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研究引言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脑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
目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是常用于脑梗死治疗的药物。
人群中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对这些药物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一、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药物治疗的关系基因多态性是指同一个基因在不同个体间存在不同的变异形式。
这些形式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从而对药物的代谢和作用产生影响。
在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中,基因多态性会导致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CYP2C19酶是氯吡格雷的代谢酶,CYP2C19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和抗血小板作用。
对阿司匹林敏感性基因GPⅠa/Ⅲa的多态性也会影响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
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个体差异,从而指导合理用药。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型,可以预测患者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药物的反应情况,为个体化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在脑梗死治疗中,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个体差异的药物、剂量和疗程,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研究近年来,有多项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脑梗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研究发现,在对阿司匹林治疗敏感性基因GPⅠa/Ⅲa进行检测后,选择合适的基因型进行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治疗效果。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后,选择合适的氯吡格雷剂量可以提高患者的药物反应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还有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对西洛他唑的耐受性,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尽管基因多态性检测在脑梗死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尚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的误差和漏检。
【推荐下载】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临床观察显示阿司匹林能减少约25%的心脑血管疾病复发。
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阿司匹林治疗中获益,有研究显示0.4%~83.3%个体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不敏感,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 [1]。
阿司匹林抵抗的确切机制不明,遗传可能为其重要因素,本文将近年AR与基因多态性方面的研究作如下综述。
1 阿司匹林抵抗 1.1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Bhatt[2]等将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临床性及生化性。
临床性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仍发生缺血性血管疾病;生化性为口服阿司匹林后,未能改变血小板功能试验结果。
1.2 阿司匹林抵抗的分型有研究[3]将生化性阿司匹林抵抗分为3型:(1)Ⅰ型阿司匹林抵抗(药动学型):口服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体内血栓素(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
而体外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100 mol/L阿司匹林后可被抑制,提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相当大的药动学差异。
(2)Ⅱ型阿司匹林抵抗(药效学型):无论体内及体外,口服阿司匹林后,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提示该型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环氧化酶(COX)的遗传多态性有关。
(3)Ⅲ型阿司匹林抵抗(假性阿司匹林抵抗):口服阿司匹林后能抑制TX合成,但不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该型患者之所以被冠以假性抵抗,因为阿司匹林已抑制了TX合成,而不能抑制其他物质如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 AR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剂量不足[4],环氧化酶1(COX1)及血小板糖蛋白(GP)的基因多态性,胶原,吸烟,血脂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

㊃论著㊃通信作者:何文贞,E m a i l :h e w e n z h e n z h u l i l i @126.c o m阿司匹林㊁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刘德彬1,陈晓璞2,陈文杰2,黄银婷2,何文贞2(1.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汕头515041;2.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区,广东汕头515041) 摘 要: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探究其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㊂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性别㊁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㊂结果 在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重度抵抗型患者在规范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下较敏感型患者更容易出现复发性脑梗死(P <0.05);阿司匹林中/重度抵抗型合并氯吡格雷中/慢代谢型患者比阿司匹林敏感型和(或)氯吡格雷快代谢型患者更容易出现复发性脑梗死(P <0.05);不同氯吡格雷药物相关基因表型复发性脑梗死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性别阿司匹林㊁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治疗脑梗死时进行阿司匹林㊁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检测十分重要,需要根据检测结果,适当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提高脑梗死治疗效果㊂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中图分类号:R 74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2)04-0320-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2.04.006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a s p i r i n &c l o p i d o gr e l r e s i s t a n c e -r e l a t e d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a n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re c u r r e n t c e r e b r a l i nf a r c t i o n L i uD e b i n 1,C h e nX i a o p u 2,C h e n W e n j i e 2,H u a ng Y i n t i n g 2,HeW e n z h e n 21.S h a n t o u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C o l l e g e ,S h a n t o u 515041,C h i n a ;2.T h e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S h a n t o u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C o l l e g e ,N e u r o l o g y D e pa r t m e n t I I ,S h a n t o u 51504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u t h o r :H eW e n z h e n ,E m a i l :h e w e n z h e n z h u l i l i @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o b s e r v e a s p i r i n &c l o p i d o g r e l r e s i s t a n c e -r e l a t e d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a n d t oe x p l o r e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 r e c u r r e n t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M e t h o d s At o t a l o f 98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p a t i e n t sw e r e s e l e c t e d f r o mt h e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l o g y i no u r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A p r i l 2019t oD e c e m b e r 2020,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a s pi r i n &c l o p i d o g r e l r e s i s t a n c e -r e l a t e d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a n d g e n d e r &r e c u r r e n t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w e r e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R e s u l t s I n p a t i e n t s s u f f e r i n g f r o m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p a t i e n t s s e v e r e l y r e s i s t a n t t o a s p i r i nw e r em o r e l i k e l yt oh a v e r e c u r r e n t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o n s t a n d a r da n t i -p l a t e l e t t h e r a p y t h a n s e n s i t i v e p a t i e n t s (P <0.05);t h e p a t i e n t s s u f f e r i n g f r o mt h em o d e r a t e /s e v e r e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a s p i r i nw i t hm e d i u m /s l o w m e t a b o l i s mo f c l o p i d o g r e l c o m p l i c a t e dw e r e m o r e l i k e l y t oh a v e