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内存管理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引言内存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内存资源,为程序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的内存管理策略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内存管理以提高系统效率。

一、实验背景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是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关键资源。

在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多个程序需要共享有限的内存资源,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内存管理策略来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

本次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并比较两种常见的内存管理策略: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

二、实验过程1. 固定分区固定分区是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容纳一个程序。

在实验中,我们将内存划分为三个固定大小的区域,并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程序加载到内存中进行测试。

通过观察程序的运行情况和内存利用率,我们可以评估固定分区策略的优缺点。

2. 动态分区动态分区是根据程序的大小动态地分配内存空间。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首次适应算法来实现动态分区。

首次适应算法将按照程序的大小从低地址开始查找可以容纳该程序的空闲分区,并分配给程序使用。

通过观察动态分区策略下的内存利用率和碎片情况,我们可以评估该策略的优劣。

三、实验结果1. 固定分区在固定分区策略下,我们观察到每个程序都能够顺利运行,但是内存利用率较低。

由于每个程序都需要占用一个固定大小的分区,当程序大小与分区大小不匹配时,会出现内存浪费的情况。

此外,固定分区策略也存在无法分配较大程序的问题。

2. 动态分区在动态分区策略下,我们观察到内存利用率较高,碎片情况也较少。

由于动态分区可以根据程序的大小动态分配内存空间,因此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

然而,动态分区策略也存在着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开销较大的问题。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两种内存管理策略进行了比较和评估。

固定分区策略适用于程序大小已知且固定的情况,但会导致内存浪费;而动态分区策略可以更加灵活地分配内存空间,但会增加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开销。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内存管理实验目的:掌握内存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算法加深对内存管理的理解实验原理: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模块,负责分配和回收系统的内存资源。

内存管理的目的是高效地利用系统内存,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实验过程:1.实验环境准备本实验使用C语言编程,要求安装GCC编译器和Linux操作系统。

2.实验内容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基本内存管理创建一个进程结构体,并为其分配一定大小的内存空间。

可以通过C语言中的指针操作来模拟内存管理的过程。

b.连续分配内存算法实现两种连续分配内存的算法: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是从低地址开始寻找满足要求的空闲块,最佳适应算法是从所有空闲块中选择最小的满足要求的块。

c.非连续分配内存算法实现分页和分段两种非连续分配内存的算法。

分页是将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然后将页面映射到物理内存中。

分段是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可以是可变大小的。

3.实验结果分析使用实验中的算法和方法,可以实现对系统内存的高效管理。

通过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指标,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算法来满足系统的需求。

具体而言,连续分配内存算法中,首次适应算法适用于内存中有大量小碎片的情况,可以快速找到满足要求的空闲块。

最佳适应算法适用于内存中碎片较少的情况,可以保证最小的内存浪费。

非连续分配内存算法中,分页算法适用于对内存空间的快速分配和回收,但会带来一定的页表管理开销。

分段算法适用于对进程的地址空间进行分段管理,可以灵活地控制不同段的权限和大小。

实验中还可以通过性能测试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模拟来评估算法的性能和适用性。

实验总结:本实验主要介绍了内存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算法,通过编写相应的代码实现了基本内存管理和连续分配、非连续分配内存的算法。

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加深了对内存管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算法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内存管理。

连续分配算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首次适应算法或最佳适应算法。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编写一段程序,实现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和性能。

二、实验内容1.实现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一种动态分配的内存管理算法,通过从低地址往高地址内存块,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内存空间,设置内存块的大小和地址范围;(2)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分配操作,根据需求大小找到第一个合适的空闲块,并在其前后设置相应的标志位;(3)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回收操作,根据释放块的地址,将其前后的标志位进行合并;(4)模拟应用程序的运行,测试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

2.实现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是一种动态分配的内存管理算法,通过整个内存空间,找到最小的满足需求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内存空间,设置内存块的大小和地址范围;(2)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分配操作,遍历整个内存空间,找到满足需求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块进行分配;(3)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回收操作,根据释放块的地址,将其前后的标志位进行合并;(4)模拟应用程序的运行,测试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

三、实验结果1.首次适应算法经过测试,首次适应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且算法的性能良好。

尽管首次适应算法在分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碎片,但是由于它从低地址开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在实际应用中,首次适应算法被广泛采用。

2.最佳适应算法经过测试,最佳适应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且算法的性能较好。

最佳适应算法会整个内存空间,找到大小最小的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因此,在分配过程中不会产生很多的碎片,但是算法的执行时间较长。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并对算法的正确性和性能进行了验证。

两种算法在内存的分配和回收过程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内存管理、分配与回收模拟实验

内存管理、分配与回收模拟实验

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实验报告书实验题目:内存管理、分配与回收课程名称:操作系统主讲教师:辅导教师:课程编号:班级: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1)掌握内存分区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解内存分配表。

(2)深入理解可变分区的内存分配策略,掌握首先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

(3)掌握内存碎片产生的途径以及解决碎片的方法——拼接技术。

(4)实现分区的回收。

针对内存管理的相关活动,研究内存空闲队列的动态组织与管理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执行的内存分配与回收活动。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将利用伙伴系统来组织内存空闲块队列和已使用内存块队列。

