
如果一个函数在某个点的某个 自变量的偏导数存在,则称该 函数在该点关于该自变量可偏

数学分析上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上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上册(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内容包括实数集和函数,数列极限,函数极限,连续性,导数和微分,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实数完备性,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反常积分等,附录为微积分学简史,实数理论,积分表.本书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或其他类型学校数学专业的教材使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数学分析.上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ISBN7-04-009137-2 Ⅰ.数… Ⅱ.华… Ⅲ.数学分析—高等学校—教材 Ⅳ.01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0)第75486号数学分析 上册 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编出版发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 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 邮政编码 100009电 话 010-********传 真 010-********网 址 http: http:经 销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印 刷 开 本 787×960 116版 次 1981年4月第1版印 张 22 年 月第 版字 数 400000印 次 年 月第 次印刷定 价 18.70元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等质量问题,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责任编辑 高尚华封面设计 张 楠责任绘图 郝 林版式设计 马静如责任校对 马桂兰责任印制 第三版前言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写的《数学分析》上、下册经过国家教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列入“九五”教委级重点教材;并承高等学校数学和力学指导委员会基础数学教学指导组对教材修订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我系数学分析编写组对本书在第二版使用基础上进行修订.此次修订前我们广泛征求了各使用院校的意见,召开了使用教材情况的座谈会,许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本教材修改提供了许多积极、中肯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在现行数学分析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对一些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增删;同时考虑到近代数学分析教材发展潮流,适度地反映这方面的进展情况,以适应对21世纪新教材的需求.关于实数理论,不少同类教材由小数出发叙述实数理论,这种方式比较容易理解,并且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得比较紧密.我们在第一章中采用由小数引进实数的方法,并由此证明确界原理,希望这样处理有利于读者掌握这一实数基本原理.在单变量微分学中,除按传统方式由速度和曲线的切线引入导数概念外,同时也由极值问题引入稳定点概念,并使微分中值定理与其应用结合得更为紧密.积分理论方面,在引入定积分基本概念后,提前出现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这样能较早接触定积分计算.对于可积分条件先作直观描述,并用来证明某些函数类的可积性,难度较大的可积性三个充要条件放到该章最后一节,可根据需要选用.根据使用院校意见,反常积分和含参量积分各自独立成章.二重积分的变量变换公式在较强的条件下,利用格林公式进行证明;一般条件下的重积分变换公式采用连续模一致逼近的方法导出,对希望了解一般条件下严格证明的读者可能有益,这个证明放在重积分最后一节.在欧美、俄罗斯数学分析教材中对向量值函数微分学和外微分形式相当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也日见其重要性.在前二版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使用迭代法证明反函数定理,并由此证明隐函数定理及求导法,使得相应内容比较容易接受;外积运用了浅近的解释,使其与重积分变量变换公式相联系.上述两部分内容以“流形上微积分学初阶”为题构成第二十三章内容,供选学用.对于加“*”的章节,教学中可灵活选用,也可作为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内容或作为选修课的内容,以使本书适合多种层次的需求.2第三版前言附录Ⅰ 微积分学简史.由张奠宙教授作了修订,读者可从此附录了解微积分学发展的线索.附录Ⅱ 实数理论.采用戴德金分划由有理数集的分划叙述实数完备性比较直观、优美,仍是附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用小数讲述实数理论与实用更靠近,在附录最后添加“无限小数四则运算的定义”与正文相呼应.附录Ⅲ 积分表.在这次修订中,我们审查了全部习题,适当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希望能更好符合教学的需要.这次修订由吴良森任主编.上册第一、二、三、四、七章由宋国栋编写;第五、六章由庞学诚编写;第八、九、十、十一章由毛羽辉编写,上册由毛羽辉负责编写组织及修改.下册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由胡善文编写;第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三章由吴良森编写;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章由魏国强编写,下册由魏国强负责编写组织.最后由吴良森统一整理.庞学诚、魏国强分别审阅了上、下册的稿件.程其襄教授、陈昌平教授、张奠宙教授阅读了第二十三章主要内容的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深表感谢.郑英元教授对修订提了许多积极的建议.高等学校数学和力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吉林大学孙善利教授对本书修改提供了宝贵的意见.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数学系对教材修改也都提出过仔细的意见,在此致以深切的谢意.华东理工大学谢国瑞教授和交通大学孙薇荣教授仔细审阅了本书上册的稿件,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尚华编审审阅了下册的稿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第三版中还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99年9月再版的话本书自1980年出版发行以来,由于它在取材、体系、可读性诸方面较为切合我国教学实际,而被许多兄弟院校所采用,并于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全国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全国优秀奖.近几年,许多学校在数学教学改革中,更新了一些课程,对数学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在这次再版中,除订正初版中的某些疏漏外,在不影响本书原有体系、格局的前提下,对某些内容作了适当的增删和调整,使全书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合理,且有更大的选择性,以期适应各类学校师生的需要.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在第一章精简某些与中学数学相重复的函数概念,增加实数集有关的一些内容,如有界集,确界和确界原理等.在极限理论方面,把出发点改为“确界原理”(原来是“单调有界原理”),并在第二章用它证明单调有界定理,第四章用它证明实指数幂的性质,最后在第八章完成对实数完备性的几个等价命题的证明,相应地,在附录Ⅱ实数理论中,也改用戴德金分划说定义实数,并证明了确界原理(原来采用柯西列定义实数,虽有不少优点,但不够直观,不易理解).此外,子列概念提前到第二章,第八章“极限与连续性(续)”(原为第七章)在内容和次序上也稍作调整.对于微分学,在单元部分,把原来的第六章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分为两章.在新的第六章“微分学基本定理与不定式极限”增加了导数极限定理与达布定理(小字排印),用以揭示导函数的性质;在新的第七章“运用导数研究函数性态”加强了日益显得重要的凸函数概念.在多元部分,除对原有内容作不同程度精简外,主要增加了第十九章“向量函数微分学”,以便在更一般形式上讨论多元函数理论,使读者对经典导数概念的认识得以深化.这一章目前暂作选学材料,期望今后能逐步用向量函数的方式取代传统内容成为多元函数微分学的主体.在积分学方面,于定积分中补充了第二积分中值定理(小字排印).压缩了反常积分与含参量积分的内容,并把它分别并入定积分与重积分各章中.为便于重积分部分的教学,在内容与结构上也稍作调整,其中第二十章主要讲述二、三重积分的概念、计算与应用,在第二十一章除对二重积分中某些问题作进一步讨论外,还介绍了n重积分(小字排印)和含参量非正常积分.此外,我们删去了“反常重积分”与“外微分与一般斯托克斯公式”两节.2再版的话关于级数部分,在新版中删去了对傅里叶级数一致收敛性的进一步讨论.张奠宙教授为本书写了“微积分学简史”(附录Ⅰ).我们认为,知道一点微积分的来龙去脉,对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必要和有益的.在这次修订中,我们重新审查了本书的全部习题,并进行了调整与补充,以便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各节横线以上的习题仍然是必做题,每册书末都附有计算题答案.在新版中,用记号表示命题证明或例题求解的结束.上册增加了附录Ⅲ“积分表”,每册末尾增设了名词和人名索引,以供读者检索.这次修订工作由程其襄、郑英元、毛羽辉和宋国栋等四人完成,程其襄教授任主编,郑英元负责全书的统一整理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郑洪深同志为本书的初版和再版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我系数学分析教学组成员对本书的修订工作提出过许多积极的建议.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得广大读者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并希望读者对本书给予批评与指正.编 者上册:1987年12月完成初稿,1990年2月完成修改稿.下册:1988年6月完成初稿,1990年6月完成修改稿.编者的话(初版)本书是根据1977年高等学校理科数学教材大纲讨论会所制定的《数学分析》大纲编写的.全书分上、下两册,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教学用书,以及其他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关于本书的使用兹作以下一些说明:在极限问题的处理上,虽一开始就采用ε-δ定义,但若干较难的理论证明则放到微分学之后.实数理论作为附录放在上册的末尾.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目前尚未在中学里全面普及,仍在附录Ⅰ中作了简要的介绍.本书有部分内容用小号字排印,在实际教学中可视情况选用.本书各节都附有适量的习题,并把它们分为基本题与选作题两类,中间用一道横线分开,横线之后的习题和各章的总练习题,读者可在教师指导下挑选一部分进行练习.书末并附有计算题的答案.本书由程其襄教授主编,编写组写出初稿后,经程其襄、周彭年、郑英元修改定稿(郑英元执笔整理).先后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陈昌平、陈美廉、徐钧涛、曹伟杰、杨庆中、黄丽萍、张奠宙、宋国栋等同志.此外,林克伦、华煜铣、顾鹤荣等同志也参加过一些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担任本书主审,先后参加审稿的单位有:上海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学院、西藏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贵阳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以及四川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甘肃师范大学的同志也对本书上册提出过仔细的修改意见.