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解问题归结为解方程的方法和过程。

2.了解方程的适用范围,能够判断方程解的情况。

3.能够举例说明方程的一些实际应用。

4.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化解问题归结为解方程的方法和过程。

2.判断方程解的情况。

三、教学难点1.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发掘问题解决中“解方程”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1. 引入活动1.让学生阅读“猜数字”的游戏规则,并进行游戏。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位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是否可以用方程表示。

2. 示范教学1.讲解方程概念和基本性质,例如方程的定义、解的概念、几何意义等。

2.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基本性质的掌握。

3. 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为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2.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将问题化解为方程,然后进行求解。

4.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发掘实际生活中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场景,并分析解法过程。

2.学生自主拓展知识点,寻找更多的方程应用实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5. 总结复习1.对本讲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过程和掌握的知识点。

2.对于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内容进行重点复习和梳理。

五、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2.合作探究法3.课堂演示与讲解法4.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六、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发言情况。

2.解题能力:对学生完成的问题解答进行评估。

3.考试成绩: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教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

八、教学延伸1.学生自行上网搜索关于方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进行知识拓展和分享。

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学奥数、竞赛题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和方程的意义》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掌握等式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等式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等式和方程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方程的解法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符号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等式和方程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掌握等式和方程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等式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2.难点:等式和方程的实际应用,以及对方程的解法的研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等式和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橡皮等。

3.教学素材:生动的例题、实际问题、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板书等式:2 + 3 = 5。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简单的等式和方程,如:2 + 3 = 5,4 - 2 = 2,x + 3 =7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解释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方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方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方程的意义》展开,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思维,培养他们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难点1. 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它包含未知数和已知数,通过运算能够得到未知数的值。

2. 方程的解法掌握:学生需要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如加法原理、减法原理等。

3. 方程的应用:学生需要能够将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价格、计算时间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方程的概念,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方程的解法。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对方程的理解和解法。

4.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程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的解法3. 方程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方程题目,巩固对方程的理解和解法。

2. 提高题:通过一些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的方程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

第1課時方程的意義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頁的例1、例2和試一試,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類特殊的等式。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會列方程表示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一、教學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圖,讓學生觀察。

提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從圖中能知道些什麼?想到什麼?2.引導:(1)讓不熟悉天平不認識天平的學生認識天平,瞭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學生能主動列出等式,告訴學生:像“50+50=100”這樣的式子是等式,並讓學生說說這個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學生不能列出等式,則可提出“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品質關係嗎?”二、教學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圖,引導學生分別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品質關係。

2.引導:告訴學生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數;觀察這些式子,說一說寫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這些等式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3.討論和交流:寫出的式子中,有幾個是等式,有幾個不是,而寫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數,在此基礎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練一練1、下麵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將每個算式中用圖形表示的未知數改寫成字母。

四、鞏固練習1.完成練習一第1題先仔細觀察題中的式子,在小組裡說說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訴學生,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還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學生誤以為方程是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

2.完成練習一第2題五、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穫?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什麼?還有什麼問題?六、作業完成補充習題板書設計:方程的意義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写出式子。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一架——生:天平。

师:了解天平吗?生谈谈对天平的了解,老师引导。

让不熟悉或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1、课件出示:两个雪梨和一个菠萝。

师:用天平来称两个雪梨(课件出示:两个雪梨子)和一个菠萝(课件出示:一个菠萝)的重量,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想不想来猜一猜?根据学生的回答,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预设学生的回答:生1:可能会两个雪梨的重量多。

师:他的意思是这样的——课件演示。

这样的结果表示两个雪梨的重量>一个菠萝的重量。

生2:可能会一个菠萝的重量多。

师:你的意思什么呢?生:两个雪梨的重量<一个菠萝的重量。

生3:可能会两边的重量一样多。

师:他又是这样的意思——课件演示。

这样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呢?生:两个雪梨的重量=一个菠萝的重量。

师:这时候天平平衡,可以用等于号来连接。

师:看来,用天平来称物体的重量,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结果。

2、师:请大家继续看屏幕,(课件出示:雪梨每个300克,菠萝600克)这样的两个雪梨和一个菠萝,称一称,天平会怎么样呢?生:天平平衡。

师:对,天平平衡,就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重量——相等。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种相等的关系吗?生:300+300=600;300×2=600【两个式子都准备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在黑板上。