从初始化快照、某一组作业申请内存块前的快照、分配成功后的快照等状态出发,结合内存分配原语(算法)和内存回收原语(算法)的实现,结合实际内存块的动态分配与回收情况(某一快照),研究内存空闲块队列的组织、变化及其队列管理方面的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1)实现内存分配算法和内存回收算法。

(2)以伙伴系统的组织方式管理内存空闲队列和已使用内存块队列,具体的组织策略应分别考虑首次适应策略、最佳适应策略和最坏适应策略。

(3)考虑在某一内存使用一段时间的快照,给出一组作业的内存申请,判断该申请是否可以被满足。

三、实验要求(1)分配算法中切割空闲区是从低地址开始;(2)需考虑门限值情况,门限值是指切割空闲区后剩下的区域若小于一个用户给定的值时,就不切割该空闲区,统统分给申请者,这个值由用户指定;(3)回收算法需要考虑上邻、下邻、上下邻和不相邻四种情况。

四、实验环境:实践平台:windows编写环境:CodeBlocks编译器:g++五、实验设计原理(1)可变分区基本思想可变分区是指系统不预先划分固定分区,而是在装入程序时划分,使程序分配的大小正好等于程序的需求量,且分区的个数是可变的,这样有较大的灵活性,较之固定分区能获得更好的内存利用率。

其状态如图所示:(2)内存分配表内存分配表由两张表格组成:一张是已分配表,记录已装入的程序在内存中占用分区的起始地址和长度,并表之位指出占用分区的程序名;另一张是空闲区表,记录内存中可供分配的空闲区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用标志位指出该分区是未分配的空闲区。

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存储管理的概念及作用;2.掌握存储管理的基本操作和技术;3.熟悉常见的存储管理工具和方法;4.分析存储管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了解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存储管理是指对计算机中的存储器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内存管理和外存管理两个方面。

2.学习常见的存储管理工具和方法:(1)内存管理方案:连续内存管理、非连续内存管理和虚存管理;(2)外存管理方案:磁盘存储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缓存管理等。

3.实际操作存储管理工具:(1)使用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工具,如Windows的任务管理器和Linux的top命令等,查看内存使用情况和进程占用的内存大小;(2)使用磁盘管理工具,如Windows的磁盘管理器和Linux的fdisk命令等,查看磁盘的分区情况和使用状况;(3)使用文件系统管理工具,如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和Linux的ls命令等,查看文件和目录的存储和管理状态。

4.分析存储管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1)使用性能监控工具,如Windows的性能监视器和Linux的sar 命令等,实时监测系统的内存、磁盘和文件系统等性能指标;(2)对比不同存储管理方案的优缺点,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优化存储管理的建议。

三、实验步骤1.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使用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工具,查看当前系统内存的使用情况;3.使用操作系统的磁盘管理工具,查看当前系统磁盘的分区情况;4.使用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管理工具,查看当前系统文件和目录的存储和管理状态;5.使用性能监控工具,实时监测系统的内存、磁盘和文件系统等性能指标;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存储管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7.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优化存储管理的建议。

四、实验结果1.使用内存管理工具查看系统内存使用情况,发现部分进程占用内存过高,导致系统运行缓慢;2.使用磁盘管理工具查看系统磁盘分区情况,发现磁盘分区不合理,造成磁盘空间利用率较低;3.使用文件系统管理工具查看文件和目录的存储和管理状态,发现有大量重复和冗余的文件,需要进行清理和整理;4.使用性能监控工具实时监测系统的性能指标,发现内存和磁盘的利用率较高,需要优化存储管理。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存储分配、回收、地址转换等关键技术,并对不同存储管理策略的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 Windows 10 操作系统下进行,使用 Visual Studio 2019 作为编程环境,编程语言为 C++。

三、实验内容(一)固定分区存储管理1、原理固定分区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只能装入一道作业。

分区的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2、实现创建一个固定大小的内存空间数组,模拟内存分区。

为每个分区设置状态标志(已分配或空闲),并实现作业的分配和回收算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输入不同大小的作业请求,观察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情况。

分析固定分区存储管理的优缺点,如内存利用率低、存在内部碎片等。

(二)可变分区存储管理1、原理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根据作业的实际需求动态地划分内存空间,分区的大小和数量是可变的。

2、实现使用链表或数组来管理内存空间,记录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

实现首次适应、最佳适应和最坏适应等分配算法,以及分区的合并和回收算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比较不同分配算法的性能,如分配时间、内存利用率等。

观察内存碎片的产生和处理情况,分析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优缺点。

(三)页式存储管理1、原理页式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和作业都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通过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2、实现设计页表结构,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算法。

模拟页面的调入和调出过程,处理缺页中断。

3、实验结果与分析测量页式存储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如先进先出、最近最少使用等)的命中率,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探讨页大小的选择对存储管理的影响。

(四)段式存储管理1、原理段式存储管理将作业按照逻辑结构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有自己的名字和长度。

操作系统实验-存储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存储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实验-存储管理1、引言1.1 概述在操作系统中,存储管理是一个关键的任务。

它负责将程序和数据加载到内存中,管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并确保不同进程之间的内存互不干扰。