在审查过程中,大家对原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曾根据这些意见作过许多重大的修改,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恳切希望读者对本书的缺点错误给予批评指正.编者1979.11又及,本书最后定稿时,曾照一九八年五月在上海举行的高等学校理科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订的《数学分析》大纲作了修订.编者1980.9目 录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1 实数1…………………………………………………………………………………………………………………………………………………… 一 实数及其性质1………………………………………………………………… 二 绝对值与不等式3§2 数集·确界原理4………………………………………………………………………………………………………………………………………… 一 区间与邻域5………………………………………………………………… 二 有界集·确界原理5§3 函数概念10………………………………………………………………………………………………………………………………………………… 一 函数的定义10 二 函数的表示法11……………………………………………………………………………………………………………………………………… 三 函数的四则运算11………………………………………………………………………… 四 复合函数12…………………………………………………………………………… 五 反函数13………………………………………………………………………… 六 初等函数14§4 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16…………………………………………………………………………………………………………………………………… 一 有界函数16………………………………………………………………………… 二 单调函数17………………………………………………………………… 三 奇函数和偶函数19………………………………………………………………………… 四 周期函数19第二章 数列极限§1 数列极限概念23…………………………………………………………………§2 收敛数列的性质28………………………………………………………………§3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35…………………………………………………………第三章 函数极限§1 函数极限概念42………………………………………………………………… 一 x趋于∞时函数的极限42………………………………………………………… 二 x趋于x0时函数的极限43………………………………………………………§2 函数极限的性质48………………………………………………………………§3 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52…………………………………………………………§4 两个重要的极限56……………………………………………………………… 一 证明limx→0sin xx=156……………………………………………………………… 二 证明limx→∞1+1xx=e56…………………………………………………………§5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59………………………………………………………… 一 无穷小量59………………………………………………………………………… 二 无穷小量阶的比较60……………………………………………………………… 三 无穷大量62………………………………………………………………………… 四 曲线的渐近线64……………………………………………………………………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1 连续性概念69…………………………………………………………………… 一 函数在一点的连续性69…………………………………………………………… 二 间断点及其分类71………………………………………………………………… 三 区间上的连续函数72………………………………………………………………§2 连续函数的性质74……………………………………………………………… 一 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74…………………………………………………………… 二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75………………………………………………… 三 反函数的连续性78………………………………………………………………… 四 一致连续性79………………………………………………………………………§3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82…………………………………………………………… 一 指数函数的连续性82……………………………………………………………… 二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83………………………………………………………………第五章 导数和微分§1 导数的概念87…………………………………………………………………… 一 导数的定义87……………………………………………………………………… 二 导函数90…………………………………………………………………………… 三 导数的几何意义91…………………………………………………………………§2 求导法则95………………………………………………………………………… 一 导数的四则运算95…………………………………………………………………2目 录 二 反函数的导数97…………………………………………………………………… 三 复合函数的导数98………………………………………………………………… 四 基本求导法则与公式101…………………………………………………………§3 参变量函数的导数103…………………………………………………………§4 高阶导数106………………………………………………………………………§5 微分110…………………………………………………………………………… 一 微分的概念110…………………………………………………………………… 二 微分的运算法则112……………………………………………………………… 三 高阶微分113……………………………………………………………………… 四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14……………………………………………………第六章 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1 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119…………………………………………… 一 罗尔定理与拉格朗日定理119…………………………………………………… 二 单调函数123………………………………………………………………………§2 柯西中值定理和不定式极限125……………………………………………… 一 柯西中值定理125………………………………………………………………… 二 不定式极限127……………………………………………………………………§3 泰勒公式134……………………………………………………………………… 一 带有佩亚诺型余项的泰勒公式134……………………………………………… 二 带有拉格朗日型余项的泰勒公式138…………………………………………… 三 在近似计算上的应用140…………………………………………………………§4 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142………………………………………………… 一 极值判别142……………………………………………………………………… 二 最大值与最小值144………………………………………………………………§5 函数的凸性与拐点148…………………………………………………………§6 函数图象的讨论154……………………………………………………………… *§7 方程的近似解155…………………………………………………………………第七章 实数的完备性§1 关于实数集完备性的基本定理161…………………………………………… 一 区间套定理与柯西收敛准则161………………………………………………… 二 聚点定理与有限覆盖定理163…………………………………………………… *三 实数完备性基本定理的等价性166……………………………………………§2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168……………………………………………3目 录 *§3 上极限和下极限172………………………………………………………………第八章 不定积分§1 不定积分概念与基本积分公式176…………………………………………… 一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176…………………………………………………………… 二 基本积分表179……………………………………………………………………§2 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182………………………………………………… 一 换元积分法182…………………………………………………………………… 二 分部积分法187……………………………………………………………………§3 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190……………………………… 一 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190………………………………………………………… 二 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194………………………………………………… 三 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195……………………………………………………第九章 定 积 分§1 定积分概念200…………………………………………………………………… 一 问题提出200……………………………………………………………………… 二 定积分的定义201…………………………………………………………………§2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204………………………………………………………§3 可积条件207……………………………………………………………………… 一 可积的必要条件207……………………………………………………………… 二 可积的充要条件208……………………………………………………………… 三 可积函数类209……………………………………………………………………§4 定积分的性质213………………………………………………………………… 一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213…………………………………………………………… 二 积分中值定理217…………………………………………………………………§5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定积分计算(续)220…………………………………… 一 变限积分与原函数的存在性220………………………………………………… 二 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224…………………………………………………… 三 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227……………………………………………………… *§6 可积性理论补叙231……………………………………………………………… 一 上和与下和的性质231…………………………………………………………… 二 可积的充要条件233………………………………………………………………4目 录第十章 定积分的应用§1 平面图形的面积239………………………………………………………………§2 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243……………………………………………………§3 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247…………………………………………………… 一 平面曲线的弧长247……………………………………………………………… 二 曲率250……………………………………………………………………………§4 旋转曲面的面积253……………………………………………………………… 一 微元法253………………………………………………………………………… 二 旋转曲面的面积254………………………………………………………………§5 定积分在物理中的某些应用255……………………………………………… 一 液体静压力255…………………………………………………………………… 二 引力256…………………………………………………………………………… 三 功与平均功率257………………………………………………………………… *§6 定积分的近似计算259………………………………………………………… 一 梯形法260………………………………………………………………………… 二 抛物线法260………………………………………………………………………第十一章 反常积分§1 反常积分概念264………………………………………………………………… 一 问题提出264……………………………………………………………………… 二 两类反常积分的定义265…………………………………………………………§2 无穷积分的性质与收敛判别270……………………………………………… 一 无穷积分的性质270……………………………………………………………… 二 比较判别法271…………………………………………………………………… 三 狄利克雷判别法与阿贝尔判别法273……………………………………………§3 瑕积分的性质与收敛判别276…………………………………………………附录Ⅰ 