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中学时代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六)论述题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六)论述题部分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
“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
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
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2.《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率先觉醒的时代新人,但是,在白话正文前的文言小引中,鲁迅为什么却要讲他病愈后“赴某地候补”?3.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冷峻彻骨的自审。
比如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都是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鲁迅这种自审的?4.“幻灯片事件”对鲁迅的心灵创伤一定是太深重了,对看客,对示众,鲁迅是一写再写,接二连三。
在《示众》中,夏日炎炎的街头,无聊的看客成了作家描述和讽刺的主角。
在《肥皂》中,四铭先生在街头充当了一回看客,看孝女乞钱,又听了别的看客的风言风语,淫欲萌动,特意买了珍贵的肥皂回家。
在《阿Q正传》中,阿Q被游街示众,看客们的眼神,让他想到了狼的眼睛。
在《祝福》中,祥林嫂在丧子之后,反复地述说儿子阿毛死于狼口的不幸,周围的人们,始则好奇,诱导她来述说,继则冷淡,不愿再理睬她,终则厌弃,纷纷避她而去,甚至嘲弄她。
“狂人”周围的人们,兄长、医生、乡邻,都有意无意地参与了对他的迫害。
魏连殳的遭遇,在为祖母办丧事时周遭人们的关注和预测,他“发迹”之后无聊小报的窥探和吹捧,足以令人扼腕。
《风波》呢,更是一群无知民众对时代风云的一种盲目的远观了。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5.《故事新编》中的《补天》、《理水》、《非攻》,把炼石补天的女娲、治理水患的大禹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墨子,能够直面灾难、进而以实干态度和奉献精神克服灾难的伟大精神,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重建;对那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只知逃避远遁,标榜洁身自好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则在《采薇》中予以辛辣的嘲讽。
作家矛盾的资料(3篇)
第1篇一、引言矛盾(1894-1978),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介绍矛盾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生平事迹1. 早年经历矛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910年,矛盾考入杭州第一中学,开始接触新思想。
1912年,矛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接触到各种先进思想,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2. 文学创作生涯1919年,矛盾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1年,矛盾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矛盾坚持文学创作,为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人民斗志作出了巨大贡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矛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发表了一系列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如《子夜》、《李家庄的变迁》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4.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矛盾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创作了一批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作品,如《红日》、《暴风骤雨》等。
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斗争,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5. 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后,矛盾担任了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要职务,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发表了大量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作品,如《创业史》、《青春之歌》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主要作品1. 长篇小说《子夜》: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李家庄的变迁》:以李家庄为背景,反映了我国农村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大变化。
《创业史》:描写了我国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
《青春之歌》:以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繁荣景象。
2. 中短篇小说《夜之交流》: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茅盾及其作品与思想
茅盾及其作品与思想一五四新文学在经过了十年(1917-1927)大刀阔斧的拓荒后,在被文学史家称为“30年代”(1927-1937)的“第二个十年”,各种文学体裁都陆续进入了丰收期。
在小说创作方面,第二个十年与前十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长篇小说的繁荣。
这个时期以长篇小说著称的三大名家:老舍、巴金、茅盾,他们几乎没有经过一个短篇小说创作的准备阶段,给文坛献上的第一个见面礼,无一例外,都是长篇小说。
1926-1929年,当时尚在英国的老舍,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27-1928年,又是《小说月报》,连续发表了茅盾的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了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1929年,同样是《小说月报》,又发表了巴金在法国创作的长篇处女作《灭亡》。
在以后的短短几年内,巴金、茅盾、老舍又先后推出了自己小说的代表作《家》(1931)、《子夜》(1933)、《骆驼祥子》(1936),并由此形成了巴金以《家》为代表的“四川封建家庭系列小说”,茅盾以《子夜》为代表的“上海城乡社会矛盾系列小说”,和老舍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说”。
此外,还有李劼人以《死水微澜》为代表的表现辛亥革命时期四川近代史的系列长篇。
一时间,现代小说如大江大河,波浪滚滚,声势浩荡,无论是在表现社会的广阔性,还是在表现社会的时代性方面,都全面超过了20年代小说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二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
