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当代圣人”的伟大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当代圣人”的伟大人民教育家,](https://img.taocdn.com/s3/m/ff7b4a0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9.png)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当代圣人”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深爱着教育事业,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以及"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
他拒绝高官,放弃高薪,为普及大众教育过着简朴,甚至困苦的生活。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
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真正做到了"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典范,被尊为“万世师表”(宋庆龄语)。
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师德的作用更加重大。
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所以,因此,教师应“最注重以人教人”,注重以身作则。
在他的著作里经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化化人”、“自勉勉人”的字句,这些都表达了他对教师表率作用的深刻认识。
在这种深刻认识基础上,陶先生主张教师“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程度”,“要人敬的,必先自敬。
重师首先师自重”。
陶行知认为,教师首先要有献身教育的品德,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命脉”。
陶行知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做教师就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献身教育的精神。
他多次谈到:“教师之服务精神,系教育之命脉,金钱主义,是足破坏教师职业之可贵”。
“教育者应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没尊荣的事,教育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他告诫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这样才配担负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陶行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了许多升官发财的机会,穿上布衣和草鞋,从事民众的教育事业。
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初步认识
![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初步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a566fe27a32d7375a417805d.png)
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初步认识学校: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姓名:王荣陶行知先生(1891-1946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与教育事业。
他的教育理论在今天的中国,乃至在全世界的教育实践中依然散发着瑰丽的色彩。
他的教育理论值得我们这些身在一线的教师去研究,去学习,去借鉴,以此来助于我们正视当前教育问题,立足教育实际,把我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下面就谈谈我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一、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教育事业,开创了教育史上崭新的时代,树立了做人处世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誉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赞扬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华莱士(美国前副总统):“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
……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布莱恩•库朋(美国东南联合大学副校长):“一代伟人,名扬千古,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 ……中外人士的种种赞誉也突出了陶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他不仅在中国历史,乃至在全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作为现代的教育家,他融古通今,学贯中西,不但汲取了古代孔子儒家学说的精华,还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
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在今天的教育指导中依然走在时代的前沿。
他在“生活即教育”中倡导,应是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
纪念陶行知先生感悟
![纪念陶行知先生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b2ec624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b.png)
纪念陶行知先生感悟
今天是陶行知先生的忌日,我深感惋惜,也深思他的教诲。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爱国者,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念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他强调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勤奋、诚实、宽容、坚韧、正义等等,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热爱祖国,为了国家民族的兴旺而奋斗终身。
他在教育事业上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和人格的人。
在今天这个注重功利和效率的社会,我们需要回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让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热爱祖国,为国家民族的兴旺而奋斗,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陶行知先生虽已逝世,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该铭记他的教诲,向他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 1 -。
陶行知先生教育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教育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e8a78d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c.png)
陶行知先生教育心得体会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体会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注重品德教育、重视实践教育以及提倡自主学习。
首先,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品德教育。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达观、善良等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他提倡“小社会制度”,让学生在班级中建立秩序、行使自主权。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通过塑造良好的品格,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之才。
其次,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实践教育。
他认为学校应该设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能够实际动手进行操作。
他提出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他认为理论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实践的。
另外,陶行知先生提倡自主学习。
他认为学生应该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主动寻求学习的机会。
他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他提倡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些教育心得体会在陶行知先生的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他在创办了延安大学附属小学后,成功地实施了他的教育理念。
在这所学校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自律、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陶行知先生的努力,这所学校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示范学校,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体会对于当今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品格培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自主学习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体会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注重品德教育、重视实践教育以及提倡自主学习,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f63f4f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9.png)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读了《走进陶行知》一书后,你会发现陶行知思想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这里山草香为大家分享了13篇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希望在陶行知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推行,也是早期幼儿教育的开拓者。
他提出幼儿教育的普及要有三个步骤:一是首先改变幼儿教育无关重要,早一点晚一点没多大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是改变幼儿园的办学方法应该是省钱的,这样才有利于普及;三是改变幼儿教师的培养制度,推行徒弟制。