微积分学简史281……………………………………………………………附录Ⅱ 实数理论289………………………………………………………………… 一 建立实数的原则289……………………………………………………………… 二 分析290…………………………………………………………………………… 三 分划全体所成的有序集292……………………………………………………… 四 R中的加法294…………………………………………………………………… 五 R中的乘法295…………………………………………………………………… 六 R作为Q的扩充297………………………………………………………………5目 录6目 录 七 实数的无限小数表示299………………………………………………………… 八 无限小数四则运算的定义300……………………………………………………附录Ⅲ 积分表303……………………………………………………………………………………………………………………………………… 一 含有x n的形式303…………………………………………………………… 二 含有a+bx的形式303 三 含有a2±x2,a>0的形式304…………………………………………………… 四 含有a+bx+cx2,b2≠4ac的形式304………………………………………… 五 含有a+bx的形式304………………………………………………………… 六 含有x2±a2,a>0的形式305………………………………………………… 七 含有a2-x2,a>0的形式306………………………………………………… 八 含有sin x或cos x的形式306…………………………………………………… 九 含有tan x,cot x,sec x,csc x的形式307……………………………………… 十 含有反三角函数的形式308……………………………………………………………………………………………………………………… 十一 含有e x的形式308 十二 含有ln x的形式309……………………………………………………………习题答案310………………………………………………………………………………索引330……………………………………………………………………………………人名索引334……………………………………………………………………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1 实 数数学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为此,我们先简要叙述实数的有关概念.一 实数及其性质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我们知道实数由有理数与无理数两部分组成.有理数可用分数形式pq(p、q为整数,q≠0)表示,也可用有限十进小数或无限十进循环小数来表示;而无限十进不循环小数则称为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为了以下讨论的需要,我们把有限小数(包括整数)也表示为无限小数.对此我们作如下规定:对于正有限小数(包括正整数)x,当x=a0.a1a2…a n时,其中0≤a i≤9,i=1,2,…,n,a n≠0,a0为非负整数,记x=a0.a1a2…(a n-1)9999…,而当x=a0为正整数时,则记x=(a0-1).9999…,例如2.001记为2.0009999…;对于负有限小数(包括负整数)y,则先将-y表示为无限小数,再在所得无限小数之前加负号,例如-8记为-7.9999…;又规定数0表示为0.0000….于是,任何实数都可用一个确定的无限小数来表示.我们已经熟知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现定义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定义1 给定两个非负实数x=a0.a1a2…a n…, y=b0.b1b2…b n…,其中a0,b0为非负整数,a k,b k(k=1,2,…)为整数,0≤a k≤9,0≤b k≤9.若有a k=b k,k=0,1,2,…,则称x与y相等,记为x=y;若a0>b0或存在非负整数l,使得a k=b k(k=0,1,2,…,l)而a l+1>b l+1,则称x大于y或y小于x,分别记为x>y或y<x.对于负实数x,y,若按上述规定分别有-x=-y与-x>-y,则分别称x =y与x<y(或y>x).另外,自然规定任何非负实数大于任何负实数.以下给出通过有限小数来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等价条件.为此,先给出如下定义.定义2 设x=a0.a1a2…a n…为非负实数.称有理数x n=a0.a1a2…a n为实数x的n位不足近似,而有理数x n=x n+1 10n称为x的n位过剩近似,n=0,1,2,….对于负实数x=-a0.a1a2…a n…,其n位不足近似与过剩近似分别规定为x n=-a0.a1a2…a n-110n与x n=-a0.a1a2…a n. 注 不难看出,实数x的不足近似x n当n增大时不减,即有x0≤x1≤x2≤…,而过剩近似x n当n增大时不增,即有x0≥x1≥x2≥….我们有以下的命题 设x=a0.a1a2…与y=b0.b1b2…为两个实数,则x>y的等价条件是:存在非负整数n,使得x n>y n,其中x n表示x的n位不足近似,y n表示y的n位过剩近似.关于这个命题的证明,以及关于实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的定义,可参阅本书附录Ⅱ第八节.例1 设x、y为实数,x<y.证明:存在有理数r满足x<r<y. 证 由于x<y,故存在非负整数n,使得x n<y n.令r=12(x n+y n),则r为有理数,且有x≤x n<r<y n≤y,即得x<r<y.为方便起见,通常将全体实数构成的集合记为R,即R={x x为实数}. 实数有如下一些主要性质:1.实数集R对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四则运算是封闭的,即任意两个2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实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仍然是实数.2.实数集是有序的,即任意两实数a、b必满足下述三个关系之一:a<b, a=b,a>b.3.实数的大小关系具有传递性,即若a>b,b>c,则有a>c.4.实数具有阿基米德(Archimedes)性,即对任何a、b∈R,若b>a>0,则存在正整数n,使得na>b.5.实数集R具有稠密性,即任何两个不相等的实数之间必有另一个实数,且既有有理数(见例1),也有无理数.6.如果在一直线(通常画成水平直线)上确定一点O作为原点,指定一个方向为正向(通常把指向右方的方向规定为正向),并规定一个单位长度,则称此直线为数轴.任一实数都对应数轴上唯一的一点;反之,数轴上的每一点也都唯一地代表一个实数.于是,实数集R与数轴上的点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在本书以后的叙述中,常把“实数a”与“数轴上的点a”这两种说法看作具有相同的含义.例2 设a、b∈R.证明:若对任何正数ε有a<b+ε,则a≤b.证 用反证法.倘若结论不成立,则根据实数集的有序性,有a>b.令ε=a -b,则ε为正数且a=b+ε,但这与假设a<b+ε相矛盾.从而必有a≤b.关于实数的定义与性质的详细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本书附录Ⅱ.二 绝对值与不等式实数a的绝对值定义为a=a,a≥0,-a,a<0.从数轴上看,数a的绝对值|a|就是点a到原点的距离.实数的绝对值有如下一些性质:1.|a|=|-a|≥0;当且仅当a=0时有|a|=0.2.-|a|≤a≤|a|.3.|a|<h-h<a<h;|a|≤h-h≤a≤h(h>0).4.对于任何a、b∈R有如下的三角形不等式:a-b≤a±b≤a+b. 5.|ab|=|a||b|.6.ab=|a||b|(b≠0).下面只证明性质4,其余性质由读者自行证明.由性质2有3§1 实 数-a≤a≤a,-b≤b≤b.两式相加后得到-(a+b)≤a+b≤a+b.根据性质3,上式等价于a+b≤a+b.(1)将(1)式中b换成-b,(1)式右边不变,即得|a-b|≤|a|+|b|,这就证明了性质4不等式的右半部分.又由|a|=|a-b+b|,据(1)式有a≤a-b+b.从而得a-b≤a-b.(2)将(2)式中b换成-b,即得|a|-|b|≤|a+b|.性质4得证.习 题1.设a为有理数,x为无理数.证明: (1)a+x是无理数; (2)当a≠0时,ax是无理数.2.试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不等式的解: (1)x(x2-1)>0; (2)|x-1|<|x-3|; (3)x-1-2x-1≥3x-2.3.设a、b∈R.证明:若对任何正数ε有|a-b|<ε,则a=b.4.设x≠0,证明x+1x≥2,并说明其中等号何时成立.5.证明:对任何x∈R有 (1)|x-1|+|x-2|≥1; (2)|x-1|+|x-2|+|x-3|≥2.6.设a、b、c∈R+(R+表示全体正实数的集合).证明a2+b2-a2+c2≤b-c.你能说明此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吗?7.设x>0,b>0,a≠b.证明a+xb+x介于1与ab之间.8.设p为正整数.证明:若p不是完全平方数,则p是无理数.9.设a、b为给定实数.试用不等式符号(不用绝对值符号)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 (1)|x-a|<|x-b|; (2)|x-a|<x-b; (3)|x2-a|<b.§2 数集·确界原理本节中我们先定义R中两类重要的数集———区间与邻域,然后讨论有界集4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并给出确界定义和确界原理.一 区间与邻域设a 、b ∈R ,且a <b .我们称数集{x |a <x <b}为开区间,记作(a ,b);数集{x |a ≤x ≤b}称为闭区间,记作[a ,b];数集{x |a ≤x <b}和{x |a <x ≤b}都称为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作[a ,b)和(a ,b].以上这几类区间统称为有限区间.从数轴上来看,开区间(a ,b)表示a 、b 两点间所有点的集合,闭区间[a,b]比开区间(a ,b)多两个端点,半开半闭区间[a,b)比开区间(a,b)多一个端点a 等.满足关系式x ≥a 的全体实数x 的集合记作[a ,+∞),这里符号∞读作“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类似地,我们记(-∞,a]={x x ≤a},(a ,+∞)={x x >a},(-∞,a)={x x <a},(-∞,+∞)={x-∞<x <+∞}=R ,其中-∞读作“负无穷大”.以上这几类数集都称为无限区间.有限区间和无限区间统称为区间.设a ∈R ,δ>0.满足绝对值不等式|x -a |<δ的全体实数x 的集合称为点a 的δ邻域,记作U (a;δ),或简单地写作U(a ),即有U(a;δ)={xx -a <δ}=(a -δ,a +δ).点a 的空心δ邻域定义为U °(a;δ)={x 0<x -a <δ},它也可简单地记作U °(a).注意,U °(a;δ)与U(a;δ)的差别在于:U °(a;δ)不包含点a .此外,我们还常用到以下几种邻域:点a 的δ右邻域U +(a;δ)=[a ,a +δ),简记为U +(a);点a 的δ左邻域U -(a;δ)=(a -δ,a],简记为U -(a);(U -(a )与U +(a )去除点a 后,分别为点a 的空心δ左、右邻域,简记为U °-(a)与U °+(a).)∞邻域U(∞)={x |x |>M},其中M 为充分大的正数(下同);+∞邻域U(+∞)={x |x >M};-∞邻域U(-∞)={x |x <-M}.二 有界集·确界原理定义1 设S 为R 中的一个数集.若存在数M (L ),使得对一切x ∈S ,都有x ≤M (x ≥L ),则称S 为有上界(下界)的数集,数M (L )称为S 的一个上界(下界).5§2 数集·确界原理6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若数集S既有上界又有下界,则称S为有界集.若S不是有界集,则称S 为无界集.例1 证明数集N+={n|n为正整数}有下界而无上界.证 显然,任何一个不大于1的实数都是N+的下界,故N+为有下界的数集.为证N+无上界,按照定义只须证明:对于无论多么大的数M,总存在某个正整数n0(∈N+),使得n0>M.事实上,对任何正数M(无论多么大),取n0= [M]+1①,则n0∈N+,且n0>M.这就证明了N+无上界.读者还可自行证明:任何有限区间都是有界集,无限区间都是无界集;由有限个数组成的数集是有界集.若数集S有上界,则显然它有无穷多个上界,而其中最小的一个上界常常具有重要的作用,称它为数集S的上确界.同样,有下界数集的最大下界,称为该数集的下确界.下面给出数集的上确界和下确界的精确定义.定义2 设S是R中的一个数集.若数η满足:(i)对一切x∈S,有x≤η,即η是S的上界;(ii)对任何α<η,存在x0∈S,使得x0>α,即η又是S的最小上界,则称数η为数集S的上确界,记作η=sup S②. 定义3 设S是R中的一个数集.若数ξ满足:(i)对一切x∈S,有x≥ξ,即ξ是S的下界;(ii)对任何β>ξ,存在x0∈S,使得x0<β,即ξ又是S的最大下界,则称数ξ为数集S的下确界,记作ξ=inf S. 上确界与下确界统称为确界.例2 设S={x|x为区间(0,1)中的有理数}.试按上、下确界的定义验证: sup S=1,inf S=0.解 先验证sup S=1:(i)对一切x∈S,显然有x≤1,即1是S的上界.(ii)对任何α<1,若α≤0,则任取x0∈S都有x0>α;若α>0,则由有理数集在实数集中的稠密性,在(α,1)中必有有理数x0,即存在x0∈S,使得x0>α.类似地可验证inf S=0.读者还可自行验证:闭区间[0,1]的上、下确界分别为1和0;对于数集[x]表示不超过数x的最大整数,例如[2.9]=2,[-4.1]=-5.①②sup是拉丁文supremum(上确界)一词的简写;下面的inf是拉丁文infimum(下确界)一词的简写.。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

