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湘教版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湘教版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大气环境》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一案到底”的方式组织课堂,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大气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其求知欲。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大气环境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课堂展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地理素养。此外,还结合课后作业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大气层为什么能维持地球生命?”“气象灾害如何形成?”等。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对大气环境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参与度和积极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掌握大气环境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层的基本结构,掌握大气层的组成及功能。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水平运动(风)和垂直运动(上升气流、下沉气流)。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1
2.提交作业时,请附上课堂笔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作业完成后,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彼此的认识和技能。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1.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及各层对地球环境的意义。
2.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解释大气对地表温度的调节机制。
3.分析大气污染的种类、成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煤炭燃烧等,以及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讲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如清洁能源推广、减排政策、植树造林等。
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大气环境的知识?”“大气污染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大气层结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大气环境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或网络资源,查找我国某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制作一份关于该城市大气环境状况的报告,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物浓度、主要污染源等,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4.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设计5道填空题、3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涵盖大气层结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大气层的结构及各层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及其对地表温度调节机制的理解。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大气环境
2.3 大气环境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重点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难点分析高空飞和近地面分的形成及特点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考点梳理考点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即是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也是大气特征的主要方面。
考点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光谱(波长介于0.15---4.0微米)紫外区: 波长小于0.4微米可见光: 波长介于0.4---0.76微米红外区: 波长大于0.76微米2、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气的保温作用考点3 热力环流例读热力环流模式图,比较ABCD四点气压的高低。
注意:①高低压只能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②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底部气压高。
2.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陆风;热力环流形式如下图所示。
山谷风:(3)城市风:考点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冬季陆海(热)低压(冷)高压陆海(冷)高压(热)低压夏季自学检测1、下列按辐射波长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C、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2、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A.沙漠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少B.沙漠地区水汽含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C.沙漠地区固体杂质少D.沙漠地区人类破坏活动少图6为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D.④4.图示箭头中,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5、读右图,回答(1)~(2)题。
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word教案3
第 2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创设情境)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不停地晃动。
请同学们考虑这是为什么?生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
师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推进新课师假设地面上有A、B、C 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
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试问: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生大气稳定状态,如图 2 所示。
师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 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
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p 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 p大,P也大。
那么在A高空由于p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 两地高空的高气压。
另外在B、C 两地放一些大冰块, B、 C 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 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 C两地的小密度(图3)。
也就是形成了B 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
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两地则为高气压。
就形成了如图 4 的等压面。
上空的空气便从A地分别向B C两侧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其上升的空气。
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图5)。
师在上述热力环流中,A处近地面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
是否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低?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所说的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这里的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也就是要么同在高空,要么同在近地面的气压比较。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I)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I)湘教版必修1一、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地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XXX 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2)教学重点•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3)教学目标• 说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画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画图说明在不同的力作用下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说出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 画图说明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说出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及规律。
(4)教学方法• 演示法、图表分析法二、知识结构(见上节)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基本概念: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构成,阐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环境的变化。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天气系统案例,如台风、寒潮等,使学生了解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强调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科普活动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遭受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寒潮等,引发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提出问题:“这些气象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我们的天气系统有什么关系?”
2.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通过对天气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保持冷静、理智的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环境与天气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第三节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教学设计
1.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锋面天气系统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实际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锋面天气系统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GIS软件,组织学生进行锋面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天气现象,如寒潮、台风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锋面的基本概念、分类(冷锋、暖锋、静止锋)及特点,结合课本插图,让学生对锋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讲解锋面过境时天气的变化规律,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不同类型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特点。
3.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能力,学会运用GIS软件分析锋面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实际锋面天气系统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锋面天气系统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类型的锋面,归纳总结其共性和特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观察并记录近一周内本地区的天气变化,分析可能受到的锋面天气系统影响,完成一份天气分析报告。
要求:报告需包括天气现象、锋面类型、影响范围及应对措施等内容,字数不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1湘教版必修1突破思路1.因果推导法学习基础知识时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突出关键特征,进行连续的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理解记忆。
如气温的垂直梯度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最基本的特征,它又决定了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
对流层的三个特点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是最基本的,没有这种温度结构,就没有大气的对流运动,而没有对流运动,复杂的天气现象也不会产生。
2.图解归纳法大气的热力作用涉及几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基本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我们可以利用方框图解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通过直观图解,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串并联系法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地理事物的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
基于这一认识,在学习中可按教材里知识的呈现顺序或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梳理串联成知识“线”,然后并联编结成知识“网”,即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内容。
