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
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
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
(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
(再打开下面一部分)师:这是什么?生:木棒,木棒。
(再全打开)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
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
(板书课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
(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好的教案会让同学们爱上课堂,从而让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五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教学目标:1. 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力,激发其创新性思维。
2. 在展示国产飞机图片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感。
3. 让学生掌握纸飞机的基本折叠技巧。
教学内容:1. 引言:有观点认为,理想如同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走向光明与成功。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注:预留___分钟时间让同学们深思后发言,可采用自由发言或指定发言方式,确保总时间控制在___分钟内。
)教师总结:对大家的理想表示赞赏,期待你们未来能付出实际行动。
2. 展示一系列飞机图片,特别强调中国飞机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飞机的基本特征,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的飞机类型。
3.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学习折纸飞机》:我们通常通过不同媒介了解飞机,但可能并未亲手制作过。
今天,我们将学习纸飞机的折叠技巧。
(教师将演示几种折纸飞机的方法,供学生观察学习。
)4. 将学生分为___人一组,鼓励他们发挥创新思维,共同探索和创新纸飞机的折叠方式。
(可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由全班进行评选。
随后,学生间互赠纸飞机,并在上面写下祝福语。
)5. 简单介绍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但不作为强制性学习内容。
(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与真实飞机相同,即利用伯努利定理,机翼上下气流速度差异产生升力,推动飞机飞行。
)6. 结束语: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即将结束这堂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同折纸飞机的方法,并欣赏了飞机图片。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创新更多纸飞机样式,优秀作品将获得小红花奖励。
好了,下课!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二)教师:显微镜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你们有什么见解呢?学生:我惊讶地发现,头发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真是神奇!学生:我也想亲自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教师:当然可以!课后你们可以去实验室体验。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它们可以用来观察什么?学生:望远镜。
教师:有哪位同学使用过望远镜,能否分享一下你对望远镜的理解?学生:我家里有一台,它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精选10篇)全面版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精选10篇)全面版教案一:《太阳的能量》- 知识点:太阳能的来源和利用- 目标:教会学生太阳能的基本知识和利用方法- 教学步骤:介绍太阳能的来源和作用 -> 通过实例解释太阳能的利用方法 -> 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思维导图 -> 总结太阳能的优点和应用领域教案二:《水的循环》- 知识点:水的循环过程和意义- 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明白水对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和各个环节 -> 观察水的循环模型 -> 分组讨论水的意义和保护方法 -> 制作海报展示教案三:《植物和环境》-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需要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需求和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介绍植物的生长需求和环境的关系 -> 进行实地考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 分组讨论植物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 设计室内植物种植实验教案四:《生态平衡与食物链》-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关系和食物链- 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食物链的构成- 教学步骤:介绍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概念 -> 制作生态系统模型 -> 分组讨论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 观察海洋生态系统的影片并分析食物链教案五:《空气和气象现象》-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和气象现象- 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各种气象现象的成因- 教学步骤:介绍空气的成分和气象现象 -> 进行气象观测实验-> 分组讨论各种气象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 制作气象预报报告教案六:《地震和地质现象》-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和地质现象-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地质现象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步骤:介绍地震的成因和地质现象 -> 观察地质模型并模拟地震 -> 分组讨论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 设计地震应急预案教案七:《发光现象和能源》- 知识点:发光现象和能源的转换- 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光现象的原理和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介绍发光现象的原理和各种发光物体 -> 进行实验观察发光现象 -> 分组讨论能源的转换和可再生能源 -> 制作能源知识手册教案八:《力与简单机械》- 知识点: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 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使用原理- 教学步骤:介绍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种类 -> 进行力的实验和观察 -> 分组讨论简单机械的使用场景和原理 -> 制作简单机械的模型教案九:《化学反应》-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 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教学步骤: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实验 -> 进行化学反应实验 ->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化学反应的应用领域 -> 设计化学实验展示教案十:《星空的奥秘》- 知识点:星空中的星座和天文现象- 目标:让学生了解星空中的星座和常见天文现象- 教学步骤:介绍星座和常见天文现象 -> 进行观察星空和识别星座实践 -> 分组讨论星空的奥秘和星座的故事 -> 制作星座手册以上是精选的十篇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的全面版,每篇教案都包含了明确的知识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科学政策涉及自然界的整个问题领域科学。
