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课程标准

儿科课程标准
儿科课程标准

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学院

《儿科学》课程标准

1.前言

《儿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专业课,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农村医学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一门课,要求学生掌握儿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临床技能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临床理论对儿科病人进行全面的诊治。

1.1课程定位

《儿科学》是培养农村医学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开设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我校农村医学专业结合中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和学生来源情况进行定位:其在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儿科学是研究儿科病人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以疾病诊治为核心,实施整体临床诊治达到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其前期课程为:《正常人体功能》、《正常人体结构》、《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后续课程为:《社区急救》、《预防医学》以及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法,培养熟练掌握临床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危患儿进行全面救治。

1.2设计思路

总的理念: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农村医学专业能力为导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结合教,学于一体,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1)以人为本

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要以自己高尚品格去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农医专业,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2)因材施教

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3)工学结合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学工作与儿科临床工作紧密结合,淡化学科意识,增强整体观念。在儿科见习,实习中巩固专业基本知识,加快适应岗位,提高学生完成临床任务的能力。

(4)与时俱进

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将临床儿科新进展引入课堂教学,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缩短课堂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2.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儿科的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能够认识、了解现代儿科的观念及原则,掌握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及评估方法,熟悉小儿解剖生理特点、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为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及小儿保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①知识方面:

讲授儿科学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对儿科病人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实施治疗。满足实用型儿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需要。

②能力方面:

进行教学时结合病例进行PBL教学,通过视频、录相、ppt课件、临床见习、讨论等方式,培养中职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③素质方面:

培养和提高医学中专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提中专生的综合素质。树立“以人为中心”理念。

3.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①依据临床岗位的要求、儿科工作流程来编排课程内容,实现“双证书”教育。理论课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课内容以实用能力为培养主线使学生熟悉常用儿科学理论知识,掌握常用儿科技术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把助理医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教学。

②依据医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把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医学理念、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从良好的医师仪表、举止、语言、态度和职业情感上折射出一名标准医师所具备的高度的责任心、慎独严谨的品行、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③依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依据医院真实的工作需要来统筹组织教学,并注意与其它前后续课程的有机结合、恰当衔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合理选取理论课、实训课、临床见习课、生产实习内容,做到“教、学、做”为一体。及时追踪儿科学的科研动态,将经典理论与现代儿科发展前沿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具体内容

《儿科学》理论课以“应知、应会”为原则,实践课以“懂原理、会思考、会操作”为原则。其教学内容见下表。根据教学计划,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课堂授课56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及一年的毕业实习。教学内容丰富、结构科学合理,临床实践性内容与基础理论相结合,与周边学科有机结合,适应了该课程在培养高技能医学人才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分配表1

教学内容分配表2

4.实施建议

遵照必需,够用,适用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施以临床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职业性。提供学生真实的职业环境,做到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4.1教材编写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校三年制农医专业使用《儿科学》(陈忠英·第四军医大出版社:西安·2012年)。该教材以生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和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医学理念,符合21世纪农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方面我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4.2实训条件

我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要实现“零距离”的指导思想和课程主讲教师亲自设计主持下,目前院内实践基地已建成儿科实训室,能基本满足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此外我系拥有一所教学医院,十余所旗县综合医院为实习医院,为培养技能型医学人才提供了实践教学的保证。

4.3教学方法

(1)精讲点拨法。对重要知识的精讲点拨,启发,诱导,设疑,提问等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2)自学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的某些简单的内容,参考文献,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3)案例法。通过临床典型案例,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专题讲座。针对儿科学新技术,新进展,组织专题讲座,拓展教学内容。

(5)社会实践(含见习,实习)。组织学生到医院儿科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儿科相关疾病,分析儿科常见疾病和寻求治疗疾病的方法。

4.4教学评价

考试方法:理论闭卷与实验技能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有关考核,对病人诊治效果评价。

成绩评定:作业、考勤占20%;实验实训占20%;期末考试占60%。

4.5课程资源

(1)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整体课时减少的情况下,突出重点。一方面,加大将教学模式改革,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方式和习惯。一方面,推行考试模式改革,将传统的考试模式变为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使考试能促进学生的日常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完成教材建设:在未来的三年完成自编儿科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丰富,争取做到体系完整、职业特色鲜明、中职特色突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能够多方面满足学生的要求。

(3)提高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各种教师自身优势,把学历和教学能力结合起来,增进校企联合,发挥多元力量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积极

组织课程组其他成员对于课程负责人教学的观摩和学习,将负责人良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传统承传下来,从整体上提高课题组的教学实力。

(4)加强教学检查、监督保障体系建设:制订相应的课堂教学、实习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实现。

(5)进一步加强现代教学理念、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现有课件的基础上,力求制作一套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增强师生网上交流,实现网络教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