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合集下载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掌握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比较各派主张及异同,分析其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

2.准确识记并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B.奴隶制度走向衰落、崩溃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D.社会发生大变革、大动荡2.某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一组学生承担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课题。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他们在探究百家争鸣时找到的一段材料,请你帮他们判断这段言论反映的是A.道家的思想B.法家的思想C.儒家的思想D.墨家的思想3.诸子百家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A.孟子B.墨子C.庄子D.荀子4.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万物虚无,祸福相倚()兼爱非攻,节用尚俭()以法为教,今必胜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堂训练】1.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百家争鸣就是这条河的源头。

春秋战国时期,群星璀璨,诸子百家主要围绕宇宙时空、社会秩序、人生价值三个焦点进行论战,他们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A.统治阶级的利益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手工业者的利益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2.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3.右图所示事件为中国著名典故苏武牧羊。

百家争鸣学案

百家争鸣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二、重难点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学习过程:一.时间: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和。

(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是。

)二.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是泛指,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家等。

“争鸣”:指思想家按照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见解。

三.原因(1)经济:崩溃,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衰微,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______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文: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四.代表学派1、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瑰宝)(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家、家、儒家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等)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求教育方法。

文化传承:编定《诗》《书》《礼》《易》《春秋》,统称“”。

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

《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B.“仁者爱人”的思想C.“政在得民”的思想D.“为仕由已”的思想“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阅读思考:1.材料一: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 准确识记并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掌握诸子百家思想主张。

2. 比较各派主张及异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学习重点】掌握儒、道、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预习案】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二、战国时期的儒家1. 总结孟子的历史地位、主要思想(政治思想、人性论、义利观)及其思想的影响。

2. 总结荀子的思想主张,思想特点及影响。

三、墨子与墨家:总结墨子的思想主张、立场、地位。

四、庄子与道家:总结思想主张、影响。

五、韩非与法家:概括韩非思想主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六、孙膑与兵家:地位、主张。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探究案】1.根据以下材料,总结孟子的主张: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

“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以德行仁政者王。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材料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正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2.假设你是君主,在乱世中,你会采取哪种思想治国?理由是什么?。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doc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doc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学习重点】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习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耍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预习案】知识导学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一) 孟子1、 历史地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尊为“ _____________ ” ,地位仅次于孔子。

2、 主要思想(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思想:“ "学说。

(2) ___________________ 人性论:主张 学说。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利观:强调 ,舍牛取义。

3、 影响:(1)唐代以后,《 ____________ 》被当作经典,被列为四书之…。

(2)孟子被尊为“ _________ ”,地位仅次于孔子。

(二) 荀子1、 地位:儒家代表,战国时期2、 主要思想:(1) 天命观: (2) 人性论: (3) 治国策: 提岀“天行有常”和“ 主张 以问题引导的集人成者。

为主,主张礼法并施3、 荀子思想的特点: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他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

4、 影响:作为战国吋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対屮国哲学具有深 远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思想:1)主张“ __________ ”、“非攻”。

提倡“尚力” O 主张“节用”、“节葬” 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者的利益。

影响: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不 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 思想1)哲学观:提出“ ________2) 人生观:“ ________3) 天命观:天与人“2) 3) 2、 ”观点。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知道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2. 通过分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的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诸侯争霸等。

2. 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

3. 各学派的主要思想:仁爱、无为、兼爱、非攻、尚贤、法治等。

4.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诸子百家的交融与发展、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石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各学派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兴趣。

2. 讲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各学派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5. 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如孔庙、道观等,以增强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直观理解。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儒家、道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起源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主要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学派思想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的背景与起源2. 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3. 道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4. 墨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5. 法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起源及其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学派思想的异同,提高分析、批判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代表性人物的思想为例,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中国古代思想史》、《百家争鸣》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与起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3. 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学派思想的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以代表性人物的思想为例,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

5. 总结:概括百家争鸣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百家争鸣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单元测试:设计相关的测试题目,测试学生对百家争鸣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了解古代思想文化。