“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先生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对当时旧中国幼儿教育给于了极其严厉无情的抨击,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陶行知先生针对幼儿教育的“三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主张创办适合国情的幼儿园、建设省钱的幼儿园和建设平民的幼儿园,他还主张必须以幼儿为中心、生活教育的观点,主张把幼儿放到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自由的翱翔,快乐地成长。
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是具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他的这些主张不仅对当时的幼儿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且对当前的中国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从娃娃抓起”。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不仅要大力推进、积极发展,还要办出质量和成效,增进学前儿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看看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建设和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师资力量的配备等,无一不是证明了国家和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0xx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8篇
![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04719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8.png)
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8篇写心得体会可以将我们的内心感受抒发出来,就必须认真回顾事情发展的经过,结合实际,心得体会才能有深度,才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智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陶行知幼儿诗教育诗
![陶行知幼儿诗教育诗](https://img.taocdn.com/s3/m/6e9693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1.png)
陶行知幼儿诗教育诗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对幼儿进行教育应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
他的教育理念在《小孩不小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下是《小孩不小歌》的全文: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您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陶行知在这首诗中强调了儿童也有自己的思想、兴趣和潜力,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年幼无知的人。
他鼓励成人尊重和理解儿童,并认识到儿童也有自己的优点和价值。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陶行知还提倡手脑结合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双手和大脑是人生两个宝,应该相互配合使用。
这种教育方法旨在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和理解儿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些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文学_《陶行知》读后感
![文学_《陶行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23d7b7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b.png)
《陶行知》读后感《陶行知》读后感1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
”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24323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5.png)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篇1)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
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
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
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
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
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
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篇2)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https://img.taocdn.com/s3/m/d563b75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e.png)
左和平/文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946年),1891年10月18日诞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
原名陶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
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陶行知幼时聪颖好学,6岁启蒙,8岁入经馆。
1906年至1908年就读于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歙县崇一学堂,为了激励同学们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于是挥笔在宿舍的墙壁上写下:“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的誓言,以此明志。
1914年,陶行知以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随后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为使中国人民有受教育机会,婉言谢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留美之邀,毅然回国。
回国后,陶行知先生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于人民教育事业,始终把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国家人才视为救国之举、兴国之计、报国之业,并以此为己任。
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等职。
他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探求中国教育出路,寻觅中国教育曙光,致力中国教育改造。
深信“教育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构思“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的理想境界。
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开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运动,推行“工学团”、“小先生制”。
实践“教育与农业携手”、“科学下嫁”、“为农民烧心香”。
倡导素质教育、创造教育。
创办平民就读学校、安徽公学、晓庄乡村师范、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谱写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的篇章。
陶行知先生毕生站在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国人民为独立、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前列。
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为响应辛亥革命,徽州革命爆发,回到徽州后的陶行知积极参与其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陶行知立即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行列,动员南高师学生积极008响应,通电北洋政府,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并组织“国耻纪念筹备会”,有力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https://img.taocdn.com/s3/m/c568001ab7360b4c2e3f64a6.png)
浅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江苏省盱眙县河桥中学马文洋【内容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就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着。
【关键词】生活教育实事求是相互尊重客观规律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生和国家、民族、教育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以他的生命书写着他的"生活教育"的追求,他以他的生命书写着他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并以他的全部热血浇铸他的人生理想--教育救国,教育强国。
陶行知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他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认为,培养人才不看形式而要看实际的真本领。
他称“教人求真”的教师,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这需要具备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教师教人求真,首先就应当教人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不做“伪君子”,伪君子为名利所动,会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人格,“演出千百之伪状”,而真人则求真知识,说真话,实事求是地办事,就可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学生学习就是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追求虚名,而要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的真本领。
他还指出,人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更好地生活。
这真是道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论是给予学生的教育,还是我们对自己的有意识的自我生活状态的调整,都离不了"生活"这个生存的世界和检验的尺度。
