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公式(上)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一、数学公式】1. 加法公式:a + b = c。
加法公式是指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的规则。
其中,a和b分别是被加数,c是和。
2. 减法公式:a - b = c。
减法公式是指两个数相减得到一个差的规则。
其中,a是被减数,b是减数,c是差。
3. 乘法公式:a × b = c。
乘法公式是指两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的规则。
其中,a和b是被乘数,c是积。
4. 除法公式:a ÷ b = c。
除法公式是指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得到一个商的规则。
其中,a是被除数,b是除数,c是商。
【二、数学定义】1. 数字:是指表示数量、度量和序数的符号。
我们平时所用的0、1、2、3、4、5、6、7、8、9等都是数字。
2. 数轴:是一种将所有实数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条直线。
数轴上的每个点都代表一个实数。
3.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正整数是大于0的整数,负整数是小于0的整数,零表示没有数量。
4. 分数:是指一个整体被分成若干等分之后的一部分。
分数由一个分子和一个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分的那部分,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的等分数。
5.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平行线的特点是它们的方向相同,但距离始终保持相等。
这些数学公式和定义是初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基础,掌握它们对于日后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通过对这些公式和定义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数学公式与定义的应用】数学公式和定义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商品打折:假设一件商品原价为100元,打9折后的价格应该是多少?这里的打折公式就是乘法公式的应用,原价100元乘以0.9,即100 ×0.9 = 90元。
所以打9折后的价格是90元。
2. 货币兑换:假设1美元可以兑换6.5人民币,如果要换100美元,需要多少人民币?这里的兑换公式就是乘法公式的应用,100美元乘以6.5,即100 × 6.5 = 650人民币。
初一数学上册:常见的146条定理和公式

初一数学上册:常见的146条定理和公式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从初一到初三)

一、初一数学公式1.1 二次根式的性质① 非负性:若a≥0,则√a≥0② 开平方的乘法性:√a×√b=√(a×b)③ 开平方的除法性:√(a/b)=√a/√b (b>0)1.2 整式化简公式①(a+b)²=a²+2ab+b²②(a-b)²=a²-2ab+b²③(a+b)×(a-b)=a²-b²1.3 分式的运算① 加法:a/b+c/d=(ad+bc)/bd② 减法:a/b-c/d=(ad-bc)/bd③ 乘法:a/b×c/d=ac/bd④ 除法:a/b÷c/d=ad/bc2.1 二次函数① 一般式:y=ax²+bx+c (a≠0)② 顶点坐标:( -b/2a , c-b²/4a )③ 判别式:Δ=b²-4ac若Δ>0,则二次函数有两个不同的实根若Δ=0,则二次函数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Δ<0,则二次函数无实根2.2 三角函数① 正弦函数:y=Asin(Bx-C)+D② 余弦函数:y=Acos(Bx-C)+D③ 正切函数:y=Atan(Bx-C)+D2.3 同底数幂的运算aⁿ×aᵐ=aⁿᵐaⁿ÷aᵐ=aⁿ⁻ᵐ(a≠0)三、初三数学公式3.1 等差数列① 通项公式:aₙ=a₁+(n-1)d② 前n项和公式:Sₙ=n/2(a₁+aₙ)3.2 三角恒等变换公式① 和差化积公式: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② 二倍角公式: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²α-sin²α3.3 平面几何图形① 三角形面积公式:S=(1/2)×底×高② 圆周长公式:C=2πr, 圆面积公式:S=πr²初中数学公式包括初一到初三阶段的各类公式,涵盖了整式化简、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差数列、三角恒等变换、平面几何图形等内容。
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式和概念

