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受众
以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的互动为例,主要参与形 式有:书信参与、热线电话、网上交流、短信参与、 现场参与和DV制作。
(2)相互追逐与选择
新闻需要受众,以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选择自 己的目标受众群,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获得 较好的传播效果,并赢得受众的不断选择。
受众也需要新闻,以了解环境、增长知识、娱乐 消遣等;需要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新闻,尽可能 方便、迅速、充分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念,主要指作为信息接受者和利用者的公民,有权接近和利 用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主张、意见,有权要求大众媒介刊登 或播发其意见、广告、声明、反驳,有权要求大众媒介传播 自己想要传播的有关信息。
5.传播权:1969年法国学者让·达尔西提出了这一概念。 6.其他权利:名誉权、隐私权、媒介利用权和选择权,以及
媒介消费者权利等。
3.本能性
自卫的迫切需要,娱乐或者谋求私利的兴趣, 危机或紧张时期之后长久的存在的习惯,驱使人们 不由自主地关心新闻。每当新闻节目到来,他们本 能的、忠实的、执拗的收听或者观看新闻节目。
4.独立性
由于受众和传播媒介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互 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所以新闻传播对他们没有强 制性。受众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和意 志选择新闻媒介和信息内容。
消极受众是指文化程度比较低,注重生活温 饱的平民。他们没有太多的主见,比较容易接受 传播内容和积极受众的影响,是新闻媒介最广大 的接受者。
(2)按照人口统计的原理,可将受众分为一般 受众和特殊受众。
一般受众对于各种新闻媒介及其所传播的所有 新闻信息都敢兴趣,没有固定的方向和重点。 特殊受众除了对一般新闻信息感兴趣外,还对 某一特殊的内容感兴趣。如女性偏爱文娱类信息, 青年人热衷于新闻类和知识类信息;老年人乐意消 闲类和保健类信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丰富,这种特殊受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传播学》第六章媒介分析
第一节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
电视
报纸
广播
施拉姆:视听媒介在传播一定数量的有关某种主题的信息上, 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媒介更为优越。
第一节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
第一项研究
戴维·塞纳和威廉·麦克尤恩研究
结论:视听媒介如电视在传播信息方面,并不比单纯的视
觉媒介如报纸和听觉媒介如广播更有效力、对受众的影响 更大。
“我们的身外世界越来越变得广阔和纷杂,如今人们已很难直接去感 知它、把握它、理解它,众多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都远远超出人们 直接接触、亲身感受的范围,因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实 际上已是“够不到、看不见、想不起”。”
二、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涵义
构建一个可供感受、适合体验的间接环境,即脑海图景。 脑海图景是个经过简化的“拟态环境”,其作用在于把臆
正面功能:指媒介有益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而言; 负面功能:指媒介有损于历史的消极意义而言。
媒介 系统
社会 系统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
1.监视环境 2.联系社会 3.传递遗产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
监视环境: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 联系社会: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
结论:视听媒介始终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而消极的状态中,
注意力总是被原作的内容所吸引,就不可能发挥更多的主 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相反,视觉媒介则能为感受信息 提供从容的机会、联想的空间与自由的向往。
研究各种媒介在具体传播活动中 “的不同效力,是当今媒介分析的一大 趋势。
”
第二节 斯蒂芬森的游戏论
传递遗产和提供娱乐
新闻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
(一),历年真题07:纯新闻:即客观报道,迅速报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新闻失实:新闻失实的最突出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5因果不符新闻失实性质的分类: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由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非故意性失实:在采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原因:轻信,采访不深入,编辑不慎,校队不严)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对新闻真实性造成有害的影响。
二级传播: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
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
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新闻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08: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其基本要素为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特点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自考新闻事业管理【精讲】 第六章
4、制作与播出广播广告的要求: [简答]
强化听觉效果 开始时就引起注意 明确地提示目标消费者 尽早播出品牌名称 诉求重点单一并加以重复 5、广播广告制作与播出的影响要素有:广告词、音乐、音响、间隔。 6、一个优秀的电视广告,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间可能很短,只能以秒来计算。 7、制作与播出电视广告的要求:[简答]
6、媒体覆盖率:媒体可以覆盖的区域内的居民数与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总数之比。
11、调查技术装备:视位测向器、按钮仪、电位法测验器(测谎器)、视听器、瞬间显 示器、瞳孔计。
四、广告管理法规和广告伦理
我国第一部 严格意义上 的广告法律
2、《广告法》把广告活动的主体分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 《广告法》对广告活动的主体进行划分的意义在于:它将促使我国的广告行业进行 合理的分工;它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广告的策划、制作水平;它将引导我国的广告业逐步 与国际惯例接轨,并最终全面实行广告代理制。【简答】
三、广告推广与广告调查
1、广告推广:是新闻媒介向广告主及代理广告主 广告业务的广告代理公司推销自己的版面位置或广 告时间的手段、措施及活动,以及新闻媒介在广告 受众中树立自己广告业务活动的良好形象的手段、 措施及活动。
