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见肢体或关节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关节肿大甚至变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 痹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 痹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_中医世家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痹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痹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痹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痹证概述痹证(bi disease)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筋脉、关节等部位,导致经脉痹阻,不通而痛的一种病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

本病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以及饮食有密切关系。

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或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长期不能痊愈,逐渐转为慢性。

英文名称:bi disease。

其它名称:痹病、痹症。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是。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肌肉、关节。

常见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

主要病因: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检查项目:血常规、炎性标志物、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等。

重要提醒:若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应及时到就医咨询,注意日常、饮食。

积极预防本病的发展,避免心痹、肺痹的发生。

临床分类:1、风寒湿痹(1)行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冷疼痛加剧、得温热的情况疼痛稍有缓解,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或有肿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疼痛不可触摸、遇寒冷疼痛有所缓解、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痰瘀痹阻主要表现为痹证病程日久、肢体关节肿胀刺痛,疼痛固定不移,往往夜间疼痛明显;或关节肌肤紫暗,有肿胀,肢体麻木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可伴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中医内科学(痹证)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痹证)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痹证)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 4. B1型题1.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则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证治准绳》E.《医宗必读》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痹证2.风寒湿痹的通治方为A.羌活胜湿汤B.乌附麻辛桂姜汤C.宣痹汤D.蠲痹汤E.独活寄生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痹证3.痹证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A.瘀B.热C.风D.湿E.痰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痹证4.痛痹属A.热邪盛B.湿邪盛C.风邪盛D.寒邪盛E.燥邪盛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痹证5.行痹的病机是A.寒邪兼挟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B.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C.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D.虚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E.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痹证6.风湿热痹的治疗原则是A.散寒通络,祛风除湿B.化痰行瘀,蠲痹通络C.清热通络,祛风除湿D.除湿通络,祛风散寒E.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痹证7.患者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处不移,局部微肿,扪之无灼热感,四肢沉重,肌肤麻木,接近关节处尤为明显,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治当选用何方A.乌头汤B.防风汤C.薏苡仁汤D.三痹汤E.桂枝汤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痹证8.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痛如刀割,筋脉抽掣,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

治疗方剂最宜选用A.加味二妙散B.龙胆泻肝汤C.犀角散加玄参、生地D.蠲痹汤E.宣痹汤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痹证9.患者肩臂重着酸痛,疼痛游走,遇寒加重,舌苔白,脉弦。

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乌附麻辛桂姜汤B.蠲痹汤C.防风汤D.薏苡仁汤E.桂枝汤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痹证10.行痹患者,累及颈椎,出现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

治疗应加用A.杜仲、桑寄生、巴戟天B.独活、牛膝、防己、萆?C.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D.川乌、草乌E.白花蛇、乌梢蛇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痹证11.李某,男,30岁。

痹证

痹证

痹证一、概述1、概念:【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文献研究《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谢海洲痹证治验

谢海洲痹证治验

谢海洲痹证治验作者:左立春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21期治痹三要扶正培本①脾胃虚弱: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全身乏力,四肢困倦,纳少不香,或肌肉萎缩,或肢体浮肿,或食后腹胀,或大便溏泄,或大便干,面色萎黄,舌淡或胖嫩,舌薄或白腻,脉沉弱无力。

治宜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方药常用:生黄芪15~24g,白术12g,生薏苡仁24g,茯苓24g,甘草10g。

②气血不足: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酸楚不适,屈伸不利或挛急,劳则加重,或关节肿大变形,或肌肉萎缩,或麻木,气短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或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血。

方药常用:生黄芪24g,党参10g,五加皮9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18g,丹参24g,鸡血藤30g。

③肝肾阴虚: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僵硬,或畸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或关节局部发热,五心烦热,或时有烦躁,口干不欲饮,或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或光剥少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

常用生地15~30g,玄参15~24g,白芍18g,麦冬12g,知母12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

④肝肾阳虚: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关节发凉,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腰膝酸软,甚则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舌淡或淡暗体胖,苔薄或腻,脉沉细。

治则温补肝肾。

常用鹿角胶10g,补骨脂12g,鹿衔草15g,杜仲12g,川断15g,狗脊15g,巴戟天12g。

在扶正培本的同时还要依据邪气的偏盛选用相应的祛邪药物。

祛湿健脾痹证之所以长期不愈,从病邪的角度来看,是由于湿邪不去。

风可骤散,寒亦可速温,惟湿难以快除。

无论寒痹、热痹、风痹,每多夹湿,轻者肌肉重着,重者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治疗上除湿之法不可偏废,根据病性和病位,可采用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温肾或敷法等。