根据关注公民福祉的公共政策,科学政策的目标是考虑科学和技术如何最好地为公众服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二》探究与发现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科学教案(通用24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科学教案(通用24篇)小学科学设计方案科学教案篇1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例文(四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例文教学目标:1、利用讨论和分析,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概念,即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2、通过绘制和查找食物链,理解食物网的结构,认识到它揭示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转换关系。
3、通过参与讨论和分析活动,提升学生的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和整合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食物网如何体现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用的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一、导入阶段教师:请分享一下蔷薇花丛中的小动物们可能的食物来源。
二、探究环节1、讨论食物关系(1)探讨动植物间的营养联系。
(2)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这些关系,例如:树叶→蚯蚓→鸟。
(3)分析这种关系,理解食物链,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
(4)在活动手册上找出蔷薇花丛生态系统的其他食物链。
2、水田中的食物网(1)识别水田中的生物,尝试命名。
(2)阅读竹林村学生编写的观察报告。
(3)对比报告,分析其中的食物链。
(4)补充未被记录的食物链,完善食物网的描绘。
(5)回顾所有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观察有何发现。
(6)介绍食物网的概念,指出多个食物链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
3、扩展与反思(1)展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态系统,引导他们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群落,绘制一个食物网。
4、总结三、板书设计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例文(二)第一课:我所观察到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明确树是具备生命的植物,其生长依赖于特定的环境。
* 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有目的性观察的重要性,掌握制定观察方法与步骤的技巧,以促进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及简单工具(如放大镜、皮尺等)对大树进行细致观察与测量,并以简洁词汇记录观察结果。
*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仅凭图片获取的信息有限,强调亲自观察的重要性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观察大树的兴趣,体验生命体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2篇)小学科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
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
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
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
2、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1、人手一块磁铁,回形针、纸片、纽扣、铁夹子、小积木、易拉罐、硬币、铁质铅笔盒、螺丝等。
2、活动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3、区域活动材料:1)、动物迷宫板6块,每块配有立体小动物,底部有回形针。
2)、立体鱼若干,顶部别有回形针;鱼竿10根,线上系有磁铁。
3)、矿泉水空瓶8只,里面装有回形针。
4)、U字形,长条形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1、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找出最佳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试一试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2、幼儿感知,探索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1)、提供纸片、铁夹子、纽扣、螺丝、小积木、易拉罐、铁质铅笔盒、硬币等,请幼儿猜测:磁铁除了能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哪些东西?(2)、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
(3)、交流自己的发现。
3、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引导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并相互交流。
4、分组活动。
(1)、走迷宫:把磁铁放在迷宫板的下面玩。
(2)、钓鱼: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钓的鱼最多。
(3)、取回形针: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设法把回形针从瓶中取出。
(4)、U字形、长条形磁铁: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发现。
5、交流活动情况: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模版(五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模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感官来观察植物的外部特征。
2、运用科学术语来描述观察结果。
3、绘制一棵植物的简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常见植物特征的探究兴趣,培养细致观察和详细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能准确绘制一棵植物的示意图。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学生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样本,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
课程时长:新授课,1课时。
教学流程:一、引入话题1、介绍情境:在周六,喜羊羊在森林中发现许多植物。
(板书:植物)引导学生跟随情境进行学习,询问学生是否能识别出喜羊羊看到的植物。
2、提出问题:对于一株未知的植物,讨论可能的特征,如是否开花、叶子形状、生长位置等。
二、观察植物1、以绿萝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结构,包括根、茎、叶。
2、强调观察技巧,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感官,如鼻子嗅闻、手轻轻触摸,同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3、分享观察结果,培养良好的交流和倾听习惯。
三、绘制植物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科学记录单,展示记录表的填写,如填写姓名和日期。