2、面向客户的推广方法: 价格优惠. 效果宣传、满足要求. 出谋划策。 3、面向受众的推广方法有: 提高广告可信度;提供种类齐全的广告的信息 ;提高广告 的艺术性。 4、广告调查的目的。【简答】 媒体广告调查的目的是从质和量的方面对媒体进行分析研究,测试受众对媒体的 接触习惯,提供诸如报刊发行量、读者状况、电波媒体视听率、视听者状况、媒体的 广告表现力、对视听者的影响力等方面的资料,为研究媒体广告的传播效果提供依据。 5、媒体广告调查的内容:覆盖率、接触率、注意率、认知率、行动率、信任度和 众购买力和生活方式。 7、媒体接触率:该区域内实际接触某则广告的居民数与媒体可以覆盖的某一地理区 域内的居民数之比。 8、广告调查对媒介广告业务的意义【简答】 1)据以进行广告推广活动 2)据以调整编辑方针和经营策略 3)有针对性地向广告客户提供服务 9、接触率调查的方法与技术:认识测定、视听率调查 10、注意调查的方法:分发回忆调查表、个别询问法、 电话调查法。 受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报纸编辑名词解释汇总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指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的决策。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指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要发挥的功用,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
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制定的编辑工作准则。
它包括媒介的受众对象,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水准和媒介的风格特色。
新闻产品设计:是对媒介产品中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智能的组成部分的设计,包括确定新闻产品在整个媒介产品中的位置和比重,以及进一步设计新闻产品中的每一个部分。
新闻报道策划: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以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目的,按照新闻所独有的规律对报道时机、报道手段、报道艺术等所作出的策划。
报道效果目标:是报道者根据报道策划前期掌握的信息,在对新闻报道可能取得的社会效果的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新闻报道选题决策的共性规律:基于传播主体的可操作规律,基于客观事实的价值规律,基于受众的适宜性规律。
选题决策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可供传播的客体、读者的获知需求、实现传播的条件。
版面:是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各类稿件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是读者的第一接触的对象。
它具有三种功能:导读功能,导向功能和标志功能。
导读功能:指报纸版面引导与方便读者阅读的功能。
广义上的导读功能是对所有版面而言的,如版面的编排结构合理,标题、文字、图片、色彩、线条等运用恰当,引导与方便读者选择和阅读。
狭义的导读功能是专门针对低一般来说的,指头版开辟导读窗口,向读者展示整个报纸的精彩内容,方便与引导读者阅读。
版面语言:指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
版面语言的基本形式包括: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和版面的布局结构。
版面空间是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以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
他所包含的因素有:区域、面积、距离和形状。
编辑手段:是安排版面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版面编排手段包括字符、图像、线条和色彩。
《新闻学基础》练习题
《新闻学基础》练习题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一)1、产业属性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2、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3、什么是新闻媒介的个性?4、什么是“靶子论”?5、请结合现实情况,谈谈对新闻的真实原则的理解认识。
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二)1、新闻活动的渠道有哪些方式?2、新闻媒介的作用是什么3、新闻媒介对受众进行细致分类,可以分成多少类4、受众的权利有哪些5、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是什么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三)1、什么是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2、论述社会注意新闻工作者的合格标准。
3、近代汉字报纸产生有什么特殊性4、什么是新闻媒介的受众5、举例论述如何理解新闻媒介的正效应新闻学基础练习题(四)1、什么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金钱控制下的新闻自由。
3、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就不能有倾向性。
4、受众的特点有哪些5、私有制为主的完全商业运作体制的特点是什么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五)1、简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2、近代汉字报纸产生有什么特殊性3、什么是新闻媒介的受众4、新闻从业者应有的修养是什么5、举例论述如何理解新闻媒介的正效应新闻学基础练习题(六)1.什么是软新闻2.新闻媒介的受众有什么特点和权利3.什么是新闻专业理念4、举例论述如何理解新闻媒介的负效应5.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七)1、简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2、近代汉字报纸产生有什么特殊性3、什么是新闻专业理念4、私有制为主的完全商业运作体制的特点是什么5、举例论述如何理解新闻媒介的正效应新闻学基础练习题(八)1.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2.最早的报纸产生在哪个国家3.新闻媒介的作用是什么4.二级传播理论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5.中国的报纸是如何产生的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九)1.什么是硬新闻2.新闻媒介的受众有什么特点3.新闻从业者的修养是什么4.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5、举例论述如何理解新闻媒介的正效应新闻学基础练习题(十)1、新闻本源是指什么2、如何理解魔弹理论3、新闻媒介的风格是指什么4、受众的特点有哪些5、私有制为主的完全商业运作体制的特点是什么《新闻学基础》练习题答案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一)1、见绪论2、不对3、独特的风格4、见绪论5、有见解合理就行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二)1、见第一章2、见第六章3、见第十一章4、见第十一章5、见第十一章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三)1、见第七章2、见第十四章3、见第四章4、见第十一章5、见第七章新闻学基础练习题(四)1、见第一章2、有见解合理就行3、不对4、见第十一章5、见第十章1、见第二章2、见第四章3、见第十一章4、见第十四章5、见第七章新闻学基础练习题(六)1.见第二章2.见第十一章3.见第十四章4、见第七章5.见第七章新闻学基础练习题(七)1、见第二章2、见第四章3、见第十四章4、见第十章5、见第七章新闻学基础练习题(八)1.见第七章2.英国3.见第六章4.见第七章5.见第四章1.见第二章2.见第十一章3.见第十四章4.见第七章5、见第七章新闻学基础练习题(十)1、见第二章2、见第七章3、见第六章4、见第十一章5、见第十章。
第六章受众
受众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
二、受众的特点
就受众在空间上分布、存在的态势看,受众的特 点主要表现为: 1、多 2、杂 3、散 4、匿
• 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又具
有四个特点: 1、自在性 2、自主性 3、自述性
社会条件 个人特性
媒介印象
需求
媒介接触 可能性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其他满足手段
受众接触媒介的过程
(1)接触目的:为满足特定需求。
(2)发生条件: 媒介接触的可能性;