我们作为教师创设给学生的教学的状态和自己自我状态的调整,也都必须是以是否合乎现行生活,是否适应现在世界为检验的标准的。
同时,亦不能忘记了教育的前瞻性,然而即使是这前瞻性也是以现在做比较观察才得出的。
一、"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89ef4a8195f312b3069a505.png)
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教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下,他毕生从事旧教育的改革,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为我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教育实践中,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在幼儿教育方面,他主要的贡献和观点如下: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猛烈地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費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他积极宣传中国幼儿教育新的发展方向,认为工厂、农村是幼儿园的新大陆。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身为留美归来的大学教授,他身体力行地积极推行平民的、乡村的教育,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一一南京燕子机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等。
2.重视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并提出普及的具体三天步骤,即唤起国人明白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改革幼儿园,面向乡村工厂;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等。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
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足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幼儿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幼儿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幼儿”来。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5.解放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https://img.taocdn.com/s3/m/d74d65d6d15abe23482f4dde.png)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陶行知原名文濬(jun),后改知行、行知,安徽省歙县人。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
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致力于平民教育。
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
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
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
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
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的主张。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读陶—知陶—研陶
![读陶—知陶—研陶](https://img.taocdn.com/s3/m/0affc6cdaaea998fcd220e17.png)
读陶—知陶—研陶作者:黄莉来源:《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04期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为后人留下了500 多万字的宏篇巨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学习了陶行知先生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会用最无私的情感,最博大的胸怀,去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点燃希望的火种,诠释生命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凭着那份永恒的追求,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我们点起了一盏指示灯,指引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一、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
他爱平民、爱穷人、爱农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的爱的大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爱我们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
当然“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人人都喜爱,但是我们要更爱班级的后进生,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尊重;“爱”要以理解,尊重为基础。
只有这样的爱,才是以德立教。
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爱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出“爱满天下”的陶氏风范。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师爱,不但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强烈的针对性,而且与目前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息息相通,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重温陶行知有关师爱的论述,感受他那对孩子的一颗晶莹的爱心,不但应该,而且很有必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但作为教师,应该有一桶什么样的水呢?宋代思想家朱熹曾说过这样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这桶水理应不断有活水注入,教师的知识应该在不断的更新与充实中,这样才能适应教学需要。
关于陶行知的作文题目
![关于陶行知的作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8bee512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e.png)
关于陶行知的作文题目篇一陶行知,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说起陶行知,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些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
我觉得吧,他可真是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星!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改变了无数人的教育观念。
就拿我们现在来说,也许你会觉得每天上课、做作业就是学习,可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的机会。
比如说,你帮妈妈做了一次家务,从中学会了责任和担当,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吗?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去农场体验生活。
一开始,我觉得这能有啥,不就是种种地、喂喂鸡嘛。
可真到了那里,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播种的时候,要掌握好种子的间距和深度,浇水也得恰到好处,多了少了都不行。
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即教育”吗?他还强调“社会即学校”,这可太酷了!也许有人会问,社会那么复杂,怎么能当学校呢?但仔细想想,社会不就是一个大课堂吗?我们在社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能学到的东西可比在教室里多得多。
不过,也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不会太随意,没有系统的知识传授?我觉得吧,这正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独特之处。
它不是要摒弃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要把教育的范围扩大,让我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和成长。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和实践吗?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的前行之路,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你说,这样的教育家,能不让人敬佩吗?篇二陶行知,教育的引路人嘿,你知道陶行知吗?我跟你说,他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啥意思呢?就是说老师教、学生学、还要一起动手做。
这可和咱们平常那种光听老师讲、自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太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上手工课,老师教我们做纸飞机。
本来我觉得这多简单啊,不就是折几下嘛。
结果自己动手做的时候,不是这折歪了,就是那没对齐。
这时候我才明白,“做”可太重要了,光知道理论不行,得亲自实践。
陶行知先生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师道尊严 陶行知精神的传承演讲稿
![师道尊严 陶行知精神的传承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e8bf735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0.png)
师道尊严陶行知精神的传承演讲稿陶行知,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成为"万世师表"的楷模。
他的爱国情怀、对民众和教育事业的深爱,孕育了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坚定追求。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革新,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树立起人民教育的丰碑,铸就了一代师魂,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他的教育思想超越时代,成就卓越,影响深远。
师德,如同空气,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周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它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影响着学生,师德的芳香弥漫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教师的一声"请",嘴角的微笑,弯腰拾起操场上的纸屑,文雅风趣的谈笑,以及黄昏时与学生的亲切交谈,都是师德的具体体现。