2、指导学生按照茎-叶-根的顺序绘制植物,强调观察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
3、展示并评价学生的画作,邀请被选中的学生分享绘画体验。
四、总结1、揭示植物的真正身份为绿萝,通过幻灯片展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提出新的挑战,让学生合作完成植物拼图,找出根、茎、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大型植物。
3、结束语:赞扬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在课后应用所学方法去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注:所有活动应确保学生的安全,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额外的指导和支持。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模版(二)【教育目标】科学概念:液体具有流动性,其流动速度受到其黏度的特性影响。
过程与方法:实施预测,并通过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正实验的原则,即保持除变量外的其他条件恒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公开、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评估实验的精确性;认识到小组协作在实验执行中的关键性。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6篇)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6篇)小学科学备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
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
(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的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实验太阳灶活动准备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活动设计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
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
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
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
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二【主要概念】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涉及课标】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现变化。
【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本单元以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先认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现象。
因此,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一、课程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d)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5篇)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特征。
二、科学探究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1、能对植物外部形态表现出深厚的探索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常见植物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对常见植物的理解,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仙人掌、白萝卜、松枝、荷花、向日葵,银杏叶,牵牛花,水稻,洋葱、橘子,葱,芹菜、月季。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教师出示教材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是否认识这些植物,然后直接引入问题“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2、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什么,大家快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植物的特点!二、探究与发现活动一、观察植物的颜色和形状我们先来观察植物的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
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在活动手册第七页。
观察完全班交流。
活动二、闻气味辨植物。
游戏规则:蒙上眼睛,只能用鼻子闻,不能用手拿,其他同学不能提示。
小组活动,其中三个成员用手帮着拿植物,一名同学用鼻子闻,组内成员轮流进行活动。
三、应用与拓展1、出示不同实物。
2、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比较花生、葡萄、国槐的不同特征。
老师适时提示。
小学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
2、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1、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精选6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精选6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
(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
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
(板书课题)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
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请看大屏幕。
小学生科学教案范文七篇
小学生科学教案范文七篇小学生科学教案范文(篇1)活动目标:1、认识各种常见的颜色,说出它们的名称2、尝试在“娃娃家”中运用绘画材料进行游戏,丰富游戏内容活动准备:1、在黄、绿、蓝、玫红、白等水粉颜料内调入少许浆糊,盛在小罐里,每个小罐内放一把小勺2、用稍厚的白纸剪成两片连在一起的“切片面包”3、餐巾纸盒做成的“面包烤箱”若干4、各色彩纸若干,淡黄色油画棒若干活动过程:一、分辨颜色名称,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想象各种常见的果酱颜色,如黄色为色拉酱、绿色为猕猴桃酱、白色为奶油、蓝色为蓝莓酱、玫红色为山楂酱、大红色为草莓酱、橙色为橘子酱等二、操作过程:1、将两片“面包”打开,“面包”上涂抹果酱:任选一、两种颜料,用小勺舀少许,四散地放在面包上涂抹,,再加上少许白色后,把两片面包合拢。
2、烤“面包”:用黄色油画棒在“面包”外面随意涂色,边涂边说“烤面包,烤面包,面包烤得香喷喷”3、夹“面包”:将“面包”打开会发现颜色已调和成美丽的浅色花纹,然后撕些彩纸想象成蔬菜、鱼、肉夹进“面包”内。
[NextPage]三、我做爸爸,我做妈妈,抱抱娃娃一起吃“面包”第一次活动效果记录:周三进行了第一次活动,由于人数较少,时间持续了15分钟左右,虽然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也很浓厚,但我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开始部分我还是太着急,急于过渡到下一部分讲解环节,因此,幼儿没有充分地围绕各种颜色的果酱讨论,每一种颜色的果酱也只讲了一种水果酱的名称,其实,完全可以放轻松一些,让孩子多讲一些果酱的名称,扩散思维做得还不够;问题与回应的方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如:“是吗?红颜色果酱是不是只有苹果酱呢?”“绿色的果酱除了西瓜皮酱,还会是什么酱呢?”“白色的是什么酱呀?”……其次在讲解示范的环节中,我的思路还有些混乱,没有将“涂抹果酱”的过程讲清楚,结果造成幼儿操作时使用不当,“浆糊”要么太多漏出来,要么太少挤在角落里;其实可以通过形象的儿歌进行讲解:“舀上一点点,倒在面包上,轻轻抹一抹,果酱到处有,合上小面包,轻轻按一按,打开瞧一瞧,哇!颜色真好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太阳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二、探究新知(一)初步认识太阳钟1、介绍牛顿的故事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