本实验旨在深入了解并实践存储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算法。

1.2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包括分页、分段和虚拟内存等。

通过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实现内存分配和回收,以及处理内存碎片等问题。

1.3 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OS等- 编程语言:C、C++等2、实验步骤2.1 实验准备- 安装相应的开发环境和工具- 创建一个空白的项目文件夹,用于存放实验代码和相关文件2.2 实验一、分页存储管理- 理解分页存储管理的概念和原理- 实现一个简单的分页存储管理系统- 设计测试用例,验证分页存储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3 实验二、分段存储管理- 理解分段存储管理的概念和原理- 实现一个简单的分段存储管理系统- 设计测试用例,验证分段存储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4 实验三、虚拟存储管理- 理解虚拟存储管理的概念和原理- 实现一个简单的虚拟存储管理系统- 设计测试用例,验证虚拟存储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实验结果分析3.1 分页存储管理结果分析- 分析分页存储管理系统的性能优缺点- 比较不同页面大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2 分段存储管理结果分析- 分析分段存储管理系统的性能优缺点- 比较不同段大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3 虚拟存储管理结果分析- 分析虚拟存储管理系统的性能优缺点- 比较不同页面置换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总结与展望4.1 实验总结- 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体会- 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4.2 实验展望- 探讨存储管理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出对本实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 存储管理:操作系统中负责管理内存的任务,包括内存分配、回收和管理等功能。

内存连续分配方式实验

内存连续分配方式实验

内存连续分配方式实验内存连续分配是操作系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计算机系统中,内存分配是指将进程所需的内存空间分配给其使用,同时也需要满足内存管理的要求。

内存连续分配方式是指将进程所需的内存空间连续地划分并分配给进程。

下面将介绍内存连续分配的几种方式及实验。

1.固定分区分配方式:固定分区分配方式是将整个内存空间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分区,并为每个分区分配一个进程。

这种分配方式适用于进程数固定或进程大小相对稳定的场景。

固定分区分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缺点是可能会造成内存空间浪费,同时,当进程数或进程大小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划分分区,性能较差。

2.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分配内存空间。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分区,每个分区都可以独立地分配给进程使用。

当有新进程需要内存空间时,系统会根据分区空闲情况找到合适的分区进行分配。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优点是充分利用内存空间,缺点是可能会出现内存碎片问题。

3.伙伴系统分配方式:伙伴系统分配方式是一种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改进版本。

它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块,每个块大小都是2的幂。

当有新进程需要内存空间时,系统会找到与其大小最接近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如果找到的块大于所需大小,则将其划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块,其中一个分配给进程,另一个留作备用;如果找到的块小于所需大小,则会继续查找更大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伙伴系统分配方式的优点是减少了内存碎片问题,缺点是实现较为复杂。

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试和比较不同的内存连续分配方式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和效果。

2.实验环境:使用一台具备内存管理功能的计算机,并在上面运行操作系统。

3.实验步骤:a.首先,选择一种内存连续分配方式,如固定分区分配方式。

b.根据选择的分配方式,设置相应的分区大小和数量。

c.运行一些需要内存空间的进程,并观察它们的分配情况。

d.记录每个进程所分配到的内存空间大小和位置,以及未分配的内存空间大小和位置。

操作系统实验-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内存管理操作系统实验内存管理在计算机系统中,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任务之一。

它负责有效地分配和管理计算机内存资源,以满足各种程序和进程的需求。

通过本次操作系统实验,我们对内存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内存是计算机用于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地方。

如果没有有效的内存管理机制,计算机系统将无法高效地运行多个程序,甚至可能会出现内存泄漏、内存不足等严重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内存分配策略。

常见的内存分配策略包括连续分配和离散分配。

连续分配是将内存空间视为一个连续的地址空间,程序和数据被依次分配到连续的内存区域。

这种方式简单直观,但容易产生内存碎片,降低内存利用率。

离散分配则将内存分成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块,根据需求进行分配。

其中分页存储管理和分段存储管理是两种常见的离散分配方式。

分页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程序也被分成相同大小的页,通过页表进行映射。

分段存储管理则根据程序的逻辑结构将其分成不同的段,如代码段、数据段等,每个段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和长度。

接下来,我们研究了内存回收算法。

当程序不再使用分配的内存时,操作系统需要回收这些内存以便再次分配。

常见的内存回收算法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最佳适应算法则选择大小最接近需求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最坏适应算法选择最大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内存管理的过程,我们通过编程实现了一些简单的内存管理算法。

在编程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数据结构和算法的重要性。

例如,使用链表或二叉树等数据结构来表示空闲内存区域,可以提高内存分配和回收的效率。

在实验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如何处理内存碎片的问题。

内存碎片是指内存中存在一些无法被有效利用的小空闲区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内存紧缩技术,将分散的空闲区域合并成较大的连续区域。

第四章 内存管理

第四章 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原理
2022/12/21
1
第四章 内存管理
4.0 问题导入
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同时有多个进程在运行,每 个进程的程序和数据都需要放在内存中,那么 程序员在编写程序时是否需要知道程序和数据 的存放位置呢?
如果不知道,那么多个进程同时在内存中运 行,每个进程应占用哪些空间呢,
如何保证各个进程占用的空间不冲突呢? 内存空间如何进行分配和管理呢?
2022/12/21
2
第四章 内存管理
4.1 内存管理概述 4.2 内存管理的基础 4.3 连续内存分配存储方式 4.4 虚拟存储
2022/12/21
2
4.1 内存管理概述
4.1.1 存储结构
存储层次
➢ CPU寄存器
➢ 辅存:固定磁盘、可移动 介质
层次越高,访问速度越快,
价格也越高,存储容量也
最小
7
4.1 内存管理概述
4.1.3 操作系统在内存中的位置
图4-2 仅有RAM时操作系统与用户程序的内存分配
2022/12/21
8
4.1 内存管理概述
4.1.3 操作系统在内存中的位置
图4-3 备有ROM时操作系统和用户程序之内存分配
2022/12/21
9
4.1 内存管理概述
4.1.3 操作系统在内存中的位置
多个小分区 适量中分区 少量大分区
34
内存分配例子
分区号 大小(K) 起始地址(K) 状态
1
12
20
已分配
2
32
32
已分配
3
64
64
已分配
4
128
128
未分配
固定分区使用表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报告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引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其中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内存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管理系统,加深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原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操作系统的认识。

