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X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X围生态系统的空间X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连线]2.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高二生物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导引自学诱思探究反思提高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自学导引: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二)抵抗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2、抵抗力稳定性的原理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1)净化作用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三个方面。
其中,生物分解以微生物为主,微型动物为辅,某些植物也有这种功能。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A负反馈调节。
①作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状态。
②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B正反馈调节。
①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②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发生的变化。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和预习
完成课时作业本“课时作业二十”
3
1
30
6
4
1
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
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
讲授分析,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当堂训练,检测知识运用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四、课堂训练
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B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的能力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_____的能力
特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_______稳定性越
高,反之越低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一般越容易恢复;反之越难
①一般二者呈负相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a)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越弱。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5.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运用图表展示法,直观地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景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授新课: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归纳: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周围生态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a. 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视频资料。
b.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它对我们很重要?”2. 第二步:讲授新课(15分钟)a. 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解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b.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 阐述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持的原因,包括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等。
3.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a. 提供几个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案例,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 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
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的学习,确立辩证统一思想。
点评: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具体阐明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农村中学高二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高中生物第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必修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教学流程
(2)教师结合模型讲解生态系统反馈调节要点:
①作用: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发生变化,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结果: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态
4.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图文比较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和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指出:生态系统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①一般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
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标导读] 1.通过对教材P109~110的实例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阅读教材P110~111,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并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重难点击]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或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________.(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受轻微污染的河流结果: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②森林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__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3)基础:负反馈调节.问题探究1.材料1 亚马逊森林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中间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现在依然保持着森林景观.材料2 森林火灾(左)和火烧后的恢复(右).从材料1、2看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请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1)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血糖调节为例).(2)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生态系统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害虫).3.已经污染的湖泊中污染状况加剧,如下图:从材料看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_________调节,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1.判断正误(1)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2)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5)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易混辨析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比较比较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向着更好或更坏的方向发展,即人们常说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比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________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________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特点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______,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不同实例热带雨林中假若某种植食性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轻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要有计划地采伐,防止过度采伐,并且要伐种兼顾.由此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_,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2)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并且推广秸秆还田,以减少农田的输出.由此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问题探究1.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到了苏州一水乡,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别具风情.水乡人家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于是他立即下令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以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材料二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相反,在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1)水乡人家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仍然很清澈,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什么能力?这种能力反映生态系统的哪种稳定性?(2)众多染坊废水使河流臭气熏天说明了什么?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哪种稳定性?(3)材料二可以说明什么?2.要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不是引进的物种越多越好?3.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吗?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A.①③B.②④⑤C.②③D.①④⑤4.如果将一处受到外来干扰后恢复到原状态的森林开发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提高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A.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地积蓄起来B.在森林里引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C.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便于游人观赏珍贵树种D.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易混辨析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点提示(1)不能说“热带雨林的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只能说“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相反的,如苔原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较小.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实验原理(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2)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缸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缸.(3)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2.实验流程问题探究试分析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完善下表: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必须________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分齐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__________________,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______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要做到的是( )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④动物产生的CO2能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6.设计制作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 A.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B.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C.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D.生态缸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别提醒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表明(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被破坏⑥生态平衡不易被破坏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2.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的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3.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4.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瓶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D.应给予瓶内生态系统适当的光照5.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的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下图所示:(1)甲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关系.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预测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何种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一、知识梳理1.(1)保持恢复能力(2)自我调节能力2.(1)①物理微生物种类和数量②丰富受到抑制(2)有限一定限度问题探究1.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2.(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3.加速正反馈是有一定限度的活学活用1.(1)×(2)√(3)√(4)×(5)√2.D二、知识梳理1.抵抗保持原状破坏恢复到原状复杂越强净化作用恢复力2.(1)适度自我调节能力(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问题探究1.