r e c u r r e n t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t h a na s p i r i n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 (o r )f a s tm e t a b o l i s mo f c l o p i d o gr e l (P <0.05).T h ed i f f e r e n c ei n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c l o p i d o g r e ld r u g -r e l a t e d g e n e p h e n o t y p e s w a s n t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0.05);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i n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a s p i r i n &c l o p i d o g r e l r e s i s t a n c e -r e l a t e d p h e n o t y p e s 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g e n d e r s w a s n t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0.05).C o n c l u s i o n I ti sc r u c i a lt ot e s ta s p i r i n &c l o p i d o g r e l r e s i s t a n c e -r e l a t e d p h e n o t y p e s 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 n di t i sn e c e s s a r y t o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 a d j u s t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r e g i m e na c c o r d i n g t o t e s t r e s u l t s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s o n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 s p i r i n ;c l o p i d o g r e l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脑卒中的病死率㊁致残率较高,脑梗死约占脑卒中的80%,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㊂主要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脑梗死进行二级预防㊂虽然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患者的治疗有一定帮助,但是上述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不同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差异显著,不能在所有患者中充分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依然存在脑梗死复发风险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反应性降低的影响,医学上将这种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呈现低应答或者无应答的现象称之为 抵抗 [1]㊂既往研究表明,药物有效性降低可能与药物的剂量㊁个体吸收的差异㊁患者的依从性㊁基因多态性㊁性别等有关[2-5]㊂本研究通过探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旨在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帮助㊂㊃023㊃‘临床荟萃“ 2022年4月20日第37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pr i l 20,2022,V o l 37,N o .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其中男64例,女34例,年龄30~88岁,平均年龄为(49.45ʃ11.12)岁㊂纳入标准:①满足脑梗死诊断标准(头颅C T或头颅M R I有脑梗死病灶,并有相对应的临床表现,T O A S 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②遵医嘱规律服用脑梗死二级预防药物治疗;③血小板计数为100~350ˑ109/L㊂排除标准:①不明原因型及其他明确病因型的脑梗死;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血小板异常;④凝血功能异常;⑤心房颤动;⑥器质性心脏病;⑦血液系统疾病或者恶性肿瘤;⑧严重心㊁肝㊁肾功能不全;⑨氯吡格雷㊁阿司匹林过敏者㊂1.2方法通过我院信息数据系统,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检测结果㊁性别㊁是否为复发性脑梗死㊂阿司匹林药物相关基因型:①中度抵抗型: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 (g l y c o p r o t e i nⅢa,G PⅢa)(P L A1/A1)+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 l a t e l e te n d o t h e l i a l a g g r e g a t i o nr e c e p t o r1, P E A R1)(G A)+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 (p r o s t a g l a n d i n-e n d o p e r o x i d e s y n t h a s e1,P T G S1)(A A);②重度抵抗型:G PⅢa(P L A1/A1)+P E A R1(A A)+ P T G S1(A A);③敏感型:G PⅢa(P L A1/A1)+ P E A R1(G G)+P T G S1(A A)㊂氯吡格雷药物相关基因型:①中代谢型:C Y P2C19*1*2型[G G/G A]及C Y P2C19*1/*3型[G A/G G];②慢代谢型: C Y P2C19*2/*2型[G G/A A]及C Y P2C19*2/*3型[G A/G A];③快代谢型:C Y P2C19*1/*1型[G G/G G]㊂1.3统计学方法应用S P S 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㊂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ʃ标准差(x-ʃs)描述,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或M a n n-W h i t n e y U检验(非正态分布)㊂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 i s h e r精确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阿司匹林㊁氯吡格雷基因型分布氯吡格雷中代谢型合并阿司匹林中度抵抗型㊁重度抵抗型㊁敏感型分别为22例㊁7例㊁13例㊂氯吡格雷慢代谢型合并阿司匹林中度抵抗型㊁重度抵抗型㊁敏感型分别为12例㊁7例㊁11例㊂氯吡格雷快代谢型合并阿司匹林中度抵抗型㊁重度抵抗型㊁敏感型分别为10例㊁10例㊁6例㊂不同氯吡格雷基因型合并不同阿司匹林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㊂表1阿司匹林㊁氯吡格雷基因型分布[例(%)]组别例数阿司匹林基因型中度抵抗型重度抵抗型敏感型氯吡格雷中代谢型4222(52.4)7(16.7)13(30.9)氯吡格雷慢代谢型3012(40.0)7(23.3)11(36.7)氯吡格雷快代谢型2610(38.5)10(38.5)6(23.0)χ2值4.906P值0.2972.2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型与复发性脑梗死关系与阿司匹林敏感型相比,阿司匹林重度抵抗型脑梗死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㊂表2阿司匹林抵抗药物相关基因型与性别㊁复发性脑梗死关系[例(%)]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复发性脑梗死中度抵抗型4429(65.9)15(34.1)10(22.7)重度抵抗型2417(70.8)7(29.2)12(50.0)*敏感型3018(60.0)12(40.0)3(10.0)χ2值0.70311.552P值0.7030.003注:与敏感型比较,*P<0.052.3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与复发性脑梗死关系不同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复发性脑梗死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㊂表3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与性别㊁复发性脑梗死关系[例(%)]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复发性脑梗死中代谢型4229(69.0)13(31.0)8(19.0)慢代谢型3019(63.3)11(36.7)11(36.7)快代谢型2616(61.5)10(38.5)6(23.1)χ2值0.4742.969P值2.7890.227 2.4阿司匹林基因型联合氯吡格雷基因型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阿司匹林中/重度抵抗型合并氯吡格雷中/慢代谢型复发性脑梗死占比高于阿司匹林敏感型和(或)氯吡格雷快代谢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㊂㊃123㊃‘临床荟萃“2022年4月20日第37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p r i l20,2022,V o l37,N o.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4阿司匹林基因型联合氯吡格雷基因型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例(%)]组别例数复发性脑梗死阿司匹林中/重度抵抗型合并氯吡格雷中/慢代谢型4817(35.4)阿司匹林敏感型和(或)氯吡格雷快代谢型508(16.0)χ2值4.859P值0.0283讨论脑血管疾病㊁心脏疾病及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3类疾病,脑梗死具有极高的发病率㊁致残率及病死率,严重地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㊂虽然,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对缺血性脑卒中起到二级预防作用,能够将脑梗死复发风险与死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从而提升治疗效果㊂但是,一部分患者虽然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却依旧存在脑梗死复发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出现了抵抗现象[6-8]㊂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抵抗与其基因多态性相关[9-35]㊂氯吡格雷作为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最重要一员,是一种高选择性㊁不可逆的二磷酸腺苷(a d e n o s i n e d i p h o s p h a t e,A D P)受体拮抗剂,其活性代谢物主要通过与血小板的A D P受体(P2Y1及P2Y12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血小板膜A D P受体的表达及结合,从而发挥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作用㊂而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无活性的前体药品,经肠道吸收进入人体后,大部分(约85%)经酯酶水解成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剩余约15%在肝脏中通过C Y P2C19㊁C Y P1A2㊁C Y P2B6转化为中间代谢产物2-氧-氯吡格雷,再经C Y P2C19等肝酶催化生成活性硫醇代谢物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㊂C Y P2C19作为氯吡格雷代谢关键酶,对氯吡格雷的活化至关重要,对氯吡格雷的代谢物水平㊁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反应性㊁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等均可产生一定影响,而其活性与自身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10-12]㊂相关研究证实,与快代谢型(C Y P2C19*1/*1)相比,中代谢型(C Y P2C19*1/*2㊁C Y P2C19*1/*3)㊁慢代谢型(C Y P2C19*2/*2㊁C Y P2C19*2/*3)C Y