(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
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
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3、学生回答4、教师小结(二)探究日晷原理1、介绍日晷: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
(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2)学生回答。
(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本(五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接收影子的屏。
2. 自身能够发出光线,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
3. 影子的长度、方向会随着光源位置和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相关;影子的形状取决于光源照射到物体侧面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1. 执行光与影的实验,准确记录观察结果。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推断光源、遮挡物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1. 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
2.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3. 在实验观察中培养严谨、细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理解观察、推理和倾听是人们认识世界常用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影子变化的特性和规律。
难点:理解并分析光源、遮挡物与影子之间的动态关系。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教学过程】一、导入(关闭教室所有窗帘,熄灭灯光)教师通过手影游戏引导,利用投影机的光线,做出各种动物的手影,让学生根据影子猜测动物。
邀请会做手影的学生上台展示。
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并引导他们表述影子形成的要素。
二、知识构建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其中首要条件就是光源。
请一位同学分享你对光源的理解。
同学1: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同时它必须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教室的灯,如果关闭了,就不算是光源。
教师:两位同学的解释都很有道理。
实际上,光源就是这两个条件的结合。
请另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光源的定义。
同学3:光源是能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教师:我们明确了光源的概念,现在请大家判断以下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
全班共同参与判断。
三、实验探索教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可以看到影子。
然后让学生观察,当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影子会如何变化?学生:影子会变大。
教师:如果书本远离投影机,影子又会怎样?学生:影子会变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案范例小学科学《摆》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2、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四、教学准备:小组准备:细绳一根,计时器一个,支架一个,直尺一把,垫圈若干,实验记录卡。
教师准备:摆钟实物,有关摆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昨天张老师到钟表店里去逛了逛,发现了这个东西,你们认识吗?(出示摆钟)生:钟、摆钟……师:你知道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吗?生:靠下面的大圆盘、靠下面摆动的东西、靠下面的摆……师:(指钟摆)这是钟摆,摆钟就是靠它来工作的,我们把像钟摆这样的装置叫做摆。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钟摆摆动的现象?生:秋千、公园里的海盗船、心理医生用的催眠器……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摆,看看它有什么秘密?(板书课题)二、认识摆、学习制作摆,并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摆,你们看看。
(出示多媒体课件)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上面挂的线是摆线,下面挂的重物是摆锤。
摆线可长可短,摆锤可轻可重。
若让摆摆动起来,摆起来的角,我们叫做摆角。
老师现场制作一个摆:你们看,老师把线绕在这根木板上,再用夹子给夹住,线上再挂上垫圈,一个简易的摆就做好啦。
师:老师先玩玩这个摆,你们要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摆往返摆动一次我们叫摆动一次,注意,手不要加力,摆线一定要拉直。
一、二、三……师:来,我们一起数数,一、二、三……师:你们猜猜,老师这个摆15秒钟会摆动多少次?生:10次、12次、15次、20次……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看,老师来看时间,你们来数。
老师从角度指示器30度的地方开始。
生:一、二、三、四……师:停。
生:12次、13次。
师:有的同学说12次、有的同学说13次,到底多少次?我们应该怎么办?生:再做一次。
师:为了能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一般每次实验我们要做三遍。
我们还要再做两遍。
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师:停。
生:12次。
师:最后一遍。
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师:停。
生:12次。
师:你现在能告诉老师,我的摆15秒钟内摆动多少次吗?生:12次。
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摆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制一个摆,并数数你们的摆15秒钟摆动多少次?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1上。
学生动手制作摆并数摆动次数,老师巡视。
师:能告诉我,你们做的摆15秒摆动多少次吗?说最后结果。
生:10次、12次、13次、11次、11次、16次、10次、11次。
(教师板书)三、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师:大家仔细看看每组的数据,你有什么问题想说的?生:为什么有的组做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不一样?生:为什么有的组做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一样?生: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师:你们觉得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生:摆线的长度。
师:就是摆长。
(师板书)生:摆锤的重量。
师:就是摆重。
(师板书)生:摆角的大小。
(师板书)师:到底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现在能下结论了吗?我们要怎么办?生:做实验。
师:(指板书)三个问题,你想研究哪个?你打算怎样做呢?我们还是先来讨论讨论吧。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师:讨论有结果了吗?你想研究哪个问题,怎样研究?生1:我们想研究摆线的长度,做两个摆,一个摆线长一些,一个摆短一些,看看15秒钟哪个摆摆动次数多一些。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生1:摆线的长度。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生1:摆锤的重量和摆角的大小。
