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做中学”活动的思考及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育“做中学”活动的思考及策略-教师教育论文幼儿园科学教育“做中学”活动的思考及策略幼儿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或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课题,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程度的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笔者对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有几点思考与重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序还需要提高幼儿园全体教职工要重视科学教育,注意自身学习,转变观念才是培养幼儿良好科学素质的基本条件。
全体教职工应定期地学习科学教育理论、成果等,加强教师本身对科学的思考,对教育的渗透,养成边学习、边思考、边行动的习惯非常重要,这是确保科学教育健康稳妥的落实的条件。
策略一: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应抓住要点。
找出幼儿探索的兴趣点,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启发、帮助幼儿主动、积极的自己去了解、获取一切。
策略二:同伴的交往。
让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交流,或以强带弱,让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的关系融洽了,告状和打人的现象也减少了。
在这当中,应注意提供充足的材料、器械。
二、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要有待创新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多种活动方法的创新,并能安排固定时间进行科学教育,长期坚持,这是科学教育顺利发展的保证,同时科学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综合渗透,不能孤立,这样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
但是,由于幼儿园在硬件上由于条件的限制,未能提供一些适宜幼儿使用的科学器皿,未能充分的创设科技环境等。
策略:集体活动、角落活动、日常活动相结合对于科学教育,过去我们较为重视集体活动,自从出现了区角活动中的探索区、数学益智区、语言角、艺术区、建构区的元素渗入,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倍增。
通过每天充足的角落活动时间,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充分,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在宽松的氛围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有时教师发现过去没有注意的能力中等甚至偏下的幼儿,在角落活动中潜力得到了很大的挖掘,令教师也感到吃惊。
什么是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思考“做中学”科学教育是近几年在我国开展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
它面向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以下儿童,使他们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基础。
以下是我对“做中学”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一、什么是“做中学”“做中学”是“基于动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幼儿园、小学中的应用”。
这里有三层含义:首先,“做中学”是面向儿童、基于动手的,它强调让孩子在既动脑又动手中学习科学,强调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其次,“做中学”是探究式的,让孩子带有特定任务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操作,第三,这里强调的是“学习方法”,“做中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学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以特定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标。
因此,在理解了这些含义后,我们就要注意区别两对概念。
1.“做中学”(“做中学”科学教育)与“做中学”(杜威的“从做中学”)我们现在开展的“做中学”项目与杜威的“做中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杜威“从做中学”思想是以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认为心理决定世界,客观规律是不可知的,经验就是一切,否认社会实践(包括科学实验)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他所提出的“做中学”是基于生物本能要求的一种活动,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儿童毫无目的地去“做”。
因而杜威的“从做中学”缺少一定的科学依据,从理论上来说也是反科学的。
美国20世纪50年代之后普教教育质量的下降从某种角度正说明了此。
而我们所开展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它是以国际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身经验为依托,经过美国、法国多年的试点、验证,得到较好效果而受到肯定之后,才被引入到我们中国的。
它有完整的计划纲要、倡导准则、运作模式、预期成果和组织结构。
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有本质的不同。
幼儿科学教育与“做中学”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与“做中学”要让幼儿通过“做中学”,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呢?一、“做中学”激发求知欲,让幼儿感受操作乐趣,提高活动效率。
幼儿是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一个群体,对周围的环境和自然界的运行方式非常感兴趣。
对于幼儿来言,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也不是公式的背诵。
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是对操作的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将重点自觉地放置在知识的接受上。
而“做中学”正能让幼儿体验操作过程,感受到操作的乐趣。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就要创设一个合理的科学环境,提供给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机会。
让幼儿在自然和真实现象面前,感到惊异,尝试去做,向其发问,对起探索。
在积极的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起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引起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有别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遏制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变成被动的学习工具,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
而前者可以是幼儿在直接的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同时能够感受到操作的乐趣,进而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正如科学活动《影子和太阳》。
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孩子理解太阳和影子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子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
我们用两种活动方案并对平行班进行了实验:1、利用图片对实验班甲进行教学。