P2C19活性降低,氯吡格雷的活化代谢产物生成减少,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弱,复发性脑梗死风险升高;而快代谢型抗血小板效果较好,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风险,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13-17]㊂黄丽云等[18]通过对比口服氯吡格雷7天后患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进行研究发现,氯吡格雷快代谢型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约下降了43.5%),慢代谢型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仅下降了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与郁金凤[19]研究结果类似㊂而G u i r g i s等[20]研究证实,氯吡格雷抵抗是预测缺血性事件的重要因素, C Y P2C19功能丧失的患者再发缺血性事件的风险增加30%㊂许宏磊等[21]对2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快代谢型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后,预后良好的概率约为慢代谢型患者的3.4倍㊂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对抗血小板效果影响显著,携带功能缺失的等位基因,可导致治疗后残余血小板的高反应性,引起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升高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对复发性脑梗死无影响(P>0.05),与以上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的筛选标准不同或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后续可进一步细化入选标准㊁增加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㊂而作为血栓素A2抑制剂的阿司匹林,同样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重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拥有基石地位㊂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风险㊂尽管各国指南均对阿司匹林的疗效给予了极大肯定,但仍有部分患者在规范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后无法达到预期疗效㊂阿司匹林抵抗受众多因素影响㊂研究表明,G PⅢa㊁P E A R1㊁P T G S1等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㊁脑梗死复发风险密切相关[22-25]㊂①G PⅢa是细胞黏附受体整合素家族成员之一,介导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途径㊂血小板通过G PⅢa与纤维蛋白㊁纤维连接蛋白等黏附蛋白特异性结合,参与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栓形成㊂不同G PⅢa基因型(P L A1/P L A1㊁P L A1/P L A2㊁P L A2/P L A2)导致血小板功能各异㊂P a p p等[26]研究发现,在阿司匹林抵抗的受试者中,P L A2等位基因出现频率要显著高于对阿司匹林敏感的受试者,同时该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基因型为P L A2/P L A2的受试者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果不佳㊂S z c z e k l i k等[27]研究发现,与P L A1等位基因比较,P L A2等位基因更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与P a p p等研究结果一致㊂②P E A R1是一种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高度表达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的重复跨膜受体,通过调控P I3K/P T E N通路,影响血小板的活化㊁聚集[28]㊂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 P E A R1基因的多态性(野生型:G G,突变型:A G㊁㊃223㊃‘临床荟萃“2022年4月20日第37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p r i l20,2022,V o l37,N o.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 A)与阿司匹林抵抗有密切关系㊂李建设等[29]研究发现,基因纯合突变增加标准治疗方案患者脑梗死的复发风险㊂相比于P E A R1的G G基因型,A A和G A基因型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下降,且突变位点越多,血小板聚集率越高,对阿司匹林敏感性越差[30-31]㊂我国的一项相关研究发现,在P E A R1基因型中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在服用相同阿司匹林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复发性脑梗死[32]㊂③P T G S1又称环氧化酶-1(C O X-1),是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过程中的限速酶㊂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C O X-1,阻止花生四烯酸的有效转化,从而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发挥抗血小板功能㊂M a r e e等[33]研究表明,P T G S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P T G S1基因突变下调了其转录水平,导致个体对阿司匹林无应答的风险增高,从而引起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高㊂P T G S1中A A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A G及G G基因型患者,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高于A G及G G基因型患者[34]㊂同时,许海宁等[35]发现,P T G S1基因突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之一㊂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重度抵抗型患者在规律抗血小板治疗的情况下仍容易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㊂本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重度抵抗型患者及阿司匹林为中/重度抵抗型合并氯吡格雷中/慢代谢型患者在规律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下仍容易出现复发性脑梗死,而不同性别阿司匹林基因型分布和氯吡格雷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分布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型分布无明显联系㊂因此,临床医师在治疗脑梗死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完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预防复发性脑梗死㊂本研究不足之处:①为回顾性研究,未能进行随机设计,可能存在选择偏倚;②样本量较少,仅在单个医疗中心中筛选样本,代表性较差㊂后续可纳入多个医疗中心,并通过设计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深入对比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㊂参考文献:[1]江铮,魏锋,陈朋,等.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㊁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4):13-16.[2]郑丽莎,迟少华,莫莉,等.脑梗死患者标准化治疗的依从性与复发的关系[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8,47(11):1008-1010+1014.[3]夏春勇,张作文,贺小艳,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 Y 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化用药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1,26(3):318-323.[4]许海珍,黄珊,崔晓萍.基因多态性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个体化用药的临床价值[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0,35(4):792-796.[5]徐晓宇,石秀锦,续茜桥,等.年龄与性别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与P O N1Q192R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7,14(3):146-150.[6]常升,刘少华,李艳敏,等.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对脑梗死的疗效及与FⅫ基因46C/T多态性分布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2):202-206.[7]刘磊磊,叶民,丁新生.氯吡格雷㊁阿司匹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的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31(6):414-417.[8]赵坤,李新刚,赵志刚.A B C B1基因多态性与甲基化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影响的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6,19(6):777-780.[9]刘亚巍,赵小朗,姚璞,等.A B C B1㊁C Y P2C19㊁C E S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疗效的关系[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1,28(2):146-151. [10]孙春喜.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20):3356-3358.[11] M e s c h i aJ F,W a l t o n R L,F a r r u g i a L P,e t a l.E f f i c a c y o fc l o p id o g re lf o r p r e v e n t i o no f s t r o k eb a s e do nC Y P2C19a l l e l es t a t u s i nt h eP O I N Tt r i a l[J].S t r o k e,2020,51(7):2058-2065.[12]曾涛,肖旋浩,徐邦牢,等.C Y P2C19基因多态性与首发缺血性卒中氯吡格雷二级预防复发风险的关联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9):21-27.[13]王娜娜,骆嵩,李理,等.急性脑梗死患者C Y P2C1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病情关系分析[J].山东医药,2021,61(27):6-9.[14]朱红涛,丁振江,赵媛媛,等.C Y 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J].医学信息,2020,33(8):40-42. [15]孙宁宁,庞晓.C Y P2C1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氯吡格雷疗效的关系[J].现代临床医学,2018,44(1):12-15. [16]夏春勇,张作文,贺小艳,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 Y 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化用药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1,26(3):318-323.[17]刘少波,黄灿,钟婉平,等.药物基因多态性检测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31(10):79-83.[18]黄丽云,符青,陈冬琳.C Y 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6):624-627.[19]郁金凤.C Y P2C19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的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14):90-93.