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导言数学分析课程简介( 2 学时 )一、数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简介:1.背景: 从切线、面积、计算32sin、实数定义等问题引入.2.极限 ( limit ) ——变量数学的基本运算:3.数学分析的基本内容:数学分析以极限为基本思想和基本运算研究变实值函数.主要研究微分(differential)和积分(integration)两种特殊的极限运算,利用这两种运算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研究函数, 并依据这些运算引进并研究一些非初等函数. 数学分析基本上是连续函数的微积分理论.微积运算是高等数学的基本运算.数学分析与微积分(calculus)的区别.二、数学分析的形成过程:1.孕育于古希腊时期:在我国,很早就有极限思想. 纪元前三世纪, Archimedes就有了积分思想.2.十七世纪以前是一个漫长的酝酿时期,是微积分思想的发展、成果的积累时期.3.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微积分的创建时期.4.十九世纪上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分析学理论的完善和重建时期:三、数学分析课的特点:逻辑性很强, 很细致, 很深刻; 先难后易, 是说开头四章有一定的难度, 倘能努力学懂前四章(或前四章的), 后面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 只要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一般是可以听得懂的, 但即便能听懂, 习题还是难以顺利完成. 这是因为数学分析技巧性很强, 只了解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不辅以相应的技巧, 是很难顺利应用理论和方法的. 论证训练是数学分析课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最难的内容之一. 一般懂得了证明后, 能把证明准确、严密、简练地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书写出来,似乎是更难的一件事. 因此, 理解证明的思维方式, 学习基本的证明方法, 掌握叙述和书写证明的一般语言和格式, 是数学分析教学贯穿始终的一项任务.有鉴于此, 建议的学习方法是: 预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 必须记笔记,但要注意以听为主, 力争在课堂上能听懂七、八成. 课后不要急于完成作业, 先认真整理笔记, 补充课堂讲授中太简或跳过的推导, 阅读教科书, 学习证明或推导的叙述和书写. 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后, 再去做作业. 在学习中, 要养成多想问题的习惯.四、课堂讲授方法:1.关于教材及参考书:这是大学与中学教学不同的地方, 本课程主要从以下教科书中取材:[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刘玉琏傅沛仁编,数学分析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谢惠民,恽自求等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马振民,数学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选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5]林源渠,方企勤数学分析解题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本课程按[1]的逻辑顺序并在其中取材.本课程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只介绍数学分析最基本的内容,并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华师大版数学分析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实数ppt