活动中,大部分孩子们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老师的讲解,对太阳和影子的形成之间的关系有了解,但是他们对影子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显得似懂非懂,虽然在活动后的提问中,他们能够把老师上课时候讲的要点表述出来,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2、我们对实验班乙的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是采用了“做中学”的方式,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活动贯穿了一整天,分上午9:00、中午12:30、和下午4:00三次活动,要求孩子们将每次活动中自己太阳下的影子用粉笔在操场上描绘下来,再进行对比。
“做中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做中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做中学”科学活动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活动模式,它较充分地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学会发现世界、理解世界。
作为教师——活动的引导和组织者,更要积极的引导孩子,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自然界中神奇而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孩子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发展1、创设与活动内容相适应的科学区。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就是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强调幼儿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探索、发现、学习、发展的过程。
他们具有很强的好问、好动、好奇的特点,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索、观察的对象。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是否观察到了什么?是否会发现问题?但是,它只能说是一般化的摸索,是浅层次的发现。
“做中学”的理念则认为,老师应该把孩子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鼓励孩子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分析、思考、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孩子易懂的科学道理上,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构建新知识。
在这一点上我体会很深。
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们总是怕科学性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太深奥,还没等孩子操作完自己发现问题就把知识传授给他们。
学习了“做中学”的理念以后,我有了反思:为什么活动没有深度,因为老师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是就当前的现象而已,没有一个主方向。
如果孩子能够再继续深入研讨的话,那么老师才加以适时的引导。
于是我们在自然角放置各种磁铁、能磁化的东西,小动物磁性玩具,让幼儿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磁性的特征。
放置五颜六色的颜料、毛笔、白纸,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愉悦了幼儿心情,尽管他们有时色彩搭配不规则、甚至连颜色的名字也叫不出,但经过老师细心的指导,终于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就这样把在课堂上开展的科学活动在课后继续深入的开展下去,使孩子们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论理★★The o ry Re s e a rc h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但是在现有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追求知识、方法传授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做中学”理论由杜威(John Dewey)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强调将学习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学习是幼儿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使用“做中学”理论可以体现幼儿的发展本位,让幼儿在“做”中体验求知的乐趣,并不断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一、开展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认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
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小学、幼儿园“做中学”实验负责人韦玉同志指出:“小学、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是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幼儿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惊奇。
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会集中精力去观察、触摸、摆弄和操作,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
因此,创设有利的科学教育环境,及时而适当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指导十分重要。
二、实施“做中学”教学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是“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实施者,其对教学理论精髓的把握、实施方法的运用和实施过程的调控,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优劣。
浅谈做中学

浅谈“做中学”学前125 沈丹2012214047“做中学”理论由杜威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强调讲学习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学习是幼儿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幼儿园科学教育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所谓“做中学”,就是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世界,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形成一种潮流,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已成为国际上基本的教育理念。
一、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任何科学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也正因为如此,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幼儿去发现,去实践,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成了幼儿进行做中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成为了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是幼儿在做中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在问题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做中学的学习模式是幼儿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或东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幼儿的知识与经验是自己实践得来。
因此在做中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意识的为诱饵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幼儿的思考。
三、在思考发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好奇和喜欢探究是幼儿的天性,作为教师都能感受到这点。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就像一个“小哥伦布”,每天都在发现者自己的“新大陆”,有他们自己的眼睛、双手,探索者科学的神奇。