】师:说得不错!300+300和300×2是天平左边两个雪梨的重量,600是天平右边一个菠萝的重量,天平平衡可以用等于号来连接,表示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是——等式。

(板书:等式)刚才这位同学真是了不起,写出了一个等式。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等式。

3、师:如果老师把左边的两个雪梨换一换:课件出示:雪梨每个240克,这时候,天平还会平衡吗?(课件演示称的结果)师:这样的结果你又能用一个怎样的式子表示出来呢?生:240+240<600;600>240+240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天平左边加一个物体,天平平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方程的意义-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方程的意义-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方程的意义-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定义和分类。

2. 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定义、解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方程的定义、分类和解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定义、分类和解法。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3. 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方程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情况。

2. 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掌握情况。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方程的定义、分类和解法,让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基本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在练习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作业环节,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在课后反思环节,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步骤,包括导入、新课、案例分析、练习和小结,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含义和基本知识。

2.学习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3.能够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
1.方程的含义。

2.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1.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本课教案、板书。

2.学生:准备好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与学生交流“方程”的含义和基本知识。

2.确认学生对解方程的理解程度。

第二步:知识讲解
1.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讲解方程解法的基本步骤。

3.讲解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例题演示
1.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演示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练习
1.给学生分别发放一份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2.收齐习题后,逐一检查答案,并解释错解的原因。

第五步:拓展
1.给学生拓展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数学问题和课外阅读。

2.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六步:总结
1.教师请学生对本课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2.与学生交流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结
本节课主要教授了方程的含义和解法,以及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方程的概念和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 苏教版

方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  苏教版

方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方程的意义”,是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基本构成,并学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基本构成,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方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难点1. 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是一种表示两个量相等的数学语句,学生需要理解方程中的等号表示的意义。

2. 方程的识别和书写:学生需要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能够正确书写方程。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关系,从而引入方程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方程的概念,举例说明方程的基本构成,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3.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方程的理解和运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程的概念和运用。

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方程是一种表示两个量相等的数学语句。

2. 方程的构成:方程由等号连接的两个表达式组成,等号左边和右边的表达式分别表示两个相等的量。

3. 方程的识别和书写: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能够正确书写方程。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正确书写方程。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构成。

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下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下教案)

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下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课堂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课堂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课前准备:光盘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学生自学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第二种:x+50>100 x+x=100x+50<100x+50=10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说明: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别的符号表示。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小结: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

如果用图来表示可以这样表示(用集合图表示)二、巩固方程的意义1、练一练第1题(1)观察,找一找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交流: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3)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第一单元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第一单元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第一单元方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概念;2.理解方程的意义及其使用场景;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的意义及其使用场景;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方程的概念和意义1.引入:老师可以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和小红一共有18个小球,小明有5个,问小红有多少个小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方程的概念。

2.定义:介绍方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例如,5+x=18可以表示小红有x个小球。

3.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即通过等式来表示两个值相等的关系。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提供一个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如:x+3=7。

2.引导学生逐步解决方程的步骤:–变形,将方程变形成x=的形式,即利用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将常数移到一边,未知数移到另一边。

–化简,求出x的值。

3.练习:提供若干个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题。

3. 应用举例1.真实问题,如「超市的人流量和销售额的关系」、「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关系」等。

2.引导学生先理清问题,然后提供等式。

3.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方程,方程的意义和使用场景,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解题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1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1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1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懂得验证答案;(3)知道方程的数学符号及其代表的意义。

2.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解题方法;(2)能够熟练地解决一些类似的应用问题。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2)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中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方程的概念和意义;(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及验证答案。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方程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2)学生对于方程的真正理解。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对具体的应用实例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的解题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方程的含义和作用。

2. 讨论教学法:通过与学生讨论式子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方程的真正意义和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式子“10+x=16”,然后问学生这个式子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进行解释。

接下来,引导学生将式子变形,让学生找出x的取值。

让学生了解到,通过运用方程的解法,就能求出未知数的值。

2. 讲解(20分钟)(1)概念及含义的讲解:接下来,老师将对方程的概念及其含义进行讲解。

首先,将方程的定义告诉学生:方程是用来表示等式的一些式子。

(2)解方程:接着,老师讲解如何解方程,讲解解题的基本步骤,告诉学生如何把方程式子变形为x=的形式,再根据结果进行判断。

(3)解方程实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老师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实例,通过学生自己的解题来体验方程解题的方法。