[20] G u i r g i s M,T h o m p s o n P,J a n s e n S.R e v i e w o fa s p i r i na n dc l o p id o g re l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a r t e r i a l d i s e a s e[J].JV a s cS u r g,2017,66(5):1576-1586.[21]许宏磊,徐炳欣,俎青,等.C Y P2C19基因多态性对老年急性㊃323㊃‘临床荟萃“2022年4月20日第37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p r i l20,2022,V o l37,N o.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0,25(9):1014-1020.[22]周玉玲,高彩红,严进华,等.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38(8):766-768.[23]申利娜,姬利红.P E A R1基因多态性与服用阿司匹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27(4):617-620.[24]黄攀,徐敏,何晓英,等.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抵抗现象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6): 771-773.[25] L e w i s J P,R i a zM,X i eS,e t a l.G e n e t i c v a r i a t i o n i nP E A R1,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o u t c o me sa n d ef f e c t so fa s p i r i ni n a h e a l t h ye l d e r l yp o p u l a t i o n[J].C l i nP h a r m a c o lT h e r,2020,108(6):1289-1298.[26] P a p p E,H a v a s iV,B e n eJ,e ta l.G l y c o p r o t e i nI I I A g e n e(P l A)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n d a s p i r i n r e s i s t a n c e:I st h e r e a n yc o r r e l a t i o n[J].A n n P h a r m a c o t h e r,2005,39(6):1013-1018.[27]S z c z e k l i kA,U n d a sA,S a n a k M,e t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b l e e d i n g t i m e,a s p i r i n a n d t h e P l A1/A2p o l y m o r p h i s m o fp l a t e l e t g l y c o p r o t e i n I I I a[J].B r JH a e m a t o l,2000,110(4): 965-967.[28] K a u s k o t A,V a n d e n b r i e l e C,L o u w e t t e S,e t a l.P E A R1a t t e n u a t e sm e g a k a r y o p o i e s i sv i ac o n t r o lo f t h eP I3K/P T E Np a t h w a y[J].B l o o d,2013,121(25):5208-5217. [29]李建设,孟轲,赵剑婷,等.P E A R1基因多态性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20(20):26-29.[30] L e w i s J P,R y a n K,O'c o n n e l l J R,e ta l.G e n e t i cv a r i a t i o ni nP E A R1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p l a t e l e t a g g r e g a t i o n a n d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e s[J].C i r cC a r d i o v a s cG e n e t,2013,6(2):184-192.[31]石秀锦,胡志旭,彭文星,等.G PⅢaP L A2㊁P E A R1㊁P T G S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临床抗血栓疗效关联性研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8,15(1):1-4.[32]钱凤丹,高岸,汪硕闻,等.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现状分析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J].中南药学,2021,19(5):1019-1024.[33] M a r e e A O,C u r t i n R J,C h u b b A,e ta l.C y c l o o x y g e n a s e-1h a p l o t y p em o d u l a t e s p l a t e l e t r e s p o n s e t o a s p i r i n[J].JT h r o m bH a e m o s t,2005,3(10):2340-2345.[34]钱剑宁.P T G S1㊁L T C4S㊁G P1B A基因多态性与肇庆地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阿司匹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8):181-183.[35]许海宁,秦润祥,李俊飞,等.P T G S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抗血栓疗效的相关性[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1,28(6):646-650.收稿日期:2021-12-06编辑:王晶璇㊃423㊃‘临床荟萃“2022年4月20日第37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p r i l20,2022,V o l37,N o.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孙洲亮;贾俊婷;肖惠玲【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年(卷),期】2015(000)012【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spirin resistance and COX-1, P2Y1, GPIa and GPIIIa gene polymorphism. Methods 35 case with aspirin resistant were selected and were given aspirin enteric coated tablets for oral treatment, 14 days.After the determination COX-1, P2Y1 and GPIa and GpIIIa gene polymorphism of each patient wereanalysis.Results The genotype AA of COX1 (A-842G) locus and CC of COX1 (C50T) locus was higher than other genotype (P<0.05);AG of P2Y1 (A1622G) locus genotype and CC of P2Y1 (C893T) locus genotype was higher than other genotype (P<0.05);CT of GPIa (C807T) locus genotype and GA of GPIa (G873A) locus genotype was higher than other genotype(P<0.05);PLA1/A1 of GPⅢa(T1565C)locus genotype was higher than other genotype (P<0.05).Conclusion P2Y1 (C893T), GPIa (C807T) allele is associated with aspirin resistance,With COX-1 (A-842G, C50T), GPIa(G873A), GP III A (T1565C), P2Y1 (A1622G) allele is more likely to inducethe occurr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目的:探究阿司匹林抵抗患者COX-1、P2Y1、GPIa及GPIIIa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作者:徐旭陈忠云李晓峰梁国威杨旭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第35期[摘要]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
新近研究表明,AR与环氧合酶、纤维蛋白原受体、ADP受体和胶原受体等的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因此,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不仅有助于阐明AR 的发生机制,同时也将为实现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及临床转归的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抗血小板聚集[中图分类号]R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2(b)-0061-03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可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在心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临床发现部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未降低,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
目前,AR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新近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与AR 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
现对近年来AR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1AR定义及分型Bhatt等[1]将AR分为实验室型和临床型。
实验室型指虽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75~325mg),但实验室检测发现血小板聚集能力未被抑制;临床型指口服阿司匹林,仍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Gum等[2]则将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超过70%,或0.5mg/mL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超过20%作为AR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Weber等[3]应用体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至少5d)和体外试验(体外血浆中加入100μmol/L阿司匹林),通过联合检测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浓度与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将AR分为三型:①药代动力学型(Ⅰ型):在体内试验中,TXB2的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而在体外试验中,TXB2的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可被抑制,推测其原因可能与个体间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有关。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
吴镜;徐俊波;段潇潇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08(29)3
【摘要】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但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仍有可能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也就是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虽然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现就近年来关于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关系的一些研究结果.