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式和概念?
答:七年级上册数学涉及多个章节和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一些基本的公式和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式和概念的例子:
1.有理数:
正数:大于0的数。
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数轴: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在数轴上表示数0的点。
绝对值: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2.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法则: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乘法法则: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此外,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和概念,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多做练习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及时复习,您可以更好地掌握七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和技能。
初一数学公式大全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一数学公式大全总结归纳人教版初一数学公式: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初一数学公式总结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3、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4、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5、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6、平方差公式:a²-b²=(a+b)(a-b)。
7、完全平方公式:a²+2ab+b²=(a+b)²。
8、立方和公式:a³+b³=(a+b)(a²-ab+b²)。
9、立方差公式:a³-b³=(a-b)(a²+ab+b²)。
10、完全立方和公式:a³+3a²b+3ab²+b³=(a+b)³。
常用初中数学公式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推断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8、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9.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两个不相邻的内角之和。
10.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其不相邻的任何内角。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初中数学怎么学,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在为此发愁,其实,数学学习很简单,小编在此整理了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1.2 有理数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①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初一数学所有的公式

初一数学所有的公式面对初一数学的学习,不少学生都有头疼的地方,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对数学公式的积累。
如果想要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必须把这些数学公式积累默记,使脑海中建立起象牙塔般的数学公式库。
以下是初一数学常用的公式:1、立方体表面积公式:S=6a22、正方体体积公式:V=a3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根号((x2-x1)2+(y2-y1)2)4、体积公式:V=πr2h5、重心公式:G/M1+M26、定比例公式:a:b=M1:M27、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C8、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a1+an)×n/29、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1×(1-qn)/1-q10、勾股定理:a2+b2=c211、勾股定理求角公式:tanA=b/a12、分数加减乘除运算:(1)加法:分母相同时,分子相加;(2)减法:分母相同时,分子相减;(3)乘法:分子分母分别相乘;(4)除法:分子分母分别交换再相乘。
此外,初一数学还包括其他几种数学计算公式:1、算式化简:算式运算过程中可以利用公式潜规则实现简化,例如:(a+b)2=a2+2ab+b22、因式分解:将表达式分解成因式,例如:2a2-3ab+2b2=(2a-b)(a-2b)+2b23、三角函数:以三角函数的值来求某角的大小,例如:sin=1/2=30°4、不等式:指在算术运算中,把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例如:a<b5、组合数学:是计算穷举法中各种取组合方式的数学研究,例如:从六个不同的数字中取出三个不同的数字,构成一个三位数,有多少种可能?答案:选出三个数字的方法有六种:(1)选择第1个数字,然后从剩下的五个数字中选择第2个数字,再从剩下的四个数字中选择第3个数字;(2)选择第2个数字,然后从剩下的五个数字中选择第1个数字,再从剩下的四个数字中选择第3个数字;.....所以要构成一个三位数,共有6×5×4=120种可能。
初一到初三数学公式总结归纳

初一到初三数学公式总结归纳
初一到初三数学公式的总结归纳如下:
初一数学公式:
1.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d = √((x2 - x1)^2 + (y2 - y1)^2)
2. 平方差公式:(a + b) (a - b) = a^2 - b^2
初二数学公式:
1. 平方根公式:√a * √b = √(ab)
2. 二次方程求根公式:x = (-b ±√(b^2 - 4ac))/2a
3. 相似三角形的边比例公式:a/b = c/d
初三数学公式:
1. 四角和公式:内角和 = (n - 2) * 180°,外角和 = 360°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相等
3. 三角函数公式:sin²θ + cos²θ = 1;tanθ = sinθ/cosθ;cotθ = 1/tanθ;secθ = 1/cosθ
以上只是初一到初三数学中的一部分重要公式,还有很多其他公式和定理,具体的内容可能因教材和教学进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学习数学时,建议逐步掌握各个年级的公式和定理,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初一)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初一)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a-b|≥|a|-|b|-|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与系数的关系-b+√(b2-4ac)/2a-b-√(b2-4ac)/2a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 B)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 A)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半角公式sin(A/2)=√((1-cosA)/2)sin(A/2)=-√((1-cosA)/2)cos(A/2)=√((1+cosA)/2)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 =n2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 n2=n(n+1)(2n+1)/6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其他常用数学公式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样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xx2=2pyx2=-2py直棱柱侧面积S=c*h斜棱柱侧面积S=c'*h正棱锥侧面积S=1/2c*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r2圆柱侧面积S=c*h=2pi*h圆锥侧面积S=1/2*c*l=pi*r*l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初一数学必背公式大全总结

