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之我看剩余价值论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894a9040c22590103029d5e.png)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
正是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科学。
长期以来,剩余价值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剩余价值是存在的。
剩余价值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也有其特殊性,并且剩余价值的存在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市场经济;必然性;特殊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
正是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科学。
长期以来,剩余价值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企业当中出现了雇佣劳动力,剩余价值是否也出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呢?如果出现,其必然性是什么呢?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又有何不同呢?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何意义呢?一、剩余价值的范畴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
但是从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描述看来,剩余价值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而且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一般性的经典论述有以下几点:“如果我们把工资和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这几种形式,而只是他们的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剩余价值,即商品生产中体现物品劳动或者剩余劳动的价值部分”。
有以上可知剩余价值存在的两个条件:一是有达到一定高度的生产力水平,使得剩余劳动存在;二是商品交换的存在,只有存在商品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在表现为价值。
换而言之,剩余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经济社会过渡到商品经济时期时,商品交换出现,剩余价值随之出现。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3c3ad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9.png)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保证他们的生存,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而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分配给资本家作为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是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体现。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机制和阶级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eb2b04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a.png)
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工资的差额,也就是资本家从劳动者那里获取的利润。
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而资本家则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
由于劳动者只能获得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而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劳动力价值,这就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控制和组织劳动过程,使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归自己所有。
剩余价值的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体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工资。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劳动过程,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归自己所有,从而实现了利润的获取。
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工资只能满足劳动者的生活需求,无法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关键。
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实现。
资本家将劳动者创造的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变现。
资本家通过控制市场,提高商品价格,获取更多的利润。
而劳动者则只能以工资的形式购买商品,无法分享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
剩余价值的产生使资本家能够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工资。
剩余价值的分配体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垄断和占有,而劳动者只能得到工资。
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资本家通过控制市场和提高商品价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剩余价值论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家的压榨,进而提出改革和革命的目标和途径,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b7f773e10661ed9ad51f35f.png)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与我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现代经济、社会实践,于是各种发展、修正甚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潮纷起,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发展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资本主义制度是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雇佣劳动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有两点: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都是商品,尤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
这使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新制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生产资料属于少数人,劳动力属于大多数人,是通过雇佣劳动把二者结合起来的。
从历史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今天在坚持它的同时,又要深化对其讨论的原因所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它的发现使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也为马克思建立系统的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剩余价值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作为商品价值构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渗透着鲜明的价值立场,这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含义层面,而且体现在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动力来源和生产方法等微观逻辑层面。
可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价值立场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2743a4e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c.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它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批判,揭示了剥削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矛盾。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及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实现过程。
马克思强调,商品的价值与其所含劳动时间成正比,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所得报酬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将一部分社会生产资料剥夺劳动者,使劳动者无法实现劳动价值的全额回报,从而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这一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意义重大。
首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即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实现自身利益的追求。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结果。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
劳动者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则是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剩余劳动的结果。
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贫富分化。
通过占有和控制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形成富人与穷人的巨大差距。
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使劳动者的贫穷和剥削不可避免。
这种贫富分化不仅导致社会不公平,还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f5474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b.png)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度批判和分析的重要内容。
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机制,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路径。
剩余价值是什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劳动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其利润的获取。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殊属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来生产商品。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工人维持自身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而在工人完成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后,他们还会为资本家继续工作,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商品价值的分析。
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的本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而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商品价值的交换和流通,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而劳动力价值也就变成了工资。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占有劳动力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一定的工作强度进行的劳动所需要的时间。
在现实中,每个国家、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企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的效率和价值的变化。
而价值的量度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在交换中,用劳动来估量商品的价值大小。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剩余价值的大小。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所需的时间。
“剩余价值”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02e150355270722192ef745.png)
来源于不等价交换 ,即贱买 ( 低于价值购买 )商品 ,或贵卖 ( 高于价值出卖 )商品 。这种说法看起来简单明了 ,很有道
理。还有人说 ,资本家之所 以能够得到剩余价值 ,是因为他
比其他人聪敏 ,善于投机取巧 ,能够一直做到贱买贵卖 。这 其实是上面那种说法的变种 。且不说现实生活里有没有人能 源 ,因为 ,在这种情况下 ,一部分资本家多得到的 ,恰恰是 另一部分资本家丧失掉的 ,就全部商 品的价值量来说 ,只不 过是原来 的价值量 在不 同人之 间有 了不 同的分配 比例而已。
系。它必须既在流通 中又不在流通 中产生 。这就是人们常说 四、总结
的资本总公式 的矛盾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 的产生必 须根据商品交换的 内在规律 ( 即等价交换 )来加 以说 明。然
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 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透过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一切假象 ,揭
够一直贱买贵卖 ,即使有这种人 ,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 的来 值 ,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雇佣工人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而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 的时间内 ( 即剩余劳动时间内 )则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可 见 ,剩余价值 是雇佣 工人创造 的、被资本家无偿 占有 的、超
在劳动过程 中属于资本家所有 ,因而劳动是在资本家监督下 【 2 】 列 宁选集 ,第2 卷[ M】 .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 9 9 5 . 进行的 ,劳动成果也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 的劳动过程是 [ 3 3马克思. ] 资本论 ,第1 卷f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 0 0 4 .