临证治疗浮肿、关节肿胀者,用防己茯苓汤加薏苡仁30g,白芥子12g,适当配合其他药物,数剂之后,常有肿消痛减之功。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痹症分为很多种,中医把痹症分为如下几类:(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

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

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

口干心烦。

中医治疗痹症:一、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行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痹证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

痹证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

痹证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痹证是以关节、筋骨、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红肿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中医认为,痹证是因人体反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气,杂至而成。

其病机为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里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原因。

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痹证的预后良好,但有的病人的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久出现关节肿大畸形甚至损及脏腑。

一、护理知识指导1、病室环境风寒湿痹者室内宜温暖向阳,干燥防潮,注意防寒保暖。

热痹者病室清爽通风。

2、饮食指导根据“食药同源”的原理和“食药同治”的逻辑关系.类风关患者的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以健脾补肾,壮骨补养气血为主,可食用猪、牛蹄筋、骨头汤、黄豆、瘦肉加胡椒和生姜,既补蛋白又补钙,还温补脾肾,活血通络,祛风湿痹痛。

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香菇、黑木耳、海参、甲鱼。

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仁、豆腐、扁豆、芹菜、山药、云苓,对治疗有利,可多吃。

对风寒湿痹者,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可多用姜椒等温热性调料,以助热散寒。

风湿热痹者,饮食以清热疏利食品为主,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可多吃丝瓜、苋菜、绿豆、冬瓜、西瓜等。

服药期问应注意保护性饮食,如蛋汤,稀粥等,避免吃韭菜、辣椒、地瓜等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

缓解期可适当进补,可用党参,黄芪炖瘦肉,甲鱼和蛇炖西洋参,并增加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鸡蛋、鱼虾类。

3、情志调护患病之后,患者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意乱则气乱,气乱可致气滞血瘀,对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甚至加重病情。

因此,告知病人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经常与其谈心,使其了解自己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治疗中的有利因素,交流同种疾病治疗的有效信息,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

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调动体内正气。

当患者害怕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除给以有效的处理外,还向患者讲明该药的治疗意义。

由于病痛的折磨,常有呻吟、烦躁、愤怒、悲观、失望等表现,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给予护理,为其排忧解难,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

痹证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 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 法
治疗 原则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 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 散”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 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分证论治】
1. 风寒湿痹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腻,脉浮 或浮缓。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肝肾同源
肝肾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
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 命门。
肝主筋,肝藏血

肾主骨,肾藏精
相互滋养


相互制约

案例分析
描述: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下如瘫 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腰骶关节处 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尺均无力。 问题:
5、金元时期, 李杲、朱丹溪 又将此病名为 “痛风”。
6、明代王肯堂对 膝关节肿大者,称 为“鹤膝风”,手 指关节肿大者,称 为“鼓槌风”。
7、叶天士对痹久不愈, 邪入于络,主张用活 血化瘀法治疗,重用 虫类药剔络搜风。
【范围】西医相关病证
1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骨质增生性疾病
中医内科学痹证
教学大纲
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 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概述
【定义】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
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 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 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湿、热之邪相关, 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有粘滞性、渐进性等特 点。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要求规范标准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要求规范标准

概述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

中医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Kellgren and Lawrence放射学诊断标准)(1)0级:正常。

(2)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似有骨赘,(3)Ⅱ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明显骨赘,(4)Ⅲ级:关节间隙明确变窄、中量骨赘,(5)Ⅳ级: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大量骨赘、硬化和畸形。

疾病分期(1)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 线表现:0、I级(2)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X线表现:Ⅱ、Ⅲ级(3)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X线表现:Ⅳ级。

辨证论治早期:(1)风寒湿痹①行痹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曲不利,或见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

酸痛以膝踝等为主者,可加独活、牛膝、防己等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肾气不足者可加杜仲、桑寄生、续断等温补肾气。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可加芍药、知母等。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功效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风湿骨痛液、蠲痹口服液等。