在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在30年代和40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
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茅盾
(二)、《虹》
•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梅行 素的成长经历反映‚五四‛到‚五卅‛时期的 社会大变动以及梅女士由反抗封建婚姻、追求 个性自由到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的个人成长的 心路历程。
•
‚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 而且 是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 跳跃式的发展‛。
‚虹‛具有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 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 渡性的。
(1)《子夜》的主题思想
•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 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 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 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 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发展民族工业 是根本不可能的。
江南水乡乌镇
茅盾
茅盾的父亲母亲
青年时代的茅盾
茅盾晚年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Βιβλιοθήκη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 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 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 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 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 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 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 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 母亲‛。
茅 盾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发 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 名。 •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 有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奠 定了基础。 • 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 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 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 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 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 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
【—
第一天
语文总结之茅盾】,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
茅盾(1896年7月4日至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宏,字为炎兵。
浙江桐乡汉族。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之一,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
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
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上海也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
它成就了茅盾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化心态和精湛的写作
风格。
“文革”期间,他秘密撰写了《霜叶红如二月花》的《续集》和回忆录《我走过的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去世。
总结:通观茅盾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复杂斗争,寻觅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着名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革命作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人。
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他创作的着名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他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向国内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命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随波逐流的倔强学生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
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
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
茅盾小时候的故事:不随波逐流的倔强学生
茅盾小时候的故事:不随波逐流的倔强学生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着名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革命作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人。
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他创作的着名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他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向国内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命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随波逐流的倔强学生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但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
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