【总页数】5页(P451-455)
【作者】吴镜;徐俊波;段潇潇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31;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31;绵阳市长虹医院,四川,绵阳,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2
【相关文献】
1.多药物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J], 郭升
2.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C3435T基因多态性观察 [J], 郑丽平;王伟;余正阳
3.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与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J], 郭晓峰;兰岚;王世彪;刘光华;林少勇;陈楚安
4.环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J], 刘岩;刘艳霞;曲颖;邵智超;荆立达;曹伊楠
5.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性研究[J], 刘岩;李丽琼;曲颖;刘艳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下载】浅谈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浅谈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2012-12-20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颜雪琴茅新蕾陈卫东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临床观察显示阿司匹林能减少约25%的心脑血管疾病复发。
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阿司匹林治疗中获益,有研究显示0.4%~83.3%个体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不敏感,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 [1]。
阿司匹林抵抗的确切机制不明,遗传可能为其重要因素,本文将近年AR与基因多态性方面的研究作如下综述。
1 阿司匹林抵抗 1.1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Bhatt[2]等将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临床性及生化性。
临床性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仍发生缺血性血管疾病;生化性为口服阿司匹林后,未能改变血小板功能试验结果。
1.2 阿司匹林抵抗的分型有研究[3]将生化性阿司匹林抵抗分为3型:(1)Ⅰ型阿司匹林抵抗(药动学型):口服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体内血栓素(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
而体外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100 mol/L阿司匹林后可被抑制,提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相当大的药动学差异。
(2)Ⅱ型阿司匹林抵抗(药效学型):无论体内及体外,口服阿司匹林后,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提示该型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环氧化酶(COX)的遗传多态性有关。
(3)Ⅲ型阿司匹林抵抗(假性阿司匹林抵抗):口服阿司匹林后能抑制TX合成,但不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该型患者之所以被冠以假性抵抗,因为阿司匹林已抑制了TX合成,而不能抑制其他物质如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因多态性检测在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
通过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以及基因多态性检测在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基因多态性检测有望成为高危脑梗死治疗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重点关注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患者风险。
这一研究为个性化医疗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高危脑梗死治疗、有效性研究、药物代谢、指导作用、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应用前景、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危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流灌注减少,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导致脑梗死,是一种常见、危害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在高危脑梗死的治疗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治疗,具有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再梗塞风险等作用。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存在差异,这部分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是指基因座上至少有两种等位基因在人群中的频率高于1%。
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基因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转运蛋白基因、炎症基因等。
基因多态性会影响个体对药物的代谢速率、药物的有效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基因多态性检测作为个体化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高危脑梗死患者时选择最优的药物和剂量,降低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风险,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潜力正在逐渐被认识和重视。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探讨其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在高危脑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中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药物作用的差异,以期能够通过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因素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聚集 〔中图分类号〕 R74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2012)07-1390-03;doi: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7. 030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预防急性 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服用 阿司匹林的患者均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效益。服用治 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的现象称为 阿司匹林抵抗( AR) 。国外文献报道人群 AR 发生率因检测方 法不同而异,为 8% ~ 45%〔1,2〕。Gum 等〔3〕和 Alberts 等〔4〕都报 道 AR 或阿司匹林半抵抗( ASR) 年龄有偏大的趋势。本文旨 在了解老年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AR 情况并对可能相关因 素进行初步分析,以早期筛选 AR 患者,通过调整药物更好地 减少临床血栓事件,减少脑卒中再发风险。
黄越冬等 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 7 期
·1391·
心半径为 6 cm,离心 10 min,提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PRP) ; 再 以 3 000 r / min,离 心 半 径 为 6 cm,离 心 20 min,提取贫血小板血浆 ( platelet-poor plasma,PPP) ,PLT 为 ( 10 ~ 20) × 109 / L; 用 PPP 调整 PRP 至( 200 ~ 300) × 109 / L,以 PPP 为空白对照,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不 同 诱 导 剂 的 PAgT。 ( 2) 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均在本院检验科进行常规检测。 1. 2. 2 评价标准 用 ADP 作诱导剂,其血小板平均聚集率≥ 70% ; 同时用 AA 作诱导剂,其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 为 AR。 用 ADP 作诱导剂,其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 ; 或用 AA 作诱 导剂,其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 为 ASR。用 ADP 作诱导剂, 其血小板平均聚集率 < 70% ; 同时用 AA 作诱导剂,其血小板平 均聚集率 < 20% 为阿司匹林敏感( AS)〔1〕。根据评价标准把病 人分为 AS 组,ASR 组,AR 组。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 料用 x ±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 用 χ2 检 验。采 用 Logistic 回 归 分 析 探 讨 患 者 发 生 AR / ASR 的独立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TXA: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啶等是降低AR 有效选择¨71。氯吡格雷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
万方数据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年6月第6卷第2期J Neurol Neumrehabil,Jnne
2009,V01.6,No.2
。133‘
聚集,减少ASA抵抗现象,并充分发挥抗血小板效 应,达到减少缺血性事件。COX-2表达增加与阿司 匹林抵抗有关,COX-2是防治血管事件的干预目标。 血小板血栓素A:受体(TP受体)拮抗剂,能延缓动 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程并减少血栓事件,也是减少 血栓事件的重要手段。 欧洲卒中预防研究对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 联合应用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单用阿司匹林、单用双嘧 达莫和两者联合应用分别使卒中危险降低18%、 15%和24%。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批准Agrenox (阿司匹林25 mg+双嘧达莫200 rag)用于缺血性卒 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缺点是费用较 贵。阿司匹林虽有一些局限性,只要使用得当仍不 失为预防脑血管事件有效简便方法。
评价AR的检测方法
确定AR要依赖血小板功能试验或测量血小板 激活代谢产物,其优点是能在缺血性事件发生前识 别AR。许多诊断性试验可评价血小板的功能,譬如 光学血小板聚集性测定、全血小板聚集性测定、快速 血小板功能分析(RPFA),PFA.100和11.脱氢血栓 烷B:(TXB:)测定等,但尚没有统一的测定方法哺o。
a
sclerosis risk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年6月第6卷第2期J
Neurol
Neurorehabil,June
2009,V01.6。No.2
・综
述・
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研究现状

三
0 7 1 0 6 6 )
阿司匹林 目前是预 防缺血性脑卒 中复发 的最有效 的抗 血小 板聚集药 物 , 可以使缺 血性 脑血管病 的年 发生 风险降低 2 5 % 一3 0 %, 但很 多患者长期 规律 口服治疗 剂量的 阿 司匹林仍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 聚集 和活化 , 阻止血栓性疾病 的复发 , 从 而导致缺血 事 件的复发率升高, 即存在“ 阿司 匹林 抵抗现象 ( A s p i r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 A R) ” 。1 9 7 8年 M e t h a 等… 最早提出了部分患者可能对 阿司匹林 的抗 血小板作用存 在抵抗 , 表现为 在一些应 用阿司匹林 的患者 中并不能 阻止心脑血 管血栓 事件 的发 生 , 随之提 出阿司 匹林 抵抗 的 概念 。下砸就脑梗死 患者 A R从病因及发病机制 、 判定 A R检测方法及防治 等方面的研
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 病 因 及 发 生 机 制研 究 进 展
一
脑 梗 死 患 者 AR 防治 现 状 由于 A R的存在及对心脑血管疾 病 的不 良影 响 , 国 内外 已开始研 究解 决 A R 的方 法, 但疗效还不是很理想 , 在处理 A R方 面需要 注意患者个体 的情况 , 如年龄 、 性别 、 体重 指数、 手术 、 血 红蛋白水平 、 高脂血症 、 精神 紧张、 吸烟 、 冠心病 、 非类固醇类 抗炎药 ( 如布 洛芬等 ) 、 应激及阿司匹林的剂量等。具体研究 有 : ( 1 ) 选 择合适 的剂量 : ( 2 ) 避免 药物
2 0 1 5年第 5期
