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均与细菌类似:具有细胞壁;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由于酶系不完整需在活细胞内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科包括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Coxiella)和罗沙利马体属(Rochalimaea)等三个属。立克次体属又分成三个生物群: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与恙虫病群(见表17~1)。
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且人畜共患。我国除斑疹伤寒、恙虫病外,已证明有Q热、斑点热疫源地存在。节肢动物和立克次体病的传播密切相关,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第一节概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与结构
多形态,球杆状或杆状,0.3~0.6×0.8~2.0um。柯克斯体最小,平均大小为0.25×1um,多形性更明显。最大者为斑点热群,为0.6×1.2um。在感染细胞内,立克次体常聚集成致密团块状,但也可成单或成双排列。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不同,可供初步识别。如普氏立克次体常散在于胞质中,恙虫病立克次体在胞质近核旁,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则在胞质和核内均可发现。
革兰氏染色阴性,但一般着染不明显,因此常用Giemnez、Giemsa 或Macchiavello法染色,其中以Gimenez法最好。该法着染后,除恙虫病立克次体呈暗红色外,其他立克次体均呈鲜红色。Giemsa法和Macchiavello法分别将立克次体染成紫或蓝色和红色。
立克次体在结构上与革兰氏阴性杆菌非常相似。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最外层为由多糖组成的粘液层,有粘附宿主细胞及抗吞噬作用。其内为微荚膜或称外包膜,由多糖或脂多糖组成。细胞壁包括外膜(磷脂双分子层)、肽聚糖及蛋白脂类三层。有与细菌内毒素性质相似的脂多糖复合物,但脂类含量比一般细菌高得多。胞浆膜为双层类脂,主要由磷脂组成。胞质内有核糖体(由30s和50s两个亚基组成)。核质集中于中央,含双股DNA。
(二)培养特性
立克次体具有相对较完整的能量产生系统,能氧化三羧酸循环中的部分代谢产物,有较独立的呼吸与合成能力,但仍需人宿主细胞中取得辅酶A、NAD及代谢中所需的能量才能生长繁殖。除战壕热罗沙利马体外,其他立克次体都为严格的真核细胞内寄生。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及细胞培养。多种病原性立克次体能在豚鼠、小鼠等动物体内有不同程度的繁殖。在豚鼠睾丸内保存的立克次能保持致病力和抗原性不变。立克次体还能在鸡胚卵黄囊中繁殖,常用作制备抗原或疫苗的材料。常用的细胞培养系统有敏感动物的骨髓细胞、血液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一般不产生细胞病变。一般认为宿主细胞的新陈代谢不太旺盛时有利于立克次体的生长繁殖,因此接种立克次体以32~35℃孵育最为适宜。
表17-1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
属生
物
型
DNA的
G+Cmol%
细胞
内定
位
抗原结构
媒
介
储存宿主
所致
疾病
外斐氏反
应
可溶性
抗原
颗粒性
抗原
立克次体属斑
疹
伤
寒
群
普氏
立克
次体
29
胞浆
内
群特异
性
种特异
性
虱人
流行
性
斑疹
伤寒
OX19
莫氏
立克
次体
29
胞浆
内
群特异
性
种特异
性
蚤鼠类
地方
性
斑疹
伤寒
OX19
加拿
大立
克次
体
29 核内
群特异
性
种特异
性
蜱兔?
类似
斑点
热?
不明
斑
点
热
群
立氏
立克
次体
33
胞浆
内和
核内
群特异
性
种特异
性
蜱
各种啮齿
类、狗、
鸟类
落矶
山
斑点
热
OX19,OX2
西伯
利亚
立克
次体
33
胞浆
内和
核内
群特异
性
种特异
性
蜱
啮齿类、
家畜、鸟
类
北亚
热
OX19,OX2
康氏
立克
次体
33
胞浆
内和
核内
群特异
性
种特异
性
蜱
啮齿类、
狗
钮扣
热
OX19,OX2
澳大
利亚
立克
次体
33
胞浆
内和
核内
群特异
性
种特异
性
蜱
啮齿类、
有袋动
物、家鼠、
田鼠
昆士
兰热
OX19,O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