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
茅盾作品_茅盾散文
茅盾作品_茅盾散文
∙茅盾:中学时代
∙茅盾:童年
∙茅盾:最漂亮的生意
∙茅盾:秦岭之夜
∙茅盾:市场
∙茅盾:风景谈
∙茅盾:虹
∙茅盾:冥屋
∙茅盾:严霜下的梦
∙茅盾:春蚕
∙茅盾:大鼻子的故事
∙茅盾:诗与散文
∙茅盾:石碣
∙茅盾:水藻行
∙茅盾:小巫
∙茅盾:烟云
∙茅盾:有志者
∙茅盾:自杀
∙茅盾:五月三十日的下午
∙茅盾:疲倦
∙茅盾:严霜下的梦
∙茅盾:叩门
∙茅盾:卖豆腐的哨子
∙茅盾:雾
∙茅盾:红叶
∙茅盾:樱花
∙茅盾:光明到来的时候
∙茅盾:冬天
∙茅盾:戽水
∙茅盾:人造丝
∙茅盾:全运会印象
∙茅盾:车中一瞥
∙茅盾:鞭炮声中
∙茅盾: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天窗
∙茅盾:白杨礼赞
∙茅盾:雾中偶记
∙茅盾:大地山河
∙茅盾:让我们时时刻刻记着……∙茅盾:开荒
∙茅盾:天安门的礼炮
∙茅盾:崇高的使命和庄严的呼声!∙茅盾:可爱的故乡
∙茅盾:香市
∙茅盾:乡村杂景
∙茅盾:陌生人
∙茅盾:桑树
∙茅盾:旧帐簿
∙茅盾:秋的公园
∙茅盾:在公园里
∙茅盾:上海
∙茅盾:上海大年夜
∙茅盾:交易所速写
∙茅盾:第二天
∙茅盾:街头一瞥
∙茅盾:苏嘉路上
∙茅盾:追记一页
∙茅盾:如是我见我闻
∙茅盾:市场
∙茅盾:秦岭之夜
∙茅盾:最漂亮的生意
∙茅盾:童年
∙茅盾:中学时代。
高教出版社 现代文学史 第二章 第二节 茅盾
• 2.在文学道路上跋涉
• 早期:1916-1927 积极的文学活动 编译小说,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撰写社会论文与文学论文,参加文学 活动,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编辑新文学刊物。 在商务工作期间,他也积极参加了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成 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 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 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 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曾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 久被迫停刊。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 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 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三)《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 • 茅盾在抗战时期的创作较多,但以长篇小说《腐蚀》影响最大,成就 较高。 • 《腐蚀》以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女特 务赵惠明的一段经历。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透过赵惠明矛盾复杂的 心理活动和记述,把“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侧面表现出来,作 品既描写了作为国民党女特务赵惠明的复杂生活和心理状态,刻画了 典型形象,也集中抨击了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制度的罪恶。 《霜叶红似二月花》 小说描写“五四”前夕某轮船公司经理王伯申同封建地主阶级守旧派 赵守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年轻地主青年钱良 材周旋于二者之间的故事。这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中,揭示 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反映了“五四”前夕的时代特点和 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 (3)恢弘谨严的艺术结构 • 作者以“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来表现纷繁复杂的生活。全书以吴荪甫为 中心,以吴荪甫、赵伯韬的斗法为主线,同时交织其他线索,交错发展 ,构成《子夜》恢宏、严谨的艺术结构。 • (4)细腻的心理描写,社会剖析与心理分析相结合。 • (5)开创了“社会剖析小说”新的 《蚀》与《虹》 • 《蚀》是茅盾的处女作,由三个略有连续性的中篇组成。创作于1927 年9月—1928年6月。在这三部小说中作家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 笔名。 •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 (一)革命前的亢奋和革命既到跟前时的幻灭(二)革命斗争激烈时 的动摇(三)幻灭动摇之后又不甘失败,当思作最后之追求。”(《 从牯岭到东京》) • 《蚀》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时代风云以及大革命失败后 的社会心理,尤其是展示了一群形象各异的知识者苦闷彷徨的心态。 《蚀》虽为“三部曲”,但并无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和故事情节,各 部结构自行独立。
高中语文情感美文茅盾自传(最新整理)
茅盾自传茅盾自传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
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我十岁丧父。
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在湖州),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在嘉兴)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
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当时京师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
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先在英文部,后到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小说新潮栏"编辑工作。
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文学研究会①〔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的大型文学社团。
”,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
《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20世纪初在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为其主要宗旨.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倡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
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
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
但仍在商务编译所“打杂”。
《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1923年至1925年,政治活动占用我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工作退居次要之次要.国民党右派召开西山会议〔西山会议〕1925年,国民党老右派邹鲁等在北京西山开会,形成反共的西山会议派。