华师大版数学分析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实数ppt

(3)
.
(3)两边平方得:x-1+2x-1-2
≥3x-2;
化简得-
≥0
∴(x-1)(2x-1)=0;解得x=1或x=1/2.
经检验都不符合原不等式,∴原不等式无解。
3、设a、b∈R, 证明:若对任何正数ε有|a-b|<ε,则a=b. 证:设a>b,令ε=a-b>0,则|a-b|=ε,与题设不符, 同理可证a<b时,与题设不符,∴a=b.
(3)
.
(2)∵0≤|x-1|<|x-3|,∴
<1;即-1<
<1.
当x-3>0时,-x+3<x-1<x-3;无解.
当x-3<0时,-x+3>x-1>x-3;解得x<2.
∴原不等式的解为x<2 x<2
02
2、求下列不等式的解,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x2-1)>0;(2)|x-1|<|x-3|;
ak=bk(k=1,2,…j)而aj+1>bj+1, 则称x大于y或y小于x,分别记为x>y或y<x.
2、设x=a0.a1a2…an…为非负实数。 称有理数xn=a0.a1a2…an为实数x的n位不足近似, 而有理数 =xn+10-n称为实数x的n位过剩近似. 对于负实数x= -a0.a1a2…an…, 其n位不足近似与过剩近似分别规定为 xn=a0.a1a2…an-10-n与 =a0.a1a2…an.
一、实数集与函数
1. 实数
1、(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 给定两个非负实数 x=a0.a1a2…an…,y=b0.b1b2…bn…, 其中a0,b0为非负整数,ak,bk(k=1,2,…)为整数, 0≤ak≤9,0≤bk≤9。 若有ak=bk,k=1,2,…,则称x与y相等,记为x=y; 若a0>b0或存在非负整数j,使得