作为幼儿探索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保护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发他们进行思考,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的思考与发现中获得成功。
幼儿教师如何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成长”

幼儿教师如何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成长”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1],而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幼苗,新的希望和栋梁,那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至关重要,因为我们是传播者和影响着,我们教师的思想以及做法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成长和认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良好的师德,过硬的教育素质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让幼儿在我们的影响下健康成长,而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只简单的在言传身教和一味的只在吸收中成长,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去教,如何去影响,如何去体现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幼儿的主体地位,那做一位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成长”的幼儿教师至关重要,要让幼儿学会动手操作,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和经验。
关键词:做中学,做中成长实践成长正文:1.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我国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与世界教育来说是比较晚的,而最开始中国的幼儿教育都是由家庭承担,到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的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一直到现在,幼儿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以至于重视到让幼儿教育都偏离的轨道,让幼儿教育作为了初等教育的附属品。
而我们的家长借助幼儿教育的手段开始利用各种手段大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各种培训班都作为了幼儿教育的手段,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而幼儿园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存在着只重视幼儿智力发展,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习惯性整齐划一,教育方式也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幼儿负责吸收,和小学教育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例如:在直观上面老师要求幼儿坐姿小手背后,乖乖做好不许动,跟着老师念一遍,尤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画一幅示范画让幼儿跟着去画,甚至以打分的方式去评价幼儿画的好坏。
而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直接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身心发展,把幼儿的成长只固定在一个模式里,让幼儿直接性感知老师是这么说的,只能这么做,那孩子以后只能都是整齐划一的孩子,而不具备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型。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
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本文从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以求对当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实验是正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之一。
它是在吸取美国和法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基础上,经韦钰院士发起和积极倡导,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
它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从小培养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
它又是如何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呢?一、它犹如游戏活动一样在幼儿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
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做中学”具有以下基本原则: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
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不论他(她)是男孩还是女孩、有无残疾、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不论他(她)是什么民族、住在什么地区,都应平等地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做中学”科学教育提倡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增强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根据“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推进的要求,我园积极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践工作,尝试进行案例开发的实践研究。
以下结合“鱼的秘密”科学教育活动,围绕确立探索主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层面,呈现我们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思考与实践。
一、确立适合幼儿的探索主题确立探索主题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
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选择探索主题时往往存在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为:教师以成人的眼光选择探索主题,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过难、过多,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导致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兴趣不高、已有经验不足、冷场等现象:另一种为:教师选择的探索主题完全以幼儿兴趣为中心,但幼儿的兴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的、浅层次的、不稳定的兴趣,容易随着时间、活动难度和外界干扰而消失,结果导致幼儿兴趣浓厚则探究持续,幼儿兴趣低迷则探究停止。
由此,教师在选择探索主题时,要建立在幼儿兴趣和自身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从中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幼儿的认知特点,确保探索主题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探究活动,分析探究活动中的科学元素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从而确立探索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兴趣相符合,幼儿的探索才能更积极、顺畅。
例如,我园在春游活动中安排了参观水族馆的亲子活动,幼儿参观水族馆后对各种各样的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活动结束后,教室的自然角增添了很多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小鱼。
有的幼儿经常站在那里观察小鱼,给小鱼喂食:有的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关于鱼的书籍,三五成群地讨论关于鱼的话题:还有的幼儿将自己看到的鱼画了出来,并和同伴交流“我画的是什么鱼,有什么本领”。