【精编范文】茅盾简介-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茅盾简介篇一: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 - 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父亲沈永锡,是开明的维新派,于茅盾童年时逝世;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1921年,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
茅盾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
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除此之外,茅盾亦著有《西洋文学通论》。
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子夜》一直被评家称为最伟大的杰作,我偏认为它比不上他早期的《蚀》、《虹》和后期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
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篇二: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中学时代
茅盾:中学时代茅盾:中学时代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材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
母亲准备让我进中学。
那时中学只有府里有,也就是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地才有。
杭州除了中学还有一所初级师范,有人劝我母亲让我考这个师范。
师范学校当时有优越条件:不收食宿学费,一年还发两套制服,但毕业后必得当教员。
母亲认为父亲遗嘱是要我和弟弟搞实业,当教员与此不符,因此没有让我去。
杭州我母亲还嫌远,嘉兴最近,但最后决定让我去考湖州中学(其实湖州与杭州的远近一样),因为本镇有一个亲戚姓费的已在湖中读书,可以有照顾。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乌镇,又是到百里之远的湖州,所以母亲特别不放心。
我和姓费的同乘小火轮,费是我的长辈,该称他表叔。
到了湖州中学,原想插三年级,但因算术题目完全答错了,只能插二年级。
湖州中学的校舍是爱山书院的旧址加建洋式教室。
校后有高数丈的土阜,上有敞厅三间,名为爱山堂,据说与苏东坡有关。
至于宿舍,是老式楼房,每房有铺位十来个。
湖州中学的校长沈谱琴,是同盟会的秘密会员,大地主,在湖州起有名望。
他家有家庭女教师汤国藜,是个有学问的老处女,是乌镇人,但我从未听人说起她,想来她是从小就在外地的。
(辛亥革命后,章太炎的续弦夫人即是这位汤女士。
)沈谱琴从不到校,他聘请的教员大都是有学问的人。
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一个教本国地理的(可惜记不其他的姓名了)和一个教国文的,仿佛还记得他姓杨名笏斋。
地理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功课,但这位老师却能够形象地讲解重要的山山水水及其古迹——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及古战场等等。
同学们对此都很感兴趣。
至于杨老师他教我们古诗十九首,《日出东南隅》,左太冲咏史和白居易的《慈乌夜啼》、《道州民》、《有木》八章。
这比我在植材时所读的《易经》要有味得多,而且也容易懂。
杨先生还从《庄子》内选若干起教我们。
他不把庄子作为先秦诸子的思想流派之一来看待。
他还没这样的认识。
他以《庄子》作为最好的古文来教我们的。
他说,庄子的文章如龙在云中,有时见首,有时忽现全身,夭矫变化,不可猜度。
茅盾在浙江求学过的三所中学
作者: 王国柱;戈铮
出版物刊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53页
主题词: 中学时代;茅盾;浙江;求学;历史资料;生活情况;革命作家;研究者
摘要:一九〇九年秋至一九一三年夏,茅盾在浙江杭、嘉、湖的三所中学溃书。
这三所中学,几经沧桑,它们的历史已经渐渐不为一般人所知道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茅盾在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情况,去年我们走访了有关单位,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发现了一些有关茅盾中学时代的材料和线索。
茅盾同志已于今年三月间逝世,现存我们发表这篇文稿,既想为茅盾研究者提供有关资料,也借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的革命作家的悼念之忱。
茅盾描写学生时代的散文
茅盾描写学生时代的散文茅盾用文字对社会生活进行素描写生,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散文速写下的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多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茅盾描写学生时代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茅盾描写学生时代的散文:我的小学我们大家庭里有个家塾,已经办了好多年了。
我的三个小叔子和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都在家塾里念书。
老师就是祖父。
但是我没有进家塾,父亲不让我去。
父亲不赞成祖父教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祖父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这类老书,而且教学不认真,经常丢下学生不管,自顾出门听说书或打小麻将去了。
因此,父亲就自选了一些新教材如《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让母亲来教我。
所以,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但是,祖父仍嫌教家塾是个负担,我七岁那年,他就把这教家塾的担子推给了我父亲。
父亲那时虽然有低烧,但尚未病倒,他就一边行医,一边教这家塾。
我也就因此进了家塾,由父亲亲自教我。
我的几个小叔子仍旧学老课本,而我则继续学我的新学。
父亲对我十分严格,每天亲自节录课本中四句要我读熟。
他说:慢慢地加上去,到一天十句为止。
可是不到一年,父亲病倒了。
家塾仍由祖父来教。
父亲就把我送到一个亲戚办的私塾中去继续念书。
这亲戚就是我曾祖母的侄儿王彦臣。
王彦臣教书的特点是坐得住,能一天到晚盯住学生,不像其他私塾先生那样上午应个景儿,下午自去访友、饮茶、打牌去了,所以他的"名声"不错,学生最多时达到四五十个。
王彦臣教的当然是老一套,虽然我父亲叮嘱他教我新学,但他不会教。
我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大,有大六七岁的,只有王彦臣的一个女儿(即我的表姑母)和我年龄差不多。
这个表姑母叫王会悟,后来就是李达(号鹤鸣)的夫人。
又过了半年多,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
立志小学校址在镇中心原立志书院旧址,大门两旁刻着一副大字对联:“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嵌着立志二字。
茅盾的中学时代——调查报告
茅盾的中学时代——调查报告
孙中田;张立国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1()1
【摘要】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湖州府中学堂、嘉兴省立第二中学堂和杭州安定中学三所学校里度过的.中学时代的生活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于他的母校、老师以及学生时代的生活,他曾在许多文章中有过记述.这里,我们就去年九月在杭嘉湖一带调查的情况,对茅盾中学时代的某些史实,加以补记或阐释.