(1)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反映了河流生态系统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2)众多染坊废水流入虎丘外围的河流,远远超出了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染坊停止排污后,被破坏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原状,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3)由材料二看出: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差,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2.不是.引进新物种是对原有系统稳定性的一种干扰,只有在保证不破坏原有稳态的前提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3.不一定,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活学活用3.A4.D [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将会改变原有的营养结构,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定期清理灌木、杂草和残枝落叶,这些人为因素的干扰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森林属于可再生性资源,适量采伐、合理利用,并不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反而会促进物质的循环,使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三、知识梳理1.(2)为食的动物非生物物质问题探究封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透明活学活用5.B [生态系统在能量来源上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赖太阳能,因此设计的生态瓶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态瓶内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为维持其稳定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要遵循能量流动规律;瓶底放一些鹅卵石并不是设计生态瓶所必需的.]6.D课堂小结食物链、食物网物质抵抗力恢复力自我调节当堂检测1.C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平衡越不易被破坏.]2.B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3.C4.C [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时,应模拟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条件,既要满足各种生物之间有营养关系,又要满足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合理.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设计生态瓶时要给予适当的光照,以满足能量的需求.在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时,瓶口应密封,与外界环境隔开.]5.(1)植肉捕食具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2)相对稳定抵抗力自我调节(3)逐渐恢复恢复力稳定性解析观察图解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T点之后,乙数量减少,甲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数量增多,导致森林生物量下降.。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9: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
1.明白实验设计原理。
2.会分析实验成功的诀窍和失败的原因。
3.学生填写表格。
4.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PPT展示
第三
层级
学习
过程
课堂
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PPT展示或投影
展示
讲评
题目有生态瓶的图片观察,设问包括生态瓶的放置场所、组成成分、成分间相互关系、相关的生理作用、放置一段时间后的变化等。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并在课堂上口头表述。
投影板书内容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很好的城市建设,但是它却面临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沙尘暴、雾霾。用什么方法可以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2.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其中蔬菜的农药残留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用什么方法可以保护蔬菜,同时尽可能少的使用农药呢?
媒体运用
导入
新课
创设
情境
1.幻灯片展示“生物圈II号”相关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生物圈II号”实验资料。
2.安排学生顺序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一: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建造“生物圈II号”并进行实验呢?
问题二: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了?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②成分之间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有合适的食物链,生物的数量不宜过多;
④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
2.如何观察与分析生态缸的稳定性?
3.生态缸不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4.完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间关系表:
项目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教学难点】理解食物链、食物网概念,掌握营养级概念【新知预知】一、生态系统的范围和类型1.概念:由___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①物质:___、____和无机盐等。
②能量:____、热能。
(2)生产者:①生物类群: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可被生物利用的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消费者:①生物类群:动物,包括______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______等。
②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4)分解者:①生物类群: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成无机物。
2.食物链和食物网:(1)概念:①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食物网形成原因: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_______________的食物。
②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食。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一切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
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
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 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
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全章教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通过观看图像、师生交流,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学会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并能够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及食物链与食物网2.难点:(1)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2)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教学背景】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本章是围绕着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
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能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而必修3第4章种群与群落的学习,为生态系统概念和组分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序与和谐、多样与复杂等。
从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想的角度,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为后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对“生态系统”一词并不陌生,对其最基本的内涵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七年级上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圈等有初步的了解。
能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
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顾与总结,带领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的边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侧重分析生态系统各个部分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各个组分之间的联系,学生尝试建构生态系统概念模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解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原因。
目前,普通理科教学班学生,最困难的是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
其次,对概念描述不够准确、概念内涵把握不住。
【教学过程】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
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关于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中涉及的能量变化往往需要把将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较难做到分析透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对话法、探讨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提示〗如下图,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板书〗一、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划分依据植物分布情况分布区域湿润或较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农耕区主要植物乔木草本农作物主要动物树栖动物为主能挖洞和善奔跑的动物动物种类较少特点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旁栏思考题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 2.6略3.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
各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5.提示: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
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下图这样的简化模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联结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提示〗基础题1.(1)阳光;(2)10~15 m;(3)消费者、分解者。
拓展题提示:可以。
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
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探讨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
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板书〗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一、能量流动的过程〖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
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和23.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
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
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
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
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
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板书〗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问题提示〗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
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
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
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
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
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 687.5 kg,计算公式是(12+18)/12×2 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11 kJ(计算公式是EG=MG××107);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1010 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07);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2×1011 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 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计算公式为η= 2×1011/×1012)。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拓展题⑴略(2)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不能。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
硅藻能利用获取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释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维持其生命活动。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碳循环〖学生活动〗阅读P100第二段到P101完〖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2.略。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旁栏思考题〗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探究〗有条件学生回家探究。
二、能连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1.(1)√;(2)╳。
4.是。
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拓展题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指导法四、教学课时1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通过跳圆圈舞来传递这一信息。
〖板书〗信息: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讲述〗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一般信息传递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