幼儿教育中的中学教育

幼儿教育中的中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许多家长和教育机构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方法。
除了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的中学教育,并讨论为什么中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1.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这种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在幼儿园和托儿所推行中学教育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学习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中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同样重要。
通过组织幼儿参与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团队游戏,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此外,鼓励幼儿与教师和其他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可以培养他们表达和倾听的技巧。
3. 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中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需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艺术、音乐和手工制作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同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提出观点和分析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思考和探索,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4.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虽然中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但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需要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
例如,通过播放故事、游戏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语言、阅读和数学等基础知识。
此外,通过手工制作、音乐和体育等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协调性。
总结:中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通过在幼儿园和托儿所引入中学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做中学”活动的思考及策略

是根据具体感知到 的表面现象来进行 。 策 略 : 用 发 展 的 眼 光 看 幼 儿
幼儿还总是用 “ 儿 童 独 特 的 眼 光 ”来 看 待 事 物 及 其 关 系 ,
体 验 、参 与 的 兴趣 。幼 儿对 事 物 的 认 识 和 解 释 ,所 获 得 的 知 识 经 验 ,受 到 其 原 有 经 验 和 思 维 水 平 的 直 接 影 响 ,形 成 幼 儿 期 所 独有的 “ 天 真 幼 稚 的 理 论 ”和 “ 非科 学 性 的 知 识 经验 ” 。
孩 子们 总是用原有经验解 释事 物。教师说小朋友喝开水身
长大 ,他就会把 落在地上的小花瓣拾起来 ,泡在 水里,让它长
大 。幼 儿 不 能抓 住 事 物 的 本 质 特 征 ,对 事 物 及 其 关 系 的 解 释 只
二 、幼儿 园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要有待创新
在 教 育活动 中 ,注 重多种 活动方 法 的创 新 ,并能 安排 固 定时间进行科学教 育,长期 坚持,这 是科学教育顺利发展 的保 证, 同时科学教育应与其他 学科 综合渗透,不能孤立 ,这样才 能 保 证 幼 儿 的 全 面 发 展 。但 是 , 由 于 幼 儿 园 在 硬 件 上 由于 条 件
概 念 ,而 只 能 获 得 一 些 有 关 周 围 世 界 的 浅 显 知 识 经 验 。
策 略:集体活动 、角落活动 、 日常活动相结合 对 于科 学教 育 ,过 去 我 们 较 为 重 视 集 体 活 动 , 自从 出现 了 区角活动 中的探索 区、数学益 智区、语言角、艺术区 、建构 区 的元素渗入 ,幼儿对科学活动 的兴趣 倍增 。通过每天充足 的角
浅谈培养幼儿“做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浅谈培养幼儿“做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改变传统科学教育活动的模式,就是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学会发现和探索,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做中学”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是教师组织活动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做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幼儿;“做中学”;科学教育;操作“做中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幼儿学习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观察、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对幼儿进行“做中学”,是培养幼儿活泼好问、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对他们今后的生长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于近几年开始研究的新课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根据“做中学”的方法,我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了尝试。
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都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然后得出这一事物的结论。
有时候也让幼儿实验或动手操作,但这种实验或操作也是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
幼儿只是教师命令的执行者,而不是活动的主体,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得被动,学得肤浅,而运用“做中学”教学,是改变“你教我学”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到初浅的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做中学”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一、创设氛围,激发愿望《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器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丰富的材料是幼儿“做中学”的物质基础,活动的准备是整个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活动过程的进行和目标的实现。
如“睡莲花开”活动,我们首先选择好玩水的场地,准备盛沙、盛水、盛土的玻璃容器、大塑料盆、八种不同材质的纸张、剪刀、记录纸、笔等然后让幼儿观察,把睡莲放入沙容器、土容器、水容器里,让幼儿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然后让幼儿自由操作,由于材料充足,幼儿才能够从容、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记录、交流、讨论,从而发现科学知识,充分体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萌发科学养素。
“做中学”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做中学”的理论源远流长,始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提出的实用主义思想,陈鹤琴先生汲取外国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因素,又受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影响,根据中国国情创造出了“做中学”方法论。