初一数学必背公式大全总结数学公式在初一阶段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解题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初一数学必背的一些重要公式,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几何公式1.1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周长 = 2 * (长 + 宽)面积 = 长 * 宽1.2 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周长 = 4 * 边长面积 = 边长 * 边长1.3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周长 = 边长1 + 边长2 + 边长3面积 = 0.5 * 底边长 * 高1.4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周长= 2 * π * 半径面积= π * 半径²2. 代数公式(a + b) * (a - b) = a² - b²2.2 一元一次方程:ax + b = 0 (a ≠ 0)解为 x = -b/a2.3 二次方程:ax² + bx + c = 0 (a ≠ 0)求根公式:x = (-b ± √(b² - 4ac))/(2a)2.4 三次方程:ax³ + bx² + cx + d = 0 (a ≠ 0)牛顿迭代公式:x(n+1) = x(n) - f(x(n))/f'(x(n)) 3. 比例与百分数公式3.1 比例公式:a:b = c:d其中,a、b、c、d分别表示比例中的四个值。
3.2 百分数公式:百分数 = 实际数值 / 总数值 * 100%4. 股票收益率计算公式收益率 = (卖出价格 - 买入价格) / 买入价格 * 100%4.2 复利公式:收益率 = (1 + 利率)^时间 - 1以上列举了一些初一数学必背的重要公式,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还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和限制条件,确保在解题过程中使用正确的公式。
总结起来,初一数学必背公式大全的学习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初一数学上万能公式

初一数学上万能公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一数学上册“万能公式”总结1.关于数轴的公式数轴上任意两点A,B对应的有理数为m,n,则A点与B点之间的距离为:|m-n|或|n-m|例1:数轴上-3与5之间的距离为多少?解:|-3-5|=|-8|=8例2: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为m,n,m和n可用含未知数x,y的多项式表示,已知m=-2x2y+3xy+7,n=-2x2y-5xy-13,又有xy >0,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2x2y+3xy+7)-(-2x2y-5xy-13)|=|-2x2y+3xy+7+2x2y+5xy+13|=|8xy+20|=8xy+202.关于钟表的公式若时间过a分钟,分针走过的角度为6a,时针走过的角度为:a。
2(1)钟表中当时间为a时b分时(a≤12,b<60),分针与时针的夹角(0°≤夹角≤360°)为(按顺时针方向为正方向):11b-30a①当分针走在时针前面时,夹角为:211b②当分针走在时针后面时,夹角为:30a-2例1:求3点40分时,分针与时针的夹角。
解:此时分针走在时针前面,夹角为: 211×40-30×3=220-90=130 例2:求7点15分时,分针与时针的夹角。
解:此时分针走在时针后面,夹角为:30×7-211×15=210-82.5=127.5 (2)拓展:从12点整开始,在每个小时区间内,分针与时针都会重合一次,12个小时内重合11次。
重合的时间点为:a 时(5a+11a 5)分。
例:求在3点与4点之间,分针与时针重合时的时间。
解:5×3+113x 5=15+1115=16114 答:重合时的时间点为:3点16114分3.关于第n 个数的数列规律公式(1)当计算得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级差)都相同时,可判断该数列为形如第n 个数为an+b 的数列,此时:a=一级差b=数列中第一个数-a例:有一数列为:1,5,9,13···,求第n 个数。
初一到初三的所有数学公式