2. 观看纪录片:播放关于百家争鸣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背景。

3.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百家争鸣相关的书籍,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2. 家长反馈:通过家访或通讯方式,了解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合作。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课标要求】知识与能力: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过程与方法: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汲取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重点难点】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自主预习】一、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A地位:是孟子政治思想的。

B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争取民心。

C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

、、和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D发展:提出“”的主张。

②人性论:主张,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人格修养:孟子倡导“”。

他强调,舍生取义。

(3)影响: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②孟子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__________”和“”的命题。

这是一种朴素的________思想。

②人性论:主张“”。

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政治思想:他基本上继承了思想,认为治国应以为主。

同时又吸收了家的思想,主张“”。

(3)影响:①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很长时期里被视作儒家的异端。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和墨家1.地位: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子是的创始人。

2.主张:(1)主张“”。

墨子也将其称为“仁”,但与孔子所说的“仁”有很大的差异,是的爱。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等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3)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收集孔子、孟子、苟子、墨子等人的生平事迹,辑录先哲们的名言。

(2)利用教材或其他图文资料,概括分析历史知识和现象。

(3)运用阐释、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儒家主要人物的思想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重点与难点重点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

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各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稷下论战图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当时最大的学术中心。

战国时期很多的思想家都曾经在稷下学宫学习或者讲学,参加论战,可以说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百家争鸣”现象的一个缩影。

新课学习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一)孟子1.孟子其人展示图片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专制统治的一种策略。

必修三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必修三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2)具体原因:
①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前提:诸侯争霸、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③宽松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④阶级和文化条件: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⑤民族关系:争霸战争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⑥学术环境:竞相争霸和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体系,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二)通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儒家
思想
仁政学说
性善论
义利观
哲学思想
性恶论
政治思想
墨家
道家
法家
政治观:
历史观:
兵家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四)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地位原因?
2、如何理解“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含义?
3、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儒家的“仁”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4、墨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一度成为显学?以后为何又不被重视?
5、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合作探究】:试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春秋(产生)
战国(发展)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第2课百家争鸣学案王凤霞

第2课百家争鸣学案王凤霞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命题人:王凤霞审核人:邱昌满时间:12-09-05 编号:002班级姓名学号面批时间:【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1.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

2. 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预习自测一.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1.地位:2.思想主张(1)核心:仁政①内容:②途径:③发展:(2)人性论:(3)义利观:3.影响:(1)(2)荀子1.地位:(1)天命观:(2)人性论:(3)治国策2.影响:(1)(2)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2.思想主张:(1)(2)3.影响: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2.思想主张:(1)哲学观:1.为什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2.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者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和荀子B.孟子和老子C.老子和孔子D.荀子和墨子4.荀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课堂探究案】探究一: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二:理解百家争鸣各派的主张。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易错警示]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一、导言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进修《百家争鸣》这一重要的思想史文献。

通过对《百家争鸣》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和辩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导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理解《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4. 探讨《百家争鸣》对当代中国的启迪和价值。

三、导学内容1.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思想史文献,记录了当时各家学说的思想观点和争论。

- 《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和辩证性,对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儒家:强调仁政、礼乐、忠孝,提倡“仁者爱人”、“治国平天下”。

-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强调追求自然和谐。

-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反对战争和浪费。

- 法家:主张法治、重法制、重刑罚,强调峻厉的法律规范。

- 名家:主张辩论和争鸣,注重言论自由和思想交流。

3.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百家争鸣》增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发展,为后世的思想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 各家学说在《百家争鸣》中的争论和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和发展。

4. 《百家争鸣》对当代中国的启迪和价值- 《百家争鸣》提倡辩论和争鸣,为当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交流平台。

- 各家学说的主张和观点,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四、导学方法1. 阅读《百家争鸣》原文和相关资料,理解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分组讨论各家学说的优缺点,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当代中国的影响。

3. 撰写《百家争鸣》读后感或思想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五、导学评判1. 参与讨论和分享的积极性和深度。