一、实验背景计算机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

在操作系统中,内存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用途和访问权限。

内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度,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管理系统,加深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原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操作系统的认识。

具体目标包括:1. 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分配算法,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和回收;2. 实现内存的地址映射机制,实现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3. 实现内存保护机制,确保进程之间的内存隔离和安全性;4. 实现内存的页面置换算法,提高内存的利用率和性能。

三、实验设计与实现1. 内存分配算法为了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和回收,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内存分配算法。

该算法根据进程的内存需求和剩余内存空间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内存块进行分配。

当进程结束或释放内存时,将已使用的内存块标记为空闲状态,以便下次分配。

2. 地址映射机制为了实现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我们设计了一个地址映射机制。

该机制使用页表来记录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

当进程访问内存时,操作系统根据页表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并进行内存访问。

3. 内存保护机制为了确保进程之间的内存隔离和安全性,我们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内存保护机制。

该机制通过设置每个进程的访问权限,限制进程对内存的读写操作。

只有获得相应权限的进程才能访问内存,确保进程之间的数据安全和隔离。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机制,通过实际编程和模拟操作,掌握内存分配、回收、地址转换等关键技术,提高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下进行,使用 Visual Studio 作为编程环境,编程语言为 C++。

三、实验原理1、内存分配算法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等。

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最佳适应算法则选择大小最接近需求的空闲分区;最坏适应算法选择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2、内存回收算法当进程结束释放内存时,需要将其占用的内存区域回收至空闲分区链表。

回收过程中需要考虑相邻空闲分区的合并,以减少内存碎片。

3、地址转换在虚拟内存环境下,需要通过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以实现进程对内存的正确访问。

四、实验内容1、实现简单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设计一个内存管理模块,能够根据指定的分配算法为进程分配内存,并在进程结束时回收内存。

通过模拟多个进程的内存请求和释放,观察内存的使用情况和变化。

2、实现地址转换功能构建一个简单的页式存储管理模型,模拟页表的建立和地址转换过程。

给定逻辑地址,能够正确计算出对应的物理地址。

五、实验步骤1、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实现定义内存分区的数据结构,包括起始地址、大小、使用状态等信息。

实现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的函数。

创建空闲分区链表,初始化为整个内存空间。

模拟进程的内存请求,调用相应的分配算法进行内存分配,并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模拟进程结束,回收内存,处理相邻空闲分区的合并。

2、地址转换功能实现定义页表的数据结构,包括页号、页框号等信息。

给定页面大小和逻辑地址,计算页号和页内偏移。

通过页表查找页框号,结合页内偏移计算出物理地址。

操作系统实验四存储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四存储管理

宁德师范学院计算机系
实验报告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实验名称实验四存储管理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年级2012级
学号B2012102147 姓名王秋指导教师王远帆
实验日期2015-05-20
图1 word运行情况
“内存使用”列显示了该应用程序的一个实例正在使用的内存数量。

启动应用程序的另一个实例并观察它的内存需求。

请描述使用第二个实例占用的内存与使用第一个实例时的内存对比情况:第二个实例占用内存22772K,比第一个实例占用的内存大很多
2、教师批改学生实验报告应在学生提交实验报告10日内。

实验四-存储器管理

实验四-存储器管理

实验四存储器管理1、目的与要求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存储器管理的方法,加深对所学各种存储器管理方案的了解;要求采用一些常用的存储器分配算法,设计一个存储器管理模拟系统,模拟内存空间的分配和释放。

2、实验内容①设计一个存放空闲块的自由链和一个内存作业分配表,存放内存中已经存在的作业。

②编制一个按照首次适应法分配内存的算法,进行内存分配。

③同时设计内存的回收以及内存清理(如果要分配的作业块大于任何一个空闲块,但小于总的空闲分区,则需要进行内存的清理,空出大块的空闲分区)的算法。

3.实验环境①PC兼容机②Windows、DOS系统、Turbo c 2。

0③C语言4.实验提示一、数据结构1、自由链内存空区采用自由链结构,链首由指针freep指向,链中各空区按地址递增次序排列.初启动时整个用户内存区为一个大空区,每个空区首部设置一个区头(freearea)结构,区头信息包括:Size 空区大小Next 前向指针,指向下一个空区Back 反向指针,指向上一个空区Adderss 本空区首地址2、内存分配表JOBMA T系统设置一个MA T,每个运行的作业都在MAT中占有一个表目,回收分区时清除相应表目,表目信息包括:Name 用户作业名Length 作业区大小Addr 作业区首地址二、算法存储分配算法采用首次适应法,根据指针freep查找自由链,当找到第一块可满足分配请求的空区便分配,当某空区被分配后的剩余空闲空间大于所规定的碎片最小量mini时,则形成一个较小的空区留在自由链中。