如大气水平运动(风)的成因及其方向,可归纳成下面的图解来认识:4.新旧知识联系法利用我们已掌握的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差异,能容易地理解地球上气压带的形成:由于赤道附近地表终年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相反,极地附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再根据前面学过的地球自转偏向力的知识,就不难理解赤道附近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便向南北两侧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偏转,至南北纬30°附近上空不断聚积,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气压增高而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此外继续利用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可理解掌握行星风带的形成: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定向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同理可推出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的风向。
5.图表结合法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把图表紧密结合,以图文补充配合,以表格比较呈现,可使所学知识直观具体化和规律系统化。
最新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节大气环境
1教学目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做地理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画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并掌握其形成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实例,进而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2学情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较大。
大气环境中最难的内容是大气的运动,而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而且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高一学生地理基本知识薄弱,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因此,本节课紧紧围绕热力环流这个中心,先通过视频和生活中的实例,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借助地理小实验设置问题小组互动探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进一步创设情境学习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接着通过画图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联系转化和梳理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由于教授的各班级学生水平不同,活跃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在互动教学时,教师引领的方向,以及问题设置的难度和点拨提示的深度都不尽相同。
程度较好的班级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点拨为主,注重独立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程度较差的班级以教师引领、学生模仿学习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内容结构的构建。
3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常见的形式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新设计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一课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一、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做地理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画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并掌握其形成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实例,进而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团的概念和锋的概念与分类2.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学会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和锋面系统示意图的绘制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介绍锋面系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推理的能力2.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的预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天气系统与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懂得学科学、爱科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冷锋、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与天气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导入新课从过年到现在,抚远的气温越来越高,我们穿的衣服由厚变薄,如果现在这个厚度的衣服在夏季穿什么感觉?(热)冬季穿呢?(冷)随着季节的变化,为什么我们穿的衣服厚度也变了呢?(天气变化)为什么天气会变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引起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高中阶段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锋面气旋。
我们先来探究锋面系统。
【活动】预习检测教材中锋面系统部分提到了哪些地理名词?学生回答: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面、冷锋、暖锋。
(实际上还有一个,一会同学们认真听,找到这个名词)教师引导,学生展示:1.气团: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称之为气团。
2.分类: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表格对比分析:从定义、性质、对流经地区天气影响方面区分冷气团和暖气团练习:如果此时暖气团来抚远,会给抚远带来什么样的天气?(使天气变暖,天气晴朗)如果是冷气团控制抚远呢?(天气变冷,天气晴朗)过度:那如果冷暖气团同时来,会形成什么天气?播放冷暖气团相遇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得结论:冷暖气团相遇的分界面为锋面。
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之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手势技巧:掌、拳相交的手势代表锋面。
拳代表冷气团,掌代表冷气团。
过度:根据掌、拳各自势力的强弱演示对锋面进行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其中,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二节“太阳辐射与地球”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后面学生学习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部分理论知识,学生自学有难度,课堂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生活。
【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上,高一学生通过初中有关气温的学习,以及在第一章第二节中关于太阳辐射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关于物体辐射与能量的关系,学生的认识几近为零,需教师适度补充。
在能力层面上,高一学生仍存在提取信息及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等能力不足的问题,需教师合理设问,逐步引导。
【教学策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导学案的问题探究型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及大气对它们的削弱情况,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点,树立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突破措施:以探究活动为“学习支架”,通过生生、师生讨论,破解学习障碍。
【教学辅助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影视作品《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b.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
c.你认为未来大气环境治理的趋势是什么?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作业提交时,请附上作业过程中的思考、心得体会,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注意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3.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空气质量,分析污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分组研究大气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设计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针对大气环境问题展开思考,激发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对我国大气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学习大气环境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热情。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成长,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4.学生讨论: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展开热烈的讨论。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布置与大气环境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内容: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大气层结构、大气环流、大气污染等方面。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层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的特征及其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4)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4)湘教版必修1一、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标准解读天气图是学生以及将来作为一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要经常接触到的。
本条“标准”旨在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其中涉及各种类型锋面、低压和低压槽、高压和高压脊、切变线等天气系统。
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多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
本条“标准”所指的就是这类简易天气图,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
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作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但对其他概念(如气旋、反气旋),“标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简化知识头绪。
把握本条“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第二,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锋面等;第三,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如云贵高原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
(2)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3)教学目标●能说出锋面、低压、高压系统的概念,说明他们对天气的影响。
●能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认识气象事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运用于社会。
(4)教学方法讲述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读图分析法二、知识结构见上节课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
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其中,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二节“太阳辐射与地球”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后面学生学习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部分理论知识,学生自学有难度,课堂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生活。
【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上,高一学生通过初中有关气温的学习,以及在第一章第二节中关于太阳辐射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关于物体辐射与能量的关系,学生的认识几近为零,需教师适度补充。
在能力层面上,高一学生仍存在提取信息及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等能力不足的问题,需教师合理设问,逐步引导。
【教学策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导学案的问题探究型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及大气对它们的削弱情况,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点,树立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突破措施:以探究活动为“学习支架”,通过生生、师生讨论,破解学习障碍。
页 1 第
【教学辅助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影视作品《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
”提问:为何点燃柴草,就可以使庄稼免遭冻害?