2. 对《百家争鸣》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水平。

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1年高考大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具体理解如下)历史史实:阅读理解概念: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荀子。

理解记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孔子、孟子和荀子主要思想。

历史解释: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名言为例,进一步深入分析其针对的社会问题,评估其方案(现实可行性),探讨其对中华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探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分析其历史影响。

发展性选择: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例,探讨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特征。

(1)、宏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时期。

(2)、经济: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发明,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导致井田制被废除,新兴地主经济、自耕农经济、私营手工业和私商兴起,阶级成分复杂。

(3)、政治:由于社会经济发生转型,血缘纽带又日渐疏远,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混战。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路。

(4)、文化:由于经济政治的转型和剧烈变动,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许多新的利益阶层出现。

他们纷纷提出不同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

再加上诸侯国竞相变法,客观上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核心概念(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制当时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学案

百家争鸣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找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水平;2.联系必修一二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提升调动知识水平和论证历史问题的水平;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名言,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辨别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习难点】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

【知识链接】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动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前预习】知识点三:法家学派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学习过程】一、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儒家学派————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例题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四: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材料五: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彻到就活动中。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思想核心。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观点及活动。

【例题2】材料一:相关孟子的思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材料二:相关荀子的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案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案

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通过阅读教材,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百家争鸣【学习内容】问题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及其主张。

阅读教材36-40页内容,完成下列知识表格。

学派人物时期著作主张儒家孔子政治:教育: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问题二:孔子学说的影响。

阅读教材38页,归纳孔子学说的影响问题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结合课本39页明确什么是百家争鸣,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学习诊断】、在中华传统美德里,影响较大的是“仁”,提出“仁”的思想家是()2、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A.“兼爱”,“非攻”B.“仁政”治国C.提倡“法治”D.“无为而治”、3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法家主张()A.实行“仁政”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4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中的核心主张是()A.“无为而治”B. “法不阿贵’C. “重农抑商”D. “施仁政于民”、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

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

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长治县二中张红星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对中国回世影响深远,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其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理论要求度高。

〔2〕教材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与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由于这两课都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在时间上、内容上有链接性,所以作为复习课,这两课可并在一起复习学习,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可以使学生系统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学情分析:本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加之处在会考前的复习阶段,时间短,复习任务重。

复习阶段,学生对重新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到达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寻找既能提高复习效果,又能使学生对重新复习的知识不感到枯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普遍对历史科知识存在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所以教学这节课内容要兼顾学生的趣味性、哲理性、探究性的综合运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历史概念内涵要正确把握,特别要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四、复习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五、复习难点:探究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意义。

六、导学策略:由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或情境完成对本节课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引深探究,最后再从学习历史的情境回归现实。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五个环节〕1、第一环节:教师展示问题,引发思维(用多媒体展示案例)最近咱们学校的学生公寓楼里脏乱差、浪费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男生宿舍屡上红榜。

11百家争鸣学案.doc

11百家争鸣学案.doc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了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分析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课前预习案: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了政治思想:“—”与“—”的学说;主张“德治”;鬼神观: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 ,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开创____________ 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传承: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________________ 》,整理《》(《五经》)孟了把“德治”发展成" ___________ ”学说提出” (含民本思想)荀子①天人关系:" _____________ ” ;人道有为、" ________________ ”(唯物主义);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提出“—”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 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____________ ”的状态。

庄子宣扬天道与_________________ ;崇尚_________ ,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韩非加强____________ ,厉行赏罚,_____________ O主张变法,提出“一” o墨家墨子主要思想:" _______ ”、 " _______ ”、" "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子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一一《论语》⑴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⑵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探究2:材料一“为政以德。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背景介绍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家辈出的时代,著名的百家争鸣便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现象。

百家争鸣中的多种思想学派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等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们设计了一份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2.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因素;3.培养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对“唯名论”和“纵横家”的认识,有哪些优缺点。

导入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步骤二:探讨历史背景和因素通过PPT展示和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军事竞争、政治动荡的原因和影响,对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步骤三:介绍主要思想流派介绍多个思想流派(阴阳家、法家、道家、墨家、理学、名家、兵家、纵横家、镜花水月派等等)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和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让学生搜集更多信息或观看视频深入了解每个思想流派。