陈先生提出的“做中学”方法论是指“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做”在活教育体系中具有两个关键性的意义:一是只有做才能体现和保证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有主体地位;二是只有做才能使幼儿获得真经验和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全面探索真理,获得更全面、更完整的科学知识打好基础。
陈先生强调的“做”,可以使幼儿获得探索世界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幼儿活智慧的发展。
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这些观点是陈老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的,也是在美术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的。
能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感性经验的,要去先操作;能让儿童探索的技能,要让儿童去探索。
案例:连着几天了,孩子们都对颜色做着各种各样的试验。
他们在研究怎样让颜色变深、怎样让颜色变浅哪些颜色放在一起更好看等等。
在一些孩子兴致勃勃地实验着“xx颜色+xx颜色=xx颜色”的时候,涵涵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如果三种颜色加在一起,会不会变成黑颜色呢?她边上的昊昊却问了个别人都没有想到的问题:老师,所有的颜色,都是别的颜色加起来变出来的吗?有没有变不出来的颜色呢?听到这个问题,我追问了一句:你发现有变不出来的颜色了吗?昊昊说:我想变个红色,可是,好像不管用什么颜色我都变不出来。
我把这两个有趣的问题抛给了别的孩子,变成了全班的问题。
通过对这个问题不断的探索、讨论、验证,孩子们发现了复色和原色。
二、解放儿童的头脑,让想象变为现实案例:蹦蹦和跳跳(乒乓系列读物的主人公——两只乒乓球)是孩子们从小班时就已经认识的好朋友,发生在蹦蹦和跳跳身上的故事孩子们都已经耳熟能详地说出来,可以说蹦蹦和跳跳的故事是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的。
知行合一,幼儿的做中学

理论篇誗理论前沿知行合一,幼儿的做中学庞少英(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校附属幼儿园,江苏苏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一再被探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知是学之始。
在引导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做中教的是幼儿的教师,做中学的是幼儿本身,如何共同发展,最根本的在于“做”。
做是教和学的核心以及中心,对于老师而言,怎么做便要怎么学,怎么学便要怎么教。
本文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融入园中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根本开始,与出头处谋自由。
真正促使幼儿健康、个性地发展。
一、注重“教”之方法,让幼儿健康成长陶行知理论中“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教学中,理应深入贯穿这一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以及做的目的都是在以“幼儿为中心”。
因此,在幼儿的教学活动开展前,设定好幼儿的教学活动计划,保证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幼儿真切地参与到其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进行教学的参考和研究。
知行合一对教师本身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助手,教师本身所做到的、做好的“知行合一”将更有助于引导幼儿进行实践和学习。
例如,在跳舞教学前,一定要自行进行练习,领悟到音乐中舞姿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让幼儿跳出更好的状态;例如爱护公共卫生整洁,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身做好这一行为,为幼儿树立好榜样;教育幼儿与种菜种瓜是相似的,从种子到小树苗到成熟到结果,每一个过程都是需要细心地去计划和关照的。
只有这样才能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
注重每一个细节是引导幼儿成功的关键,而在此之前,教师要做好“教”。
落实好知行合一,让幼儿健康成长,用每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一位在自己班上的幼儿。
二、注重“学”之目的,让幼儿深感触行学,如何去学?怎么样做到知行合一呢?学有两个部分,教师自身学习以及教师引导幼儿有效、高效地学习,前者的结果会影响后者的结果,由此可见,学也是十分关键的。
幼儿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人去引导和指导。
注重学的目的,落实好理念的学习和“让幼儿如何学好的方法”。
浅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做中学”活动

浅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做中学”活动浅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做中学”活动这个学期我们小一班开展了“做中学”活动,“做中学”活动是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发起的和推动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
今天的幼儿是将来的社会栋梁,他们是否能担任社会重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从小具有科学意识,具有探索精神,幼儿有着有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的本质展现,幼儿在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驱使下,对周围的世界任何新颖陌生或难以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
我班教师通过学习《纲要.》已注意到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做中学”活动为教师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我们班开展“做中学”活动以来,幼儿思想更加活跃了,动手能力也更强了,尤其是通过小组实验,提高了我们班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能够倾听和尊重同伴的建议,培养了他们初步合作进行实验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我们根据小班的特点进行了“沉与浮”“会变得颜色”“认识磁铁”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的动手、操作、提问、触摸和交流的机会更多了,他们通过观察、表达、相互交流经验、分析和综合。
发挥了想象力,能对事物表现出惊叹,孩子们建构了自己的最基础的知识,这是不可缺少的基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在小班的“做中学”活动中,幼儿初步学会了在实验记录册上用图来表达自己的认识,记录自己猜想的实验结果,他们可以经常看,反复阅读,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发现实验与记录必须严密无误。
总之,在小班开展“做中学”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做中学”活动改变了教师了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而引起了幼儿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引导幼儿从小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引导幼儿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下尊重,与人合作,而这些正是未来社会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
海军三幼:郭清和。
对学前儿童科学和数学教育中实施“做中学”的几点思考word精品文档3页

对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教育中实施“做中学”几点思考“做中学”方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旨在让学生以更科学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与学习态度培养。
这一方法提出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
强调动手做重要性,要求学生从自身操作与剖析中获得对事物认识、获得真知。
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教育目在于让儿童获得对科学与数学初步与感性经验与认知,掌握基本简单操作技能,获得对数集合、十以内数概念、十以内数加减运算、有关空间时间等基本知识。