【总页数】6页(P19-23)
【关键词】学生时代;中学校长;教员;茅盾;书院;嘉兴;校时;调查报告;朱希祖;校名【作者】孙中田;张立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茅盾中学时代的几位老师 [J], 钟桂松;
2.茅盾之"矛盾"的时代延续——有关茅盾文学奖评奖标准争议的反思研究 [J], 李虹
3.中学生PK茅盾我的“中学时代”—中学生与茅盾散文名作《中学时代》同题作文 [J], 无
4.茅盾中学时代的几位老师 [J], 钟桂松
5.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茅盾”文学社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茅盾的故事介绍
茅盾的故事介绍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
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怒斥编者茅盾向来是温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气的时候。
1978年,新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修改完毕,其中收录了茅盾的散文《风景谈》,编写组将修订后的教材排样寄给茅盾参看,茅盾发现自己仅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处。
对此,茅盾异常愤怒,当即回了一封信给编写组:“你们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达百数十处,我不懂为何有此必要。
大概你们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写,有一套规范,不合你们的规范,就得改。
那么,又何必选作家的文章来做教材呢?每个作家有自己的风格。
你们这种办法随便删改,却又不明言,实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中学时代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材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
母亲准备让我进中学。
那时中学只有府里有,也就是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地才有。
杭州除了中学还有一所初级师范,有人劝我母亲让我考这个师范。
师范学校当时有优越条件:不收食宿学费,一年还发两套制服,但毕业后必得当教员。
母亲认为父亲遗嘱是要我和弟弟搞实业,当教员与此不符,因此没有让我去。
杭州我母亲还嫌远,嘉兴最近,但最后决定让我去考湖州中学(其实湖州与杭州的远近一样),因为本镇有一个亲戚姓费的已在湖中读书,可以有照顾。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乌镇,又是到百里之远的湖州,所以母亲特别不放心。
我和姓费的同乘小火轮,费是我的长辈,该称他表叔。
到了湖州中学,原想插三年级,但因算术题目完全答错了,只能插二年级。
湖州中学的校舍是爱山书院的旧址加建洋式教室。
校后有高数丈的土阜,上有敞厅三间,名为爱山堂,据说与苏东坡有关。
至于宿舍,是老式楼房,每房有铺位十来个。
湖州中学的校长沈谱琴,是同盟会的秘密会员,大地主,在湖州起有名望。
他家有家庭女教师汤国藜,是个有学问的老处女,是乌镇人,但我从未听人说起她,想来她是从小就在外地的。
(辛亥革命后,章太炎的续弦夫人即是这位汤女士。
)沈谱琴从不到校,他聘请的教员大都是有学问的人。
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一个教本国地理的(可惜记不其他的姓名了)和一个教国文的,仿佛还记得他姓杨名笏斋。
地理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功课,但这位老师却能够形象地讲解重要的山山水水及其古迹——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及古战场等等。
同学们对此都很感兴趣。
至于杨老师他教我们古诗十九首,《日出东南隅》,左太冲咏史和白居易的《慈乌夜啼》、《道州民》、《有木》八章。