剩余 价值就是这样生产 出来的 ,资本生了个金蛋 。如果 我们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比较一下 ,就会知道 ,价 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只要 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ea0ec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9.png)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
济运行和阶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剩余价值理论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以助于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
早期文献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该书是剩余
价值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实质。
包括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
价值的区别等内容。
在马克思的学生和后继者的研究中,针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发展。
其中最重
要的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在该书中进一步分析了剩余价值
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即超额利润的产生和挥霍性消费。
穆罕默德·康德
西耶的《东方文明和帝国主义》也进一步拓展了剩余价值理论的范围,阐述了帝国主义的
种种垄断和掠夺行为。
剩余价值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克鲁格曼的《陷阱:复苏、退缩和持久经济停滞》是一部经典著作,通过对剩余价值及其分配的分析,解释了
经济危机和持续衰退的原因。
约翰·斯威齐的《剩余价值学派与凯恩斯主义》则探讨了剩
余价值理论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和争论。
剩余价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卢浮宫博物馆通过对艺术品的剩余
价值分析,研究了艺术市场的强势地位和艺术品的流通问题。
中国学者赵鹤林则通过对共
享经济中剩余价值利润分配的研究,揭示了共享经济背后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f14257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5.png)
观点,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分配论等
理论的关系,如劳动价值论、阶级斗争理论等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 当代学者对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逻辑悖论等进行重
• 当代学者探讨剩余价值论在全球化、技术进步等背景下
新审视,探讨剩余价值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的应用与价值
的新表现,分析剩余价值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启示
• 当代学者对剩余价值论进行批判与反思,提出新的理论
• 当代学者探讨剩余价值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他
阶级矛盾的发展
•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剩余价值论应运而生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为工人阶级争取权
益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 剩余价值分配的不平等性导致社会不公平,需要社会变革来消除剥削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社会向更
公平的方向发展
• 剩余价值 =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 劳动者得到的报酬
• 剩余价值 = 劳动力价值 × 剩余劳动时间 / 劳动日总时间
⌛️
剩余价值的类型
• 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获取的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与利润、地租、利息的关系
01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 技术进步促使资本家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剩余
• 技术进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不公平
价值率
剩余价值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启示
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启示
• 资本主义国家应关注剩余价值的分配,减少社会不公平
如何评价剩余价值理论
![如何评价剩余价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59aa11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9.png)
如何评价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内在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于这一理论,人们的评价却不尽相同。
要评价剩余价值理论,首先得明白它的基本内涵。
简单来说,剩余价值是指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而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攫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之前,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现象,并没有一个系统、深刻的理论解释。
剩余价值理论的出现,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削的本质。
它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它指出了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剥削。
这一理论让我们明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非是自然而然、公平合理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因为随着剥削的加剧,社会矛盾必然会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然而,也有人对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剥削,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确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剥削的本质。
而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和环境为代价的。
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要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而是要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
另外,还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已经过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剥削现象已经不再像马克思时代那样严重。
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论文
![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bc6e7c011ca300a6c390a7.png)
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学习心得摘要: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对剩余价值的认识;对剩余价值论的思考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一、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认识1.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生产物资资料的劳动过程具有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还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过程,所以这里主要介绍下值增值的过程。
价值增值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而形成的价值这一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4a6a88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f.png)
剩余价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也是阐述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意义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以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而资本家则以经济手段将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剥削。
剥削的过程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引起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作。
剩余劳动的比例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劳动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
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2. 劳动者进行必要劳动:劳动者利用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同于劳动者工资的价值。
3. 劳动者进行剩余劳动: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劳动者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即进行剩余劳动。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 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归属于资本家,作为资本家的收入。
剩余价值的意义与影响剩余价值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占有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获取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并积累更多的财富和资本。
2.剩余价值是阶级矛盾的经济表现: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但仅获得了工资的一部分,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doc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doc](https://img.taocdn.com/s3/m/5afe273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9.png)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剩余价值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那么,“剩余价值”概念是否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社会是否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呢?“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又是什么呢?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对这些问题试作一下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1]一般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
可事实并非如此。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就属于生产剩余价值。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不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
二、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那么,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b481f90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4.png)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创建者之一、德国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自身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成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资本家占有了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者使其进行劳动。