如:① 2x+4=10,② 3(x-4)+2x=5(x-1),③ 5(2x+3)-3(3x+1)=1。

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实例。

(4)验证答案:让学生找出自己解题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答案的正确性。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下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下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一一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下教案)课堂教学内容:教科书第广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课堂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知道像X +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课前准备:光盘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学生自学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O>1 00X4-50=100X +50V100X+X 二1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 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 0>100X+50=l 00X+50<100X +X 二100第二种:X +50>100X+X=100X+50<100X+50=10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二15 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1 dquo;含有未知数r dquo; ldquo;等式rdquo;说明:未知数可以用X 表示,也可以用别的符号表示。

那X + 50>100、X + 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小结: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下教案)引言在数学学习中,方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学阶段,学生通常学习的是一元一次方程,而在更高级别的学习中,方程将被应用到各个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中的“方程的意义”这个知识点。

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讲解:方程的基本概念以及方程的应用。

方程的基本概念方程的定义方程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未知数,并且表达式中包含了等号。

方程通常被用来解决问题,也被用来描述各种现象。

例如,一个简单的方程可以表示为:x+2=7这个方程中,未知数是x,表达式左侧为x+2,表达式右侧为7,等号连接它们。

方程的意义在数学中,方程通常被用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方程x+2=7中,我们可以通过求解x的值来确定x的具体取值。

换句话说,方程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它来描述问题,并且通过求解方程求出问题的解答。

方程的应用方程的解法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用到方程。

因此,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将介绍如何求解方程。

以方程x+5=10为例,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运算,来确定x的值。

首先,我们可以将等式两侧减去5,得到:x+5−5=10−5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简化后的方程:x=5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当x=5时,原方程成立。

同样地,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运算,来求解其他类型的方程。

方程的应用实例在实际生活中,方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距离、速度、时间问题方程可以用来解决许多距离、速度、时间问题。

例如,在一场比赛中,运动员A和B分别以每小时20公里和25公里的速度奔跑,如果B比A早出发20分钟,那么他们几点能相遇?我们可以建立如下方程:20(t+1/3)=25t其中,t表示相遇的时间,为小时数。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两人相遇的时间为t=1,也就是说,他们在启程后的1小时后相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热点专题)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意义》教案设计

(热点专题)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意义》教案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方程的意义》教课设计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等式,以详细的实例指引学生经过自主的研究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色。

2、经过察看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觉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差别,领会方程是特别的等式。

教课要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课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一、情形引入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依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吗?谈谈你的想法。

假如天平左侧的物体重50 克,右侧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均衡的呢?二、教课新课1、教课例 1。

(1)出示例 1 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谈谈你是如何想的?(2)指出等式的左侧,等式的右侧等观点。

等式有什么特色?(等式的左侧和右侧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结)能谈谈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2、教课例 2。

(1)出示例 2 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独立达成填写,集体报告。

板书: x+50>100x+50=150X+ 50<200 x+x=200假如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何?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一样?(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知道像 x+50=100,x+x=100 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谈谈什么是方程?你感觉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2)议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小组议论。

指出:方程必定是等式,但等式不必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别的等式。

他们的关系能够用会合圈表示。

3、教课“试一试”。

独立达成,达成后报告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短一些?指出:像 500÷2=x,20-12=x 固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防止这样x 独自在等号左侧或右侧的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2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2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2一、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解题思路,能够运用适当的解题方法;•能够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运用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在上一课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那么,你们能够简单说出什么是方程吗?有哪些实例可以用方程式来描述呢?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引导他们回忆上一课程所学内容。

2. 提高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来看看如何用方程式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2.1 实际问题小明和小芳的年龄相加,是50岁,小明的年龄是小芳年龄的两倍,请问小明和小芳各多大?2.2 解决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用变量来表示小芳的年龄,假设小芳的年龄是x岁,则小明的年龄是2x岁;•其次,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小明和小芳的年龄相加等于50岁,即x+2x=50;•最后,我们解方程x+2x=50,得到x=16.67岁,因此小芳的年龄为16.67岁,小明的年龄为2x=33.33岁。

2.3 思考提问•以上问题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重难点?•遇到了困难时,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让他们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3. 练习接着上面提高环节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转化问题,通过训练掌握方程的意义并熟练运用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请学生自行解答以下问题,并查询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并根据自己经验进行再次验证。