而“做中学”正是使科学与数学教育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有效途径。
一、“做中学”需遵循幼儿自身认识特点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其特殊性,他们对周围环境认识有其自身特点。
1.幼儿有强烈好奇心,对新奇事物与现象感兴趣。
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剖析,见到感兴趣东西总要伸手去拿、去摸,甚至放在嘴里尝一尝,区分一下大小、多少。
幼儿园科学教育与数学教育要把幼儿带入神奇世界,幼儿天生好奇心就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动力。
2.他们对周围环境认识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主要依靠具体活动与具体形象进行思考,幼儿需要在科学与数学活动中参与各种活动,积累大量知识经验,扩大认识范围,逐渐发展对科学与数学认识与理解。
3.幼儿由对个别事物与现象理解发展到对事物与现象关系理解。
随着幼儿思维发展,知识经验增多,幼儿逐渐能够认识事物与现象之间关系,能够理解科学与数学活动中包含简单科学道理与数学关系,能够初步形成人与环境关系正确认识,也能学习简单科学方法与数学方法,但由于概括水平有限,幼儿掌握概念往往是初级、简单日常概念,内涵常常是不准确,因此在科学与数学教育中不能要求幼儿掌握科学概念与复杂逻辑运算。
二、“做中学”教学方式是实现幼儿科学与数学教育目标有效途径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科学教育应包括科学与数学知识与经验,科学解决问题方法与能力,积极科学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这也是幼儿园科学与数学教育目标包含内容。
幼儿园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玩中学科学——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做中学科学玩中学科学——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一、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背景理念是行动的航标。
新《纲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这些思想和理念就是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分析反思我园以往科学教育所存在的教育内容来源书本多、幼儿生成偶发内容少;组织形式上集体授课多、分组探究少等问题,教师们结合理论学习展开了头脑风暴式的研究,通过学习我们确立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宗旨,那就是: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发展需要,实施以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点的科学教育的组织策略,让幼儿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从而实现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让生活既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的问题,又是幼儿解决科学活动的途径。
从而树立了我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即:做中学科学玩中学科学。
二、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1、内容来源生活幼儿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科学活动问题都是围绕幼儿产生,而幼儿的经验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周围的环境。
正是基于幼儿是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以及他们对现实世界所特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等特点,我们的科学教育内容在选择上呈现出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
大自然蕴涵着无穷的神奇与奥秘,同时大自然又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
因此,我们尝试着充分利用和有目的地整合幼儿园的自然资源,为孩子们创设温馨、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常常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看、去触摸、去聆听、去观察、去探索。
在幼儿最向往的大自然中,在乐此不疲的玩乐中获得了对自然世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2、探究融入生活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解决发现的科学问题,提供了实际背景和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
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本文从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以求对当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实验是正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之一。
它是在吸取美国和法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基础上,经韦钰院士发起和积极倡导,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
它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从小培养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
它又是如何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呢?一、它犹如游戏活动一样在幼儿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
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做中学”具有以下基本原则: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
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不论他(她)是男孩还是女孩、有无残疾、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不论他(她)是什么民族、住在什么地区,都应平等地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
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其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它们得以保持和发展。
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3.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
通过"做中学"科学教育,学生并不是得到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科学教育标准,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
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我们应从孩子们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
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指导孩子们学会使用科学探究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发展他们的交往和表达能力。
6.采用激励性评价。
我们的评价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我们不仅要注重孩子们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
我们要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更要关注孩子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
7.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