华东师大版数学分析电子教案1-1.doc

华东师大版数学分析电子教案1-1.doc

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 1实数使学生掌握实数的基本性质,常见的不等式.1. 理解并熟练运用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和封闭性;2. 牢记并熟练运用实数绝对值的有关性质以及几个常见的不等式.(它们是分析论证的重要工 具)实数集的概念及其应用.引言数学分析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实数和函数的概念及性质做一 定的了解。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对中学已经介绍过的有关实数和函数的知识进行简单冋顾,并根据数学分 析课程学习的需要,对一些内容作更深入的讨论。

一实数及其性质1. 实数的构成、叫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或 jq 为整数且pHO )买数] P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2. 实数的无限表示有理数,无理数的表示不统一,这对统一讨论实数是不利的。

为以下讨论的需要,我们把“有限小数” (包括整数)也表示为“无限小数”。

为此作如下规定:(1)对于正有限小数(包括正整数)x,当兀=%如。

2…色时,其中05 5 9,21,2,…彼色工0®为非负整数,记(2)当x = cio 为正整数吋,则记(3) 对于负有限小数(包括负整数)y,则先将-y 表示为无限小数,再在所得无限小数之前加负号;(4) 规定数0表示为0.0000….例:2.001 T 2.0009999…3 t 2.9999 …-2.001 t-2.0009999 …-3T-2.9999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利用上述规定,任何实数都可用一个确定的无限小数来表示。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此规定下,如何比较实数的大小?3.实数大小的比较定义1给定两个非负实数x = a Q.a x a2,歹二仇厶乞…乞…,其中兔),2)为非负整数,gb丘伙= 1,2,…)为整数,05色<9,0</?匸9.若有@ =b k,k = 1,2,---,则称兀与y相等,记为x=y ;若a0 >b0或存在非负整数/,使得色二仇,k = 1,2,,而a l+i > b M,则称兀大于y或y小于x,分别记为x> y或yvx .对于负实数x、y ,若按上述规定分别有一x = -y或一x>-y或一兀v—y,则分别称为兀=y或无v y或兀〉y.规定:任何非负实数大于任何负实数.以下给出通过有限小数来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等价条件.为此,先给出如下定义.定义2 (不足近似与过剩近似)若x = a Q.a}a2--a n-••为非负实数.称有理数兀“ =a0.a]a2--a fl为实数兀的斤位不足近似,而有理数—— 1X, = x+ -----” “ 10H称为实数乂的斤位过剩近似,〃=0,1,2,….对于负实数x = -a{).a[a2…卫“…,称x n = -a^.a x a2--a n_为实数兀的斤位不足近似;称x n = -a Q.a{a2为实数兀的兀位过剩近似.例:兀=3.1415…,兀° = 3,Xj =3丄兀2 =3.14,X3 =3.141,…x Q = 4, %! =3.2,兀2 =3.15,兀3 = 3.142,…x ——2.7182 • • •, X Q ——3, %)——2. &兀° = —2.72,无?=—2.719, • • •X Q =—2,兀]——2.7, Xj=—2.71, ——2.71 &…性质实数x的不足近似益当n增大时不减,即有观5西5^5…;过剩近似$当n增大时不增,即W x() > ^! > x2 > • • •.命题设兀二兔“色…陽…与歹=〃0厶仇…仇…为两个实数,则x> y的等价条件是:存在非负整数斤,使得其中耳为兀的川位不足近似,儿为y的"位过剩近似.(证明可参阅附录II第八节)4.实数的运算实数的各种运算(四则运算,乘幕等)及运算法则中学介绍的均适用,至于一些运算的更进一步讨论以后根据需要再做介绍,相关内容可见教材附录II (P289)实数理论.例1 设兀,y 为实数,x<y,证明存在有理数厂,满足x<r<y・证明:由x<y >知:存在非负整数〃,使得x zj < y n.令厂=*(兀+儿),则厂为有理数,且x<x w<r<y w<y,即x< r< y.5.实数的性质•封闭性(实数集R对+,-,><,*)四则运算是封闭的.即任意两个实数的和、差、枳、商(除数不为0)仍是实数.•有序性:任意两个实数必满足下列关系之一:a<b.a>b,a = b.•传递性:a> b,b> cn a> c.•阿基米德性:V6Z,/?G R,h> a >0=>Bne N使得na> h.•稠密性:两个不等的实数之间总有另一个实数.•实数集R与实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上的点有着一一对应关系。

华师大版数学分析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3函数概念ppt

华师大版数学分析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3函数概念ppt

3、由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与复合运算 所得到的函数,统称为初等函数。
7、试问y=|x|是初等函数吗? 解:y=|x|= = ; u=x2; 可见 y=|x|是由基本初等函数有限次复合而成的函数, ∴y=|x|是初等函数.
8、确定下列初等函数的存在域: (1)y=sin(sinx);(2)y=lg(lgx); (3)y=arcsin(lg );(4)y=lg(arcsin ).
9、下列函数是由哪些基本初等函数复合而成: (1)y=(1+x)20; (2)y=(arcsinx2)2;
(3)y=lg(1+
); (4)y=
.
解:(1)y=u20, u=v1+v2, v1=1, v2=x; (2)y=u2, u=arcsinv, v=x2; (3)y=lgu, u=(u1+u2), u1=1, u2= , v=u1+w, w=x2; (4)y=, u=v2, v=sinx.
或f(x)=xsgn x
狄利克雷函数:D(x)= 定义在[0,1]上的黎曼函数: R(x)=
1、试作下列函数的图象: (1)y=x2+1;(2)y=(x+1)2; (3)y=1-(x+1)2;(4)y=sgn(sinx);(5)y= 解:如图:
(1)
(2)
(3)
1、试作下列函数的图象: (1)y=x2+1;(2)y=(x+1)2; (3)y=1-(x+1)2;(4)y=sgn(sinx);(5)y= 解:如图:
注: 两个相同的函数对应法则相同,定义域也相同, 但对应法则的表达形式可能不同,如: f(x)=|x|,x∈R和f(x)= ,x∈R.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即解析法(或称公式法)、列表法和图象法。 在不同的定义域用不同公式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数学分析华东师大版上第一章ppt课件