这比我在植材时所读的《易经》要有味得多,而且也容易懂。
杨先生还从《庄子》内选若干起教我们。
他不把庄子作为先秦诸子的思想流派之一来看待。
他还没这样的认识。
他以《庄子》作为最好的古文来教我们的。
他说,庄子的文章如龙在云中,有时见首,有时忽现全身,夭矫变化,不可猜度。
《墨子》简直不知所云,大部分看不懂。
《荀子》、《韩非子》倒容易懂,但就文而论,都不及《庄子》。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先秦时代有那样多的"子"。
在植材时,我只知有《孟子》。
湖州中学的体育有"走天桥"、“翻铁杠"等。
我第一次练习“走天桥"时,体育老师告诉我:眼朝前看,不朝下看,就能在天桥上来回走,走天桥是容易的,不比翻铁杠。
老同学示范走过以后,老师叫我走。
我记着眼朝前看,轻易从天桥的此端走到彼端,待要往回走时,走到一半,不知怎的朝下一看,两腿就发软了,不敢再走了,只好趴在天桥上,挪动身子,慢慢地爬到了彼端。
其实天桥离地面不过丈把高。
至于翻铁杠,我就无法翻。
人家身子一跳,两手就抓住铁杠。
我身矮,老师抱我上了杠,老师一松,我又落下来了。
如此数次,惹得老同学们大笑,更不用说翻铁杠的能手了。
从此我也不再学翻铁杠了。
至于枪操,都是真枪。
老同学告诉我,这枪能装九颗子弹,打完再装也不过半分钟就装好,熟练后只要几秒钟。
这是从外国买来的,同学们就称之为"洋九响"。
真有子弹,而且很多,放在体操用具的储藏室。
我觉得体操不难,开步走,立正,稍息,枪上肩之类,我在植材时学过,但不是真枪,只是木棍。
现在是真枪了,我身高还不及枪,上了刺刀以后,我就更显得矮了。
枪不知有几斤重,我提枪上肩,就十分困难。
枪上肩后,我就站不稳。
教师喊开步走,我才挪动一步,肩上的枪不知怎地就下来了。
我只好拖着枪走,真成了"曳兵而走"了。
从此以后,体操这门课,我就免了。
至于踢足球,我算是用尽力一踢,球只在地上滚了七、八尺。
因此,同学们赛球时,我只在旁欣赏。
每学期例有一次"远足",我欣然参加了。
第一次是到道场山,路不远,顶多三十里。
我去时刚走不多路,便觉两腿上象挂了十多斤的铅条,就要在路旁休息。
老同学知道我是第一次“远足",便扶着我走,还扶着我跑,说练练就行了。
如此挨到了目的地。
也不知怎的,回来时我居然能走,不用人扶,不过总要掉队。
现在想来,湖州中学的体操实在是正式的军事操练,“远足"也是"急行军"的别名罢了。
后来事实证明,沈校长这样布置,是有深意的。
我在湖州中学的意外收获是学会了篆刻。
这是我在二年级下学平时,四年级一个同学教我的。
他的父亲会篆刻。
他喜欢在父亲工作时站在旁边看,久而久之,就看会了。
据这位同学说:篆刻也分派,以能创新为贵。
也要多看前人和同时人的篆刻,以广见闻。
他还说:“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谈到篆刻。
"他还教我如何劈开平常的石章:用两根不太粗也不太细的铜丝相绞,使两股成为一股,同一般的麻绳相似,然后用竹片把这铜丝作为弦,成为弓形就成了。
解剖石章时就用这铜丝弦作为锯子,象木匠锯木板一样就能把石章劈开。
暑假到了,我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东西来做一把刻字刀。
我家的纸店有刻木头的刀,能在木头上凿刻文字或图画。
但样子和那个同学所用的篆刻刀不同,我怕不能用。
结果,从破阳伞上折取一小段伞骨,是扁形的,宽不到裁衣尺上的一分,长有三寸。
把这钢片托纸店的学徒磨成锋利的刻字刀,果然跟同学的特制篆刻刀相近似了。
母亲把父亲遗留下的石章,任我支配。
我不曾学写篆字,只好查康熙字典,依样画葫芦,用拓印法居然刻成第一个石章。
所谓拓印法,也是那个同学教我的。
其法如下:把字用浓墨写在薄的毛边纸或宣纸上,然后覆在石章上,用水使有字的纸润泽,再加覆干纸两三层,用指甲反复磨捺,然后尽去其纸,石章即有清晰的反面字。
据那位同学说,老手不用拓印,就在石章上刻出反文,比用拓印法更流利而圆润。
一个暑假就在刻石章中消磨完了。
又该上学了。
这是我在湖州中学的第二年,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了。
刚到校,就看见校长的布告:愿去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者即报名,交费十元,五天后出发。
我当时高兴极了,马上报了名,同时写信给母亲,信中说:我现在身边有十来元,那是母亲给的半年的零用钱(母亲给我每月三元五角零用),如果母亲不赞成我去参观“劝业会",那就用零用钱抵帐吧。
真没料到,正在出发的前夕,母亲从民信局寄来了信并大洋十元。