回收时,根据MAT将制定分区链入自由链,若该分区有前邻或后邻分区,则将他们拼成一个较大的空区。

当某个分配请求不能被满足,但此时系统中所有碎片总容量满足分配请求的容量时,系统立即进行内存搬家,消除碎片.即将各作业占用区集中下移到用户内存区的下部(高地址部分),形成一片连续的作业区,而在用户内存区的上部形成一块较大的空闲,然后再进行分配。

存储器管理实验实验报告

存储器管理实验实验报告
硬盘7200转320G,光驱16X DVD
软件环境:Windows XP SP SP3, Visual C++ 6.0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对已给出的实验内容,要求读懂程序、理解算法。
2、绘制程序流程图。
3、要求对程序算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内容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果(本实验源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或实验结论、实验设计图)
五、实验总结(对本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的调试技术。
4、培养学生开发大型程序的方法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5、通过本实验的练习,理解内存的分配及回收。
6、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和算法分析能力。
7、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文字论述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实验所使用的硬件设备和相关软件)
硬件环境:CPU Intel(R) G630 @2.70GHz,内存4GB,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
实验日期
实验项目名称
存储器管理实验
实验地点
实验类型
√验证型 □设计型
□综合型
学 时
2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本实验所涉及并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1、内存管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大功能,任何作业的运行都需要装入内存。加深对操作系统存储管理概念的理解,通过编程了解存储器的管理。
2、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知识综合,独立开发较大程序的能力。

存储器管理实验报告

存储器管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存储器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虚拟存储器的实现原理。

3. 熟悉存储器分配策略和页面置换算法。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存储器管理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Linux2. 编程语言:C/C++3. 开发环境:GCC编译器三、实验内容1. 虚拟存储器实现原理(1)分页式存储管理: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也划分为相应的页。

内存与外存之间通过页表进行映射,实现虚拟存储器。

(2)页表管理:包括页表建立、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3)页面置换算法:包括FIFO、LRU、LRU时钟等算法。

2. 存储器分配策略(1)固定分区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只能分配给一个进程。

(2)可变分区分配:根据进程需求动态分配内存,分为首次适应、最佳适应和最坏适应等策略。

(3)分页存储管理: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也划分为相应的页,通过页表进行映射。

3. 页面置换算法(1)FIFO算法:根据进程进入内存的顺序进行页面置换,最早进入内存的页面将被淘汰。

(2)LRU算法:淘汰最近最少使用的页面。

(3)LRU时钟算法:结合LRU算法和FIFO算法的优点,通过一个时钟指针实现页面置换。

四、实验步骤1. 编写程序实现虚拟存储器的基本功能,包括分页式存储管理、页表管理、页面置换算法等。

2. 编写测试程序,模拟进程在虚拟存储器中的运行过程,观察不同页面置换算法的效果。

3.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页面置换算法的性能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虚拟存储器的基本功能,包括分页式存储管理、页表管理、页面置换算法等。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页面置换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大。

2. 实验分析(1)FIFO算法:实现简单,但可能导致频繁的页面置换,影响系统性能。

(2)LRU算法:性能较好,但实现复杂,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

(3)LRU时钟算法:结合LRU算法和FIFO算法的优点,在性能和实现复杂度之间取得平衡。

第4章_内存管理

第4章_内存管理

(3)最坏适应分配算法(WF)
它每次分配主存时总是挑选一个最大的空闲区, 分割一部分给作业使用,使剩下的部分不至于太小 而成为主存碎片。为实现这种算法,把空闲区按长 度递减的次序登记在空闲分区表中,分配时,顺序 查找。 它的优点是不会产生过多的碎片。不影响大作 业的分配。另外收回主存时,要按长度递减的顺序 插入到空闲分区表中,增加了系统开销。
(2)最优适应分配算法(BF)
它是从所有的空闲分区中挑选一个能满足作业 要求的最小空闲区进行分配。这样可以保证不去分 割一个更大的空闲区,使装入大作业时比较容易得 到满足。为实现这种算法,把空闲区按长度递增次 序登记在空闲分区表中,分配时,顺序查找。 它的优点是解决了大作业的分配问题,不足是 容易产生主存碎片,降低了主存空间的利用率。另 外收回主存时,要按长度递增顺序插入到空闲分区 表中,增加了系统开销。
相应地,将内存空间划分成与页相同大小的 若干个物理块,称为块或页帧。 在为进程分配内存时,将进程中若干页分别 装入多个不相邻接的块中。
4.3.1 页式管理概述
2.地址结构: 分页系统的地址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 为页号P;后一部分为位移量W,即页内位移。 在下图中地址为32位,其中0~11位为页内位 移(每页的大小为4K),12~31位为页号,所以允 许地址空间的大小最多为1M个页。
地址重定位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程序在装入内存后,其逻辑地 址和物理地址不一致。
源程序 (名空间)
0
逻辑地址空间
物理地址空间
BA=1000
Load A data1
100
Load A 200
Load A 200
编译 连接
data1 3456 200 3456
地址映射