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 选择特定的媒介内容
受众接触 媒体过程
(5) 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 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的 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归为5大类别:
• (1) 认知的需要(获取信息、知识和理解) • (2) 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或美感的体验) • (3) 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
性和身份地位)
• (4) 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
触)
• (5) 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转移注意力)
• 据此,卡茨等人主张把注意力转移到信息接受者这一方,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 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 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 播。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就 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社会类型论
• 社会类型论,又称为社会范畴论 ,它以社会
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 由赖利夫妇于1959年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中首次提出。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 的,尽管每个受传者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 的社会阶层中,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某一社 会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大众媒介据此有针对性的采写、设计、制作、传 播讯息,就能增强传播媒介的吸引力,提高大众 传播的效果。而不同社会类型的受众,也会将接 受对象锁定在符合自己要求的媒介或栏目上。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利益
当“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吹响了网络时代的号角,当“互联网启蒙”教会了了我们“数字化生存”,O和1,这两个人们熟悉而又探究不绝的数字,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时代。
新的时代,不仅意味着信息传输技术的变化,更意味着从根本上实现了信息传递形态由单向向互动的革命性转变。
这种转变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形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知不觉且无法抗拒地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状态。
当我们习惯性地思考“把什么内容传递给受众”时,也开始思考:受众会向我们反馈什么内容?他们将如何参与内容的制作?正是O和1,以及由这两个数字引发的一系列信息传送革命,使我们在理解麦克卢汉的警句“媒介即讯息”时,产生了新的实证性感受。
面对O和1,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在从过去的大众媒体向交互的新媒体转移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权力是递增的。
”①这种权力的递增之影响于媒体,不仅是传递内容的变化,而且包括传播技术、媒体组织及管理、媒体经营等在内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这便是我们面对的无法回避且必须认真研究的实际。
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说,“未来的数字化生活将会是‘随选信息’的天下。
当我们需要某种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要求,或含蓄地暗示:因此靠广告商支持的电视节目制作需要一番全然不同的新思考—”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1、什么是新媒体?传播学界关于“新媒体时代来临”的呼声由来已久,而且很有“后浪推前浪”的意味。
然而,究竟何为新媒体?当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时,必须要明晰的是它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内涵,是要回答它“是什么”的问题;而外延,是要界定它的适用范围。
近两年来,“新媒体”的概念四处散播,CIP(网络内容服务商)称自己是新媒体;个人网站称自己是新媒体;早已创建的都市类、时尚类、TI类纸质媒体也纷纷旧貌换新颜,将自己扮作新媒体……尽管“新媒体”这个概念己被广泛使用,但迄今为止传播学界仍未见广为认同的解释。
因此,厘清“新媒体”的概念,回答什么是新媒体,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
新闻受众的名词解释
新闻受众的名词解释在现代数字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新闻并不是一味被传递,而是需要一个受众来接收和理解。
新闻受众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接收和消化新闻的个体或群体。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和探讨新闻受众的概念。
一、定义新闻受众新闻受众可以理解为新闻的消费者和接收者,是指那些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收音机、报纸、杂志或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的人群。
他们以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对新闻内容进行吸收和评估,并对其进行解读和理解。
不同的受众对于新闻的重要性和关注点也存在差异,例如,年轻人可能更加关注娱乐和体育新闻,而商业人士则会更关注经济和政治消息。
二、新闻受众的分类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新闻受众可以分为广泛的大众受众和特定的目标受众。
大众受众是指没有具体限制的所有人,他们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的新闻,并对各种话题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而特定目标受众则是指特定领域或群体中的人,他们对特定主题或领域的新闻更感兴趣和关注。
例如,科学家可能会更关注与科学相关的新闻,而体育迷则会更关注体育比赛和运动员的动态。
另外,新闻受众还可以根据其获取新闻的渠道进行分类。
传统媒体是指通过报纸、电视、收音机等传统方式获取新闻信息的受众,而数字媒体则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上的新闻应用、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新闻的受众。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媒体已经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新闻受众的需求和行为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新闻受众,很多研究都致力于探讨他们的需求和行为。
了解受众的需求可以帮助新闻机构和媒体更好地提供符合受众兴趣和偏好的新闻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
同时,研究受众的行为可以帮助了解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为新闻的传播和推广提供指导。
当涉及受众需求和行为研究时,有几个关键概念需要考虑。
首先是个体差异,即不同受众在需求和行为上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他们的背景、兴趣和认知有关。