②痛痹症状: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则减,遇寒加重为特征。

局部肤色不变,苔薄白,脉紧。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组成:防风 甘草 当归 茯苓 官桂 秦艽 葛根 麻黄 生姜 大枣 杏仁 黄芩
方歌:防风桂艽葛枣麻,姜苓归杏芩甘架,风痹游痛苔薄白,羌活白芍威灵加。
兼见腰背酸痛,为肾精亏虚,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2)痛痹
辨证要点: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 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方歌:乌头汤中有麻黄,黄芪白芍炙草镶,寒湿痹痛关节疼,筋脉拘急遇寒甚。 兼肢冷,关节痛剧,遇寒痛甚,为寒邪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冷风顽痹,肝肾亏损,可用蠲痹 汤合独活寄生汤。
痹证名医经验
焦树德 焦老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证,创新性地提出了“枉痹” 病名,归纳了初步诊治规律。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 病,其特点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入肾所致。寒重伤肾,肾主骨、主下焦,阴寒之邪与肾 同气相感,乘肾虚而深侵入肾;肝为肾之子,母病则筋失所养,而致骨松筋挛,关节变形。 治疗应从整体着手,以补肾祛寒、滋阴养血、强壮筋骨治其本,配合温热散寒、祛风化湿 活络、通利关节治其标标本同治。常采用“补肾祛寒治汤“治疗其组成:补骨脂、淫羊藿、 赤芍、白芍各9~12g,熟地黄12~24g,川续断12~18g,炙穿山甲、自然铜各6~9g,制附 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知母、牛膝各9~15g,羌活、独活各10~12g,土整虫、 苍术各6~10g,麻黄3~6g,防风、松节各10g,威灵仙12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寻 骨风15g。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就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就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就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她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与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就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中医内科学 第八单元 肢体经络病证【中医助理】

中医内科学 第八单元 肢体经络病证【中医助理】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痹证●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痹证的病机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痹证的诊断要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痹证的鉴别●痹证的辨证要点首辨病邪,其次辨别虚实,再辨体质●痹证的治疗原则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兼顾“宣痹通络”。

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物。

●痹证的辨证论治(1/2)●痹证的辨证论治(2/2)●痹证的转归痹证日久可逐渐演变为虚劳、心悸、喘证、咳喘、悬饮等证。

●痹证的预防调护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

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

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A.疼痛游走不定B.痛势较剧,痛有定处C.关节酸痛、重着、漫肿D.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E.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患者两侧上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其证候是:A.行痹B.痛痹C.着痹D.热痹E.尫痹『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患者,男,55岁。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痛缓,局部皮肤有寒凉感。

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防风汤B.乌头汤C.薏苡仁汤D.双合汤E.补血荣筋丸『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中医关于“痹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痹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痹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痹证痹证是以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属本节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痹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素问》设“痹论”专篇,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分类即有明确的认识。

《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指出病因以感受风、寒、湿邪为主,体现痹证可因病邪偏盛进行分类的思想。

此外按感邪病位分为五体痹(、、脉痹、筋痹和骨痹)。

如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可致五脏痹。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有湿、血那、认为“历节疼,不可屈伸”“疼痛如型”“诸肢节痛身体枉赢,脚肿如脱”为,病机出肝不足,筋骨痿缓,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干经筋骨关节,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有与、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诸风方》首载独活寄生汤、犀角汤证,且为临床常用。

王焘《外台秘要·白虎方五首》述其症为痛如虎咬,昼轻夜重,标为日虎病。

宋·严用和《济生方》有“白虎历节”病名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首次用“痛风”病名,将其病机概括为:“此恶血入经络证。

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

”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记载二妙丸、趁痛散、上中下痛风通用方,倡导按病位选药。

4.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有“鹤膝风”“鼓槌风”病名。

张景岳《景岳全书·痹》认为痹证须分阴证、阳证,提出“有寒者宜从温热,有火者宜从清凉”,且“寒证多而热证少”。

痹症试题

痹症试题

痹症考试题姓名:得分:1、痹证是由于等外邪侵袭人体,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是痹证的基本病机。

3、痹症的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4、行痹属盛;痛痹属盛。

5、着痹属盛;热痹属盛。

6、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

7、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

8、痹症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证。

9、痹症的基本治疗原则为。

10、痹症的治疗方法:发作期:(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

静止期:重视,结合温阳补火,健脾益气,滋补肝肾。

答案痹症考试题姓名:得分:1、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

3、痹症的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4、行痹属风邪盛;痛痹属寒邪盛。

5、着痹属湿邪盛;热痹属热邪盛。

6、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

7、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

8、痹症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

9、痹症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祛邪活络。

10、痹症的治疗方法:发作期:祛邪为主(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

静止期:重视养血活血,结合温阳补火,健脾益气,滋补肝肾。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者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蓦地或者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者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者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 或者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痹症(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痹症(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四节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2)好发人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症状:反复膝关节、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晨僵感30min。

(4)体征:肢体关节肌肉压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5)辅助检查资料: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2、鉴别诊断骨关节患者出现手、髋和膝等关节受累时,易误认为类风湿。