1.两数之和为10,两数之积为21,求这两个数分别为多少?2.一家商店进行促销活动,商品原价300元,现在打5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板块三】
1.第一题:ⅹ+ⅹ=500.引导学生比较那个方程更简洁。
第二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12+x=20,也可以是20-x=12但当学生中出现20-12=x的方程时,应强调:在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时要尽可能避免列这样的方程。
2.指名读题并作出判断,让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天平有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下垂就说明物体这边质量多,反之这边质量就少)
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数学知识。
2.揭示课题:方程的意义
【板块二】
1.出示例1图,
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指名回答、交流。
2.学习例2
1.学生自学
要求:①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②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③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并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写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独立做题。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10分钟)
完成练习一1、2、3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2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每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板块一】
1.师问:大家知道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天平?指针只在中间说明什么?(当天平的指针只在中间,表示天平两端物体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方程的意义_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方程的意义_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方程的意义_苏教版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明白得并把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关心学生初步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观看的良好适应。

重点:明白得方程的意义。

难点:明白得方程的意义。

[来源:]天平、不同质量的砝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件重要的称量工具。

(出示天平)同学们认识吗?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

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秤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稳,依照那个原理,能够称出物体的质量。

事实上,在天平中包蕴着专门多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同学们想明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平的世界来学习天平里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天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为新课教学做预备】1.学习方程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方程的意义。

(板书:方程的意义)(1)介绍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那个物体吗?(认识,这是天平)天平是用来干什么的?(测量物体的质量)当天平两边不放物体的时候,指针指向中点,这时天平是平稳的。

假如我们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物体,在什么情形下天平才能平稳?(当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才能平稳)(2)观看。

在天平的左盘放两个50g的砝码,右盘放一个100g的砝码,观看这时的天平如何样?(天平平稳)天平平稳说改日平两边所放物体的质量如何样?(质量相等)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50+50=100或者50×2=10 0)什么缘故用等号连接?(因为等号两边的数相等)你能给那个式子起个名字吗?(等式)你能再举出一个等式的例子吗?把天平左盘中50g的砝码拿走一个,提问:这时天平显现了什么现象?(天平失去平稳)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的现象吗?(50<100)这是一个等式吗? (不是)提问:假如我们在左盘上放一个重x克的砝码,猜猜看,会显现什么情形?学生推测:天平可能平稳;也可能左边重,右边轻;还可能左边轻,右边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方程的
意义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 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 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2. 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

追问:不看两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 + 50 = 100)追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二、认识方程
1. 出示例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局部图(第一幅图)。

提问: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为什么?
2. 出示完整的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板书:x + 50 > 100)
追问:x表示什么?
3. 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x + 50 = 150,x + 50 < 200。

4. 出示:2x = 200。

提问: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

5. 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

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50 + 50=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

引导: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50 + 50 =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②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50 + 50 = 100 是否含有未知数
x + 50 = 150
x + 50 > 100
x + 50 < 200
2x = 200
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思考: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行调整。

教师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标注类别序号。

谈话: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

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学生描述后,教师指出: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第③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6. 完成“练一练”第1题。

依次出示前三道式子:6 + x = 16;36 - 7 = 29;60 + 23 > 70,学生逐一做出是否是方程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在学生对“60 + 23 > 70”做出判断后,教师将这道式子板书在算式卡片的第②类中)
出示第1题的其他式子,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

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

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指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既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反思:根据刚才的练习,你发现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课件结合“练一练”第1题进行动态演示:先是将所有的等式画上集合圈,再闪烁显示其中的方程式,将方程式画上集合圈,集合圈中的等式渐渐淡化直至消失,出现文字“等式”与“方程”,如右图:
教师引导学生再结合黑板上对式子进行的分类,理解: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等式中,一部分是方程。

7.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写一些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

三、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思想
1.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图略)。

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1~3题。

说明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强调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开展方程的教学。

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

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

如在算式“3 + 2”的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

他们通常把等号解释为“答案是……”。

而实际上,应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3 + 2与5之间建立了相等的关系。

本课设计,首先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对相等关系和等式的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列方程是表示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建立良好的基础。

方程,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

全课教学过程,教师在出示图的基础上,都是引导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即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

如“试一试”第二幅图,学生很容易列出形如“20 - 12 = x”的式子,这样的式子反映的是学生仍然停留于算术思路。

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意,从直观的图中抽象出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式子表示。

在多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顺利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