其次是动态性,即受众的需求和行为可能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共性、 特性、个性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 新闻媒介的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 本特点;指的是包括各个时代、各个国家、 本特点;指的是包括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 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 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主 要有以下两方面: 要有以下两方面: 1、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 、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 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 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 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舆论机构, 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舆论机构,没有立 司法、行政的强制权和指挥权。 法、司法、行政的强制权和指挥权。 2、新闻媒介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 、 的传播机构,是真实地、 的传播机构,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 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三)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文中指出: 一文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 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 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 就是说, 位的物质力量, 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 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 资料的阶级, 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 资料。 资料。”
二、新闻媒介的特性 新闻媒介的特性是指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 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在新闻学研究中, 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在新闻学研究中, 人们谈论更多的是某一新闻媒介的特性, 人们谈论更多的是某一新闻媒介的特性,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从所有制方面看有:私营;公营;国营。 、从所有制方面看有:私营;公营;国营。 2、从与政府和执政党的关系看有:独立的; 、从与政府和执政党的关系看有:独立的; 官方的;半官方的新闻媒介。 官方的;半官方的新闻媒介。 3、从阶级性方面看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从阶级性方面看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新闻学概论》11.7受众和媒体认知
(4)能够识别信息真伪、节目好坏以及媒介优劣,对媒体保持一种 独立判断的态度。
(5)能够理解媒介的生产过程和传播过程,明白媒介生产过程,传 播过程中的特殊语境,包括不同的国情、不同形势、不同境况。
新 闻 学 概 论
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和媒体认知
媒体认知是指受众自身如何认识媒体,如何定位自身与媒体 的关系。受众的媒体认知,包括5项内容:
(l)能够意识到媒介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有正面的、积极的, 也有负面的、消极的。
(2)能够理解媒介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能正确选 择自己所需要的媒体。
不同的受众对媒体有不同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媒体 就有不同的期待和不同需求,从而对媒体 产生重大影响。
一、受众的媒体认知事关国民素养
二、受众的媒介认知直接关系媒体的改革 和发展
三、受众的媒体认知影响着国家新闻政策 制定
讨论:如何理解有什么样的受众就会有什么 样的媒体。一个国家受众的媒体认知水平决 定着一个国家的媒体水准。
《新闻学概论》(第六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商品与物质商品的区别:
传媒产品的商品性既有独立于物的意识形式, 又有和物结 合在一起的介质形式, 而且只有借助于物才能进行交易, 任何一条新闻离开一定的实物(介质)。我们无法得到它, 但人们消费新闻绝不是消费这一实物, 而是享用实物传递 给我们的信息。介质与新闻相比, 新闻及其他信息成为绝 对的消费品, 而介质仅仅是相对的消费品。这是新闻这种 商品与物质商品的明显区别, 新闻是一种精神产品, 其商 品使用价值, 取决于媒介工作者的劳动。精神产品具有不 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 优秀的精神产品的直接经济效 益可能不大, 但它们的创新价值或积累价值对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其他进步有很大作用;相反, 一些迎合庸俗 甚至低级趣味的传播内容, 有一定的受众面, 同样可能获 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它们在内容选 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 众不同之处。
1.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2、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3、已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 目
4、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 抢眼
5.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 来显示个性的
如何显示新闻媒介的个性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共性gòngxìng :
指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通性质。
新解释: 形容事物的共同性质结构。 一般、普遍、概括的 性质或状态;统统适用,完全的可应用性语言的共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
性和个性的关系。——毛泽东《矛盾论》
新闻事业的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的所共有的基本特点;
2 公营: 由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大多数国家都有公营电台、电视台,还没有公
营报纸,以BBC为代表。 特点: 由各阶层代表组成 管理机构,不受政府控制;半官方机构;以视听费 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 国营: 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新闻概论受众的名词解释
新闻概论受众的名词解释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
而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闻概论受众可以被解释为在新闻传播中接收和理解新闻信息的群体或个体。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新闻受众?答案是,任何对新闻感兴趣并能够接收、理解和反馈新闻信息的个体都可以成为新闻概论受众。
这包括不同年龄、职业、教育水平、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的人群。
首先,新闻概论受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样性。