步骤四:小组活动把学生分为多组,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思想流派,进行深度研究和讨论,总结各方面影响和时代意义。

步骤五:文学评论让学生从文学角度出发,选择所学的一个思想流派或一个思想家,撰写关于这个思想类别或该思想家的文学评论。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该思想流派或思想家之作品,来评价其主张和立场。

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进行思想分析,还要注重文字表述和文学风格的运用。

步骤六:课堂领悟学生在完成文学评论的任务后,进行交流和分享。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讨论发现学生对思想派别和思想家的理解程度和难点,以便下一步查漏补缺。

教学体验此教案是一次知识、文学与思想交流的有益尝试,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真正内涵,同时也明白了文学评论的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

教学活动也重视学生从思想史的角度理解文化现象和历史问题,同时注重学生探究文学内涵、寻找透视奥秘和推进时代进展的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文化因素“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宽松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2.特点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影响(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阶层固化,等级森严D.政治失序,礼崩乐坏【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D。

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阶层固化,等级森严,排除C。

考向二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乐记·乐论》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据此,孔子等儒家学者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应该是A.礼乐制度敬天法地,赋予统治者以合法性B.不“过制”、不“过暴”符合儒家理念C.礼乐所反映的秩序与和谐利于“仁”的实现D.社会的动荡使人们需要礼乐实现慰藉【答案】C【解析】根据“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在于通过礼乐制度,实现其“化百物”,“别群物”,止“乱”、“暴”,使社会有序并且“和谐”,从而达到“仁”的境界,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礼乐制度,不是在论证统治者的“合法性”,A项错误;不“过制”、不“过暴”是礼乐制度的目标,该说法没有明确儒家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B项错误;材料分析礼乐制度与天地和谐、社会有序的关系,没有明确礼乐的“慰藉”作用,D项错误。

考向三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及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1.治国理念上的不同(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

(2)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2.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原因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

可以从客观(主要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分析原因:(1)儒学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2)儒学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C.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到来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儒学思想。

材料反映了春秋晚期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希望以其“仁”、“礼”思想影响诸国的历史进程,但由于当时诸侯争霸,各国统治者力图实现富国强兵、变法图强,从而使孔子的政治理念破灭,表明春秋时期孔子儒学思想与当时的时代不相适应,故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故选C。

A项所述属于孔子提出其政治理念的社会原因,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考向四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家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

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

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

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们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

虽然,它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古代儒者往往“言必称尧舜”,如《尚书·尧典》记载,“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歌颂尧为政德行高明;《孔子家语·五帝德》记载,尧为政“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这表明了儒者A.违背现实政治需要B.批判法家社会变革C.主张恢复礼乐文明D.推崇圣王为政之道【答案】D【解析】材料指出“古代儒者”推崇“尧舜”之治,如《尚书·尧典》“歌颂尧为政高明德行”,《孔子家语·五帝德》歌颂尧为政彰显圣王之仁,这些说明儒家主张先王的为政之道,根据所学这也符合儒家的政治主张,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强调的是要有理想化的社会追求,不能说明儒者违背现实政治需要,只是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在当时不受统治者的重视而已,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儒者的主张都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比如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便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很能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儒家对先王政治的推崇,并没有讲述到儒家对法家社会变革的批判,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孔子的确主张恢复礼乐文明,但这属于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材料设问主体为“古代儒者”,材料并未明确指出时间段,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

考向五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时期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

”材料中所说的道家思想A.有利于打破宗法制对人的束缚B.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答案】B【解析】材料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故B项正确。

材料呈现了自春秋至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天人关系的描述和认识,两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与宗法制对人性的束缚与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至于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道家的思想主张涉及诸多方面,材料无法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故D项错误。

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2.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

其共同点是人物主张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荀子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管仲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A.反对征收赋税B.关注民众生活C.发展社会生产D.重视强国富国3.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下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

下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