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不仅仅可以弥补自己的生存需要,还有一个部分超出了这个范围,这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成为商品。
生产资料的价值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流通和实现,而劳动力的价值则是劳动者维持生存和再生产需要的价值。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成本并不仅仅是支付劳动者的工资,还需要支付劳动者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而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则成为资本家的利润。
剩余价值的创造是通过剥削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控制劳动过程和劳动者的劳动力,从而获取并占有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手段,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和根本。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资本主义社会被描绘成一个剥削劳动者的体系,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面临着被剥削的命运。
马克思将这种剥削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根源。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也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剩余价值的榨取过程中,无产阶级被剥削,生存权被侵犯,从而产生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剩余价值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仅是不公平和剥削的,而且也必然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
这一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成为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揭露和批判,而且也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e8a16b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3.png)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首次被系统阐述和发展的,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以及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武器。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它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超出自身工资报酬的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化,把一定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利用这种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将生产出的商品销售并获取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自己所得到的工资报酬,而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但是这部分价值却被资本家占有并支配。
这种剥削劳动者的方式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运行的土壤。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支配剩余价值的方式实现了对劳动者的剥削,这种剥削关系不仅存在于生产过程中,也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动力源泉,也是货币资本不断积累扩大的原动力,它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压榨劳动者,加剧了劳动者的贫困和失业,导致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分裂的加剧。
而剩余价值的不断积累和扩大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波动,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剩余价值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和结局命运,预示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走向崩溃和灭亡。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读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心得
![读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87640b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f.png)
读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心得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读《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心得在课后读了《剩余价值理论》一书。
在大学时期我学过一些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觉得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
在读了《剩余价值理论》一书后,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了本质的理解,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
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
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但是,在这表面之下,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是剩余价值论。
关于剩余价值规律,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雇佣劳动力,并通过剥削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价值的增殖,。
分析整个生产过程,先看资本家,他们的目的当然是通过现有的资产来实现资产的增殖。
因而他们提供各种生产资料。
,并雇佣劳动力来实现商品的生产。
从工人的角度讲,他们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方式目的是获得利益。
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资本家提供的生产资料定义为不可变资本,而工人提供的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并把剩余价值归结为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为应该属于工人,但被资本家所占有,而产生了剥削。
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并没有得到价值的提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呢?](https://img.taocdn.com/s3/m/5d66a430ee06eff9aef807a2.png)
剩余价值正好解释市场经济对人的奴役。
《资本论》就是针对市场经济的,在《资本论》中“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是交替使用的同义词。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是为剩余价值这种交换中剩余劳动支配形式的权力而生产。
财富分配的说法如同放屁,实际上是劳动力支配问题,因为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真正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正如:富人支配一千个人一月劳动(麻烦)为他寻找到满足他欲望的奢侈品香水,难道公平的分配就是让一千个人分配这样的香水么?社会所有权结构不同,生产指向上就不同,实际上是劳动力支配的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的邪恶就在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不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财富,而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权力。
”资本主义的邪恶就在于为价值而生产,为剩余价值而生产。
劳动价值论毫不留情的揭露了市场经济的金钱游戏。
价值这种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就是一种人支配人的劳动。
商品(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或者说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有用属性)或者说物质属性(有用属性)的转化率。
价值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权力(奴役),与具体财富无关。
正如剩余价值,其实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交换中剩余劳动支配形式的权力。
要弄清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就必须清楚真正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价值意味着的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因此,它并不是被人们通常所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如百度百科也在歪曲劳动价值论)在这里其价值定义与普通人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中的俗约定义“有用性”相冲突。
正如:阳光、空气有用,但阳光、空气中确不包含金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不包含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
物质的有用属性,即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作为自然力一部份的人类劳动只是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而且属性转化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其它自然力帮助。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b272a1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b.png)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一种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作方式的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和哲学基础。
近些年来,剩余价值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对近些年来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做出综述。
首先,关于剩余价值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比较系统。
张友金(2005)在其《剩余价值论的现代内涵》一文中,对剩余价值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他对剩余价值论的内涵和现代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提出了多种思路和方案,为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其次,关于剩余价值产生机制的研究比较深入。
石国权(2014)在其《剩余价值产生理论的演进与现代价值论的确立》中,系统回顾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产生机制的理论构建和演化,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经济价值的剩余价值产生机制的新理论,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机制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探讨。
第三,关于剩余价值分配机制的研究也比较丰富。
陈暄茹(2017)在其《论剩余价值分配机制中的权利问题》一文中,从权利和公平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剩余价值分配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一个既保护劳动者权益,又能够保证生产效率和企业盈利的剩余价值分配机制。