初一到初三的所有数学公式初一到初三数学公式全攻略:轻松搞定!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初一到初三的数学公式。
这些公式就像是数学的“秘密武器”,掌握了它们,你会发现数学其实没那么难。
放心啦,我会把这些公式讲得简单易懂,咱们一块儿轻松搞定!1. 初一数学公式1.1 基本几何公式周长与面积: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等于2倍的长加上2倍的宽,即 ( P = 2 times (l + w) )。
面积就更简单了,直接长乘宽就行,公式是 ( A = l times w )。
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4倍的边长,即 ( P = 4 times a )。
面积也很简单,边长的平方,公式是 ( A = a^2 )。
圆:圆的周长(或者叫做圆周)是2倍的π再乘以半径,即 ( C = 2 pi r )。
面积是π乘以半径的平方,公式是 ( A = pi r^2 )。
1.2 常见代数公式分配律:这个公式说的是 ( a times (b + c) = a times b + a times c )。
就是分配乘法到加法里。
合并同类项:就是把相同的项加在一起,比如 ( 2x + 3x = 5x )。
注意,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哦。
2. 初二数学公式2.1 线性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标准形式是 ( ax + b = 0 )。
解这个方程的步骤是:先把b移到右边,变成( ax = b ),然后把a移到右边,得 ( x = frac{b}{a} )。
两元一次方程组:形如 ( begin{cases} a_1x + b_1y = c_1 a_2x + b_2y = c_2 end{cases} ) 的方程组。
解法可以用代入法或者加减法,方法有点复杂,不过只要掌握了,解方程就像玩游戏一样简单!2.2 平面几何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里,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公式是 ( a^2 + b^2 = c^2 )。
这个公式用处超级广泛,碰到直角三角形就能派上用场!三角形面积:面积计算公式是 ( A = frac{1}{2} times 底 times 高 )。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学校数学怎么学,很多家长和同学都在为此发愁,其实,数学学习很简洁,我在此整理了初一班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盼望能关心到您。
初一班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依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留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凹凸;增长削减等1.2 有理数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全部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4、肯定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肯定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肯定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 一个正数的肯定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肯定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肯定值是0。
两个负数,肯定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①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肯定值相加。
2、肯定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肯定值减去较小的肯定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肯定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初中数学怎么学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在为此发愁其实数学学习很简单wtt在此整理了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1.2有理数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①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初中数学怎么学,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在为此发愁,其实,数学学习很简单,小编在此整理了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与定义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1.2 有理数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①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初一上学期)

关注我谢谢你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初一上学期)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法则:a-b=a+(-b)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除法法则:a÷b=a(1÷b)【b≠0】
角与线——对顶角相等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直角=90°,180°
分类精心精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所有文档经过整理后分类挑选加工,下载后可重新编辑,正文所有带XX或是空格类下载后可自行代入字词。
3。
总结初一上册数学公式大全

初一上册数学公式大全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初中数学代数常用公式大全初中常用公式总结。
如果一个次数不低于一次的多项式因式,除这个多项式本身和非零常数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因式,那么这个因式(即该多项式)就叫做质因式。
下面大家随我一起来看一下初中常用公式的分类与公...初中常用公式总结。
如果一个次数不低于一次的多项式因式,除这个多项式本身和非零常数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因式,那么这个因式(即该多项式)就叫做质因式。
下面大家随我一起来看一下初中常用公式的分类与公式表达式。
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a-b|≥|a|-|b| -|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通过上面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初中数学代数常用公式有一定的了解了,在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质因式乘积形式的变形过程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车速度×时间=车长+桥长
平均数问题公式(一个数+另一个数)÷2 反向行程问题公式路程÷(大速+小速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路程÷(大速-小速)行船问题公式同上
列车过桥问题公式(车长+桥长)÷车速工程问题公式1÷速度和
盈亏问题公式(盈+亏)÷两次的相差数利率问题公式总利润÷成本×100%
中小学数学应用题常用公式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C周长∏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