数学分析华东师大版上第一章ppt课件

是奇函数
y1 =
1 (ex -e- x ) 的反 2
函数,从而由奇函数的图象性质可知它也是奇函
数.
前页 后页 返回
四、周期函数
定义4 设 f 为 D 上定义的函数. 若 0, 使 x D 必有x D,且 f ( x ) f ( x), 则称 f 为周期函数, 为 f 的一个周期.
一、有界函数
定义1 设 f 定义在D上. 若M R, x D, f ( x) M ,则称 f 在 D上有上界;
若L R,x D, f ( x) L, 则称 f 在D上有下界; 若M R,x D, f ( x) M , 则称 f 在 D上有界. 易证 f 在D上有界 f 在D上既有上界又有下界. 若M R, x0D, f ( x0) M, 则称 f 在 D 上无上 界;
x2n1 1

0
x2n1 2

x2n1 1
0
x22n1,
这证明了 y2n1 在 R 上严格增.
前页 后页 返回
例5 易证函数 y [ x]在 R上是增函数, 但非严格 增.
y
3 2 1
2 1 O 1 2 3 4 x
1 2
前页 后页 返回
定理1.2 设 y f ( x), x D为严格增函数,则 f 必 有反函数 f 1,且 f 1在其定义域 f (D)上也是严格 增函数. 类似地, 严格减函数 f 必有反函数 f 1, 且 f 1在其 定义域上也是严格减函数. 证 设 f 在 D 上严格增, 则 y f (D)只有一个 x D, 使 f (x) y. 事实上,若 x1 x2, 使 f ( x1) y f ( x2 ), 则与 f
前页 后页 返回
若L R,x0D, f ( x0) L, 则称 f 在D上无下界; 若MR, x0D, f ( x0) M , 则称 f 在 D上无界.

华东师范大学 数学分析 第1章

华东师范大学 数学分析 第1章

§1 实 数1、设a 为有理数,x 为无理数,试证明(1)x a +为无理数; (2)当0≠a 时,ax 是无理数。

证明:用反证法:(1)若x a +为有理数,由条件可得-a 也为有理数,故x x a a =++-)()(为有理数,此与条件矛盾,所以x a +为无理数。

(2)若ax 为有理数,由条件可得1-a 也为有理数,所以x ax a =⋅-)(1为有理数,此与条件矛盾,所以ax 为无理数。

2、试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不等式的解: (1)0)1(2>-x x ;(2)31-<-x x ;(3)23121-≥---x x x ;(4)13≥+x x 。

解:(1)由⎩⎨⎧<<-<⎩⎨⎧⎩⎨⎧>-<>⇒>->⇒>-1101100100)1(22x x x x x x x x x 或或如图2-1; (2)两边平方得29612)3()1(22<⇒+-<+-⇒-<-x x x x x ,如图2-2;(3)两边平方得1210)12)(1(223)12)(1(223==⇒≥---⇒-≥----x x x x x x x x 且,此为矛盾,故解集为空集;(4)用图形法给出数轴表示,如图2-3图2-1 图2-2 图2-3 3、设R b a ∈,.证明:若对任何正数ε有ε<-b a ,则b a =.证 用反证法.若b a ≠,则令00>-=b a ε,由已知得b a b a -=<-0ε,此为矛盾.故b a =.4、设0≠x ,证明21≥+xx ,并说明其中等号何时成立。

证明:只需证明0>x 时结论成立。

因为0>x ,故可令2yx =,由210211222≥+⇒≥-+=⎪⎪⎭⎫ ⎝⎛-x x y y y y ,当1±=x 时,等号成立。

5、证明:对任何实数R x ∈有(1)121≥-+-x x ;(2)2321≥-+-+-x x x 。

华东师大第四版 数学分析上册

华东师大第四版 数学分析上册
即 f ' () 0
例如, f ( x) x 2 2x 3 ( x 3)( x 1).
在[1,3]上连续, 在(1,3)上可导, 且 f (1) f (3) 0,
f ( x) 2( x 1), 取 1, (1 (1,3)) f () 0.
演示文档来自WPS在线模板 /muban
涟漪
演示文档来自WPS在线模板 /muban
涟漪
演示文档来自WPS在线模板 /muban
涟漪
演示文档来自WPS在线模板 /muban
涟漪
演示文档来自WPS在线模板 /muban
涟漪
xa F ( x) xa F ( x)
定义 这种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分子分母分别求 导再求极限来确定未定式的值的方法称为洛必
如果 f ( x) 仍属 0 型,且 f ( x), F ( x) 满足
F ( x)
0
定理的条件,可以继续使用洛必达法则,即
lim f ( x) lim f ( x) lim f ( x) . xa F ( x) xa F ( x) xa F ( x)
1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
一 罗尔定理与拉格朗日定理 二 单调函数
罗尔(Rolle)定理
罗尔(Rolle)定理 如果函数 f ( x)(1在) 闭区间 [a, b] 上连续(,2)在开区间(a, b) 内可导,(3且 ) 在区间端点的函数 值相等,即 f (a) f (b),那末在(a, b) 内至少有一点 (a b),使得函数 f ( x) 在该点的导数等于零,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第二章 数列极限 第三章 函数极限 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 第五章 导数和微分 第六章 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华师大版数学分析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2数集与确界原理ppt

