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基础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
导读:《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一)文学常识
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二)文章思想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三)重点问题
1.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
①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②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积极生活,爱整洁。
④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
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⑤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无私,俭朴。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一、生字生词1.重点字词:坍塌(tān tā)荒废(huāng fèi)戳破(chuō pò)捻土(niǎn tǔ)魔鬼(mó guǐ)干涸(gān hé)沉甸甸(chén diān diān)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1.多音字:种树(zhòng)种子(zhǒng)种植(zhòng)中毒(zhòng)1.形近字:坍(tān)塌——馨(xīn)香——玲珑(lóng)剔透——获(huò)得——无与伦比(lún)。
二、重点句子1.虽然方法不同,而且动作也各式各样,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辛勤努力,就像邻居那位牧羊人一样。
2.我并不认为牧羊人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他的田地旁边仍是一片荒凉。
3.牧羊人让我看他的羊群,我发现这些羊的毛色竟然比草原上的任何羊都要纯净。
4.牧羊人还让我喝了他自制的热葡萄酒,它的味道真是棒极了。
5.我问牧羊人为什么他这么努力地种树,他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让这片土地充满绿色和生机。
6.这些年来,他种下了很大一片森林,他告诉我他还要继续种树,直到他去世。
7.我很感动,因为他为了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好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8.我决定向他学习,也开始为这片土地付出自己的努力。
9.最后,我和牧羊人一起在树林里种下了一棵树,我相信这棵树会在未来茁壮成长。
10.这片树林如今已经变得非常美丽了,它证明了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美好。
11.在这片土地上,人类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事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一、重点字词坍(tān)塌扰乱(ră o)白桦树(huà)帐篷(péng)废墟(xū)干涸(hé)(āi)挨着(ái)挨骂溜达(liū)酬劳(chóu)水渠(qú)刨(páo)根问底二、重点词语解释慷慨:大方,不吝啬。
溜达:散步,闲走。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琢磨:思考,考虑。
微博:细小单薄,数量很少。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本意为地面上的植物,这里名词作动词,指长出草木。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三、文章解读(一)文章总体分层第一部分(第 1 段):揭示主人公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第 2-12 段):叙写“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受到他热情的招待,看他种橡树,听他讲在山上种树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 13-18 段):叙写“我”第二次与牧羊人见面,牧羊人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山上树林面积宽广、树木挺拔,山下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流淌着溪水。
第四部分(第 19-20 段):叙写“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看到树林茂盛,泉水奔流的景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第五部分(第 21 段):表达了对植树老人毅力和精神的感佩之情。
(二)文章详细解析1. 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解析】(1)写出了作者游历的阿尔贝斯山地生活环境的恶劣;(2)与下文了解的几十年后这里的美丽富饶形成强烈的对比;(3)衬托了牧羊人在这里生活的艰难,以及他顽强的毅力,突出了牧羊人力量的伟大。
2. 品析第2段“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已经坍塌了。
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析】运用景物描写,写出普罗旺斯的荒凉、干旱让作者想要找水的目的难以实现,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3. 赏析“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的表达效果。
七年级语文13课植树的牧羊人恩笔记
第一节:牧羊人的背景和生活1.1 简介:文章开头介绍了主人公牧羊人的背景和生活环境。
1.2 家庭情况:介绍了牧羊人的家庭情况,父母的职业和家庭生活。
1.3 生活环境:描述了牧羊人所在的村庄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第二节:牧羊人的心情和愿望2.1 孤独感受:描述了牧羊人在孤独的牧场上感受到的心情,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2.2 对自然的热爱:阐明了牧羊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树的向往。
2.3 植树的决心:讲述了牧羊人下定决心要植树的故事,以及他对环境保护的热切愿望。
第三节:植树行动的准备和过程3.1 寻找树苗:描述了牧羊人寻找树苗的过程,以及他对各种树种的了解和选择。
3.2 植树过程:详细叙述了牧羊人植树的全过程,从挖坑到培土,再到种植并浇水。
3.3 爱心共享:讲述了牧羊人在植树过程中所受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坚持完成植树使命的决心。
第四节:植树带来的成果和影响4.1 树木成长:描述了牧羊人植树后,树木的成长情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改善作用。
4.2 社会影响:分析了牧羊人植树行动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贡献。
4.3 未来展望:展望了牧羊人植树行动的未来,以及他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愿景。
第五节:文章主题的启示和反思5.1 环保意识:探讨了牧羊人植树行动所带来的启示,即每个人都应该有环保意识,为美丽家园作出贡献。
5.2 个人奉献:思考了牧羊人个人奉献的意义,以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对环保事业的支持。
5.3 传统美德:总结了牧羊人行动所体现的传统美德,如奉献精神、责任感和爱心等,以及对这些美德的珍视和传承。
结语:再次强调植树行动的重要性,呼吁更多人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共同为美丽家园努力。
植树行动的重要性已经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响应。
在牧羊人的植树行动之后,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纷纷倡导绿色环保的理念,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使得社会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关键语句理思路课件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最后 一次见面)……往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 片沃土。(前后呼应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 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总结议论句)
本 文 的 写 作 思 路 是 “ 议 论 —— 叙 述 —— 议 论 ” 。 文 章 主 体 为 叙 述 , 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 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读读写写
栋梁
不要写成“蓬松”的“蓬”。
分拣
戳穿
栋( dònɡ) 帐篷(zhànɡ) 滚烫(tànɡ) 微薄( bó )
拣( jiǎn) 废墟( xū ) 张扬(yánɡ ) 酬劳(chóu)
戳( chuō) 坍塌( tān ) 散步( liū ) 硬朗
大方(kānɡkǎi ) 呼啸(xiào) 揣摩( zuó ) 水渠( qú )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 版)。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 “你曾经见过的最特殊、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 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存在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 是退回了稿子。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本文写的是故事 ,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 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 ”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______:伟大
