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解决策略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展开,作为一名一线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我,这几年我都力求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之中改变自己固有的、已不适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之时,也从教学实际体验出发对新课程产生了一些困惑,以下几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在课程改革中,有的教师认为:因为教材变了,试卷命题形式、内容、难度都在变,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得变,也得适合新形势。这种思想反映了教师理解上的不足:不是为了贯彻新课标、体现新理念、实现新目标而改,而是为了适合教材、适合考试而改,是为新一轮的应试而改。新课程要求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改,改革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规划经营人生,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水平。因为教师在理解上还有盲区,行动上还有误区,也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迷茫和游移,甚至停滞和倒退,所以现在的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理解新理念。我们最初理解、学习新课标所接触的新理念都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这些教育、教学理论缺少教学实践做支撑,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真正进入实战阶段以后,因为各所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农村的村小)与之相差甚远,才发现很多的设想都是行不通的,有些好的设想在实践中大打折扣,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更少,这时教师对新课程的实践陷入了困境也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不对失败的实行有效的反思,课程改革就无法推向深入,也无法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所以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再次认认真真地学习新课标。因为这时我们已有了教材、有了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此时重温新课标,定有更深刻的感悟,定能把新的理念、新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挺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但是随着实验的持续深入,学生的两极分化也随之出现。新课程为绝大数同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优胜者将更加突出。在新课程形势下,因为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业评价方式的变化,课堂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又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最大限度上给绝绝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绝绝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自律水平较强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了超常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的优点所在,也正是两极分化的原因吧! 而这种分化,在数学教学里面尤为明显。
针对这个困惑,根据我当前的感悟,我认为应从以下着手:首先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有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我却象对有些学生得了100分一样为他感到高兴,给予表扬。教师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能说:“我能行”!为此,我首先在课堂上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注重。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协助他树立自信心是不够
的。因为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个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我常常时出两种题,要求绝绝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组就能够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能接受并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的节奏。在我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注重“学困生”,并即时给予辅导,协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较深的问题留给优生,该让他们表现的时候就让他们来表现,让学困生同时佩服优生,激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对优生和学困生都不吝惜表扬。小学数学教师,一般是任教两个班的数学,每堂课都表扬到每一位孩子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家庭作业本,与学生实行“书面私聊”:“最近你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哦,真不错”;“昨天你上课回答的问题非常完整,继续发扬!”;“这次小考你进步很快哦,加油!”……就这样小小的评语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了爱的桥梁。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即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展开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展开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展开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要倡导的课堂活动?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倡导我们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中、活动中、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任何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节“十以内数加法整理”课中,一位教师花了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十以内的加法算式,10分钟的时间归纳总结,使得一堂课单调而枯燥,虽然学生实行了自主学习,但却背离了这个节课的真正教学任务;同样的一节课,另一位教师用10分钟分小组分部分整理加法算式,而用25分钟让学生来观察所有的算式,探索规律,交流与总结,整个课堂的气氛既活跃,学生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有用的方法与规律。所以,准确地定位课堂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对课堂活动的安排会起到指向性作用。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活动应该是多形式的,不但仅只有游戏才是活动,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也是活动,而且,活动应该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冲淡主题,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有益的课堂活动。
(二)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不过,在我们农村地区,虽然绝绝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机房乃至网络,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数学课还需等待一段时间。
《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对应的教具。即使有些教具能够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三)学生难以完成课外习题,质量何在?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能听懂课还要会做课外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否则都是纸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