然而,前者的手为骨性隆起,称为Heberden结节和Buchard结节,而类风湿是滑膜炎;骨关节炎的疼痛在使用过多时出现,休息后消失,而类风湿症状呈持续性;晨僵在骨关节炎不超过30分钟。

在类风湿多超过1小时;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在骨关节炎为正常,而在类风湿多为异常;及X线片在骨关节炎为增生性改变,在类风湿则为破坏性改变。

二者可相鉴别。

3、中医证候分型(1)风寒湿痹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②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膝痹病中医护理方案

膝痹病中医护理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

(二)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

(三)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

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四)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

舌质红、少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膝关节疼痛1. 疼痛评估:评估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

2. 遵医嘱物理治疗。

3. 遵医嘱穴位贴敷、拔火罐,取阴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

(二)膝关节肿胀1. 评估红肿的程度及诱发因素,皮温、皮肤颜色及完整性。

2. 遵医嘱物理治疗。

遵医嘱穴位贴敷、拔火罐(三)膝关节僵硬1. 评估僵硬发生时间、关节活动受限的范围和生活自理能力。

2.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阿是穴、阳陵泉、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足三里、解溪穴等穴。

3. 遵医嘱物理治疗。

遵医嘱穴位贴敷、拔火罐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特色技术1•中药贴敷(详见附录2)2. 拔火罐。