. 高原情况
提示: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 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 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 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 语句。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考点精讲版】
沉默寡言( ɡuǎ )
薰衣草( xūn )干涸( hé )
挺拔
山毛榉( jǔ )白桦树( huà )
多音字
( páo)刨根问底
刨
以义
辨音
应
( bào)刨冰
(yìnɡ)应征
(yīnɡ)应该
琢磨(zuómo):思索,考虑。
琢磨(zhuómó):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致(指文章等)。
【串句记忆法】 他这几天一直在琢( zuó )磨怎么能
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选入课文时改为现在的
题目。原来的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这篇短篇小
说原是1953年作者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
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因故事为
虚构而被退稿。于第二年在其他杂志发表,后广受欢迎。
文体知识
四大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
(2—20) 从1920年开始,几乎每年看望牧羊人。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议论
②______
升华主题,歌颂牧羊人的伟大,表达敬佩之情。
(21)
本文的写作思路为“议论—叙述—议论”。先总起议论,奠
叙述
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③______,采
时间
取④______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经历;
2.文中××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说说××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法:
1.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
2.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故事以“我”的见闻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 推动故事发展。“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是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废墟( ●
xū
薰衣草( xūn ) ●
滚烫( ●
tànɡ)
光秃秃( tū ●
)
流淌( tǎnɡ ) ●
硬朗( yìnɡ lǎnɡ
●●
沉默寡言(ɡuǎ ) 刨根问底(páo )
●
●
◆词语集注
慷慨:大方;不吝惜。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2.作者与牧羊人共有几次见面?完成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2-12
再见牧羊人13-17
最后一次相见1820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
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 充满自信、意志果断, 墟;环境恶劣 生活一丝不苟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 了羊群,开始养蜂, 沉默寡言,心无旁骛 种树
萌发生机,树木成片,有 了水流,草木开始复现
87岁,住在自己建 荒漠变绿洲,村落
的乡间
又兴起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1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 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 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我确实 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狂风呼啸着......
交代了高原荒凉、贫瘠、恶劣的环境。 为后文写牧羊人植树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文章感染力。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2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 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 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 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 里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语言积累与运用
《植树的牧羊人》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要字词(1)音:坍(tān)塌帐篷(peng)溜达(liū da)琢磨(zuó mo)(2)形:栋拣戳慷慨帐篷缝隙琢磨酬劳刨根问底沉默寡言(3)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不爱说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琢磨(zuó·mo):思考;考虑。
琢磨(zhuómó):雕刻和打磨;加工使精美。
2.精彩语句(1)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语句赏析】这个句子除了正面描写风大,将人吹得站不直身子。
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破房子的缝隙发出的声音,凸显风大。
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穿过缝隙的声音比作野兽分吼叫,写出了风之大,给人一种恐慌感,体现了这里因为没有植被而狂风肆虐,环境恶劣。
(2)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语句赏析】帐篷,是临时居住的象征,石头房子,说明牧羊人的家在这里。
结实的石头房子,又能说明他长期的,稳定的居住于此。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居住给人一种神秘感,引人思考。
“一点一点”“破旧”又足见他的艰苦、勤劳和毅力。
(3)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语句赏析】“热腾腾”与荒凉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温暖感,希望感。
对牧羊人进行了外貌描写,重点展现了他的胡子和衣着。
“刚刚刮过的胡子”给人清爽利落的感觉,说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扣子的结实,针脚的细密,有可见他做事的严谨认真,对待生活的一丝不苟,更加凸显他对生活的热爱。
(4)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七年级语文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笔记
七年级语文13课《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的散文课文。
本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主题,通过描述一个牧羊人在田野上看到了树木被砍伐后的景象,以及他自己植树和照顾树木的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爱与关怀。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文章中,牧羊人看到了树木被砍伐后的荒凉景象,他内心的震撼和伤感触发了他内心对自然环境的忧虑和关爱。
这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了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我们作为人类,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牧羊人在植树和照顾树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然界的美好和生命的伟大。
他把自己的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从他的行为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大自然还是我们自己,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共同呵护这片美丽的家园。