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操作系统存储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存储管理的基本算法和策略。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存储管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软件环境:虚拟机软件VMware Workstation 153. 实验平台:Linux系统三、实验内容1. 存储管理概述2. 页式存储管理3. 段式存储管理4. 分段分页存储管理5. 存储管理算法四、实验步骤1. 页式存储管理实验(1)设置虚拟内存:在Linux系统中,使用`cat /proc/meminfo`命令查看内存信息,然后使用`vmstat`命令查看虚拟内存的使用情况。

(2)编写实验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模拟页式存储管理过程。

(3)运行实验程序:编译并运行实验程序,观察程序运行过程中页面的分配、置换和回收过程。

2. 段式存储管理实验(1)设置虚拟内存:同页式存储管理实验。

(2)编写实验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模拟段式存储管理过程。

(3)运行实验程序:编译并运行实验程序,观察程序运行过程中段页的分配、置换和回收过程。

3. 分段分页存储管理实验(1)设置虚拟内存:同页式存储管理实验。

(2)编写实验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模拟分段分页存储管理过程。

(3)运行实验程序:编译并运行实验程序,观察程序运行过程中段页的分配、置换和回收过程。

4. 存储管理算法实验(1)编写实验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模拟不同的存储管理算法(如FIFO、LRU、LFU等)。

(2)运行实验程序:编译并运行实验程序,观察不同算法在页面分配、置换和回收过程中的表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页式存储管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页式存储管理可以将大程序离散地存储在内存中,提高内存利用率。

但页式存储管理也存在页面碎片问题,导致内存碎片化。

2. 段式存储管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段式存储管理可以将程序按照逻辑结构划分为多个段,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4 内存管理实验4内存管理学校:FJUT 学号:3131903229 班级:计算机1302姓名:姜峰注:其中LFU和NRU算法运行结果可能与其他人不同,只是实现方式不同,基本思路符合就可以。

.实验学时与类型学时:2,课外学时:自定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二.实验目的模拟实现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常用页面置换算法,理会操作系统对内存的调度管理。

三•实验内容要求:各算法要给出详细流程图以及执行结果截图。

假设有一程序某次运行访问的页面依次是:0,124,3,4,5,1,2,5,1,2,3,4,5,6 ,请给出采用下列各页面置换算法时页面的换进换出情况,并计算各调度算法的命中率(命中率二非缺页次数/总访问次数),初始物理内存为空,物理内存可在4〜20页中选择。

(1)FIFO :最先进入的页被淘汰;(2)LRU :最近最少使用的页被淘汰;(3)OPT :最不常用的页被淘汰;(选做)⑷LFU :访问次数最少的页被淘汰(LFU)。