第四,关于剩余价值的贡献和发展的研究也比较丰富。
陈静涛(2016)在其《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启示》一文中,探讨了剩余价值理论对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和贡献,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可作为拓宽中国经济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工具。
总体来说,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方向和深度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尽管在现代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受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重要性和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未来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剩余价值理论在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意义的深入探讨,为我国经济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对于政治经济学的了解并不多,初次接触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
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好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书上,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是看其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我见之劳动价值论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代经济生活并未超出劳动价值论涵盖的范畴,反而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拙,而且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不仅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且成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一、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而物化劳动则是指包含在过去劳动中的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
马克思认为,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作为生产要素的物化劳动只能依靠活的具体劳动转移价值,其本身并不增加价值量。
而且,这些物化劳动在转移自身价值时,也需要通过具体劳动来实现。
尽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促使不变资本在产品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但是,科学技术并不创造价值,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是人类活劳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活劳动本身,因此,它自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越发展,人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就越大,因为具有更高创造性的科技劳动必然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
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均日益加大了对各种高素质人才引进的力度,其原因就在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由此也印证了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理论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代的经济生活并未超出劳动价值论涵盖的范畴,反而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劳动价值论在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个方面显示着其当代意义:在商品生产中,新技术和新知识进入劳动过程,但不进人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
也就是说,不是新技术、新知识本身在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了新技术、新知识的劳动者把人类的简单劳动变成了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之,劳动创造价值的形态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发生变化,因为劳动价值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劳动创造性的提高,而不是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开始创造价值。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至少应当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严格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要拥有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因此,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严格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尽管是以简单劳动作为其研究商品价值的基本劳动形态,但马克思对含有科学技术因素的复杂劳动也作出了深人研究和充分肯定。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要素,与生产力中的各个要素密切相关。
同时,他在阐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时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可以说,在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许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相关。
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激烈市场竞争的经营活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商品生产者必须在生产中积极追求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总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复杂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如果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努力提高科技意识,就会带动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并促进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深人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劳动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亲身体会到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在实际分配中理顺劳动收人与非劳动收人的关系,既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又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来参与分配,适当调整高薪阶层的收人,积极扩大中等阶层的收人,大幅度提高低保阶层的收入。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就是在充分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的劳动的作用。
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社会及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把商品经济中隐藏得很深的“价值”从与其相关联的因素和条件中剥离出来,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本质,在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中凸显了人的创造性这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显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
这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所努力践行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而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某些收入分配不公、拖欠农民工工资、歧视社会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指导。
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视人力资本发展,则有益于解决这些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我见之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可以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他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在他的空中楼阁资本论中用了第三巻一整巻的篇幅来讨论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并且说剩余价值理论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他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对此,我进行了下研究,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活动叫做商品生产。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比如粮食可以吃、衣服可以御寒、遮体、钢铁可以造机器武器等,商品的价值属性是指其本身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而他提出的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也就是说,如果工厂生产商品时消耗的劳动多于消费者自己少量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按照“价格等于价值”的定价原则,商品的价格就会高于消费者自己制作的成本,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制作,而不是向工厂购买。
而要以较少的劳动生产出某种商品,就必须进行专业化、大批量生产。
而大批量生产必然伴随着商品卖不出去的风险。
这个风险的承担者是整个商品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加者,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付出,也是商品中凝聚的劳动——价值——的组成部分。
工厂生产商品时消耗的劳动少于消费者自己少量制作所消耗的劳动,是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如果消费者和工厂“等价交换”、而非自己生产制作的话,就可以节约大量劳动。
如果工厂和消费者进行“不等价交换”,即商品的价格始终略高于商品的价值,消费者仍然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因而不会拒绝这一交换。
商品交换的本质动机不是“互通有无”,而是“节约劳动”。
由于商品在出售时,价格可以高于商品的价值,因此,即使严格遵循劳动价值论,工厂(严格地说是它的主人)不剥削工人也可以获得利润。
这种非剥削利润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给生产者的报酬,因为后者节约了前者大量的劳动。
归纳起来就是: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资本存在非剥削的利润来源。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是:资本利润完全(100%)来自对工人的剥削;不剥削工人,资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经济学观点可以归纳为资本是资产阶级剝剥无产阶级的工具,剩余劳动是资产阶级剝削无产阶级的手段,利润是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就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和剥削。
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实际就是私有财产通过交换产生的增值价值,人们交换的目的正是为了剩余价值,如果没有了剩余价值,人们则不会来交换了,那么市场也不会有了,所以剩余价值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是人类永无休止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