信中还说:“你在南京看到喜欢的书,或其它东西,只要你手头的钱够,可以买下,日后我再寄钱。
"现在简略地说一说"南洋劝业会"的宗旨及创办经过。
南洋(今称东南亚)各地华侨甚多,其拥有大资产者皆愿意为祖国之发展工业尽其力所能及。
办"劝业会"就是为了招徕他们投资兴办工厂并传授管理工业的经验和技术。
而且,"劝业会"陈列之物品多数为江南各省之特产,为南洋各地华侨所喜用,故亦有向南洋各地推销江南各省特产之作用。
两江总督端方(满人)、江苏巡抚陈启泰奏请获准(其实参与其事者也有华侨大资本家),在江宁城内公园附近紫竹林一带购地七百亩,建造会场,经费由官商分担。
筹备了两年,“劝业会"于一九一○年六月五日(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幕。
校方包租了一艘大型小火轮,船上有官舱、房舱统舱,又拖带两条大木船,载人也装行李,从湖州到南京,行程二日二夜,我们一行共二百多人,包括教师四人,工友二人。
在船上住的很舒服。
船到无锡,我们上岸换乘火车。
拂晓到达南京下关车站,猛抬头看见斗大的"南洋劝业会"五个闪闪发光的字,走近了看,才知是许多小电灯泡连串做成的。
我们由教师引导,先到浙江会馆,但会馆早已人满,临时找到一座大庙,大家打地铺,四位教师也不例外。
杨先生安顿了行李,就去访友,回来对我们说:“我们来迟了,但倒有好处。
前几天只开放教育、工艺、器械、武备、卫生、农业等八个馆,可现在又加了江南制造局出品馆、安徽、山东、浙江、江西、四川、广东、湖北等馆,这些馆内除陈列各该省的特产外,也展出各地名胜古迹的模型。
他们早来的只看到八个馆,以为仅此而已,就回去了,实在也不得不回去,因为人家等着你走,他才有住处。
我们也只能在此三天半,所以迟到有迟到的好处,这正是老子说的祸福相依。
"此所谓三天半,三天是参观"劝业会"各馆,半天是自由活动,或访友,或购物。
当我们到浙江馆看见展出的绸缎、绍兴酒、金华火腿等特产,倒也等闲视之,可是听说绍兴酒得银奖牌,却大为惊喜。
我们对四川、广东等各省展出的土特产,都很赞叹,这才知道我国地大物博,发展工业前途无限。
地理教员对各省的名胜古迹的模型,最感兴趣,他不顾馆中闹哄哄的人丛,常常旁若无人似的对同学们谈这些名胜古迹的历史。
我们看展览的第二天,英文教员闹了个笑话,他在广东厅看见一老一中年两个华侨用英语在谈那引人注目的玻璃桌,他便挤上去也用英语交谈,不料被中年华侨说他发音不准确。
此事,英文教师以为无人知道,但是"劝业会"招待外宾(驻上海的各国领事馆人员)的英文翻译听到了,就传了开来。
三天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我们有半天时间的自由活动。
我同一些同学去看雨花石。
沿雨花台一带路旁,有数不清的小摊,卖各色各样的雨花石。
我想买一枚较好的(其实不过花纹好,有二、三种颜色,质透明而已),孝敬母亲,问价钱,却贵得惊人。
我只好花几毛钱买几枚最平凡的(一般放在水仙花盆内用的),奉献母亲作个纪念。
但在书坊里我买了一部《世说新语》倒花了一元几角。
在回湖州的旅途中,我把《世说新语》反复看了两遍。
我这才知道历史上曾有这些隽永的小故事。
我们回到校内,方知学校已招了新生,其中有个姓张的,二十来岁了,在新生中年龄最大。
插二年级的,有董大酋,不过十二三岁。
我们正准备上课,舍监出了布告:沈校长将于明日到校对全体同学讲话,明日上午平时全体同学应在操场集合。
这个布告引起了很大的哄动。
大家都在猜,从不到校的沈校长为什么要对全体同学讲话,有什么要事。
次日期时,全校教职员和学生气集操场。
一会儿,沈校长和一位矮胖的老人来了。
沈校长说自己做校长多年,对教育实在是外行。
旋即郑重介绍那老人,大意如下:“这位钱念劬先生,是湖州的最有名望的人。
钱先生曾在日本、俄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做外交官,通晓世界大势,学贯中西。
现在钱先生回湖州来暂住,我以晚辈之礼恳请钱先生代理校长一个月,提出应兴应革的方略。
"然后舍监宣布散会,大家各回教室上课。
我们回教室不久,钱老先生来到课堂门外听了一会儿就走了。
这一节课是杨先生讲的作文,他出了题目,略加解释,我们就构思,一点钟内得交卷。
这天晚上,全校就纷纷议论,说钱老先生听遍了各教师的讲课,有时还进课堂去指出:何者讲错了,何者讲的不详细。
大部分教师都挨了批评,而对英文教师的批评是发音不准确。
也在这天晚上,英文教师鼓动全体教师罢教以示抗议,但是除了他本人外,只有杨先生因和他个人交情不浅,勉强附和,其余教员多半不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