脑 梗 死 患 者 阿 司 匹 林 抵 抗 研 究 现 状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 A S ) 4 7 7例 ( 7 5 . 2 3 %) 。C O X - 1 C 5 0 T和 C O X - 2 G 7 6 5 C基 因型及等位基 因在 A S R+A R组 及 A s组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P>0 . 0 5 ) ; 服用阿 司匹林后 7—1 0 天, 脑梗死患者 A A诱 导 的血 小板 聚集 率及 A D P诱 导 的血 小板 聚集 率分别 下 降
b r a l i f n a r c t i o n . A s p i i r n w a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e d t o v e e v e r y p a t i e n t t h e n e x t d a y o f a d m i s s i o n .P l a t e l e t a g g r e g a t i o n( P A G)i n d u c e d b y
Z h e j i a n g 3 2 5 2 0 0 ,C h i n a l A b s t r a c t J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a s p i r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A R )i n p a i t e n t s w i h t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nd a h t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因多态性检测在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
通过相关基因多态性和脑梗死发病关系研究,阐述不同药物在治疗脑梗死中的应用情况,并总结基因多态性检测在药物选择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进一步探讨基因多态性检测在指导药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论述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研究,将为优化脑梗死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为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基因多态性检测、脑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应用前景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急情况,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脑卒中是全球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疾病。
在脑卒中的各个类型中,脑梗死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缺血性神经细胞死亡引起的。
目前,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是利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再发性血栓形成。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性较大,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会存在差异。
一些患者对某些药物可能没有良好的反应,甚至会出现不良反应。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基因多态性检测在指导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应用于高危脑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探讨其在个体化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具体目标包括:1.系统总结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情况,为药物选择提供参考;3.评估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药物选择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效果;4.探讨基因多态性检测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高危脑梗死患者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李婷,唐棠综述,初亚男审校[摘要]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凝集的一线用药,广泛用于心血管阻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然而,临床观察显示,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治疗中获益,部分患者会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遗传变异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文章主要从阿司匹林作用靶标基因的多态性、糖蛋白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二磷酸腺苷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靶标;糖蛋白受体;二磷酸腺苷受体;基因⁃基因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R3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71X(2019)02-0171-05[DOI]10.3969/j.issn.1672-271X.2019.02.013Research progress of aspirin resistance and gene polymorphismLI Ting,TANG Tang r eviewing,CHU Ya⁃nan checking(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General Hospital of Eastern Theater Command,PLA,Nanjing210002,Jiangsu,China)[Abstract]Aspirin is widely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obstructive diseases as the first line of an⁃tiplatelet drugs.However,clinical observations show that not all patients benefit from treatment,and some patients experience aspirin resistance(AR),genetic vari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s.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es of aspirin in polymorphisms of target genes,polymorphisms of glycoprotein receptor genes,polymorphisms of adenosine diphosphate re⁃ceptor genes,and gene⁃gene interactions.[Key words]aspirin;gene polymorphism;target;glycoprotein receptor;adenosine diphosphate receptor;gene⁃gene interac⁃tions0引言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凝集的一线药物,广泛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能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1]。
阿司匹林抵抗与 COX -2基因 G765C 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与 COX -2基因 G765C 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周强;易兴阳;池丽芬;池万章;李强【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与COX-2基因G765C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有高危脑卒中风险但非脑梗死患者8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分别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作为诱导剂,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三组均以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COX-2基因G765C单核苷酸多态性。
结果12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阿司匹林抵抗39例(30.95%),阿司匹林半抵抗13例(10.32%),阿司匹林敏感74例(58.73%)。
非脑梗死组及健康对照组未发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存在。
脑梗死组患者COX -2基因G765C的基因型频率(GG型95.87%,GC型4.13%,CC型0%),与非脑梗死组基因型频率(GG 型96.25%,GC型3.75%,CC型0%)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频率(GG型96.67%,GC型3.33%,CC型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纯合或者杂合C等位基因携带者在阿司匹林抵抗、半抵抗与敏感组中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COX -2基因G765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期刊名称】《浙江实用医学》【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157-159)【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COX-2基因;G765C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多态性;脑梗死【作者】周强;易兴阳;池丽芬;池万章;李强【作者单位】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 325200;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325200;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 325200;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325200;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 325200【正文语种】中文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
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苏永琴【摘要】Aspirin , with its effective role in suppressing platelet aggregation, is one of the cornerstones of prevention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currence. Aspirin plays its antiplatelte role by inhibiting cyclooxyge-nase( COX ) activity. However, recurrent vascular events still occur in those taking aspirin regularly, which has led to the concept of " aspirin resistance". COX has three isoenzymes. A variety of polymorphism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COX-1 gene and COX-2 gene. These different gene types could affect the transcription and the activity of theCOX,thus,disturbing aspirin's role of antiplatelet.%阿司匹林目前被认为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再发的最有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物,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发挥作用.但随访发现一些长期规律口服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COX有三种同工酶,其中COX-1、COX-2存在广泛的基因多态性,其基因突变影响COX的转录及酶活性,从而干扰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5【总页数】4页(P783-786)【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环氧化酶;单核苷酸基因突变【作者】苏永琴【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长沙,4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阿司匹林目前被认为是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四项大的临床Meta 分析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15%的心脑血管疾病和30%的心肌梗死的发生[1]。