在文章的结尾处,牧羊人再次来到了田野上,看到了植树后的美好景象。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植树不仅可以改善自然环境,还能给人类带来希望和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牧羊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传递给我们了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和热爱。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环境的重要。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传递温暖和美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美丽的地球添绿添彩,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牧羊人在田野上看到树木被砍伐后的景象,心中感到非常难过。
他想起了从前郁闭的山谷和静静的小溪,那些美好的回忆使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环境。
在生命的旅途中,他也曾经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是自然界的变化总是让他感慨万千。
他意识到,自然界的平衡是如此重要。
在他的记忆里树木的存在给大地增添了生机,也给他的牧羊生涯带来了便利。
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这一片美丽的环境。
初一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笔记
初一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笔记初一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笔记1.引言在初一的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中,我们跟随主人公牧羊人的视角,领略了他在荒漠中孤独守护着一株小树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诸多感悟和启示,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于生命和环境的理解。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会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并为大家呈现一篇深入、全面的文章。
2.对植树的理解在故事中,牧羊人孤独地在沙漠中守护着一株小树,他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这颗小树上。
这展现了他对植树行为的极致执着和坚守。
对于植树,我们可以从个人、社会和环境的角度来进行深度分析。
在个人层面,植树象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牧羊人对小树的呵护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像牧羊人一样对待植树这样的行为,懂得尊重和保护生命。
在社会层面,植树代表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植树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类似牧羊人那样的奉献精神,也需要我们去践行和传承。
在环境层面,植树承载着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
植树不仅可以净化空气、保护水源,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牧羊人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小树,正是在呼吁我们要对环境保护负起责任。
3.关于孤独守护的思考在故事中,牧羊人孤独地守护着小树,他付出了许多辛苦和努力,但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
这呈现了一个孤独守护的形象,给我们带来了对于奉献和坚守的思考。
孤独守护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它需要求得内心的坚定和对于价值观的坚持。
牧羊人在孤独中守护小树,这种坚守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
也需要我们思考如何给予孤独守护者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4.对于坚持的思考在故事中,牧羊人在风雨中坚守着小树,这给我们带来了对于坚持和奋斗的思考。
坚持需要内心的力量和勇气,是一种不懈努力的体现。
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也需要像牧羊人一样坚守初心,不轻言放弃。
坚持承载着对于信念和理想的追求,它需要我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困难。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本课是一篇记叙文,主题是环境保护、爱护自然。
文章通过描述一位名叫卡赞的牧羊人,他将传统的牧羊方式与现代的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为家乡山清水秀的美丽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文章大意1. 描述卡赞的生活和传统的牧羊方式。
2. 讲述卡赞参与环境保护的故事。
3. 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二、文章结构本文采用倒叙结构,先讲卡赞如何参与保护环境,再介绍他的传统生活和牧羊方式,最后总结他的贡献和意义。
三、重点句式1. 在他看来,保护环境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2. 他(卡赞)乐于将自己的生活与传统和现代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山清水秀的美丽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周围的环境,让我们的星球更加美丽。
四、文章分析本文通过对卡赞的生活和环保经历的叙述,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追求和呼吁。
作者通过写牧羊人这个行业的传统、艰苦生活,与环保这一现代概念的结合,让读者理解环保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普遍追求。
五、思考与拓展1.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何保护环境?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结合?3. 人类能否实现环境和谐发展?本文为中学生语文教学提供参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同时,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有所帮助。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身处的这个星球是我们共同居住的家园,我们应该尽我们的努力保护它。
保护环境的方法很多,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
比如:减少使用塑料袋、瓶子等塑料制品可以减少塑料污染;减少使用一次性的筷子、纸巾等可以减少生活垃圾;种树、植草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这些看似微小的做法,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经济的发展。
经济与环境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⑭“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⑮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点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点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
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辑,代表作《强力友人》《屋顶上的轻骑兵》。
字词积累慷慨(kānɡkǎi)薰衣草(xūn)废墟(xū)干涸(hé)坍塌(tān)酬劳(chóu)山毛榉(jǔ)白桦树(hu à)刨páo根问底刨bào冰琢zuó磨mo【思索,考虑】琢磨zhuó mó【雕刻和打磨】慷慨:大方,不吝啬。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这里用作动词,长庄稼。
本文主旨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让一片荒原变成绿洲而造福众人的故事。
文章层次第一部分 1—20:通过讲述者“我”的一段跨越数十年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芜的高原上种树的故事。
第二部分 21:总体评价和赞颂牧羊人的精神,收束全文,升华主题。
叙述顺序时间顺序。
结构特点总起议论——记叙三次与牧羊人的相遇事件——赞美牧羊人的精神文章体裁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以完整故事——恶性肿瘤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有的小说有。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语段精析1.《植树的牧羊人》,标题交待了主要事件和主人公,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牧羊人本该以放羊为主,为何要去植树呢?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表达方式:议论。
点明主旨,设制悬念,引出下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 复习要点
13 植树的牧羊人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慷慨(kāng kǎi)帐篷(péng)废墟(xū)干涸(hé)坍塌(tān tā)缝隙(xì)戳(chuō)酬(chóu)劳薄(bó)雾地毯(tǎn)山毛榉(jǔ)白桦(huà)寡(guǎ)言毁(huǐ)灭昔(xī)日水渠(qú)流淌(tǎng)浇灌(guàn)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刨(páo)根问底:追究底细。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二、文学常识《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法国绘本《植树的男人》。
