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惠州春节习俗
惠城-春节
入年关腊月二十三开始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忙碌,备新碗箸、新衣、年货,打米糕、蒸年糕、炸糖环、炒花生等。80年代中期,花市逐年兴盛,品种繁多,市民春节前逛花市,多选红金桔,取大吉大利之意,其次选菊花、水仙、芍药、富贵竹以及折枝的桃花之类。年前,家家搞卫生、理发、拆洗被褥和擦拭器皿,以示辞旧迎新。除夕之日或前一日,家家户户都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等。民国时期,连桌椅、米缸、水缸也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惠州有祭灶的习俗,当天晚上,灶上供着汤圆、清茶、大桔,还竖起两条带顶叶的甘蔗,点燃香烛拜谢灶神并烧化黄纸奏疏,其意是请灶神吃饱喝足后,上天奏好事,俗称“送灶主阿公上天”。旧有“军三民四”说法,即军队、官家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居民则在二十四祭灶,有民国时期流传的民谣为证:“腊月二十四,祭灶烧黄纸。只鸡与斗酒,为荐神甘旨。猪肉煮茨菇,鲜鱼焖豆豉。生菜卷香肴,冷欲痹牙齿。终身生意恶,未敢动食指。灶神应明鉴,祐我好生理。更借一帆风,明朝到派尾。”实际上,惠州城基本上是二十三日祭灶,近郊则多在二十四日祭灶。除夕,灶上贴上新的“五龙灶君神位”,两侧有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或是“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并供着三牲(鸡、鱼、猪肉),点燃香烛祭拜,焚烧纸宝,请灶君入位,称为“接灶主阿公下地”。50年代以后,此俗渐少,但至今仍未绝迹,祭拜者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妇人。
吃团圆饭年三十晚,杀鸡杀鸭,全家人用大桔皮烧水洗澡,换穿新衣,用三牲祭拜天地、祖宗,接灶君,外出工作的儿女大多数得赶回家过年,吃团圆饭,一般要在下午6时才开餐。饭后,小孩逛街,80年代始,一般都是合家欢看“新春大联欢”电视节目,合家守岁,直至深夜。
开门炮守岁至凌晨,各家各户点燃鞭炮,俗称“开门炮”。1978年以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放鞭炮,庆新春的情景更加热烈。时钟敲响12点,即点燃鞭炮,有的人为了“抢头炮”,提前十几二十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4时多,鞭炮又陆续响起来,天亮方止。初一早上,各家门口和大街小巷都铺满炸碎的炮竹红纸,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
拜年此习俗古已有之。拜年时间从年初一始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旧时上门拜年大多拿传统食品馈赠,与亲朋好友见面便拱手相迎,说些好话,给小孩封“利是”。小孩逗“利是”时要讨口彩,要说“恭喜发财”、“新年好”等祝辞。新中国成立后兴起集体团拜,80年代,时兴醒狮队向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拜年,并专场舞狮、舞拳。年初一至初二,多数人都上街或走访亲戚朋友,互相拜年。旧俗年初一至初三不留客吃饭,传说会把主家吃穷。年初四后,亲戚朋友才互相探亲宴请。
过年旧时年初一午餐只吃斋菜,忌食鱼肉,煮菜只能用植物油。基本菜式,有木耳、冬菇、腐竹、油豆腐、金针、发菜、咸菜(称长命菜),还有津丝,不折断、越长越好,以示长寿。现在部分居民仍然如此,但多数不吃斋,而是斋荤并用。年初一还有不洒扫、不洗澡的习俗,民间谓“初一尘,是人神;扫去初一尘,人就没精神”。清代以前,不洒扫、不洗澡之习要延至年初四;民国时期,由于年初三要送穷,不洒扫、不洗澡习俗一般只延续年初一、初二两天,以年初一最为讲究;50、60年代后,年初一不洒扫、不洗澡之习依然延续,但年初二起就不多讲究。
开年年初二俗称“开年”,上午餐叫“开年饭”,最丰盛。每家都有白切鸡、茨菇、猪肉、炸鲜鱼或煮甜酸,炒“上水”(指鸡杂、猪杂)等。做生意人的家庭,开年饭用的鲜鱼一定要生鲤鱼和生菜,意即生意兴隆。1949年前,开年饭大多数在早上二时左右开始,吃了才天亮,
如今一般则在上午10点钟前吃开年饭。
送穷将新春积聚的垃圾倒掉,谓之送穷。民间传统多在初五这天送穷,但民国以后,初三送穷逐渐风行。
人日民间称“初七是人日”,人日即人的生日,惠州习俗规定此日不能骂人,不能打人。这天虽然庆祝形式不多,规模不大,但向有“初七大过年初一”的说法。
舞龙舞狮惠州民间习惯在春节喜庆之时舞龙舞狮,一般年前到元妙观“开眼”、抢青,然后开始舞龙舞狮,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最为兴盛。民间所舞的龙和狮均是自己扎造,以街(村)为单位自发组织队伍。舞龙时,由一人擎彩珠引路,一人舞龙头,十多人舞龙身龙尾;动作包括行龙、穿龙架、跳龙门、打龙饼、卧龙,随后有“猎龙公”和“派龙贴”。除了舞龙外,还伴有舞凤、舞狮、舞鳌鱼、舞杂水等,出龙时,按路程牌、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鳌鱼、凤、狮、杂水为序,最后为龙,一路鼓乐不断,龙飞凤舞。舞狮时,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随后,之后是锣鼓镲钹,最后是持刀棍矛等兵器的武术队;动作有行进、瞌睡、抓痒、登高抢青、抢炮仗等,鼓点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声鼓节奏。
二、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深山密林之中,
逃往深山,以躲避“年”
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
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
啪”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
“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
三、守岁的来源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