(选做)源代码:#i nclude <stdio.h>#include <string.h>#in elude <limits.h>#i nclude <malloc.h>#defi ne MAXNUM 100struct Phy_Memory{ //定义一个物理内存结构体char Page;int time;};char *OutPut;struct Phy_Memory *Phy_Page;void Print(char *PageStr,int Phy_PageNum,int absence){ // 打印图解函数int i,j;for(i=0;i<strle n( PageStr);i++)pri ntf("%c ",*(PageStr+i));pri ntf("\n");for(i=0;i<strle n( PageStr);i++)pri ntf("--");pri ntf("\n");for(i=0;i<Phy_PageNum;i++){for(j=0;j<strle n(PageStr);j++){prin tf("%c ",*(OutPut+i*strle n(PageStr)+j));}prin tf("\n");}printf("缺页数为:%d\n",absenee);printf("总访问次数为:%d\n",strlen(PageStr));printf("缺页率为%.2f\n",(double)absence/strlen(PageStr));}int lsExist(char *Temp,i nt Phy_PageNum){ // 判断某页面是否存在于物理内存中int i;for(i=0;i<Phy_PageNu m&&(Phy_Page+i)->Page!=*Temp;i++);if(i<Phy_PageNum) return i+1; //找到返回此页面位置加1return 0;}void FIFO(char *PageStr,i nt Phy_PageNum){ // 利用时间计数器方式,还可以用栈来实现char *Temp=PageStr; // 定义Temp 指针指向PageStr 首地址int i,num ,locati on, abse nce=0;int Flag=0; //定义一个标记变量,标记插入位置while(*Temp!='\0'){ // 页面未访问完num=0;if(Flag<Phy_PageNum){ // 若物理内存未满if(!lsExist(Temp,Flag)){ //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Phy_Page+Flag)->Page=*Temp;Flag++;abse nce++;}}else{ 若物理内存已满if(!lsExist(Temp,Phy_PageNum)){ //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for(i=0;i<Flag;i++){ //找到驻留时间最长的页if(num <(Phy_Page+i)->time){locati on=i; num=(Phy_Page+i)->time;} _}(Phy_Page+locati on)->Page=*Temp;(Phy_Page+locati on)->time=0;abse nce++;}}for(i=0;i<Flag;i++){ //将当前物理内存数组列放入二维数组中(Phy_Page+i)->time++;*(OutPut+i*strle n(PageStr)+(Temp-PageStr))=(Phy_Page+i)->Page;} _Temp++;}Prin t(PageStr,Phy_PageNum,abse nee);} _void LRU(char *PageStr,int Phy_PageNum){ // 依旧利用计数器方式,也可用栈来实现char *Temp=PageStr; // 定义Temp 指针指向PageStr 首地址int i,num ,locatio n, abse nce=O;int Flag=O; //定义一个标记变量,标记插入位置while(*Temp!='\O'){ // 页面未访问完num=O;if(Flag<Phy_PageNum){ // 若物理内存未满if(location=lsExist(Temp,Phy_PageNum)){ // 若此页面已被访问(Phy_Page+locati on-1)->time=0;} _else{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Phy_Page+Flag)->Page=*Temp;Flag++;abse nce++;}}else{ 若物理内存已满if(location=lsExist(Temp,Phy_PageNum)){ // 若此页面已被访问(Phy_Page+locati on-1)->time=0;} _else{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for(i=0;i<Flag;i++){ //找到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if(num <(Phy_Page+i)->time){locati on=i; num=(Phy_Page+i)->time;} _}(Phy_Page+locati on)->Page=*Temp;(Phy_Page+locati on)->time=0;abse nce++;}}for(i=0;i<Flag;i++){ //将当前物理内存数组列放入二维数组中(Phy_Page+i)->time++;*(OutPut+i*strle n(PageStr)+(Temp-PageStr))=(Phy_Page+i)->Page;}Temp++;}Prin t(PageStr,Phy_PageNum,abse nee );} _int Distance(char *PageStr,ehar *Temp,ehar Now){ // 计算距离函数(OPT 算法中使用)int i;for(i=1;*(Temp+i)!='\0'&&*(Temp+i)!=Now;i++);if(*(Temp+i)!='\O')return i;return INT_MAX;} _void OPT(char *PageStr,int Phy_PageNum){ // 实际中无法实现,知道访问串后顺序遍历char *Temp=PageStr; // 定义Temp 指针指向PageStr 首地址int i,nu m,Size,locati on, abse nce=0;int Flag=0; //定义一个标记变量,标记插入位置while(*Temp!='\O'){ // 页面未访问完num=0;if(Flag<Phy_PageNum){ // 若物理内存未满if(!lsExist(Temp,Flag)){ //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Phy_Page+Flag)->Page=*Temp;Flag++;abse nce++;}}else{ 若物理内存已满if(!lsExist(Temp,Phy_PageNum)){ //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for(i=0;i<Flag;i++){ //淘汰在访问串中将来再也不会出现的或离当前最远的位置上出现的页Size=Distance(PageStr,Temp,(Phy_Page+i)->Page); 〃调用distanee函数返回值为与当前位置物理页面相同页号的距离if(num <Size){locati on=i; num=Size;}} (Phy_Page+locati on)->Page=*Temp;abse nce++;} _}for(i=0;i<Flag;i++) //将当前物理内存数组列放入二维数组中*(OutPut+i*strle n(PageStr)+(Temp-PageStr))=(Phy_Page+i)->Page;Temp++;}Prin t(PageStr,Phy_PageNum,abse nee);} _char *Create(char *PageStr){ //根据访问串建立计数字符数组(LFU算法使用)int i,j,Size,Num=0;char *Temp1,*Temp2;in t le ngth=strle n( PageStr);char *NowPage=(char *)malloc(le ngth);for(i=0;i<length;i++) *( NowPage + i ) = *( PageStr + i );Tempi = Temp2 = NowPage;while((Temp1-NowPage)v=length+1){ // 去除访问串中重复串if(*Temp1!='\0'){ for(Temp2=Temp1+1;(Temp2-NowPage)v=length+1;Temp2++){ if(*Temp1==*Temp2){*Temp2='\0';Num++;}}}Temp1++;}Size=le ngth-Num;char *Cou nt=(char *)malloc(Size*2);for(i=0;i<length;i++){ //将不重复的访问页置于计数器中if(*(NowPage+i)!