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阅读方法学习路线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比较阅读方法学习路线图

(一)艺术手法(写景抒情诗里又叫写景方法)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艺术手法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先掌握常见的艺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相衬,化虚为实,以声衬静,侧面烘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修辞,

(2)再分析各自的艺术手法。抒情方式也是艺术手法的一种,又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二)思想情感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内容和情感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思想即内容,这和一般记叙文没有区别(略)。

(2)先要了解古代诗歌抒发的常见情感:

田园诗和咏物诗一般抒发喜爱赞美乡村山水美景,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思乡诗一般抒发思乡怀亲,孤独惆怅之情;

送别诗一般抒发依依难舍,担忧、孤独惆怅之情;

边塞诗(战争题材)一般抒发建功报国,壮志难酬,思想怀亲之情;

咏史诗一般抒发借古讽今,表示对当朝统治者不满和警示;再据作品背景和内容做出比较。

(三)语言风格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语言风格(诗词风格)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语言风格即语言特点,每位诗人大致都形成了固有的语言特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岑参的悲壮,李贺奇诡,苏轼的豪放,辛弃疾雄浑,李清照的婉约,……当然,据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也有例外。

(2)就内容而言,山水田园诗清新淡雅,边塞诗(战争诗)悲壮雄浑,送别诗和爱情诗缠绵悱恻。

(3)分析风格要和情感内容结合起来。还要主义四个大的诗歌流派:浪漫主义(豪放雄健),现实主义(沉郁顿挫),豪放派,婉约派。

(四)意境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意境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一般地山水田园诗意境清新自然优美,边塞诗雄奇悲壮,送别诗、爱情诗,思乡诗意境缠绵哀怨,惆怅孤寂;春天之景优美宜人,夏天之景火热明亮,秋冬之景衰败凄凉,寺庙山林之景清幽冷寂,天地黄河长江沙漠大河之景辽阔雄浑,古今之景悠远。

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指导

把有一定关联的阅读文章或文段对比考查,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阅读题型,叫做比较阅读题。这种题型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已逐渐被命题者所青睐,成为中考试卷中的一大亮点。今后中考此类考题估计还将进一步升温。

一、考查方式

(1)常见组合方式:一是课内+课内型;二是课内+课外型。

(2)命题特点:命题者通常选取的文段之间首先存在着“关联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写作背景、细节设置、线索安排、描写角度、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表达方式等要素中与课内文段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如《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从文体来看都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还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如陶渊明的《饮酒》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但《饮酒》作者崇尚的是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爱莲说》作者追求的是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两篇都写到菊,但《饮酒》是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爱莲说》是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

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如“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

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聪慧。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如“内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造”。

(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

如“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