师:你们小组想研究哪个问题。
生2:我们想研究摆锤的重量,也是做两个摆,一个摆锤重些,挂三个垫圈,一个摆锤轻些,挂一个垫圈,看看15秒哪个摆动次数多一次。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生2:摆锤的重量。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生2:摆线的长度和摆角的大小。
师:你们小组想研究哪个问题?生3:我们想研究摆角,做两个摆,一个摆角大一些,一个摆角小一些,看15秒哪个摆动的次数多一些。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生3:摆角的大小。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生3:摆线的长度和摆锤的重量。
师:好了,现在三个问题都有小组要进行研究了,那就请你们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2上,你们估计做这个实验需要多长时间?生:5分钟、8分钟、10分钟、1分钟……师:老师给你们15分钟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你的问题研究完了,可以再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实验记录卡,研究下一个问题,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研究的问题最多。
学生分组研究,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认真写实验记录卡2。
师:通过实验,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快慢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摆线最长,有40厘米,它摆动了10次,第二次摆线有13厘米,摆动了13次,第三次摆线最短,有8.5厘米,摆动最快,摆了22次。
师:因此,你们得出摆线的长度与摆动的快慢有关的结论。
(师板书:有关)师:还有没有哪组跟他们研究的是相同的问题?生2:我们得到的结论也是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快慢有关。
师: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生2: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摆线42厘米,摆动了10次,第二次摆线35厘米,摆动了12次,第三次摆线15厘米,摆动了14次。
……师:还有哪个小组研究了其他的问题?生3:我们研究的是摆锤。
师: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生3: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师: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生3: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只用了一个垫圈,摆动了11次,第二次用了两个垫圈,摆动了11次,第三次用了三个垫圈,还是摆动了11次,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师:你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师板书:无关)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研究相同问题的?生4:我们小组也是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动快慢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第一次也是用的一个垫圈,摆动了15次,第二次用了两个垫圈,摆动了15次,第三次用了三个垫圈,还是摆动了15次。
……师:有哪个小组是研究摆角与摆动快慢有没有关系的?生5:我们小组。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生5:我们发现摆角与摆动的快慢也没有关系。
师:为什么?生5:第一次我们的摆角是10度,摆动了11次,第二次摆角是30度,摆动了11次,第三次摆角是50度,还是摆动了11次。
师:所以你们发现摆角与摆动的快慢无关。
(师板书:无关)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我们发现摆动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与摆重、摆角都没有关系。
四、设计一个摆。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摆,但每组的要求都不一样,你们第一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0次的摆,第二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1次的摆,第三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2次的摆,第三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3次的摆……看看哪组设计得最快。
学生设计,老师巡视。
将设计好的摆全班展示。
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每组设计的摆,你发现了什么?生:摆线越短,摆动得越快。
生:摆线越长,摆动得越慢。
……师:这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生:说明了摆线越短,摆得越快,摆线越长,摆得越慢。
……五、总结全课,知识拓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生:我知道了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也没有关系。
……师:(出示摆钟)你知道摆钟一分钟摆动多少次吗?生:60次。
师:那你能设计一个小摆钟吗?让摆一分钟摆动60次。
生:能。
师:那请你们回家后,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小摆钟。
下节课我们接着交流。
下课!六、教学反思“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且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
在探究中,学生自己作出假设,自己制定研究的计划,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而老师只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他们最终完成探究任务。
“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执行。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二个特点:1、注重探究,强调合作本节课的前半部分为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一般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表达交流,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合作,先是全班合作,在两个因素中让每个组只选一个因素研究,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资源共享。
再者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同时合理地分工为小组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抓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来组织教学小学生的心理有四大特点: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四好”组织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好玩、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摆角的大小不影响摆的快慢感到很惊奇,进而产生问题。
接着教者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
当然,在学生动、玩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最后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在自己设计一个摆,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