='\0'){*(Cou nt+Size-1)=*(NowPage+i);Size--;}}Size=le ngth-Num;for(i=Size;i<2*Size;i++){ // 计数位置零*(Cou nt+i)='0';}return Count;}void Add(char *Ptr,char Str,int Size){ // 相应计数器加一(LFU 算法使用)int i;for(i=0;*(Pt r+i)!=Str;i++);*(Pt r+i+Size)+=1;}int Fi nd(char *Ptr,char Str,i nt Size){ // 在计数器中找到相应页面并返回其计数值(LFU算法使用)int i;for(i=0;*(Pt r+i)!=Str;i++);return (*(Pt 叶i+Size)-'O');}void Zero( char *Ptr, int Size ){ //将所有计数器清零(LFU算法使用)int i;for(i=Size;i<2*Size;i++) *(Pt r+i )='0';}void LFU(char *PageStr,int Phy_PageNum){ // 对每一页面设置一个计数器,每次选出最小的淘汰char *Temp=PageStr; // 定义Temp 指针指向PageStr 首地址char *Cou nt=Create(PageStr);int i,Size,time,num,location,absence=0;int Flag=0; //定义一个标记变量,标记插入位置Size=strle n(Cou nt)/2;while(*Temp!='\0'){ // 页面未访问完num=INT_MAX;if(Flag<Phy_PageNum){ // 若物理内存未满if(location=lsExist(Temp,Phy_PageNum)){ // 若此页面已被访问Add(Cou nt,(Phy_Page+locati on-1)->Page,Size);} _else{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Phy_Page+Flag)->Page=*Temp;Flag++;abse nce++;}}else{ 若物理内存已满if(location=lsExist(Temp,Phy_PageNum)){ // 若此页面已被访问Add(Cou nt,(Phy_Page+locati on-1)->Page,Size);} _else{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for(i=0;i<Flag;i++){ //找到被访问次数最少的一页time=Fin d(Co un t,(Phy_Page+i)->Page,Size);if(num >time){locati on=i; num=time;}}(Phy_Page+locati on)->Page=*Temp;Zero(Co un t,Size);abse nce++;}}for(i=0;i<Flag;i++) //将当前物理内存数组列放入二维数组中*(OutPut+i*strle n(PageStr)+(Temp-PageStr))=(Phy_Page+i)->Page;Temp++;int j; //打印每次访问后的计数器值for(i=0;i<2;i++){for(j=0;j<Size;j++)prin tf("%c ",*(Cou nt+i*Size+j));prin tf("\n");}prin tf("\n");}Prin t(PageStr,Phy_PageNum,abse nee);} _void NRU(char *PageStr,int Phy_PageNum){ // 对每个物理页设置一个标识(0/1),用指针循环访问淘汰标识为零的页面char *Temp=PageStr; // 定义Temp 指针指向PageStr 首地址int i,locati on, abse nce=0;int Flag=0; //定义一个标记变量,标记插入位置struct Phy_Memory *Clock = Phy_Page; //定义一个结构体指针指向物理内存首地址while(*Temp!='\O'){ // 页面未访问完if(Flag<Phy_PageNum){ // 若物理内存未满if(location=lsExist(Temp,Phy_PageNum)){ // 若此页面已被访问(Phy_Page+locati on-1)->time=1;} _else{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Phy_Page+Flag)->Page=*Temp;(Phy_Page+Flag)->time=1;Flag++;abse nce++;Clock++; if((Clock-Phy_Page)>=Phy_PageNum)Clock=Phy_Page;} ~ ~ 一}else{ 若物理内存已满if(location=lsExist(Temp,Phy_PageNum)){ // 若此页面已被访问(Phy_Page+locati on-1)->time=1;} _else{ 若此页面未被访问while(Clock->time){Clock->time=0;Clock++;if((Clock-Phy_Page)>=Phy_PageNum) Clock=Phy_Page;} ~ ~ 一Clock->Page=*Temp;Clock->time=1;Clock++;if((Clock-Phy_Page)>=Phy_PageNum) Clock=Phy_Page;abse nce++;}}for(i=0;i<Flag;i++){ //将当前物理内存数组列放入二维数组中*(OutPut+i*strle n(PageStr)+(Temp-PageStr))=(Phy_Page+i)->Page;}Temp++;}Prin t(PageStr,Phy_PageNum,abse nee );} _int mai n(){char *Str;i nt i,n,Num;Str=(char*)malloc(MAXNUM);printf("输入程序运行时访问的页面次序以及物理内存的分页数:\n");scan f("%s%d",Str,&Nu m);Phy_Page=(struct Phy_Memory*)malloc(Num*sizeof(struct Phy_Memory)); //初始化物理内存结构体OutPut=(char*)malloc(Num*strle n(Str));for(i=0;i<Num;i++)(Phy_Page+i )->time=0;printf("选择置换算法:\n1.FIFO 2.LRU 3.OPT 4丄FU 5.NRU\n");scan f("%d",&n);switch (n){case 1:pri ntf("\n以下为FIFO 算法图解:\n");FIFO(Str,Num);break;case 2:pri ntf("\n 以下为LRU 算法图解:\n");LRU(Str,Num);break;case 3:pri ntf("\n 以下为OPT 算法图解:\n");OPT(Str,Num);break;case 4:pri ntf("\n 以下为LFU算法图解:\n各时期计数器如下:\n");LFU(Str,Num);break;case 5:printf("\n 以下为NRU 算法图解:\n");NRU(Str,Num);break;}free(Phy_Page);free(OutPut);return 0;}注:这里只对分页数为4进行运行截图择置枠算法:头验截图:输入禮序运行时访间的页面次序以及報理内存的分页姝0124345125123456 4选择萱换算法:1.FIFO 2P LRU 3.OPT 4.LFU 5.NBU罠下対F 】FO 算法图解=012434E12&123456 3030333333333444111115555SSS55t22222111111111 4444422222222If 可迩数为祗献页率为日-阳Process returned 0 <0xB> execution tine : 17+786 s Press anjf key to continue^H12+345125123456 4选择置换算法: 1 -FIFO 2.LRIJ 3.OPT 4,LFII S.NRU以下为LRU 算法图解:»12434^12S12345&GQQ333322222211111555555542222211111114 4 6 1 4 二 4 2、/]75 4:1数0. 33 4 4 ^DCESS returned 0 <0x6) execLit ion rime*r-ess any hev to continue.以下冇OPTlp 去rotes% returned S <0x0> iuorest any key to continue5555545B 11111111 2222222Z "roc;css i^dbumad B <0x0> cxccut;loin itunc - 24.149* s *ress anu key to continue.邀缺总缺5 12 4 61 0 1 z咗为+认为FIFO算法流程图:次数最 否 断此页面是否被访 冋? 淘汰被访冋 少的一页并缺页中 断,将当前页面入 内存,缺页数加 一,所有计数器清 零,相应页面计数 器加一四.思考与总结⑴针对上述页面访问顺序,请比较上述各页面置换算法的性能对于访问顺序0,124,3,4,5,1,2,5,1,2,3,4,5,6当分页数为4时:随着分页数增加它们的缺页数均降低FIFO算法对此访问串无Belady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