(1)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口径大小适宜的火罐。

口径小的用于关节部位。

在本病中,应选用口径小或适中的火罐。

(2)其他详见附录2。

3.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 避风寒湿邪入侵,局部注意保暖。

2. 加强对膝部保护,戴护膝保暖。

3. 患肢可垫软枕抬高,避免爬山,以免关节过度负重。

4. 适当控制体重,增加户外活动,日光照射,防止骨质疏松。

5. 有任何部位的感染及时就医。

(二)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忌生冷、发物及煎炸品。

1. 风寒湿痹证:宜食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食品,如姜、蒜、辣面条等。

趁热食用,以汗出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活性、降压、抗肿瘤等作用。
二、祛风湿清热药
❖ 定义:以祛风湿清热为主要作用,长于 改善或消除风湿痹偏热证的药物,称为 祛风湿清热药。
❖ 适应证:用于风湿痹证,关节红肿热痛 等偏热者。
[防己]
❖ 苦、辛、寒。归肝、肾、膀胱经。
❖ 为防己科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又称汉 防己)的干燥根。生用。
❖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威灵仙]
[威灵仙]
❖ 辛、甘、温。归肝、肾经。 ❖ 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棉花铁线莲或东
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生用。 ❖ 功效:祛风湿,止痛,消骨哽。
❖ 应用:
用于风寒湿痹证。本品单用,有一定 祛风湿作用,还能通经络,并可止痛, 长于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拘挛麻 木等。也可~羌活、防风、川芎、姜 黄等,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 遂,肢体麻木等。
生的干燥带叶茎枝。生用。 ❖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应用:
用于风湿痹日久,筋骨痿软无力。本 品既祛风湿,通经络,又可补肝肾、 强筋骨,尤宜于风湿痹日久,损及肝 肾,而见腰膝酸软,下肢痿软无力等 症,~独活、秦艽、桂枝、杜仲、当 归等。
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筋骨不健、胎动不 安、崩漏等。本品通过补肝肾可达到 强筋骨、固冲任、安胎效果,~阿胶、 续断、菟丝子等。
一、祛风湿散寒药
❖ 定义:以祛风湿散寒为主要作用,长于 改善或消除风湿痹偏寒证的药物,称为 祛风湿散寒药。
❖ 适应证:适用于风湿痹疼痛,遇寒加重 者。
[独活]
[独活]
❖ 辛、苦、温。归肝、肾、肺经。 ❖ 为伞形科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
生用。 ❖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 应用:
用于风寒湿痹证。有较强的祛风湿散 寒邪作用,并能止痛。取其性善下行, 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 重者为宜。
有明显的镇痛、退热、消炎等作用, 且能利尿、利胆、降压、抗过敏。
[秦艽]
[秦艽]
❖ 辛、苦、微寒。归肝、肾、胃、胆经。
❖ 为龙胆科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 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生用。
❖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清利湿热,退 虚热。
❖ 应用:
用于风湿痹证及中风后半身不遂。本 品既能祛风湿,又可止痛,并能通经 络;性味苦寒,兼退热,宜于湿热痹 证或热痹,~防己等。治疗中风所致 肢体麻木、口眼喎斜、手足不遂 者,~祛风湿通络活血化瘀药同用。
❖风湿热痹,~防己、秦艽等同用。
用于吐泻转筋。本品化湿浊以调和脾 胃,并可舒筋脉。
❖治湿浊阻中,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吐 泻不止,脚腓转筋,~吴茱萸、半 夏、黄连等同用。
本品化湿和胃,兼消食积,用于消化 不良。
❖ 用法用量:6~9g, 煎服。 ❖ 药理研究:
含皂苷、黄酮、有机酸等。 具有抗炎、保肝、降低血清谷丙转氨
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弱。本品强筋 骨,常用于肾虚成人腰膝酸软以及肝 肾精血亏虚,小儿发育迟缓,行走迟 等症,~怀牛膝、杜仲、龟板等同用。
❖ 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本品既祛风湿,又可 止痛,适宜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 痛等;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附 子、桂枝、白术等同用,如“防己 汤”。
用于水肿。有利小便作用,治疗水肿、 小便不利,~黄芪、白术、茯苓等同 用。
❖ 用法用量:4.5~9g, 煎服。
❖ 药理研究:
本品含汉防己甲素、乙素、丙素等。
❖ 分类: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木 瓜
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 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
❖ 病机与配伍:
风寒邪气偏盛,应选用既发表散寒, 又可祛风湿的药物~使用,如羌活、 防风、白芷等;
热邪偏盛之热痹,~清热药同用;
痹证日久,筋骨痿软者,~补肝肾、 强筋骨药物;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者,~活血化瘀 药同用。
❖治疗腰膝酸痛及下肢痿软无力等肝 肾不足者,~桑寄生、杜仲、防风 等同用,如。本品能发散风寒,止 痛,~羌活、防风、荆芥等同用,如 “荆防败毒散”。治疗风寒表证,以 头身疼痛为主证。
❖ 用法用量:3~9g, 煎服。
❖ 药理研究:
含挥发油、当归醇、当归素等,具有 镇静、镇痛、抗炎、解痉等作用。
用 于 湿 热 黄 疸 、 湿 疹 等 。 治 疗 黄 疸,~大黄、栀子等;治疗湿疹、湿 疮等,~黄连。
用于阴虚内热证。本品退热而不发汗, 宜于阴虚内热、骨蒸潮热者,~知母、 地骨皮、鳖甲等清虚热、补阴药。
❖ 用法用量:3~9g, 煎服。
❖ 药理研究:
本品含秦艽生物碱甲、乙、丙及挥发 油等。
具有抗炎、抗菌、镇痛、镇静、降血 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胃液 分泌等作用。
用于头痛、牙痛等。本品止痛,可~ 用于头痛、牙痛、外伤疼痛等。
用于诸骨哽咽。本品味咸,有软坚消 骨哽作用,可单用或加糖、醋煎汤用, 慢慢咽下,可使骨哽消失。
❖ 用法用量:6~9g,煎服。
❖ 药理研究:
含白头翁素、白头翁醇、皂苷等。
具有镇痛、抗利尿、降血压、降血糖、 抗菌等作用。
[木瓜]
[木瓜]
❖ 用法用量:9~15g, 煎服。 ❖ 药理研究:
本品含桑寄生苷、黄酮等。 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降血压、
扩冠等作用。
[五加皮]
[五加皮]
❖ 辛、苦、甘、温。归肝、肾经。
❖ 为五加科灌木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生用。
❖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 应用:
用于风湿痹日久、筋骨痿软。本品性 偏温,宜于风寒湿痹日久,腰膝酸软, 筋骨无力者,~桑寄生同用。
❖ 辛、甘、酸、微温。归肝、脾、胃经。 ❖ 为蔷薇科灌木植物贴梗海棠或木瓜的干
燥成熟果实。生用。 ❖ 功效:祛风湿,化湿浊,和胃。
❖ 应用:
用于风湿痹证。祛风湿作用缓和,长 于舒缓筋脉。
❖适宜于各种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关节屈伸不利者,~乳香、没药、 生地等同用;
❖风寒湿痹,~独活、威灵仙、羌活 等同用;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 定义:以祛风湿、强筋骨为主要作用, 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湿痹证日久不愈而 兼筋骨不健等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强 筋骨药。
❖ 适应证:主治风湿痹日久,疼痛不止, 腰膝酸软疼痛,或兼下肢痿弱无力之证。
[桑寄生]
[桑寄生]
❖ 甘、辛、苦、平。归肝、肾经。 ❖ 为桑寄生科小灌木植物桑寄生或槲桑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