在一个社会当中,人们具有不同的兴趣、需求和偏好。
因此,新闻内容需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定制。
例如,在一份报纸或新闻网站上,可以有不同的版面或频道,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兴趣和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报纸或新闻网站会设立体育、娱乐、财经、健康等专门的版块。
其次,新闻概论受众具有信息需求。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和获取途径也不断变化。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应用和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接收新闻。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受众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新闻形式,如文字、音频、视频等。
因此,新闻媒体需要不断创新,并及时关注受众的需求变化,以保持受众的兴趣。
此外,新闻概论受众在新闻传播中还扮演着反馈的角色。
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的受众更加主动和参与。
他们可以通过评论、分享和点赞等方式表达对新闻的看法和态度。
这不仅给予了受众话语权,也对新闻媒体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信号。
新闻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来改进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内容,进而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和信任度。
除了以上讨论的个体受众,还有群体受众也是新闻概论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特定的时刻和事件下,人们会团结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受众群体。
例如,在重大社会事件、体育赛事和选举中,人们往往会聚集在一起观看新闻报道,并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交流。
这些群体受众对新闻媒体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因此,新闻概论受众是指在新闻传播中接收、理解和反馈新闻信息的群体或个体。
《新闻学概论》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2、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务、服从、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3、党报理论: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与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第二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传播和获取新闻的活动。
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第三章:新闻1、新闻:新闻有两种并行不悖的定义:新闻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了新闻的形式是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了新闻的实质是信息。
2、新闻本源:新闻本源指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客观依据。
这一概念最早由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并对这一概念做了唯物主义论述,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进行能动的反映。
3、`4、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一般包括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的经过,即5W1H。
5、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突然爆发的战争等。
突发性新闻通常有明确的发生时间6、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中受众的权利
• [1] 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等,是指公民获取 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 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例如: 在我国,公民享有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知情权,公民就可以通过网络去 监督政府廉洁从政,从而行使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 6.按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
受众。
其实受众群体的细致划分还有很多方法,这不仅说明了 受众组合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这种为 媒介的受众定位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体系。
受众在新闻媒介中的作用
• 1)决定着媒介内容的取舍
• 2)决定着新闻媒介定位风格 • 3)决定新闻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利
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
•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
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来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 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 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
•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的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
•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
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 不同的次属群体。
• 3.按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
稳定受众。有固定习惯接触媒介的受众称为固定 受众,相反,偶尔接触媒介的受众称为不稳定受 众。
• 4按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 [3]批评建议权与监督权 • 批评建议权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作为一个公民有权向国家机关 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或一 些建议性意见。
新闻媒介的受众
04
新闻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
提高新闻品质
真实性保障
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通过多方求证 和权威数据来源,为受众提供准确的事实描述。
深度解读
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挖掘背后的原因、影响和 意义,满足受众对于事件全面理解的需求。
客观公正
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偏见和刻意引导,让受众能够 自行判断和思考。
增强受众粘性
个性化推荐
01
根据受众的阅读历史、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推荐,