作者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植树的牧羊人》通过描述在荒芜的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高原,一位牧羊人克服重重困难,三十多年来一直心无旁骛地种树,使一片荒地蔚然成林的故事,赞美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知识点1、时间顺序,叙事清晰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
表示时间的语句如“那是在1913年”“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结束了”“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等,清楚地展示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给读者清晰、完整的阅读体验。
2、细节描写,形象鲜明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表现了牧羊人在生活中的一丝不苟。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梳理与练习
13.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语段赏析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外貌描写,表现牧羊人生活中一丝不苟,做事干净利落的特点。
3.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4.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牧羊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默默无闻地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5.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牧羊人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孤独中植树,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
6.作者为什么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
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包含赞美之情。
7.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 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⑳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㉑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比喻。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笔记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笔记《植树的牧羊人》是由周梦蝶所著,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恢复荒山而孜孜不倦地植树造林的故事。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笔记。
1. 爱心可以改变世界。
文章中的牧羊人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有一颗爱心。
他不满足于荒山野地的现状,而是开始唤起当地居民的意识,积极动员大众,共同行动起来种树造林。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出爱心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2. 一点一滴的努力可以凝聚成巨大的力量。
粒粒积聚可以成山。
虽然一棵树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牧羊人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最终在荒山上种下了茂密的森林。
一个人的功绩可能有限,但是如果大家都付出一点微小的努力,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就可以创造奇迹。
3. 热爱生命,就要保护环境。
人类被赋予了保护生命的责任。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牧羊人有着深深的热爱生命之情,他用行动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了榜样。
4. 意识的唤醒是改变的前提。
改变从内心开始。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并想要解决它时,才会开始行动。
牧羊人唤起了当地居民的意识,让他们开始注意到荒山的现状,想要改变它。
唤醒意识,是改变的前提。
5. 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实现动力。
要想持续地做好一件事,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
在这篇文章中,除了牧羊人自己的努力,还离不开当地的居民和政府的支持。
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实现目标,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动力。
6. 学会享受过程,不只是追求结果。
植树造林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需要耐心等待未来数年的结果。
牧羊人并没有只关注结果,他更加享受整个过程,从树苗生长的每一个细节中感受到力量和温暖。
享受过程,不只是拿到结果,更是一种内心的满足。
最后,我们要感谢《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守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行动。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打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全)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字词+批注
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字词+批注13 植树的牧羊人文|让·桥诺著名的绘本小说。
课文原题:《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
曾被改编成动画片。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作的事情。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上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批注]猜想作者写这个段落的用意是什么?明确:概括作品所写人物的人生价值。
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批注]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
故事从此开始。
故事的起因。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仗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
[批注]体会这段环境描写以及我的困境的作用,体会它与后文内容的联系。
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的确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境。
如今,却一点生气也没有了。
[批注]“我”的猜想以及猜中与眼前现实的描述有什么作用?明确:证明这里的荒芜,是不适合生存的恶劣环境。
曾经住过的人,不得不逃掉了。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接的野兽发出吼叫。
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批注]我的遭遇更证明不得不逃掉。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批注]作者要证明什么?明确:荒凉之地广大。
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
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
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 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⑳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㉑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比喻。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 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
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
”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
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
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 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
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
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七、课外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