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已取得较高的成就,在公众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他们有科学实践的体验,通常有开拓和敏锐的眼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家的参与将为科学教育的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以其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学识与教育界人士合作,成为教育理念的变革和课程设计,以及支“做中学”实践的重要力量。
8.充分动员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
各地现有的自然科学场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科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我们提倡这些资源向孩子们开放,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支持。
“做中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方法发展上来说是一个新的飞跃。
它跟游戏一样,深受幼儿的喜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又是必不可少的,让幼儿在玩中做,做中玩。
二、做中学在教育中的作用1.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引发探究兴趣。
在“做中学”中,提出疑问正是活动展开的开始,有了疑问才有了学习探究的兴趣,有了疑问,才产生了想要寻求答案的愿望。
学龄前儿童生性好疑,好问,他们对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充满了好奇。
“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下山?”。
在以往,这些问题总会被一笑置之,或直说“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
但在“做中学”中我们允许鼓励孩子们问,并为孩子们创设了发挥想象,自主探索学习的安全的心理环境。
如:当孩子们问“花儿为什么生长在土里,它也能生长在沙里,石头里吗?”我没否定也没肯定,只是引导孩子们去做实验,并协助孩子准备材料,引发了幼儿主动的学习探究兴趣。
2.让幼儿亲历探索发现过程,验证自己的假设。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应有意识的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的运用视觉、嗅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去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科学实验“给鱼缸换水”中,幼儿想了很多办法:有的用针筒把水吸出来,有的用杯子把水舀出来,有的用海棉析出来有的幼儿还用泡沫板看看能不能把水吸出来……幼儿尝试了好多办法,虽然有的方法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失败的,但我没有马上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假设是对是错。
如有一个幼儿刚开始用一个四周有一些小洞的小盆舀水,结果水洒了一地。
如果是以往,操作到这里一定结束了,因为预测失败。
但是现在,我则鼓励幼儿继续思考,探究,因为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
于是又一次进行尝试,他找来了塑料袋套在小盆上解决了洒水的问题,虽然不是最佳的方法,但他成功的用事实证明了他的想法没有错,他用他的实践证明了他的想法。
从这过程中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会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假设和验证中,孩子的思维不断的发展,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也随之养成。
3.引发幼儿动手动脑,自己构建新知识。
在以往的活动中,老师更多的关注的是:孩子观察到了什么,是否发现了问题?这只算是浅层次的发现。
“做中学”的理念则认为,老师应该把孩子的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鼓励孩子在积累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思考、推理等一系列过程,将感性经验提升到孩子易懂的科学道理上,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建构知识。
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一个小朋友突然问我:“太阳怎么只能照在门这边,不照到(对面)窗那里?”按照以往,我也许会很干脆的告诉幼儿:“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太阳只能射到这里。
”但这么复杂的科学原理,对于小年龄的他们会懂吗?这时,“做中学”给了我灵感。
我设计了《它们能通过管子吗?》活动,我用几根管子折弯,让孩子们预测铅笔、手电筒射出的光、打气筒打出的气、一头系有重物的绳子四种物质能否从弯道中通过。
20位幼儿中有16位幼儿预测光能从弯道中通过,经过实验验证,他们发现光和铅笔都不能通过。
接着我又拿出一根长长的直管让孩子们尝试,结果光和铅笔都通过了……最后孩子们自己“做中学”课题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出:“光和铅笔一样是直的。
”接着在我一步步的引导下,6岁的孩子解释了自己先前困惑的问题:“光是直的,要能拐弯才会照到窗”、“光直的照下来,正好照到门这里。
”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让孩子使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构建了有关“光”的知识,同时也拉近了孩子和科学的距离。
4.培养了幼儿创造性的思维(1)收集、提供丰富、多样性的材料,激发其兴趣,教育家布鲁娜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科学材料的兴趣。
”只有孩子对你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了,他(她)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如在:“什么样的纸可以制作风车”的“做中学”科学实验活动中,我首先让家长在家教会幼儿用一种材料制作一种类型的风车,然后让他们引导幼儿一同探讨“除了这种纸,还有什么纸可以制作风车。
”再请他们把讨论的结果及收集到的材料带来园试验。
如:卡纸、面巾纸、滑光纸、报纸、粗面纸、礼物纸等等。
(2)创设宽松氛围,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培养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环境是陶冶幼儿心灵、启迪幼儿智慧、促进幼儿发展的无声教材。
在活动中,我尽量与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尽量让孩子感觉到安全、自在。
孩子需要我们的鼓励,我们只有不断的肯定他们,才可能极大地刺激其创造欲望,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到一个清醒的意识水平上。
为他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3)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培养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做中学”科学实验活动中,我们还注重对孩子的启发引导。
“做中学”的精神告诉我们,不能轻易对孩子说“你错了”,“你这样不行”等等。
这样,我们会把我们未来的小科学家摧毁在萌芽中,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是积极的给予鼓励。
(4)科学合理的评价幼儿,培养、推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挥。
“好表现、喜表扬”是孩子的特点,做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了解、掌握孩子的天性,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评价,使之不骄、不卑。
在“做中学”实验活动中,我们特别提倡让孩子“手、眼、口一致,也就是说不但要孩子学会操作,还要学会表达。
这就难免有做错说错行为,这时,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诱导孩子应该如何“逆境而上”,让他们知道错了也不要紧,可以“重头再来”。
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让他们知道总会成功的。
5.增长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教师通过尝试模仿,实验创造,反思总结,对科学及其性质,对儿童及其科学学习的特点,对教师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等都有了新的认识,教师的科学素养不断得到提高,教师科学教育得观念及其教学行为发生了积极得变化,教师的创造性被激活,课堂教学充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