我们或许忘记了许多学过的知识,但那些师德高尚的老师形象却永远铭记在心。
教师的使命与爱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认知、情感交流至关重要,教师的工作本质上是一份爱的事业。
只有当教师真正热爱学生,才能无私地传授知识和智慧,以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影响学生,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让他们在社会大舞台上演绎出七彩的人生,为祖国的明天描绘绚丽的色彩。
教师的自我提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师德修养"不应只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而应付诸实践,体现在行动中。
教师需要有一颗爱心——对教育的热爱,尤其是对学生的爱。
只有带着这颗心,教师的形象才能正直、高大,赢得尊敬。
教师要教好学生,仅有爱心还不够。
站在讲台上,利用有限的时间传授知识,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应像拥有"一桶水",而非"半桶水"。
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向"博学多才"的目标努力,成为学生敬佩的教师。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范文(2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96c97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1.png)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范文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就是陶行知,他是一位务实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名言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反映了他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生活比较艰难,他很懂事,小小年纪就能主动帮助妈妈做许多事情。
中午妈妈给他一个红薯吃,他总要再硬塞一半到妈妈嘴里。
他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在现在的生活里,许多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开张口,不知道报答父母。
这些人和陶行知比一比,难道不感觉惭愧吗?等他再大一些时,父母送他去当地名师吴尔宽那里读书。
他刻苦学习,不懂就问,知识面不断扩大。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迎难而上,勇攀科学高峰。
___岁那年,他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的座右铭。
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我们是炎黄子孙,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一句话:“我们的根在中国”。
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将来在祖国各行各业创建一片辉煌。
要实现美好理想,从小就要打好基础,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
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
陶行知教育读本
![陶行知教育读本](https://img.taocdn.com/s3/m/2ca98e5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11.png)
陶行知教育读本一、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发展。
二、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融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体验。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学习和成长是最有效的方式。
因此,他提倡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适应能力。
三、教育实践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发展。
四、创新教育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创新教育的倡导者,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他认为,创新是教育的核心,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他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普及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他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他认为普及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要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六、教育改革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教育改革的先驱,他主张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和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他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要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
同时,他也强调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认为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七、教师培养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认为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他主张通过培训和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任教育工作。
同时,他也强调教师的师德和责任心,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八、教育评价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高分作文范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00字
![高分作文范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c93053b02020740be1e9bee.png)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的议论作文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的议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bec8a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a.png)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的议论作文
陶行知老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读书高手。
他在读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颇有"行知"之谓。
他常说:"读书不在多,用是则行。
"读书不应该囫囵吞枣,贪多嚼不烂,而是要细嚼慢咽,将书中精华吸收透彻。
他还提出"以用为主"的读书方法。
不要把读书当成消遣娱乐,而是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读了书后,要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陶行知高度重视实践,他说过:"书本是死的,实践是活的。
"纸上谈兵远不如身临其境,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丰富。
陶行知还主张"读书要有主见"。
不能人云亦云,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对于书中的观点,要加以分析和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是生吞活剥。
他鼓励学生们阅读前先问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阅读时随手记录思路,阅读后再作总结思考,从中获得启发。
可以说,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典范。
他的读书方法,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独立思考、勤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让我们像陶行知那样读书用书,在知识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
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教育思想使我备受启迪。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知道语文学科不仅关系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它是学生学好各科的前提。
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着他的教育思想,努力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让生活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一、师生关系生活化要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必定要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师生关系的生活化就没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如今的学生民主平等意识普遍增强,陈腐的教师权威已然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成了真正教书育人的前提。
作为教师,一要了解学生。
包括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兴趣爱好及、家庭情况及内心世界等。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宠着,七八个人围着,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那么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我们那一代人相比定会有所不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苛求,用成人的心理和眼光对待他们,保持一颗童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接受。
这是构建生活化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要尊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一言一行中,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