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周强;易兴阳;池丽芬;李强;池万章【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030)007【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及其与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入住我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同期住院的有卒中高危因素的非脑卒中患者8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分别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作为诱导剂,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3组均以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12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39例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约28%),13例存在阿司匹林半抵抗(约9%),74例对阿司匹林敏感(约63%).非脑梗死组及健康对照组未发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存在.且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患者中,高龄、女性、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发生率高,均较阿司匹林敏感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的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均为纯合体CC,未见基因突变类型.结论高龄女性、糖尿病、高血脂是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国人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尚属罕见,其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总页数】4页(P634-637)【作者】周强;易兴阳;池丽芬;李强;池万章【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瑞安325200;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瑞安325200;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瑞安325200;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瑞安325200;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瑞安3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J], 叶沛;耿磊;杨开超;封启明2.环氧化酶-2启动子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老年人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J], 王毅盟;倪培华;杨蓉;吴洁敏;吴方3.阿司匹林抵抗与 COX -2基因 G765C 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 [J], 周强;易兴阳;池丽芬;池万章;李强4.脑梗死患者COX-1及COX-2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J], LI Xia; ZHAO Shiqi; HUAI Ruixue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J], 叶沛; 耿磊; 杨开超; 封启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司匹林抵抗与GPⅢ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与GPⅢ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茅新蕾;颜雪琴;韩丽雅;黄向东;管朝红;陈卫东【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Ⅲa Leu33Pro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规律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失败的脑梗死患者60例及服用相同剂量阿司匹林的社区体检者24例,以对照组95%尿11-脱氢-血栓素B2(11-DH-TXB2)水平的上界为标准判定阿司匹林抵抗,将病例组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比较AR组和AS组的临床特征及血小板糖蛋白GPⅢaLeu33Pro基因位点多态性.结果根据尿11-DH-TXB2的水平,发现31例患者存在AR,AR的发生率为51.67%.两组间年龄、性别,既往脑梗死病史、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率、TC、TG、HDL、LDL、FBG、PLT、WBC、RBC及H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组和AS组GPⅢa Leu33Pro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无差别.结论温州地区阿司匹林预防失败脑梗死人群中AR的发生率是51.67%,与AS组相比,未发现明显临床特征.GPⅢa Leu33Pro基因位点多态性可能与AR的发生无关.【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1(023)001【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脑梗塞;阿司匹林;GPⅢa基因;多态性【作者】茅新蕾;颜雪琴;韩丽雅;黄向东;管朝红;陈卫东【作者单位】325000,浙江温州,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25000,浙江温州,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25000,浙江温州,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25000,浙江温州,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谓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
然而,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预防过程中仍发生血管不良事件,由此提出“阿司匹林抵抗(AR)”的概念[1-2]。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

2012年12月第9卷第35期·综述·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可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在心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临床发现部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未降低,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 )现象。
目前,AR 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新近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与AR 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
现对近年来AR 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1AR 定义及分型Bhatt 等[1]将AR 分为实验室型和临床型。
实验室型指虽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75~325mg ),但实验室检测发现血小板聚集能力未被抑制;临床型指口服阿司匹林,仍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Gum 等[2]则将10μmol/L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超过70%,或0.5mg/mL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A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超过20%作为AR 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Weber 等[3]应用体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 至少5d )和体外试验(体外血浆中加入100μmol/L 阿司匹林),通过联合检测血栓素B 2(thromboxane B 2,TXB 2)浓度与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将AR 分为三型:①药代动力学型(Ⅰ型):在体内试验中,TXB 2的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而在体外试验中,TXB 2的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可被抑制,推测其原因可能与个体间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有关。
②药效学型(Ⅱ型):在体内试验及体外实验中,TXB 2的合成和血小板聚集均未受抑制,可能机制与血小板COX 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③假性抵抗型(Ⅲ型):在体内试验及体外实验中,阿司匹林仅可抑制TXB 2合成,但不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及环氧化酶-1(COX-1)基因C50T和环氧化酶-2(COX-2)基因G765C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634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次日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前和治疗7~10天后分别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并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COX-1基因C50T?COX-2基因G765C多态性?结果634例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者129例(20.35%),阿司匹林半抵抗(ASR)28例(4.42%),阿司匹林敏感(AS)477例(75.23%)?COX-1 C50T和COX-2 G765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ASR+AR组及AS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司匹林后7~10天,脑梗死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下降80.00%及40.00%;无论COX-1 C50T和COX-2 G765C的哪种基因型均可使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降低,但各种基因型在这些指标降低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1基因C50T和基因GCOX-2 765C变异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在服阿司匹林前后均高于无变异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COX-1基因C50T?COX-2基因G765C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也不影响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反应性?标签: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脑梗死;环氧化酶(2013)06-0429-04The Study of Aspirin Resistance and Correlative Genetic Polymorphism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CHI Wan-zhang,YI Xing-yang,ZHOU Qiang,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Zhejiang 3252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 (AR)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 n AR and the polymorphisms of COX-1 C50T and COX-2 G765C.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enrolled 634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spirin was administrated to give every patient the next day of admission. Platelet aggregation (PAG)induced by adenosine diphosphate glucose pyrophospheralase and arachidonic acid was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aspirin administered for 7~10 days. Cox-1 C50T and Cox-2 G-765C polymorphisms were tes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ombined with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esults Aspirin resistance (AR)was detected in 129 patients (20.35%),aspirin semi-resistance (ASR)was in 28 patients (4.42%)and aspirinsensitivity (AS)was detected in 477 patients (75.2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SR+AR group and the AS group in COX-1 C50T,COX-2 G765C genotypes and alleles. After aspirin was administered for 7~10 days,platelet aggregation in response to AA-induced and ADP-induced was inhibited by 80% and40% respectively. Both of the Cox-1 C50T and Cox-2 G-765C had similar effects on platelet aggregation,but the percentage of reduction in platelet aggregation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The rate of AA-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s among the variants gene of Cox-1 C50T and Cox-2 G765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variants before and after aspirin intake(P<0.05).