设计意图: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承转: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了解大气的相关知识。
板块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学生自主学习-------大气的垂直分层(5分钟)
阅读教材43页“图2-23 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列图表。
大气分空气运动特高度范围气温垂直变化天气状况与人类关系层点
对随高度增加以运流与人类关系最为而,动为主层平对流层顶至50~随高度增加以运能见度好,大气平流55千米
而,动为主稳,利于层
高层大平流层顶至存在层,可反射电磁波,对无线通讯有重要作用气2019~3000千米
提示:
图中曲线代表气温随高度变化趋势线,仔细观察其在平流层、对流层及高层大气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且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依据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厘清有关大气的基本信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承转:既然对流层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那么,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又是来自何方?
板块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承转:万物生长靠太阳,是否全部的太阳辐射都可以到达地表?厚厚的大页 2 第
气层对于太阳辐射有无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5分钟)
多媒体展示教材44页“图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组内完成下列表格:
作用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波长范围作用特点
分臭氧
有选择性吸收红外光
云层、较大尘埃可见光蓝紫光最易被散射散射
:提示 1.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共有几种?分别是什么?(从大气何种成分完成削2.不同的削弱作用有什么区别?弱和削弱针对的波长范围等方面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化该知识具有一定难度,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探讨交流,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加深学生掌握程度。
太阳光线
到达地面前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这些会影响到天空:教师承转的颜色吗?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空又是什么颜色?:晴天时蓝蓝的天空、阴天时灰蒙蒙的天空、傍晚时红通通的天空、学生回答、沙尘暴来临,黄色的天空、乌云密布,黑色
的天空、、提问:为什么天空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颜色?跟今天所学知识有关
系吗?探究活动:小组连连看请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原理连接起来。
吸收
1.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散射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2.
白天教室里太阳照不到,但依然明亮3. 反射
4.“日出江花红胜火”,日出、日落时,天空呈现红橙色页 3 第
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人们外出时需做好防晒工作5. :教师点拨大气分子、微小尘埃对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的散射作用使天空呈现蔚蓝色。
1. 云层反射可见光,使到达地面的可见光减少,降低了地表温度。
2. 大气对可见光的散射。
3. 红光不易被散射。
4.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紫外线的吸收较少。
5.引导学生探究形成这些天气现象的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现象,设计意图:原理,使每名学生都能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
分钟)大气对地面的保
温作用(20班级探究学习-------但最终仍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以三
种形式进行削弱,教师承转:能透过厚厚的大气到达地面。
这是怎样一个过程?,班级探讨回答:多媒体展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的直接热源。
辐射,射向地面,是1、太阳辐射属于
的直接热源。
和宇宙空间,是2、地面辐射属于辐射,射向
,可使地面增温。
3、大气逆辐射属于辐射,射向
4、大气的保温作用:中。
(1)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的热量损失。
)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2影响地面
辐射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 _________,
其释放能量的方式都包含辐射的每个物体都拥有一定的能量,相关知识链接:形式,不过其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不同。
实验证明,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由于地面和大气逆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的温度都比较低,而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提示:
页 4 第
箭头为何变细了?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仍有很大一太阳辐射透过大气时,地面产生地面辐射,部分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地面吸收这部分太阳辐射后增温,它射向何方?大气获得由地面产生的地面辐射后,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方向如何?哪个方向的大气辐射会增加地面的温度?所以,自哪种辐射?白天,主要是哪种辐射为地面增温?夜晚呢?:通过图文结合,班级内探究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帮设计意图助学生深刻透彻掌握这一原
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回到课前的问题,主人公朱开山为什么要在田间点燃柴草?教师承转:夜间地面温度低,点燃柴草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学生回答用。
:通过提问使学生建立整堂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做到有始有终,设计意图首尾呼应,不留疑惑。
课后延伸:身边的反季节果蔬点燃柴草可以增强地面温度。
农民给蔬菜建立大棚,
为何也能使温:教师提问度增加,蔬菜提前成熟?原理一样吗?:温室大棚
内温度为何会比外界高?思考:通过对大气逆辐射的学习,顺势提问,理论联系实际,由生活中的设计意图地理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地理用地理的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是该章地理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本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
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优势,协作探究突破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知识涉及到物体辐射与能量的关系是学生的知识盲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补充,但需把握好度;同时注意掌控课堂
秩序,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页 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