华师大版数学分析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1.2数集与确界原理ppt

2、设S为非空数集。试对下列概念给出定义: (1)S无上界;(2)S无界. 解:(1)设S为非空数集,若对任意M>0, 总存在x0∈S,使|x0|>M,则称数集S无界. (2)设S为非空数集,若对任意M>0, 总存在x0∈S,使|x0|>M,则称数集S无界.
3、证明数集S={y|y=2-x2,x∈R}有上界无下界.
设A、B为非空数集,S=AUB. 证明: 1) sup S=max{sup A, sup B}; 2) inf S=min{inf A, inf B}. 证:依题意,S为非空有界,sup S,inf S都存在. 1)对任何x∈S,有x∈A或x∈B=>x≤sup A或x≤sup B, 从而有x≤max{sup A, sup B}, 故得sup S≤max{sup A, sup B}p S.
设数集S有上确界, 证明:η=sup S∈Sη=max S. 证:设η=sup S∈S,则对一切x∈S有x≤η, ∴η=max S. 设η=max S,则对一切x∈S有x≤η, ∴η是S的上界;且η∈S。 对任何a<η,只须取x0=η∈S,则x0>a, ∴η=sup S.
1、用区间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 (1)|1-x|-x≥0;(2)|x+ |≤6; (3)sinx≥ ; (4)(x-a)(x-b)(x-c)>0 (a,b,c为常数,且a<b<c); 解:(1) 1-x≥x或1-x≤- x;即x≤ ; ∴原不等式的解为:x∈(-∞, ]. (2) -6≤x+ ≤6,且x≠0; 当x>0时,-6x≤x2+1≤6x;解得3-2 ≤x≤3+2 ; 当x>0时,-6x≤x2+1≤6x;解得3-2 ≤x≤3+2 ; ∴x∈[3-2 , 3+2 ]∪[-3-2 , -3+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x,
f
(x)
?
? ?
a,
x?0 (a ? 0)
x?0
在 x ? 0 处不连续 , 这是因为 lim f ( x ) ? 0 ? f (0). x? 0 y
a
O
x
函数 f ( x ) ? sgn x 在点 x ? 0 处不连续 , 这是因为
极限 limsgn x 不存在. x? 0
由极限的定义 ,定义1可以叙述为 :对于任意正数 e ,
一个可去间断点 .
2. 跳跃间断点: 若
lim
x?
x
? 0
f (x) ?
A,
lim
x?
x
? 0
f (x)? B
都存在 , 但 A ? B , 则称点 x0 为 f 的一个跳跃间断
点.
可去间断点和跳跃间断点统称为第一类间断点 . 注 x0 是 f 的跳跃间断点与函数 f 在点 x0 是否有定 义无关.
对任意的 e ? 0, 存在 ? ? 0,当 x ? x0 ? ? , 时 f (x)? f (x0) ? e,
则称 f ( x ) 在点 x0 连续. 为了更好地刻划函数在点 x0的连续性 , 下面引出 连续性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 设 ? x ? x ? x0,
? y ? y ? y0 ? f ( x ) ? f ( x0 ) ? f ( x0 ? ? x ) ? f ( x0 ).
(i) f 在点 x0 无定义或者在点 x0 的极限不存在 ; (ii) f 在点 x 0 有定义且极限存在 , 但极限值却不 等于f (x0).
根据上面的分析 , 我们对间断点进行如下分类:
1. 可去间断点 :
若 lim x? x0
f
(x) ?
A
存在, 而
f
在点
x0
无定义, 或者有定义但 f ( x0 ) ? A, 则称 x0 是 f 的
性的,换句话说连续就是指 f ( x ) 在点 x0的极限不 仅存在,而且其值恰为 f ( x )在点 x0的函数值 f (x0).
例如:f ( x ) ? x sgn x 在 x ? 0 处连续, 这是因为 lim x sgn x ? 0 ? f (0).
x? 0
y y ? x sgn x
O
x
又如:函数
存在? > 0, 当 0 ? | x ? x0 | ? ? 时, 有
f (x)? f (x0) ? e.
(2)
注意到(2)式在 x ? x0 时恒成立 , 因此 0? x ? x0 ? ? 可改写为 x ? x0 ? ?,这样就得到函数 f (x) 在点x0
连续的 e ? ? 定义.
定义2 设 f ( x ) 在点 x0 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 .如果
lim f ( x ) ? lim xD( x ) ? 0 ? f (0).
x? 0
x? 0
故 f ( x ) 在 x ? 0 处连续 .
注意:上述极限式绝不能写成
lim xD( x ) ? lim x lim D( x )0
由上面的定义和例题应该可以看出 : 函数在点 x0 有极限与在点 x0 连续是有区别的 . 首先 f (x) 在点 x0 连续,那么它在点 x0 必须要有极限 (这就是说 , 极限存在是函数连续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且还 要求这个极限值只能是函数在该点的函数值 .
§1 连续函数的概念
一、函数在一点的连续性 二、间断点的分类 三、区间上的连续函数
返回
一、函数在一点的连续性
定义1 设函数 f ( x ) 在点 x0 的某邻域内有定义 , 且
lim
x? x0
f (x)?
f ( x0 ),
(1)
则称 f ( x )在点 x0 连续.
由定义 1知,我们是通过函数的极限来定义连续
3. 第二类间断点 : 若 f 在点 x0 的左、右极限至少 有一个不存在 , 则称 x0 是 f 的一个第二类间断点.
例3
试证函数
f (x) ?
?1 ?
x?0 在 x ? 0处不连续,
?0 x ? 0
并且 x ? 0 是 f (x) 的一个可去间断点 .
证 因为
y
lim f ( x ) ? 1 ? f (0),
lim f ( x ) ? lim x ? 0 ? f (0),
x? 0?
x ? 0?
所以 f 在 x ? 0 处左连续 . 又因为
y? x o
y? x?a a?0
y? x? a a? 0
x
lim f ( x ) ? lim ( x ? a) ? a,
x? 0?
x? 0?
点击上图动画演示
所以, 当 a ? 0 时, f 在 x ? 0 处不是右连续的; 当 a ? 0 时,f 在 x ? 0 处是右连续的 . 综上所述, 当 a ? 0 时, f 在 x ? 0 处连续; 当 a ? 0 时,在 x ? 0 处不连续 .
很明显, 由左、右极限与极限的关系以及连续函数
的定义可得:
定理4.1 函数 f ( x ) 在点 x0 连续的充要条件是:f 在 点 x0 既是左连续,又是右连续 .
例2 讨论函数
f
(x)
?
? ? ?
x
x, ? a,
x ? 0 在 x ? 0 处的连续性 . x?0
解 因为
y
y? x?a a? 0
类似于左、右极限,下面引进左、右连续的概念 .
定义3 设函数 f ( x ) 在点 x0 的某个右邻域 U? ( x0 ) (左邻域 U? ( x0 )) 有定义,若
lim
x?
x
? 0
f (x)?
f (x0)
( lim
x?
x
? 0
f (x)?
f ( x0 )),
则称 f ( x ) 在点 x0 右(左)连续 .
二、间断点的分类
定义4 设函数 f 在 x0 的某(空心)邻域 (U ( x0 ))内有 定义.若f 在点 x0 无定义,或者在点 x0有定义但却 在该点不连续 ,那么称点 x0 为函数的一个间断点 或不连续点 .
由此,根据函数极限与连续之间的联系 , 如果 f 在 点 x0 不连续, 则必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之一 :
则函数在点 x0 连续的充要条件是 :
lim ? y ? 0.
(3)
?x? 0
这里我们称 ? x 是自变量(在 x0 处)的增量, ? y为相
应的函数(在 y0 处)的增量
例1 证明 f ( x ) ? xD ( x ) 在 x ? 0 处连续 , 其中 D( x )
为狄利克雷函数 .
证 因为 f (0) ? 0, D( x ) ? 1, lim x ? 0, 所以 x?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