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cerebral infarction washig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lymorphisms of COX-1C50T and COX-2 G765C and the occurr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and the polymorphisms of COX-1 C50T and COX-2 G765C has no effect on reactivity of platelet.[Key words] Aspirin resistance;Polymorphism;Cerebral infarction;Cyclooxygenase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阿司匹林可以降低33%和25%的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同时降低16.7%的外周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然而一部分患者尽管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仍然不能避免缺血事件的发生,临床上称这种现象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机制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阐明?有研究认为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COX活性,影响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反应性,引起AR 发生[1]?国内对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已有所评价,但缺少对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AR发生率,COX-1基因C50T?COX-2基因G765C单核甘酸多态性与血小板的反应性相关性及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从基因水平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机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72小时内入住我院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Han等[2]改良TOAST分型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脑梗死及小动脉病变型(SAD)脑梗死,由于病因不明型脑梗死病因不明确,其他病因型脑梗死所占比例少,心源性脑栓塞不首选阿司匹林预防和治疗,因此这些类型的脑梗死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其他排除标准:(1)近1周内有使用除阿司匹林外其他的非甾体抗血小板药?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药物;(2)有家族或个人出血疾病史;(3)血小板计数>450×109/L或0.05),见表1?2.3 两组COX-1 C50T和COX-2 G765C多态性分布比较:COX-1 C50T多态性分布,634例患者中597例(94.2%)为纯合CC基因型,37例(5.8%)为杂合CT 型,未见纯合TT基因型?COX-2 G765C多态性分布,442(69.7%)为纯合GG 基因型,156例(24.6%)为杂合GC型,36例(5.7%)为纯合CC基因型?COX-1 C50T和COX-2 G765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ASR+AR组与A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2.4 服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改变:所有患者服阿司匹林前AA和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35±11.54)% 和(88.52±13.62)%,服阿司匹林后10天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16.23±8.45)%和(51.73±9.46)%,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80.00%,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40.00%?说明患者服阿司匹林后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血小板的反应性?2.5 COX-1 C50T和COX-2 G765C多态性与血小板的反应性:无论COX-1 C50T和COX-2 G765C的哪种基因型均可使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1),但各种基因型在这些指标降低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OX-1 50T和COX-2 765C变异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在服阿司匹林前后均高于无变异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3 讨论国外研究表明[5],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40%,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存在差异性?本组资料ASR发生率为4.42%,AR的发生率为20.35%,同时发现,ASR和AR组有糖尿病者及血LDL水平高于AS组,其原因还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认为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高血脂等多种慢性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活化血小板粘附于内皮细胞,并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连接,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启动血栓形成过程,同时血小板活化后加速炎症反应等,所有这些因素使得阿司匹林不易奏效?Andreas等[6]研究也表明,高血脂?高血糖能促使血小板和单核细胞活化,增加体内血小板和单核细胞间的黏附,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因此,积极的控制高脂血症?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将有助于避免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AR发生的机制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COX和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AR相关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7,8],但结果分歧较大?一项系统分析表明[9],AR与PIA1/A2基因突变相关,但与COX-1?GPla?P2Y1?P2Y12等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阿司匹林可使COX失活,使血栓素A2(TXA2)生成减少,从而达到抗血栓治疗目的,Halushka等[10]对高加索人群研究发现,COX-1-50C>T和COX-2-765G>C突变率分别为8.6%和21.3%,这种突变影响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然而国内这方面研究少,本组资料显示,COX-1 C50T和COX-2 G765C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ASR+AR组与A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论COX-1 C50T和COX-2 G765C的哪种基因型均可使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降低,且各种基因型在这些指标降低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国人群COX-1 C50T和COX-2 G765C基因多态性与AR无相关性,也不影响阿司匹林治疗对血小板的反应性?AR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种族?阿司匹林吸收减少或代谢增高?药物的依从性等,此外阿司匹林虽可以通过COX通路,使血栓素A2 (TXA2)生成减少,但它不能阻断ADP,胶原蛋白?肾上腺素?凝血酶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11],这些均可能是AR发生的原因?本研究虽未发现中国人群COX-1 C50T和COX-2 G765C基因多态性与AR 的相关性,但发现COX-1 50T和COX-2 765C变异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在服阿司匹林前后均高于无变异者,提示COX-1 50T和COX-2 765C变异者COX活性较无变异者高,TXA2生成增多,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增高,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但这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Goodman T,Sharma P,Ferro A. The genetics of aspirin resistance[J]. Int J Clin Pract,2007,61(5):826-834.[2]Han SW,Kim SH,Lee JY,et al. A new subtype classification of ischemicstroke based on treatment and etiologic mechanism[J].Eur Neurol,2007,57(2):96-102.[3]易兴阳,苏微微,林静,等.脑梗塞二级预防中阿斯匹林抵抗及其与血管事件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6):375-378.[4]Gum PA,Kottke MK,Welsh PA,et al. A prospective,blinde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spirin resistance among stabl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Am Col Cardiol,2003,41(6):961-965.[5]Patrono C,Rocca B. Aspirin:promise and resistance in the new millennium[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8,28(3):s25-32.[6]Andreas S,Daniela F,Martin E,et al. Rosuvastatin Reduces Platelet Activation in Heart Failure Role of NO Bioavailability[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25(5):1071-1077.[7]Kunicki TJ,Williams SA,Nugent DJ,et al. 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aspirin responsiveness and seven candidate gene haplotype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vascular disease[J]. Thromb Haemost,2009,101(1):123-133.[8]Chakroun T,Addad F,Yacoub S,et al. The cyclooxygenase-1 C50T polymorphism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spirin responsiveness status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unisian patients[J]. Genet Test Mol Biomarkers,2011,15(7-8):513-516.[9]Goodman T,Ferro A,Sharma P. Pharmacogenetics of aspirin resistance: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J]. Br J Clin Pharmacol,2008,66(2):222-232.[10]Halushka MK,Walker LP,Halushka PV. Genetic variation in cyclooxygenasel:effects on response to aspirin[J]. Clin Pharmacol Ther,2003,73(1):122-130.[11]Frelinger AL,Furman MI,Linden MD,et al. Residual arachidonic acid-induced platelet activation via an adenosine diphosphate-dependent but cycloox ygenase-1- and cyclooxygenase-2-independent pathway:a 700-patient study of aspirin resistance[J]. Circulation,2006,113(25):2888-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