让受众能够更方便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深度报道
02
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持续、深入的报道,展现事件的完整过程
和丰富细节,吸引受众持续关注。
社群运营
03
通过建立新闻社群、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增强受众之间
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良好的新闻阅读氛围和社群认同感。
维护公众利益
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介需要关注 和服务广大受众,通过受众研究了 解公众的信息需求和利益诉求,从 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02
新闻媒介受众类型
按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
01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对新闻媒介的需求和偏好有所不同。例如,年轻受众
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而中老年受众更可能通过电视或报纸
获取新闻。
02
性别
男性和女性受众对新闻的关注点和兴趣可能存在差异。一些研究表明,
女性更关注社会、文化和娱乐新闻,而男性更关注政治、经济和体育新
闻。
03
教育水平
受众的教育水平会影响他们对新闻的理解和需求。高教育水平的受众可
能更关注深度报道和分析,而较低教育水平的受众更倾向于简单、直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受众的特点 受众的分类(细分) 受众的权利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第一节 受众的特点
一、受众是谁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 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 众、听众。 不同的受众观(P206)——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教育、接受指挥)、消费者等
三、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P226 ①受众通过媒介对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 和各项活动依法行驶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②受众对新闻媒介的活动行使批评建议 和监督的权利。
传播服务保障权利:指受众依照法律享有进 行传播消费和一系列服务保障的权利。 这一权利有许多具体的细则,如受众享有自 由选择媒体、选择新闻信息消费方式以及要 求新闻媒介提供合格的、良好的服务的权利。 而这些权利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被忽略或侵犯, 如强行摊派订阅、非正常停刊减张、广告侵 占新闻播出时间、新闻质量低劣、未按电视 节目预告播出节目、延期投递等,都是对受 众传播服务保障权利的侵犯。
2、混杂性 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 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 杂性特征。
3 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二)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 变化(受众的新特点)
1、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第二节 受众的分类(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 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按照性别、 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 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 不稳定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一般受众 和特殊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 众和潜在受众。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 众和边缘受众。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受众需要是新闻媒介一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P208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二、特点
(一)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 性。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功能定位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的指向性规定, 主要是着眼于媒介性质,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 的指向性规定。受众定位是媒介实现市场占位 的基础, 是客观性的存在,是传播活动的起始 点和归宿,是媒介实现市场占位的基础。受众 定位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
1、受众区域定位 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程度定位
第三节 受众的权利
“权力”和“权利” 权力是特定管理主体组织管理对象在实 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对管理对象理 念、行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管理主体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 权利就是指做某一件事的资格
一、知情权——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受众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 “知情权” P223 “新闻传播中受众的知情权” P223 知情权是当今民主社会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内 容,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 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但:受众的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
四个方面:(1)知的权利,即获取信息 的权利;(2)传递消息的权利;(3)交 流权——讨论的权利;(4)批评权—— 纠正传播机构和传播者错误行为的权利。
四项内容:(1)通过传播获知信息或称 知情权;(2)使用传播进行交流的权利; (3)受众享有讨论的权利;(4)受众在 受到新闻侵害时有要求补偿的权利
二、表达权
“表达权” P225 “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表达权” P2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 行、示威的自由。”
表达权:语言表达、行为表达和沉默表达。从 内容上看可分为群体利益的表达和公民对重大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公众问题发表见解 与主张的权利。
侵害补偿权利:指受众权益在受到侵害时有 权依照法律享有要求补偿的权利。这是保护 受众权益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前面四项权利 得以实现的保障手段之一。在我国没有专门 的新闻法和出版法的情况下,其适用条例散 见于宪法、刑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及相关法规、规定的条款中。
六个方面的权益:(1)通过视听阅读获 知传播信息的权益;(2)在法律允许范围 内利用媒介进行表达的权益;(3)通过视 听阅读进行文化娱乐欣赏的权益;(4)通 过视听阅读接受教育的权益;(5)在法律 和传播业务允许的范围内参与传媒活动的 权益;(6)进行传播消费,享受传播服务 的社会保障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