“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从古自今对人们的影响就很大,如今看来不免有简单粗暴之嫌,往往不知不觉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
三要宽容学生,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还没完全成熟,犯错在所难免。
学生犯错正是教师施行教育的最佳时机,但得注意方式方法,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而且宽容往往比惩罚更有收获。
当然,遇到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做到宽而有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刻骨铭心,进而更加尊重老师。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教学内容要不断补充、更新,加入一些新鲜时文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很多人和事和学生有着一定的时空距离,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文本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偏差的后果。
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开辟广阔的生活渠道,使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回到自然与生活中去,让丰富多彩的生活再现于语文课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过程。
这篇文章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写作的,且小说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Zh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使我备受启迪.多年来,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增强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走进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一、用“严”和“爱”相结合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从古至今对人们的影响都很大。
我在刚参加工作时也惟“严师出高徒”而信之。
因此在工作中,我也用一个“严师”的姿态来管理学生,对学生总是扳着个脸,一脸的严肃。
学生上课只要不认真听讲,我就大声训斥;作业做错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撕去重做,我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怕我,认真的学习。
可一段时间下来,我变成了“孤家寡人”,学生见到我就跑,向班干部了解情况,报喜不报忧。
怎么会这样?难道我做错了吗?我可是按流传了很多年的古训来做的。
我深深的反省自己,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于是我找来我的数学课代表询问为什么同学们见到我就跑,对我躲躲闪闪的,有什么话也不和我说。
一开始,数学课代表支支吾吾,后来她说:“老师,我们总是看不到你的笑容,总怕说错或做错了什么,怕你发火。
”我惊呆了,在学生心目中,我就总是“阴天。
”难道“严”错了吗?我该如何做?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诚心的找过去那些受过严厉批评的学生谈心,让他们放下包袱。
当天的班会课,我让同学们给我提意见和建议,我老老实实地坐在下面认真地听和记笔记,开始只有偶尔的议论声,慢慢地发言激烈起来。
对于同学们给我提的意见和建议我当面承诺一定虚心接受,并请同学们监督。
在以后的工作中,同学们有什么事情,不再对我躲躲闪闪,也愿意和我商量。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我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和长处,并且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给他指明他的努力方向。
经过工作中的反思和改进,我和学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现在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只有“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严”和“爱”结合在一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得以构建。
二、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很大促进作用。
要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上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他的真情对待老师,师生的关系才融洽。
就如我们班有个叫陈连运的学生,脑子很聪明,基础也不差,但就是不认真学习。
每次作业、单元检测都做得不是结果忘了点小数点,就是运算过程中运算符号抄错。
对于这一切又总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破罐子破摔,同学们也瞧不起他。
为了鼓励他,使他有进步,每当他做对题目的时候我总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同学们也认同。
这样他在学习上有了自信心。
并且做题也越来越细心了,更令人高兴的是他在一次单元检测的时候得了优,在发试卷的时候,我故意大声说:“陈连运—优。
”当同学们听到陈连运同学得了一个优时,都不约而同得发出“好”的声音。
我趁势问全班的学生“你们认为陈连运同学有进步吗?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有”。
当把试卷发到他手中的时候,我问陈连运:“自己感觉怎么样,有进步吗?”他激动得说:“有”。
从这以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看不到那种拖拖拉拉的样子。
对于不懂的问题也问老师和同学,和同学老师交流的也多了。
同学们也改变了以往对他的看法。
三、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唤醒、激励、鼓舞。
”如果教师对学生点滴的成功、小小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使他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他的成就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是有发展前途的,可以获得成功的。
我在课堂上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
我相信,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是学生不断发展的源泉。
因此,我在对待今年刚接手的一名学生就是充分相信了他,才使他有了不断的发展进步。
他叫王仕杰,很调皮捣蛋,教这个班的每个老师都拿他没办法,特别在课上,无视班级纪律,班干部根本管不住他,甚至连我刚开始时都拿他没办法。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很不合群,并且他对自己也没有什么自信心。
我发现后,深感内疚,作为他的班主任,面对一名后进生,就束手无策,放任自流,很不应该。
从此以后我逐渐地改变自己对他的看法,开始关注他,发现以往的大声批评不仅不能改变他,而且还会使他越来越产生对老师和同学的敌对情绪。
我为此问题思考了很久,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用鼓励、引导可能效果更好。
在后来的课上我不但没有轻视他,而且时常鼓励他,对他取得一点点的进步,我都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
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慢慢地开始变了。
我尝试地让他当值日组的组长,起先很多同学不服,怎么让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当组长,很不服气,但我还是坚持我的做法,效果是出人意料的好,不仅他自己值日做得好,整组都管理的不错,并且学习也有了进步。
一段时间过后,同学们开始喜欢他了,老师们也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他自己也日渐开朗自信了。
往往做为老师只注重学生不够成熟的一面而忽视了学生具有成人不所知的丰富的世界这个事实,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往往是多于表扬的。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批评学生是为了他好,是为了能让他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但常常因没有了解学生的特殊心态而一味地批评指责,结果常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是自暴自弃。
我班里有个学生对于学校的生活反应非常冷漠,教他的所有的老师都认为他厌学,上课他只是一味的在制作一些东西,下课也很少和同学交往,回到家,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置之不理,在老师们的轮番教育、批评声中他变得越来越无所谓,父母已经心灰意冷,许多老师也决定放弃。
就在一次课间,科学老师拿着他自制的一盏小台灯给我展示,虽然很简陋,但是这使我的眼前一亮,我想这一个小制作就足以证明他对生活、学习还是充满了希望的。
针对他爱好小制作这一点,我请科学老师与我合作一起来辅导他的动手能力,并且我们约定对于他任何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
果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小制作也越来越好,在一次全镇的科技创新制作比赛中他获得了一等奖,我抓住机会在班级里好好的表扬了他一番,在和他的交流中鼓励他不放弃其他文化科目。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最后的升初中考试中,他以令人满意的成绩升入初中,真正找回了自信和自尊。
而我,在适时的表扬中博得了他对我的信任,我们之间可以说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
有人说:"批评一百次,不如表扬一次,表扬一百次,不如给他一次成功的体验。
"我们相信成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重要的是能让学生重新认识到生活的可贵,真正意识到自己责任的所在,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同时更促进了他们形成积极的独立的人生态度。
四、教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装载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互动性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师生情感沟通,使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这样师生关系会得以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自由想象,踊跃发言,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
我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应用题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进行程序式的讲解,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并且以相互比赛的形式看谁做的又对又快,我只是起一个指导的作用。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竞争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